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四 古代诗歌——诗歌艺术效果鉴赏
古诗词鉴赏题中的“艺术技巧”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描写方法、抒情方式,也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还包括结构技巧。不同的艺术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诗歌艺术效果鉴赏,要明确角度,全面分析。
[典例1] (2024·南充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塞山①下回舟作
陶 岘②
匡庐③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居安此生。
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
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
从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
【注】 ①西塞山:在湖北黄石之东,三国时为吴国要塞。②陶岘(xiàn):陶渊明后裔,开元末移居昆山。③匡庐:指江西九江庐山,九江为陶渊明故乡,据传其隐居在庐山下。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回舟:回船
(2)明:澄澈
(3)舍舟:舍弃船只
(4)诣:往,到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暮年尚未返乡,望青山生思归之意 ②寒鸦翻飞,枫叶飐动,鹭鸟站立,秋水澄清
颈联“诗中有画”,结合诗句简析诗人是怎样形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颈联“诗中有画”,关键词在“诗中有画”,交代了颈联的艺术效果。
②“怎样形成”,暗示本题要求分析颈联形成“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所用的技巧。可从意象选择、用词、整体画面等角度分析。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角度 分析概括
意象 选择 颈联画面感极强,在夕阳映照下,寒鸦翻飞,枫叶摇动,白鹭立于芦花丛中,秋水明亮清澈。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描绘出一幅秋日晚景图,诗中有画,表现力极强。
用词 使用“翻”“动”“立”等动词,描写寒鸦、枫叶、白鹭的动作状态,赋予景物动态感,动中有静,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
画面 承接上联“青山一望”,描绘了枫叶之红、鹭与芦花之白、夕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象明丽、优美。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绘成一幅秋日晚景图,营造了清幽的意境,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②使用“翻”“动”“立”等动词,赋予景物动态感,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③描绘了枫叶之红、鹭与芦花之白、夕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致优美,通过对色彩的渲染达到“诗中有画”的效果。
[诗意疏通]
谁能继承匡俗结庐的旧业,我在吴越之地的新居安度此生。白发已经数茎,还未能归还故里;望着远处的青山,心中的期望依然没有改变。夕阳下,乌鸦翻飞于枫叶之间,芦花中站着鹭鸟,秋水清澈明亮。从此以后,我将舍弃原本的船只,不再去追求什么,只迎接着以酒和歌扇为标志的新生活。
1.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图。
(1)写景句赏析角度:①描写角度与层次: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②多种感官结合:视听结合,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入手等。③描写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与细节描写。④其他手法,如反衬、融情于景,修辞手法等;其他角度,如时空变化等。
(2)抒情句赏析角度: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重点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寓理)、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抒怀)、用典抒情等。
2.句子内容和句子与上下文关系相结合。
从近年考查的艺术效果来看,更多的是结合句子的内容及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判断,如句子本身是人物描写,则要从描写的方法(语言、动作、细节等)入手;如句子内容是议论说理,则可能是以理写情。
赏析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指准确判断赏析的角度,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角度的准确判断固然重要,但对表达效果的分析,才是这类题目得分的关键,而学生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容易肤浅空泛,或三言两语“贴标签”,或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等。
[典例2]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 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泛舟:乘船浮游水上
(2)春涨:春季水涨
(3)草色齐:草色绿得整齐
(4)比:好像
(5)软:轻柔
(6)低:低垂
(7)讶:惊讶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春水涨溢,青草繁茂 ②柳条摇曳,花光相映
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颈联”“‘软’‘低’……艺术效果”暗示本题考查鉴赏颈联的关键字的表达效果,“赏析”交代了答题要求。
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解释字词的字面义,然后结合诗意简单翻译,最后分析画面及表达效果,具体把“赏”的过程有层次地写出来。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词语 解释字面义 分析效果
