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板块一 复习任务群一 任务二 分析文体特征 讲义(含答案) —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02 板块一 复习任务群一 任务二 分析文体特征 讲义(含答案) —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3:01

文档简介

任务二 分析文体特征
论述文的论证思路,指作者为使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而选择的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将文章论证结构进一步具体化,例如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或论题,然后通过哪些论证方法展开论证,最后归纳中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等。
[典例1] (2024·青岛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①符号学曾被学者认为是“文科的数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总方法论”。21世纪被称为是符号的时代,符号不仅深入我们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离不开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的支撑。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既是为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提供一套中国自主的符号学分析工具,更是以“中国之理”参与到“世界知识图景”构建的具体实践。
②从现实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资源是不足以单独支撑建立一个自主的符号学理论体系的,现代符号学理论是现代性的产物,“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符号学思想资源,散落在各种文化与理论中,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学理化、体系化构建,离不开对西方成熟理论的借鉴。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因此,这种借鉴的前提是必须保证理论的中国自主性和本土化,即在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过程中,我们所构建的理论必须要体现中国的理论风格,要彰显中华文明独特的思维观念、文化气质。
③构建中国自主符号理论要坚持理论创新。符号学理论创新可大可小,从符号学理论维度看,理论创新可以是对符号学理论中新规律的发现,可以是提出一种新的符号学主张,可以是对符号学分析对象的创新,也可以是方法论上的创新。从可操作性看,中国符号学的理论创新的最大增量在于研究对象的创新。因为,中国符号学理论要具有话语竞争力,就需要回到民族性上,回到中国传统文化论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号学资源的梳理和现代性阐释,以开拓现代符号学研究视野,填补现代符号学研究缺项。
④将中国学术传统融入现代符号学,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符号学者关注的重点,并已开展了一些有益尝试。其中,既有试图从中国古代体系化哲学资源中,构建具有东方理论底色和思维特征的原创性理论、观点、方法论的探索,也有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将“中国事物”纳入符号应用分析的符号学门类研究。这些研究,在理论和视野上拓展了符号研究疆域,也彰显了中国知识体系在世界文明互动中的作用。
(摘编自曹忠《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
材料二:
①学者赵运涛的《符号里的中国》,是一部在古代文学的学科范畴中,运用“符号学”等文化研究范式写成的新作。该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分“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做了细致的考辨。
②赵运涛不仅沿用了文献考据、文史互证、文本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方法,而且借助西方学界的理论资源,以“中西结合”的治学方式,重返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场。在自序部分,作者引述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念,即“日常生活与世俗风景都是符号,而符号被了解,才具有意义,才是文化”。在全书中,作者通过细致研读中国本土的“符号”,再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③《符号里的中国》以“符号”为理论视野,考察中国文化——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提取出一系列重要的符号,对它们进行细致研究,以便展现古代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日常生活、思维观念、审美趣味。比如,“凤凰”在不同层面的审美价值、“葫芦”在民间信仰中承载的丰富寓意、“土地”和“城隍”在民间社会的真实形象、“魁星”和“文曲星”与科举文化的关系,等等。通过文学与天文、地理、民俗、社会、语言等历史资料的相互阐发,赵运涛带领我们重新进入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
④作者把“文史互证”作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在学术史上,“文史互证”属于传统的治学方法,是历史与文学的相互阐释,在现代中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然而,作为一种文学的研究方法,“文史互证”有其局限性。具体而言,趋于客观化的文化批评,很有可能消解作品的审美属性。从学术史的眼光来看,《符号里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此书以古代文学与文化为考察中心,建构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兼顾了学术性和通俗性。例如书中对雷神的分析,颇为精妙。以考据的方式,展现雷神的艺术形象,并分析了雷神承载的文化功能,指出了传统观念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按照作者所说:“除了惩恶扬善,雷神还有保护民众、祛邪等职责。”
⑤当前,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每一个国人而言,仍是身上不可褫夺的精神本源。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和行为逻辑,难以真正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赵运涛《符号里的中国》,是具备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摘编自王云杉《符号里,写着“中国”》)
[读文导图]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对题干中要求的“论证思路”要弄清思考路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阐述意义)”。
②要在材料一中标出能显现答题思考路径的关键语句。
