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板块一 复习任务群二 任务四 散文——分析语言艺术 讲义(含答案) —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08 板块一 复习任务群二 任务四 散文——分析语言艺术 讲义(含答案) —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3:01

文档简介

任务四 散文——分析语言艺术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成为新高考命题的新宠,这类题主要考查对意义的挖掘,能够体现出命题者对考生思维品质的关注。解答这类题,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主旨意等深层含意,不能浮于表面,浅尝辄止。
[典例1]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放牛记
徐则臣
①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②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③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④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⑤小牛屁颠屁颠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⑥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⑦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⑧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⑨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鳃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
⑩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跷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有删改)
[读文导图]
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由题干中的“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可以去文中搜索“少年时代”作者有哪些梦想和向往。
②“为何说”,应该答出两个要点,一是作者的某些“梦想和向往”得以实现,即表层义;二是作者为此发出的某些感慨,即深层义。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从表 层看 这是一个事实的认定,即少年时代的放牛生活很快乐,“几近完美”,如文中多处所写,放牛实现了“我”打小就有的“吆喝牛马”的愿望,使“我”更接近自我想象中那个“野孩子”形象,“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从深 层看 这是“我”在回首往事时作出的一个价值判断,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审视,承认自己有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而这样一个少年时代是放牛生活带来的。这里包含的,是一个成年人对“什么样的少年时代才是完美的”这一问题的理解,是对自己成长之路的梳理,因此,放牛生活的“完美”之处就是放牛带给“我”的生活历练,如自由感,如人与“野地”、与“自然”的无间融合,都是“我”人生的滋养,甚至那些当年放牛的烦恼,也都带着回忆中的“回甘”,弥足珍贵。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抓住关键,由词及意。
这里的“关键”,是指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句子含意,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把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解释透了,句子含意自然就清楚了。
2.剖析结构,分层理解。
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应分析其结构,抓住主干,梳理枝叶,合理划分层次,即可理解句子含意,理解时要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或词)。
3.观察位置,把握联系。
在理解某句话之前,应先留意该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它与上下文的联系。一般而言,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文眼句,就要结合全文作分析概括。
4.关注特色,由表及里。
把握文句的表达特色,是理解某些表达含蓄委婉的重要句子的关键。这类句子往往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那么句子含意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5.抓住主旨,联系背景。
要弄清文中某个重要句子的含意,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另外,有些句子还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背景,才能挖掘其深层含意。
品味散文的多彩语言,主要从分析文本全篇或某段的语言特色(风格)及表达效果这两个角度进行考查。一般而言,散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具有强烈的感彩,不同类别的散文,其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典例2] (2024·福州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告别秦椒
毕星星
辣椒,我们那里都叫秦椒。秦椒,我也是捕捉着话音写的,到底是不是这两个字,说不准。
我的家高头村,靠着一条小河,是远近闻名的出菜的地方。村里的秦椒呢,有那么点小名气。你到集镇上去,有卖秦椒的,问哪里的,高头的,于是放了心。
辣椒都是一股子辣味,还有好吃的不好吃的?当然有。辣椒有微辣、中辣、强辣。那种强辣,比如湖南的朝天椒,一入口就辣得直跳,咬一口几天舌头打战。北方人接受不了这个。高头村的秦椒,大致在微辣到中辣之间。入口不烧嘴,下肚子不烧心。太辣了,一口遮住了菜蔬的所有味道,什么也感觉不到,只有辣,不好。辣味也是一味,不可以太霸气,炸辣,就过了。高头村的秦椒不靠辣赢人,靠一种醇厚的辣椒香提味。其实在辣椒角儿里,辣椒肉辣椒籽的油香,也是一味。由辣入口,仔细品味那一种醇厚,高头村的辣椒,没有那么性子暴,更像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的对话。
什么样的土地,才能滋养出这样特异的至味?
秦椒喜高温,喜水,三伏天,正是开花结果长身子的时候。集体化时代,农业社的菜地就靠着涑水河,两行洋柿子,三行秦椒,隔着种。河水漫灌过来,干裂的土地吃水,圪嚓嚓乱响,水头子像蛇行吱溜溜铺过地面。集体化时也有自留地。高头村,种秦椒的家户还是多。一家只有几分地,种一片秦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分地以后,高头村的农户又开始种菜,务秦椒。有了点规模,大一点的菜贩子也会在高头村设一个点。大队原来旧址都废了,他们就在老大队的地方,收拾几间旧房子当仓库,安起一台粉碎机,他们还是要制作秦椒面,批到他们的商路去。
八十年代的红火没能持续多久。十多年后,高头村的乡亲就面临一场严峻抉择。南方那些爆辣的辣椒一路北伐,攻城略地,很快挤占了每一个犄角旮旯。是啊,它那么辣,以一当十,谁还需要这些微辣中辣的同类呢?一角放下去,一锅子全辣得吸溜吸溜,谁还有心思慢慢品味高头村秦椒留在唇齿间的香呢?
