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小说——分析叙述特征
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紧密相关,但与叙述人称仍有区别。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女性视角。小说在选用叙述视角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部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有时也会发生叙述视角转换。品评文本独特的叙述视角,成为高考命题的焦点。
[典例1] (2024·上饶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将军的部队
李 浩
我老了,现在已经足够老了,我坐在屋檐下。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
是的,我是在眺望,我做这样的姿势从来都显得非常认真。我的这个动作是模仿一个人的,一个去世多年的将军。这种模仿根本是无意的,直到三个月前我才突然地发觉,我的这个动作和将军是那么的相像。
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
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我再次看到了将军,看到了将军的部队。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绿漆斑驳,充满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
我用这种眺望的姿势,望见站在槐树底下的将军打开了箱子上的锁。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一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荫,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其他的时候,他只能算是一个老人。
我老了。尽管我不明白将军在向远处眺望时想的是什么,但我明白了将军的那些自言自语。他根本不是自言自语,绝对不是!他是在跟身边的伴儿说话,跟自己想到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说话,跟过去说话。就像我有时和将军说会儿话,和我死去的老伴,和死神说话。当年和将军我可不是这样说的,尽管他对我非常和蔼,可我总是有些拘束,和他说话的时候用了很多的心思。现在,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多年的朋友似的,我和他都是一样老的老人了。
将军摆弄他的那些木牌的时候,我就用根竹棍遮逗路过的虫子和蚂蚁,或者看一只蝉怎样通过它的声音使自己从稠密的树叶中显现出来。将军的那种自言自语一片一片地传入我耳朵。
将军说,你去吧。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
有两次将军指着木牌上的名字问我,赵××你知道吗?王××呢?我只得老实地回答,我不知道,将军。将军有些恍然和茫然的样子。看我这记性,将军一边望着他所说过的名字,一边摇头,人真是老了。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好,有点行云流水的意思。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得有些诡秘,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当时我是想对将军这么说的,我有点冲动——可最终我却没有把它说出来。现在想起来我是应该说的。
我在向旧日的时光眺望中看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了。将军愣了愣,然后粗犷地笑起来:你这小鬼。我不是小鬼了,我已经老了。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在将军去世之后我搜集了不少和将军有关的资料,只要是哪本书上提到将军的名字,我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原本我还想把将军的两个木箱也留下来的,后来我想将军比我更需要这支部队。那些木牌,燃烧的木牌,在将军的墓前变成了一缕缕的烟。它们升腾的样子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将军重新见到自己的这支部队时,露出的会是怎样的一副表情?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圈。
曾有一个宣传干事向我了解过将军的晚年,我向他叙述了将军每日如何摆放他的部队。他是不是怀念自己的戎马生涯?是不是想继续战斗,消灭敌人?
不,好像都不是,将军在晚年基本上没想到战争,他好像只是,只是……怎么说呢?他好像就是把木牌摆出来,想一想过去的事,就这样。就是这样。
那个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
我坐在屋檐下,低着头,低上一会儿就抬起头来,向一个很远的远处进行眺望。我越来越多地想到将军,我觉得他的某些部分正在我身体内的某些部分里得到复活,有时候,一个生命是会成为另一个生命的。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着的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们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读文导图]
小说采用“足够老了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小说以“足够老了的我”为视角,体现出本文叙述视角的独特,站在“足够老了的我”的视角看比“我”更老的将军,情感的表达会更加深沉。
②题目要求分析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可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第一人称的角度,二是独特视角的角度。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思考角度 要点分析
从“我”的视角来叙述 小说中,“我”的身份一直是将军的勤务员,也是将军晚年在干休所的故事的目击者、参与者和见证人,小说以“我”第一人称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将军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从“足够老了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结合“后来我想将军比我更需要这支部队……它们升腾的样子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我越来越多地想到将军……一个生命是会成为另一个生命的”“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可知,“足够老了的我”和将军相处日久,目睹了将军晚年对战士们和战争中使用过的战马、手枪以及将军对下属们生活细节的关心、喜爱和怀念。老年的“我”和将军相处日久,思想更成熟,“我”就更深刻理解将军每天摆放木牌的行为。采用“足够老了的我”来叙事,有利于表现下属心目中真正优秀将军的形象,突出将军关怀下属的特点。
