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板块一 复习任务群二 创新命题 讲义(含答案) —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09 板块一 复习任务群二 创新命题 讲义(含答案) —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3:01

文档简介

任务一 文学类文本的非虚构写作类题
所谓非虚构写作,就是用真实元素独立完成的技巧性作品,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用小说的技法来写真实的故事,从而使作品更具叙事美感和艺术性。近年来,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非虚构写作”命题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这类文本的阅读有可能进入新高考命题人的视野。
试卷 典型示例
2024·滨州 联考 艺术界把以“事实”“诚实原则”为基础特征,同时具有一定“文学”特征的作品称为“非虚构文学”。本文具有“非虚构文学”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6分)(《为了走出大山》)
2024·镇江 模拟 《冬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6分)(《与世隔绝》)
2024·德州 一模 有论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既具“介入”“在场”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非虚构”特征的。(6分)(《马鞍子》)
2024·无锡 联考 语文教师将本文作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要求同学们以《〈马朝阳〉——以“非虚构写作”趋近真实》为题写一篇评论。请你自选两个评论角度,并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马朝阳》)
[典例] (2024·镇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世隔绝
李 娟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那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但是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你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我能听见!你真的听不见吗?……”尽管如此,对这片荒野来说,已经足够了。
来到这里,一切安定下来,最重要的几项劳动也结束了。亲爱的加玛就该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顾生病的奶奶了。可怎么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
牧场上的车统统都是三证全无的运营车,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没法超过二十公里。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可就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终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附近的牧场。于是加玛赶紧开始做准备。
所谓的“准备”主要是洗头。这令我很难理解。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如果是为了洗给司机和其他乘客看的,这也太虚荣、太奢侈了吧?再一想,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来定义这件事呢。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啊。
于是加玛不但洗了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了一番。还打开上了锁的箱子,拆开一双新袜子换上。还坐下来打扮了整整一上午,抹了桂花头油(是的,都这年代了,牧场上的女人们仍习惯使用这种古老的化妆品),擦了粉底。光梳头发就梳了半个小时!
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但大家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
这一天很冷。一大早,只有一行脚印在结满白霜的地面上踩出黑色的粪土,一线绵延,穿过整个沙窝子消失在沙丘顶端。头一天晚上就已经打包好了行李,隔壁萨依娜也过来给奶奶捎了一小包糖果。嫂子给奶奶捎了两条塞着马肋骨的马肠,一包煮熟的肉,两张冬宰时剥的羊皮。所有东西统统用一块白布包着。除此之外,嫂子还额外给了加玛几块比较贵的糖果,使她高兴得喊叫起来。
然后这姑娘又翻出一只小小的空钱包,敞开了伸向居麻——要钱。居麻立马给了一百块,更是令她大乐。她原计划是要五十块。另外居麻还给奶奶捎了五百块,是生活费和治病的钱。
戴帽子时,女儿手持两顶帽子郑重地向爸爸征求意见。居麻说雪青色那顶好看,于是她立刻端正地戴在头上,遮住额头。看着这么整齐、快乐的女儿,居麻微笑无语,卷着莫合烟耐心地等她收拾利落。比起体面的女儿,父亲非常灰暗,他还是穿着那双补丁迭补丁的大头鞋,破旧的外套皱皱巴巴。在兴奋的女儿面前,他显得失落而精神不振,却解释说昨夜没有睡好。
然后两人出门上马,居麻送她去遥远的路边(所谓“路”,只是荒野中的两道车轮印)等车。传闻中的那辆车大约会在今天中午时分经过附近的荒野。两人的马消失在北沙梁另一面的荒野深处,我站在沙丘上看了许久。
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我去萨依娜家帮着绣花,下午两点才回家。结果回家推门一看,父女俩正围着矮桌吃肉……他们说,在路边等了四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回来了。看来车要么远远未到,要么早就走过了。
晚上,给奶奶捎的钱以及给加玛的零花钱又统统收了回去。虽然说好等出发时再给,但加玛还是很不乐意。我也觉得很奇怪,干吗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里到哪儿花钱去?
又过了几天,通过电话(之前一个多星期没信号……)得到一个稳妥的消息:有一辆小货车会前往旱情严重的北面牧场送冰,并于当天返回乌河一带。于是父女俩决定赶去那边的亲戚家坐等车来。
于是又一轮告别开始了。隔壁又过来表达了一遍对奶奶的问候。嫂子又开始打包给奶奶捎带的物什。居麻重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啊……”
这回还是一大早起来,长时间梳头发、抹头油、打粉底、别头花。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当父女俩骑马的身影再一次消失在沙丘背后,我还在幻想:等到傍晚,门一开,两人又笑嘻嘻地回来了。
可这一次真的走了。居麻第二天中午才回来,向我们形容了那车的样子,说他一直看着车完全消失了才转身回家。嫂子又仔细地问了一些细节。然后夫妻俩长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
(节选自《冬牧场》,有删改)
【注】 2010年,李娟加入《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在游牧民族的冬牧场里生活了3个多月,写成《冬牧场》一书。
《冬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题干指出“非虚构写作”的特点,要求考生从“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两个角度对选文进行分析。
②“故事真实”强调作者的亲身体验和故事的真实性,“叙事精彩”主要涉及叙事技巧及表达效果。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故事 真实 《冬牧场》这部作品写的是新疆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在冬牧场里的经历,是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淀的产物。因此作者能本真地描写牧民的生存境遇及其面貌和心灵。
选文中写到了加玛和爸爸两次等车的真实故事,突出了牧场的交通、通讯的不便,真的是一种与世隔绝,这是故事真实性的再现。
叙事 精彩 加玛的两次等车,浓墨重彩地描写第一次等车,各种收拾各种准备长达四小时的等候,结果车没有来,第二次又重新来一遍,真的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也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们生活的淳朴。
文中“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为下文第一次等车失败埋下了伏笔。
文章语言质朴中不失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比如第一段的描写就是运用反语来写这个地方的与世隔绝,第二段描写打电话“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并且写出打电话的内容,突出作者描写地细腻传神。后文“居麻重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啊……’”也突出了描写细腻传神。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故事真实:①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②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牧民的游牧生活。
叙事精彩:①加玛等车的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②运用铺垫、伏笔,如“我”认为有车的消息“太渺茫了些”,为后文写加玛没有等到车做了铺垫;③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传神,如开头对聊天、打电话的描写。
1.读题干,弄清“非虚构写作”的特点。
题干中往往提示出“非虚构写作”的特点,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一把钥匙。抓住了题干要求中给出的有关“非虚构写作”特点的关键词,就可以在接下来的读文中锁定这方面的相关内容。
2.读文本,把握“非虚构写作”的内容和技巧。
阅读文本,从内容和技巧两方面来梳理文本。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体现“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技巧上,看文章是如何实现“非虚构写作”的“叙事艺术”。
(2024·德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马鞍子
王 族
①白哈巴村的巴车是个有意思的人,去哈巴河县城做衣服。裁缝把衣服做好后,他将上衣穿上,用力甩甩胳膊,扩扩胸说,不紧,好!
②裁缝又递给他裤子,他穿上后,快速蹲下,又快速站起,用手一摸屁股说,没开裆,好!