我最后一次看到高头村的秦椒,是在永孩叔的承包地。
前年我回村里,想打听哪家还种秦椒,带一点回城里自家吃。问村里人,都说没人种了,要不到永孩的地里去看看。
永孩叔老两口正在地里。土地承包,分下的地块都很小,一绺一绺的,永孩叔的秦椒地也就四五尺宽,种三行秦椒。
还是那老牌的垆土地,还是那一二尺高的蔓苗。青绿的枝叶,枝干上的脉条渐渐老粗了。秦椒角垂下来,大多已经红透,还有绛红,颜色没有转全,有晚绿的,不多了。黄下来的,已经蔫了,那是虫伤角。他们一律老老实实下垂,一苗秦椒,一束一束的果实,眼看到了收获的季节。
永孩叔说,自家地里,只管摘。我张开一个塑料袋,撮一把收了,撮一把收了。很快看到永孩叔家婶子拿眼睛朝这边瞟。我一把,她一瞟。我咋能这么放手呢,毕竟他们也只有这三行地。村里,拢共也就这三行。
第二年我再回去,永孩叔也不种秦椒了。村里人说,你到前巷去看看,下坪那边还有一家。
到了地头看见一片秦椒地,仿佛看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好想一把扑到他的怀里。定睛再看,那是一片朝天椒。
火红的尖角,是辣椒群里的矮个子。短短的,一把一把丛生,向着晴天,向着阳光撒泼。朝天椒不需要枝叶遮掩,它冲开枝叶,露出赤裸的肉身。和我们的秦椒相比,它大概不喜欢遮蔽,很开放。
朝天椒向天矗立,对我耀武扬威:来吧,你别无选择,走到哪里,都是我。
从南到北,它一路掩杀过来,无所不至,攻无不克。
这个世间的吃食调味,有大路货,比方说北方面食,南方米饭;有通行南北畅通无阻的,到哪里都受用;也有某一种吃法,只在一县一乡,或者某一个狭小的地理区域流行,我们权且叫它小口味吧。老家常说,不信猫儿不吃生姜。芥末蘸糖,就好这一口。在老家,这种饭食很多。比如荣河蒸菜,白菜芹菜叶子拌面蒸了,菜面上摆上红烧的肥肉片子。说他光景不好,菜里摆着肥肉;说他光景好,肉片下面就是野菜。这大约也就是穷家偶尔吃肉留下的习惯做法吧。还有凉粉饸饹。一碗面,碗底一份饸饹面,上面盖上漏条凉粉,米醋芥末。大概也就是所谓的混搭,日久积习。高头村的秦椒,大约也是这一带的一种小口味。他们喜欢微辣中辣,醇厚酽香,带一股子泥土滋养的本地的辣。这滋味,和他们的舌尖一拍即合。即使走出去,它也是靠着这一点独特。
可惜这些年,口味也开始大一统。商家笃信赢家通吃,口味也出现了某种强势口味,要占领市场,一统天下。一些小口味,越来越遭到碾压埋没。你就说西瓜吧,我小的时候,有淡绿皮的枣花瓜,突出道道的黑崩筋,有白皮白瓤白籽的三白瓜,有小个红籽的小籽瓜。现在呢?都是那种篮球一样圆,黑一道绿一道的花绿皮子,走遍全国,哪里都是它。统一,就是单调。应该保持口味的多样性,哪怕它有些刁,有些怪,有些挑拣。高头秦椒不该绝,应该给那一块地域乡亲留下一点小口味。
我于是在心底暗暗地责骂了一句:去你的吧,辣椒也有殖民主义!
