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二)——比较阅读
(限时45分钟)
一、[主题:干谒言志](2024·长沙三模)阅读下面的金词,完成1~2题。(9分)
望海潮·献张六太尉
邓千江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①。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②西还。有元戎阃命③,上将斋坛④。区脱⑤昼空,兜零⑥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注】 ①皋兰:今甘肃兰州。②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③阃(kǔn)命:全权托付之意。④上将斋坛:萧何荐韩信于刘邦,言“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⑤区(ōu)脱:此指西夏营垒。⑥兜零:代指烽火。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上片从古城皋兰的险要处落笔,显示出边塞的雄伟和边防守御的坚固。
B.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激烈场景,是为了更好地衬托战后凄冷肃杀的环境。
C.以“看看”对接上下片,由写景转向赞人,内有一股豪气贯通,连而不断。
D.全篇句式错落,语言精练而见气势,雄浑流畅,铮铮有声,充满韵律之美。
B [B项,“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激烈场景”错,词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情景,而是重在渲染战后凄冷肃穆肃杀的环境。]
2.这首词和柳永的《望海潮》都是投献之作,请简要分析两首词下片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词下片以“看看”领起,盛赞张六太尉统帅的边地将士们的赫赫战功。“定远西还”,作者这里用班超比张六太尉,意在突出张太尉的功绩。“有元戎阃命,上将斋坛”,分别以魏尚和韩信两员历史上的名将比喻张太尉,极尽夸赞他的军事才干和受到的朝廷的重视与信任。“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人们怀着深沉的哀思为死难战友的亡灵祭奠招魂,愿英灵们的赤胆忠魂长留天地间,像贺兰山一样不朽长存。通过对殉国者的祭奠,称颂烈士不朽、英灵永存。柳词“嬉嬉钓叟莲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达官贵人游乐的场景。此处是借百姓歌舞、官员出游的场景赞美孙何治理有方。“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寄寓了作者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
[答案] ①本词借用班超等人的典故及将士的欢宴场景,赞美了张太尉守边拒敌的英雄才干及赫赫功业;“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则通过对殉国者的祭奠,称颂烈士不朽、英灵永存。②柳词借百姓歌舞、官员出游的场景赞美孙何治理有方,“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则寄寓了作者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
[诗意疏通]
凭借水气如云、水势如雷的黄河天堑,再加之金城汤池,名藩古城更显稳固。营地如锦绣交错,山形陡削,秦地关河险固,易守难攻。战后沙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可见到的是战场烟云惨渗的天空,食血肉的烈雕盘旋,贪馋地注视遍地尸骨。皋兰城楼头顶异常明亮,那弯弯的明月如玉弓般。
看那班超出使西域又归来。大将军已经下发通告,说皇上将要设坛拜将。西夏营垒昼夜空空荡荡,傍晚时用兜零举起报平安的烽火。将士悠闲自得,调动军队打仗的虎符也闲置不用了。喝着美酒,看着舞女们的表演。祭奠烈士英灵,日夜守卫着贺兰山。
二、[主题:即事抒怀](2024·铜川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9分)
忧 国①
陆 游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
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注】 ①此诗绍熙五年(1194)作于故乡山阴。淳熙十六年(1189)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五年多。②华颠:白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回到故乡已经六年,他发誓要在耕作中度过余年。“饯”是送的意思。
B.“养心虽若冰将释”形容自己已彻底心灰意冷,即便为国事忧虑也无法重燃希望。
