【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6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件--高中中图版地理选必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6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件--高中中图版地理选必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2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学会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地理实践力)
2.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其形态特征。(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掌握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作用
(1)概念: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____、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大气
(2)分类
分类 含义
物理风化作用 由物理原因使岩石破碎、____的作用和过程
化学风化作用 岩石在氧、________、水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使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在____、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的破坏过程
崩解
二氧化碳
生长
(3)影响
①使得地壳表层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
②风化产物是________的来源,对土壤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侵蚀作用
(1)概念: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受到自然作用力而发生____、溶解和破坏,而且从原地____到他处的现象。
土壤母质
松散
搬运
(2)分类
分类 含义
风力侵蚀作用 风力对地面物质的____和风沙的____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破坏地表和攫取地表物质的作用
冰川侵蚀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
海水侵蚀作用 波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携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__________的溶蚀
吹蚀
磨蚀
海岸带基岩
[易误点拨]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
二者都是对岩石进行破坏,风化作用主要是静止地对岩石进行破坏,因此风化产物还滞留在原地;而侵蚀作用是动态地对岩石进行破坏,侵蚀和搬运同时进行。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气候的变化、生物等;影响侵蚀作用的因素有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
连一连 把侵蚀作用与形成的地貌连接起来。
3.搬运作用
(1)概念:经风化、侵蚀的物质被风、河流、冰川、海浪等____而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2)分类
①风力搬运作用
两种主要形式:____形式;滚动及跳动形式。
主要发生地区:干旱、______地区和海滨地区。
转移
悬浮
半干旱
②河流搬运作用
两种主要形式:悬浮形式;跳动、____和滑动形式。
主要发生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冰川搬运作用
滚动
4.沉积作用
(1)概念:被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的____、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有规律地沉淀、堆积的现象。
(2)分类
①风力沉积作用
含义:当____减小、风沙流运行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______性质发生改变时,使风携带的沙粒沉积下来的作用。
规律:沉积过程中,颗粒__、比重__的物质先沉积下来,颗粒__,比重__的物质后沉积。
物理
风速
下垫面




②流水沉积作用
含义:当流水水量减少,或____减慢,含沙量增加时,流水的搬运能力减弱,所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先后沉积下来的作用。
规律:____颗粒最大、中游次之、____最小。
③冰川沉积作用
含义:当冰川融化以后,所携带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堆积物过程的作用。
特点:冰川堆积物________、大小悬殊。
流速
上游
下游
结构疏松
连一连 把沉积作用与形成的地貌连接起来。
5.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____和沉积作用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形成各种地貌类型。
(2)搬运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物质发生____,它是风化、侵蚀作用的继续,同时又为沉积作用准备了____来源。
侵蚀
迁移
物质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干旱地区只有风力侵蚀作用,没有流水侵蚀作用。 (  )
2.“泥沙俱下”是指流水的沉积作用。 (  )
3.所有大河在入海口都能形成三角洲。 (  )
×
×
×
提示:1.× 干旱地区既有风力侵蚀作用,也有流水侵蚀作用。
2.× “泥沙俱下”是指流水的搬运作用。
3.× 三角洲的形成需要河流在入海口处流速降低,并有大量泥沙沉积,如果入海口落差较大或河水含沙量小,就不能形成三角洲。
二、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城市的影响
①世界和我国大城市主要分布地区及原因
分布地区 世界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绝大多数位于海拔200米以下的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我国大城市也大部分位于____级阶梯
原因 平原利于______、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利于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发展,还可以减少建设成本;平坦的土地利于____,可满足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
第三
建筑物
农耕
②山区城市分布及影响
分布:山区河谷两岸______的区域。
影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常受到地表形态的制约。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①地表形态影响着交通线路的____。
②不同地表形态单元甚至同一地表形态单元的不同部位,交通线路建设所需的工程量与造价也有很大差别。
较平坦
走向
(3)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①平原地区人口分布比较____,而山地、高原的人口分布比较____。
②山区地表的崎岖程度、坡度、坡向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4)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地表形态影响农业的发展类型。
②地表形态影响着农业的________和机械化水平。
稠密
稀疏
生产规模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直接干预: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地表形态,如________,围河、围湖、围海造陆等。
(2)间接影响: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____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
修建梯田
延缓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平原地区的交通线路形态多呈条状分布。   (  )
2.山区公路呈“8”字形,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 (  )
3.陡坡开荒对下游地区没有什么影响。 (  )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百害而无一利。 (  )
×
×
×
×
提示:1.×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线路受限较小,多呈网络状分布。
2.× 山区公路呈“8”字形弯曲,是为了达到线路修筑的坡度要求。
3.× 陡坡开荒往往带来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易发生洪涝灾害。
4.×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会产生消极的作用。而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开车进入玉门关西的“魔鬼城”,突遇沙尘暴,“魔鬼城”瞬间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阵阵妖风呼啸而来,地面上飞沙走石,空中沙尘蔽日,成群结队的沙砾横着“扫射”过来,感觉就像中了
“埋伏”,而敌人的火力是一排排“喷砂枪”,打
得我们几乎睁不开眼……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问题1 (区域认知)“魔鬼城”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提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昼夜温差大。
问题2 (综合思维)“魔鬼城”的形成体现了什么外力作用?分布有何规律?
