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礼乐教化](2024·日照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材料一:
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妖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钟鼓导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
(节选自《荀子·乐论》)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噪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之人,自然之势也?
(节选自《史记·乐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天子躬于明堂厥性。
[解析] 句意:天子亲临明堂观乐,而众百姓能受乐的感化而洗荡、涤除人性中的邪恶和污秽,采取健康、饱满的人性,以整饬其性情。“天子躬于明堂临观”是主谓结构,“而”是连词,表顺承,一般居句首,B处断开;“万民咸荡涤邪秽”主谓宾齐全,其后E处断开;“斟酌饱满”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饰厥性”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以”是连词,表目的,前面G处断开。
[答案] BEG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婴,文中指戴、系、穿,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的“婴”意思不相同。
B.去就,文中指去留、取舍,与《屈原列传》“轻去就”中的“去就”意思相同。
C.耳目聪明,用了并提的手法,与《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手法不同。
D.膏泽,文中指恩泽,与《答司马谏议书》“以膏泽斯民”中的“膏泽”用法不同。
B [A项,正确。“而刘夙婴疾病”中的“婴”是“缠绕”的意思。句意:披上铠甲,戴上头盔。/而祖母刘氏一直被疾病缠身。B项,错误。“轻去就”中的“去就”是“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的意思。句意: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进行取舍。/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C项,正确。“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的手法。句意: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明白。/主客一起下马,一起来到船上。D项,正确。“以膏泽斯民”中的“膏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施恩惠”的意思。句意:沐浴在幸福之中而念及从前的劳苦。/以施恩惠给人民。故选B。]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荀子认为,先王之所以用礼乐来引导百姓,使他们和睦相处,是因为音乐能使百姓民心向善,能深入地感动人心,能用来移风易俗。
B.妖冶的容貌和郑、卫的音乐让人内心淫邪,不正之气就会与之呼应,成为风气,发生混乱,所以君子不听淫邪的音乐,不注视妖冶的美色。
C.地域不同,百姓的性情习俗各异,国家制作音乐时要博采风俗,与声律协调,这样能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
D.司马迁认为《雅》《颂》的音乐能使民风纯正,高昂激越的音乐能使士心振奋,这些音乐谐和,能使鸟兽和品德高尚的人都受感动。
C [C项,“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错误。由原文“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可知,是要博采风俗,与声律相谐调,以此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改变教化,帮助政治教化的推行,不是“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恶”,憎恶,讨厌;“修”,修养;“正”,修正,端正。(2)“所以”,用来……的;“乡”,同“向”,朝向;“方”,正道。
[答案] (1)古代的圣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修养自己的德行,端正国内的音乐,因而天下人就顺从他了。
(2)因此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音乐流行,百姓就会朝向正道了。
★5.荀子和司马迁认为音乐对君子的影响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原文“君子以钟鼓导志,以琴瑟乐心”可知,荀子认为音乐能引导君子心志,愉悦君子内心,使其心志清纯。由原文“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可知,司马迁认为音乐能使君子节制欢乐,懂得谦虚退让。
[答案] ①荀子认为音乐能引导君子心志,愉悦君子内心,使其心志清纯。②司马迁认为音乐能使君子节制欢乐,懂得谦虚退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音乐,是圣王所喜欢的,可以用来使民心向善,它能深入地感动人,能够用来移风易俗。因此先王用礼乐来引导人,使百姓能够和睦相处。如果百姓有喜好、厌恶的感情而没有喜怒的反应就会混乱;古代的圣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修养自己的德行,端正国内的音乐,因而天下人就顺从他了。因此戴孝的丧服,哭泣的声音,让人们的内心悲伤;披上铠甲,戴上头盔,在军队中唱歌,让人们的内心伤痛;妖冶的容貌,郑国和卫国的音乐,让人们的内心淫邪;腰束大带,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伴着《韶》《武》之乐唱歌跳舞,让人们的内心庄重。因此君子耳朵不听淫邪的声音,眼睛不看妖冶的美色,口不出邪恶的言论,这三者,君子一定要谨慎地对待。大凡奸邪之声感动人,不正之气就会与之呼应,不正之气成为风气,混乱就会产生;雅正的音乐感动人,和顺之气就会与之呼应,和顺之气成为风气,安定就会产生。唱和相应,善恶相随成风,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进行取舍。君子用钟鼓来引导心志,用琴瑟来愉悦内心;用盾牌和斧头等舞具来跳舞,用雉鸡毛和牦牛尾来装饰,用磬、管等乐器来伴奏。因此音乐清亮如同天一样,广大如同地一样,俯仰周旋的舞蹈如同四时变化。因此,音乐流行而心志就会清纯,践行礼而德行就会养成,要使人们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明白,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安宁,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因此说:音乐,就是表达快乐的。君子可以从中得到道义为快乐,小人可以从中满足欲望为快乐。用道义来约束欲望,就会快乐而不混乱;顺从欲望而忘记道义,就会迷惑而不快乐。因此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音乐流行,百姓就会朝向正道了。
材料二:
