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限时集训(十) 文学类文本的非虚构写作类题
(限时32分钟)
一、[主题:国家建设](2024·无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马朝阳
任晓雯
很多年里,马朝阳反复梦见自己,吮着老冰棍,随了父亲,走出大庆展览馆,去往儿童公园。父亲着狗皮帽、杠杠服、大头鞋,看似正要上工。面皮焦黑,手背却被劳保手套捂得爽白,白里浮了点点红,是常年用汽油洗手,染的慢性湿疹。那两爿红白的手,交叠在身后,引了马朝阳,梭行于方亭、长廊、水榭间,“看,油娃雕像。”马朝阳一撇头,父亲不见了。
那是最后一趟父子出游。父亲道:“我跟你姆妈决定了,你暑假去上海,寻你阿娘白相。”“白相几天啊,一个礼拜吗?”公园门口磕头机轰响,吞掉父亲的回答。
马朝阳的父亲排行老二。阿娘反复讲,亏欠这个儿子。当年家境困窘,他主动奔赴大兴安岭,又响应油田招工,继而在那里成家。“你爸当年读书交关好,十只指拇头白白长长,像是秀才手。”
阿娘住在闸北。屋棚跟稗草似的乱长,弄堂窄到撑不起晾衣竿。偶有一两只家养鸡,从连绵的屋头顶上扑腾而过。马朝阳放学乱走一气,巴望迷路才好。兜兜转转,还是到了。推门,上楼,一过道的畚箕、铅桶、刀砧板、煤球炉、塑料面盆。再爬半截木梯,便是三层阁。一米五的眠床,是大伯家三口睡的。阿娘使用儿童折叠床,床头正对老虎窗。窗框子兜了半幅油布,刮啦啦风响。地板条浸到雨水,泛了霉色,豁出一道道罅隙。马朝阳在此打地铺。闻了马桶气味,听了楼下响动,流泪至后夜。他每天写信,“爸爸妈妈,你们还在生我气吗?我不该舔铁栏杆。让我回来吧,用笤帚疙瘩打我一顿。我保证听话,再不舔了。”没钱买邮票,一封封折成方块,攒在书包里。
大伯家订了牛奶。堂兄有时忘喝,有时偷偷倒掉。阿娘拿来一瓶,“小东北,你吃吧,你阿哥不肯吃,放到明天坏脱。”马朝阳撕了蜡线,揭了纸盖,嘬掉瓶口凝积的奶油,慢慢喝起来。
稍后,大伯母发现了,跌足道:“贼骨头,乡下人,滚回你的东北。”将书包校服往外扔。马朝阳捡起,缩在楼梯旁哭。阿娘下来道:“认个错去。”“我没错。”“真惹他们光火了,你就变成‘小拉兹’,困了马路上吃西北风。”“死掉拉倒,反正没人关心。”阿娘甩手一记头挞,“天天帮你买汰烧,还要哪能关心。亲生爷娘关心你呀,把你掼给我。我一把老骨头了,从早做到晚。”马朝阳起身,低头,随她进屋去。
熬到春节,终能回大庆。下火车时,天色已然铁灰。马朝阳想起幼年光景,主妇用木材引火,从屋后油坑铲了石油,哧啦浇在火头上。一家一户腾起的炊烟,磕头机滴落的原油,地面天然气管道渗漏的气味。他抽抽鼻头,泪星子冻住睫毛,挂得眼皮发沉。
父亲小跑而来,捽住他的胳膊,来回摁捏,“瘦这么多,没好好吃饭吧。”
“上海菜太甜了,还装在咪咪小的碗盏里。”
“尝过小笼包吗?”