③我刚走进巴车的院子时,就看见他手提一副马鞍子,向拴在屋子旁的那匹马走去。他的马鞍子很古老,上面有铜饰花纹,皮子已油黑发亮,就连骑槽也已变得很黑。他走到马跟前抚摸着它的背说,休息好了吗?接着把鞍子往马背上一放,又说,穿上衣服;接着又系鞍子上的绳子,嘴里仍不闲着,系上腰带;最后,他在马脖子上挂一根红布条。我知道马挂红布条是为吉祥,但他却说,打上领带。做完这些,他把马牵出门,翻身上马,很快就出了村子。
④巴车的马鞍子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走过的路比草原还长。今天,他要骑着马去草场。草场就在村子旁边,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
⑤村里人都知道巴车家有一副好马鞍子,巴车因而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高。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否则,就会传给他。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在寻找好马,但始终未能如愿,现在他骑的这匹马不能令人满意。我想找巴车聊聊马鞍子的事,但他骑马走了,我只好在村子里乱转。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我看见一副被闲置的马鞍子,因为被闲置得太久,上面落满灰尘。有一根野草从马鞍子夹缝中钻出,开出一朵小花。这家人对马鞍子早已彻底遗忘,便懒得把长进它夹缝的野草拔去。马鞍子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
⑥太阳慢慢升高,被照亮的马鞍子仍显得硬朗,隐隐透出它昔日的稳健和坚实。正这么想着,一只蜜蜂落在马鞍子上,转瞬像隐身似的不见了。仔细一看,才发现马鞍子上有几个小孔。我正在惊讶,又有几只蜜蜂从小孔中钻了进去。在什么时候,是风、虫子还是雨珠把马鞍子弄出了小洞?后来让蜜蜂们发现了,便在里面筑了巢。小时候经常跟叔叔养蜜蜂,我知道只要一个地方有几只飞动的蜜蜂,里面肯定有一个巢……我觉得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
⑦主人从牧场回来了,在栅栏外卸下马鞍子,将马拴在屋旁。他的马鞍子虽然时间已经不短,却显得粗糙和简陋。主人对马鞍子格外珍惜,小心翼翼地卸下拎进屋去。村里人都很珍爱马鞍子,把一匹一匹的马骑老后,马鞍子却还很新,很难像巴车的马鞍子那样引人注目。据村里的老人说,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有些马鞍子因为磨合不成,只好被遗弃,但被遗弃的马鞍子往往又有了新的存在方式,譬如一朵花和一群蜜蜂对它的依赖。正这样想着,一只蜜蜂从小孔中爬出,绕马鞍子飞一圈后又落下,很快,便爬出很多只蜜蜂,嗡嗡地向远处飞去。刚才爬出的第一只蜜蜂像是哨兵或值班员,先是出来打探动静,然后向里面发出信号,于是大部队才出动了。它们飞过栅栏,向草场飞去,草场中的野草正在开花,正是它们采蜜的好对象。它们是一匹匹马,身上有非常好的鞍子,它们的梦想就骑在上面,指引着它们。
⑧下午,一群放牧者归来。走到村后的山坡上,他们突然纵马狂奔,马蹄声响成一片,像群鼓敲出的音乐。每匹马身上的鞍子都很显眼,在夕阳中反射出金黄的光芒。马蹄之音一浪高过一浪,闪着光的马鞍子被托起,又落下,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过了一会儿,人们稳住马缓缓下坡,各自走回家去。他们都稳坐在马鞍上,身上落满金黄的夕阳。
⑨几天后,传来消息说巴车的马鞍子碎了。当时,他骑着马正在山里疾驰,马突然浑身一抖停住,马鞍子哗啦一声碎落在地上。他下了马,眼泪就下来了,好好的一个马鞍子,怎么说碎就碎了呢?那是几代人传下来的老鞍子,是他家的荣耀,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
⑩村里人说,再快的马也有跑不动的时候,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巴车太年轻,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巴车在试衣服时一系列具有个性化的言行,符合其作为草原骑手的身份,体现了他对骑马的热衷。
B.“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说明马鞍子使用时间久长,暗示其最终破碎的合理性。
C.家传的马鞍子之于巴车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既是他的精神寄托,又是他的社会地位的体现。
D.“我”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从废弃的马鞍子身上认识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D [“无用之用才是大用”错误。文章通过对废弃的马鞍子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事物即使表面看起来失去了作用,但却还会以新的方式体现出另外的价值和意义,自有一份平静和持久。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的环境描写虽寥寥数笔,却显示了草原的典型特点,与人物活动相得益彰,营造了和谐自然的氛围。
B.文中借助马鞍子,将眼前的一只只蜜蜂与想象中的一匹匹马自然联结,形象地展现了草原人的梦想。
C.第⑧段通过金色的马鞍子对一群牧民放牧归来的场面进行描绘,丰富了人物群像,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
D.本文在简单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关注情景描绘和情理抒写,兼具小说与散文的双重特点。
C [“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错误。文中对牧民放牧归来的描写,写出了人与马鞍子相得益彰的完美配合是草原上亮丽的风景,突出马鞍子在草原的独特意义,丰富了文章内容,没有揭示文章主题。]
3.文中的马鞍子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好的马鞍子要与好马相配,用马来磨合,启示人生既要抓住机遇,又要历经磨砺;②马鞍子磨合不成便会被遗弃,却会以新的方式存在,启示不同的人生会有不同的精彩,应当坦然面对;③好的马鞍子如果过度使用就会提前用废,启示精彩的人生要倍加珍惜,遵循规律,适度经营。
★4.有论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既具“介入”“在场”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非虚构”特征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真实性:形式上以第一人称叙事,描述“我”在白哈巴村的所见所闻,使作品具备了“介入”“在场”的真实品格;选材源于日常,贴近生活,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真实反映了牧民们的草原生活。②审美性:“我”对马鞍子的命运展开思考和联想,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情感,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赋予作品以文学的审美性。
任务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应用性考查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的“应用性”,就是“善于观察各种现象,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高度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与问题,具备良好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应用性考查,更多地体现在读写结合方面。
具体呈现出以下类型:
情境类型 典型示例
题型一:撰写读书札记 给出的命题情境为读书小组活动,要求就文章的某个方面,撰写读书鉴赏要点。 (2024·深圳联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读书小组拟以此文末段为例,写一则语言鉴赏札记,经讨论,大家提出两个角度:如诗的韵律和灵动的修辞。请任选其一,围绕选定角度写出你的鉴赏要点。(6分)