结合“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分析,将军站在木牌“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我”说将军作战无数次,但很少失败,表明了下属对将军的崇敬之情;从“我在向旧日的时光眺望中看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我不是小鬼了,我已经老了”表明下属对将军的亲近感。从“足够老了的我”的角度叙述,便于“我”抒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将军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从老了的“我”的角度来叙述,思想更加成熟,更能深刻理解将军的行为,有利于表现下属心目中真正优秀将军的形象,突出将军关怀下属的特点。③从老了的“我”的角度来叙述,便于表达下属对将军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叙事视角是小说叙事类的重点题型,对此,应该围绕这个“视角”人物,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
(1)这个“视角”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如何,他将怎样影响(决定)整个故事的叙述,以及为小说带来了怎样的氛围或情调。
(2)这个“视角”人物有无自身的形象特点,他又对其他人物和主题起着怎样的作用。
(3)这个“视角”人物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关系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是中心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如是次要人物,那他对主要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
(4)这个“视角”人物在叙事中的地位如何,他是讲述者(观察者),还是亲历者(见证者),或者是情节的推动者。
(5)这个“视角”人物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以及他内心是如何想的,这些内容又将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起到怎样的作用。
叙述方式既包括单一式,如对话式、独白式、片段式等,也包括交叉式,如历史与现实、虚构与真实、魔幻与现实等。对叙述方式表达效果的分析成为近年来考查的热点。解答这类题,关键在于找准思考角度,然后进行多方思考。
[典例2] (2024·合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 口
鲁彦周
那是前年春天。
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
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
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
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竞赛地响着!
“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吗非要我干这个!”
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
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
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
“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
“你们好,工作完成啦?”
“快啦,老爷爷!”
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
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祖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也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
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临死还喊:“共产党万岁!”
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
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
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
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朦朦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
“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
1959年
(有删改)
[读文导图]
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这样叙述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故事套故事”是这篇小说的特征,答题要首先梳理哪个“故事”里面又套用了什么样的“故事”。
②命题要求分析“故事套故事”的文学效果,可以从结构、主题等方面考虑。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思考角度 要点分析
叙述方式 第一个“故事”由“我”的所见所闻写到“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是文章讲述的个人经历的大故事。第二个“故事”是杜老头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前做了二十多年的交通员,新中国成立后又回来摆渡。第三个小故事是一群年轻的建设者的故事。“我”的大故事中套着老渡夫和勘察队年轻人的小故事。
表达 效果 主题 杜老头的革命故事可歌可泣,反映了革命者为了国家牺牲小家的革命牺牲精神;而勘察队年轻人为了国家建设,不再是白面书生和娇嫩小姐,而成长为“比铁还硬”的建设者。两个故事代表两代人,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但家国精神不变,体现了家国精神的传承。两个“小故事”对“我”的影响是,让“我”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狭隘,找到了前行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总之,“小故事”深化了主题。
结构 “故事套故事”其实就是“顺叙”中有“插叙”,这样就避免了单一的叙事角度和平铺直叙,丰富了内容的同时,使得情节紧凑、集中。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我”讲述的个人经历的大故事中,套着老渡夫革命和勘察队年轻人成长的小故事;②两个小故事体现了家国精神的传承,也使“我”从中找到前行的动力,深化了主题;③这种形式避免了小说叙事单一与平铺直叙,使结构严谨而活泼,内容真实而丰富。
对叙述方式的分析,一是要结合文本对叙述特点(或手法)的内容具体分析,二是明确这种特点(或手法)的具体效果。分析具体效果时,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
(1)人物塑造:真实,立体,鲜明;烘托人物,体现感情。
(2)情节结构:推动,串联;一波三折,戏剧性。
(3)环境特点:营造氛围,折射时代社会特征。
(4)小说主题:凸显,深化,升华,丰富。
(5)读者感受:悬念——兴趣,空白——想象力,张力——回味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棚 车
苏 童
祖母五十多年没坐过火车了。祖母把火车叫作棚车,她说,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多了,都说现在的棚车上每人都有座位,没想到是这么好的座位,都是皮沙发呀。姐姐说,什么皮沙发,其实就是椅子上蒙了一层人造革。祖母说,人造革比皮沙发还光滑呢,那人造革不比猪皮牛皮强?你没坐过以前的棚车,以前的棚车上连硬板凳都没有,现在,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到天上去啦,你还噘着嘴?你还嫌挤?