“没。”
父亲松开手,“你妈在家烧好了等你,你给我多吃点肉。”
马朝阳跟上他,“你们一道去上海吧。”
“我们要上班赚钱养活你。”
“那我也不去了。”
“不要拎不清,多少人爬都想爬回上海。我们为你好,你长大就晓得了。”
“我不晓得。你们不肯让我回家,还一直逼我讲上海话。”
父亲停了步,用夹生东北话道:“磨磨叽叽,跟个老娘们似的。有种把书念好了,给你妈长脸,否则永远别回来。”
年后回上海,阿娘发现马朝阳性格有变,“小东北学精乖了,闷声不响的,读书成绩刺剌叫上去。”大伯母道:“书蠹头,有啥用。一天到夜板了只死人面孔,欠他多还他少似的,以后哪能适应社会。”
马朝阳挤进年级前五,一径冒尖到高三,考上华东理工。毕业那年,逢到闸北拆迁,大伯母欲将他户口从大学迁回,操作不及,被冻结了。她道:“就怪你大伯伯良心忒好,白白里养了一老一小,要紧关头派不上用场。你嘛读大学,你阿娘嘛,去年翘了辫子,拖到今年多好。一只户口补偿十八万,两只三十六万呢。”马朝阳轻声道:“你也没白养,我爸寄钱给你的。”大伯母假作不闻,逾数月,用赔偿款买了新房,悄然搬走,还停掉寻呼机。
马朝阳找到工作,户口滞留在人才市场。父亲南下,吵了几回架,说服老三。三伯母让写保证书,“我,马朝阳,暂将户口挂到马尚武家,马尚武家的房产与我无关。”按了手印。三伯道:“阳阳真想做上海人,还要自己买房的,免得讨不着老婆。”父亲道:“肯定会买,我们不缺钞票。”三伯母睃了他身上半黄不白的平布衬衫,道:“那是,阿哥捧牢一只铁饭碗,我们下岗工人没法比。”
回东北前,父亲想看马朝阳住处。马朝阳弗肯,“张江高科蛮远的,租了张眠床,困困觉而已。”他陪父亲逛南京东路。父亲走得舒展了,指指点点,这家是新开的,那家扩了门面,“上海样样比我小辰光好,就一样不好,外地人多起来了,一路上人轧人。”马朝阳嗯啊应声,拉他进“培罗蒙”。父亲道:“做啥,我不买衣服。”马朝阳掣住他,“没说买,先看看。”父子扭扯。父亲手臂一甩,纽扣落脱。
马朝阳俯身捉起那粒蹦蹦跳跳的纽扣,出了店门,小跑四顾。父亲已至街口,插行在两名路人间。他的小圆脑袋,像从人家肩胛旁溜过去的。马朝阳印象中,父亲身材最高,比王进喜还高,站在油管前“钩小头”,唰唰唰,跟甩纸片似的,还能一手一个煤气罐上楼。此刻,那双手反握在身后。平布衬衫黏湿了,背上显一块肉色。秃白的头旋,转过来,转过去,停在房产中介前,晃一下,进门了。马朝阳跺跺脚,喊一声爸,朝他奔跑起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亲坚持送马朝阳去上海读书,不让他回东北生活,还一直逼他讲上海话,是希望他能成为上海人,融入上海人的生活。
B.阿娘称马朝阳为“小东北”,大伯母称他“贼骨头”“乡下人”,都显示了对马朝阳的到来使她们的生活更逼仄的不满。
C.大伯母买新房后悄然搬走,停掉寻呼机,三伯母让写保证书的背后是生活压力下对马朝阳的戒备心和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D.父亲说“上海样样比我小辰光好”,展示上海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而“就一样不好”则透露出老观念对变化的不适应。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方言的运用,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同时,有利于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设置阿娘让马朝阳喝牛奶,继而又让马朝阳向大伯母道歉的生活细节,以此点明家庭关系。
C.小说首尾马朝阳对父亲手的肤色和力量的回忆,以小见大地塑造了主动扎根边疆、建设国家的父亲形象。
D.小说以马朝阳的一系列动作结尾,生动蕴藉地传达出他对父亲为让他留在上海所做之事的理解和感激。
