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乡土社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村庄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②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③在我的记忆中,蒋山的面积确实是很大的。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80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没赶上中饭;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泗庙代销店买肥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15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④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30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⑤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泗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3000多步?按一步65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1200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600米!这太让我感到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它是如此的狭隘和局促,而我却一直以为它开阔且深长。
⑥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把它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⑦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1000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90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600米。
⑧好在还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有的当兵吃粮,有的寻找信仰……他们翻山越岭,渡江过河,甚至是漂洋过海。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蒋山人,确实是延展了村庄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他们不停地行走,一方面拉长了自己的生活半径,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村庄的文化半径。
⑨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庄,也没有读过书,但奇怪的是,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⑩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越拉越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蒋山人始终记着连云山里的这个山沟沟。没有一个人能走出对村庄的爱与牵挂,也没有一个人能挣脱村庄的文化牵引。无论生活在哪个城市的蒋山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我在蒋山只生活了10多年,离开已30余年了,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我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它。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600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一天,生命才会帮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有删改)
1.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头对蒋山地理位置和地况的介绍,为后文写蒋山人的远行做铺垫,凸显了蒋山人追赶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的精神。
B.第③段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说明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地域广袤,与后文的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
C.曾祖母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是因为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
D.第⑤段大量运用数词,强调了“我”通过双脚丈量出蒋山之小后意外、震惊、难以置信的心情。
C [C项,“是因为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以偏概全,由原文“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可知,年纪大也是原因之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写出对蒋山前后认知不同;后半部分以对曾祖母的回忆,写出对蒋山与蒋山人的关系的思考。
B.文章首尾照应,从“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始,至“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终,章法谨严,同时引起读者的思考。
C.文章题目“一个村庄的半径”指作者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还是一份童年记忆、精神影响与情感牵挂,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丰盈而不断扩大。
D.全文语言典雅含蓄,饱含对蒋山的深情,又不乏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15分钟内完成任务”。
D [D项,“语言典雅含蓄”错误。原文“我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它。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600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可见文章直接表达情感,没有含蓄。]