(有删改)
[读文导图]
班级读书小组要求从“语言的特色”角度,为本文撰写语言札记。请分条列出你的写作要点和依据。(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撰写语言札记”,要求从“语言的特色”角度入手,很明显,该题就是要求考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②“列出你的写作要点和依据”,要求是用“概述+分析”的形式呈现,先概述语言特色,再依据文本具体分析。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用词特点 语体特点 由原文“吸溜吸溜”等语句,可知本文运用拟声词,极具口语化,文中“一锅子全辣得吸溜吸溜”写出人们在吃南方辣椒时被“辣”的模样。
手法 特点 由“高头村的辣椒,没有那么性子暴,更像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的对话”等语句,可知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拟,说辣椒没有那么“性子暴”,用的拟人手法;如比喻,本体是“辣椒”,喻体是“对话”,特征是“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写出秦椒辣味的独特,都能使表意形象生动。
句式 特点 由“你到集镇上去,有卖秦椒的,问哪里的,高头的,于是放了心”可知,用的短句,表意灵活,节奏感强,从全文看,这样的短句很多,如“永孩叔说,自家地里,只管摘”“短短的,一把一把丛生,向着晴天,向着阳光撒泼”“在老家,这种饭食很多”,可见本文句式灵活多变,多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语言特点可以从用词、造句、风格、手法四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散文语言的“三美”切入:
(1)内容之美(色彩之美、含蓄之美、哲理之美)。
(2)形式之美:整齐之美(排偶句式)、参差之美(长短句、整散句)、回环之美(回环、顶真)、音韵之美(叠字、押韵、节奏)。
(3)手法之美(主要是修辞之美与描写之美)。
语言特点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应集中答语言自身特点,然后谈及手法;先答主,后答次。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隐去的阿奶
马一莎
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那源于一次心梗以后,最好的溶栓针将她的生命拉了回来,却让意识丢失了。那一阵子,阿奶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像一朵飘飘忽忽的蒲公英。
你相信阿奶是从明媚的天光中醒过来的。她梦魇般地惊坐,张着一双雾气弥漫的绿松石般的眼睛,院门口,那一簸箕无人照看的核桃,敲开了她的梦,她急着去收拾。记忆里,那些被均匀敲成两半,此刻正被阳光温暖照耀的核桃,正静待着她用小起子一瓣一瓣地从壳里撬出来。她不知道,现在是夜晚凌晨时分。她的记忆一定断片儿了,不明白一觉醒来,怎么会出现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时间和规则,在她的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她只想穿好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回家去,像无数个白昼一样,剥她的核桃。她不懂一个人为何要被禁锢在一张床上,况且,还是一张不属于自己的床。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你们渐渐开始习惯,突然有一天惊觉:阿奶沉默了,沉默得有时会让人忘记她的存在。蓦然回首,只看到一个苍老如树桩的老人,坐在凝滞的时光里。
其实你知道她是在隐藏,慢慢地、一点点地将自己藏缩在影子里,她想最后淡成一滴水迹,被太阳晒干、被风吹干、被岁月遗忘。
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也是那个有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她大孙女倾诉与抱怨的阿奶。或许她的倾诉与抱怨只是为倾诉与抱怨,并非让听众真要评出个子丑寅卯,也不用为她打抱不平,然而收获的可能是不耐烦、不理解……有些远离是不动声色的。
或者她不是想远离一个人、一群人,而是做好了远行的准备。
止语,止心,让人间的七情六欲静止,画一个休止符,从此只以一个微笑回应。
她在摒除一切。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无论碰到什么,无论谁说什么,她只有一个和善的微笑。也不再唠叨“下次回来又是什么时候?”“要给我打电话……”有时你会怀疑她是不是已经忘了怎么说话。
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你指的不仅仅是这些。
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她漫长的告别。你掀起白布,仔细端详着阿奶的脸,早十几年前就全体先行告退的牙齿,使她的牙床空空如也,面颊下陷、唇角微撇,样子像睡着了一样,沉静安详,还带点婴儿般的小委屈神态。钝器入侵的感觉又来了,持续不断,似要将你的心脏捶打出千万个小眼儿,汩汩往外流血……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在遥远的记忆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小小的你睡里,阿奶睡外,帮你焐脚,帮你挠背,直到你安然入睡。有一段时间,每到黑暗来临,你便会莫名害怕,时有梦魇压制,你只能蜷缩在阿奶怀里,阿奶温暖的手紧搂着你哄你入睡。那时,阿奶是最能给你安全感的那个人。直到上了中学,回老家仍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技校毕业,父母在老家新修了房子,你有了自己的屋子,害怕黑暗的你,仍会半夜跑下楼去与阿奶同睡。不一样的是,你已不再习惯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自我意识的苏醒,不仅在思想上,也表现于身体上的界线感。多少次,阿奶让你过去与她睡大床,说她的褥子软和、被子厚实,你的小床不好睡,但你不再为所动,说多了还不高兴,似被任意命令。青春期的荷尔蒙,跳跃最多的就是反叛因子。直到她不再提这事,你理所当然地照着自己的意愿生长与生活,却不曾回头想想,长你五十一岁的阿奶,那时已是近七十岁的老人,除了想与最宠爱的大孙女近距离接触,也想让她焐大了脚的大孙女,为她焐一次在时光的路程中,一点点走失了温度的脚……
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她已经很老很老,老得过了保质期,好多“零部件”都不管用了。很多时候,她都分不清谁是谁了,但只要你回去,她一准喊得出你的名字。
