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区域认知)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区域认知) 3.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评价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合理性。(地理实践力)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1.差异性:地球表面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区域。
2.自然带
同一自然带内部体现了整体性还是差异性?
二、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及________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保持特征的__________,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表现出______,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典型地区
纬度地带性 各自然带沿着____变化的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以______的变化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一定的作用 在______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更为明显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有规律的更替 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 在______大陆表现明显
垂直地带性 自然带沿着海拔变化的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__状况的变化 高山地区,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3.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海陆分布、________等。
4.实践意义: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________生产的布局。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相邻自然带之间的差异很明显。 ( )
2.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西景观的差异反映了陆地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 )
3.所有山地都存在垂直地域分异。 ( )
4.赤道地区的山地垂直带谱最复杂。 (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是一首描写北方边地奇丽风光的乐府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开篇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的情形。
问题1 (区域认知)敕勒川所在区域的自然带是什么?
问题2 (综合思维)造成诗中两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3 (综合思维)两地区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1.图示法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
地域分 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影响 因素 主导 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 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 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 特征 延伸 方向 纬线方向 (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 (南北方向)
更替 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 (东西方向)
图示
典型 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 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两侧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陆地干湿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1.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1)~(2)题。
甲 乙 丙
(1)从图甲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这种分异规律明显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南坡从海拔仅2 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 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离不过几十千米,自然景象却迅速更替。低处温暖湿润,常绿阔叶林生长得郁郁葱葱,形成常绿阔叶林带;海拔升高,气温递减,喜温的常绿阔叶树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而耐寒的针叶树则逐渐增加,在2 000米以上为针叶林带;再往高处,热量不足,树木生长困难,由灌木林代替森林,出现灌木林带;在4 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带;在5 3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带;更高处为高山永久积雪带。北坡气候干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观垂直分布的层次也比南坡少得多。
问题1 (区域认知)珠穆朗玛峰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一样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问题2 (区域认知)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问题3 (综合思维)比较珠穆朗玛峰的北坡和南坡,说明垂直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有何不同?
垂直地带性
(1)山麓自然带的确定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带确定纬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
(2)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有关,具体如下图: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5)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的下界,其分布高度与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有关,具体如表所示:
因素 具体表现
温度(热量 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 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四步法”判读山地垂直自然带
第一步:分析基带类型——由基带类型可推知山地所处的气候区。
第二步:分析带谱的丰富程度——一定高度的山地,自然带带谱越丰富,说明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
第三步:分析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在向阳坡、迎风坡分布的海拔较高。
第四步:分析雪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雪线较低的往往为迎风坡。
2.如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2)决定该山地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3)决定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量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地方性地域分异
塔里木河中游生长着大片的胡杨林,这里集塔里木河自然景观、胡杨景观、沙漠景观于一体,是世界上最古老、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胡杨林保护区。胡杨林枝繁叶茂,仔细观察,可看到每棵胡杨都长有四种不同的叶子,春夏两季郁郁葱葱,深秋季节一片金黄,景色迷人。
问题1 (区域认知)塔里木河流域的气候及特征是什么?
问题2 (综合思维)塔里木河所在区域的典型植被是什么?胡杨林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正确认识地方性地域分异
地方性地域分异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些地方性因素又被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因此地方性地域分异也被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海陆 分布 南半球中高 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分布
北极地区 冰原带 少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 势 起 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基带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被区 海拔高,水热条件差
洋 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大陆西岸是寒流,降温减湿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叶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另外,有些地区的地方性现象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中美洲东侧的热带雨林带,都是因为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信风来自海洋,性质暖湿;暖流增温增湿。
3.江西井冈山地区地势高耸,沟谷深切,物种及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极具多样化,在其沟谷地区保存有典型季雨林。此外,该地区还是典型的杜鹃花矮林分布区,杜鹃花矮林是井冈山地区特征性明显的常绿乔木,其叶片具有革质特征。据此完成 (1)~(3)题。
(1)井冈山地区生存环境极具多样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受寒冷冬季风影响小
B.环境垂直差异大
C.水平覆盖面积广阔
D.人类活动破坏小
(2)井冈山地区典型季雨林类型为( )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混交林
(3)井冈山地区杜鹃花矮林植被叶片具有革质特征,该特征有利于( )
A.抗干旱 B.抗湿热
C.抗涝渍 D.抗虫害
1.纬度地带性和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2.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3.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题组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十月正值金秋,秋的画卷如火如荼次第展开。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生活中的地理)此季节,以“碧云天,黄叶地”为主要景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生活中的地理)能够观赏到下面四类景观的寻秋路线是( )