③能够用“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词语进行组织“论证思路”。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思考角度 要点分析
提出 问题 第①段,由“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更是以‘中国之理’参与到‘世界知识图景’构建的具体实践”可知,这是由符号在多方面的存在,引出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的意义,从而强调要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的观点。
分析 问题 第②段,由“从现实角度看……离不开对西方成熟理论的借鉴”“这种借鉴的前提是必须保证理论的中国自主性和本土化……要彰显中华文明独特的思维观念、文化气质”可知,分析现代符号学理论构建有缺陷,需要借鉴西方理论,但必须要坚持理论的中国自主性和本土化,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做的论证说明。
第③段,由“构建中国自主符号理论要坚持理论创新”“从可操作性看,中国符号学的理论创新的最大增量在于研究对象的创新”可知,强调建构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要坚持理论创新。
解决 问题 (阐述 意义) 第④段,由“将中国学术传统融入现代符号学……并已开展了一些有益尝试”“这些研究,在理论和视野上拓展了符号研究疆域,也彰显了中国知识体系在世界文明互动中的作用”可知,文章最后阐释了将中国学术传统融入现代符号学,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的意义。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是就某则材料或是某段材料进行论证思路分析,以此建立答题思考路径。
(2)根据题目指向和文本内容,运用划分层次法进行梳理,弄清文本的结构思路。所给材料通常是围绕某一观点展开,每一部分一般有明显的关键词、关键句,可以由此概括每一段大意,进而梳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3)答案语言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来组织;要在组织过程中加入表明论证角度或论证方法的语言;也可用表示文本层次的“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词语。
论述文的论证语言往往具有准确、严谨、科学、简洁、平实、思辨、幽默、犀利等方面的特点,作者有时会在词句运用方面体现出某一方面的特色。近年来,分析论证语言成为高考命题的新宠,命题人抓住其中的某一点命题,引导考生深入分析语言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典例2]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精研考题”),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设问句和反问句”是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语言特点,“多处”暗示解答此题首先要在原文中标出这些体现语言特点的地方。
②“分析其论证效果”,是要求对文中运用特定句式的效果进行分析。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文中句式 效果分析
材料一中的设问句有:“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 设问句与陈述句结合,有立有驳,直指战争必然趋势,驳斥了当时对中国抗战形势分析的典型的错误论调,明确了“持久战”这一观点,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些设问句一问一答,尤其材料一第二段,接连使用设问句,层层推进,使文章逻辑严密。
材料一中的反问句有:“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 这些反问句用在上面的大量设问句后,设问句解决民众困惑,而反问句进一步以无可辩驳的力量,增强人民抗战必胜信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材料一设问句+反问句 设问句和反问句搭配使用,使文章层层推进,逻辑严密,雄辩滔滔。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析论述文论证语言要考虑的角度主要有抽象性、逻辑性、有气势、生动性,抽象性要注意学术语言和专业化语言的不同;逻辑性主要关注下定义、使用关联词语、使用逻辑方式等方法;有气势主要关注语气词、设问句、反问句等方法的使用;生动性要关注运用比喻说理、引用古诗文名句、口语与书面语的交错使用等方面。
(2)分析具体词句的表达效果,首先要深刻理解文中的重要词句,再分析它对阐述观点的作用,还要注意分析它自身的表达作用。
对科普文“文体特征”的考查,侧重分析科普文的语言特点。科普文章的写作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如运用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等。
[典例3] (2024·嘉兴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①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引发一系列功能障碍。调查数据显示,我国50岁左右人群中约有25%的人患过或正在患颈椎病,60岁左右患此病者高达50%,70岁左右几乎达到100%。因此一提起颈椎病,许多人都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属病”。但现实是,颈椎病不仅日趋年轻化,而且还正悄悄向儿童侵袭。在往年的临床治疗中,25岁以下的患者不到5%,近年来增长到近20%。
②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热衷于埋头玩电子产品,变成了低龄“低头族”。不少家长为图清静,选择做甩手掌柜,让“电子保姆”代替自己陪伴孩子,但与之同时出现的,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颈椎疾病。临床门诊患儿急性发病,大多是在寒暑假,因为家长到假期难免放松监管,让孩子长时间沉迷于游戏中。儿童颈椎病发作还与他们平时紧张的学习生活有关,因为儿童颈椎发育尚不成熟、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发生病理性或生理性改变。周而复始的学习使孩子的精神长期处于亢奋紧张状态,增加了大脑需氧量,可能导致头颈部血管痉挛;看书写字姿势不端正,头颈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可使颈部软组织积累性自体损伤。此外,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儿童体质不佳,常患感冒、扁桃体炎、咽炎等疾病,也会直接或间接对颈椎产生不良影响。
③如果孩子因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导致颈肩肌肉疼痛或劳损、韧带痉挛,要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因为在6个月以内的损伤是可逆的,经过热敷、按摩以及必要的休息,绝大多数孩子在不适一段时间后都能得到缓解。但肌肉疼痛或劳损、韧带痉挛如果持续到6个月之后,就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甚至肌肉、韧带会发生钙化,那就是不可逆的。
(摘编自《儿童“低头族”更伤颈椎预防颈椎病从娃娃抓起》)
材料二:
①颈椎病在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很多人起初并不重视,直到感觉脖子疼痛,才去医院就诊。但是脖子疼未必就是得了颈椎病;有时候,行走无力但颈部无不适症状却可能是严重的颈椎病的前兆。那我们该如何认清颈椎病的真面目呢?