★3.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画线句“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物形象)表现曾祖母晚年虽未曾离开蒋山,但通过外出的蒋山人来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塑造了曾祖母不被空间限制、睿智的形象。②(结构)承接上文,对曾祖母一生的生活经历进行总结,又为下文写蒋山人走出山沟沟,突破生活半径的议论做铺垫。③(主题)表达对曾祖母及与曾祖母一样的思想开化、寻求突破的蒋山人的赞美之情。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的特征“乡土性”的论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论述,分析“蒋山人的远行”与乡土社会中基层百姓的生活相比,有哪些沿袭和突破。(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沿袭:无论走多远,蒋山都是蒋山人的生命原点,是蒋山人的爱与牵挂,没有一个人能挣脱蒋山的文化牵引,蒋山人对故乡的重视,与故乡的亲密关系,与乡土社会中村民与村庄和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样的,与他们安土重迁的思想是相通的。
突破:①在乡土社会中,农民依附于土地,流动性小,安土重迁;而蒋山人逐渐走出蒋山,甚至越走越远,发展自己的事业,追求自己的理想。②在乡土社会中的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而蒋山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读书、经商、从政……从事各行各业。③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更趋于保守;而蒋山人勇于闯荡,敢于迎接变革,蒋山的村民更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
二、[主题:人生如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清明上河图》中你是谁
王太生
①一幅《清明上河图》,足够几本大戏,让那些民间班底去演,让那些穿戴朴素的小人物去演,演世间况味,人间百态。
②一条大河,两岸戏中人。900多年前,他们在画中说话,在画中生活,他们不但是画中人,更是戏中人。
③曾问文友鲁小胖:如果时间倒流,让他回到宋朝,在《清明上河图》里客串一个角色,愿意是谁?鲁小胖略略一想:想做一家小茶馆的老板,早晨卖些淮扬面点,那些自己老家的早茶,中原人大概没有吃过,也算是抢先占得商机。只是他还有些犹豫,一早晨就捧着茶壶慢腾腾地吃早茶,不知道北方人好不好这口,习惯不习惯。
④那时的午后闲暇,鲁小胖还兼收古董,他悄悄附我耳语:汴梁是故都,民间宝贝多。鲁小胖头戴一顶瓜皮帽,拢手坐在店铺里。他守候着一间铺面,还好房租不是很高,一天做几笔生意,他就心满意足了。鲁小胖说,有时收到一件好东西,到晚上都高兴得合不拢嘴,趁四周没人时,偷偷拿出来,在手掌心摩挲半天。
⑤别看汴河上的船装货卸货,忙得热火朝天,可从前的船走得慢,搞摄影的张老大想搭一趟宋朝的慢船,做一个东张西望的游客,在北方的河流上进行一次旅行。船停货栈码头,就等着船老大上船、开航,可左等右等不见他的出现,许是在半道上碰见熟人了,两个人站着聊天,船老大心中惦记着赶路、行船,但又不能怠慢了朋友,在匆忙之中与人寒暄,然后抱拳行礼告别。就在他的身影出现在码头时,船已升帆待发,等候多时,随着篙动岸移,一条船渐渐消失在宋朝的河流上。
⑥船缘岸而行,天空排列祥瑞云朵图案。张老大当然是从人生邂逅的角度进入角色的。那时的他在上河的码头,看到一位眉眼寂寞的女子临风而立。几天后,当他返回时,那个女子于水边浆洗衣衫,一件一件的宋朝布衣,在她柔软的手中搓洗、拧干,叠放入一口木盆里。女子到岸边不远处一株老柳下晾晒衣服,一件一件地抚平折皱,透明光线的照射下,一双美目半睁半闭,风吹动缕缕发丝,张老大“咔嚓”一声,拍下女子回眸一笑的曼妙。
⑦《清明上河图》中你是谁?对我来说,则是做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在旧都城里当小贩,可以看风景。我会挑着货担站在汴河拱桥的桥顶吹风歇息。站在高处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看一条河的走势,看它波推浪涌,逶迤远去。二是看大街小巷的纵横交错,店铺罗列,人们挑担、抬轿,赶路、闲逛,分布在不同的角落。楼宇之上,几个人正坐在窗口说话。
⑧我呼吸着河风水气,打量着这古代大城。清明这一天,真热闹啊,天青色里,水上船来船往,岸上牵马骑驴,曦日如玉,美玉生烟。
⑨一幅《清明上河图》中你是谁?感谢伟大的张择端,让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小人物,他们抱拳施礼,拱手作别,骑驴牵骆驼,启程停泊,每一个举动,在今天来看,都是戏——古人演出的生活戏剧。
⑩如果给他们配上台词,会是哪种方言?仅仅是开封话、河南话吗?不,肯定还有江淮话,齐鲁、燕赵方言等等。
《清明上河图》是画,也是戏。红脸,白脸,黑脸,绿脸,其间有人物的不同际遇,也有不同命运和性格。
有人走陆路,有人走水路,路是自己选择的,所以就出现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
会有一个18岁的山中少年,怀揣希冀与梦想来到这座大城,他只身出来闯荡江湖,走累了,饿了、渴了,摸出身上仅有的钱币,买几只馒头,在路边啃食,然后去打听、寻找城里的远房亲戚。他是来投靠的,也是暂时的歇脚,因为他对这城市太陌生了,心中忐忑,得找个依靠。
许多人就是这样,他们来到城市,就像我们的祖辈、父辈那样。城市是个舞台,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台上唱戏,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口音。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汴京那样的宋朝大城里,有许多人从不同地方而来,他们来汴河两岸不是观光,而是为了谋生。这么多的人,他们瞪大双眼,在寻找并等待机会。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他的角色,大人物,大角色;小人物,小角色;不大不小的人物,不大不小的角色。生活是戏剧,戏剧也是生活。所以,我看《清明上河图》时,感觉我们在其中。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让现实中的文友鲁小胖到《清明上河图》中客串一个茶馆老板的角色,巧妙连接古今,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以有限叙述视角,描写船老大想象的北宋风土人情:与熟人寒暄、然后抱拳行礼告别,看到女子临风而立、洗晒衣服等。
C.张老大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连接上下文,又是一个叙述者,通过他实现时空交错、视角转换延伸,丰富了文章内容。
D.文章通过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叙述张力,在增强文章的画面感的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角色体验感。
C [“主要人物,连接上下文”错误。张老大只是作者选择的一个人物,因其职业的特殊而走入画中,但是并不是主要人物,同时这一部分相对来说具有独立性,并不能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6.下列对第 段描写“18岁的山中少年”这一段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文设想了茶馆老板、闲适游客、忙碌船夫、孤独女子、辛苦小贩这些角色,“18岁少年”的出现,让人物形象更丰富多元,也更契合《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
B.少年“怀揣希冀与梦想”从山中来到城市寻找依靠,承接第 段“其间有人物的不同际遇”和第 段“路是自己选择的,所以就出现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
C.通过对18岁少年的描写,引出下文作者对人生之路的感慨:一代又一代人走着这条谋生、闯荡、寻找机会的闯荡之路。
D.“山中少年”以点带面,真实地连接了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成了只身闯荡江湖的典型,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唤起更多现代人的共鸣。