“阿红,和我睡,我的床最好睡了。”“阿红,我睡觉又不乱动,我们好睡呢。”那一晚,拗不住老人家再三地说,你同意了。夜静风轻,宽大的床铺,你和阿奶并排躺着,像河床上两块不同的石头。一块被时光蚀空了内里,虚度光阴;一块历经世事沧桑,仍然棱角分明。已返回时光来路上的阿奶很小很小,像是儿时的你。这一刻,你们角色互换了,然而,中间横亘的二十几年意志锻造成的习惯,产生的极度陌生感,使你每个毛孔都醒着。你感觉阿奶并未安睡,而是朝向你这边,蜷缩着身子,她瘦小的腿向你这边挪动了一下,又挪动了一下。你不自在地往床外挪了挪,又挪了挪。你知道阿奶肯定是脚冷,想让你帮她焐脚。你不断给自己做着心理建设,你想着一次就好,只要帮阿奶焐过一次脚,似乎长达十几年的“焐脚之恩”便可以偿清了一样。
然而你做不到。现在的你,只与先生和女儿近距离接触不会产生硌硬,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包括让你长成你自己。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极度不适应。那双小小的冰凉的脚,仿似不经意间轻碰一下你的脚,又移开了。你的心里一阵怜惜,身体却很诚实地从床上弹起来。你歉疚又无奈地解释:“我认床,实在睡不着,还是回房去睡吧。”
从那以后,时常絮叨让你和她睡的阿奶,再也没提过一次了。你当作是她忘了,理所当然。殊不知,她是在用仅有的意识保留最后的体面。而你,从床上弹起的那一刻开始,就料定了会后悔、会遗憾,会让这件事成为那把生锈的钝刀。
(摘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阿奶选择不动声色地隐藏,除了受阿尔茨海默病的折磨,也因亲人的不耐烦与不理解,“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微笑淡然面对一切。
B.作者插叙一段阿奶幽默诙谐,爱与周围人说笑抱怨的情节,补充交代前情,也启发读者思考走向人生迟暮时所需的关怀和审视。
C.以生锈的钝刀为线索,串联起阿奶在世时的点滴往事,主要目的是揭露疾病对阿奶身心带来的折磨与苦痛。
D.本文主要以第二人称展开叙述,既是便于抒情,娓娓道来,又是将曾经的“我”潜藏在文本间,实现今昔自我的精神对话。
2.关于文中同床焐脚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青春懵懂到结婚生子,阿奶虽因疾病困在时间的深处,但她未曾遗忘疼爱的孙女,因此始终渴望与其亲近。
B.面对阿奶相拥而眠的渴望,作者违拗不住而答应,不过是为了偿清多年的“焐脚之恩”,内心却满是冷漠和隔阂。
C.作者在这段文字里深感“钝器入侵”之痛,这与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追悔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是借今昔对比,表达作者因未能给予阿奶更多的爱与尊严,而深感“后悔”和“遗憾”。
★3.如何理解文章说阿奶“是在隐藏,慢慢地、一点点地将自己藏缩在影子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频频出现“几年前”“此时此刻”“去年初冬”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 12任务四 散文——分析语言艺术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成为新高考命题的新宠,这类题主要考查对意义的挖掘,能够体现出命题者对考生思维品质的关注。解答这类题,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主旨意等深层含意,不能浮于表面,浅尝辄止。
[典例1]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放牛记
徐则臣
①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②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③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④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⑤小牛屁颠屁颠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⑥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⑦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⑧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⑨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鳃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
⑩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跷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有删改)
[读文导图]
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由题干中的“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可以去文中搜索“少年时代”作者有哪些梦想和向往。
②“为何说”,应该答出两个要点,一是作者的某些“梦想和向往”得以实现,即表层义;二是作者为此发出的某些感慨,即深层义。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从表 层看 这是一个事实的认定,即少年时代的放牛生活很快乐,“几近完美”,如文中多处所写,放牛实现了“我”打小就有的“吆喝牛马”的愿望,使“我”更接近自我想象中那个“野孩子”形象,“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从深 层看 这是“我”在回首往事时作出的一个价值判断,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审视,承认自己有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而这样一个少年时代是放牛生活带来的。这里包含的,是一个成年人对“什么样的少年时代才是完美的”这一问题的理解,是对自己成长之路的梳理,因此,放牛生活的“完美”之处就是放牛带给“我”的生活历练,如自由感,如人与“野地”、与“自然”的无间融合,都是“我”人生的滋养,甚至那些当年放牛的烦恼,也都带着回忆中的“回甘”,弥足珍贵。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少年时代,放牛部分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也让“我”拥有一些自由自在的好时光;②回首往事,感慨放牛生活曾使“我”那样亲近自然与大地,滋养了“我”的成长。