②颈椎病分为脊髓型和神经根型两种。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压迫脊髓,引起受压神经对应的身体部位麻木、肌肉力量下降,由此导致脊髓型颈椎病。这种颈椎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双侧或单侧下肢发麻,渐而出现步履蹒跚、易跌倒、双足脚踩棉花感、束胸感等症状。因为退变的结构压迫脊髓这根总神经,而脊髓作为人体下肢活动的司令官,掌管运动及感觉,所以颈部脊髓的压迫就会造成下肢有脚踩棉花感、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但颈部局部可以没有任何不适。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典型症状是颈肩部和上臂酸痛、麻木、不能完成精细动作,有时伴有肩部或上臂力量减退、肌肉萎缩等。
③一旦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并禁止牵引,因为牵引常常造成脊髓压迫的加重。脊髓的压迫出现后,保守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脊髓受压迫时间越长,病情越久,手术后效果越差。就像一根小草,如果被石头压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已经失去活力,那么即使把石头完全移开,小草也长不起来了。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脊髓高信号,实际上就是“脊髓变性”,是脊髓不可逆损伤的表现。脊髓型颈椎病如不及时手术,后期容易造成瘫痪,给患者及家庭都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则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坐姿,尝试牵引、理疗和口服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剂、消炎镇痛药物进行保守治疗。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能得到满意的疗效;在保守治疗3—6个月后仍然无效,或者出现上肢肌肉萎缩、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工作时,才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坚持颈部锻炼,对延缓颈椎的衰老很有帮助。老百姓常说高枕无忧,但事实上枕头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颈椎的保养,关键是颈部能否得到枕头的支撑。伏案工作者应在工作40分钟左右后休息几分钟,做一些舒缓的颈部屈伸、旋转运动,定期参加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体育锻炼,加强颈部肌肉抗阻力练习。
(摘编自《脖子不疼也可能是颈椎病认清颈椎病及治疗》)
[读文导图]
两则材料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的“通俗性”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审读题干,思考科普文语言“通俗性”的不同情况,如:善用修辞、巧引俗语、列举生活化的事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
②要弄清主要任务,即梳理“两则材料”,标画符合“通俗性”要求的关键词句。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思考角度 要点分析
善用修辞 材料一“不少家长为图清静,选择做甩手掌柜,让‘电子保姆’代替自己陪伴孩子”,将电子产品比作孩子的“电子保姆”,生动形象;材料二“脊髓的压迫出现后,保守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就像一根小草,……小草也长不起来了”,将脊髓受压迫比作被石头压住的小草,让读者能更形象地感受到脊髓受到压迫后的痛苦病症。由此可见,这些形象化的喻体能够帮助读者更方便地理解事物特征。
巧引俗语 材料一“不少家长为图清静,选择做甩手掌柜”的“甩手掌柜”,材料二“老百姓常说高枕无忧……关键是颈部能否得到枕头的支撑”中的“高枕无忧”,这些俗语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
列举生活 化的事例 材料一“临床门诊患儿急性发病,大多是在寒暑假,因为家长到假期难免放松监管,让孩子长时间沉迷于游戏中”,材料二中“但是脖子疼未必就是得了颈椎病;有时候,行走无力但颈部无不适症状却可能是严重的颈椎病的前兆”,这些例子比较通俗,贴近读者生活,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运用平实 的语言 两则材料除了必要的专业术语如“颈椎综合征”“钙化”外,所用词语大多平实易懂,通俗化地呈现专业知识,易于读者理解。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体会语言的通俗性。
科普文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因此,作者往往要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难懂的语言和术语,以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
2.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这方面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解答时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句子,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进行涵泳鉴赏。
3.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
科普文语言风格独到,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分析语言风格时,要善于从文本入手,感受每篇文章不同的语言特色。
4.规范答题模式。
明确(根据题干要求,明确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还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结合文中例子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一些文学家认为,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不具有审美态度。例如,马克·吐温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时认为:人一旦学会了天气与河岸的语言,往往只关注航行安全、生活利益等问题,如“看到河上有某根漂浮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涨,看到河面上的标记就知道这里有垂直暗礁”之类;太阳和云层共同描绘的景观如“各样绚丽的画面”等则被忽视了。
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是事实吗?很多哲学家、美学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存在偏见。日本的斋藤百合子认为,马克·吐温描述的某些特定情况不能推断出普适的美学理论。对普通游客来说,欣赏密西西比河的落日、云层之美的确是美学欣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美学欣赏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觉层面的美学欣赏当成美学全部。这种看法符合美学事实,因为美学是一门感性的学问,研究中产生的感性触动不仅包括美好积极的触动,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负面的触动。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被贬谪到云南、四川等地,他的诗文中不仅描述了恶劣的环境,还饱含艰难生存的体验。斋藤百合子也进一步认为,尽管一些人(尤其是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但是这并不会“消除、干扰或减损感觉层面的体验”。加拿大的自然美学家艾伦·卡尔松认为,科技知识与气象审美不矛盾。在他看来,学者带着科技知识去鉴赏自然可以获得普通人所达不到、无法知晓的自然真相,同时这种鉴赏也包含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和自然体验。由此看来,文学家、美学家的争议焦点在于科技知识对气象审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科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又有何认识? 经过调研,他们大多认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不过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这种观念主要是基于科技主义的专业偏见。他们认为,没有审美科学照样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早已拥有一套成熟的方法、标准、规范和话语,就更不需要美学的支撑了。这个观念明显是科学至上主义的,既没有考虑自然科学观察到的感性事实,也没有正视气象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没有考虑普通大众对自然知识的感性需求。表面上看,科普工作只需要科学家将科学知识浅显化、通俗化,实质上,科普工作者要将科学知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性体验融会贯通,让科学更有温度和情怀。
