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1 第三章 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讲义--高中中图版地理选必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1 第三章 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讲义--高中中图版地理选必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2:28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课程标准 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掌握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综合思维)
一、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1.太阳辐射
(1)原因: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不同________地带的分布不均匀。
(2)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
2.大气环流
(1)作用:促进了高低纬度地区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2)不同的大气环流形成不同的________。
3.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
气温 一般同纬度地区,陆地上比海洋上气温的________和日较差都较大
降水 海洋上空气湿度及降水量一般比陆地大,而且海洋上降水量的全年分配也比较均匀
气候 形成大陆性气候和________气候
环流 形成大规模的________环流和地方性的局部环流
(2)洋流
①作用:在高低纬度间调节着热量和水分,对所经地区的________和降水有显著影响。
②寒流和暖流的作用
暖流:暖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____,水汽含量多。
寒流:寒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____,且寒流对大气底层有冷却作用,不利于空气对流,降水偏少。
(3)地形
①温度
坡向:阳坡和阴坡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温度不同。
海拔:海拔高的地区比海拔低的地区气温____。
②降水
迎风坡:上升的湿润气流带来________。
背风坡:下沉气流形成________的天气。
(4)其他因素:如地表物质组成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也不同,造成热量差异。
4.人类活动
(1)释放废热大气________。
(2)改变大气成分→大气的热力性质→________发生变化。
(3)改变下垫面性质→局部地区气候变化→影响整个气候。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大气环流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 (  )
2.受海陆位置影响,内陆地区降水都非常少,甚至无降水。 (  )
3.我国长江流域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同纬度的西亚地中海沿岸地区则为地中海气候,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下垫面状况不同。 (  )
4.大气环流是形成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最主要的因素。 (  )
二、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自然地理景观
(1)概念:是一个地方所呈现的自然风景或景色,包括植物和动物、地表形态、土壤类型、河湖特征等方面。
(2)形成因素:气候、水文、________、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2.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自然地理景观的________和内在结构。
(2)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
(3)自然地理景观的________规律。
(4)自然地理景观的________。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自然地理景观就是指植被。 (  )
2.土壤是自然地理景观最直观的表现。 (  )
3.骆驼刺发达的根系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 (  )
4.光照是影响植物针叶形态的气候要素。 (  )
 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中国古诗中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
问题1 (综合思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问题2  (区域认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哪种地理现象?受其影响玉门关内外降水有什么差异?
1.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影响 原因
由低纬向高纬形成热带、温带、寒带 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一地区气候的季节交替 同一地区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
2.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的状态直接决定着各地的天气过程,也就决定着各地气候的形成,因此它是形成气候的直接因素。大气环流形势不同,气候类型不同。
影响因素 气候类型 气压带或风带
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
冰原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西风带
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受季风影响 温带、亚热带 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下垫面因素 差异 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差异 热力性质 陆地比海洋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水分条件 海洋上空气湿度及降水量大于陆地
洋流 暖流 增温增湿,暖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高,降水多
寒流 降温减湿,寒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低,降水少,易形成雾
地形 海拔不同 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于海拔低的地区
坡向不同 阳坡、阴坡气温不同;迎风坡、背风坡降水量不同
其他 因素 地表物质 组成不同 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影响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进而导致地区间热量状况的差异
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途径 人类活动 对气候的影响
直接影响 释放废热 消耗能源,变化学能为热能,释放废热;使用电气设施,释放废热 直接影响大气的温度
间接影响 改变大气成分 向大气中释放各种废气(二氧化碳、氟氯烃、氮氧化物)、尘埃 削弱太阳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改变了大气的热力性质,引起气候的变化
改变下垫面性质 城市建设、耕作、伐木、造林、灌溉、修筑水库、开采矿山等 改变下垫面性质,造成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
 
1.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2)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
(3)地形地势。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约0.6 ℃。
(4)洋流。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有降温作用。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大气环流。受不同的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降水不同。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较多;欧洲西部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撒哈拉沙漠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
(2)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有增湿作用,寒流有减湿作用。
1.来自鄂霍次克海的冷湿空气,在日语中称作“山背风”。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受其影响,水稻减产;而图中山脉以西地区受其影响,水稻丰产,当地人称此风为“宝风”。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受“山背风”影响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在日本“山背风”盛行的月份,推测我国容易发生的天气现象为 (  )
A.春旱 B.梅雨
C.伏旱 D.寒潮
(2)甲地水稻减产的直接原因有(  )
①气温下降 ②光照减弱 ③降水减少 ④风力减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与乙地“宝风”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大气效应是(  )
A.雨影效应 B.焚风效应
C.狭管效应 D.温室效应
 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
 甲 大漠胡杨       乙 兴安林海
 丙 海南椰树       丁 黄山迎客松
问题1  (区域认知)形成四地林木景观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问题2 (区域认知)甲地植被有什么共性特征?