提示: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的地区。
问题3 (综合思维)沙尘暴体现的是何种外力作用?
提示:风力的搬运作用。
1.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作用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作用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
流水 冲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作用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
流水 溶蚀 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暗河、漏斗等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作用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峡湾 高山和高纬度冰川地区
作用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2.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
作用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
风力 沉积 形成沙丘、沙垄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流水 沉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作用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
冰川 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悬殊,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 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1)随着流速或风速的降低,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过程中,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沉积物具有分选性。如下图:
(2)冰川沉积作用在冰川融化时发生,它的沉积物颗粒大小悬殊,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2.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
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1.读黄土高原和埃及狮身人面像图片,完成(1)~(2)题。
(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2)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1)C (2)B [第(1)题,千万年的流水侵蚀塑造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第(2)题,埃及绝大部分国土地处干旱的沙漠地区,风化和风蚀作用明显。]
材料一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全长4千米,从山脚至山顶直线距离约350米,坡度倾角约60度,道路盘绕24道弯。如下图所示。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材料二 赣州市崇义县上堡梯田群因其景色壮观美丽而闻名遐迩。这里梯田依山势开垦,连绵数百亩,又有零星村落点缀其间,其场面蔚为壮观。
问题1 (区域认知)在山区为什么要修建盘山公路?
提示:山区地形起伏大,修建公路的工程难度高,盘山公路与等高线平行呈“之”字形,相对降低工程难度。
问题2 (综合思维)盘山公路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便于爬坡和行驶,但延长了行驶距离。
问题3 (综合思维)梯田这种耕作方式是否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
提示:在梯田上耕作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有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
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城市的影响
地形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便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联系较方便 我国大城市大多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地形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流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汾河、渭河谷地(西安、太原)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地形 影响分析 线网密度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 平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交通线网密度大
山地 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形(尽量与等高线平行)或开凿隧道 山地人口较稀疏,经济相对落后,一般对交通运输需求较小,交通线网密度较小
(3)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地形 人口分布 原因
平原 一般较稠密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
高山、高原 一般较稀疏 土层浅薄,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生产
(4)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形 平原 山地
生产类型 类型 种植业 林业、牧业
原因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地形崎岖,不适
合发展种植业
生产规模 大 小
机械化水平 较高 较低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修筑从南口到八达岭一带的铁路。读图,回答(1)~(2)题。
(1)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2)下列有关“人”字形铁路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线路的坡度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1)C (2)B [第(1)题,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减小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第(2)题,“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隧道开挖长度,减少工程建设费用,降低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3.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1)~(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2)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1)B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第(2)题,梯田的修筑明显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必备知识
1.外力作用有哪些表现?
2.风化作用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3.侵蚀作用的种类和形成的地貌有哪些?
4.搬运作用有哪些类型?
5.沉积作用的种类和形成的地貌有哪些?
6.地表形态会对人类活动的哪些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课堂小结
题组1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不同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个地方的地貌景观图。下列地貌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A.
B.
D [图中信息表明,A选项是火山,是在内力作用下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A错误;B选项是桂林山水,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B错误;C选项是沙丘,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C错误;D选项是角峰,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因此角峰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D正确。]

C.
D.
