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限时集训(十四) 古代诗歌(一)——单篇阅读
(限时45分钟)
一、[主题:送别怀人](2024·潍坊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送石曼卿①
范仲淹
河光岳色过秦关,英气飘飘酒满颜。
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
亨途去觉云天近,旧隐回思水石闲。
此道圣朝如不坠,疏封宜在立谭②间。
【注】 ①康定元年,西夏战事骤起,宋军大败,52岁的范仲淹复官,同年好友石曼卿因曾“上书言十事”,奉吏河东,路过范仲淹所在的陕西。②谭:同“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采用虚写的方式,想象友人将路过秦关,沿途会有山、河等壮丽之景为伴。
B.友人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暗示其定将大有作为,虽贾谊、谢安不可与之相比。
C.“旧隐”“亨途”两词交代出了友人过去所处和现在所临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D.诗人认为友人此行如果能够不辱没朝廷使命,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朝廷册封。
2.前人评价此诗:“此托送友以抒己志。”结合本诗主题,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酬答唱和](2024·淄博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秋中暑退赠乐天
刘禹锡
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弹。
人情皆向菊,风意欲摧兰。
岁稔贫心泰,天凉病体安。
相逢取次第,却甚少年欢。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中,诗人重点表现了暑气消退后自己的惬意感受。
B.诗人在秋夜里身着夏装,弹奏清琴,生活过得闲适雅致。
C.菊和兰在诗中都具有文化象征意味,诗人更加偏爱菊花。
D.诗人把相逢乐与少年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了前者。
4.诗的五、六两句深受后代评论家的称赞,请分析其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主题:哲理思辨](2024·大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5~6题。(9分)
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①(其一)
张惠言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②。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③。东皇④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注】 ①杨子掞是词人的学生。②朱熹《武夷精舍杂咏·铁笛亭序》:“武夷山中之隐者刘君,善吹铁笛,有穿云裂石之声。”玉城,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③槎:木筏。“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三句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④东皇:司春之神。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风细心地妆点出万重繁花,词人陶醉其间,不知不觉钩月已经斜挂天空。
B.词人倚着春花,横吹铁笛,曲声似乎响彻了天上的仙境,心中也激起幽思。
C.可惜渺远的清影是词人难以触及的,心中复杂的思绪如飞絮般飘荡在天涯。
D.词人想象追求理想落空,与学生乘木筏云游,结果却遭到无情的春神嘲笑。
6.词的最后五句,议论中包含着作者的哲理思考,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主题:即事抒怀](2024·泉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夜读试卷呈君实待制景仁内翰①
王安石
篝灯时见语惊人,更觉挥毫捷有神。
学问比来多可喜,文章非特巧争新。
蕉中得鹿②初疑梦,牖下窥龙稍眩真。
邂逅两贤时所服,坐令孤朽③得相因。
【注】 ①本诗写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时诗人与司马光、范镇同知贡举。君实待制,指司马光;景仁内翰,指范镇。②蕉中得鹿:典出《列子》。“鹿”喻指人才。③孤朽:诗人的谦称。《王荆公诗注补笺》对尾句有“赖二贤而蒙成”之注。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夜读试卷,为考生“语惊人”所折服,于是提笔写下判卷感受呈报同仁。
B.颈联运用典故,生动描写出诗人读卷时的心理活动,表现了诗人对考生文才的叹赏。
C.尾联中诗人谦逊地表示,自己能力有限,选才工作主要依赖司马光、范镇两位考官。
D.本诗虽以议论学问之道入诗,但能够做到缘事而发,情至论随,读来并无生硬之感。
8.本诗中,诗人认为评定优秀文章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对写作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主题:酬答唱和](2024·邯郸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