1.抓住关键,由词及意。
这里的“关键”,是指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句子含意,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把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解释透了,句子含意自然就清楚了。
2.剖析结构,分层理解。
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应分析其结构,抓住主干,梳理枝叶,合理划分层次,即可理解句子含意,理解时要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或词)。
3.观察位置,把握联系。
在理解某句话之前,应先留意该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它与上下文的联系。一般而言,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文眼句,就要结合全文作分析概括。
4.关注特色,由表及里。
把握文句的表达特色,是理解某些表达含蓄委婉的重要句子的关键。这类句子往往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那么句子含意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5.抓住主旨,联系背景。
要弄清文中某个重要句子的含意,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另外,有些句子还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背景,才能挖掘其深层含意。
  品味散文的多彩语言,主要从分析文本全篇或某段的语言特色(风格)及表达效果这两个角度进行考查。一般而言,散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具有强烈的感彩,不同类别的散文,其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典例2] (2024·福州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告别秦椒
毕星星
辣椒,我们那里都叫秦椒。秦椒,我也是捕捉着话音写的,到底是不是这两个字,说不准。
我的家高头村,靠着一条小河,是远近闻名的出菜的地方。村里的秦椒呢,有那么点小名气。你到集镇上去,有卖秦椒的,问哪里的,高头的,于是放了心。
辣椒都是一股子辣味,还有好吃的不好吃的?当然有。辣椒有微辣、中辣、强辣。那种强辣,比如湖南的朝天椒,一入口就辣得直跳,咬一口几天舌头打战。北方人接受不了这个。高头村的秦椒,大致在微辣到中辣之间。入口不烧嘴,下肚子不烧心。太辣了,一口遮住了菜蔬的所有味道,什么也感觉不到,只有辣,不好。辣味也是一味,不可以太霸气,炸辣,就过了。高头村的秦椒不靠辣赢人,靠一种醇厚的辣椒香提味。其实在辣椒角儿里,辣椒肉辣椒籽的油香,也是一味。由辣入口,仔细品味那一种醇厚,高头村的辣椒,没有那么性子暴,更像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的对话。
什么样的土地,才能滋养出这样特异的至味?
秦椒喜高温,喜水,三伏天,正是开花结果长身子的时候。集体化时代,农业社的菜地就靠着涑水河,两行洋柿子,三行秦椒,隔着种。河水漫灌过来,干裂的土地吃水,圪嚓嚓乱响,水头子像蛇行吱溜溜铺过地面。集体化时也有自留地。高头村,种秦椒的家户还是多。一家只有几分地,种一片秦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分地以后,高头村的农户又开始种菜,务秦椒。有了点规模,大一点的菜贩子也会在高头村设一个点。大队原来旧址都废了,他们就在老大队的地方,收拾几间旧房子当仓库,安起一台粉碎机,他们还是要制作秦椒面,批到他们的商路去。
八十年代的红火没能持续多久。十多年后,高头村的乡亲就面临一场严峻抉择。南方那些爆辣的辣椒一路北伐,攻城略地,很快挤占了每一个犄角旮旯。是啊,它那么辣,以一当十,谁还需要这些微辣中辣的同类呢?一角放下去,一锅子全辣得吸溜吸溜,谁还有心思慢慢品味高头村秦椒留在唇齿间的香呢?
我最后一次看到高头村的秦椒,是在永孩叔的承包地。
前年我回村里,想打听哪家还种秦椒,带一点回城里自家吃。问村里人,都说没人种了,要不到永孩的地里去看看。
永孩叔老两口正在地里。土地承包,分下的地块都很小,一绺一绺的,永孩叔的秦椒地也就四五尺宽,种三行秦椒。
还是那老牌的垆土地,还是那一二尺高的蔓苗。青绿的枝叶,枝干上的脉条渐渐老粗了。秦椒角垂下来,大多已经红透,还有绛红,颜色没有转全,有晚绿的,不多了。黄下来的,已经蔫了,那是虫伤角。他们一律老老实实下垂,一苗秦椒,一束一束的果实,眼看到了收获的季节。
永孩叔说,自家地里,只管摘。我张开一个塑料袋,撮一把收了,撮一把收了。很快看到永孩叔家婶子拿眼睛朝这边瞟。我一把,她一瞟。我咋能这么放手呢,毕竟他们也只有这三行地。村里,拢共也就这三行。
第二年我再回去,永孩叔也不种秦椒了。村里人说,你到前巷去看看,下坪那边还有一家。
到了地头看见一片秦椒地,仿佛看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好想一把扑到他的怀里。定睛再看,那是一片朝天椒。
火红的尖角,是辣椒群里的矮个子。短短的,一把一把丛生,向着晴天,向着阳光撒泼。朝天椒不需要枝叶遮掩,它冲开枝叶,露出赤裸的肉身。和我们的秦椒相比,它大概不喜欢遮蔽,很开放。
朝天椒向天矗立,对我耀武扬威:来吧,你别无选择,走到哪里,都是我。
从南到北,它一路掩杀过来,无所不至,攻无不克。
这个世间的吃食调味,有大路货,比方说北方面食,南方米饭;有通行南北畅通无阻的,到哪里都受用;也有某一种吃法,只在一县一乡,或者某一个狭小的地理区域流行,我们权且叫它小口味吧。老家常说,不信猫儿不吃生姜。芥末蘸糖,就好这一口。在老家,这种饭食很多。比如荣河蒸菜,白菜芹菜叶子拌面蒸了,菜面上摆上红烧的肥肉片子。说他光景不好,菜里摆着肥肉;说他光景好,肉片下面就是野菜。这大约也就是穷家偶尔吃肉留下的习惯做法吧。还有凉粉饸饹。一碗面,碗底一份饸饹面,上面盖上漏条凉粉,米醋芥末。大概也就是所谓的混搭,日久积习。高头村的秦椒,大约也是这一带的一种小口味。他们喜欢微辣中辣,醇厚酽香,带一股子泥土滋养的本地的辣。这滋味,和他们的舌尖一拍即合。即使走出去,它也是靠着这一点独特。
可惜这些年,口味也开始大一统。商家笃信赢家通吃,口味也出现了某种强势口味,要占领市场,一统天下。一些小口味,越来越遭到碾压埋没。你就说西瓜吧,我小的时候,有淡绿皮的枣花瓜,突出道道的黑崩筋,有白皮白瓤白籽的三白瓜,有小个红籽的小籽瓜。现在呢?都是那种篮球一样圆,黑一道绿一道的花绿皮子,走遍全国,哪里都是它。统一,就是单调。应该保持口味的多样性,哪怕它有些刁,有些怪,有些挑拣。高头秦椒不该绝,应该给那一块地域乡亲留下一点小口味。
我于是在心底暗暗地责骂了一句:去你的吧,辣椒也有殖民主义!