既然科学与审美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科技与美学是隔离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偏见,这与近代以来形成的专业分工思维、行业视野、职业习惯等有密切关系。面对一些天气现象时,气象科学研究者尽管也会与普通人一样产生某些体验和感受,但是他们并不会往审美(尤其是文艺审美)这方面去“想”,最多只是自然和无意识地体验,因为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才是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现代美学家而言,他们关注的是光电、线条、力的各种形式,并且他们被这些形式和结构所给予的感觉、情绪、思想吸引,科学知识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当然也不会用科学话语来描述自然现象。而人文社会学界也有成见,或者说文学家、美学家不希望科技等“功利性知识”触及美学的怡然自得领域。在他们看来,在开展自然审美活动时,如果“这是积雨云,那是雷暴云”的知识介入其中,“诗情”可能荡然无存。同样,科技工作者对文学家、美学家的超然移情也不屑一顾。总之,这种隔阂和偏见是客观存在的,并不那么容易解决。
那么,面对如此局面,该怎么办?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成熟以前,审美活动与生产活动、认知活动是融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美学和科技活动才有了分工,两者相对独立,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当代,审美与科技又出现了融合趋势,例如气象审美就是审美与科技交叉跨界融合的领域,同样,气象科普工作要求创作者不仅要具备气象学功底和气象专业素养,而且要具备文学、历史、艺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科技活动及科普工作只有与生活体验、审美经验、文学书写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更大成效,不能为了普及而普及。
气象科学考察写作、描述气象物候等都是将气象审美与科技知识结合起来的活动。如气象学家王鹏飞时常自觉引用古人诗词文章作为科学论证的材料。其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还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和审美性,事实上产生了一定的气象科普效果。
(摘编自王东、上官张帆《论气象审美与科技的关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克·吐温的话表明,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并不具有审美态度。
B.普通游客的审美只是从形式和感觉层面进行,不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
C.科学至上主义者认为,没有审美科学照样发展,在现代科技活动中不需要美学的支撑。
D.近代,人们在专业分工思维、行业视野、职业习惯上形成了诸多不同,存在着专业偏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针对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很多哲学家、美学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们认为二者具有联系,不是隔离的。
B.感受到事物的美属于美学欣赏,但不是美学欣赏的全部,美学欣赏也包括在感受事物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等负面的触动。
C.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美学是隔离的”,这由其专业偏见所决定,而这种专业的隔阂与偏见是客观存在的,确实难以消除。
D.自古以来,审美活动与生产活动、认知活动三者融合,直到近代才各有分工,各自完全独立,相互之间才没有了关联。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第三段“科学家对天气等自然现象与普通人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研究艺术哲学的学者斯图尼茨认为,科学家将专业知识和实用目的介入了观赏过程,因此“关注的就不是云朵醒目的外表,而是形成这一外表的原因”。
B.北宋沈括曾描写彩虹“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后更换角度观察“夕虹”,“自西望东则见”,这一现象符合虹霓与太阳相对的道理。
C.明代徐霞客游历浙江天台山,感受了阴晴不定风雨多变,看到植被发育的垂直差异,自然发出感慨:“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D.柯尔利斯在《奇异自然现象》中,记录了科学家对各种反常天气现象的描绘和感受,他们仔细观察形状和色彩,记录气温和湿度的同时还自觉地探究缘由。
4.下面是气象学家在科普活动时对 2008 年冬天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冰雪灾害的阐释,根据材料内容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冰雪灾害是短时间内的冰雪量大(要求温度低和空气含水量大),令人猝不及防才产生的。江南的中南部空气含水量大,但很少出现低温情况;②而江淮以北地区更容易满足这两个条件,经常“燕山雪花大如席”。因为人们有这方面的经验,会多加防备,所以很少造成巨大的灾害损失。③而_2008年冬,强冷空气越过江淮地区不断南下,与同样强劲的偏南暖湿气流持续交锋,形成了拉锯式的持久战,由此形成了江南地区反常的冰雪大灾。④这种情形江南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令人猝不及防,人们当然也就感到特别寒冷、难以接受了。
A.句子①体现了专业性,表明科普者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素养。
B.句子②体现了科普者要有专业素养,也要具备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C.句子③凸显科普者在科普活动时要把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放在首要位置。
D.句子④将科学知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性体验融会贯通,通俗易懂。
★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 14任务二 分析文体特征
  论述文的论证思路,指作者为使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而选择的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将文章论证结构进一步具体化,例如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或论题,然后通过哪些论证方法展开论证,最后归纳中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等。
[典例1] (2024·青岛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①符号学曾被学者认为是“文科的数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总方法论”。21世纪被称为是符号的时代,符号不仅深入我们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离不开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的支撑。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既是为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提供一套中国自主的符号学分析工具,更是以“中国之理”参与到“世界知识图景”构建的具体实践。