贺新郎·同父①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②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③:神州毕竟,几番离合④?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⑤,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注】 ①同父:陈亮的字。②硬语盘空: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③渠侬:对他的称呼,指南宋当权者。④离合:分裂和统一。此为偏义复词,谓分裂。⑤中宵舞:东晋名将祖逖“闻鸡起舞”事。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题目“答之”可知,本词是写给朋友的唱和之作,词人用两个典故表明朋友具有元龙、孟公般的气质,且与自己志趣相投。
B.“记当时”回忆词人患病、朋友探望的情形:二人痛饮高歌、彻夜谈论雄文,但无人欣赏,只有窗外的月亮照着二人。
C.下片词人对当政者进行批判: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收买骏马的骸骨,表现了统治者对人才的不珍惜。
D.结尾用“我最怜君”直抒胸臆,表达对朋友闻鸡起舞、坚决抗金北伐的同情;同时期待朋友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贡献。
10.这首词的上片除用典外,还运用哪些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主题:边塞征战](2024·汕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行行且游猎篇
李 白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①。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注】 ①髇:鸣镝,即响箭。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边城儿不务读书,专事游猎,以轻捷相夸,由此引出下文对游猎场景的具体描摹。
B.秋天草白马壮,边城儿纵马游猎,乘醉呼鹰。其骑骋之迅疾,似可赶上日影。
C.“海”即“瀚海”,引申为“四海”之意。此句指全天下之人都为边城儿的气势震慑。
D.全诗笔触流利,一气呵成,绝少板滞之感。边城儿的猛气英风贯穿始终,溢于言外。
12.古文状物写人,追求“千古若活”“真如活现”的传神效果。而本诗对“边城儿”形象的刻画,同样也达到了类似的艺术效果。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塑造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5古代诗歌(一)——单篇阅读
(限时45分钟)
一、[主题:送别怀人](2024·潍坊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送石曼卿①
范仲淹
河光岳色过秦关,英气飘飘酒满颜。
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
亨途去觉云天近,旧隐回思水石闲。
此道圣朝如不坠,疏封宜在立谭②间。
【注】 ①康定元年,西夏战事骤起,宋军大败,52岁的范仲淹复官,同年好友石曼卿因曾“上书言十事”,奉吏河东,路过范仲淹所在的陕西。②谭:同“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采用虚写的方式,想象友人将路过秦关,沿途会有山、河等壮丽之景为伴。
B.友人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暗示其定将大有作为,虽贾谊、谢安不可与之相比。
C.“旧隐”“亨途”两词交代出了友人过去所处和现在所临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D.诗人认为友人此行如果能够不辱没朝廷使命,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朝廷册封。
B [B项,“虽贾谊、谢安不可与之相比”错误。“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表明友人会像贾谊能够用文章惊动朝廷,像谢安东山再起打败苻坚一样成功。]
2.前人评价此诗:“此托送友以抒己志。”结合本诗主题,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注释“康定元年,西夏战事骤起,宋军大败,52岁的范仲淹复官,同年好友石曼卿因曾‘上书言十事’,奉吏河东”可知,诗歌通过写石曼卿敢于直言进谏,在国家危难之时投身仕途的行为,希望友人像“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一样,表达了对友人的肯定和赞赏;“此道圣朝如不坠,疏封宜在立谭间”,勉励友人此行不辱使命,并祝愿他能进一步得到朝廷重用;“此托送友以抒己志”,对朋友远赴战场的行为的肯定也寄寓了诗人心系国家的志向,祝愿友人能进一步得到朝廷重用也寄寓了诗人想要为国分忧,期待建功立业的志向。
[答案] ①诗歌通过写石曼卿敢于直言进谏,在国家危难之时投身仕途的行为,表达了对友人的肯定和赞赏;②勉励友人此行不辱使命,并祝愿他能进一步得到朝廷重用;③寄寓了诗人心系国家、为国分忧,期待建功立业的志向。
[诗意疏通]
路过秦关时,有河光山色壮美之景,豪迈的英气飘飘,满面笑容举杯畅饮。贾谊的书成后惊动了整个西汉,谢安在谈笑间东山再起。人在前程通亨时,感觉云天近在咫尺,想想过去曾闲适地生活于山水间。如果能够不辱没朝廷使命,那么荣耀的封赏应该在谈论之间就可得到。