(有删改)
[读文导图]
班级读书小组要求从“语言的特色”角度,为本文撰写语言札记。请分条列出你的写作要点和依据。(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撰写语言札记”,要求从“语言的特色”角度入手,很明显,该题就是要求考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②“列出你的写作要点和依据”,要求是用“概述+分析”的形式呈现,先概述语言特色,再依据文本具体分析。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用词特点 语体特点 由原文“吸溜吸溜”等语句,可知本文运用拟声词,极具口语化,文中“一锅子全辣得吸溜吸溜”写出人们在吃南方辣椒时被“辣”的模样。
手法特点 由“高头村的辣椒,没有那么性子暴,更像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的对话”等语句,可知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拟,说辣椒没有那么“性子暴”,用的拟人手法;如比喻,本体是“辣椒”,喻体是“对话”,特征是“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写出秦椒辣味的独特,都能使表意形象生动。
句式特点 由“你到集镇上去,有卖秦椒的,问哪里的,高头的,于是放了心”可知,用的短句,表意灵活,节奏感强,从全文看,这样的短句很多,如“永孩叔说,自家地里,只管摘”“短短的,一把一把丛生,向着晴天,向着阳光撒泼”“在老家,这种饭食很多”,可见本文句式灵活多变,多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了口语,亲切自然。例如文中“一锅子全辣得吸溜吸溜”极具口语化,写出人们在吃南方辣椒时被“辣”的模样;②多用修辞,生动形象。文中多用比喻、比拟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例如“像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的对话”采用比喻修辞,写出秦椒辣味的独特;③句式灵活多变,多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例如文中第二段“你到集镇上去,有卖秦椒的,问哪里的,高头的,于是放了心”采用了短句形式,既有口语色彩,也富有节奏感。
赏析语言特点可以从用词、造句、风格、手法四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散文语言的“三美”切入:
(1)内容之美(色彩之美、含蓄之美、哲理之美)。
(2)形式之美:整齐之美(排偶句式)、参差之美(长短句、整散句)、回环之美(回环、顶真)、音韵之美(叠字、押韵、节奏)。
(3)手法之美(主要是修辞之美与描写之美)。
语言特点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应集中答语言自身特点,然后谈及手法;先答主,后答次。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隐去的阿奶
马一莎
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那源于一次心梗以后,最好的溶栓针将她的生命拉了回来,却让意识丢失了。那一阵子,阿奶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像一朵飘飘忽忽的蒲公英。
你相信阿奶是从明媚的天光中醒过来的。她梦魇般地惊坐,张着一双雾气弥漫的绿松石般的眼睛,院门口,那一簸箕无人照看的核桃,敲开了她的梦,她急着去收拾。记忆里,那些被均匀敲成两半,此刻正被阳光温暖照耀的核桃,正静待着她用小起子一瓣一瓣地从壳里撬出来。她不知道,现在是夜晚凌晨时分。她的记忆一定断片儿了,不明白一觉醒来,怎么会出现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时间和规则,在她的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她只想穿好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回家去,像无数个白昼一样,剥她的核桃。她不懂一个人为何要被禁锢在一张床上,况且,还是一张不属于自己的床。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你们渐渐开始习惯,突然有一天惊觉:阿奶沉默了,沉默得有时会让人忘记她的存在。蓦然回首,只看到一个苍老如树桩的老人,坐在凝滞的时光里。
其实你知道她是在隐藏,慢慢地、一点点地将自己藏缩在影子里,她想最后淡成一滴水迹,被太阳晒干、被风吹干、被岁月遗忘。
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也是那个有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她大孙女倾诉与抱怨的阿奶。或许她的倾诉与抱怨只是为倾诉与抱怨,并非让听众真要评出个子丑寅卯,也不用为她打抱不平,然而收获的可能是不耐烦、不理解……有些远离是不动声色的。
或者她不是想远离一个人、一群人,而是做好了远行的准备。
止语,止心,让人间的七情六欲静止,画一个休止符,从此只以一个微笑回应。
她在摒除一切。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无论碰到什么,无论谁说什么,她只有一个和善的微笑。也不再唠叨“下次回来又是什么时候?”“要给我打电话……”有时你会怀疑她是不是已经忘了怎么说话。
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你指的不仅仅是这些。