②从现实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资源是不足以单独支撑建立一个自主的符号学理论体系的,现代符号学理论是现代性的产物,“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符号学思想资源,散落在各种文化与理论中,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学理化、体系化构建,离不开对西方成熟理论的借鉴。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因此,这种借鉴的前提是必须保证理论的中国自主性和本土化,即在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过程中,我们所构建的理论必须要体现中国的理论风格,要彰显中华文明独特的思维观念、文化气质。
③构建中国自主符号理论要坚持理论创新。符号学理论创新可大可小,从符号学理论维度看,理论创新可以是对符号学理论中新规律的发现,可以是提出一种新的符号学主张,可以是对符号学分析对象的创新,也可以是方法论上的创新。从可操作性看,中国符号学的理论创新的最大增量在于研究对象的创新。因为,中国符号学理论要具有话语竞争力,就需要回到民族性上,回到中国传统文化论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号学资源的梳理和现代性阐释,以开拓现代符号学研究视野,填补现代符号学研究缺项。
④将中国学术传统融入现代符号学,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符号学者关注的重点,并已开展了一些有益尝试。其中,既有试图从中国古代体系化哲学资源中,构建具有东方理论底色和思维特征的原创性理论、观点、方法论的探索,也有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将“中国事物”纳入符号应用分析的符号学门类研究。这些研究,在理论和视野上拓展了符号研究疆域,也彰显了中国知识体系在世界文明互动中的作用。
(摘编自曹忠《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
材料二:
①学者赵运涛的《符号里的中国》,是一部在古代文学的学科范畴中,运用“符号学”等文化研究范式写成的新作。该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分“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做了细致的考辨。
②赵运涛不仅沿用了文献考据、文史互证、文本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方法,而且借助西方学界的理论资源,以“中西结合”的治学方式,重返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场。在自序部分,作者引述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念,即“日常生活与世俗风景都是符号,而符号被了解,才具有意义,才是文化”。在全书中,作者通过细致研读中国本土的“符号”,再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③《符号里的中国》以“符号”为理论视野,考察中国文化——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提取出一系列重要的符号,对它们进行细致研究,以便展现古代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日常生活、思维观念、审美趣味。比如,“凤凰”在不同层面的审美价值、“葫芦”在民间信仰中承载的丰富寓意、“土地”和“城隍”在民间社会的真实形象、“魁星”和“文曲星”与科举文化的关系,等等。通过文学与天文、地理、民俗、社会、语言等历史资料的相互阐发,赵运涛带领我们重新进入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
④作者把“文史互证”作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在学术史上,“文史互证”属于传统的治学方法,是历史与文学的相互阐释,在现代中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然而,作为一种文学的研究方法,“文史互证”有其局限性。具体而言,趋于客观化的文化批评,很有可能消解作品的审美属性。从学术史的眼光来看,《符号里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此书以古代文学与文化为考察中心,建构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兼顾了学术性和通俗性。例如书中对雷神的分析,颇为精妙。以考据的方式,展现雷神的艺术形象,并分析了雷神承载的文化功能,指出了传统观念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按照作者所说:“除了惩恶扬善,雷神还有保护民众、祛邪等职责。”
⑤当前,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每一个国人而言,仍是身上不可褫夺的精神本源。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和行为逻辑,难以真正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赵运涛《符号里的中国》,是具备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摘编自王云杉《符号里,写着“中国”》)
[读文导图]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对题干中要求的“论证思路”要弄清思考路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阐述意义)”。
②要在材料一中标出能显现答题思考路径的关键语句。
③能够用“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词语进行组织“论证思路”。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思考角度 要点分析
提出 问题 第①段,由“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更是以‘中国之理’参与到‘世界知识图景’构建的具体实践”可知,这是由符号在多方面的存在,引出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的意义,从而强调要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的观点。
分析 问题 第②段,由“从现实角度看……离不开对西方成熟理论的借鉴”“这种借鉴的前提是必须保证理论的中国自主性和本土化……要彰显中华文明独特的思维观念、文化气质”可知,分析现代符号学理论构建有缺陷,需要借鉴西方理论,但必须要坚持理论的中国自主性和本土化,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做的论证说明。
第③段,由“构建中国自主符号理论要坚持理论创新”“从可操作性看,中国符号学的理论创新的最大增量在于研究对象的创新”可知,强调建构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要坚持理论创新。
解决问 题(阐述 意义) 第④段,由“将中国学术传统融入现代符号学……并已开展了一些有益尝试”“这些研究,在理论和视野上拓展了符号研究疆域,也彰显了中国知识体系在世界文明互动中的作用”可知,文章最后阐释了将中国学术传统融入现代符号学,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的意义。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先由符号的重要意义引出要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的观点。②其次分析现代符号学理论构建有缺陷,需要借鉴西方理论,但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证必须要坚持理论的中国自主性和本土化。③接着强调建构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要坚持理论创新。④最后阐释意义,符号学中国化研究拓展了符号研究疆域,彰显了中国知识体系在世界文明互动中的作用。
(1)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是就某则材料或是某段材料进行论证思路分析,以此建立答题思考路径。
(2)根据题目指向和文本内容,运用划分层次法进行梳理,弄清文本的结构思路。所给材料通常是围绕某一观点展开,每一部分一般有明显的关键词、关键句,可以由此概括每一段大意,进而梳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3)答案语言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来组织;要在组织过程中加入表明论证角度或论证方法的语言;也可用表示文本层次的“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词语。