题型二:撰写视频脚本 给出的命题情境是场景拍摄,要求根据特写镜头,撰写视频脚本。 (2024·萍乡二模)班上准备把文中同学们去迎接雪的这一场景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以苏宁迎雪或袁新枝迎雪为特写镜头,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题型三:撰写旁批点评 给出的命题情境是自主阅读活动,要求根据某一方面撰写旁批点评。 (2024·皖南八校联考)旁批点评是一种良好的自主阅读方法。请以“风筝·生活·快乐”为关键词,结合文本第⑩~ 段的相关内容写一则旁批点评。(6分)
[典例] (2024·萍乡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春万岁(节选)
王 蒙
姑娘们并排在街道上走。她们刚刚看过了电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还没有从幸福的陶醉中回到现实来,走得很慢很轻。
苏宁的嘴唇动了,上唇的黑痣隐隐现现:“我看完了电影,心里说不出的留恋……直到银幕上出现了‘完’字,窗户打开,光线照进来,喇叭里放出和电影内容毫不相干的广东音乐,我才惋惜地离开……”
“生活比电影还美。”袁新枝轻巧地走在前面,不时转回头,“譬如这街道难道不比电影更吸引人?”她用手左右一指。
于是大家都欣赏起街来。街是美。许多机关团体的门前都扎着彩牌坊,挂出古色古香的红灯笼,光明彻夜不灭。路旁,供应节日消费的摊商,忙碌地把快要卖光的水果和糕点拿给“抢购”的顾客。管理游行的服务人员,用白灰把队伍停留、行动的标志画在马路牙子上和路面上。迎面,走过许多和她们一样的穿上节日盛装的女学生。她们吃着西瓜或是玩着苹果,挽着手唱歌。
“北京的街好,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的农村也能像城市一样繁荣呢?不知道多么遥远。”苏宁又说,而且叹息。
“为什么说远?”杨蔷云走在苏宁旁边,把手搭在苏宁肩上,“最近,我觉得一切都近极了,生活就像喷气式飞机,一日万里。回想我们梳着小辫,扭着秧歌去东交民巷欢迎解放军入城,好像就是昨天的事。那时候这条街上还停着一个大垃圾堆呢。明年就实行五年计划,说不定,不久,一觉醒来,周围已经是社会主义——乡村里的发电站也建立起来了。”说完,她首先为自己的幻想笑起来……
一九五二年的最后一天。各个教室都打扫干净,同学们换上了新衣裳,翻出了花领子。一切都有点不平常的劲儿。
先生讲课的时候,也是笑眯眯的。最后一堂课是钟先生的化学课。钟先生很严厉。她四十多岁了,没有结过婚。但今天她穿了一双很摩登的皮鞋,说话也和气,甚至对同学有点放纵。同学上课心不踏实,她也原谅了。讲了一段,离下课还有十分钟,她干脆把书合起来,向同学们聊自己过新年的感受:“明年——从明天起,就实行五年计划了,真是!我是学化学工程的,在旧社会没有地方去建设工业。我迎接过多少新年了,哪一年也没让我看见国家有富强的希望。可是一九五三年,真是!同学们,你们有福气呀!”她眼圈红了红。她接着谈起对同学的希望:“怎么能不好好学化学呢?罗蒙诺索夫说过:化学已经升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来了……你们没有受过罪,不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的学习条件,青年时代是最宝贵的,也是最短促的。成天无所用心,一晃,也就过去了。你们得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使劲儿学,使劲儿干。”
钟声当当,一九五二年的最后一堂课结束了。同学们深深地给先生鞠躬,欢呼着冲向院子……
下雪了!第一个发现下雪的是杨蔷云。透过屋檐下“五年计划”宣传栏反射的光,她看见几片雪花。在灯光下,从那高高的黝黑的天空下,落下了稀疏的雪花。雪下得太稀了,好像它害羞自己来得太早,又像是先悄悄地探寻一下人间的消息。杨蔷云伸出自己的手,张开手指接待雪花,好容易手心上落了雪,灯光下一看,六角形跌坏了两个角。这个可怜的残废了的小雪花乖乖地在灯下闪着光。蔷云伸着手,可手上有什么呢?连一点明显的痕迹都没有。早来的、孤单的雪花就是这样软弱,她经不起一个姑娘的温暖啊!
蔷云飞快地跑向教室,报告这“重大”事件。她大喊:“下雪了,下雪了。”教室里的几个同学全部走出门,有人用手心,苏宁用面孔,袁新枝干脆伸出了舌头,去迎接那清凉的、新鲜的、今年第一次下的雪花。
袁新枝是布置教室的“主任设计师”,她的一队人马抱着红绿纸,拿着一笸箩针、线、糨糊、剪刀,跟随着她。
袁新枝怀着对自己的设计的欣赏和“动工”前的憧憬,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施工计划”:“过去呀,咱们布置的都是平面的,用花纸编成长条交叉起来,中间挂上一个龙睛鱼似的大灯笼,那玩意儿太俗气……”
“怎么样才是立体的呢?”苏宁问。她参加了布置教室的工作。
“咱们仍然在顶上横挂起花纸条来,”袁新枝指着上方,“然后再用浅绿色的纸剪成小细条,竖着粘在横纸条上,绿条下垂,像杨柳似的。再剪一些白色的、粉色的小花朵,黄色的小燕子,贴在柳条上。”
“这和新年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同学问。
“新年来了,我们要把春天先迎进我们的教室。”新枝得意地说。
于是大家动手。
除了这些装饰,她们还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了一个戴着大红帽子的小男孩,和一个梳着两条翘起来的辫子的小女孩。小男孩高举着书包,小女孩手托着有自己一半大的鸡毛毽儿,两人拉着手跑向红日,中间是艺术字体“1952—1953”。教室后面,更好看了,她们用天蓝色布折皱起来做背景,左下角是几棵枝叶繁茂的老松树,那是画在毛边纸上的水墨画,整个剪下来,别在蓝布上。整块蓝布上,布满了白纸剪成的一片片、一点点的雪花。雪花中,是竖写的两行字:“祝你们新年快乐,万岁长青!”女孩子的手的神话般的力量,使这破陋的教室变得栩栩如生,像仙境一样。
晚上,各班分别或联合开始活动。
全校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传达室的工友老侯用积攒的钱买了大量“二踢脚”,在校园里“砰——啪”乱放。
(有删改)
班上准备把文中同学们去迎接雪的这一场景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以苏宁迎雪或袁新枝迎雪为特写镜头,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分镜头脚本时长:30秒
音乐特点 ①
特写镜头(突出细节描写,50字左右) ②
远镜头 灯光下,高高的天空中飘落稀疏的雪花。
视频解说(叙议结合,不超过50字)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以苏宁迎雪或袁新枝迎雪”给定了两个不同角度,“特写镜头”指明了拍摄方向。
②表格要求拟写“音乐特点”“特写镜头”“视频解说”三个方面,要注意“突出细节描写”“叙议结合”等关键词如何在拟写中体现。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视频脚本要素 要点分析
音乐 特点 这是新年的前一天,大家准备欢度新年,这时候正好赶上下雪,迎接雪的是一群活泼的青年学生,因而音乐特点应该是:欢快/欢乐/轻快活泼。
特写 镜头 (示例一)根据“苏宁用面孔”“去迎接那清凉的、新鲜的、今年第一次下的雪花”,可以设计苏宁的动作是“仰起脸”,为了体现享受的过程,可以“紧闭双眼”,任凭雪花亲吻自己的脸盘。还可以设计细节镜头“雪花轻轻落在苏宁的鼻尖上”,然后写苏宁绽开笑脸。 (示例二)根据“袁新枝干脆伸出了舌头,去迎接那清凉的、新鲜的、今年第一次下的雪花”,可以设计动作“伸出舌头”,然后写细节,“雪花轻轻落在她的舌头上,瞬间融化成清凉的水滴”;接着写袁新枝的表情动作“新枝陶醉地吧咂着嘴巴,像是在品尝琼浆”。
视频 解说 要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概述画面,如“一群青年学生无畏寒冷,用极度的热情感受雪,迎接大自然的馈赠”。还要点明画面的意义,如“这是青春的激情与生命力量”。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欢快/欢乐/轻快活泼。
②(示例一)苏宁仰起脸,紧闭双眼,任凭雪花亲吻自己的脸盘。雪花轻轻落在苏宁的鼻尖上,凉了一下,随之点开了一个少女的笑脸。
(示例二)袁新枝迫不及待地伸出舌头,雪花轻轻落在她的舌头上,瞬间融化成清凉的水滴。新枝陶醉地吧咂着嘴巴,像是在品尝琼浆。
③一群青年学生无畏寒冷,用极度的热情感受雪,迎接大自然的馈赠。这是青春的激情与生命力量。
1.审题干,定类型。
题干中往往提供出应用类题目的类型要求,或读书札记,或视频脚本,或旁批点评,弄清要求是拟写的第一步。
2.依类型,定方法。
不同类型的应用文体拟写,方法并不相同。撰写读书札记,要找准切入角度,看是从内容方面入手,还是从语言艺术方法分析;撰写视频脚本,要注意结合视频拍摄镜头的特点来考虑;撰写旁批点评,也要找出角度,弄清点评的方向,才能有的放矢。