3.父亲的心理随着马朝阳去上海、留上海之事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文教师将本文作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要求同学们以《〈马朝阳〉——以“非虚构写作”趋近真实》为题写一篇评论。请你自选两个评论角度,并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人物春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老岁月里的大人物
郭宝昌
①北京人有句俗话:“仰头老婆低头汉。”王师父就是“低头汉”那种。个头儿不高,剃一大光头,脑瓜顶儿永远都锃光瓦亮,永远是乡下人的打扮,永远贴着墙根儿走,永远只低头看眼巴前的路;走起路来腰板直溜背却有些驼,有点儿外八字;眯着眼似笑非笑,一脸平和谦恭,好像是对不起谁似的,见了熟人只打招呼,从不主动搭话也不看你,那感觉一拳就能把他打一跟头,真看不出有什么功夫。
②他教我功夫时已七十二岁高龄,我学了一年多。据说他走镖二十年间,遇敌无数,但从来没伤过人,没杀过人,还没丢过镖,自己也没受过伤,简直不可思议。他有个原则:能不动手就不动手,能不伤人则不伤人。有一次遇到一伙悍匪,死说活说也不让路,王师父也不急,说行,等我脱了汗褟儿再动手。王师父脱下汗褟儿四下望了望,连棵树都没有,没地儿挂,只见路边有块巨石,他举了举衣服说别叫风刮跑了,走到巨石前伸出右手,用食指和中指两个手指头抠住石头缝隙一用力,竟把足有千斤重的巨石掀了起来,然后把衣服往石下一塞,又轻轻放下巨石压住,起身说道:“哪位先来?”那帮悍匪一见,知道遇见武林高手了,一哄而散。
③民国二十年左右,他在路上遇到一彪人马,为首的居然是个老道士,说久闻王金山大名,一定要比个高下,王师父万般无奈只能交手了,最后竟然败下阵来。这老道士也不劫镖,率众匪扬长而去。自此王师父隐退江湖,回京城西山老家务农去了。至于后来怎么到了宅门儿里看家护院,未闻其详。
④一九六四年初的一天,我路过六郎庄,在六郎庄武术社,听几个大汉正在聊武术界的一些事儿,居然两三次提到了王师父。我就上前问:你们说的是王金山吧?几个大汉都愣住了,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了我。我简单说明来历,几个汉子招手让我过去,我坐到席棚下的长凳上,说起师父王金山,那可说的就多了。
⑤虽说王师父在府上看家护院,但府中人从未拿他当下人,老爷子也始终称他“王师父”,还帮他抚养他的孙子,直到大学毕业。王师父除了教教孩子们练武以外,就是每天夜里十二点跟着老爷子巡查宅院,十几年来没出过差错。头厅里有一张窄床,是王师父的,可从没见他在床上躺着睡觉,他只在一张很古旧的太师椅上“五心(脚心、手心、脑门心)朝天”地盘腿而坐,上了床也是这般,似乎睡着了,可院子内外发生什么事,他永远一清二楚。
⑥一九五二年夏天,王师父没吃午饭,一直盘腿坐在太师椅上,像是僧人在打坐。我们一帮孩子出来进去打闹喊叫,他照睡不误,一动不动一个下午,谁也没当回事。到了吃晚饭时才发现,老人家就那么坐着归天了,七十九岁。
⑦我特别伤心,因为几年来王师父对我特好。他看出来了,宅门里的少爷小姐都看不起我,玩儿不到一块儿,我只和他的孙子合得来,他就经常带我们去逛街,买大刀、逛天桥、喝面茶、洗澡。当年鲜鱼口西口把口不远有个“大香园”澡堂子,王师父每个月都带着我和他孙子去洗一两次澡。王金山一进去,正泡在池子里洗澡的老少爷们儿便都起身慢慢围拢来,请安问好之后就开始七嘴八舌地撺掇起哄:“王师父,露一手!”经常是盛情难却,只好露一手,洗澡堂水池子旁常年摆着一条长凳,被水泡透了,两米多长,两三寸厚,上面盖着一层又厚又糙的麻袋片,足有两三百斤重。只见王师父上前躬下腰伸出右手把住长凳的一头,卡在拇指和四指之间,然后伸直臂膀不打弯儿,竟把长凳端了起来,一下子让人联想到当年镖路上手抠巨石的景象。澡堂里围观的众人喝彩叫好,武术社的汉子们听我讲这事也叫好。那天我临走的时候他们还送我一大兜荸荠,几个大汉还抱拳拱手说:“师叔慢走!”