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她漫长的告别。你掀起白布,仔细端详着阿奶的脸,早十几年前就全体先行告退的牙齿,使她的牙床空空如也,面颊下陷、唇角微撇,样子像睡着了一样,沉静安详,还带点婴儿般的小委屈神态。钝器入侵的感觉又来了,持续不断,似要将你的心脏捶打出千万个小眼儿,汩汩往外流血……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在遥远的记忆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小小的你睡里,阿奶睡外,帮你焐脚,帮你挠背,直到你安然入睡。有一段时间,每到黑暗来临,你便会莫名害怕,时有梦魇压制,你只能蜷缩在阿奶怀里,阿奶温暖的手紧搂着你哄你入睡。那时,阿奶是最能给你安全感的那个人。直到上了中学,回老家仍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技校毕业,父母在老家新修了房子,你有了自己的屋子,害怕黑暗的你,仍会半夜跑下楼去与阿奶同睡。不一样的是,你已不再习惯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自我意识的苏醒,不仅在思想上,也表现于身体上的界线感。多少次,阿奶让你过去与她睡大床,说她的褥子软和、被子厚实,你的小床不好睡,但你不再为所动,说多了还不高兴,似被任意命令。青春期的荷尔蒙,跳跃最多的就是反叛因子。直到她不再提这事,你理所当然地照着自己的意愿生长与生活,却不曾回头想想,长你五十一岁的阿奶,那时已是近七十岁的老人,除了想与最宠爱的大孙女近距离接触,也想让她焐大了脚的大孙女,为她焐一次在时光的路程中,一点点走失了温度的脚……
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她已经很老很老,老得过了保质期,好多“零部件”都不管用了。很多时候,她都分不清谁是谁了,但只要你回去,她一准喊得出你的名字。
“阿红,和我睡,我的床最好睡了。”“阿红,我睡觉又不乱动,我们好睡呢。”那一晚,拗不住老人家再三地说,你同意了。夜静风轻,宽大的床铺,你和阿奶并排躺着,像河床上两块不同的石头。一块被时光蚀空了内里,虚度光阴;一块历经世事沧桑,仍然棱角分明。已返回时光来路上的阿奶很小很小,像是儿时的你。这一刻,你们角色互换了,然而,中间横亘的二十几年意志锻造成的习惯,产生的极度陌生感,使你每个毛孔都醒着。你感觉阿奶并未安睡,而是朝向你这边,蜷缩着身子,她瘦小的腿向你这边挪动了一下,又挪动了一下。你不自在地往床外挪了挪,又挪了挪。你知道阿奶肯定是脚冷,想让你帮她焐脚。你不断给自己做着心理建设,你想着一次就好,只要帮阿奶焐过一次脚,似乎长达十几年的“焐脚之恩”便可以偿清了一样。
然而你做不到。现在的你,只与先生和女儿近距离接触不会产生硌硬,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包括让你长成你自己。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极度不适应。那双小小的冰凉的脚,仿似不经意间轻碰一下你的脚,又移开了。你的心里一阵怜惜,身体却很诚实地从床上弹起来。你歉疚又无奈地解释:“我认床,实在睡不着,还是回房去睡吧。”
从那以后,时常絮叨让你和她睡的阿奶,再也没提过一次了。你当作是她忘了,理所当然。殊不知,她是在用仅有的意识保留最后的体面。而你,从床上弹起的那一刻开始,就料定了会后悔、会遗憾,会让这件事成为那把生锈的钝刀。
(摘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阿奶选择不动声色地隐藏,除了受阿尔茨海默病的折磨,也因亲人的不耐烦与不理解,“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微笑淡然面对一切。
B.作者插叙一段阿奶幽默诙谐,爱与周围人说笑抱怨的情节,补充交代前情,也启发读者思考走向人生迟暮时所需的关怀和审视。
C.以生锈的钝刀为线索,串联起阿奶在世时的点滴往事,主要目的是揭露疾病对阿奶身心带来的折磨与苦痛。
D.本文主要以第二人称展开叙述,既是便于抒情,娓娓道来,又是将曾经的“我”潜藏在文本间,实现今昔自我的精神对话。
C [C项,“以生锈的钝刀为线索……主要目的是揭露疾病对阿奶身心带来的折磨与苦痛”错误。结合第9段“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和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似要将你的心脏捶打出千万个小眼儿”可知,此处生锈的钝刀并非线索,而是作者以此为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亲人离去所带来的漫长持久的钝痛,这种痛不仅仅是因为阿奶受疾病折磨,还有惋惜阿奶临终前未能享受到亲人更多的爱与尊重,为自己对阿奶的渐行渐远而歉疚,所以选项中线索和主要目的都不对。]
2.关于文中同床焐脚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青春懵懂到结婚生子,阿奶虽因疾病困在时间的深处,但她未曾遗忘疼爱的孙女,因此始终渴望与其亲近。
B.面对阿奶相拥而眠的渴望,作者违拗不住而答应,不过是为了偿清多年的“焐脚之恩”,内心却满是冷漠和隔阂。
C.作者在这段文字里深感“钝器入侵”之痛,这与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追悔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是借今昔对比,表达作者因未能给予阿奶更多的爱与尊严,而深感“后悔”和“遗憾”。
B [B项,“不过是为了偿清多年的‘焐脚之恩’,内心却满是冷漠和隔阂”错误。结合第10段“你有了自己的屋子,害怕黑暗的你,仍会半夜跑下楼去与阿奶同睡。不一样的是,你已不再习惯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自我意识的苏醒,不仅在思想上,也表现于身体上的界线感”“青春期的荷尔蒙,跳跃最多的就是反叛因子。直到她不再提这事,你理所当然地照着自己的意愿生长与生活”和第13段“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包括让你长成你自己。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极度不适应”可知,作者不想与阿奶同床睡觉,是时间流逝下的变化,是成长意识的发展,是自然而真实的身心疏离,这种疏离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她内心也并非满是冷漠和隔阂。]
