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中华文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黄河精魂
刘白羽
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我曾栉风沐雨,九渡黄河。隆冬寒天,冰川崩裂,步履其上,如临深渊,其峻,其险,令人神魂惊悚;而当初夏,山洪激发,奔腾澎湃,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千万里,其神魄,其气韵,顿使我心胸为之开阔,禁不住仰天长啸。
你,母亲的河流,啊!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浩浩然,茫茫然,滂滂然,沛沛然!
你诞生了丰裕富饶的黄河文化,抚育了惊天动地的黄河英灵。近来,随着年事日增,回顾既往,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一往无前。黄河,你不愧是华夏文明的伟大象征。历史上,不论来自国内、国外的民族危难如何严酷,只要黄河母亲一声怒吼,全体人民就会呼啸而起,团结奋斗,扭转乾坤,转危为安。举例说,二次大战中,中国被侵略的时间最长,所遭受的灾难最重,因而,所进行的血战也最为壮烈,无数英雄的热血洒遍大地,壮志凛然千秋。正是在这前赴后继、慷慨悲歌的大背景下,爆发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为黄钟大吕的交响,最为神奇瑰丽的篇章——抗日战争。而指挥这一交响、抒写这一篇章的,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曾记得,在黄土高原之上、延安凤凰山下,那幽静的小屋里,那烛光闪烁之中,毛主席亲自分派我深入华北敌后。革命导师大气磅礴、奋笔直书的情景,至今想起,犹历历在目。接受任务后,我乘着皮筏,穿越滔滔波浪,强渡黄河。那一刻,我恍然悟到,毛主席的神魄,正是黄河的神魄。出发途中与完成任务后归来,我直观地感觉到了毛主席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从容潇洒和制定游击战、确立持久战的深思熟虑。毛泽东是中国的马克思,他率领我们在血雨腥风中,砸碎旧世界的桎梏,创造一个亮堂堂的新世界。
有一次,我从黄河中游过渡,登上太行诸峰。正是春光明媚,山野里桃李盛开。在山上,我见到了朱德总司令。我和朱总司令,初识于风雪汾河,但在太行山,才相知相熟起来。朱老总宽厚仁德,雄才伟略,雍容大度,扬眉万里,手挥千军。不久,日寇向太行山发动大扫荡,恰逢此时,漳河水势陡然暴涨,咆哮奔腾,摧崖拍岸。前有洪水,后有敌军,形势十分危急。然而,我看到朱总司令镇定地站在悬崖之上,谈笑间,指挥队伍泅渡,心头立刻溢满了自信。果然,当队伍转移到太行深处,眼前顿时浓荫蔽天,清溪潺潺。终于迎来了反扫荡,千山万壑,擂鼓助威,抗日战士如黄河东去,势如破竹,一往无前。
又一次,队伍向黄河下游挺进。平原烈火,红缨枪如林木戟立,地下道似星罗棋布。朗朗的蓝天下,健儿们策马飞驰。在南宫,我见到了邓小平政委。小平同志正与美国人卡尔逊交谈,那是一间古老的厅堂,高大而荫凉。话题是国际形势,小平同志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他精辟的分析,竟然震撼了卡尔逊的心灵。若干年后,卡尔逊回忆起当年那番谈话,充满敬意地写道:他矮而胖,身体很结实,头脑像芥末一样灵敏。一天下午,我们讨论了国际政治的整个领域,他掌握的情况之多,使我吃惊。有件材料,弄得我目瞪口呆,茫然不知作答。他说:“去年,美国把从国外购买的武器一半以上提供给了日本。”“你能肯定吗?”我问。我知道美国人民不会这么做的,怎么能把战争物资卖给一个侵略国家呢?“是的,”他肯定地说,“消息来源,就是你们美国的新闻电讯。”我很尴尬,说:“恐怕是电讯搞错了,在过去一年中,我亲眼看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屠杀和蹂躏,我不能相信,美国人会有意地介入这场灾难。”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后来我了解到,日本的确是得到了美国的大量武装。
小平同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的血脉里,似乎正汩汩流动着黄河的灵慧。