⑧一九四八年,国民党各路溃退的残兵败将龟缩到北平城里,学校、寺庙、会馆全被他们占了,好多门窗被卸下来烧火取暖,整个北平人心惶惶,盗贼丛生防不胜防。王师父就夜夜不得安生了,每天十二点拉掉电闸就开始巡视。那天我们忽然被一阵闹声惊醒。院子里一片通明,出事了。我爬起来刚要往外跑,只听一声断喝:都不许出来!关上门!我忙又缩了回来趴到窗户上向外看。院当中站着老爷子和王师父,两人手中都提着一把鬼头刀,旁边四五个仆人手里也都抄了棍棒,狼狗大青儿“汪、汪”地吼叫着,隐约听到“当啷当啷”的小铜铃声,越来越近,所有人都抬头望。只见一个黑影哈着腰快步走,一跃上了北屋脊,铃铛声也大了,黑影窜到西北角,稍稍一停,向院子里微微一鞠躬,突然老爷子大喊一声:“赏!”一个仆人立刻把一个装着大洋的小兜包递给王师父,只见王师父将那小兜包挂在鬼头刀的刀尖儿上,向上用力一甩,那兜包飞了过去,不偏不倚落在黑影举起的手上,黑影一矮身顺势在屋脊上磕了一个头,一缩身不见了,铃铛声隐隐远去。老爷子喊大家:“好了好了没事儿了,拉闸睡觉。”
(摘编自《收获》2021年第2期《非虚构·
老岁月里的大人物》)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欲扬先抑,开头着力渲染王师父貌不惊人、普通平常,为下文他的传奇经历蓄势铺垫,增强了表达效果。
B.第④段中六郎庄闲谈颇具匠心,侧面表现了王师父的影响力之大,也自然地完成了由写传闻到写亲历的过渡。
C.第⑦段讲述王师父端起长凳的细节,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表达出“我”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对王师父的怀念。
D.平常休息“五心朝天”盘腿打坐,离世时仍保持这个姿势,这一细节突出表现了王师父面对生死的豁达超脱。
6.关于文中“夜半御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盗贼挂铃而来,先鞠躬后磕头再离去,侧面说明了王师父的声名远扬。
B.王师父“一甩”的劲道准头显示了功夫的不凡,在客观上震慑了盗贼。
C.王师父未阻止老爷子对盗贼的“赏”钱之举,是出于对老爷子的尊重。
D.王师父身负看家护院的职责而并没有主动出击,这符合他的行事原则。
7.王师父是普通镖师,却被作者认为是“大人物”,请简要概括其“大”在何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著名学者吴宓认为,优秀的写实小说,“绝非原来之实境”,而是“幻境之最真者”,同时,要讲究“剪裁之法”。本文作为“非虚构”作品,对吴宓的如上观点也有所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7一、[主题:国家建设](2024·无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马朝阳
任晓雯
很多年里,马朝阳反复梦见自己,吮着老冰棍,随了父亲,走出大庆展览馆,去往儿童公园。父亲着狗皮帽、杠杠服、大头鞋,看似正要上工。面皮焦黑,手背却被劳保手套捂得爽白,白里浮了点点红,是常年用汽油洗手,染的慢性湿疹。那两爿红白的手,交叠在身后,引了马朝阳,梭行于方亭、长廊、水榭间,“看,油娃雕像。”马朝阳一撇头,父亲不见了。
那是最后一趟父子出游。父亲道:“我跟你姆妈决定了,你暑假去上海,寻你阿娘白相。”“白相几天啊,一个礼拜吗?”公园门口磕头机轰响,吞掉父亲的回答。
马朝阳的父亲排行老二。阿娘反复讲,亏欠这个儿子。当年家境困窘,他主动奔赴大兴安岭,又响应油田招工,继而在那里成家。“你爸当年读书交关好,十只指拇头白白长长,像是秀才手。”
阿娘住在闸北。屋棚跟稗草似的乱长,弄堂窄到撑不起晾衣竿。偶有一两只家养鸡,从连绵的屋头顶上扑腾而过。马朝阳放学乱走一气,巴望迷路才好。兜兜转转,还是到了。推门,上楼,一过道的畚箕、铅桶、刀砧板、煤球炉、塑料面盆。再爬半截木梯,便是三层阁。一米五的眠床,是大伯家三口睡的。阿娘使用儿童折叠床,床头正对老虎窗。窗框子兜了半幅油布,刮啦啦风响。地板条浸到雨水,泛了霉色,豁出一道道罅隙。马朝阳在此打地铺。闻了马桶气味,听了楼下响动,流泪至后夜。他每天写信,“爸爸妈妈,你们还在生我气吗?我不该舔铁栏杆。让我回来吧,用笤帚疙瘩打我一顿。我保证听话,再不舔了。”没钱买邮票,一封封折成方块,攒在书包里。
大伯家订了牛奶。堂兄有时忘喝,有时偷偷倒掉。阿娘拿来一瓶,“小东北,你吃吧,你阿哥不肯吃,放到明天坏脱。”马朝阳撕了蜡线,揭了纸盖,嘬掉瓶口凝积的奶油,慢慢喝起来。
稍后,大伯母发现了,跌足道:“贼骨头,乡下人,滚回你的东北。”将书包校服往外扔。马朝阳捡起,缩在楼梯旁哭。阿娘下来道:“认个错去。”“我没错。”“真惹他们光火了,你就变成‘小拉兹’,困了马路上吃西北风。”“死掉拉倒,反正没人关心。”阿娘甩手一记头挞,“天天帮你买汰烧,还要哪能关心。亲生爷娘关心你呀,把你掼给我。我一把老骨头了,从早做到晚。”马朝阳起身,低头,随她进屋去。
熬到春节,终能回大庆。下火车时,天色已然铁灰。马朝阳想起幼年光景,主妇用木材引火,从屋后油坑铲了石油,哧啦浇在火头上。一家一户腾起的炊烟,磕头机滴落的原油,地面天然气管道渗漏的气味。他抽抽鼻头,泪星子冻住睫毛,挂得眼皮发沉。
父亲小跑而来,捽住他的胳膊,来回摁捏,“瘦这么多,没好好吃饭吧。”
“上海菜太甜了,还装在咪咪小的碗盏里。”
“尝过小笼包吗?”