问题3 (区域认知)甲地土壤有什么特点?
1.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要素的影响
要素 具体影响 实例
生物 一定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和动物 赤道地区为热带植物,亚寒带地区为耐寒的植物
水文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征 我国北方河流多有结冰期,是因为北方冬季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是因为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小
地貌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是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土壤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江南丘陵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2.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影响 具体分析 实例
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态和内在结构 动植物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特征,会逐渐形成相应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结构 骆驼刺为适应干旱环境,形成株冠、根系发达等特征
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观。不同的气候区内水热状况不同,形成的景观不同 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热带雨林景观,植被高大茂密;极地地区气候全年寒冷干燥,水热条件差,形成冰原或苔原景观,没有植被或植被稀疏
自然地理景观的分布规律 自然地理景观分布规律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一致 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大致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其自然地理景观也以大致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 气候的变化会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植被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
2.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也就是高山林线。下图为全球部分山脉、山地林线海拔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全球山地林线的分布(  )
A.从30°N的副热带向南北两极递减
B.林线海拔最大值出现在赤道上
C.天山林线低于横断山脉是因其远离海洋、水汽少
D.50°N~70°N之间纬度每升高1°,林线海拔约升高130 m
(2)控制林线海拔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
①温度 ②湿度 ③坡度 ④坡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景观形成的影响有哪些?
题组1 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1.造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面状况 D.人类活动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据此完成2~4题。
2.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3.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4.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题组2 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也门索科特拉岛上有一种独特树种,由于树液或树脂呈深红色,类似血液,因此被称为“龙血树”,其枝叶上翘,树冠茂密,像一把雨伞(图1)。图2为当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5~6题。
5.索科特拉岛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6.龙血树的奇特形态,可以(  )
A.适应湿热的气候特点
B.收集雨水减少蒸发
C.增加接受光照的面积
D.抵御强烈的风沙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72探索
撒哈拉沙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影响,降水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较多,气候温暖湿润。主要是受气候影响。
教材P73思考
海陆分布、洋流、地形(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地表物质组成等。
教材P74思考

教材P78思考
中国野象大跨度的南迁说明了历史上气候变冷。
教材P78~79作业题
1.(1)略。
(2)森林出现下限的原因可能有:一是逆温的原因。在一些有雪山和冰川的地区,来自雪山和冰川上的冷空气下沉,汇聚到河谷和盆地的底部,造成了一种山上的气温比山下高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逆温现象。二是降水的原因。在干旱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海拔上升,降水量递增,在一些高山的半山腰出现了所谓的最大降雨带。森林的出现受制于这条降水带,因此也就出现“林带缠山腰”的现象。三是地下水和冻土的原因。低处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因此森林无法延伸至此。在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的有些地区,森林生长在山坡上,河谷和盆地是湿地,没有森林。在荒漠地区情况相反,森林出现在沿河两岸、湖边和盆地,如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黑河等沿岸的胡杨林。四是焚风的原因。在横断山区,一些河谷是干旱河谷,森林只出现在山顶,这应该是焚风所致。迎风坡把季风带来的降雨都留下了,越过山顶下沉的风又干又热,因此森林无法向下延伸。 森林的限制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土壤的原因。森林出现在轻质的土壤上,比如沙土、沙壤土、砾石土,不会出现在黏土、黏壤土上;而在因干旱、排水不畅形成的盐碱地,森林也不会出现。
2.(1)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之间的区域。主产区是拉丁美洲,其次是亚洲和非洲。
(2)咖啡豆生长需要的温度条件为15~25 ℃。
(3)随着气候的变暖,南北纬25°两侧的地区可能成为新的适宜生长咖啡豆的地方。
3.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由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风化壳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因此,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
12 / 12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课程标准 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掌握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综合思维)