“软” 柔软,用来形容“斜风”及“野桥柳线”,生动细腻。 “软”字用来形容斜风,传达出春风的温柔和轻柔。斜风拂过野桥上的柳条,柳条随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春风的特质,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低” 低垂,用来形容夕阳渐渐下移的状态,非常精妙传神。 “低”字用来形容夕照,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光线逐渐变低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曲折的栏杆和花朵上,光线柔和而低垂,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特质,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更生动和富有诗意。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软”字形象地写出桥边柔软的柳枝在微风吹拂下轻轻飘动,令人感受到春色的温柔;②“低”字表现了在夕阳的余晖中,栏杆旁花丛的光彩映照到水面,给人以柔和亲近之感。
[诗意疏通]
春水上涨似有半篙高,溪中绿水与岸边平齐,二月江城的草色整齐,春意盎然。水中小船就像那微小的蜉蝣漂浮在千顷水面之上,□如同那小鸟(悠闲地)栖息在一根树枝上。野外的桥边,柳树的枝条在斜风中轻轻摇曳,袅娜依依;曲折的栏杆旁,夕阳映照着花儿渐渐下移。众人却惊讶地发现那精通写诗作文的人没有到来,(只好邀请)清酒相伴的画舫(上的文人雅士)一起分题赋诗。
1.明确表达效果分析的角度。
(1)内容、主旨、情感(哲理):这是从句子的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2)表达技巧: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拓宽诗境,使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不同位置的诗句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
2.具体、深入的过程分析。
赏析,顾名思义就是有赏有析,“赏”就是看“角度”和“效果”,“析”就是把“赏”的过程有层次、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贴几个标签就完事。能否结合文本,尤其是语言展开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1.(2024·黄冈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溪上谣
林希逸①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
野鸡伏卵似养丹②,睡鸭栖芦如入定。
人生何必学臞仙,我行自乐如散圣。
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注】 ①林希逸:是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②养丹:道士静候金丹炼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写作本诗时能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在选景和构图上有独到之处。
B.诗人行吟溪山,认为自己沉浸在美丽山水之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乐在其中,不必求仙求圣。
C.诗人在畅游山水时无人陪伴,但他并不孤独,因为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又有潺潺流水相随。
D.诗人采用歌谣体式,随意而吟,自然闲散,如行云流水,这与诗人抒写闲逸恬静之情是很合拍的。
C [C项,“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错误。本诗首句“溪上行吟山里应”描写了诗人在溪畔且行且吟,而高山也与他的歌谣相应和的情景,二者并非“静静地相对而坐”。]
★(2)《宋诗鉴赏辞典》评价这首诗“创造静的意境颇得王维‘鸟鸣山更幽’之妙”。诗人是如何实现这一艺术效果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王维“鸟鸣山更幽”的妙处主要在于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本诗“山里应”“山声”写山中远远地传来的回声;“溪流自漱”“山鸟相呼”写溪水缓缓地流淌,山鸟叽叽喳喳,这些声音以动衬静,使山间显得更加幽静。“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一联状物工巧,以道士“养丹”来写野鸡伏卵,以老僧“入定”来写睡鸭栖芦,直写静态,作为山声、溪影的点缀,新颖独到,风趣盎然,使这幅恬静的溪山图更添恬静幽远的意境。
[答案] ①以动衬静。通过山的回音、溪流的水声、山鸟的叫声,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②正面描写(或比喻写静)。通过正面描写野鸡孵卵、睡鸭栖芦的静态,勾画出一幅恬静的溪山图。
[诗意疏通]
站在小溪旁边放声行吟,山中远远地传来回声,走在山边小路上,溪中留下清晰的倒影。山的回声就像山的说话声,溪中的倒影也可以得知人的性情。溪水缓缓地流淌,无声无息,山鸟叽叽喳喳,山间显得更加幽静。野鸡忙着孵卵,似乎正在养气炼丹,鸭子在芦苇中栖息,好像入定的老僧。人生在世,何必学臞仙苦苦修炼真性!如散圣一样逍遥自在,不也是很快乐吗?没有人相伴,独自吟诵溪山谣,只有远山能够应和,只有溪水能够倾听。
2.(2024·开封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水调歌头①
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
辛弃疾
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鸾飞。等闲更把,万斛琼粉盖颇黎②。好卷垂虹千丈,只放冰壶一色,云海路应迷。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
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掀髯把酒一笑,诗在片帆西。寄语烟波旧侣,闻道莼鲈正美,休裂芰荷衣。上界足官府③,汗漫与君期。
【注】 ①此词约作于淳熙二年(1175)或三年。王正之原唱已佚。②颇黎:大德本作“玻璃”。③“上界”句,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云:“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应和词,右司王正之在吴江观雪写词送给作者,作者因此作词回应。
B.上片就吴江观雪展开铺陈,词人看到万斛琼粉盖在玻璃上,看不清前方的道路。
C.下片叙写旧侣情谊。“谪仙人”三句仅用九字,王正之的高士形象便呼之欲出。
D.尾句用典,表明了与友人相期约会之意,语辞之间充满豪情,语意潇洒飘逸。
B [B项,“盖在玻璃上”说法错误。“玻璃”是比喻,大雪落在结冰的江上,犹如铺上了一层琼粉碎玉,这里并不是指真正的“玻璃”。]