姐姐不知道祖母为什么把火车叫作棚车,祖母的解释听上去振振有词,她说,我没有说错,你别以为我什么都不懂,我五十年前就坐过火车啦!姐姐仍然不明白,而且她始终觉得棚车这个字眼听上去很可笑。
姐姐对以前的老掉牙的事情根本不感兴趣,她听见祖母絮絮叨叨地向邻座说着五十年前的往事,姐姐不想听,但她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五十年前的一列火车,火车在遍地的炮火弹雨中驶过原野。火车的木棚里站满了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的难民,其中包括青年时代的祖母。她的背上还驮着一只装满小鸡的篓子。姐姐无法想象祖母当时的心情,但她能够准确地想象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它们肯定是鹅黄色的毛茸茸的,它们叽叽喳喳地挤在祖母的篓子里,一定可爱极了。
①那篓小鸡呢?姐姐突然抬头问祖母。
小鸡能怎么样?死了几只,活了几只,公鸡卖了,母鸡留着生蛋。祖母朗声笑起来,她在姐姐腿上拧了一把。傻孩子,鸡能怎么样?又不是人,能活上五十年吗?
姐姐觉得祖母根本没有说出小鸡的故事,祖母总是这样,有意思的事情她都不记得了,没意思的事情却说个没完。姐姐忍不住抢白道:只有人才能活五十年吗?那可不一定。
祖母灿烂的笑容一下子凝住了,祖母最恨的就是姐姐跟她顶嘴,她的干瘪的嘴唇嚅动了几下。姐姐记得祖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生她气了。祖母不高兴的时候,她的头会向左侧轻轻摆动,不停地摆动,它让姐姐想起了祖母房间里的那只老式挂钟。
祖母叹了口气说,出门在外不容易呀。祖母说这句话的时候目光又移向邻座,②邻座含笑点了点头,但随后他就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
姐姐看见祖母脸上掠过一丝惘然之色,她的白发苍苍的头部又开始向左侧轻轻摆动起来。挤什么?一点也不挤!祖母又说。姐姐知道祖母这会儿又想与她说话了,但姐姐心里也在生祖母的气,她故意侧转脸去望着窗外。
祖母一时找不到人说话,便从篮子底部摸出一叠锡箔,后来祖母便专心致志地叠起元宝来了。
一个老妇人拎着一只大篮子从车厢那头过来,一路搜寻着座位,谦卑的笑容像一朵凋谢的菊花,她走近祖母身边时眼睛兀自一亮,就像找到了亲人。姐姐看见了她篮子里的东西,与祖母的一样,也是一篮锡箔叠成的元宝。
我这儿不挤,坐我这儿吧。祖母盯着老妇人的篮子说。事实上祖母看见那个老妇人时眼睛也亮了,姐姐说两篮子锡箔元宝成了什么联络暗号,她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老妇人与祖母挤坐在一起,而且是祖母主动地为对方腾出了一半位子。
③清明啦,该上坟啦。老妇人说。
可不是吗,我是回老家上爹娘的坟,祖母说,我五十年没回老家了,老家里也没什么人了。本来不想回去,可前一阵做梦,梦见我爹娘坟上的草枯了,树上的叶子掉光了。醒来一想,是不是爹娘没钱花了呢,五十年啦,爹娘从来没向我要过什么,这回想起我来啦,想起跟我要钱花啦。
于是,祖母和老妇人兴致高涨地谈起清明的事。我姐姐说她在一旁听得又好笑又生气。忍不住奚落了一句。
祖母停止了叠锡箔的动作,她用罕见的严厉森然的目光盯着姐姐,眼睛里渐渐地闪出怒火,姐姐便慌乱地低下头去嗑瓜子。
④姐姐咔嚓咔嚓地嗑瓜子,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
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火车将把我祖母送到我曾祖母的坟茔边,送她去上坟。
火车开到我老家大约要九个小时,对于我姐姐来说,这段旅程已经变得乏味而难以忍受,姐姐的耳朵里灌满了她讨厌的闲言碎语,鼻子里则钻进了任何人都讨厌的脚臭味。祖母对此浑然不觉。祖母恰恰变得愈来愈活泼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渐渐成了半节车厢几十个人的中心,有人干脆就跑过来站在祖母身边,竖起耳朵听她说阎王爷抓人的故事。他们像木桩一样坚固地立在我祖母四周,有的张大了嘴满脸惊悸之色,有的窃窃私笑,只有一个男人对我姐姐说,你推什么推呀?这儿热闹就站这儿,坐火车闷,听她们说说解个闷嘛。
姐姐突然急中生智,她扯着嗓子对我祖母喊,奶奶,下车啦!我们到啦!
要知道我祖母坐火车最担心的就是下错了站,最担心的就是火车到站时她不知道。我姐姐后来向全家人描述人群散开的情景时得意地笑了。我们认为那是一次有趣的旅程,可是我姐姐并不这么看,她说,那叫什么坐火车。坐的简直就是,棚?对,就是棚车,棚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小说创作于1995年,当时火车已经取代了过去的棚车,祖母身上依然保留着质朴、热情、善良的美德,她对遇到的人都能主动关心。
B.同样的火车环境,姐姐表示拥挤难耐,而祖母却怡然自得,点出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为下文表现祖母和姐姐之间的隔阂做好了铺垫。