  论述文的论证语言往往具有准确、严谨、科学、简洁、平实、思辨、幽默、犀利等方面的特点,作者有时会在词句运用方面体现出某一方面的特色。近年来,分析论证语言成为高考命题的新宠,命题人抓住其中的某一点命题,引导考生深入分析语言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典例2]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精研考题”),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设问句和反问句”是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语言特点,“多处”暗示解答此题首先要在原文中标出这些体现语言特点的地方。
②“分析其论证效果”,是要求对文中运用特定句式的效果进行分析。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文中句式 效果分析
材料一中的设问句有:“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 设问句与陈述句结合,有立有驳,直指战争必然趋势,驳斥了当时对中国抗战形势分析的典型的错误论调,明确了“持久战”这一观点,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些设问句一问一答,尤其材料一第二段,接连使用设问句,层层推进,使文章逻辑严密。
材料一中的反问句有:“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 这些反问句用在上面的大量设问句后,设问句解决民众困惑,而反问句进一步以无可辩驳的力量,增强人民抗战必胜信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材料一设问句+反问句 设问句和反问句搭配使用,使文章层层推进,逻辑严密,雄辩滔滔。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设问句在问答之间切中要害,驳斥了典型的错误论调,阐明了文章的主旨。②以设问句和反问句层层推进,形成了缜密的论证逻辑。③设问句和反问句赋予了文章雄辩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分析论述文论证语言要考虑的角度主要有抽象性、逻辑性、有气势、生动性,抽象性要注意学术语言和专业化语言的不同;逻辑性主要关注下定义、使用关联词语、使用逻辑方式等方法;有气势主要关注语气词、设问句、反问句等方法的使用;生动性要关注运用比喻说理、引用古诗文名句、口语与书面语的交错使用等方面。
(2)分析具体词句的表达效果,首先要深刻理解文中的重要词句,再分析它对阐述观点的作用,还要注意分析它自身的表达作用。
  对科普文“文体特征”的考查,侧重分析科普文的语言特点。科普文章的写作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如运用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等。
[典例3] (2024·嘉兴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①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引发一系列功能障碍。调查数据显示,我国50岁左右人群中约有25%的人患过或正在患颈椎病,60岁左右患此病者高达50%,70岁左右几乎达到100%。因此一提起颈椎病,许多人都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属病”。但现实是,颈椎病不仅日趋年轻化,而且还正悄悄向儿童侵袭。在往年的临床治疗中,25岁以下的患者不到5%,近年来增长到近20%。
②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热衷于埋头玩电子产品,变成了低龄“低头族”。不少家长为图清静,选择做甩手掌柜,让“电子保姆”代替自己陪伴孩子,但与之同时出现的,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颈椎疾病。临床门诊患儿急性发病,大多是在寒暑假,因为家长到假期难免放松监管,让孩子长时间沉迷于游戏中。儿童颈椎病发作还与他们平时紧张的学习生活有关,因为儿童颈椎发育尚不成熟、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发生病理性或生理性改变。周而复始的学习使孩子的精神长期处于亢奋紧张状态,增加了大脑需氧量,可能导致头颈部血管痉挛;看书写字姿势不端正,头颈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可使颈部软组织积累性自体损伤。此外,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儿童体质不佳,常患感冒、扁桃体炎、咽炎等疾病,也会直接或间接对颈椎产生不良影响。
③如果孩子因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导致颈肩肌肉疼痛或劳损、韧带痉挛,要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因为在6个月以内的损伤是可逆的,经过热敷、按摩以及必要的休息,绝大多数孩子在不适一段时间后都能得到缓解。但肌肉疼痛或劳损、韧带痉挛如果持续到6个月之后,就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甚至肌肉、韧带会发生钙化,那就是不可逆的。
(摘编自《儿童“低头族”更伤颈椎预防颈椎病从娃娃抓起》)
材料二:
①颈椎病在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很多人起初并不重视,直到感觉脖子疼痛,才去医院就诊。但是脖子疼未必就是得了颈椎病;有时候,行走无力但颈部无不适症状却可能是严重的颈椎病的前兆。那我们该如何认清颈椎病的真面目呢?
②颈椎病分为脊髓型和神经根型两种。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压迫脊髓,引起受压神经对应的身体部位麻木、肌肉力量下降,由此导致脊髓型颈椎病。这种颈椎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双侧或单侧下肢发麻,渐而出现步履蹒跚、易跌倒、双足脚踩棉花感、束胸感等症状。因为退变的结构压迫脊髓这根总神经,而脊髓作为人体下肢活动的司令官,掌管运动及感觉,所以颈部脊髓的压迫就会造成下肢有脚踩棉花感、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但颈部局部可以没有任何不适。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典型症状是颈肩部和上臂酸痛、麻木、不能完成精细动作,有时伴有肩部或上臂力量减退、肌肉萎缩等。
③一旦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并禁止牵引,因为牵引常常造成脊髓压迫的加重。脊髓的压迫出现后,保守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脊髓受压迫时间越长,病情越久,手术后效果越差。就像一根小草,如果被石头压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已经失去活力,那么即使把石头完全移开,小草也长不起来了。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脊髓高信号,实际上就是“脊髓变性”,是脊髓不可逆损伤的表现。脊髓型颈椎病如不及时手术,后期容易造成瘫痪,给患者及家庭都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则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坐姿,尝试牵引、理疗和口服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剂、消炎镇痛药物进行保守治疗。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能得到满意的疗效;在保守治疗3—6个月后仍然无效,或者出现上肢肌肉萎缩、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工作时,才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坚持颈部锻炼,对延缓颈椎的衰老很有帮助。老百姓常说高枕无忧,但事实上枕头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颈椎的保养,关键是颈部能否得到枕头的支撑。伏案工作者应在工作40分钟左右后休息几分钟,做一些舒缓的颈部屈伸、旋转运动,定期参加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体育锻炼,加强颈部肌肉抗阻力练习。
(摘编自《脖子不疼也可能是颈椎病认清颈椎病及治疗》)
