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限时集训(12) 文言文——突破翻译题(教师版+学生版)—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任务限时集训(12) 文言文——突破翻译题(教师版+学生版)—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3:53

文档简介

一、[主题:学习之道](2024·杭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材料一:
圣人之辞,可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
〔疏〕“圣人之辞,可为也”者,谓可依放而得之;“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者,有其辞而无其德,人不信也。“君子强学而力行”者,《儒行》云:“夙夜强学以待问,力行以待取。”言圣人之所以能使人信者,不惟其辞,而惟其学与行。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缁衣》云:“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中论·贵验》云:“孔子曰:‘欲人之信己也,则微言而笃行之。’”皆其义。
(节选自《法言义疏·修身》)
材料二:
客问于某曰:“张荆州之行,子将何以告之?”某应之曰:“吾将告之以讲学。”客笑曰:“若是哉,吾子之迂也! 荆州早岁发策大廷,天子亲擢为第一,盛名满天下,吾子顾以讲学告之,不亦迂乎!”
某曰:“子以吾所谓讲学者果何也耶?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信如子言,荆州若挟是数者以居,则仆尚何道?惟荆州方且退然若诸生,曾无一毫见于颜面,此仆之所以叹息慕向,而讲学之说是以敢发也。
“盖天下之物众矣,纷沦,日更于前,可喜可怒,可慕可愕,所以荡耳目而动心志者,何可以数计?而吾以藐然之身当之知诱于外一失其所止则迁于物。夫人者,统役万物者也,而顾乃为物役,其可乎哉? 是以贵于讲学也。天下之事变亦不一矣。几微之形,节奏之会,毫发呼吸之间,得失利害,有霄壤之势。吾朝夕与之接,一有所滞塞,则昧几而失节。其发也不审,则其应也必盭①。一事之隳,万事之所由隳也,岂不可惧乎? 是以贵夫讲学也。夫惟讲学而明理,则执天下之物不固,而应天下之变不胶。吾于天下之物无所恶,而物无以累我,皆为吾役者也。
“然所谓讲学者,宁有它求哉? 致其知而已。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经以发其蕴,泛观千载以极其变,即事即物,身亲格之,超然会夫大宗,则德进业广,有其地矣。”
(节选自《送张荆州序》)
【注】 ①盭:同“戾”,乖违,错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而吾以则迁于物。
[解析] 句意:而我凭借渺小的力量面对世界,知道外部世界有诱惑,如果有失误的地方,往往是被外物影响。“以藐然之身”作“当”的状语,不能断开;“当之”是动宾结构,C处断句;“知诱于外”是动宾结构,其中“诱于外”是状语后置句作宾语,E处断句;“一失其所止”是假设情况,“则迁于物”是其结果,中间断开,且“则”一般用于下句句首,H处断句。
[答案] CEH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疏,指对古书的详细注解,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义不同。
B.微,小、少,“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意为“没有”,两处词义不同。
C.动,使动用法,“使……震动”,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
D.霄壤,指天地,比喻相去甚远,“霄壤之势”与成语“天壤之别”意义相同。
C [A项,正确。对古书的详细注解/奏章的一种。B项,正确。句意:就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不会到这个地步。C项,错误。文中的“动”是使动用法;“退秦师”的“退”也是使用动法。句意:使人耳目震荡精神震动的事物哪里数的清呢?/烛之武使秦国军队撤退。D项,正确。相去悬殊,比喻相差很远。/指高天和平地的区别,极言差别之大。故选C。]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要让人信服,不仅靠文辞,还要身体力行,材料一引用《儒行》《缁衣》等文章中的语句进一步强调了“行”的重要性。
B.材料二提出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天下事物“多”且“变”,学习的意义之一就是让人明白道理,应对变化,不拘泥于外物。
C.张荆州名满天下,为人正直谦逊,作者虽未曾与他谋面,却心生思慕之情,所以想趁送别之际向他表达对学习的看法。
D.以六经为本阐发意蕴,纵观历史探究变化,亲身追寻事物本源,南轩先生认为这样学习,能帮助学者提升品德,增长学问。
C [C项,“作者虽未曾与他谋面,却心生思慕之情”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张荆州将要离开这里了,“吾将告之以讲学”,并未谈到之前二人是否见过面。并且作者产生思慕之情是因为“荆州方且退然若诸生”,即正直谦逊,并不包括名满天下的原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惟”,只;“务”,致力于,追求;“者……也”,判断句。(2)“患”,担心的事情;“莫大于自足”,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莫于自足大”;“画”,停止。