C.小说采用反复手法叙事,详细地将火车上发生的事情向读者进行交代,叙事节奏舒缓,对小说中人物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
D.小说截取祖母乘坐火车的生活片段,巧妙勾连起祖母的人生经历;通过对有限的琐碎事件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出祖母的性格和精神世界。
C [C项,“采用反复手法叙事”错误,从文中看,文章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叙事;“叙事节奏舒缓”错误,文中的叙事节奏也开合有度。]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的细节描写表明姐姐对祖母讲的其他事不感兴趣,突出了祖母和姐姐的隔膜。
B.句子②中“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表明邻座人不想和祖母说话,极端厌弃祖母。
C.句子③老妇人的语言,体现出了“清明”所反映出的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性。
D.句子④通过“咔嚓咔嚓”和“轰隆轰隆”声音,巧妙地表现了姐姐内心既慌乱又不满,以及对祖母的屈服。
B [B项,“极端厌弃”错误,“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表明邻座人不想和祖母说话,或许是因为隔代人找不到共同话题,谈不上极端厌弃,词意过重。]
3.小说叙述了一次乘坐火车的经历,却以《棚车》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由开头“祖母把火车叫作棚车,她说,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多了,都说现在的棚车上每人都有座位”可知,“棚车”是祖母对火车的称谓,小说开篇点题,原来所谓“棚车”,是祖母对火车的称呼,是指在战争年代,人们挤在一起逃难的空货车,其中包涵着她的生活阅历与人生故事。②从结构思路看,“棚车”贯串全文,以祖母坐火车引出“棚车”这个称谓,正文主体部分也围绕祖母口中的“棚车”说事,同样的火车环境,姐姐表示不以为然,而祖母却怡然自得,这就预示着二人之后情绪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处事态度,也就点出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为下文表现祖母和姐姐之间的隔阂做好了铺垫;最后又以“棚车”收尾,巧妙地表现了姐姐内心既慌乱又不满,以及对祖母的屈服。③从人物塑造和主旨看,“棚车”代表着两代人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火车已经取代了过去的棚车,祖母身上依然保留着质朴、热情、善良的美德,她对遇到的人都能主动关心。“棚车”能够勾起读者的回忆,产生联想想象,容易达成情感共鸣,进而升华小说的主题。表现出祖母的性格和精神世界,折射出祖母的生存境遇,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明贬暗褒丰富了热情善良的祖母形象,有限的主题却饱含作者对祖母深沉而丰富的爱意以及对诸多社会问题的思考。
[答案] 小说以《棚车》为题,意蕴丰富:①“棚车”是祖母对火车的称谓;②“棚车”贯串全文,以坐火车引出“棚车”,最后又以“棚车”收尾;③“棚车”代表着两代人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能够勾起读者的回忆,使读者感同身受,进而升华小说的主题。
★4.小说中既有“祖母”的视角,又有“姐姐”的视角,这样叙述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祖母拿五十年前的火车和现在的火车作比较得出现在的火车令她满意。而姐姐没有祖母的经历,所以觉得火车没什么好的,并且人多拥挤。不同的人生经历就会让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叫法。姐姐对于小鸡的兴趣表现出一个女孩子该有的样子,对可爱的事物着迷。祖母成了焦点,她热情善良人缘好。可见两种视角的转换中突出了人物性格,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②“祖母”和“姐姐”的矛盾冲突不仅是两个人的性格冲突,更是两代人的隔阂,也是普遍的社会问题,引发读者思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③行文过程中,让“祖母”和“姐姐”同在,丰富了文章内容,行文自如,不呆板,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答案] ①小说围绕“祖母”和“姐姐”两个视角展开叙述,可以呈现出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也能引出两代人存在的代沟问题。②这种叙述视角的自由转换,灵活多变,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两种叙述视角的界线朦胧又模糊,有时甚至交叉重叠在一起,形成了饱满的艺术张力,相比单一视角,更为耐人寻味。