★3.如何理解文章说阿奶“是在隐藏,慢慢地、一点点地将自己藏缩在影子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从表层看,结合第1段“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意识丢失了……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有些远离是不动声色的”、第6段“或者她不是想远离一个人、一群人,而是做好了远行的准备”和第8段“她在摒除一切。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可知,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的阿奶,意识丢失,忘记了过去,这种隐藏就像她几年前不再追求倾诉,摒弃一切,止语止心一样,是为远行做好了准备。②从深层看,结合第5段“或许她的倾诉与抱怨只是为倾诉与抱怨……然而收获的可能是不耐烦、不理解……有些远离是不动声色的”、第7段“止语,止心,让人间的七情六欲静止,画一个休止符,从此只以一个微笑回应”、第12段“‘阿红,和我睡,我的床最好睡了。’…… 拗不住老人家再三地说,你同意了”和第13段“你歉疚又无奈地解释:‘我认床,实在睡不着,还是回房去睡吧。’”可知,阿奶的隐藏是因为曾经想要向我们诉说,但最终却不被理解和真诚回应,同样阿奶渴望与亲人同床共睡的温暖,虽再三请求但最终也没有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阿奶没有得到尊重和体面,便止心止语,渐渐远离,保全自己。
[答案] ①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规律,阿奶受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忘记了过去,就如同她在迟暮之际,摒弃一切,不为外物所扰,做好生命远行的准备。②曾经阿奶的倾诉抱怨,未能收获真诚的回应;阿奶渴望同床的温暖,也未能得到尊重与体面,只能在渐行渐远的时间里,止心止语,保全自我。
4.文中频频出现“几年前”“此时此刻”“去年初冬”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从文本内容分析:结合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有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她大孙女倾诉与抱怨的阿奶”、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你掀起白布,仔细端详着阿奶的脸……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在遥远的记忆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可知,这些含有时间标示的语句,说明了文本记叙的是回忆性的内容,文章整体上是回溯性地讲述作者与阿奶之间的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作者通过回溯性地讲述展现出阿奶患病离世之际的历程,使阿奶慈爱、坚韧的形象更加丰满。②从情节脉络分析:结合第1段“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的阿奶”、第9段“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可知,作者在叙述时并非严格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讲述故事,而是过去与现在不断转化,作者先交代了阿奶最近的隐藏和前几年的爱说爱笑,设置了自己经受“钝器入侵般的痛感”这一悬念,让读者不由思考“钝器入侵”之痛的原因。③从行文特色分析:结合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可知,这些语句叙述时间时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不断转换,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然而作者通过“我对你”的“自我对话式”讲述,将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把阿奶患病离世之际的痛苦和坚韧、“我”对阿奶的歉疚等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文章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
[答案] 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作者与阿奶的过往故事,本身具有一种时间维度的纵深感,展现出阿奶患病垂暮之际的经历,使她慈爱、坚韧的形象更加丰满。②具体时间的叙述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交代,设置悬念,让读者不由思考“钝器入侵”之痛的原因。③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转,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今昔自我对话,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
1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