C.本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以自身的隐居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他对国家深沉的爱。
D.本诗在抒情方式上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有相同之处,都采用了叙事抒情和直抒胸臆。
B [B项,“形容自己已彻底心灰意冷,即便为国事忧虑也无法重燃希望”错误。“养心虽若冰将释”并不是说诗人已经彻底心灰意冷无法重燃希望,而是形容自己虽然心境已经平和,像冰即将融化一样,但仍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忧虑和关心,像火还没有熄灭一样。诗人并没有彻底放弃希望,而是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4.本诗采用了双问双答的形式,请对其效果作简要品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的颈联、尾联采用两组问答:颈联“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写在议论时,谁能够忘记忌讳呢?人才的选拔应当超越狭隘的限制。诗歌尾联“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写各位大臣也肯采纳我这普通百姓的意见吗?要是这样,那么贞观、开元的盛世就近在眼前了。首先暗示自己不能忘记忌讳,不能放弃对国家的关注,进而向当政者提出解决之道:要广开言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样才能国家中兴。适当地运用问答的形式,比起陈述句而言,可以引导读者思考问题,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表达方式更灵巧活泼,更易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答案] ①本诗的颈联、尾联采用两组问答:“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和“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首先暗示自己不能忘记忌讳,不能放弃对国家的关注,进而向当政者提出要广开言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②这样问答的形式,比起陈述句而言,更有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表达方式更灵巧活泼,更易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诗意疏通]
皇上恩许辞官还山已经六个年头,发誓要依靠种田为生到老。调养内心虽然像冰一样将要融化,忧虑国家的问题仍然像火一样未被扑灭。议论哪里能够忘记忌讳,人才的选拔应当超越狭隘的限制。众位贤公们也能从草野选拔优秀之人的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就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三、[主题:咏物言志](2024·青岛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9分)
荷花①(其一)
陆 游
风露青冥水面凉,旋移野艇受清香。
犹嫌翠盖红妆句,何况人言似六郎②!
荷花(其二)
陆 游
南浦清秋露冷时,凋红片片已堪悲。
若教具眼高人看,风折霜枯似更奇。
【注】 ①两首诗歌均为陆游晚年归居山阴镜湖期间所作。②六郎:指粉面六郎,形容面容姣好的男子。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湖面上移动小船,只是为了感受荷花的清香,“旋移”写出了诗人赏荷的迫切。
B.世人常用“翠盖红妆”“六郎”突出荷的艳丽,而诗人认为这样的描绘过于俗媚。
C.秋荷片片凋落,香消玉殒,“已堪悲”直抒胸臆,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D.两首诗歌都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严谨,第三句“转”出了新的诗意。
C [C项,“‘已堪悲’直抒胸臆,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错,由“风折霜枯似更奇”可知,诗人在本诗最后表达的是对荷奇崛不凡、坚贞不屈的赞颂之情,悲并不是本诗的基调。]