(2024·青岛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岁月包浆里的沉厚与轻盈
杨秀廷
①走进时光斑驳的隆里古城,仿佛一脚跨入六百年时空隧道。那首吟唱隆里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又在青阳门鼓楼风铃的伴奏下萦绕耳畔:
青阳门上的老铃铛,
风一来就歌唱,
唱杨花落尽的江南和起雾的山岗。
它听过马蹄破城墙,
见过烽烟染夜郎……
②诞生于明王朝“调北征南”“屯田戍边”金戈铁马激流中的隆里古城,大气雄沉的底色里,也流淌着灵动的气韵。
③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古典意蕴与新生力量,在隆里古城蓬勃、抑扬、激荡,一如龙标书院守望岁岁年年琅琅书声的荷塘,一如流连于古城街巷中南来北往游客的惊叹。
④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⑤汉戏与“花脸龙”“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汉戏是隆里古城的一径文化血脉,那些折子戏,一折一折的,从征战、结义到歌颂忠烈,豪放中透出婉约的音韵。十多年前在隆里看的那场汉戏,锣鼓唱腔还萦绕在耳边。那戏班的“面相”和戏是别样的出彩。上好妆的老戏人,在观众的簇拥中,有板有眼地忙碌起来。随着一声铜锣响起,《三气周瑜》的三个角子相继登场。小生周瑜由七十三岁的老戏人姚文星饰演,他身披盔甲,手执纸扇,英气逼人。张飞的饰演者是五十多岁的李连培,身材魁梧,一副黑脸扮相,一声“末将张飞来也”一下把全场镇住。而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则由六十三岁的胡炳兰担纲,她是古城汉戏班子中年纪最长的旦角。演出时,锣和鼓表现得很兴奋,在伴奏乐音中,京胡的峭拔和绵长成了主角。最急切的是童林祥执掌的铜钵,那种声调,起初是嘈嘈切切,忽而似洪流翻卷,涛声震天……人物、剧情、环境相互映衬、激扬,在时空穿越中,把观众带进了刀光剑影的历史深处。
⑥岁月流走,那些残破的戏服已经被新的戏装取代,不变的是隆里人代代传承的激情鼓点。一个族群,在明王朝“调北征南”的烽烟里,由北而南,从东往西,如漂萍,似苍耳,在异乡扎下了根。六百年后,这些屯军的后裔,用抑扬的唱腔和彩绘的脸谱,追忆铁马金戈,回望千里乡关。
⑦“花脸龙”是隆里古城别具风骨的一道风景。舞龙者皆画“花脸”,旦、末、净、丑咸集,每条龙的舞者因位置不同而脸谱不一,一条舞动的“花脸龙”即如一出京剧。元宵节的隆里古城,“花脸”如云,绝色,惊艳。激越的锣鼓依然如六百年过往时空一样,引领隆里人又一年的舞龙狂欢热潮。
⑧“花脸龙”由军傩戏演变而来,又融入了祈福迎祥的传统习俗。汉戏《蓝季子会大哥》取材于宋朝初期。“蓝季子会大哥赵匡胤”的故事,隆里先民将它和舞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传统民间活动。明代洪武年间屯军带它入隆里,六百年古风愈久愈浓。舞龙者脸谱和扮相夸张,每条龙都是龙尾居首,由执掌龙尾的丑角“蓝季子”带动整条龙进退,这在全国的舞龙活动中,是独一无二的。
⑨锣鼓一响,古城东、南、西、北各门的龙队,从古城千户所门前来到西门外龙溪河畔状元祠,在这里“出龙”。仪式结束,爆竹惊空,金鼓齐鸣,各路“花脸龙”会聚城中广场。舞龙者便展示各种绝活,花样迭出,势若翻江倒海,场面恢宏壮观,令人目不暇接。隆里人以前所未有的色彩和想象,绘就了“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
⑩隆里“迎故事”也叫“迎春”,剧情、人物、衣着等与演戏一样,不同的是演出的舞台是活动的。剧中人物彩妆立于舞台上,他们所穿的衣服,按照所饰演的人物朝代、身份来订制,以绫罗绸缎制成,色彩艳丽。装扮巡游的“天女散花”“西天取经”“观音送子”,把隆里古城从古代的传说中托举而出。“迎故事”演出的剧目,意在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把祝福带给各家各户。游演时,众人敲锣打鼓,十六名壮汉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舞台上的人物凌空游走于古城上空,所到之处锣鼓喧天,喜庆热闹。至迎接“故事”的人家门前,将舞台放下,主人燃烛烧香放鞭炮,供奉米花、麻叶、糖果等茶点,接受祝福。
隆里“迎故事”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以锣、钵、鼓助兴,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演绎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是“活动的舞台、凝固的戏剧”。每一次“迎故事”,隆里人都会舞动“花脸龙”,唱响汉戏来“迎会”与庆贺。一个“迎”字,道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心怀景仰的虔敬心态。每一个来到隆里观看“迎故事”的人,不管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都须首先这样引颈仰望,那样的时刻,是隆里古城最美的时光。
隆里古城就是以这样的情怀,放下腰身,轻卷珠帘,透出些许醺醉,又泛出几分欣悦。
时光积淀沉厚的包浆,也羽化灵性与轻盈,文化传承葆育隆里的灵魂,隆里族群就是这样从容,自在,乐观,自信,追赶记忆,培护根脉,且歌且行,六百年一路灿烂……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吟唱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开篇,既写出了隆里古城的自然风貌,又表现出它的气韵灵动和历史厚重感。
B.作者在描述《三气周瑜》的汉戏表演时交代角色的年龄,表现出老戏人对汉戏的热爱,突出汉戏历史悠久。
C.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表面上是描写乐器的“情态”和乐音的特点,实际上是表现乐器演奏者激情演奏的情形。
D.文中隆里人作为屯军后裔的独特族群,守护传承着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虽时光流逝,但情怀不变。
B [“突出汉戏历史悠久”错误,交代角色的年龄偏大,表现出老戏人对传统汉戏的热爱,不能“突出汉戏历史悠久”,选项于文无据。]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不惜笔墨描写汉戏角色的面相和表演、“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是为了衬托风俗独特、富于艺术魅力的“迎故事”。
B.文章在介绍三大文化瑰宝时,既多角度描写表演场面,又穿插补充相关历史与文化,彰显了古城的沉厚与轻盈,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C.第 段中的“迎”字,道出隆里人对传统文化的虔敬之情,引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⑨段中“出龙”的引号用法不同。
D.文章最后一段以诗一般的语言,深情地赞叹隆里古城六百年来文化的传承及文化对隆里人的滋养,照应标题,卒章显志。
A [“是为了衬托风俗独特、富于艺术魅力的‘迎故事’”错误,在作者笔下,二者是并重的,谈不上衬托。]
3.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
(2)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盛满”本指器物装满东西,此处说“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运用了比拟修辞,把隆里古城与故事比作器物装满东西,凸显古城里故事之多,形象地写出古城文化底蕴的深厚与丰富。②文中提到“杨花落尽的江南和起雾的山岗”“荷塘”,也有“时光斑驳的隆里古城”“老铃铛”“马蹄破城墙”“烽烟染夜郎”“调北征南”“屯田戍边”“金戈铁马激流中的隆里古城”“龙标书院”等,可见“风景”一语双关,既指隆里古城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指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风俗;意蕴丰富,启人深思,增强了语言表达力。
[答案] ①“盛满”运用比拟的手法,把隆里古城与故事比作器物装满东西,形象地写出古城底蕴的深厚与丰富。②“风景”一语双关,既指隆里古城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指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风俗;含蓄有深度,增强了语言表达力,使读者获得了启示和感悟。