“没。”
父亲松开手,“你妈在家烧好了等你,你给我多吃点肉。”
马朝阳跟上他,“你们一道去上海吧。”
“我们要上班赚钱养活你。”
“那我也不去了。”
“不要拎不清,多少人爬都想爬回上海。我们为你好,你长大就晓得了。”
“我不晓得。你们不肯让我回家,还一直逼我讲上海话。”
父亲停了步,用夹生东北话道:“磨磨叽叽,跟个老娘们似的。有种把书念好了,给你妈长脸,否则永远别回来。”
年后回上海,阿娘发现马朝阳性格有变,“小东北学精乖了,闷声不响的,读书成绩刺剌叫上去。”大伯母道:“书蠹头,有啥用。一天到夜板了只死人面孔,欠他多还他少似的,以后哪能适应社会。”
马朝阳挤进年级前五,一径冒尖到高三,考上华东理工。毕业那年,逢到闸北拆迁,大伯母欲将他户口从大学迁回,操作不及,被冻结了。她道:“就怪你大伯伯良心忒好,白白里养了一老一小,要紧关头派不上用场。你嘛读大学,你阿娘嘛,去年翘了辫子,拖到今年多好。一只户口补偿十八万,两只三十六万呢。”马朝阳轻声道:“你也没白养,我爸寄钱给你的。”大伯母假作不闻,逾数月,用赔偿款买了新房,悄然搬走,还停掉寻呼机。
马朝阳找到工作,户口滞留在人才市场。父亲南下,吵了几回架,说服老三。三伯母让写保证书,“我,马朝阳,暂将户口挂到马尚武家,马尚武家的房产与我无关。”按了手印。三伯道:“阳阳真想做上海人,还要自己买房的,免得讨不着老婆。”父亲道:“肯定会买,我们不缺钞票。”三伯母睃了他身上半黄不白的平布衬衫,道:“那是,阿哥捧牢一只铁饭碗,我们下岗工人没法比。”
回东北前,父亲想看马朝阳住处。马朝阳弗肯,“张江高科蛮远的,租了张眠床,困困觉而已。”他陪父亲逛南京东路。父亲走得舒展了,指指点点,这家是新开的,那家扩了门面,“上海样样比我小辰光好,就一样不好,外地人多起来了,一路上人轧人。”马朝阳嗯啊应声,拉他进“培罗蒙”。父亲道:“做啥,我不买衣服。”马朝阳掣住他,“没说买,先看看。”父子扭扯。父亲手臂一甩,纽扣落脱。
马朝阳俯身捉起那粒蹦蹦跳跳的纽扣,出了店门,小跑四顾。父亲已至街口,插行在两名路人间。他的小圆脑袋,像从人家肩胛旁溜过去的。马朝阳印象中,父亲身材最高,比王进喜还高,站在油管前“钩小头”,唰唰唰,跟甩纸片似的,还能一手一个煤气罐上楼。此刻,那双手反握在身后。平布衬衫黏湿了,背上显一块肉色。秃白的头旋,转过来,转过去,停在房产中介前,晃一下,进门了。马朝阳跺跺脚,喊一声爸,朝他奔跑起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亲坚持送马朝阳去上海读书,不让他回东北生活,还一直逼他讲上海话,是希望他能成为上海人,融入上海人的生活。
B.阿娘称马朝阳为“小东北”,大伯母称他“贼骨头”“乡下人”,都显示了对马朝阳的到来使她们的生活更逼仄的不满。
C.大伯母买新房后悄然搬走,停掉寻呼机,三伯母让写保证书的背后是生活压力下对马朝阳的戒备心和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D.父亲说“上海样样比我小辰光好”,展示上海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而“就一样不好”则透露出老观念对变化的不适应。
B [B项,“都显示了……不满”错误。阿娘的称呼是爱称,是隔辈之间情感的投射,是阿娘“反复讲,亏欠这个儿子”时在这个复杂家庭中能做的为数不多的事。]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方言的运用,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同时,有利于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设置阿娘让马朝阳喝牛奶,继而又让马朝阳向大伯母道歉的生活细节,以此点明家庭关系。
C.小说首尾马朝阳对父亲手的肤色和力量的回忆,以小见大地塑造了主动扎根边疆、建设国家的父亲形象。
D.小说以马朝阳的一系列动作结尾,生动蕴藉地传达出他对父亲为让他留在上海所做之事的理解和感激。