a b
c d
A.① B.②
C.③ D.④
题组2 地域分异规律
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4题。
3.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 ( )
A.纬度地带性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C.地方性分异
D.垂直地带性
4.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 )
A.受南北走向高大山地的影响
B.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
C.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D.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6.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124探索
1.不同地区影响土壤形成的气候、地形、生物、成土母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不同,因此土壤类型存在地域差异。
2.自然界是解决科学问题最好的老师,遇到问题应到自然界中探索、验证、寻找答案。
教材P125读图
陆地自然带和气候类型是对应的,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和寒带冰原带。
教材P126活动
略。
教材P127思考
不是。热带沙漠气候可以一直延伸到海边,降水稀少。
教材P128~129活动
1.珠穆朗玛峰南翼自然带由下到上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矮曲林带、高山草甸带、冰碛和地衣带;北翼自
然带由下到上依次为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冰碛和地衣带。不同点:南翼与北翼相比,自然带类型多,但缺少高山草原带,并且高山草甸带、冰碛和地衣带出现的最低海拔低于北翼。相同点:南翼和北翼都有高山草甸带、冰碛和地衣带。
2.珠穆朗玛峰从山麓到山顶与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的分布相似,都是从常绿阔叶林带发育到冰碛和地衣带。
教材P129阅读
略。
教材P130思考
1.人们是从气温、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认识纬度地带性的。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2.自然制约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能够开发利用自然,对自然产生影响。
教材P131~132作业题
1.不是平直的。受纬度(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2.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低纬度地区,垂直高差大,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大。深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面向印度洋,有利于水汽进入。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作用造成了大峡谷地区齐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由高向低,从高山冰雪气候带到低山热带北缘湿润气候带,类似于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3.科隆群岛是火山喷发岩浆凝固堆积而成。科隆群岛地处赤道附近,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既有喜热的生物,也有喜寒的生物,且远离美洲大陆,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因此生物资源丰富。
15 / 15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区域认知)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区域认知) 3.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评价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合理性。(地理实践力)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1.差异性:地球表面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区域。
2.自然带
同一自然带内部体现了整体性还是差异性?
提示:整体性。同一自然带内部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
二、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及整体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典型地区
纬度地带性 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一定的作用 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更为明显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有规律的更替 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 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明显
垂直地带性 自然带沿着海拔变化的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的变化 高山地区,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3.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4.实践意义: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布局。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相邻自然带之间的差异很明显。 ( )
2.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西景观的差异反映了陆地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 )
3.所有山地都存在垂直地域分异。 ( )
4.赤道地区的山地垂直带谱最复杂。 ( )
提示:1.× 自然带之间的差异是渐变的、模糊的,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2.√ 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西景观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森林带到荒漠带的过渡,反映了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3.× 垂直地域分异是由于海拔变化导致的水热条件差异,与山地纬度、海拔高低都有关系。
4.×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不仅取决于纬度,还取决于海拔,一般情况下,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带谱才更复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是一首描写北方边地奇丽风光的乐府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开篇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的情形。
问题1 (区域认知)敕勒川所在区域的自然带是什么?
提示:温带草原带。
问题2 (综合思维)造成诗中两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海陆位置的不同。
问题3 (综合思维)两地区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图示法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
地域分 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影响 因素 主导 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 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 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 特征 延伸 方向 纬线方向 (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 (南北方向)
更替 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 (东西方向)
图示
典型 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 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两侧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陆地干湿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1.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1)~(2)题。
甲 乙 丙
(1)从图甲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这种分异规律明显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1)B (2)B [从图甲到图丙由于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由森林变为荒漠,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比较明显。]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南坡从海拔仅2 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 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离不过几十千米,自然景象却迅速更替。低处温暖湿润,常绿阔叶林生长得郁郁葱葱,形成常绿阔叶林带;海拔升高,气温递减,喜温的常绿阔叶树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而耐寒的针叶树则逐渐增加,在2 000米以上为针叶林带;再往高处,热量不足,树木生长困难,由灌木林代替森林,出现灌木林带;在4 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带;在5 3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带;更高处为高山永久积雪带。北坡气候干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观垂直分布的层次也比南坡少得多。
问题1 (区域认知)珠穆朗玛峰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一样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提示:不一样。随着山地海拔的升高,气温和降水随之发生变化,在不同高度产生了不同的水热状况组合,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受气候影响,不同高度出现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问题2 (区域认知)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提示:珠穆朗玛峰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因为南坡基带海拔相对较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属向阳坡;而北坡基带海拔相对较高,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
问题3 (综合思维)比较珠穆朗玛峰的北坡和南坡,说明垂直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有何不同?