★4.同学们准备把隆里古城“迎故事”的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视频脚本
背景音乐的风格 喜庆、热闹
远镜头 ①
特写镜头 ②
视频解说(不超过60字)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远镜头要呈现整体效果。结合“游演时,众人敲锣打鼓,十六名壮汉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舞台上的人物凌空游走于古城上空”“每一次‘迎故事’,隆里人都会舞动‘花脸龙’,唱响汉戏来‘迎会’与庆贺”可知,远镜头呈现:众人敲锣打鼓,人们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人们舞动“花脸龙”、唱着汉戏。
②特写镜头要呈现“迎故事”的突出特色。结合“游演时,众人敲锣打鼓……都须首先这样引颈仰望”可知,特写镜头呈现:众人托举舞台,主人燃烛烧香放鞭炮,供奉茶点;游人引颈仰望。
③视频解说要介绍“迎故事”的相关内容,其中来历与特点应结合具体内容介绍。文中相关信息有“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之一,“隆里‘迎故事’也叫‘迎春’”“演出的舞台是活动的”“融入了祈福迎祥的传统习俗”“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以锣、钵、鼓助兴,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演绎一个个美丽的故事”“道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心怀景仰的虔敬心态”。概括整合以上信息即可。
[答案] ①众人敲锣打鼓,人们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人们舞动“花脸龙”、唱着汉戏。②众人托举舞台,主人燃烛烧香放鞭炮,供奉茶点;游人引颈仰望。③“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之一,也叫“迎春”,其舞台是移动的,糅合多种艺术,表达祈福迎祥之意,表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敬仰。
1 / 36任务一 文学类文本的非虚构写作类题
所谓非虚构写作,就是用真实元素独立完成的技巧性作品,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用小说的技法来写真实的故事,从而使作品更具叙事美感和艺术性。近年来,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非虚构写作”命题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这类文本的阅读有可能进入新高考命题人的视野。
试卷 典型示例
2024·滨州 联考 艺术界把以“事实”“诚实原则”为基础特征,同时具有一定“文学”特征的作品称为“非虚构文学”。本文具有“非虚构文学”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6分)(《为了走出大山》)
2024·镇江 模拟 《冬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6分)(《与世隔绝》)
2024·德州 一模 有论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既具“介入”“在场”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非虚构”特征的。(6分)(《马鞍子》)
2024·无锡 联考 语文教师将本文作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要求同学们以《〈马朝阳〉——以“非虚构写作”趋近真实》为题写一篇评论。请你自选两个评论角度,并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马朝阳》)
[典例] (2024·镇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世隔绝
李 娟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那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但是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你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我能听见!你真的听不见吗?……”尽管如此,对这片荒野来说,已经足够了。
来到这里,一切安定下来,最重要的几项劳动也结束了。亲爱的加玛就该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顾生病的奶奶了。可怎么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
牧场上的车统统都是三证全无的运营车,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没法超过二十公里。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可就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终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附近的牧场。于是加玛赶紧开始做准备。
所谓的“准备”主要是洗头。这令我很难理解。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如果是为了洗给司机和其他乘客看的,这也太虚荣、太奢侈了吧?再一想,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来定义这件事呢。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啊。
于是加玛不但洗了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了一番。还打开上了锁的箱子,拆开一双新袜子换上。还坐下来打扮了整整一上午,抹了桂花头油(是的,都这年代了,牧场上的女人们仍习惯使用这种古老的化妆品),擦了粉底。光梳头发就梳了半个小时!
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但大家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
这一天很冷。一大早,只有一行脚印在结满白霜的地面上踩出黑色的粪土,一线绵延,穿过整个沙窝子消失在沙丘顶端。头一天晚上就已经打包好了行李,隔壁萨依娜也过来给奶奶捎了一小包糖果。嫂子给奶奶捎了两条塞着马肋骨的马肠,一包煮熟的肉,两张冬宰时剥的羊皮。所有东西统统用一块白布包着。除此之外,嫂子还额外给了加玛几块比较贵的糖果,使她高兴得喊叫起来。
然后这姑娘又翻出一只小小的空钱包,敞开了伸向居麻——要钱。居麻立马给了一百块,更是令她大乐。她原计划是要五十块。另外居麻还给奶奶捎了五百块,是生活费和治病的钱。
戴帽子时,女儿手持两顶帽子郑重地向爸爸征求意见。居麻说雪青色那顶好看,于是她立刻端正地戴在头上,遮住额头。看着这么整齐、快乐的女儿,居麻微笑无语,卷着莫合烟耐心地等她收拾利落。比起体面的女儿,父亲非常灰暗,他还是穿着那双补丁迭补丁的大头鞋,破旧的外套皱皱巴巴。在兴奋的女儿面前,他显得失落而精神不振,却解释说昨夜没有睡好。
然后两人出门上马,居麻送她去遥远的路边(所谓“路”,只是荒野中的两道车轮印)等车。传闻中的那辆车大约会在今天中午时分经过附近的荒野。两人的马消失在北沙梁另一面的荒野深处,我站在沙丘上看了许久。
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我去萨依娜家帮着绣花,下午两点才回家。结果回家推门一看,父女俩正围着矮桌吃肉……他们说,在路边等了四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回来了。看来车要么远远未到,要么早就走过了。
晚上,给奶奶捎的钱以及给加玛的零花钱又统统收了回去。虽然说好等出发时再给,但加玛还是很不乐意。我也觉得很奇怪,干吗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里到哪儿花钱去?