6.这两首诗歌都是陆游的咏荷之作,请从内容和主旨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首诗歌均以秋荷为描写对象,各自展现了荷花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第一首诗歌,“风露青冥水面凉,旋移野艇受清香”暗示已经入秋,诗人驾着一叶扁舟来到荷塘,久久地沐浴在荷的清香之中,感到惬意和欣慰。“旋移”即马上靠近的意思,表达了作者赏荷之心的迫切。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将秋荷的清雅出尘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优美的秋日荷塘之中。第二首诗歌则着重于描绘荷的神韵和风骨,“风折霜枯似更奇”以一种更为深沉、有力的笔触,展现了荷花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品质。诗人以遭受风霜摧折却依旧风骨犹存的荷花为象征,寄托了自己在逆境中初心不改、坚贞不屈的志向。荷花虽经风霜洗礼,却依然保持着那份高洁与傲骨,这种精神力量深深打动了诗人的心灵,使他借荷花之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这两首诗歌虽然风格迥异,但主旨却殊途同归,都表达了对荷花的赞美之情。第一首诗歌赞美了荷花的清雅出尘,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而第二首诗歌则通过荷花的风骨神韵,寄托了诗人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追求和崇敬。通过描写遭受风霜摧折风骨依旧的荷花,寄托了诗人的坚韧与执着。
[答案] ①内容:两首诗歌均以秋荷为描写对象:其一侧重描写秋荷的清香、雅致;其二着重描写荷的神韵和风骨。②主旨:两首诗歌均表达赞美之情:其一赞美荷花的清雅出尘;其二则托物言志,借遭受风霜摧折风骨依旧的荷花,寄托自己于逆境中初心不改的坚贞。
[诗意疏通]
《荷花(其一)》:风吹拂着湖面,露水凝结成青翠的水色,感觉很凉爽。船只在水面上飞快移动,沾受着清香。诗人仍觉得这翠盖和红妆有些不太搭调,更不用说别人的评语宛如六郎一样。
《荷花(其二)》:南浦的清秋时节,露水冷冽,片片荷花凋零已令人感伤。如果让眼光高远的人来观赏,那风吹雨打、霜冻枯萎的景象就更显得奇特。
四、[主题:咏史怀古]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9分)
拟咏怀二十七首 (其五)
庾信①
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吴起尝辞魏,韩非遂入秦。
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②下,终为关外人③。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公元554年奉梁帝萧绎之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梁灭,他被迫留在长安为官。②华阴:在“潼关”之西,西岳华山脚下,这里指陕西中部长安一带。③关外人: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屡次建立边功,曾以长期作关外人为耻。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庾诗前四句语言坦诚而自责,直接表达了自己离家背国、身存名灭的苦痛。
B.庾诗五、六句运用吴起和韩非的典故,表明自己离梁到魏,乃是出于不得已。
C.庾诗后两句说自己是“关外人”,可见他身在异国,心怀故国,悲苦愤懑。
D.杜诗颔联“淹”字用词精练,描写“楼台”之高,反衬出漂泊之人的渺小。
D [D项,“反衬出漂泊之人的渺小”错误 。“三峡楼台淹日月”写诗人滞留在三峡,想要回去却不能,只能在这里一天天地浪费光阴,营造了萧瑟悲凉的氛围。]
8.有人认为杜甫诗中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语意客观而又有主观色彩。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应分析句意,然后从客观性、主观情感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可。注意庾信前期诗作以绮艳为主,音韵谐美;后期滞留北方,怀乡关之思,多亡国之痛,身世之感,发为苍凉悲壮、沉郁顿挫之音。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杜甫对庾信的生平和作品做了客观的描述。庾信在南北朝时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但因为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他被迫留在长安,远离了自己的故国和家乡。这种身世的变迁,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萧瑟之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杜甫通过“庾信平生最萧瑟”一句,概括了庾信一生的坎坷和悲凉。
杜甫在评价庾信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杜甫本人也是一位经历了战乱和流离的诗人,他对庾信的遭遇感同身受。在“暮年诗赋动江关”一句中,杜甫不仅赞扬了庾信晚年诗歌的深沉和感人,也寄托了自己对晚年生活的感慨。这里的“动江关”可以理解为庾信的诗歌感动了江关内外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杜甫对庾信诗歌的共鸣和感动。这一句诗,抒发了诗人晚年漂泊、心怀故国的沉痛哀婉的情思,具有抑扬顿挫的风格。