一、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1.太阳辐射
(1)原因: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带的分布不均匀。
(2)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
2.大气环流
(1)作用:促进了高低纬度地区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2)不同的大气环流形成不同的气候。
3.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
气温 一般同纬度地区,陆地上比海洋上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较大
降水 海洋上空气湿度及降水量一般比陆地大,而且海洋上降水量的全年分配也比较均匀
气候 形成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
环流 形成大规模的季风环流和地方性的局部环流
(2)洋流
①作用:在高低纬度间调节着热量和水分,对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显著影响。
②寒流和暖流的作用
暖流:暖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高,水汽含量多。
寒流:寒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低,且寒流对大气底层有冷却作用,不利于空气对流,降水偏少。
(3)地形
①温度
坡向:阳坡和阴坡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温度不同。
海拔:海拔高的地区比海拔低的地区气温低。
②降水
迎风坡:上升的湿润气流带来降水。
背风坡:下沉气流形成干燥的天气。
(4)其他因素:如地表物质组成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也不同,造成热量差异。
4.人类活动
(1)释放废热大气温度。
(2)改变大气成分→大气的热力性质→气候发生变化。
(3)改变下垫面性质→局部地区气候变化→影响整个气候。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大气环流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 (  )
2.受海陆位置影响,内陆地区降水都非常少,甚至无降水。 (  )
3.我国长江流域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同纬度的西亚地中海沿岸地区则为地中海气候,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下垫面状况不同。 (  )
4.大气环流是形成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最主要的因素。 (  )
提示:1.× 太阳辐射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
2.× 内陆迎风坡地区也能形成丰富降水,如我国天山西侧和北坡降水较丰富。
3.× 我国长江流域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同纬度的西亚地中海沿岸地区则为地中海气候,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不同。
4.× 海陆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最主要的因素。
二、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自然地理景观
(1)概念:是一个地方所呈现的自然风景或景色,包括植物和动物、地表形态、土壤类型、河湖特征等方面。
(2)形成因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2.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态和内在结构。
(2)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
(3)自然地理景观的分布规律。
(4)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自然地理景观就是指植被。 (  )
2.土壤是自然地理景观最直观的表现。 (  )
3.骆驼刺发达的根系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 (  )
4.光照是影响植物针叶形态的气候要素。 (  )
提示:1.× 自然地理景观包括植物和动物、地表形态、土壤类型、河湖特征等。
2.× 植被是自然地理景观最直观的表现。
3.√ 骆驼刺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发达的根系能够更好地帮助自身吸收更多的水分。
4.× 热量是影响植物针叶形态的气候要素。
 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中国古诗中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
问题1 (综合思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提示:地形(海拔)。
问题2  (区域认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哪种地理现象?受其影响玉门关内外降水有什么差异?
提示:“春风”指东南季风。受东南季风影响,玉门关内降水多,玉门关外降水少。
1.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影响 原因
由低纬向高纬形成热带、温带、寒带 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一地区气候的季节交替 同一地区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
2.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的状态直接决定着各地的天气过程,也就决定着各地气候的形成,因此它是形成气候的直接因素。大气环流形势不同,气候类型不同。
影响因素 气候类型 气压带或风带
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
冰原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西风带
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受季风影响 温带、亚热带 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下垫面因素 差异 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差异 热力性质 陆地比海洋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水分条件 海洋上空气湿度及降水量大于陆地
洋流 暖流 增温增湿,暖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高,降水多
寒流 降温减湿,寒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低,降水少,易形成雾
地形 海拔不同 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于海拔低的地区
坡向不同 阳坡、阴坡气温不同;迎风坡、背风坡降水量不同
其他 因素 地表物质 组成不同 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影响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进而导致地区间热量状况的差异
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途径 人类活动 对气候的影响
直接影响 释放废热 消耗能源,变化学能为热能,释放废热;使用电气设施,释放废热 直接影响大气的温度
间接影响 改变大气成分 向大气中释放各种废气(二氧化碳、氟氯烃、氮氧化物)、尘埃 削弱太阳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改变了大气的热力性质,引起气候的变化