又过了几天,通过电话(之前一个多星期没信号……)得到一个稳妥的消息:有一辆小货车会前往旱情严重的北面牧场送冰,并于当天返回乌河一带。于是父女俩决定赶去那边的亲戚家坐等车来。
于是又一轮告别开始了。隔壁又过来表达了一遍对奶奶的问候。嫂子又开始打包给奶奶捎带的物什。居麻重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啊……”
这回还是一大早起来,长时间梳头发、抹头油、打粉底、别头花。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当父女俩骑马的身影再一次消失在沙丘背后,我还在幻想:等到傍晚,门一开,两人又笑嘻嘻地回来了。
可这一次真的走了。居麻第二天中午才回来,向我们形容了那车的样子,说他一直看着车完全消失了才转身回家。嫂子又仔细地问了一些细节。然后夫妻俩长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
(节选自《冬牧场》,有删改)
【注】 2010年,李娟加入《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在游牧民族的冬牧场里生活了3个多月,写成《冬牧场》一书。
《冬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题干指出“非虚构写作”的特点,要求考生从“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两个角度对选文进行分析。
②“故事真实”强调作者的亲身体验和故事的真实性,“叙事精彩”主要涉及叙事技巧及表达效果。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故事 真实 《冬牧场》这部作品写的是新疆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在冬牧场里的经历,是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淀的产物。因此作者能本真地描写牧民的生存境遇及其面貌和心灵。
选文中写到了加玛和爸爸两次等车的真实故事,突出了牧场的交通、通讯的不便,真的是一种与世隔绝,这是故事真实性的再现。
叙事 精彩 加玛的两次等车,浓墨重彩地描写第一次等车,各种收拾各种准备长达四小时的等候,结果车没有来,第二次又重新来一遍,真的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也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们生活的淳朴。
文中“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为下文第一次等车失败埋下了伏笔。
文章语言质朴中不失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比如第一段的描写就是运用反语来写这个地方的与世隔绝,第二段描写打电话“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并且写出打电话的内容,突出作者描写地细腻传神。后文“居麻重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啊……’”也突出了描写细腻传神。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读题干,弄清“非虚构写作”的特点。
题干中往往提示出“非虚构写作”的特点,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一把钥匙。抓住了题干要求中给出的有关“非虚构写作”特点的关键词,就可以在接下来的读文中锁定这方面的相关内容。
2.读文本,把握“非虚构写作”的内容和技巧。
阅读文本,从内容和技巧两方面来梳理文本。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体现“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技巧上,看文章是如何实现“非虚构写作”的“叙事艺术”。
(2024·德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马鞍子
王 族
①白哈巴村的巴车是个有意思的人,去哈巴河县城做衣服。裁缝把衣服做好后,他将上衣穿上,用力甩甩胳膊,扩扩胸说,不紧,好!
②裁缝又递给他裤子,他穿上后,快速蹲下,又快速站起,用手一摸屁股说,没开裆,好!
③我刚走进巴车的院子时,就看见他手提一副马鞍子,向拴在屋子旁的那匹马走去。他的马鞍子很古老,上面有铜饰花纹,皮子已油黑发亮,就连骑槽也已变得很黑。他走到马跟前抚摸着它的背说,休息好了吗?接着把鞍子往马背上一放,又说,穿上衣服;接着又系鞍子上的绳子,嘴里仍不闲着,系上腰带;最后,他在马脖子上挂一根红布条。我知道马挂红布条是为吉祥,但他却说,打上领带。做完这些,他把马牵出门,翻身上马,很快就出了村子。
④巴车的马鞍子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走过的路比草原还长。今天,他要骑着马去草场。草场就在村子旁边,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
⑤村里人都知道巴车家有一副好马鞍子,巴车因而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高。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否则,就会传给他。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在寻找好马,但始终未能如愿,现在他骑的这匹马不能令人满意。我想找巴车聊聊马鞍子的事,但他骑马走了,我只好在村子里乱转。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我看见一副被闲置的马鞍子,因为被闲置得太久,上面落满灰尘。有一根野草从马鞍子夹缝中钻出,开出一朵小花。这家人对马鞍子早已彻底遗忘,便懒得把长进它夹缝的野草拔去。马鞍子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
⑥太阳慢慢升高,被照亮的马鞍子仍显得硬朗,隐隐透出它昔日的稳健和坚实。正这么想着,一只蜜蜂落在马鞍子上,转瞬像隐身似的不见了。仔细一看,才发现马鞍子上有几个小孔。我正在惊讶,又有几只蜜蜂从小孔中钻了进去。在什么时候,是风、虫子还是雨珠把马鞍子弄出了小洞?后来让蜜蜂们发现了,便在里面筑了巢。小时候经常跟叔叔养蜜蜂,我知道只要一个地方有几只飞动的蜜蜂,里面肯定有一个巢……我觉得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
⑦主人从牧场回来了,在栅栏外卸下马鞍子,将马拴在屋旁。他的马鞍子虽然时间已经不短,却显得粗糙和简陋。主人对马鞍子格外珍惜,小心翼翼地卸下拎进屋去。村里人都很珍爱马鞍子,把一匹一匹的马骑老后,马鞍子却还很新,很难像巴车的马鞍子那样引人注目。据村里的老人说,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有些马鞍子因为磨合不成,只好被遗弃,但被遗弃的马鞍子往往又有了新的存在方式,譬如一朵花和一群蜜蜂对它的依赖。正这样想着,一只蜜蜂从小孔中爬出,绕马鞍子飞一圈后又落下,很快,便爬出很多只蜜蜂,嗡嗡地向远处飞去。刚才爬出的第一只蜜蜂像是哨兵或值班员,先是出来打探动静,然后向里面发出信号,于是大部队才出动了。它们飞过栅栏,向草场飞去,草场中的野草正在开花,正是它们采蜜的好对象。它们是一匹匹马,身上有非常好的鞍子,它们的梦想就骑在上面,指引着它们。
⑧下午,一群放牧者归来。走到村后的山坡上,他们突然纵马狂奔,马蹄声响成一片,像群鼓敲出的音乐。每匹马身上的鞍子都很显眼,在夕阳中反射出金黄的光芒。马蹄之音一浪高过一浪,闪着光的马鞍子被托起,又落下,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过了一会儿,人们稳住马缓缓下坡,各自走回家去。他们都稳坐在马鞍上,身上落满金黄的夕阳。
⑨几天后,传来消息说巴车的马鞍子碎了。当时,他骑着马正在山里疾驰,马突然浑身一抖停住,马鞍子哗啦一声碎落在地上。他下了马,眼泪就下来了,好好的一个马鞍子,怎么说碎就碎了呢?那是几代人传下来的老鞍子,是他家的荣耀,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
⑩村里人说,再快的马也有跑不动的时候,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巴车太年轻,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巴车在试衣服时一系列具有个性化的言行,符合其作为草原骑手的身份,体现了他对骑马的热衷。
B.“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说明马鞍子使用时间久长,暗示其最终破碎的合理性。
C.家传的马鞍子之于巴车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既是他的精神寄托,又是他的社会地位的体现。