[答案] (1)所以想要成为圣人那样的人,并不只是追求学习圣人的文辞,而应该追求学习圣人求学与实践的品性。
(2)天下最令人担心的事情,没有比自我满足还大的,自我满足就会停止学习。
5.两则材料均涉及“学”的目的,而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圣人之辞……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言圣人之所以能使人信者,不惟其辞,而惟其学与行”“欲人之信己也,则微言而笃行之”可知,材料一侧重于君子的示范引领作用,“学”和“行”的目的是“使人信”;由“夫人者,统役万物者也,而顾乃为物役,其可乎哉? 是以贵于讲学也”“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经以发其蕴,泛观千载以极其变,即事即物,身亲格之,超然会夫大宗,则德进业广,有其地矣”可知,材料二侧重于自身修养,通过“学”使自己“不为物役”,而且能够“德进业广”。
[答案] 材料一侧重于君子的示范引领作用,“学”和“行”的目的是“使人信”;材料二侧重于自身修养,通过“学”使自己“不为物役”,而且能够“德进业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人的文辞,可以学习;想要使人信服,不仅仅只靠学习。因此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注解】“圣人之辞,可为也”,是说可以依靠学习而得到文辞;“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说光有文辞而没有德行,人们不会信服他。“君子强学而力行”,《儒行》中说:“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努力去行动来等待被采用。”是说圣人之所以让人信服,不光是靠文辞,而更要依靠他的学习和行动。所以想要成为圣人那样的人,并不只是追求学习圣人的文辞,而应该追求学习圣人求学与实践的品性。《缁衣》上说:“君子讲究少说话而多做事,以此来成就他的信誉。”《中论·贵验》中说:“孔子说:‘想让别人信任自己,就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都是这个意思。
材料二:
有客人问我:“张荆州要离开了,您有什么要对他说的吗?”我回答说:“我将和他谈谈学习的事情。”客人笑着说:“若是这样,您就迂腐了!张荆州早年在朝廷上对策,天子亲自提拔为第一名,盛名布满天下。您却要和他谈学习,不是很迂腐吗?”
我说:“您认为我所说的学习到底是什么呢?天下最令人担心的事情,没有比自我满足还大的,自我满足就会停止学习。确实如您所说,张荆州如果凭借这几点自居,那我还说什么呢?只是因为张荆州为人正直端方而且谦虚就像个在太学学习的生员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骄傲表现在脸上,这是让我感叹仰慕的,所以敢表达对学习的看法。
“天下的事物繁多,杂乱,纵横交错,每天都有变化,有让人高兴的,有让人气愤的,有让人羡慕的,有让人惊奇的,使人耳目震荡精神震动的事物哪里数得清呢?而我凭借渺小的力量面对世界,知道外部世界有诱惑,如果有失误的地方,往往是被外物影响。人类是统治万物的,却反被外物役使,怎么能这样呢?因此学习很重要。天下的事物变化也不一样。哪怕很微小的形状,细微的节奏,细微的呼吸之间,得失利害也会有天壤之别。我朝夕和它们接触,一有所停滞堵塞,就会不明征兆失去准则。那样观察就会不仔细,反应也一定荒谬。一件事毁掉的原因是这样,一万件事毁掉的原因也是这样,这不是很可怕吗?因此学习很重要。只有学习研究才能明白道理,这样掌握天下的事物就会不固执,应对天下的变化就会不拘泥。我对天下的事物没有什么厌恶的,所以天下的事物没有什么会拖累到我,都能被我役使。
“然而所说的学习,难道还有其他的追求吗?使自己获得知识罢了。知识本来就是我追求的,以六经为本阐发它们的意蕴,纵观千年来探讨它们的变化,对事对物,要亲自探究,高超出众汇聚到事物的本源,这样品德就会提升学业有所广进,有这样的好处。”
二、[主题:礼贤下士](2024·潍坊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材料一:
伯禽①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女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
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
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彼其宽也,出②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逾,不见士。’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即物少至,少至则浅。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
“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人人皆以我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③
(选自《荀子·尧问》,有删改)
材料二: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公曰:“何谓士人?”