二、[主题:酬答唱和](2024·淄博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秋中暑退赠乐天
刘禹锡
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弹。
人情皆向菊,风意欲摧兰。
岁稔贫心泰,天凉病体安。
相逢取次第,却甚少年欢。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中,诗人重点表现了暑气消退后自己的惬意感受。
B.诗人在秋夜里身着夏装,弹奏清琴,生活过得闲适雅致。
C.菊和兰在诗中都具有文化象征意味,诗人更加偏爱菊花。
D.诗人把相逢乐与少年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了前者。
C [C项,“诗人更加偏爱菊花”错误。此处作者以兰花自比,委婉地表达出自己不畏挫折的顽强品质。]
4.诗的五、六两句深受后代评论家的称赞,请分析其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炼句题可从表达技巧、炼字、情感及结构等方面考虑。诗句意思是,丰收的季节能让贫困得到缓解,内心因此安泰;凉爽的天气有益于身体的健康,病体也逐渐好起来。“贫心泰”“病体安”写了诗人心、身两个层面的变化,且交代清楚了出现变化的原因,一是粮食丰收,一是天气变凉。这两句内容丰富。题目有“秋中暑退”的内容,“岁稔”因为秋天的丰收,照应题目中的“秋中”;“天凉”则因为“暑退”,诗句内容紧扣并照应题目。而身心安泰了才有心情有体力去会友,诗句为七、八句的“相逢”提供了前提条件。五、六两句结构谨严。
[答案] ①内容丰富。诗的五、六句写了诗人心、身两个层面的变化,且交代清楚了出现变化的原因。②结构谨严。“岁稔”“天凉”紧扣并照应题目中的“秋中”“暑退”,身心的安泰也为七、八句的“相逢”提供了前提条件。
[诗意疏通]
秋天穿着夏服,不冷不热,正适宜,晚上清雅的琴声响起。人们都喜爱菊花,秋风似乎也要摧毁兰花。丰收的年景使穷人的心境安定,天凉有利于身体健康。相逢时大家从容不迫,无拘无束,大概比年轻人的聚会还欢乐。
三、[主题:哲理思辨](2024·大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5~6题。(9分)
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①(其一)
张惠言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②。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③。东皇④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注】 ①杨子掞是词人的学生。②朱熹《武夷精舍杂咏·铁笛亭序》:“武夷山中之隐者刘君,善吹铁笛,有穿云裂石之声。”玉城,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③槎:木筏。“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三句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④东皇:司春之神。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风细心地妆点出万重繁花,词人陶醉其间,不知不觉钩月已经斜挂天空。
B.词人倚着春花,横吹铁笛,曲声似乎响彻了天上的仙境,心中也激起幽思。
C.可惜渺远的清影是词人难以触及的,心中复杂的思绪如飞絮般飘荡在天涯。
D.词人想象追求理想落空,与学生乘木筏云游,结果却遭到无情的春神嘲笑。
D [D项,“无情的春神嘲笑”理解有误。词人在最后一部分借助东皇的反问,说明没有了春花春风,春意并不会完结。]
6.词的最后五句,议论中包含着作者的哲理思考,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词的最后五句中,“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是东皇的反问语,意思是难道春花落了,东风也去了,美好的春光就真的完结了吗?真实意思是没有了春花春风,春意并不会完结。在这里,词人借东皇之语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以此来教导学生,说明不要因为花开花落,时光流逝,就认为人生的韶华也逝去了。“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两句中,芳草的茂盛是春去夏来的标志,“芳草不曾遮”是说节候的变化可以带走自然的春光,却挡不住道德春光的来临。这是全词的总结,谓如果能求道悟道,即使没有得到现实功利,道德之春也会永驻心中。
[答案] ①不要因为花开花落,时光流逝,就认为人生的韶华也逝去了;②只要心中有“春”,就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阻止对理想的追求。
[诗意疏通]
东风并没有要去刻意做什么事,却妆点出万紫千红的花朵。能够以悠闲之心遍赏月下花枝倩影的,只有一弯偏斜的月钩。我想拥有一支铁质笛子,在繁花似锦的江南,靠着一树芳香弥漫、洁白如雪的梅花,吹奏颂春赞春的笛曲,一直吹到天上仙都的彩云深处,让人间春色与天上仙境沟通交融。清丽的花影却很快就消逝了,再也难以寻得。
既然现实中理想不能实现,那么我和你是不是可以飘然归隐,“乘桴浮于海”?东皇笑了一笑,告诉我们说:春意难道在别人家吗?难道春花落了,东风也去了,美好的春光就真的完结了吗?在花落之后还有春意归来的途径,萋萋芳草是遮不住的。
四、[主题:即事抒怀](2024·泉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夜读试卷呈君实待制景仁内翰①
王安石
篝灯时见语惊人,更觉挥毫捷有神。
学问比来多可喜,文章非特巧争新。