[答案] ①这两句意为: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变得沉郁苍劲,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②该句客观评价了庾信暮年的诗风。由庾诗可见,他本应尽忠尽孝,却离家背国而远事异朝,子道臣节俱已亏损,愧疚悔恨,悲苦无奈,从其诗句内容到其情感都表现出暮年诗风的萧条凄凉。③该句流露了诗人杜甫的主观情感。诗人以庾信自比,表达了他对暮年流离失所的哀叹,也表达了他对平生遭际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诗意疏通]
《拟咏怀二十七首 (其五)》:作为臣子,应当忠诚于君主;作为子女,应当孝敬父母。一旦为国家尽忠,为家庭尽孝的事情都做完了,那么个人的名声和荣誉就不再重要了。 吴起曾经离开魏国,而韩非则最终到了秦国。自己的豪情壮志已经消磨完了,雄图大略也不可能施展了。我最终移居到了华阴,但始终觉得自己是关外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来自东北的战尘让我流离失所,漂泊流浪在西南边地。在三峡一带居住停留了很久,与五溪的少数民族们一起生活在同一座山。像侯景和安禄山这样的外族乱臣侍奉皇帝终究是靠不住的,像庾信和我这样的诗人因为战乱而感怀却一直不能回到故乡。庾信的一生离乡漂泊,萧条无比,到了晚年一改诗风,沉郁苍劲的作品感动了江关。
五、[主题:山水田园](2024·杭州二模)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9~10题。(9分)
过桐庐
姜 夔
横看山色仰看云,十幅风帆不藉人。
记取合江江畔树,他年此处好垂纶①。
钓 台
范成大
山林朝市两尘埃,邂逅人生有往来。
各向此心安处住,钓台无意压云台②。
【注】 ①垂纶:垂钓,常指隐居。②云台:汉宫中高台名,后用以借指朝廷。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姜诗首句以“横”“仰”视角的变化,展现了桐庐的山水景色,同时也透露诗人自在闲适的行游状态。
B.姜诗中“十幅风帆不藉人”用拟人手法写出船随风动的轻盈、迅捷,“不藉人”语义双关,颇有意味。
C.范诗首句“山林朝市”与结尾的“钓台云台”所指相同,两相呼应,传达了对人生不同境遇的深刻体悟。
D.姜诗以景起兴,借景寄情,含蓄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范诗则以议论为主,富有哲理,具有宋诗典型特色。
B [B项,“拟人手法”错,此句意思是风帆不需凭借人力就能潇洒自行,并非拟人手法。]
10.这两首诗都写桐庐山水,或明或暗涉及严子陵钓台,寄寓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姜诗在怡然自得之中隐含归隐之意。诗人领略桐庐山水风光,从眼前看到的景色,想到了这里曾是东汉严子陵垂钓之地。严子陵刚正不阿,视权贵如浮云,在同学刘秀称帝后,他挂冠归隐桐庐富春山,以耕读垂钓传世。作者通过严子陵垂钓的典故,含蓄引出自己虽有绝世才华,但不被朝廷所重用,终年流落江湖的多舛命运。然而,诗人没有因为命运的不公自暴自弃,而是以儒家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理念,希望将来也能和严子陵一样归隐桐庐。用他年“垂纶”暗用严子陵垂钓的典故,委婉表达归隐之心。范诗写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认为归隐与入世没有高下之判。“山林朝市两尘埃”中“山林”代表隐逸,“朝市”代表红尘,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而作者认为“两尘埃”,它们并没有什么分别,体现出诗人的人生态度。为何诗人认为它们没有分别?是因为“各向此心安处住”,只要自己的内心是安适的,选择哪种生活都无可厚非,因此诗人说“钓台无意压云台”,“钓台”代表隐逸,“云台”代表为官。“无意”表明隐逸并不比为官更胜一筹。由此可见诗人认为要尊重内心的选择,不必认为归隐就胜过入世为官。
[答案] ①姜诗在怡然自得之中隐含归隐之意。诗人领略桐庐山水风光,用他年“垂纶”暗用严子陵垂钓的典故,委婉表达归隐之心。②范诗写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认为归隐与入世没有高下之判。诗中“山林”“钓台”与“朝市”“云台”借指归隐与入世,两种人生选择结果都是“尘埃”,钓台并没有比云台更胜一筹。
[诗意疏通]
《过桐庐》:从不同角度观察山色的情景,云淡风轻,船随风动,心情怡然自乐。记住合江江畔的树,将来此处是一个适合垂钓的好地方。
《钓台》:山林朝市,人们来往匆忙,扬起尘埃。在这纷繁的世间,我们偶然相遇,共同经历人生的往来。有人选择在山林间隐居追求内心的宁静,有人则选择在喧嚣的市集中寻找安慰。只要尊重内心的选择,不必认为归隐就胜过入世为官。
六、[主题:哲理思辨](2024·福州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1~12题。(9分)
戏为六绝句(其六)①
杜 甫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②复先谁?