D [D项,“理解和感激”不准确。马朝阳一系列的动作是“俯身捉起”“小跑四顾”“跺跺脚”“喊一声爸”“朝他奔跑”,父亲的动作是“停在房产中介前,晃一下,进门了”。中间的桥梁是“马朝阳印象中高大强壮的父亲,现在是双手反握、衬衫黏湿、显出肉色、秃白头旋”,那么儿子的情绪就应该是心酸、心疼,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利己前提的理解、感激。]
3.父亲的心理随着马朝阳去上海、留上海之事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马朝阳去上海读书前,父亲带他到大庆展览馆和儿童公园游玩,显示其矛盾心理:不舍得儿子离开自己,但希望儿子能回到上海。②马朝阳春节从上海回大庆,父亲抓住他的手臂来回捏,且问东问西,表现了心疼和牵挂。③为了打消马朝阳回大庆的念头,父亲狠下心肠威胁他。④马朝阳找到工作后,父亲为了儿子的户口南下和三弟吵架,逛街时走进房产中介,表现了对儿子户口的焦虑和操心。
★4.语文教师将本文作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要求同学们以《〈马朝阳〉——以“非虚构写作”趋近真实》为题写一篇评论。请你自选两个评论角度,并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力求还原细节来趋近生活的真实。如描写马朝阳在上海阿娘处的生活细节,反映了上海里弄真实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和生活压力下的人性;父亲东北地域特色和石油工人特殊的服饰,带马朝阳参观大庆展览馆,以及磕头机、油管等,都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石油工人们的无私奉献。②展现真实的历史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命运。如作为知识青年的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大庆,扎根油田,又为马朝阳能够回上海操心;闸北货币拆迁,大伯母为了多一个户口费尽心机;三伯母下岗,父亲为了落实马朝阳的户口想买房……都取材于真实的历史影像,文中人物的命运及行为选择都深受时代政策的影响。
二、[主题:人物春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老岁月里的大人物
郭宝昌
①北京人有句俗话:“仰头老婆低头汉。”王师父就是“低头汉”那种。个头儿不高,剃一大光头,脑瓜顶儿永远都锃光瓦亮,永远是乡下人的打扮,永远贴着墙根儿走,永远只低头看眼巴前的路;走起路来腰板直溜背却有些驼,有点儿外八字;眯着眼似笑非笑,一脸平和谦恭,好像是对不起谁似的,见了熟人只打招呼,从不主动搭话也不看你,那感觉一拳就能把他打一跟头,真看不出有什么功夫。
②他教我功夫时已七十二岁高龄,我学了一年多。据说他走镖二十年间,遇敌无数,但从来没伤过人,没杀过人,还没丢过镖,自己也没受过伤,简直不可思议。他有个原则:能不动手就不动手,能不伤人则不伤人。有一次遇到一伙悍匪,死说活说也不让路,王师父也不急,说行,等我脱了汗褟儿再动手。王师父脱下汗褟儿四下望了望,连棵树都没有,没地儿挂,只见路边有块巨石,他举了举衣服说别叫风刮跑了,走到巨石前伸出右手,用食指和中指两个手指头抠住石头缝隙一用力,竟把足有千斤重的巨石掀了起来,然后把衣服往石下一塞,又轻轻放下巨石压住,起身说道:“哪位先来?”那帮悍匪一见,知道遇见武林高手了,一哄而散。
③民国二十年左右,他在路上遇到一彪人马,为首的居然是个老道士,说久闻王金山大名,一定要比个高下,王师父万般无奈只能交手了,最后竟然败下阵来。这老道士也不劫镖,率众匪扬长而去。自此王师父隐退江湖,回京城西山老家务农去了。至于后来怎么到了宅门儿里看家护院,未闻其详。