提示: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且降水较多,垂直地带分异明显,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垂直地带性
(1)山麓自然带的确定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带确定纬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
(2)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有关,具体如下图: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5)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的下界,其分布高度与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有关,具体如表所示:
因素 具体表现
温度(热量 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 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 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四步法”判读山地垂直自然带
第一步:分析基带类型——由基带类型可推知山地所处的气候区。
第二步:分析带谱的丰富程度——一定高度的山地,自然带带谱越丰富,说明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
第三步:分析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在向阳坡、迎风坡分布的海拔较高。
第四步:分析雪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雪线较低的往往为迎风坡。
2.如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2)决定该山地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3)决定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量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1)A (2)A (3)A [第(1)题,分析基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所在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明确基带的自然带属性;②以上为5 000米,可判定①是积雪冰川带;③以下是山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可判定③是高山草原带。第(2)题,根据垂直自然带的基本判断规律可知,山麓自然带与该山地所处的水平自然带相同,即取决于该山地所处的纬度位置,由此可知该山地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第(3)题,决定该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地方性地域分异
塔里木河中游生长着大片的胡杨林,这里集塔里木河自然景观、胡杨景观、沙漠景观于一体,是世界上最古老、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胡杨林保护区。胡杨林枝繁叶茂,仔细观察,可看到每棵胡杨都长有四种不同的叶子,春夏两季郁郁葱葱,深秋季节一片金黄,景色迷人。
问题1 (区域认知)塔里木河流域的气候及特征是什么?
提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
问题2 (综合思维)塔里木河所在区域的典型植被是什么?胡杨林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塔里木河流域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荒漠。胡杨林这种高大植被之所以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主要是因为塔里木河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正确认识地方性地域分异
地方性地域分异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些地方性因素又被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因此地方性地域分异也被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海陆 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分布
北极地区 冰原带 少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 势 起 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基带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被区 海拔高,水热条件差
洋 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大陆西岸是寒流,降温减湿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叶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另外,有些地区的地方性现象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中美洲东侧的热带雨林带,都是因为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信风来自海洋,性质暖湿;暖流增温增湿。
3.江西井冈山地区地势高耸,沟谷深切,物种及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极具多样化,在其沟谷地区保存有典型季雨林。此外,该地区还是典型的杜鹃花矮林分布区,杜鹃花矮林是井冈山地区特征性明显的常绿乔木,其叶片具有革质特征。据此完成 (1)~(3)题。
(1)井冈山地区生存环境极具多样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受寒冷冬季风影响小 B.环境垂直差异大
C.水平覆盖面积广阔 D.人类活动破坏小
(2)井冈山地区典型季雨林类型为( )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混交林
(3)井冈山地区杜鹃花矮林植被叶片具有革质特征,该特征有利于( )
A.抗干旱 B.抗湿热
C.抗涝渍 D.抗虫害
(1)B (2)C (3)A [第(1)题,井冈山地区地势高耸,物种及物种群体极具多样化,说明垂直地带性明显,而垂直地带性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相对高差,B正确;井冈山地处亚热带,受寒冷冬季风的影响较小,对物种的多样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A错误;水平覆盖面积广阔会使同一自然带分布面积广阔,与题意不符,C错误;人类活动破坏小对物种的多样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错误。第(2)题,季雨林是生长在有周期性显著干季和湿季相更迭的热带区域内的植物群落。井冈山地区地处亚热带,沟谷地区虽然水热充足,但不会生长热带雨林,典型植被应为常绿阔叶林,A错误、C正确;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地区的典型植被,B错误;混交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其自然环境通常具有过渡性,所以不是该地沟谷地区的典型植被,D错误。第(3)题,叶片的革质形态,具有较强的阻挡叶面水分蒸发的作用,利于保持植被本身的水分,从而提升植被的抗旱能力,A正确;阻挡叶面水分蒸发,不利于散热,B错误;由于叶片不利于散失水分,因而不抗涝渍,C错误;植物抗虫害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基因,不取决于其表面形态,D错误。]
1.纬度地带性和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2.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3.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题组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十月正值金秋,秋的画卷如火如荼次第展开。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生活中的地理)此季节,以“碧云天,黄叶地”为主要景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生活中的地理)能够观赏到下面四类景观的寻秋路线是( )
a b
c d
A.① B.②
C.③ D.④
1.D 2.C [第1题,秋高气爽,植被枯萎为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在华北地区可以看到。第2题,图中的景观依次为亚寒带针叶林、热带季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在③寻秋路线中可以看到。]
题组2 地域分异规律
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4题。
3.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 ( )
A.纬度地带性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C.地方性分异
D.垂直地带性
4.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 )
A.受南北走向高大山地的影响
B.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
C.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D.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3.A 4.D [第3题,读图可知,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纬度地带性。第4题,洋流会给沿海地区的气候等环境特征带来影响。非洲南部本格拉寒流自南向北流,在此影响下,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6.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5.B 6.A [第5题,四川省位于亚热带,山地基带的植被类型应与该纬度地区对应的水平自然带一致,故甲表示的植被最可能是常绿阔叶林。第6题,读图可知,该山地东坡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而西坡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所以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124探索