改变下垫面性质 城市建设、耕作、伐木、造林、灌溉、修筑水库、开采矿山等 改变下垫面性质,造成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
 
1.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2)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
(3)地形地势。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约0.6 ℃。
(4)洋流。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有降温作用。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大气环流。受不同的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降水不同。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较多;欧洲西部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撒哈拉沙漠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
(2)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有增湿作用,寒流有减湿作用。
1.来自鄂霍次克海的冷湿空气,在日语中称作“山背风”。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受其影响,水稻减产;而图中山脉以西地区受其影响,水稻丰产,当地人称此风为“宝风”。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受“山背风”影响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在日本“山背风”盛行的月份,推测我国容易发生的天气现象为 (  )
A.春旱 B.梅雨
C.伏旱 D.寒潮
(2)甲地水稻减产的直接原因有(  )
①气温下降 ②光照减弱 ③降水减少 ④风力减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与乙地“宝风”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大气效应是(  )
A.雨影效应 B.焚风效应
C.狭管效应 D.温室效应
(1)B (2)A (3)B [第(1)题,分析材料可知,“山背风”盛行的时节为水稻生长的季节,主要为5、6月,此时我国容易发生的天气现象是梅雨,B正确。春季发生春旱,7—8月发生伏旱,冬半年发生寒潮,A、C、D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山背风”为东北风,由材料可知,“山背风”为来自鄂霍次克海的冷湿空气。因此甲地位于“山背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受降雨影响,当地夏季气温偏低、光照不足,导致水稻减产,①②正确。第(3)题,读图可知,“山背风”为东北风,乙地位于山的西侧,处于背风坡。空气顺山坡下沉形成干热的风被称为焚风效应,焚风效应使气温升高,从而有利于水稻生产。]
 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
 甲 大漠胡杨       乙 兴安林海
 丙 海南椰树       丁 黄山迎客松
问题1  (区域认知)形成四地林木景观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气候。
问题2 (区域认知)甲地植被有什么共性特征?
提示:根系发达,耐旱。
问题3 (区域认知)甲地土壤有什么特点?
提示:甲地为荒漠土,土壤贫瘠。
1.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要素的影响
要素 具体影响 实例
生物 一定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和动物 赤道地区为热带植物,亚寒带地区为耐寒的植物
水文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征 我国北方河流多有结冰期,是因为北方冬季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是因为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小
地貌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是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土壤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江南丘陵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2.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影响 具体分析 实例
自然地理景观 的形态和内在 结构 动植物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特征,会逐渐形成相应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结构 骆驼刺为适应干旱环境,形成株冠、根系发达等特征
自然地理景 观的差异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观。不同的气候区内水热状况不同,形成的景观不同 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热带雨林景观,植被高大茂密;极地地区气候全年寒冷干燥,水热条件差,形成冰原或苔原景观,没有植被或植被稀疏
自然地理景 观的分布规律 自然地理景观分布规律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一致 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大致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其自然地理景观也以大致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自然地理景 观的变化 气候的变化会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植被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
2.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也就是高山林线。下图为全球部分山脉、山地林线海拔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全球山地林线的分布(  )
A.从30°N的副热带向南北两极递减
B.林线海拔最大值出现在赤道上
C.天山林线低于横断山脉是因其远离海洋、水汽少
D.50°N~70°N之间纬度每升高1°,林线海拔约升高130 m
(2)控制林线海拔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
①温度 ②湿度 ③坡度 ④坡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C  (2)A [第(1)题,由图可知,天山的林线大致在海拔3 000米以下,而横断山脉的林线大致在海拔3 800米以上,天山林线低于横断山脉,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天山位于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少,而横断山脉距离海洋近,夏季风从海洋带来丰沛的降水,C正确;玉山和安第斯山脉(北端)相比,玉山更靠近30°N,但玉山的林线比安第斯山脉(北端)还低,排除A;30°N附近的喜马拉雅山脉林线海拔最高,排除B;50°N~70°N之间随纬度升高,林线海拔降低,D错误。第(2)题, 赤道以南,随纬度的升高,温度降低,林线海拔明显降低,说明温度是控制林线海拔高低的主要因素;阿尔卑斯山比天山的纬度高,但阿尔卑斯山和天山的林线上限几乎一样高(3 000米),说明是阿尔卑斯山的降水比天山多导致的,所以降水(湿度)是控制林线海拔高低的主要因素。]
1.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景观形成的影响有哪些?