2.下列地貌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由图可知,①是沙丘,由风力沉积形成;②是角峰,由冰川侵蚀形成;③是河口三角洲,由流水沉积形成;④是海蚀拱桥,由海浪侵蚀形成。故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为①③。]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3~4题。
3.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A.湖泊 B.冰面河
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
4.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D 4.B [第3题,在冰川消融期间,冰川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冰川融水流受到上游强大的静水压力,挟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直至冰水堆积物堵塞隧道。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此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故选D。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而冰下河是冰川表面融水沿冰裂隙进入冰下后,进行融化和冲蚀所形成的。夏季气温相对较高,冰川融水量较大,冰下水流挟带的碎屑物质较多,在冰下隧道沿途不断搬运沉积,所以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夏季。故选B。]
题组2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天龙山公路全称天龙山防火旅游通道,全长30千米,是太原西山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最美网红公路”。三层设计的回旋式高架桥耸立云端,行走在上,仿佛在玩“过山车”(如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
5.影响图示公路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水文
C.生态 D.气候
6.该段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层设计是为了(  )
A.减少占用耕地 B.避免破坏生态
C.避免自然灾害 D.降低道路坡度


5.A 6.D [第5题,由图可知,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故该交通线路布局时主要考虑地形因素,A正确。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层设计能够延长路程,从而降低坡度,增强运输的安全性,D正确;若只是为了少占耕地,可架设高架桥,不需要建回旋路,A错误;修建公路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生态环境,B错误;回旋多层设计无法避免自然灾害,C错误。]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27思考
除气候外,影响物理风化的因素还有水、大气、岩石的性质等。
教材P28思考
物理风化作用是由物理原因使岩石破碎、崩解的作用和过程,岩石的物理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化;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生物风化作用是生物在生长、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的破坏过程。
教材P29活动
风蚀石窝、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风蚀谷、风蚀柱、风蚀洼地、风蚀残墩等。
教材P29思考
风化作用主要是静止地对岩石进行破坏,因此风化产物还滞留在原地,而侵蚀作用是动态地对岩石进行破坏,侵蚀和搬运同时进行。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水、温度的变化、生物等;影响侵蚀作用的因素有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
教材P30思考
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除冰斗和角峰外,还有“U”形谷、刃脊、峡湾等。
教材P32上思考
冰川搬运有在冰床上被推移的,有夹持在冰川内或叠置冰面上随冰川的运动一起被搬运的;河流的搬运作用有悬浮在水中被搬运,被流水推动形成跳动、滚动和滑动等形式。
教材P32下思考
风力沉积作用是因风速减小、风沙流运行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下垫面性质变化,导致沙粒沉积。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沉积物分选性较好。流水沉积作用是当流水水量减少,或流速减慢,含沙量增加时,导致所携带的泥沙沉积。河流沉积物上游颗粒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沉积物分选性较好。冰川沉积作用是当冰川融化以后,其携带的物质会堆积下来,冰川堆积物结构疏松,大小悬殊,杂乱地堆积在一起,分选性最差。
教材P36思考
山区由于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对交通线影响较大。铁路多建在河谷、山间盆地等自然条件相对有利或便于修建的地表形态单元和地表形态部位上,陡坡处线路呈“之”字形、“人”字形或“8”字形弯曲,建设成本高,施工困难。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修建铁路成本低,运行安全。
教材P36读表
1.盆地(平原)地形较平坦,交通线密度大;丘陵地形较崎岖,交通线密度较小;山地地形崎岖,交通线密度最小。
2.交通线密度会影响城市的发展,交通线密度大,会促进城市发展;交通线密度小,城市发展缓慢。
教材P37思考
有利影响:按照自然规律改变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如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绿化沙漠等;不利影响: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地表形态,如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扩大、水土流失等。
教材P39思考
1.地壳运动造成地形抬高,从而形成了科罗拉多高原。地形抬高使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落差增大,从而加快了其流速,增强了其下切侵蚀的能力,最终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
2.外力搬运的物质在温暖的浅海、沿岸海滩或是沼泽地中沉积下来,固结形成沉积岩,内力作用使科罗拉多地区地形隆起形成科罗拉多高原,高原的形成使外力作用的流水侵蚀加强,另外,雨、雪、温度变化和风等外力作用,使河道加深,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综上可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形成高山、高原,使地表崎岖不平,外力作用把高山削平,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在某一地点、某一时间可能以内力作用为主,也可能以外力作用为主,从长期来看,内力作用占主导作用。
教材P40作业题
1.海蚀柱、海蚀崖等海岸地貌。突出海面的岬角,长期受海水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的影响,形成了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沟等海岸地貌。
2.河湖沉积形成札达土林岩层,内力作用使岩层持续抬升,流水侵蚀形成札达土林地貌景观。