太史公说:我每读《尚书·虞书》,读到君臣互相告诫、劝勉,天下由此得到一些安宁,而股肱之臣不良,就会国事败坏,常常被感动得涕泪交流。周成王作《颂》,推原自身所受的惩创而戒惧,为家中所遭遇的祸难而悲痛,怎可说不是战战兢兢,善守善终呢?君子不因为贫困才修养品德,不因为富足而放弃礼仪,逸乐时想着初起时的艰辛,平安时不忘创业时的危险,沐浴在幸福之中而念及从前的劳苦,不是有大道德的人有谁能够这样!《书传》说“治定功成,礼乐乃兴”。天下人的道德规范推行得愈是深入人心,愈接近于德化的境界,人的喜乐就愈益不同。满而不损就会外溢,盈不扶持就会倾倒。大凡作乐(yuè)的原因,是为了节制欢乐。使君子以谦虚退让为礼,以自损自减为乐(lè),乐(yuè)的作用就在于此啊。由于地域不同,性情习俗也不相同,所以要博采风俗,与声律相谐调,以此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改变教化,帮助政治教化的推行。天子亲临明堂观乐(yuè),而众百姓能受乐的感化而洗荡、涤除人性中的邪恶和污秽,采取健康、饱满的人性,以整饬其性情。所以说习《雅》《颂》的音乐能使民风纯正,激烈呼号的音声兴起则士心振奋,郑、卫的歌曲使人心生邪念。等到乐(yuè)与情性调谐和合,鸟兽尽受感动,何况怀五常之性、含好恶之心的人?受乐(yuè)的感染更是自然之势了。
二、[主题:信赏必罚](2024·三明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材料一:
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民之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行所爱。”文公曰:“善。”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于是公有所爱者曰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吏曰:“请用事焉。”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所以然者,无他故,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材料二: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悚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明日行军法焉。
[解析] 句意:第二天,下令在圃陆打猎,约定以中午为期限,迟到的按军法处置。“明日”是时间状语,单独断开,A处断句;“田于圃陆”是状语后置句,D处断句;“期以日中为期”是动宾结构,第一个“期”是动词,后面是它的宾语,G处断句。
[答案] ADG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战,意为“使百姓打仗”,为使动用法,与《六国论》中“赵尝五战于秦”的“战”用法不同。
B.弛,文中指减少,与《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中的“弛”意思不同。
C.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的“之”用法相同。
D.厚币,丰厚的礼物,此处作状语,与《屈原列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厚币”用法不同。
C [A项,正确。使百姓打仗,为使动用法;作战。句意:这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了吧。/赵国曾经同秦国作战五次。B项,正确。减少;放下。句意:我减少关市的税收。/放下担子,拿着刀。C项,错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民众追随您。/不明句读。D项,正确。名词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名词,丰厚的礼物。句意:这是因为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让他们替你说好话!/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故选C。]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晋文公布施恩惠,救济贫困,分财物给贫穷的人,又降低税收,放宽刑罚,体恤百姓疾苦,但狐偃认为这些还不足以让百姓为其作战。
B.狐偃认为要想让民众为国君出生入死,必须做到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罚,哪怕亲近的贵族宠臣也不例外,晋文公赞赏狐偃的观点。
C.倍受晋文公宠爱的颠颉因迟到被处以腰斩重刑,晋国从此军威大振,先后在攻打原、卫、宋、楚等国家的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D.与即墨大夫不同,阿城大夫因为不理地方政务,贿赂近臣来求誉而被处以烹刑,齐国从此风清气正,得到很好的治理,成为天下强国。
C [C项,错误。宋国不在晋文公攻打之列。文中“罢宋围”是“帮宋国解围”的意思,当时晋和宋是同盟国。]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然者,无他故,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所以”,表原因;“然”,这样;“假”,借助。(2)“视”,视察;“辟”,开垦;“贫馁”,贫困饥饿。
[答案] (1)能获得这样的功绩,没有其他原因,是听从了狐偃的主张,借助砍断颠颉脊梁的事 (彰明了法令)。
(2)但我派人视察阿城,见田地荒芜(或“没有开垦”),百姓贫困饥饿。
★10.晋文公和齐威王皆以信赏必罚立威称雄于诸侯,两者在杀罚立威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晋文公约定第二天田猎,迟到的军法处置,结果他宠爱的颠颉迟到了,官吏请求处罚他,“文公陨涕而忧”,最后在官吏的“请用事焉”的要求下不得不杀了他。可见晋文公杀宠臣,犹豫不决。齐威王赏罚分明、果断,他指责阿大夫“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接着“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可见齐威王杀地方官及近臣,态度果决。
[答案] ①晋文公杀宠臣,犹豫不决;②齐威王杀地方官及近臣,态度果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向狐偃询问道:“我杀一头牛也要普遍分给国人,一年织成的布都给士兵做衣服穿,这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了吧?”狐偃说:“不行。”文公说:“我减少关市的税收,减轻对罪犯的刑法,这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了吧?”狐偃说:“不够。”文公说:“我的民众有丧失财产的,我亲自派遣郎中去查看,对有罪的人予以赦免,对贫穷不足的人布施恩惠,这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了吧?”狐偃回答说:“还不行。这些都是满足民众生存要求的办法。而要他们打仗,等于要杀死他们。民众追随您,是为了顺顺当当地活着,您却违反他们的意愿而杀掉他们,也就失去了民众跟从您的理由了。”文公说:“那么,要怎样做才可以使民众为我打仗呢?”狐偃说:“使他们不得不去打仗。”文公说:“怎么让他们不得不去打仗呢?”狐偃回答说:“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大概足以使他们打仗了。”文公说:“怎样达到刑罚的最高境界?”狐偃回答说:“刑罚不避开亲近和显贵的人,法治实施到你宠爱的人。”文公说:“好。”第二天,下令在圃陆打猎,约定以中午为期限,迟到的按军法处置。这时有个文公爱重、名叫颠颉的人迟到了,官吏请君主定他的罪,文公掉着眼泪,很是犯愁。官吏说:“请让我对他用刑。”于是腰斩了颠颉,拿他向百姓巡示,用来表明有法必依。此后百姓都非常害怕,说:“国君对颠颉的爱重是那么深切,尚且按法治罪,何况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值得留情的呢。”文公见百姓可以打仗了,于是就起兵攻打原国,战胜了对方;攻打卫国,让卫国的田亩由南北方向改为东西方向;向南围困郑国,破坏了郑国的城垛;解除对宋国的包围。回兵和楚军在城濮开战,大败楚军。能获得这样的功绩,没有其他原因,是听从了狐偃的主张,借助砍断颠颉脊梁的事 (彰明了法令)。