题组1 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1.造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面状况 D.人类活动
B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受季风影响,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大陆西岸受西风带的控制,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据此完成2~4题。
2.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3.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4.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2.B 3.B 4.A [第2题,读图可知,该区域自南向北樱花初放日期由早到晚,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高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较少,故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第3题,M地和N地纬度大致相同,而且都沿海,N地附近有日本暖流经过,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所以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洋流。第4题M、N地位于海岸线附近,海拔低。P地地势较高,热量相对不足,所以P地樱花初放日期较晚。]
题组2 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也门索科特拉岛上有一种独特树种,由于树液或树脂呈深红色,类似血液,因此被称为“龙血树”,其枝叶上翘,树冠茂密,像一把雨伞(图1)。图2为当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5~6题。
5.索科特拉岛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6.龙血树的奇特形态,可以(  )
A.适应湿热的气候特点
B.收集雨水减少蒸发
C.增加接受光照的面积
D.抵御强烈的风沙
5.D 6.B [第5题,由图2可知,该地终年高温,全年降水少,11月和12月降水略多,因此该地最可能是热带沙漠气候,D正确。第6题,该地终年炎热干燥,而龙血树枝叶上翘,树冠茂密,像一把雨伞,主要是为了收集雨水,增大树冠面积,遮挡阳光,减少蒸发,适应当地光照强烈、气候干旱的自然环境,B正确。]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72探索
撒哈拉沙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影响,降水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较多,气候温暖湿润。主要是受气候影响。
教材P73思考
海陆分布、洋流、地形(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地表物质组成等。
教材P74思考

教材P78思考
中国野象大跨度的南迁说明了历史上气候变冷。
教材P78~79作业题
1.(1)略。
(2)森林出现下限的原因可能有:一是逆温的原因。在一些有雪山和冰川的地区,来自雪山和冰川上的冷空气下沉,汇聚到河谷和盆地的底部,造成了一种山上的气温比山下高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逆温现象。二是降水的原因。在干旱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海拔上升,降水量递增,在一些高山的半山腰出现了所谓的最大降雨带。森林的出现受制于这条降水带,因此也就出现“林带缠山腰”的现象。三是地下水和冻土的原因。低处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因此森林无法延伸至此。在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的有些地区,森林生长在山坡上,河谷和盆地是湿地,没有森林。在荒漠地区情况相反,森林出现在沿河两岸、湖边和盆地,如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黑河等沿岸的胡杨林。四是焚风的原因。在横断山区,一些河谷是干旱河谷,森林只出现在山顶,这应该是焚风所致。迎风坡把季风带来的降雨都留下了,越过山顶下沉的风又干又热,因此森林无法向下延伸。 森林的限制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土壤的原因。森林出现在轻质的土壤上,比如沙土、沙壤土、砾石土,不会出现在黏土、黏壤土上;而在因干旱、排水不畅形成的盐碱地,森林也不会出现。
2.(1)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之间的区域。主产区是拉丁美洲,其次是亚洲和非洲。
(2)咖啡豆生长需要的温度条件为15~25 ℃。
(3)随着气候的变暖,南北纬25°两侧的地区可能成为新的适宜生长咖啡豆的地方。
3.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由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风化壳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因此,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
课时分层作业(九)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下图为某月海陆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X、Y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下垫面 D.人类活动
2.造成M、N、P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1.C 2.B [第1题,由图可知,X地位于海洋,Y地位于陆地,两者的下垫面性质不同,海陆热力性质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两地气温的差异。第2题,M、N、P三地都位于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P地位于40°N以北,常年受西风带的影响,理论上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N地位于30°N~40°N,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理论上形成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M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理论上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因此,大气环流是造成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
读非洲西侧某区域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年平均气温较高,主要是因为(  )
A.纬度较低 B.西侧有洋流经过
C.盛行风温暖 D.地势较低
4.影响图中20 ℃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为(  )
A.海陆性质差异与纬度
B.海陆性质差异与洋流