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通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此则士人也。”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未尝知忧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
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
(选自《孔子家语·五仪解》,有删改)
【注】 ①伯禽:周公旦之子。②出:给予,指赏赐。③这一段所述,是周公对伯禽说的话。
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虽然五仪之教。
[解析] 句意:虽然如此,但我从小生在深宫之内,不知道忧愁,恐怕不足以实行五仪之教。 “虽然”是句中让步状语,可单独成句,故可在A处断开;“寡人生于深宫之内”中,“寡人”是主语,“生于深宫之内”是状语后置句,即“于深宫之内生”,故可于后置状语后断开,即D处;“未尝知忧”是谓宾成分,“忧”是宾语成分,故可于宾语后断开,即F处。故可断于A、D、F。
[答案] ADF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用,文中指靠自己的才智行事,与成语“师心自用”中的“自用”意思相同,感彩也相同。
B.执贽,指拜谒尊长时携礼物相赠,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质”的意思相同。
C.正,意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中“亏”的用法相同。
D.审,文中指清楚了解,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意思相同。
A [A项,“意思相同,感彩也相同”错误,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句意:喜欢靠自己的才智行事。/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肯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B项,正确。句意:然而需要我拿着见面礼求见的有十个人。/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C项,正确,都是使动用法。句意:靠他们使我的身心端正。/孩子如果只知道爱惜自己,而不知道体恤父母,甚至不惜伤害双亲,来追求自己的利益。D项,正确。句意:清楚了解这五类人。/倚靠着南窗,寄托我傲世的情怀,深知住在陋室中反而容易使人安适。故选A。]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周公看来,对人一味宽大会赏赐不加分别,过于谨慎容易孤陋寡闻,所以他对伯禽师傅的赞美不以为然。
B.周公认为不必和牛比力气、和马比速度、和读书人比智慧,因为这是一种降低自己身份、地位的意气之争。
C.周公告诫伯禽,那些依赖俸禄生活的士人会显得态度高傲,那些身心端正的士人的态度是不会高傲的。
D.在孔子的心目中,士人具有心中有原则、说话有依据、行事有正道等特质,是当权者可以信任的治世之才。
C [C项,“那些依赖俸禄生活的士人会显得态度高傲,那些身心端正的士人的态度是不会高傲的”错误。原句“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的意思是那些依赖俸禄生活的士人可以态度高傲地对待,而那些身心端正的士人却不能态度高傲地对待。]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周公谓伯禽之傅曰:“女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谓”,告诉;“盍”,为什么不;“而”,你的。(2) “论”,讨论;“为治”,治理国家;“取”,选拔。
[答案] (1)周公旦对伯禽的师傅说:“你们将要走了,何不说说你的学生的美德呢?”
(2)我想和您讨论一下鲁国的人才,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请问怎么选拔人才呢?
10.两则材料中,周公和孔子分别是如何阐述观点的?请任选其一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材料一中,作者以周公询问“伯禽之傅”的问题“女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展开话题,然后简单说明了伯禽之傅的回答内容,以此引出“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这三个要点。然后,文章第三段,作者通过周公的对话,逐一批判了“为人宽”“好自用”“以慎”这三个优点的一体两面,从而否定了伯禽师傅对伯禽的赞美。此后,周公自述里,作者用周公自己的亲身体验“我……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向对方阐述了国君要虚己待人、礼贤下士的道理。
材料二中,作者以哀公询问孔子“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这一问题直接引出话题,通过孔子的回答引出“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这五个对象,以及“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即要分清这五类人的观点。然后,文章通过“何谓士人?”着重针对士人这一对象展开分析,通过分析其表现、特点等,进一步明确选拔人才的标准。
[答案] (示例一)周公主动抛出问题,接着否定了伯禽师傅对伯禽的赞美,然后以亲身体验为例阐述国君要虚己待人、礼贤下士的观点。
(示例二)孔子借哀公问政的问题,直接阐明治世要分清五类人的观点,然后以士人为例,明确选拔人才的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伯禽将要到鲁国去,周公旦对伯禽的师傅说:“你们将要走了,何不说说你的学生的美德呢?”