[读文导图]
两则材料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的“通俗性”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审读题干,思考科普文语言“通俗性”的不同情况,如:善用修辞、巧引俗语、列举生活化的事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
②要弄清主要任务,即梳理“两则材料”,标画符合“通俗性”要求的关键词句。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思考角度 要点分析
善用修辞 材料一“不少家长为图清静,选择做甩手掌柜,让‘电子保姆’代替自己陪伴孩子”,将电子产品比作孩子的“电子保姆”,生动形象;材料二“脊髓的压迫出现后,保守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就像一根小草,……小草也长不起来了”,将脊髓受压迫比作被石头压住的小草,让读者能更形象地感受到脊髓受到压迫后的痛苦病症。由此可见,这些形象化的喻体能够帮助读者更方便地理解事物特征。
巧引俗语 材料一“不少家长为图清静,选择做甩手掌柜”的“甩手掌柜”,材料二“老百姓常说高枕无忧……关键是颈部能否得到枕头的支撑”中的“高枕无忧”,这些俗语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
列举生活 化的事例 材料一“临床门诊患儿急性发病,大多是在寒暑假,因为家长到假期难免放松监管,让孩子长时间沉迷于游戏中”,材料二中“但是脖子疼未必就是得了颈椎病;有时候,行走无力但颈部无不适症状却可能是严重的颈椎病的前兆”,这些例子比较通俗,贴近读者生活,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运用平实 的语言 两则材料除了必要的专业术语如“颈椎综合征”“钙化”外,所用词语大多平实易懂,通俗化地呈现专业知识,易于读者理解。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善打比方。材料一将电子产品比作孩子的“电子保姆”,材料二将脊髓受压迫比作被石头压住的小草,这些形象化的喻体能够帮助读者更方便地理解事物特征。②引用俗语。“甩手掌柜”“高枕无忧”等俗语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方便读者理解文章。③举例生活化。两则材料列举的“寒暑假儿童急性颈椎病多发”“行走无力但颈部无不适症状可能是颈椎病前兆”等例子贴近读者生活,能激起读者兴趣。④语言平实。两则材料除了必要的专业术语外,都在极力避免使用晦涩的词语,而选用平实易懂的词语,从而更通俗化地呈现专业知识。
1.体会语言的通俗性。
科普文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因此,作者往往要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难懂的语言和术语,以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
2.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这方面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解答时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句子,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进行涵泳鉴赏。
3.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
科普文语言风格独到,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分析语言风格时,要善于从文本入手,感受每篇文章不同的语言特色。
4.规范答题模式。
明确(根据题干要求,明确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还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结合文中例子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一些文学家认为,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不具有审美态度。例如,马克·吐温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时认为:人一旦学会了天气与河岸的语言,往往只关注航行安全、生活利益等问题,如“看到河上有某根漂浮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涨,看到河面上的标记就知道这里有垂直暗礁”之类;太阳和云层共同描绘的景观如“各样绚丽的画面”等则被忽视了。
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是事实吗?很多哲学家、美学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存在偏见。日本的斋藤百合子认为,马克·吐温描述的某些特定情况不能推断出普适的美学理论。对普通游客来说,欣赏密西西比河的落日、云层之美的确是美学欣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美学欣赏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觉层面的美学欣赏当成美学全部。这种看法符合美学事实,因为美学是一门感性的学问,研究中产生的感性触动不仅包括美好积极的触动,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负面的触动。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被贬谪到云南、四川等地,他的诗文中不仅描述了恶劣的环境,还饱含艰难生存的体验。斋藤百合子也进一步认为,尽管一些人(尤其是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但是这并不会“消除、干扰或减损感觉层面的体验”。加拿大的自然美学家艾伦·卡尔松认为,科技知识与气象审美不矛盾。在他看来,学者带着科技知识去鉴赏自然可以获得普通人所达不到、无法知晓的自然真相,同时这种鉴赏也包含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和自然体验。由此看来,文学家、美学家的争议焦点在于科技知识对气象审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科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又有何认识? 经过调研,他们大多认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不过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这种观念主要是基于科技主义的专业偏见。他们认为,没有审美科学照样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早已拥有一套成熟的方法、标准、规范和话语,就更不需要美学的支撑了。这个观念明显是科学至上主义的,既没有考虑自然科学观察到的感性事实,也没有正视气象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没有考虑普通大众对自然知识的感性需求。表面上看,科普工作只需要科学家将科学知识浅显化、通俗化,实质上,科普工作者要将科学知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性体验融会贯通,让科学更有温度和情怀。
既然科学与审美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科技与美学是隔离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偏见,这与近代以来形成的专业分工思维、行业视野、职业习惯等有密切关系。面对一些天气现象时,气象科学研究者尽管也会与普通人一样产生某些体验和感受,但是他们并不会往审美(尤其是文艺审美)这方面去“想”,最多只是自然和无意识地体验,因为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才是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现代美学家而言,他们关注的是光电、线条、力的各种形式,并且他们被这些形式和结构所给予的感觉、情绪、思想吸引,科学知识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当然也不会用科学话语来描述自然现象。而人文社会学界也有成见,或者说文学家、美学家不希望科技等“功利性知识”触及美学的怡然自得领域。在他们看来,在开展自然审美活动时,如果“这是积雨云,那是雷暴云”的知识介入其中,“诗情”可能荡然无存。同样,科技工作者对文学家、美学家的超然移情也不屑一顾。总之,这种隔阂和偏见是客观存在的,并不那么容易解决。