D [“真实地连接了”错误。依据“会有一个18岁的山中少年”中的“会有”可知,这个少年并非画面中的人物,而是作者想象的;能够连接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这本身就是虚幻的,是联想和想象。]
★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⑧段画线句为例,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化用李商隐的《锦瑟》诗句“蓝田日暖玉生烟”,并以整句形式呈现,典雅别致,富有诗情画意。②运用比喻修辞,把太阳比作美玉,河上水气比作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汴河环境的清明、和煦,化平淡为生动,更烘托出北宋汴京繁华热闹的生活气息。
8.寒假志愿者活动中,你被选为“线上故宫博物馆”绘画展区解说人,准备分四个方面向观众介绍数字高清版《清明上河图》:画面概述、画面内容、艺术特色、绘画意图。请你筛选本文文本信息,写一段解说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画面概述:《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的风俗画,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市井百态,呈现的是小人物的俗世生活以及汴京的繁荣景象。②画面内容:画面上有卖早茶的茶馆,有带着瓜皮帽坐在店里的古董商人,有在汴河上装货卸货的船,还有在货栈码头停靠的船,有临风而立的女子,有浆洗晾晒衣衫的女子,有走街串巷的小贩,有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有罗列的店铺,有挑担、抬轿,赶路、闲逛或者临窗说话、牵马骑驴的各色人物,有来来往往的船只等。③艺术特色:内容丰富,画面恢宏;刻画细致,细节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④绘画意图:一是展现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二是演绎人生百态。
1 / 22任务限时集训(九) 散文——分析语言艺术
(限时32分钟)
一、[主题:乡土社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村庄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②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③在我的记忆中,蒋山的面积确实是很大的。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80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没赶上中饭;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泗庙代销店买肥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15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④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30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⑤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泗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3000多步?按一步65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1200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600米!这太让我感到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它是如此的狭隘和局促,而我却一直以为它开阔且深长。
⑥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把它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⑦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1000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90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600米。
⑧好在还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有的当兵吃粮,有的寻找信仰……他们翻山越岭,渡江过河,甚至是漂洋过海。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蒋山人,确实是延展了村庄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他们不停地行走,一方面拉长了自己的生活半径,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村庄的文化半径。
⑨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庄,也没有读过书,但奇怪的是,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⑩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越拉越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蒋山人始终记着连云山里的这个山沟沟。没有一个人能走出对村庄的爱与牵挂,也没有一个人能挣脱村庄的文化牵引。无论生活在哪个城市的蒋山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我在蒋山只生活了10多年,离开已30余年了,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我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它。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600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一天,生命才会帮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有删改)
1.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头对蒋山地理位置和地况的介绍,为后文写蒋山人的远行做铺垫,凸显了蒋山人追赶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的精神。
B.第③段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说明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地域广袤,与后文的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
C.曾祖母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是因为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
D.第⑤段大量运用数词,强调了“我”通过双脚丈量出蒋山之小后意外、震惊、难以置信的心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写出对蒋山前后认知不同;后半部分以对曾祖母的回忆,写出对蒋山与蒋山人的关系的思考。