蕉中得鹿②初疑梦,牖下窥龙稍眩真。
邂逅两贤时所服,坐令孤朽③得相因。
【注】 ①本诗写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时诗人与司马光、范镇同知贡举。君实待制,指司马光;景仁内翰,指范镇。②蕉中得鹿:典出《列子》。“鹿”喻指人才。③孤朽:诗人的谦称。《王荆公诗注补笺》对尾句有“赖二贤而蒙成”之注。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夜读试卷,为考生“语惊人”所折服,于是提笔写下判卷感受呈报同仁。
B.颈联运用典故,生动描写出诗人读卷时的心理活动,表现了诗人对考生文才的叹赏。
C.尾联中诗人谦逊地表示,自己能力有限,选才工作主要依赖司马光、范镇两位考官。
D.本诗虽以议论学问之道入诗,但能够做到缘事而发,情至论随,读来并无生硬之感。
A [A项,“于是提笔写下判卷感受呈报同仁”错误。首联第一句“篝灯时见语惊人”,意味着作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点亮了篝灯,开始读试卷,读到了让人惊叹的好文章,也暗示了作者的聪慧和洞察力;第二句“更觉挥毫捷有神”,表现了学子的书写速度快且充满灵感,这是评价学子的文章,并非诗人“挥毫”写判卷感受。]
8.本诗中,诗人认为评定优秀文章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对写作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问:“学问比来多可喜,文章非特巧争新”,这里作者提到了学子的学问和文学才能,表达了对学子的满意和自信。他认为学子的知识更加丰富,而不仅仅是追求技巧和新颖。“蕉中得鹿初疑梦,牖下窥龙稍眩真”,使用了寓言的手法,比喻学子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但自己却有些难以置信,好像在梦中一样。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作品的真实价值的认知。故诗人认为评定优秀文章的主要标准是语言精彩,内容充实。第二问:由第一问得出的评定优秀文章的主要标准可知,写作时要加强语言积累与锤炼,才能下笔如有神;要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能只重形式。
[答案] (第一问)①语言精彩;②内容充实。
(第二问)①要加强语言积累与锤炼,才能下笔如有神;②要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能只重形式。
[诗意疏通]
篝灯下看到的文章令人惊讶,更感觉学子们挥毫写字非常灵动有神。学子们近来学问进步得令人欣喜,文章不仅追求技巧和新颖,更注重巧思。在林中得到鹿,初时还以为是一场梦境,而在窗下偶然窥见龙,则稍感有些眩惑,不敢确定其真假。在邂逅两位贤人后,你们所展示的风采和学识令人钦佩,使得我这个平庸的人也得到了相互启迪和交流的机缘。
五、[主题:酬答唱和](2024·邯郸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
贺新郎·同父①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②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③:神州毕竟,几番离合④?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⑤,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注】 ①同父:陈亮的字。②硬语盘空: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③渠侬:对他的称呼,指南宋当权者。④离合:分裂和统一。此为偏义复词,谓分裂。⑤中宵舞:东晋名将祖逖“闻鸡起舞”事。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题目“答之”可知,本词是写给朋友的唱和之作,词人用两个典故表明朋友具有元龙、孟公般的气质,且与自己志趣相投。
B.“记当时”回忆词人患病、朋友探望的情形:二人痛饮高歌、彻夜谈论雄文,但无人欣赏,只有窗外的月亮照着二人。
C.下片词人对当政者进行批判: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收买骏马的骸骨,表现了统治者对人才的不珍惜。
D.结尾用“我最怜君”直抒胸臆,表达对朋友闻鸡起舞、坚决抗金北伐的同情;同时期待朋友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贡献。
D [D项,“同情”理解错误,原文“怜”是“爱”的意思,并非同情。]
10.这首词的上片除用典外,还运用哪些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惊散楼头飞雪”,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这种拟人(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笑富贵千钧如发”,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人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如同毫毛一般轻。运用比喻(夸张、对比),表现“我”和朋友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只有西窗月”,只有那个照人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月。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用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烘托形象和人物心情。“重进酒,换鸣瑟”,我们谈得如此投机,一次又一次地斟着酒, 更换着琴瑟音乐。运用动作细节描写,通过频频斟酒、换曲表现二人谈话的投机。