★(2)明代卓人月、徐士俊评价这首词说:“佳句忽来,正如一片远帆,从天际落。”辛词擅长奇特景物描写,从而造就绝妙艺术效果。请结合词的上片,对此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词是辛弃疾和王正之的吴江观雪词,上片是对雪景的描绘。“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鸾飞”意思是:造物主确实是性格豪放,放出无数玉鸾鸟在千里长空漫天飞舞。本句以洁白的玉鸾比喻雪花,写出大雪在空中飞舞的灵动。“等闲更把,万斛琼粉盖颇黎”意思是:随随便便地,又拿上万斛的如同美玉粉末的雪覆盖了如同玻璃的结冰的江面。把“雪”比作“万斛琼粉”,不仅写出了雪之大,同时进一步写其洁白;“盖颇黎”是说雪花落在结冰的江上犹如盖上一层琼粉碎玉,美妙无比。“好卷垂虹千丈,只放冰壶一色,云海路应迷”意思是:好好地把上千丈的下垂的彩虹卷起,只放上盛冰的玉壶这一种的颜色,这个雪花飘飞、银装素裹的世界仿佛是广阔无垠的云海,置身其中,应该会迷路吧?把漫天风雪、洁白世界描绘得大气磅礴而奇幻非常。“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意思是:吴江是老夫昔日游览的地方,此时回想,让人纳闷它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呢?“回首梦耶非”,更突出了仙境之美,增添了神秘感,为读者留下无限遐想。
[答案] 本词是辛弃疾和王正之的吴江观雪词,上片是对雪景的描绘。①“玉鸾飞”,写雪花飘摇之状,以洁白的玉鸾比喻雪花,写出大雪在空中飞舞的灵动。②“万斛琼粉”则以巧妙的比喻,夸张地描绘了雪之大,同时进一步写其洁白;“盖颇黎”是说雪花落在结冰的江上犹如盖上一层琼粉碎玉,美妙无比。③“好卷”三句是说千丈长虹似乎被风雪席卷而不见踪影,云海茫茫,道路莫辨,天地之间只剩玉壶般的冰雪世界。一句一比,将漫天风雪、洁白世界描绘得大气磅礴而奇幻非常。④尾句“回首梦耶非”,更突出了仙境之美,增添了神秘感,为读者留下无限遐想。
[诗意疏通]
造物主确实是性格豪放,放出无数玉鸾鸟在千里长空漫天飞舞。随随便便地,又拿上万斛的如同美玉粉末的雪覆盖了如同玻璃的结冰的江面。好好地把上千丈的下垂的彩虹卷起,只放上盛冰的玉壶这一种的颜色,这个雪花飘飞、银装素裹的世界仿佛是广阔无垠的云海,置身其中,应该会迷路吧?吴江是老夫昔日游览的地方,此时回想,让人纳闷它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呢?
你这个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有鸥鸟相伴,两两消除了机巧之心。启口张须,手握酒杯,开怀一笑,诗情随着西边的孤舟渐行渐远。转告身处烟雾苍茫的水面上的你这个老朋友,我听说鲈鱼和莼菜正鲜美,不要裂毁菱叶与荷叶制成的衣服。天界之中官府充斥,和您约期漫游。
1 / 51任务四 古代诗歌——诗歌艺术效果鉴赏
古诗词鉴赏题中的“艺术技巧”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描写方法、抒情方式,也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还包括结构技巧。不同的艺术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诗歌艺术效果鉴赏,要明确角度,全面分析。
[典例1] (2024·南充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塞山①下回舟作
陶 岘②
匡庐③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居安此生。
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
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
从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
【注】 ①西塞山:在湖北黄石之东,三国时为吴国要塞。②陶岘(xiàn):陶渊明后裔,开元末移居昆山。③匡庐:指江西九江庐山,九江为陶渊明故乡,据传其隐居在庐山下。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回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舍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1)回船 (2)澄澈 (3)舍弃船只 (4)往,到
2.①暮年尚未返乡,望青山生思归之意 ②寒鸦翻飞,枫叶飐动,鹭鸟站立,秋水澄清
颈联“诗中有画”,结合诗句简析诗人是怎样形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颈联“诗中有画”,关键词在“诗中有画”,交代了颈联的艺术效果。
②“怎样形成”,暗示本题要求分析颈联形成“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所用的技巧。可从意象选择、用词、整体画面等角度分析。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角度 分析概括
意象 选择 颈联画面感极强,在夕阳映照下,寒鸦翻飞,枫叶摇动,白鹭立于芦花丛中,秋水明亮清澈。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描绘出一幅秋日晚景图,诗中有画,表现力极强。
用词 使用“翻”“动”“立”等动词,描写寒鸦、枫叶、白鹭的动作状态,赋予景物动态感,动中有静,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
画面 承接上联“青山一望”,描绘了枫叶之红、鹭与芦花之白、夕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象明丽、优美。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图。
(1)写景句赏析角度:①描写角度与层次: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②多种感官结合:视听结合,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入手等。③描写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与细节描写。④其他手法,如反衬、融情于景,修辞手法等;其他角度,如时空变化等。
(2)抒情句赏析角度: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重点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寓理)、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抒怀)、用典抒情等。
2.句子内容和句子与上下文关系相结合。
从近年考查的艺术效果来看,更多的是结合句子的内容及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判断,如句子本身是人物描写,则要从描写的方法(语言、动作、细节等)入手;如句子内容是议论说理,则可能是以理写情。