3.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地形平坦,通天河以侧蚀为主,形成蛇曲;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挤压(伴随板块运动),青藏高原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增大,发生下切侵蚀,形成“嵌入式蛇曲”。因此形成通天河蛇曲的内力作用是地壳运动,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冰楔作用是指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读图,回答1~2题。
课时分层作业(五)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
A.风化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2.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  )
A.三峡谷地 B.淮北平原
C.青藏高原 D.皖南丘陵


1.A 2.C [第1题,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冰楔作用属于水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应为风化作用。第2题,该现象是由冻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冻融交替现象表现最显著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3~4题。
3.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4.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C 4.B [第3题,读图可知,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向东流,且短小流急,加之东侧降水偏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从上游带来的泥沙较多,在山麓处地势降低,泥沙沉积,因此形成集中连片的洪积扇。第4题,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丹霞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霞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罗布泊、古楼兰及克拉玛依等地的“魔鬼城”则是典型的雅丹地貌。据此完成5~6题。
5.(易错题)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6.(易错题)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5.C 6.A [不注意材料中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分布的地区是错答的主要原因。第5题,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总称。结合广东省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判断,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第6题,雅丹地貌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
下图为我国台湾岛铁路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矿产因素
8.台湾岛铁路沿海岸环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有(  )
①城市众多,客货运量大 ②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③水源充足 ④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A 8.A [第7题,读图可知,由于台湾山脉南北纵列,台湾岛没有直接联系东西向的铁路,因此影响台湾岛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第8题,台湾山脉南北纵列,沿海平原地区城市众多,客货运量大,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终碛堤是冰川挟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挟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为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完成9~10 题。
9.终碛堤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磨圆度好 D.棱角明显
10.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9.D 10.D [第9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终碛堤沉积物是冰川侵蚀、堆积作用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分选性差,大小混杂,棱角明显。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挟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故冰水扇是由冰川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终碛堤后,又经过流水(冰川融水)侵蚀、堆积形成。]
11.(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灌溉农业自古著名,号称“八百里秦川”,是我国著名的地堑式构造平原。河流水电站的建设,能够给人类带来许多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水电站建设因水位上涨也可能给水库上游地区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1)简要说明关中平原的地形特点及形成原因。(4分)
(2)简析三门峡水电站的建设对关中平原的地形带来的影响。(4分)
(3)因为“泾渭分明”这一成语,每年去泾渭汇合处观看的人不少,请说明“泾渭分明”反映的地理现象。(4分)
[解析] 第(1)题,关中平原的地形特点主要从地形类型以及地势高低起伏状况进行描述。关中平原属于地堑式构造平原,该平原位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受构造运动影响,断裂下陷,形成东西向的裂谷;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挟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而成。第(2)题,读图可知,三门峡水电站位于关中平原附近的下游地区,水电站上游水库蓄水,水面上升,下渗量增加,使关中平原地下水位上升,水库水位上升,使渭河水面落差减小,造成渭河水流速度减缓,由于渭河水流速度减缓,使泥沙沉积作用加快,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不断抬升,形成地上河。第(3)题,读图可知,泾河来自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水体浑浊,呈黄色;渭河流经关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河流含沙量较小,水体较清澈,所以两河交汇处“泾渭分明”。
[答案] (1)关中平原位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受构造运动影响,断裂下陷,形成东西向的裂谷,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挟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而成。
(2)三门峡水电站的建设,使关中平原地下水位上升,使渭河水面落差减小,造成渭河水流速度减缓,由于渭河水流速度减缓,使泥沙沉积作用加快,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不断抬升,形成地上河。
(3)泾河、渭河汇合处,二者河水颜色差异大,渭河水清澈,泾河水浑浊。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水体呈黄色;渭河流经关中平原,河流含沙量较小,水体较清澈。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