C.地形地势与大气环流
D.盛行风向与植被
3.A 4.B [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该地位于低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较高,主要是因为纬度较低,A正确。第4题,图中20 ℃等温线走向与海岸线平行,与洋流方向一致,主要受海陆性质差异和洋流影响,B正确;如果受纬度影响,等温线应与纬线平行;该区域地形地势、大气环流、盛行风和植被对20 ℃等温线走向影响较小。]
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图。读图,回答5~6题。
5.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季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6.导致图中甲、乙两地自然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地形
5.C 6.B [第5题,图中显示客家人主要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雷州半岛。黄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第6题,图中甲地位于河南省,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乙地位于甘肃省,自然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造成二者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距海远近,即水分差异。]
多肉植物通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的地方,有少量雾气和露水即可满足其生存需要。纳马夸兰沙漠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多肉植物王国”,这里大部分时间是荒芜的,只在每年8、9月百花盛开,生机再现,迎来短暂的生长季节。下图为纳马夸兰位置图及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7~8题。
7.纳马夸兰地区夏季降水少的最主要原因(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B.沿岸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
C.在东北信风带的控制下,盛行离岸风
D.沙漠地区蒸发旺盛,水汽含量少
8.在多肉植物的生长季节,当地(  )
A.炎热干燥 B.温和湿润
C.凉爽干燥 D.高温多雨
7.A 8.B [第7题,读图可知,纳马夸兰位于南纬30°附近,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第8题,由材料可知,当地8、9月百花盛开、生机再现,结合气候资料图可知,当地8、9月气温比其他月份低,降水较多,总体上温和湿润,B正确;在多肉植物的生长季节,当地气候并没有炎热干燥、凉爽干燥和高温多雨,A、C、D错误。]
“圣安娜风”是秋冬季节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山谷中的季风,来自美国内陆荒漠地带,吹向太平洋沿岸,极度干燥,因易引发山火,被当地人称为“魔鬼之风”。读图,完成9~10 题。
9.(易错题)“圣安娜风”对沿海气候的影响为(  )
A.增温、增湿 B.增温、减湿
C.降温、减湿 D.降温、增湿
10.(易错题)死谷是北美洲夏季最热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
A.地处西风的背风坡
B.受下沉气流控制
C.谷深狭长,植被茂盛
D.暖流增温作用
9.B 10.B [不能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错答的主要原因。第9题,“圣安娜风”由于翻过内华达山脉后海拔降低,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形成典型的焚风效应,对沿海气候起到增温、减湿的作用。第10题,死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东部,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成为北美洲夏季最热的地区。]
11.(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以来,雅安便有“雨城”“华西雨屏”之称。图甲示意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年降水量,图乙示意雅安月降水量和月降水日数分布。
图甲
图乙
(1)描述该地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
(2)分析雅安有“雨城”之称的原因。(4分)
(3)说明雅安降水季节变化对秋季农作物的不利影响。(4分)
[解析] 第(1)题,读图甲可知,雅安年降水量在1 700 mm以上,其四周降水量都在1 700 mm以下,说明雅安降水量最多,并向四周递减;总体从东南向西北先增后减。第(2)题,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季风从海洋带来丰富的水汽,图中雅安西部、南部、北部均为山地,有利于水汽的抬升,形成地形雨。第(3)题,从图乙中可看出,雅安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7、8、9月降水最多,秋季的降水日数也较多。降水多,易发生洪涝灾害,不利于农作物收获,造成减产甚至绝产;降水日数多,就会造成湿度大,气温偏低,光照不足,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答案] (1)总体从东南向西北先增后减;雅安降水量最多,向四周递减。
(2)西侧是青藏高原,东侧是四川盆地,常受高原下沉气流和盆地暖湿气流影响;喇叭形的地形构造,造成暖湿气流只能进不能出;夏季受偏南暖湿气流影响大。
(3)降水多,易发生洪涝灾害,不利于农作物收获,造成减产甚至绝产;降水日数多,湿度大,气温偏低,光热不足,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专题强化练(三) 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判读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阴影表示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高山气候
2.与图示气候形成关系密切的大气环流是(  )
A.西南季风 B.盛行西风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1.C 2.B [第1题,图示阴影地区位于欧洲西部和北美洲西部沿岸,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第2题,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是终年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
读某地年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3~4 题。
3.对该地气候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温年较差小
B.最冷月气温大于18 ℃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D.夏季降水丰富