1 / 24任务二 小说——分析叙述特征
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紧密相关,但与叙述人称仍有区别。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女性视角。小说在选用叙述视角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部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有时也会发生叙述视角转换。品评文本独特的叙述视角,成为高考命题的焦点。
[典例1] (2024·上饶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将军的部队
李 浩
我老了,现在已经足够老了,我坐在屋檐下。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
是的,我是在眺望,我做这样的姿势从来都显得非常认真。我的这个动作是模仿一个人的,一个去世多年的将军。这种模仿根本是无意的,直到三个月前我才突然地发觉,我的这个动作和将军是那么的相像。
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
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我再次看到了将军,看到了将军的部队。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绿漆斑驳,充满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
我用这种眺望的姿势,望见站在槐树底下的将军打开了箱子上的锁。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一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荫,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其他的时候,他只能算是一个老人。
我老了。尽管我不明白将军在向远处眺望时想的是什么,但我明白了将军的那些自言自语。他根本不是自言自语,绝对不是!他是在跟身边的伴儿说话,跟自己想到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说话,跟过去说话。就像我有时和将军说会儿话,和我死去的老伴,和死神说话。当年和将军我可不是这样说的,尽管他对我非常和蔼,可我总是有些拘束,和他说话的时候用了很多的心思。现在,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多年的朋友似的,我和他都是一样老的老人了。
将军摆弄他的那些木牌的时候,我就用根竹棍遮逗路过的虫子和蚂蚁,或者看一只蝉怎样通过它的声音使自己从稠密的树叶中显现出来。将军的那种自言自语一片一片地传入我耳朵。
将军说,你去吧。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
有两次将军指着木牌上的名字问我,赵××你知道吗?王××呢?我只得老实地回答,我不知道,将军。将军有些恍然和茫然的样子。看我这记性,将军一边望着他所说过的名字,一边摇头,人真是老了。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好,有点行云流水的意思。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得有些诡秘,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当时我是想对将军这么说的,我有点冲动——可最终我却没有把它说出来。现在想起来我是应该说的。
我在向旧日的时光眺望中看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了。将军愣了愣,然后粗犷地笑起来:你这小鬼。我不是小鬼了,我已经老了。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在将军去世之后我搜集了不少和将军有关的资料,只要是哪本书上提到将军的名字,我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原本我还想把将军的两个木箱也留下来的,后来我想将军比我更需要这支部队。那些木牌,燃烧的木牌,在将军的墓前变成了一缕缕的烟。它们升腾的样子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将军重新见到自己的这支部队时,露出的会是怎样的一副表情?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圈。
曾有一个宣传干事向我了解过将军的晚年,我向他叙述了将军每日如何摆放他的部队。他是不是怀念自己的戎马生涯?是不是想继续战斗,消灭敌人?