别裁③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论诗十绝句(其四)
戴复古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当时人们对南北朝庾信和初唐四杰多有批评。杜甫作《戏为六绝句》予以回应。②祖述:效法;仿效。③别裁:区别淘汰。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诗和戴诗题目相近,题材相同,以绝句形式从不同角度表达各自诗歌创作理念。
B.杜诗首句指出比不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戴诗首句强调创作要精心构思追求变化。
C.杜诗表示借鉴不分先后,与《师说》“庸知其年之先后”相似,戴诗对此无涉及。
D.杜甫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追求风流儒雅,戴诗认为诗歌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D [D项,“追求风流儒雅”错误。杜诗的第三句指出我们学习前人,要学习“风雅”,此处的“风雅”指的是《诗经》“风”“雅”的传统,风雅传统最主要的就是比兴、美刺,就是诗歌创作要言之有物,要刚健,要有寄托,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要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选项把“风雅”理解为“风流儒雅”错误。]
12.化用前人诗句是诗歌创作的普遍现象,如戴诗第二句“笔端有力任从横”化用了杜甫的“凌云健笔意纵横”。请结合这两首诗的主题,谈谈你对诗歌创作化用现象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分析杜诗。这首诗着重表达“转益多师”的观点,要求后生必须多方学习前贤的长处,裨补缺漏,才能深受教益。“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轻薄之后生不及前贤是毫无疑义的,继承传统、互相学习的优秀传统应该是不分先后的。“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应区分和裁除华而不实的文风而崇尚风雅,博采诸家之长,多方面的师承,才能融会变化以成新体,转而受益。
其次分析戴诗。作者强调写诗要独具匠心,反对因袭他人。“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诗人说进行艺术构思时,想象超妙,变化无穷,这样才能笔端有力,放纵奔腾。诗贵创新,必须出自自己胸中,最忌讳的是蹈袭固有的窠臼,跟在别人后面前行。全诗后两句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正确与错误,进一步明确诗重创新的观点。自古以来效仿甚至模仿前人作诗,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后人作诗,要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真实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前人过程中既要继承又要批判,既要吸收又要扬弃。批判继承中有所创新,这才是杜诗“转益多师”“别裁伪体”之精神所在,才是我们理解古诗创作中仿造、化用、引用现象之关键。
[答案] ①化用现象,应该像杜诗所说要多方面向前人学习,既有所选择批评,又充分尊重、博采众长;②还要如戴诗所说贵在创新,强调独创,不应该因循守旧。
[诗意疏通]
《戏为六绝句(其六)》: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继承前人、互相学习的优秀传统应该是不用分先后的。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论诗十绝句(其四)》:进行艺术构思时,想象超妙,变化无穷,这样才能笔端有力,放纵奔腾。诗贵创新,必须出自自己胸中,最忌讳的是蹈袭固有的窠臼,跟在别人后面前行。任务限时集训(十五) 古代诗歌(二)——比较阅读
(限时45分钟)
一、[主题:干谒言志](2024·长沙三模)阅读下面的金词,完成1~2题。(9分)
望海潮·献张六太尉
邓千江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①。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②西还。有元戎阃命③,上将斋坛④。区脱⑤昼空,兜零⑥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注】 ①皋兰:今甘肃兰州。②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③阃(kǔn)命:全权托付之意。④上将斋坛:萧何荐韩信于刘邦,言“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⑤区(ōu)脱:此指西夏营垒。⑥兜零:代指烽火。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上片从古城皋兰的险要处落笔,显示出边塞的雄伟和边防守御的坚固。
B.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激烈场景,是为了更好地衬托战后凄冷肃杀的环境。
C.以“看看”对接上下片,由写景转向赞人,内有一股豪气贯通,连而不断。
D.全篇句式错落,语言精练而见气势,雄浑流畅,铮铮有声,充满韵律之美。
2.这首词和柳永的《望海潮》都是投献之作,请简要分析两首词下片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即事抒怀](2024·铜川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9分)
忧 国①
陆 游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
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注】 ①此诗绍熙五年(1194)作于故乡山阴。淳熙十六年(1189)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五年多。②华颠:白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回到故乡已经六年,他发誓要在耕作中度过余年。“饯”是送的意思。
B.“养心虽若冰将释”形容自己已彻底心灰意冷,即便为国事忧虑也无法重燃希望。
C.本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以自身的隐居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他对国家深沉的爱。
D.本诗在抒情方式上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有相同之处,都采用了叙事抒情和直抒胸臆。
4.本诗采用了双问双答的形式,请对其效果作简要品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主题:咏物言志](2024·青岛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9分)
荷花①(其一)
陆 游
风露青冥水面凉,旋移野艇受清香。
犹嫌翠盖红妆句,何况人言似六郎②!