④一九六四年初的一天,我路过六郎庄,在六郎庄武术社,听几个大汉正在聊武术界的一些事儿,居然两三次提到了王师父。我就上前问:你们说的是王金山吧?几个大汉都愣住了,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了我。我简单说明来历,几个汉子招手让我过去,我坐到席棚下的长凳上,说起师父王金山,那可说的就多了。
⑤虽说王师父在府上看家护院,但府中人从未拿他当下人,老爷子也始终称他“王师父”,还帮他抚养他的孙子,直到大学毕业。王师父除了教教孩子们练武以外,就是每天夜里十二点跟着老爷子巡查宅院,十几年来没出过差错。头厅里有一张窄床,是王师父的,可从没见他在床上躺着睡觉,他只在一张很古旧的太师椅上“五心(脚心、手心、脑门心)朝天”地盘腿而坐,上了床也是这般,似乎睡着了,可院子内外发生什么事,他永远一清二楚。
⑥一九五二年夏天,王师父没吃午饭,一直盘腿坐在太师椅上,像是僧人在打坐。我们一帮孩子出来进去打闹喊叫,他照睡不误,一动不动一个下午,谁也没当回事。到了吃晚饭时才发现,老人家就那么坐着归天了,七十九岁。
⑦我特别伤心,因为几年来王师父对我特好。他看出来了,宅门里的少爷小姐都看不起我,玩儿不到一块儿,我只和他的孙子合得来,他就经常带我们去逛街,买大刀、逛天桥、喝面茶、洗澡。当年鲜鱼口西口把口不远有个“大香园”澡堂子,王师父每个月都带着我和他孙子去洗一两次澡。王金山一进去,正泡在池子里洗澡的老少爷们儿便都起身慢慢围拢来,请安问好之后就开始七嘴八舌地撺掇起哄:“王师父,露一手!”经常是盛情难却,只好露一手,洗澡堂水池子旁常年摆着一条长凳,被水泡透了,两米多长,两三寸厚,上面盖着一层又厚又糙的麻袋片,足有两三百斤重。只见王师父上前躬下腰伸出右手把住长凳的一头,卡在拇指和四指之间,然后伸直臂膀不打弯儿,竟把长凳端了起来,一下子让人联想到当年镖路上手抠巨石的景象。澡堂里围观的众人喝彩叫好,武术社的汉子们听我讲这事也叫好。那天我临走的时候他们还送我一大兜荸荠,几个大汉还抱拳拱手说:“师叔慢走!”
⑧一九四八年,国民党各路溃退的残兵败将龟缩到北平城里,学校、寺庙、会馆全被他们占了,好多门窗被卸下来烧火取暖,整个北平人心惶惶,盗贼丛生防不胜防。王师父就夜夜不得安生了,每天十二点拉掉电闸就开始巡视。那天我们忽然被一阵闹声惊醒。院子里一片通明,出事了。我爬起来刚要往外跑,只听一声断喝:都不许出来!关上门!我忙又缩了回来趴到窗户上向外看。院当中站着老爷子和王师父,两人手中都提着一把鬼头刀,旁边四五个仆人手里也都抄了棍棒,狼狗大青儿“汪、汪”地吼叫着,隐约听到“当啷当啷”的小铜铃声,越来越近,所有人都抬头望。只见一个黑影哈着腰快步走,一跃上了北屋脊,铃铛声也大了,黑影窜到西北角,稍稍一停,向院子里微微一鞠躬,突然老爷子大喊一声:“赏!”一个仆人立刻把一个装着大洋的小兜包递给王师父,只见王师父将那小兜包挂在鬼头刀的刀尖儿上,向上用力一甩,那兜包飞了过去,不偏不倚落在黑影举起的手上,黑影一矮身顺势在屋脊上磕了一个头,一缩身不见了,铃铛声隐隐远去。老爷子喊大家:“好了好了没事儿了,拉闸睡觉。”
(摘编自《收获》2021年第2期《非虚构·老岁月里的大人物》)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欲扬先抑,开头着力渲染王师父貌不惊人、普通平常,为下文他的传奇经历蓄势铺垫,增强了表达效果。
B.第④段中六郎庄闲谈颇具匠心,侧面表现了王师父的影响力之大,也自然地完成了由写传闻到写亲历的过渡。
C.第⑦段讲述王师父端起长凳的细节,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表达出“我”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对王师父的怀念。
D.平常休息“五心朝天”盘腿打坐,离世时仍保持这个姿势,这一细节突出表现了王师父面对生死的豁达超脱。