不,好像都不是,将军在晚年基本上没想到战争,他好像只是,只是……怎么说呢?他好像就是把木牌摆出来,想一想过去的事,就这样。就是这样。
那个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
我坐在屋檐下,低着头,低上一会儿就抬起头来,向一个很远的远处进行眺望。我越来越多地想到将军,我觉得他的某些部分正在我身体内的某些部分里得到复活,有时候,一个生命是会成为另一个生命的。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着的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们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读文导图]
小说采用“足够老了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小说以“足够老了的我”为视角,体现出本文叙述视角的独特,站在“足够老了的我”的视角看比“我”更老的将军,情感的表达会更加深沉。
②题目要求分析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可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第一人称的角度,二是独特视角的角度。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思考角度 要点分析
从“我”的视角来叙述 小说中,“我”的身份一直是将军的勤务员,也是将军晚年在干休所的故事的目击者、参与者和见证人,小说以“我”第一人称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将军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从“足够老了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结合“后来我想将军比我更需要这支部队……它们升腾的样子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我越来越多地想到将军……一个生命是会成为另一个生命的”“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可知,“足够老了的我”和将军相处日久,目睹了将军晚年对战士们和战争中使用过的战马、手枪以及将军对下属们生活细节的关心、喜爱和怀念。老年的“我”和将军相处日久,思想更成熟,“我”就更深刻理解将军每天摆放木牌的行为。采用“足够老了的我”来叙事,有利于表现下属心目中真正优秀将军的形象,突出将军关怀下属的特点。
结合“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分析,将军站在木牌“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我”说将军作战无数次,但很少失败,表明了下属对将军的崇敬之情;从“我在向旧日的时光眺望中看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我不是小鬼了,我已经老了”表明下属对将军的亲近感。从“足够老了的我”的角度叙述,便于“我”抒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事视角是小说叙事类的重点题型,对此,应该围绕这个“视角”人物,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
(1)这个“视角”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如何,他将怎样影响(决定)整个故事的叙述,以及为小说带来了怎样的氛围或情调。
(2)这个“视角”人物有无自身的形象特点,他又对其他人物和主题起着怎样的作用。
(3)这个“视角”人物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关系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是中心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如是次要人物,那他对主要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
(4)这个“视角”人物在叙事中的地位如何,他是讲述者(观察者),还是亲历者(见证者),或者是情节的推动者。
(5)这个“视角”人物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以及他内心是如何想的,这些内容又将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起到怎样的作用。
叙述方式既包括单一式,如对话式、独白式、片段式等,也包括交叉式,如历史与现实、虚构与真实、魔幻与现实等。对叙述方式表达效果的分析成为近年来考查的热点。解答这类题,关键在于找准思考角度,然后进行多方思考。
[典例2] (2024·合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 口
鲁彦周
那是前年春天。
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
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
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
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竞赛地响着!
“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吗非要我干这个!”
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
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
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
“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
“你们好,工作完成啦?”
“快啦,老爷爷!”
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
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祖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也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
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临死还喊:“共产党万岁!”