伯禽的师傅回答说:“他为人宽大,喜欢靠自己的才智行事,而且谨慎。这三个方面,就是他的美德了。”
周公说:“唉呀!你把人家不好的东西当作美德啦!他对人一味宽大,那么赏赐就会不加分别了,你却还赞美他!他喜欢靠自己的才智行事,这是使他浅陋无知的根源啊。君子气力像牛一样大,也不和牛较量气力;跑起来像马一样快,也不和马赛跑;智慧像士人一样高明,也不和士人比聪明。那些较量竞争,只是把自己和别人视为等同的人的气量,你却还赞美他!他的谨慎,这是使他孤陋寡闻的原因。我听说过这句话:‘不要过分地不会见士人。’见到士人就要问道:‘恐怕我不够明察吧?’不询问,那么事情就了解得少,了解得少就浅陋了。那浅陋,是卑贱的人待人接物的方法,你却还赞美他!”
(周公对伯禽说)“我告诉你,我,是文王的儿子,是武王的弟弟,我在天下不算卑贱了,然而需要我拿着见面礼求见的有十个人,需要还礼会见的有三十个人,以礼相待的有一百多人,愿意向我进言我请他把话说完的有一千多人,在这些人之中我只得到三个贤士,靠他们使我的身心端正,来使天下安定。我得到三个贤士的办法,不是在十个人和三十个人之中挑选,而是在上百人和上千人之中挑选。人人都认为我特别喜欢士人,所以士人都来了;士人来了,然后我才能看清事物;看清了事物,然后才能知道它们的对错在什么地方。要警戒啊!你如果凭借鲁国高傲地对待人,就危险了!那些依赖俸禄生活的士人还可以高傲地对待,而身心端正的士人是不可以高傲地对待的。那些身心端正的士人,舍弃安逸而干劳苦的事,脸色黝黑也不丧失自己所选择的立场,因此天下的治国纲领能流传不息,古代的文献典籍能经久不废啊。”
材料二:
鲁哀公问孔子道:“我想和您讨论一下鲁国的人才,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请问怎么选拔人才呢?”
孔子回答道:“人分五个等级,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清楚了解这五类人,那治世的方法就都具备了。”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是士人?”
孔子回答说:“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确定的原则,有坚守的计划,即使不能尽到用道义治理国家的本分,也一定有遵循的法则;即使不能集百善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操守。因此他们的知识不一定非常广博,但一定要审查自己具有的知识是否正确;话不一定说得很多,但一定要审查说得是否确当;事不一定做得很多,但一定要明白是不是符合正道。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哀公说:“好啊!不是先生贤明,我就听不到这些言论了。虽然如此,但我从小生在深宫之内,不知道忧愁,恐怕不足以实行五仪之教。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说:“从您的话中可以听出,您已经明白这些道理了,我也就没什么可对您说的了。”
1 / 44任务限时集训(十二) 文言文——突破翻译题
(限时45分钟)
一、[主题:学习之道](2024·杭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材料一:
圣人之辞,可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
〔疏〕“圣人之辞,可为也”者,谓可依放而得之;“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者,有其辞而无其德,人不信也。“君子强学而力行”者,《儒行》云:“夙夜强学以待问,力行以待取。”言圣人之所以能使人信者,不惟其辞,而惟其学与行。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缁衣》云:“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中论·贵验》云:“孔子曰:‘欲人之信己也,则微言而笃行之。’”皆其义。
(节选自《法言义疏·修身》)
材料二:
客问于某曰:“张荆州之行,子将何以告之?”某应之曰:“吾将告之以讲学。”客笑曰:“若是哉,吾子之迂也! 荆州早岁发策大廷,天子亲擢为第一,盛名满天下,吾子顾以讲学告之,不亦迂乎!”