那么,面对如此局面,该怎么办?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成熟以前,审美活动与生产活动、认知活动是融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美学和科技活动才有了分工,两者相对独立,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当代,审美与科技又出现了融合趋势,例如气象审美就是审美与科技交叉跨界融合的领域,同样,气象科普工作要求创作者不仅要具备气象学功底和气象专业素养,而且要具备文学、历史、艺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科技活动及科普工作只有与生活体验、审美经验、文学书写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更大成效,不能为了普及而普及。
气象科学考察写作、描述气象物候等都是将气象审美与科技知识结合起来的活动。如气象学家王鹏飞时常自觉引用古人诗词文章作为科学论证的材料。其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还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和审美性,事实上产生了一定的气象科普效果。
(摘编自王东、上官张帆《论气象审美与科技的关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克·吐温的话表明,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并不具有审美态度。
B.普通游客的审美只是从形式和感觉层面进行,不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
C.科学至上主义者认为,没有审美科学照样发展,在现代科技活动中不需要美学的支撑。
D.近代,人们在专业分工思维、行业视野、职业习惯上形成了诸多不同,存在着专业偏见。
B [B项,“普通游客……不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说法错误,从原文“尽管一些人(尤其是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可知,原文说“拥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确实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无法推出“普通游客的审美只是从形式和感觉层面进行,不会从实践和科学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这一说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针对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很多哲学家、美学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们认为二者具有联系,不是隔离的。
B.感受到事物的美属于美学欣赏,但不是美学欣赏的全部,美学欣赏也包括在感受事物时所产生的痛苦体验等负面的触动。
C.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美学是隔离的”,这由其专业偏见所决定,而这种专业的隔阂与偏见是客观存在的,确实难以消除。
D.自古以来,审美活动与生产活动、认知活动三者融合,直到近代才各有分工,各自完全独立,相互之间才没有了关联。
D [D项,“直到近代才各有分工,各自完全独立,相互之间才没有了关联”说法错误,根据文中“到了近代,美学和科技活动才有了分工,两者相对独立,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当代,审美与科技又出现了融合趋势”可知,三者不是完全独立,也不是从此没有关联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第三段“科学家对天气等自然现象与普通人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研究艺术哲学的学者斯图尼茨认为,科学家将专业知识和实用目的介入了观赏过程,因此“关注的就不是云朵醒目的外表,而是形成这一外表的原因”。
B.北宋沈括曾描写彩虹“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后更换角度观察“夕虹”,“自西望东则见”,这一现象符合虹霓与太阳相对的道理。
C.明代徐霞客游历浙江天台山,感受了阴晴不定风雨多变,看到植被发育的垂直差异,自然发出感慨:“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D.柯尔利斯在《奇异自然现象》中,记录了科学家对各种反常天气现象的描绘和感受,他们仔细观察形状和色彩,记录气温和湿度的同时还自觉地探究缘由。
A [A项表明的是,科学家不会和普通人一样先去体验和审美,他们只是关注其中的科学原理。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第三段“科学家对天气等自然现象与普通人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观点。]
4.下面是气象学家在科普活动时对 2008 年冬天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冰雪灾害的阐释,根据材料内容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冰雪灾害是短时间内的冰雪量大(要求温度低和空气含水量大),令人猝不及防才产生的。江南的中南部空气含水量大,但很少出现低温情况;②而江淮以北地区更容易满足这两个条件,经常“燕山雪花大如席”。因为人们有这方面的经验,会多加防备,所以很少造成巨大的灾害损失。③而_2008年冬,强冷空气越过江淮地区不断南下,与同样强劲的偏南暖湿气流持续交锋,形成了拉锯式的持久战,由此形成了江南地区反常的冰雪大灾。④这种情形江南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令人猝不及防,人们当然也就感到特别寒冷、难以接受了。
A.句子①体现了专业性,表明科普者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素养。
B.句子②体现了科普者要有专业素养,也要具备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C.句子③凸显科普者在科普活动时要把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放在首要位置。
D.句子④将科学知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感性体验融会贯通,通俗易懂。
C [C项,“凸显科普者在科普活动时要把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放在首要位置”分析错误。材料原文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不过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并不是说“科普者在科普活动时要把气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放在首要位置”。]
★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第一段先提出文学家的观点并举出具体例子,第二段指出“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是事实吗?很多哲学家、美学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存在偏见”,先指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是错误的,随后利用斋藤百合子、加拿大的自然美学家艾伦·卡尔松的观点加以论证;②然后阐述科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的认识分歧,“他们大多认为,科学家首先是普通人,对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同样的审美体验;不过与普通人相比,科学家有进一步解读自然奇观的冲动和求索科学答案的习惯”“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并分析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的原因,“这种观念主要是基于科技主义的专业偏见”;③最后指出如何处理好审美与科技活动之间的关系,“科技活动及科普工作只有与生活体验、审美经验、文学书写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更大成效,不能为了普及而普及”。
[答案] ①首先指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是错误的;②然后阐述科学家对审美与科技知识的关系的认识分歧,并分析一些科学家认为科技与审美不相容的原因;③最后指出如何处理好审美与科技活动之间的关系。
1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