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
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
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
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朦朦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
“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
1959年
(有删改)
[读文导图]
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这样叙述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故事套故事”是这篇小说的特征,答题要首先梳理哪个“故事”里面又套用了什么样的“故事”。
②命题要求分析“故事套故事”的文学效果,可以从结构、主题等方面考虑。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思考角度 要点分析
叙述 方式 第一个“故事”由“我”的所见所闻写到“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是文章讲述的个人经历的大故事。第二个“故事”是杜老头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前做了二十多年的交通员,新中国成立后又回来摆渡。第三个小故事是一群年轻的建设者的故事。“我”的大故事中套着老渡夫和勘察队年轻人的小故事。
表达效果 主题 杜老头的革命故事可歌可泣,反映了革命者为了国家牺牲小家的革命牺牲精神;而勘察队年轻人为了国家建设,不再是白面书生和娇嫩小姐,而成长为“比铁还硬”的建设者。两个故事代表两代人,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但家国精神不变,体现了家国精神的传承。两个“小故事”对“我”的影响是,让“我”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狭隘,找到了前行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总之,“小故事”深化了主题。
结构 “故事套故事”其实就是“顺叙”中有“插叙”,这样就避免了单一的叙事角度和平铺直叙,丰富了内容的同时,使得情节紧凑、集中。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叙述方式的分析,一是要结合文本对叙述特点(或手法)的内容具体分析,二是明确这种特点(或手法)的具体效果。分析具体效果时,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
(1)人物塑造:真实,立体,鲜明;烘托人物,体现感情。
(2)情节结构:推动,串联;一波三折,戏剧性。
(3)环境特点:营造氛围,折射时代社会特征。
(4)小说主题:凸显,深化,升华,丰富。
(5)读者感受:悬念——兴趣,空白——想象力,张力——回味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棚 车
苏 童
祖母五十多年没坐过火车了。祖母把火车叫作棚车,她说,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多了,都说现在的棚车上每人都有座位,没想到是这么好的座位,都是皮沙发呀。姐姐说,什么皮沙发,其实就是椅子上蒙了一层人造革。祖母说,人造革比皮沙发还光滑呢,那人造革不比猪皮牛皮强?你没坐过以前的棚车,以前的棚车上连硬板凳都没有,现在,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到天上去啦,你还噘着嘴?你还嫌挤?
姐姐不知道祖母为什么把火车叫作棚车,祖母的解释听上去振振有词,她说,我没有说错,你别以为我什么都不懂,我五十年前就坐过火车啦!姐姐仍然不明白,而且她始终觉得棚车这个字眼听上去很可笑。
姐姐对以前的老掉牙的事情根本不感兴趣,她听见祖母絮絮叨叨地向邻座说着五十年前的往事,姐姐不想听,但她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五十年前的一列火车,火车在遍地的炮火弹雨中驶过原野。火车的木棚里站满了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的难民,其中包括青年时代的祖母。她的背上还驮着一只装满小鸡的篓子。姐姐无法想象祖母当时的心情,但她能够准确地想象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它们肯定是鹅黄色的毛茸茸的,它们叽叽喳喳地挤在祖母的篓子里,一定可爱极了。
①那篓小鸡呢?姐姐突然抬头问祖母。
小鸡能怎么样?死了几只,活了几只,公鸡卖了,母鸡留着生蛋。祖母朗声笑起来,她在姐姐腿上拧了一把。傻孩子,鸡能怎么样?又不是人,能活上五十年吗?