B.文章首尾照应,从“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始,至“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终,章法谨严,同时引起读者的思考。
C.文章题目“一个村庄的半径”指作者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还是一份童年记忆、精神影响与情感牵挂,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丰盈而不断扩大。
D.全文语言典雅含蓄,饱含对蒋山的深情,又不乏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15分钟内完成任务”。
★3.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画线句“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的特征“乡土性”的论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论述,分析“蒋山人的远行”与乡土社会中基层百姓的生活相比,有哪些沿袭和突破。(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人生如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清明上河图》中你是谁
王太生
①一幅《清明上河图》,足够几本大戏,让那些民间班底去演,让那些穿戴朴素的小人物去演,演世间况味,人间百态。
②一条大河,两岸戏中人。900多年前,他们在画中说话,在画中生活,他们不但是画中人,更是戏中人。
③曾问文友鲁小胖:如果时间倒流,让他回到宋朝,在《清明上河图》里客串一个角色,愿意是谁?鲁小胖略略一想:想做一家小茶馆的老板,早晨卖些淮扬面点,那些自己老家的早茶,中原人大概没有吃过,也算是抢先占得商机。只是他还有些犹豫,一早晨就捧着茶壶慢腾腾地吃早茶,不知道北方人好不好这口,习惯不习惯。
④那时的午后闲暇,鲁小胖还兼收古董,他悄悄附我耳语:汴梁是故都,民间宝贝多。鲁小胖头戴一顶瓜皮帽,拢手坐在店铺里。他守候着一间铺面,还好房租不是很高,一天做几笔生意,他就心满意足了。鲁小胖说,有时收到一件好东西,到晚上都高兴得合不拢嘴,趁四周没人时,偷偷拿出来,在手掌心摩挲半天。
⑤别看汴河上的船装货卸货,忙得热火朝天,可从前的船走得慢,搞摄影的张老大想搭一趟宋朝的慢船,做一个东张西望的游客,在北方的河流上进行一次旅行。船停货栈码头,就等着船老大上船、开航,可左等右等不见他的出现,许是在半道上碰见熟人了,两个人站着聊天,船老大心中惦记着赶路、行船,但又不能怠慢了朋友,在匆忙之中与人寒暄,然后抱拳行礼告别。就在他的身影出现在码头时,船已升帆待发,等候多时,随着篙动岸移,一条船渐渐消失在宋朝的河流上。
⑥船缘岸而行,天空排列祥瑞云朵图案。张老大当然是从人生邂逅的角度进入角色的。那时的他在上河的码头,看到一位眉眼寂寞的女子临风而立。几天后,当他返回时,那个女子于水边浆洗衣衫,一件一件的宋朝布衣,在她柔软的手中搓洗、拧干,叠放入一口木盆里。女子到岸边不远处一株老柳下晾晒衣服,一件一件地抚平折皱,透明光线的照射下,一双美目半睁半闭,风吹动缕缕发丝,张老大“咔嚓”一声,拍下女子回眸一笑的曼妙。
⑦《清明上河图》中你是谁?对我来说,则是做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在旧都城里当小贩,可以看风景。我会挑着货担站在汴河拱桥的桥顶吹风歇息。站在高处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看一条河的走势,看它波推浪涌,逶迤远去。二是看大街小巷的纵横交错,店铺罗列,人们挑担、抬轿,赶路、闲逛,分布在不同的角落。楼宇之上,几个人正坐在窗口说话。
⑧我呼吸着河风水气,打量着这古代大城。清明这一天,真热闹啊,天青色里,水上船来船往,岸上牵马骑驴,曦日如玉,美玉生烟。
⑨一幅《清明上河图》中你是谁?感谢伟大的张择端,让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小人物,他们抱拳施礼,拱手作别,骑驴牵骆驼,启程停泊,每一个举动,在今天来看,都是戏——古人演出的生活戏剧。
⑩如果给他们配上台词,会是哪种方言?仅仅是开封话、河南话吗?不,肯定还有江淮话,齐鲁、燕赵方言等等。
《清明上河图》是画,也是戏。红脸,白脸,黑脸,绿脸,其间有人物的不同际遇,也有不同命运和性格。
有人走陆路,有人走水路,路是自己选择的,所以就出现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
会有一个18岁的山中少年,怀揣希冀与梦想来到这座大城,他只身出来闯荡江湖,走累了,饿了、渴了,摸出身上仅有的钱币,买几只馒头,在路边啃食,然后去打听、寻找城里的远房亲戚。他是来投靠的,也是暂时的歇脚,因为他对这城市太陌生了,心中忐忑,得找个依靠。
许多人就是这样,他们来到城市,就像我们的祖辈、父辈那样。城市是个舞台,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台上唱戏,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口音。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汴京那样的宋朝大城里,有许多人从不同地方而来,他们来汴河两岸不是观光,而是为了谋生。这么多的人,他们瞪大双眼,在寻找并等待机会。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他的角色,大人物,大角色;小人物,小角色;不大不小的人物,不大不小的角色。生活是戏剧,戏剧也是生活。所以,我看《清明上河图》时,感觉我们在其中。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让现实中的文友鲁小胖到《清明上河图》中客串一个茶馆老板的角色,巧妙连接古今,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以有限叙述视角,描写船老大想象的北宋风土人情:与熟人寒暄、然后抱拳行礼告别,看到女子临风而立、洗晒衣服等。
C.张老大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连接上下文,又是一个叙述者,通过他实现时空交错、视角转换延伸,丰富了文章内容。
D.文章通过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叙述张力,在增强文章的画面感的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角色体验感。
6.下列对第 段描写“18岁的山中少年”这一段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文设想了茶馆老板、闲适游客、忙碌船夫、孤独女子、辛苦小贩这些角色,“18岁少年”的出现,让人物形象更丰富多元,也更契合《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
B.少年“怀揣希冀与梦想”从山中来到城市寻找依靠,承接第 段“其间有人物的不同际遇”和第 段“路是自己选择的,所以就出现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
C.通过对18岁少年的描写,引出下文作者对人生之路的感慨:一代又一代人走着这条谋生、闯荡、寻找机会的闯荡之路。
D.“山中少年”以点带面,真实地连接了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成了只身闯荡江湖的典型,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唤起更多现代人的共鸣。
★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⑧段画线句为例,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寒假志愿者活动中,你被选为“线上故宫博物馆”绘画展区解说人,准备分四个方面向观众介绍数字高清版《清明上河图》:画面概述、画面内容、艺术特色、绘画意图。请你筛选本文文本信息,写一段解说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