某曰:“子以吾所谓讲学者果何也耶?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信如子言,荆州若挟是数者以居,则仆尚何道?惟荆州方且退然若诸生,曾无一毫见于颜面,此仆之所以叹息慕向,而讲学之说是以敢发也。
“盖天下之物众矣,纷沦,日更于前,可喜可怒,可慕可愕,所以荡耳目而动心志者,何可以数计?而吾以藐然之身当之知诱于外一失其所止则迁于物。夫人者,统役万物者也,而顾乃为物役,其可乎哉? 是以贵于讲学也。天下之事变亦不一矣。几微之形,节奏之会,毫发呼吸之间,得失利害,有霄壤之势。吾朝夕与之接,一有所滞塞,则昧几而失节。其发也不审,则其应也必盭①。一事之隳,万事之所由隳也,岂不可惧乎? 是以贵夫讲学也。夫惟讲学而明理,则执天下之物不固,而应天下之变不胶。吾于天下之物无所恶,而物无以累我,皆为吾役者也。
“然所谓讲学者,宁有它求哉? 致其知而已。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经以发其蕴,泛观千载以极其变,即事即物,身亲格之,超然会夫大宗,则德进业广,有其地矣。”
(节选自《送张荆州序》)
【注】 ①盭:同“戾”,乖违,错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而吾以藐然之身当之知诱于外一失其所止则迁于物。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疏,指对古书的详细注解,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义不同。
B.微,小、少,“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意为“没有”,两处词义不同。
C.动,使动用法,“使……震动”,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
D.霄壤,指天地,比喻相去甚远,“霄壤之势”与成语“天壤之别”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要让人信服,不仅靠文辞,还要身体力行,材料一引用《儒行》《缁衣》等文章中的语句进一步强调了“行”的重要性。
B.材料二提出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天下事物“多”且“变”,学习的意义之一就是让人明白道理,应对变化,不拘泥于外物。
C.张荆州名满天下,为人正直谦逊,作者虽未曾与他谋面,却心生思慕之情,所以想趁送别之际向他表达对学习的看法。
D.以六经为本阐发意蕴,纵观历史探究变化,亲身追寻事物本源,南轩先生认为这样学习,能帮助学者提升品德,增长学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则材料均涉及“学”的目的,而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礼贤下士](2024·潍坊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材料一:
伯禽①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女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
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
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彼其宽也,出②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逾,不见士。’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即物少至,少至则浅。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
“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人人皆以我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③
(选自《荀子·尧问》,有删改)
材料二: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公曰:“何谓士人?”
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通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此则士人也。”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未尝知忧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
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
(选自《孔子家语·五仪解》,有删改)
【注】 ①伯禽:周公旦之子。②出:给予,指赏赐。③这一段所述,是周公对伯禽说的话。
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未尝知忧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用,文中指靠自己的才智行事,与成语“师心自用”中的“自用”意思相同,感彩也相同。
B.执贽,指拜谒尊长时携礼物相赠,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质”的意思相同。
C.正,意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中“亏”的用法相同。
D.审,文中指清楚了解,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意思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周公看来,对人一味宽大会赏赐不加分别,过于谨慎容易孤陋寡闻,所以他对伯禽师傅的赞美不以为然。
B.周公认为不必和牛比力气、和马比速度、和读书人比智慧,因为这是一种降低自己身份、地位的意气之争。
C.周公告诫伯禽,那些依赖俸禄生活的士人会显得态度高傲,那些身心端正的士人的态度是不会高傲的。
D.在孔子的心目中,士人具有心中有原则、说话有依据、行事有正道等特质,是当权者可以信任的治世之才。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周公谓伯禽之傅曰:“女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两则材料中,周公和孔子分别是如何阐述观点的?请任选其一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