4.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3.C 4.C [由图上的气温曲线可知,该地最冷月气温在18 ℃以上,为热带气候类型;从降水量来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属于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二者结合可判断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
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5~6 题。
城市 ① ② ③
平均气温(℃) 1月 5 11 21
7月 29 27 26
平均降水量(mm) 1月 47 75 1
7月 150 5 610
5.城市①②③分别可能是(  )
A.上海 莫斯科 孟买
B.上海 罗马 孟买
C.北京 罗马 雅加达
D.北京 莫斯科 雅加达
6.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
A.大陆西岸 B.大陆东岸
C.大陆内部 D.赤道地区
5.B 6.A [第5题,分析气候资料表可知,①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②地为地中海气候,③地为热带季风气候。第6题,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
图a为某岛屿沿2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和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图b为图a岛屿的地形略图,其中M为1月20 ℃等温线分布状况(虚线为可能状况)。读图,完成7~8题。
图a            图b
7.该岛甲、乙两地(  )
A.甲地1月牧草枯黄
B.乙地有明显干湿两季
C.7—12月降水量逐月增加
D.气温年较差(较)小
8.两地纬度相同,但乙地比甲地降水量大得多,关于其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东南季风有关
B.乙地海拔较甲地低
C.乙侧山坡迎暖湿信风
D.甲深居内陆,乙沿海
7.D 8.C [第7题,结合图示岛屿轮廓、纬度和地形剖面图判断,该岛屿为马达加斯加岛。图a中甲地位于该岛的西侧,为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1月为当地夏季,处在湿季,草木生长茂盛。乙地位于该岛东侧,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C正确。]
如图为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侧①②两地降水量逐月累积曲线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与①地相比,②地降水量(  )
A.春季较多 B.夏季较多
C.秋季较多 D.冬季较多
10.夏季影响①地的大气环流是(  )
A.夏季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西风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9.D 10.A [第9题,读图可知,与①地相比,②地曲线冬季斜率大,说明冬季降水量累积快,降水较多,D正确。第10题,夏季①地的降水量累积增长快,说明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冬季累积量较为平稳,说明冬季降水少,根据降水总量和题意可知,该地应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夏季影响①地的大气环流是夏季风,A正确;与副极地低气压带、西风带无关,B、C错误;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大陆东岸被季风环流破坏,D错误。]
下图为某地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及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地出现干季的月份及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1—3月—西北季风控制
B.6—8月—东南信风控制
C.4—6月—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D.10—12月—东北信风控制
12.图示气候类型可能分布在(  )
A.澳大利亚西北部 B.尼罗河中游地区
C.巴西高原东南部 D.长江中下游地区
11.B 12.A [第11题,根据图中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可知,在10月到次年3月时间段内,降水量的累计值不断增长。而在4—9月,降水量的累计值增长较少,所以该地天气较为干燥的月份为4—9月,6—8月尤为严重。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该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全年高温,年内降水变化大,一年内分干、湿两季的特征。同时由该地年降水量在800 mm左右,所以可以判断该地气候类型应该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干季可能受东南信风控制而导致十分干燥。热带草原的干季主要受信风影响而不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第1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西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符合实际情况;尼罗河中游地区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巴西高原东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如图为位于亚欧大陆40°N~50°N①②③④四地1月和7月气温距平值(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和降水距平值(该地降水量与同纬度平均降水量之差)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对应的气候类型依次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14.①②③④四地中(  )
A.①地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有关
B.②地河流年径流量变化大
C.③地夏季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D.④地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温距平值大
13.B 14.B [第13题,由材料可知,四地均位于北半球40°N~50°N,根据气温距平值和降水距平值判断:①地7月气温距平值为负值,说明夏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1月气温距平值为正值,说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冬夏季降水丰富、均匀,应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地7月气温距平值与降水距平值都为正值,1月都为负值,且夏季降水量较大,雨热同期,应为温带季风气候;③地7月降水距平值为负值,1月降水距平值为正值,冬夏季气温距平值都为正值,应为地中海气候;④地7月气温距平值为正值,1月为负值,冬夏季降水距平值都为负值,说明该地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第1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影响,故①地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无关;②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年径流量变化大;③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农作物生长期缺水,该地气候特点不利于农业的发展;④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下图所示区域中奥里诺科河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满布岛洲和沼泽,定期出现洪水泛滥,整个流域内降水量的时空差异大。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①②③地区按年降水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16.1月,①地降水特点及其成因分别是(  )