[答案] ①“惊散楼头飞雪”运用拟人(夸张),写雪受惊飞散,表现“我”和朋友的豪气。②“笑富贵千钧如发”运用比喻(夸张、对比),表现“我”和朋友对功名富贵的蔑视。③“只有西窗月”,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和人物心情。④“重进酒,换鸣瑟”,运用动作细节描写,通过频频斟酒、换曲表现二人谈话的投机。
[诗意疏通]
我本来已老大无成,不该再说什么了,可是,如今碰到了你这个如同陈登、陈遵般有着湖海侠气的相投者,便忍不住“老夫聊发少年狂”了。我正生着病,你来了,我高兴得陪你高歌痛饮,欢喜和友谊驱散了楼头上飞雪的寒意。可笑那些功名富贵,别人将其看得如同千钧般重,我们却把它看得如同毫毛一般轻。可是我们当时所谈论和阐发的那些事关国家兴亡的真知灼见又有谁听见了呢?只有那个照人间沧桑、不关时局安危的西窗明月。我们谈得如此投机,一次又一次地斟着酒,更换着琴瑟音乐。
国家大事依然如故,可是人心却大为消沉,不同于过去了。请问你们:神州大地,究竟还要被金人割裂主宰多久呢?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到千里之外用重金收买骏马的骸骨。极目远眺,关塞河防道路阻塞,不能通行。我最尊敬你那闻鸡起舞的壮烈情怀,你曾说过:男子汉大丈夫,抗金北伐的决心至死也会像铁一般坚定。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
六、[主题:边塞征战](2024·汕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行行且游猎篇
李 白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①。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注】 ①髇:鸣镝,即响箭。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边城儿不务读书,专事游猎,以轻捷相夸,由此引出下文对游猎场景的具体描摹。
B.秋天草白马壮,边城儿纵马游猎,乘醉呼鹰。其骑骋之迅疾,似可赶上日影。
C.“海”即“瀚海”,引申为“四海”之意。此句指全天下之人都为边城儿的气势震慑。
D.全诗笔触流利,一气呵成,绝少板滞之感。边城儿的猛气英风贯穿始终,溢于言外。
C [C项,“引申为‘四海’之意”说法错误。“海”指“瀚海”,意即“沙漠”,同时呼应下文的“沙碛”一词,并没有引申为“四海”之义。]
12.古文状物写人,追求“千古若活”“真如活现”的传神效果。而本诗对“边城儿”形象的刻画,同样也达到了类似的艺术效果。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塑造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正面描写:“骑来蹑影何矜骄”“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弓弯满月不虚发”四句从正面用动作塑造了“边城儿”的形象,写他飞马追踪日影,骑在马背上洋洋自得,酒足饭饱后架起猎鹰就去远郊狩猎,镶金的白玉马鞭一挥舞,就像雪花纷纷飞舞,鸣镝声萧萧。能挽弯弓如满月,箭箭中的无虚发。“骑”“拂”“呼”“弯弓”等一系列动作刻画了边城儿矫健的身姿和高超的射箭技艺。
侧面烘托:“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二句是侧面描写,写出草原上围观的人不由自主地身后退,生怕被箭风伤到,整个沙漠都被骑手的英雄气概震撼笼罩。以“观看的人”的表现来侧面烘托边城儿高超的射箭技艺和英武豪迈的气概。
夸张:“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二句的意思是秋风起,牧草白,正是马肥牛壮好时节,飞马追影,马背上的骑手多么洋洋自得啊!写边城儿骑着骏马奔驰,似乎可以赶上日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目的是表现边城儿矫健的身姿。
比喻:“金鞭拂雪挥鸣鞘”指镶金的白玉马鞭一挥舞,就像雪花纷纷飞舞,鸣镝声萧萧;“弓弯满月不虚发”指能挽弯弓如满月,箭箭中的无虚发。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边城儿挥动的白色马鞭比作雪花飞舞;将拉开的弯弓比喻成满月,展现了边城儿策马游猎时的矫健身姿。
[答案] ①动作描写(理解为正面描写亦可)。写边城儿挥鞭策马,乘醉呼鹰,弯弓射猎,箭射双鸧,以“骑”“拂”“呼”“弯弓”等一系列动作刻画边城儿矫健的身姿和高超的射箭技艺,展现了边城儿英武豪迈的气概。②侧面描写。写观者为边城儿的英风所惊服,全部避让,以“观看的人”的表现来侧面烘托边城儿高超的射箭技艺和英武豪迈的气概。③夸张,写边城儿骑骋迅疾,似可赶上日影,以夸张的笔法写边城儿驰骋的情景,展现边城儿矫健的身姿。④比喻,写边城儿挥动的白色马鞭,宛如雪花飞舞;拉开的弯弓,宛如满月,展现边城儿策马游猎时的矫健身姿。
[诗意疏通]
看这些边境线上长大的男儿,一辈子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就知道骑马游猎,各自夸轻巧。秋风起,牧草白,正是马肥牛壮好时节,飞马追影,马背上的骑手多么洋洋自得啊!酒足饭饱后架起猎鹰就去远郊狩猎,镶金的白玉马鞭一挥舞,就像雪花纷纷飞舞,鸣镝声萧萧。能挽弯弓如满月,箭箭中的无虚发,一箭穿空落双枭。草原上围观的人不由自主地身后退,生怕被箭风伤到,整个沙漠都被骑手的英雄气概震撼笼罩。儒生哪比得上游侠儿,下帷苦读就算到了白头又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