D [D项,“这一细节突出表现了王师父面对生死的豁达超脱”错误。根据原文“他只在一张很古旧的太师椅上‘五心(脚心、手心、脑门心)朝天’地盘腿而坐,上了床也是这般,似乎睡着了,可院子内外发生什么事,他永远一清二楚”“一九五二年夏天,王师父没吃午饭,一直盘腿坐在太师椅上,像是僧人在打坐”“到了吃晚饭时才发现,老人家就那么坐着归天了”可知,这一姿势只是王师父的睡觉习惯,并非对生死的豁达超脱,但这种异于常人的睡觉习惯表现了王师父的传奇性和神秘色彩。]
6.关于文中“夜半御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盗贼挂铃而来,先鞠躬后磕头再离去,侧面说明了王师父的声名远扬。
B.王师父“一甩”的劲道准头显示了功夫的不凡,在客观上震慑了盗贼。
C.王师父未阻止老爷子对盗贼的“赏”钱之举,是出于对老爷子的尊重。
D.王师父身负看家护院的职责而并没有主动出击,这符合他的行事原则。
C [C项,“是出于对老爷子的尊重”错误。根据原文“他有个原则:能不动手就不动手,能不伤人则不伤人”“老爷子喊大家:‘好了好了没事儿了,拉闸睡觉’”可知,老爷子对盗贼的“赏”钱之举,符合王师父的行事原则,他没有必要阻止,不存在尊重一说,况且这也符合老爷子的意愿。]
7.王师父是普通镖师,却被作者认为是“大人物”,请简要概括其“大”在何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根据原文“王师父就是‘低头汉’那种”“永远贴着墙根儿走,永远只低头看眼巴前的路”“眯着眼似笑非笑,一脸平和谦恭,好像是对不起谁似的”“那感觉一拳就能把他打一跟头”可以概括出王师父平和谦恭不高调。②根据原文“他有个原则:能不动手就不动手,能不伤人则不伤人”以及“路遇悍匪,掀起千斤巨石,吓得悍匪一哄而散”事迹可以概括出王师父武艺高强不逞强。③根据原文“他在路上遇到一彪人马,为首的居然是个老道士,说久闻王金山大名,一定要比个高下,王师父万般无奈只能交手了,最后竟然败下阵来”可以概括出王师父与人为善重侠义。④根据原文“每天夜里十二点跟着老爷子巡查宅院,十几年来没出过差错”“院子内外发生什么事,他永远一清二楚”“王师父就夜夜不得安生了,每天十二点拉掉电闸就开始巡视”可以概括出王师父忠于职守不懈怠。
[答案] ①平和谦恭不高调;②武艺高强不逞强;③与人为善重侠义;④忠于职守不懈怠。
★8.著名学者吴宓认为,优秀的写实小说,“绝非原来之实境”,而是“幻境之最真者”,同时,要讲究“剪裁之法”。本文作为“非虚构”作品,对吴宓的如上观点也有所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本文的真实性体现在“我”是王师父的徒弟,王师父的一些事迹是“我”亲身经历过的,而本文的传奇性体现在王师父早年间的一些传奇事迹。所以本文作为“非虚构”作品,体现为将“我”亲身经历的事件和听到的传闻结合起来,亦真亦幻,增强了真实性和传奇性。②本文的真实性还体现在王师父的一些事迹都有历史背景,显得既真实又传奇,从而具有典型性。所以本文作为“非虚构”作品,体现为将人物故事和真实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虚实结合,增强了典型性。③本文详写王师父掀起千斤巨石,吓走悍匪一事,如“走到巨石前伸出右手,用食指和中指两个手指头抠住石头缝隙一用力,竟把足有千斤重的巨石掀了起来,然后把衣服往石下一塞,又轻轻放下巨石压住”。本文略写王师父路遇道士,最后败阵下来一事,如“为首的居然是个老道士,说久闻王金山大名,一定要比个高下,王师父万般无奈只能交手了,最后竟然败下阵来”。 所以本文作为“非虚构”作品,体现为将极尽渲染的详写和一笔带过的略写结合起来,详略得当,增强了艺术性。
[答案] ①将“我”亲身经历的事件和听到的传闻结合起来,亦真亦幻,增强了真实性和传奇性;②将人物故事和真实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虚实结合,增强了典型性;③将极尽渲染的详写和一笔带过的略写结合起来,详略得当,增强了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