A.降水多,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降水少,受东南信风控制
C.降水多,信风从海洋上带来水汽多
D.降水少,信风缺少地形抬升
15.A 16.D [第15题,③地区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湿润的东北信风遇山地抬升,在迎风坡形成大量地形雨,因此③地区降水量最大;②地区离赤道较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长,结合1 000 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可以判断,②地区年降水量大于1 000 mm;①地区年降水量小于1 000 mm,因此三地区年降水量的大小关系为①<②<③。第16题, 1月太阳直射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①地受东北信风影响,A、B错误;①地以平原为主,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缺少地形抬升,故①地降水少。]
二、综合题
17.(10分)读世界局部地区图和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图中A、B两地年降水量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6分)
(2)与A地相比,说出C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其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由区域图可知该区域在西非,受赤道低气压带、西南季风、地形和暖流的影响,A、B两地年降水量特别丰沛。第(2)题,由气候资料图可知,C地6—8月降水量少于A地,其原因可从地形和洋流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地处赤道低气压带;受西南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影响,气流随地形抬升,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
(2)主要差异:C地6—8月降水量少于A地。原因:C地地形平坦,西南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作用不显著,并受离岸寒流影响,降水较少。
18.(14分)图甲为世界某区域1月、7月等压线(百帕)与主导风向示意图,那不勒斯、巴里的降水量(mm)如图乙所示。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调查发现,位于卡昂的风力发电机组单位时间的发电量冬季远大于夏季,据图简析原因。(2分)
(2)简述那不勒斯和巴里的降水差异,并解释其原因。(6分)
(3)分析地中海对图示地区地中海气候的影响。(6分)
[解析] 第(1)题,风力发电量与风力强弱相关,结合图甲中冬夏季节的等压线分布可知,卡昂1月等压线分布较7月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第(2)题,读图乙可知,那不勒斯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巴里大,且降水量较多。两地均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但那不勒斯位于亚平宁山脉西侧,位于西风带的山地迎风坡,降水较背风坡的巴里多。第(3)题,地中海海域对地中海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夏季扩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范围,冬季增强了西风的湿润程度。
[答案] (1)冬季欧洲西部地区等压线较夏季密集,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快,发电量大。
(2)那不勒斯年降水量大于巴里,降水季节差异大。冬季那不勒斯地处西风迎风坡,冬季降水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旱少雨。(或巴里年降水量小于那不勒斯,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巴里冬季地处西风背风坡,受西风影响小,降水少,冬夏季节之间降水差异小。)
(3)地中海增强了沿岸地区的地中海气候(加大降水季节变化,缩小气温年较差),扩大了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使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地中海水域辽阔,冬季因气温较周边陆地偏高形成局部性低压,使周边地区增温、降水增加;夏季地中海上的气温较周围陆地低,气压较高,对副热带高气压起到加强作用,形成稳定的晴朗干燥天气。
19.(14分)图1为海南岛位置示意图,图2为海南岛某地气候资料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4分)
(2)用所给图例绘制海南岛1月和7月的盛行风向,并简述该区域盛行风的成因。(6分)
(3)从大气环流角度解释该地降水特征的成因。(4分)
[解析] 第(1)题,由图2可知,海南岛全年高温,降水季节差异明显,夏季多雨,冬季少雨,为热带季风气候。第(2)题,夏季(7月)亚洲大陆为印度低压控制,这个低压系统和赤道低压连成一体,源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流向印度低压中心的气流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而海南在此气流的路径上,所以吹西南风;冬季(1月)亚洲大陆为蒙古高压控制,因海南位于该高压南部,所以吹东北季风。风向如图所示:
第(3)题,夏季该地受西南季风控制,来自海洋暖湿的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多;冬季该地受东北季风影响,水汽少,降水少。
[答案] (1)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2)1月吹东北风,7月吹西南风。原因:夏季(7月)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冬季(1月)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亚洲大陆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形成东北季风。风向如图所示:
(3)夏季受西南季风控制,暖湿的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水汽少,降水少。
20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