荷花(其二)
陆 游
南浦清秋露冷时,凋红片片已堪悲。
若教具眼高人看,风折霜枯似更奇。
【注】 ①两首诗歌均为陆游晚年归居山阴镜湖期间所作。②六郎:指粉面六郎,形容面容姣好的男子。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湖面上移动小船,只是为了感受荷花的清香,“旋移”写出了诗人赏荷的迫切。
B.世人常用“翠盖红妆”“六郎”突出荷的艳丽,而诗人认为这样的描绘过于俗媚。
C.秋荷片片凋落,香消玉殒,“已堪悲”直抒胸臆,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D.两首诗歌都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严谨,第三句“转”出了新的诗意。
6.这两首诗歌都是陆游的咏荷之作,请从内容和主旨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主题:咏史怀古]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9分)
拟咏怀二十七首 (其五)
庾信①
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吴起尝辞魏,韩非遂入秦。
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②下,终为关外人③。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公元554年奉梁帝萧绎之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梁灭,他被迫留在长安为官。②华阴:在“潼关”之西,西岳华山脚下,这里指陕西中部长安一带。③关外人: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屡次建立边功,曾以长期作关外人为耻。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庾诗前四句语言坦诚而自责,直接表达了自己离家背国、身存名灭的苦痛。
B.庾诗五、六句运用吴起和韩非的典故,表明自己离梁到魏,乃是出于不得已。
C.庾诗后两句说自己是“关外人”,可见他身在异国,心怀故国,悲苦愤懑。
D.杜诗颔联“淹”字用词精练,描写“楼台”之高,反衬出漂泊之人的渺小。
8.有人认为杜甫诗中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语意客观而又有主观色彩。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主题:山水田园](2024·杭州二模)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9~10题。(9分)
过桐庐
姜 夔
横看山色仰看云,十幅风帆不藉人。
记取合江江畔树,他年此处好垂纶①。
钓 台
范成大
山林朝市两尘埃,邂逅人生有往来。
各向此心安处住,钓台无意压云台②。
【注】 ①垂纶:垂钓,常指隐居。②云台:汉宫中高台名,后用以借指朝廷。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姜诗首句以“横”“仰”视角的变化,展现了桐庐的山水景色,同时也透露诗人自在闲适的行游状态。
B.姜诗中“十幅风帆不藉人”用拟人手法写出船随风动的轻盈、迅捷,“不藉人”语义双关,颇有意味。
C.范诗首句“山林朝市”与结尾的“钓台云台”所指相同,两相呼应,传达了对人生不同境遇的深刻体悟。
D.姜诗以景起兴,借景寄情,含蓄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范诗则以议论为主,富有哲理,具有宋诗典型特色。
10.这两首诗都写桐庐山水,或明或暗涉及严子陵钓台,寄寓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主题:哲理思辨](2024·福州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1~12题。(9分)
戏为六绝句(其六)①
杜 甫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②复先谁?
别裁③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论诗十绝句(其四)
戴复古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当时人们对南北朝庾信和初唐四杰多有批评。杜甫作《戏为六绝句》予以回应。②祖述:效法;仿效。③别裁:区别淘汰。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诗和戴诗题目相近,题材相同,以绝句形式从不同角度表达各自诗歌创作理念。
B.杜诗首句指出比不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戴诗首句强调创作要精心构思追求变化。
C.杜诗表示借鉴不分先后,与《师说》“庸知其年之先后”相似,戴诗对此无涉及。
D.杜甫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追求风流儒雅,戴诗认为诗歌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12.化用前人诗句是诗歌创作的普遍现象,如戴诗第二句“笔端有力任从横”化用了杜甫的“凌云健笔意纵横”。请结合这两首诗的主题,谈谈你对诗歌创作化用现象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