姐姐觉得祖母根本没有说出小鸡的故事,祖母总是这样,有意思的事情她都不记得了,没意思的事情却说个没完。姐姐忍不住抢白道:只有人才能活五十年吗?那可不一定。
祖母灿烂的笑容一下子凝住了,祖母最恨的就是姐姐跟她顶嘴,她的干瘪的嘴唇嚅动了几下。姐姐记得祖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生她气了。祖母不高兴的时候,她的头会向左侧轻轻摆动,不停地摆动,它让姐姐想起了祖母房间里的那只老式挂钟。
祖母叹了口气说,出门在外不容易呀。祖母说这句话的时候目光又移向邻座,②邻座含笑点了点头,但随后他就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
姐姐看见祖母脸上掠过一丝惘然之色,她的白发苍苍的头部又开始向左侧轻轻摆动起来。挤什么?一点也不挤!祖母又说。姐姐知道祖母这会儿又想与她说话了,但姐姐心里也在生祖母的气,她故意侧转脸去望着窗外。
祖母一时找不到人说话,便从篮子底部摸出一叠锡箔,后来祖母便专心致志地叠起元宝来了。
一个老妇人拎着一只大篮子从车厢那头过来,一路搜寻着座位,谦卑的笑容像一朵凋谢的菊花,她走近祖母身边时眼睛兀自一亮,就像找到了亲人。姐姐看见了她篮子里的东西,与祖母的一样,也是一篮锡箔叠成的元宝。
我这儿不挤,坐我这儿吧。祖母盯着老妇人的篮子说。事实上祖母看见那个老妇人时眼睛也亮了,姐姐说两篮子锡箔元宝成了什么联络暗号,她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老妇人与祖母挤坐在一起,而且是祖母主动地为对方腾出了一半位子。
③清明啦,该上坟啦。老妇人说。
可不是吗,我是回老家上爹娘的坟,祖母说,我五十年没回老家了,老家里也没什么人了。本来不想回去,可前一阵做梦,梦见我爹娘坟上的草枯了,树上的叶子掉光了。醒来一想,是不是爹娘没钱花了呢,五十年啦,爹娘从来没向我要过什么,这回想起我来啦,想起跟我要钱花啦。
于是,祖母和老妇人兴致高涨地谈起清明的事。我姐姐说她在一旁听得又好笑又生气。忍不住奚落了一句。
祖母停止了叠锡箔的动作,她用罕见的严厉森然的目光盯着姐姐,眼睛里渐渐地闪出怒火,姐姐便慌乱地低下头去嗑瓜子。
④姐姐咔嚓咔嚓地嗑瓜子,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
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火车将把我祖母送到我曾祖母的坟茔边,送她去上坟。
火车开到我老家大约要九个小时,对于我姐姐来说,这段旅程已经变得乏味而难以忍受,姐姐的耳朵里灌满了她讨厌的闲言碎语,鼻子里则钻进了任何人都讨厌的脚臭味。祖母对此浑然不觉。祖母恰恰变得愈来愈活泼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渐渐成了半节车厢几十个人的中心,有人干脆就跑过来站在祖母身边,竖起耳朵听她说阎王爷抓人的故事。他们像木桩一样坚固地立在我祖母四周,有的张大了嘴满脸惊悸之色,有的窃窃私笑,只有一个男人对我姐姐说,你推什么推呀?这儿热闹就站这儿,坐火车闷,听她们说说解个闷嘛。
姐姐突然急中生智,她扯着嗓子对我祖母喊,奶奶,下车啦!我们到啦!
要知道我祖母坐火车最担心的就是下错了站,最担心的就是火车到站时她不知道。我姐姐后来向全家人描述人群散开的情景时得意地笑了。我们认为那是一次有趣的旅程,可是我姐姐并不这么看,她说,那叫什么坐火车。坐的简直就是,棚?对,就是棚车,棚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小说创作于1995年,当时火车已经取代了过去的棚车,祖母身上依然保留着质朴、热情、善良的美德,她对遇到的人都能主动关心。
B.同样的火车环境,姐姐表示拥挤难耐,而祖母却怡然自得,点出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为下文表现祖母和姐姐之间的隔阂做好了铺垫。
C.小说采用反复手法叙事,详细地将火车上发生的事情向读者进行交代,叙事节奏舒缓,对小说中人物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
D.小说截取祖母乘坐火车的生活片段,巧妙勾连起祖母的人生经历;通过对有限的琐碎事件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出祖母的性格和精神世界。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的细节描写表明姐姐对祖母讲的其他事不感兴趣,突出了祖母和姐姐的隔膜。
B.句子②中“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表明邻座人不想和祖母说话,极端厌弃祖母。
C.句子③老妇人的语言,体现出了“清明”所反映出的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性。
D.句子④通过“咔嚓咔嚓”和“轰隆轰隆”声音,巧妙地表现了姐姐内心既慌乱又不满,以及对祖母的屈服。
3.小说叙述了一次乘坐火车的经历,却以《棚车》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既有“祖母”的视角,又有“姐姐”的视角,这样叙述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