D.“我”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从废弃的马鞍子身上认识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的环境描写虽寥寥数笔,却显示了草原的典型特点,与人物活动相得益彰,营造了和谐自然的氛围。
B.文中借助马鞍子,将眼前的一只只蜜蜂与想象中的一匹匹马自然联结,形象地展现了草原人的梦想。
C.第⑧段通过金色的马鞍子对一群牧民放牧归来的场面进行描绘,丰富了人物群像,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
D.本文在简单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关注情景描绘和情理抒写,兼具小说与散文的双重特点。
3.文中的马鞍子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论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既具“介入”“在场”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非虚构”特征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应用性考查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的“应用性”,就是“善于观察各种现象,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高度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与问题,具备良好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应用性考查,更多地体现在读写结合方面。
具体呈现出以下类型:
情境类型 典型示例
题型一:撰写读书札记 给出的命题情境为读书小组活动,要求就文章的某个方面,撰写读书鉴赏要点。 (2024·深圳联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读书小组拟以此文末段为例,写一则语言鉴赏札记,经讨论,大家提出两个角度:如诗的韵律和灵动的修辞。请任选其一,围绕选定角度写出你的鉴赏要点。(6分)
题型二:撰写视频脚本 给出的命题情境是场景拍摄,要求根据特写镜头,撰写视频脚本。 (2024·萍乡二模)班上准备把文中同学们去迎接雪的这一场景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以苏宁迎雪或袁新枝迎雪为特写镜头,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题型三:撰写旁批点评 给出的命题情境是自主阅读活动,要求根据某一方面撰写旁批点评。 (2024·皖南八校联考)旁批点评是一种良好的自主阅读方法。请以“风筝·生活·快乐”为关键词,结合文本第⑩~ 段的相关内容写一则旁批点评。(6分)
[典例] (2024·萍乡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春万岁(节选)
王 蒙
姑娘们并排在街道上走。她们刚刚看过了电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还没有从幸福的陶醉中回到现实来,走得很慢很轻。
苏宁的嘴唇动了,上唇的黑痣隐隐现现:“我看完了电影,心里说不出的留恋……直到银幕上出现了‘完’字,窗户打开,光线照进来,喇叭里放出和电影内容毫不相干的广东音乐,我才惋惜地离开……”
“生活比电影还美。”袁新枝轻巧地走在前面,不时转回头,“譬如这街道难道不比电影更吸引人?”她用手左右一指。
于是大家都欣赏起街来。街是美。许多机关团体的门前都扎着彩牌坊,挂出古色古香的红灯笼,光明彻夜不灭。路旁,供应节日消费的摊商,忙碌地把快要卖光的水果和糕点拿给“抢购”的顾客。管理游行的服务人员,用白灰把队伍停留、行动的标志画在马路牙子上和路面上。迎面,走过许多和她们一样的穿上节日盛装的女学生。她们吃着西瓜或是玩着苹果,挽着手唱歌。
“北京的街好,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的农村也能像城市一样繁荣呢?不知道多么遥远。”苏宁又说,而且叹息。
“为什么说远?”杨蔷云走在苏宁旁边,把手搭在苏宁肩上,“最近,我觉得一切都近极了,生活就像喷气式飞机,一日万里。回想我们梳着小辫,扭着秧歌去东交民巷欢迎解放军入城,好像就是昨天的事。那时候这条街上还停着一个大垃圾堆呢。明年就实行五年计划,说不定,不久,一觉醒来,周围已经是社会主义——乡村里的发电站也建立起来了。”说完,她首先为自己的幻想笑起来……
一九五二年的最后一天。各个教室都打扫干净,同学们换上了新衣裳,翻出了花领子。一切都有点不平常的劲儿。
先生讲课的时候,也是笑眯眯的。最后一堂课是钟先生的化学课。钟先生很严厉。她四十多岁了,没有结过婚。但今天她穿了一双很摩登的皮鞋,说话也和气,甚至对同学有点放纵。同学上课心不踏实,她也原谅了。讲了一段,离下课还有十分钟,她干脆把书合起来,向同学们聊自己过新年的感受:“明年——从明天起,就实行五年计划了,真是!我是学化学工程的,在旧社会没有地方去建设工业。我迎接过多少新年了,哪一年也没让我看见国家有富强的希望。可是一九五三年,真是!同学们,你们有福气呀!”她眼圈红了红。她接着谈起对同学的希望:“怎么能不好好学化学呢?罗蒙诺索夫说过:化学已经升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来了……你们没有受过罪,不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的学习条件,青年时代是最宝贵的,也是最短促的。成天无所用心,一晃,也就过去了。你们得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使劲儿学,使劲儿干。”
钟声当当,一九五二年的最后一堂课结束了。同学们深深地给先生鞠躬,欢呼着冲向院子……
下雪了!第一个发现下雪的是杨蔷云。透过屋檐下“五年计划”宣传栏反射的光,她看见几片雪花。在灯光下,从那高高的黝黑的天空下,落下了稀疏的雪花。雪下得太稀了,好像它害羞自己来得太早,又像是先悄悄地探寻一下人间的消息。杨蔷云伸出自己的手,张开手指接待雪花,好容易手心上落了雪,灯光下一看,六角形跌坏了两个角。这个可怜的残废了的小雪花乖乖地在灯下闪着光。蔷云伸着手,可手上有什么呢?连一点明显的痕迹都没有。早来的、孤单的雪花就是这样软弱,她经不起一个姑娘的温暖啊!
蔷云飞快地跑向教室,报告这“重大”事件。她大喊:“下雪了,下雪了。”教室里的几个同学全部走出门,有人用手心,苏宁用面孔,袁新枝干脆伸出了舌头,去迎接那清凉的、新鲜的、今年第一次下的雪花。
袁新枝是布置教室的“主任设计师”,她的一队人马抱着红绿纸,拿着一笸箩针、线、糨糊、剪刀,跟随着她。
袁新枝怀着对自己的设计的欣赏和“动工”前的憧憬,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施工计划”:“过去呀,咱们布置的都是平面的,用花纸编成长条交叉起来,中间挂上一个龙睛鱼似的大灯笼,那玩意儿太俗气……”
“怎么样才是立体的呢?”苏宁问。她参加了布置教室的工作。
“咱们仍然在顶上横挂起花纸条来,”袁新枝指着上方,“然后再用浅绿色的纸剪成小细条,竖着粘在横纸条上,绿条下垂,像杨柳似的。再剪一些白色的、粉色的小花朵,黄色的小燕子,贴在柳条上。”
“这和新年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同学问。
“新年来了,我们要把春天先迎进我们的教室。”新枝得意地说。
于是大家动手。
除了这些装饰,她们还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了一个戴着大红帽子的小男孩,和一个梳着两条翘起来的辫子的小女孩。小男孩高举着书包,小女孩手托着有自己一半大的鸡毛毽儿,两人拉着手跑向红日,中间是艺术字体“1952—1953”。教室后面,更好看了,她们用天蓝色布折皱起来做背景,左下角是几棵枝叶繁茂的老松树,那是画在毛边纸上的水墨画,整个剪下来,别在蓝布上。整块蓝布上,布满了白纸剪成的一片片、一点点的雪花。雪花中,是竖写的两行字:“祝你们新年快乐,万岁长青!”女孩子的手的神话般的力量,使这破陋的教室变得栩栩如生,像仙境一样。
晚上,各班分别或联合开始活动。
全校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传达室的工友老侯用积攒的钱买了大量“二踢脚”,在校园里“砰——啪”乱放。
(有删改)
班上准备把文中同学们去迎接雪的这一场景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以苏宁迎雪或袁新枝迎雪为特写镜头,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分镜头脚本时长:30秒
音乐特点 ①
特写镜头(突出细节描写,50字左右) ②
远镜头 灯光下,高高的天空中飘落稀疏的雪花。
视频解说(叙议结合,不超过50字)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以苏宁迎雪或袁新枝迎雪”给定了两个不同角度,“特写镜头”指明了拍摄方向。
②表格要求拟写“音乐特点”“特写镜头”“视频解说”三个方面,要注意“突出细节描写”“叙议结合”等关键词如何在拟写中体现。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视频脚本要素 要点分析