材料二: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职,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考察,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近臣谋求朝廷援助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城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城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视察阿城,见田地荒芜(或‘没有开垦’),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这是因为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让他们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城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官员们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作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治理有方,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1 / 33任务限时集训(十三) 文言文——突破简答题
(限时45分钟)
一、[主题:礼乐教化](2024·日照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材料一:
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妖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钟鼓导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
(节选自《荀子·乐论》)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噪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之人,自然之势也?
(节选自《史记·乐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婴,文中指戴、系、穿,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的“婴”意思不相同。
B.去就,文中指去留、取舍,与《屈原列传》“轻去就”中的“去就”意思相同。
C.耳目聪明,用了并提的手法,与《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手法不同。
D.膏泽,文中指恩泽,与《答司马谏议书》“以膏泽斯民”中的“膏泽”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荀子认为,先王之所以用礼乐来引导百姓,使他们和睦相处,是因为音乐能使百姓民心向善,能深入地感动人心,能用来移风易俗。
B.妖冶的容貌和郑、卫的音乐让人内心淫邪,不正之气就会与之呼应,成为风气,发生混乱,所以君子不听淫邪的音乐,不注视妖冶的美色。
C.地域不同,百姓的性情习俗各异,国家制作音乐时要博采风俗,与声律协调,这样能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
D.司马迁认为《雅》《颂》的音乐能使民风纯正,高昂激越的音乐能使士心振奋,这些音乐谐和,能使鸟兽和品德高尚的人都受感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和司马迁认为音乐对君子的影响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信赏必罚](2024·三明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材料一:
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民之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行所爱。”文公曰:“善。”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于是公有所爱者曰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吏曰:“请用事焉。”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所以然者,无他故,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材料二: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悚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战,意为“使百姓打仗”,为使动用法,与《六国论》中“赵尝五战于秦”的“战”用法不同。
B.弛,文中指减少,与《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中的“弛”意思不同。
C.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的“之”用法相同。
D.厚币,丰厚的礼物,此处作状语,与《屈原列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厚币”用法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晋文公布施恩惠,救济贫困,分财物给贫穷的人,又降低税收,放宽刑罚,体恤百姓疾苦,但狐偃认为这些还不足以让百姓为其作战。
B.狐偃认为要想让民众为国君出生入死,必须做到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罚,哪怕亲近的贵族宠臣也不例外,晋文公赞赏狐偃的观点。
C.倍受晋文公宠爱的颠颉因迟到被处以腰斩重刑,晋国从此军威大振,先后在攻打原、卫、宋、楚等国家的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D.与即墨大夫不同,阿城大夫因为不理地方政务,贿赂近臣来求誉而被处以烹刑,齐国从此风清气正,得到很好的治理,成为天下强国。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然者,无他故,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晋文公和齐威王皆以信赏必罚立威称雄于诸侯,两者在杀罚立威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