1.不同地区影响土壤形成的气候、地形、生物、成土母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不同,因此土壤类型存在地域差异。
2.自然界是解决科学问题最好的老师,遇到问题应到自然界中探索、验证、寻找答案。
教材P125读图
陆地自然带和气候类型是对应的,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和寒带冰原带。
教材P126活动
略。
教材P127思考
不是。热带沙漠气候可以一直延伸到海边,降水稀少。
教材P128~129活动
1.珠穆朗玛峰南翼自然带由下到上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矮曲林带、高山草甸带、冰碛和地衣带;北翼自然带由下到上依次为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冰碛和地衣带。不同点:南翼与北翼相比,自然带类型多,但缺少高山草原带,并且高山草甸带、冰碛和地衣带出现的最低海拔低于北翼。相同点:南翼和北翼都有高山草甸带、冰碛和地衣带。
2.珠穆朗玛峰从山麓到山顶与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的分布相似,都是从常绿阔叶林带发育到冰碛和地衣带。
教材P129阅读
略。
教材P130思考
1.人们是从气温、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认识纬度地带性的。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2.自然制约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能够开发利用自然,对自然产生影响。
教材P131~132作业题
1.不是平直的。受纬度(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2.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低纬度地区,垂直高差大,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大。深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面向印度洋,有利于水汽进入。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作用造成了大峡谷地区齐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由高向低,从高山冰雪气候带到低山热带北缘湿润气候带,类似于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3.科隆群岛是火山喷发岩浆凝固堆积而成。科隆群岛地处赤道附近,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既有喜热的生物,也有喜寒的生物,且远离美洲大陆,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因此生物资源丰富。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为由赤道到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 )
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针叶林
2.该图所示内容的主题应是自然带的( )
A.植被高度变化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C.纬度地带性 D.垂直地带性
1.D 2.C [读图可知,该图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亚寒带针叶林。]
下图是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地方性分异
4.该区域植被景观产生差异的基础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3.B 4.C [第3题,由图可知,从沿海到内陆,植被呈现出从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变化,体现了陆地干湿度地带性。第4题,陆地干湿度地带性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
下图是甲、乙两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甲 乙
5.在甲山的半山腰地带,同一高度上出现了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的不同景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南坡光照强 B.北坡光照强
C.南坡降水多 D.北坡降水多
6.有关乙山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南半球 B.在东半球
C.在中低纬度 D.在大陆西岸
5.D 6.C [第5题,甲山的半山腰地带,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森林与草地主要在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半山腰地带是地形雨最多的地带。第6题,读图可知,乙山的南坡基带高,是阳坡,南坡为阳坡的是北半球;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在中低纬度大陆东岸的植被。]
下图示意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澳大利亚大陆 B.亚欧大陆
C.非洲大陆 D.南美大陆
8.图中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 )
A.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B.纬度地带性
C.地方性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7.B 8.B [第7题,图示是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亚欧大陆。第8题,图中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纬度地带性。]
读图,回答9~10题。
9.与植被②→③→④更替相似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⑥→⑤→④ D.①→⑤→④
10.下列各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大的是( )
A.③④两地 B.①④两地
C.⑤⑥两地 D.①⑥两地
9.C 10.D [第9题,图中的②③④分别表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图中的⑥→⑤→④,降水量也逐渐减少,自然带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这种分异与②→③→④植被更替相似。第10题,①地位于赤道附近,应该形成热带雨林带,但由于该地处于东非高原,海拔高,导致气温较低,大气对流也不显著,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对应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⑥地位于回归线附近,且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暖流影响,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对应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故这两地都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大。]
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要素分布范围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年均温分布范围最大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草原
C.阔叶林 D.针叶林
12.图中植被分布能体现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的是( )
A.热带雨林、阔叶林、针叶林
B.热带雨林、阔叶林、草原
C.阔叶林、草原、荒漠
D.阔叶林、针叶林、苔原
11.B 12.C [第11题,年均温分布范围大的植被南北跨越范围大,读图可知,草原年均温分布范围最大。第12题,产生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的基础是水分,体现这一规律变化的是阔叶林(降水量较大)、草原(降水量较少)、荒漠(降水量最少)。]
13.(14分)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1)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4分)
(2)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6分)
(3)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差异,并说明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雪线在副热带地区分布高度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第(2)题,自然带谱差异可以从自然带数目多少、山麓自然带(基带)、相同自然带分布海拔不同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第(3)题,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答案] (1)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2)差异: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海拔比乙图山脉低。
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3)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分布的海拔相对于北坡较高。
20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