赏析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指准确判断赏析的角度,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角度的准确判断固然重要,但对表达效果的分析,才是这类题目得分的关键,而学生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容易肤浅空泛,或三言两语“贴标签”,或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等。
[典例2]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 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泛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色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1)乘船浮游水上 (2)春季水涨 (3)草色绿得整齐 (4)好像 (5)轻柔 (6)低垂 (7)惊讶
2.①春水涨溢,青草繁茂 ②柳条摇曳,花光相映
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颈联”“‘软’‘低’……艺术效果”暗示本题考查鉴赏颈联的关键字的表达效果,“赏析”交代了答题要求。
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解释字词的字面义,然后结合诗意简单翻译,最后分析画面及表达效果,具体把“赏”的过程有层次地写出来。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词语 解释字面义 分析效果
“软” 柔软,用来形容“斜风”及“野桥柳线”,生动细腻。 “软”字用来形容斜风,传达出春风的温柔和轻柔。斜风拂过野桥上的柳条,柳条随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春风的特质,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低” 低垂,用来形容夕阳渐渐下移的状态,非常精妙传神。 “低”字用来形容夕照,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光线逐渐变低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曲折的栏杆和花朵上,光线柔和而低垂,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特质,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更生动和富有诗意。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确表达效果分析的角度。
(1)内容、主旨、情感(哲理):这是从句子的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2)表达技巧: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拓宽诗境,使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不同位置的诗句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
2.具体、深入的过程分析。
赏析,顾名思义就是有赏有析,“赏”就是看“角度”和“效果”,“析”就是把“赏”的过程有层次、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贴几个标签就完事。能否结合文本,尤其是语言展开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1.(2024·黄冈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溪上谣
林希逸①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
野鸡伏卵似养丹②,睡鸭栖芦如入定。
人生何必学臞仙,我行自乐如散圣。
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注】 ①林希逸:是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②养丹:道士静候金丹炼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写作本诗时能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在选景和构图上有独到之处。
B.诗人行吟溪山,认为自己沉浸在美丽山水之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乐在其中,不必求仙求圣。
C.诗人在畅游山水时无人陪伴,但他并不孤独,因为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又有潺潺流水相随。
D.诗人采用歌谣体式,随意而吟,自然闲散,如行云流水,这与诗人抒写闲逸恬静之情是很合拍的。
★(2)《宋诗鉴赏辞典》评价这首诗“创造静的意境颇得王维‘鸟鸣山更幽’之妙”。诗人是如何实现这一艺术效果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4·开封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水调歌头①
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
辛弃疾
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鸾飞。等闲更把,万斛琼粉盖颇黎②。好卷垂虹千丈,只放冰壶一色,云海路应迷。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
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掀髯把酒一笑,诗在片帆西。寄语烟波旧侣,闻道莼鲈正美,休裂芰荷衣。上界足官府③,汗漫与君期。
【注】 ①此词约作于淳熙二年(1175)或三年。王正之原唱已佚。②颇黎:大德本作“玻璃”。③“上界”句,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云:“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应和词,右司王正之在吴江观雪写词送给作者,作者因此作词回应。
B.上片就吴江观雪展开铺陈,词人看到万斛琼粉盖在玻璃上,看不清前方的道路。
C.下片叙写旧侣情谊。“谪仙人”三句仅用九字,王正之的高士形象便呼之欲出。
D.尾句用典,表明了与友人相期约会之意,语辞之间充满豪情,语意潇洒飘逸。
★(2)明代卓人月、徐士俊评价这首词说:“佳句忽来,正如一片远帆,从天际落。”辛词擅长奇特景物描写,从而造就绝妙艺术效果。请结合词的上片,对此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