音乐 特点 这是新年的前一天,大家准备欢度新年,这时候正好赶上下雪,迎接雪的是一群活泼的青年学生,因而音乐特点应该是:欢快/欢乐/轻快活泼。
特写 镜头 (示例一)根据“苏宁用面孔”“去迎接那清凉的、新鲜的、今年第一次下的雪花”,可以设计苏宁的动作是“仰起脸”,为了体现享受的过程,可以“紧闭双眼”,任凭雪花亲吻自己的脸盘。还可以设计细节镜头“雪花轻轻落在苏宁的鼻尖上”,然后写苏宁绽开笑脸。 (示例二)根据“袁新枝干脆伸出了舌头,去迎接那清凉的、新鲜的、今年第一次下的雪花”,可以设计动作“伸出舌头”,然后写细节,“雪花轻轻落在她的舌头上,瞬间融化成清凉的水滴”;接着写袁新枝的表情动作“新枝陶醉地吧咂着嘴巴,像是在品尝琼浆”。
视频 解说 要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概述画面,如“一群青年学生无畏寒冷,用极度的热情感受雪,迎接大自然的馈赠”。还要点明画面的意义,如“这是青春的激情与生命力量”。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审题干,定类型。
题干中往往提供出应用类题目的类型要求,或读书札记,或视频脚本,或旁批点评,弄清要求是拟写的第一步。
2.依类型,定方法。
不同类型的应用文体拟写,方法并不相同。撰写读书札记,要找准切入角度,看是从内容方面入手,还是从语言艺术方法分析;撰写视频脚本,要注意结合视频拍摄镜头的特点来考虑;撰写旁批点评,也要找出角度,弄清点评的方向,才能有的放矢。
(2024·青岛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岁月包浆里的沉厚与轻盈
杨秀廷
①走进时光斑驳的隆里古城,仿佛一脚跨入六百年时空隧道。那首吟唱隆里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又在青阳门鼓楼风铃的伴奏下萦绕耳畔:
青阳门上的老铃铛,
风一来就歌唱,
唱杨花落尽的江南和起雾的山岗。
它听过马蹄破城墙,
见过烽烟染夜郎……
②诞生于明王朝“调北征南”“屯田戍边”金戈铁马激流中的隆里古城,大气雄沉的底色里,也流淌着灵动的气韵。
③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古典意蕴与新生力量,在隆里古城蓬勃、抑扬、激荡,一如龙标书院守望岁岁年年琅琅书声的荷塘,一如流连于古城街巷中南来北往游客的惊叹。
④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⑤汉戏与“花脸龙”“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汉戏是隆里古城的一径文化血脉,那些折子戏,一折一折的,从征战、结义到歌颂忠烈,豪放中透出婉约的音韵。十多年前在隆里看的那场汉戏,锣鼓唱腔还萦绕在耳边。那戏班的“面相”和戏是别样的出彩。上好妆的老戏人,在观众的簇拥中,有板有眼地忙碌起来。随着一声铜锣响起,《三气周瑜》的三个角子相继登场。小生周瑜由七十三岁的老戏人姚文星饰演,他身披盔甲,手执纸扇,英气逼人。张飞的饰演者是五十多岁的李连培,身材魁梧,一副黑脸扮相,一声“末将张飞来也”一下把全场镇住。而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则由六十三岁的胡炳兰担纲,她是古城汉戏班子中年纪最长的旦角。演出时,锣和鼓表现得很兴奋,在伴奏乐音中,京胡的峭拔和绵长成了主角。最急切的是童林祥执掌的铜钵,那种声调,起初是嘈嘈切切,忽而似洪流翻卷,涛声震天……人物、剧情、环境相互映衬、激扬,在时空穿越中,把观众带进了刀光剑影的历史深处。
⑥岁月流走,那些残破的戏服已经被新的戏装取代,不变的是隆里人代代传承的激情鼓点。一个族群,在明王朝“调北征南”的烽烟里,由北而南,从东往西,如漂萍,似苍耳,在异乡扎下了根。六百年后,这些屯军的后裔,用抑扬的唱腔和彩绘的脸谱,追忆铁马金戈,回望千里乡关。
⑦“花脸龙”是隆里古城别具风骨的一道风景。舞龙者皆画“花脸”,旦、末、净、丑咸集,每条龙的舞者因位置不同而脸谱不一,一条舞动的“花脸龙”即如一出京剧。元宵节的隆里古城,“花脸”如云,绝色,惊艳。激越的锣鼓依然如六百年过往时空一样,引领隆里人又一年的舞龙狂欢热潮。
⑧“花脸龙”由军傩戏演变而来,又融入了祈福迎祥的传统习俗。汉戏《蓝季子会大哥》取材于宋朝初期。“蓝季子会大哥赵匡胤”的故事,隆里先民将它和舞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传统民间活动。明代洪武年间屯军带它入隆里,六百年古风愈久愈浓。舞龙者脸谱和扮相夸张,每条龙都是龙尾居首,由执掌龙尾的丑角“蓝季子”带动整条龙进退,这在全国的舞龙活动中,是独一无二的。
⑨锣鼓一响,古城东、南、西、北各门的龙队,从古城千户所门前来到西门外龙溪河畔状元祠,在这里“出龙”。仪式结束,爆竹惊空,金鼓齐鸣,各路“花脸龙”会聚城中广场。舞龙者便展示各种绝活,花样迭出,势若翻江倒海,场面恢宏壮观,令人目不暇接。隆里人以前所未有的色彩和想象,绘就了“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
⑩隆里“迎故事”也叫“迎春”,剧情、人物、衣着等与演戏一样,不同的是演出的舞台是活动的。剧中人物彩妆立于舞台上,他们所穿的衣服,按照所饰演的人物朝代、身份来订制,以绫罗绸缎制成,色彩艳丽。装扮巡游的“天女散花”“西天取经”“观音送子”,把隆里古城从古代的传说中托举而出。“迎故事”演出的剧目,意在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把祝福带给各家各户。游演时,众人敲锣打鼓,十六名壮汉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舞台上的人物凌空游走于古城上空,所到之处锣鼓喧天,喜庆热闹。至迎接“故事”的人家门前,将舞台放下,主人燃烛烧香放鞭炮,供奉米花、麻叶、糖果等茶点,接受祝福。
隆里“迎故事”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以锣、钵、鼓助兴,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演绎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是“活动的舞台、凝固的戏剧”。每一次“迎故事”,隆里人都会舞动“花脸龙”,唱响汉戏来“迎会”与庆贺。一个“迎”字,道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心怀景仰的虔敬心态。每一个来到隆里观看“迎故事”的人,不管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都须首先这样引颈仰望,那样的时刻,是隆里古城最美的时光。
隆里古城就是以这样的情怀,放下腰身,轻卷珠帘,透出些许醺醉,又泛出几分欣悦。
时光积淀沉厚的包浆,也羽化灵性与轻盈,文化传承葆育隆里的灵魂,隆里族群就是这样从容,自在,乐观,自信,追赶记忆,培护根脉,且歌且行,六百年一路灿烂……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吟唱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开篇,既写出了隆里古城的自然风貌,又表现出它的气韵灵动和历史厚重感。
B.作者在描述《三气周瑜》的汉戏表演时交代角色的年龄,表现出老戏人对汉戏的热爱,突出汉戏历史悠久。
C.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表面上是描写乐器的“情态”和乐音的特点,实际上是表现乐器演奏者激情演奏的情形。
D.文中隆里人作为屯军后裔的独特族群,守护传承着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虽时光流逝,但情怀不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不惜笔墨描写汉戏角色的面相和表演、“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是为了衬托风俗独特、富于艺术魅力的“迎故事”。
B.文章在介绍三大文化瑰宝时,既多角度描写表演场面,又穿插补充相关历史与文化,彰显了古城的沉厚与轻盈,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C.第 段中的“迎”字,道出隆里人对传统文化的虔敬之情,引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⑨段中“出龙”的引号用法不同。
D.文章最后一段以诗一般的语言,深情地赞叹隆里古城六百年来文化的传承及文化对隆里人的滋养,照应标题,卒章显志。
3.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
(2)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准备把隆里古城“迎故事”的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视频脚本
背景音乐的风格 喜庆、热闹
远镜头 ①
特写镜头 ②
视频解说(不超过60字)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