也就是在那以后不久,我们从南宫进入国统区,向黄河前进。路上,国民党负责护送我们的人,嫌天热,躺在了树底下歇凉。谁知不远处就是日军阵地,好险啊!末了,我们机智突围,并顺利渡过黄河。
斗转星移,天翻地覆。一唱雄鸡天下白。黄河依然是母亲河,千秋万载,不改其志。危难时,她发出怒吼,振聋发聩。太平时,她波翻浪舞,一路欢歌。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我乘飞机从乌鲁木齐回京。登机时,半空里还是一片浓云密雨的景象,待穿过云层,升上高空,蓝天顿时一碧如洗,万里无云。凭窗俯瞰,下面是一望无垠的冰峰雪岭,重重叠叠,白纹如网,皑皑耀人眼目。
飞了一程,则君临茫茫无际的黄土高原。纵目处,黄色的沙丘中,蜿蜒盘绕着一条细长细长的飘带,若隐若现,闪闪烁烁。又过了一程,就接着金光汇聚的黄河了。啊,黄河,你在人民的大地上恣肆流淌,纵情欢笑。你是文化,你是文明,你是风华,你是气概。你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而今,又鼓舞着亿万人民乘风破浪,激流勇进。长风一拂,万弩齐发啊!黄河,你奔出涌向二十一世纪的气势吧!你唱出迎接二十一世纪的赞歌吧!虽有险阻,虽有暗礁,然而,我们的哲学,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理论,必定成为现实。长歌当啸,黄河,你这壮丽的航程,你这古典而又现代的风范,你这赫赫巍巍的民族精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引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状黄河奔腾气势,引毛泽东“一唱雄鸡天下白”抒对新中国成立的欢欣,信手拈来,契合无间。
B.“浩浩然,茫茫然,滂滂然,沛沛然!”这组排比短句是作者触景生情之感,突出黄河流域面积大、河水混浊、水量丰沛等特点。
C.作者巧用景物烘托情感,如以“咆哮奔腾,摧崖拍岸”渲染遭遇险境的危急,以“浓荫蔽天,清溪潺潺”烘托成功转移的愉悦。
D.文中摘引卡尔逊回忆录中的文字,既突出邓小平才学渊博、睿智、敏锐等特点,也表达了卡尔逊对他由衷的钦敬、欣赏之意。
B [“突出黄河流域面积大、河水混浊、水量丰沛等特点”错误。结合原文“你,母亲的河流,啊!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浩浩然,茫茫然,滂滂然,沛沛然”可知,这组排比叠词短句不仅写黄河的自然地理特征,更是从其所象征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角度来突出其伟大强悍、博大精深的特点。选项流于肤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回忆九渡黄河,概写冬、夏不同时节黄河或险峻或雄浑的景象,抒发自己或惊悚或开阔的感触,领起下文。
B.“红缨枪如林木戟立,地下道似星罗棋布”这两句用比喻、夸张手法,令人想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队伍之浩大、防守之严密。
C.“危难时,她发出怒吼,振聋发聩。太平时,她波翻浪舞,一路欢歌。”这两句结构相同,对比鲜明,比拟生动,情感饱满真挚。
D.文章以“黄河”为线索贯串全文,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通篇都用“你”指称黄河,叙述亲切自然,增强了感染力。
D [“以‘黄河’为线索……通篇都用‘你’指称黄河”错误。结合标题“黄河精魂”,原文“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我曾栉风沐雨,九渡黄河……浩浩然,茫茫然,滂滂然,沛沛然”“长歌当啸,黄河,你这壮丽的航程,你这古典而又现代的风范,你这赫赫巍巍的民族精魂”可知,从文章标题及全文语境、主旨蕴涵角度看,应是以“黄河精魂”为线索。选项这一说法欠妥帖。结合原文“你,母亲的河流”“你诞生了丰裕富饶的黄河文化,抚育了惊天动地的黄河英灵”“黄河,你不愧是华夏文明的伟大象征”“危难时,她发出怒吼,振聋发聩。太平时,她波翻浪舞,一路欢歌”可知,文章整体上以第二人称“你”来指称黄河,局部语句用“她”来指称黄河。选项“通篇都用‘你’指称黄河”这一分析也不准确。]
3.刘白羽认为,散文“应使人读了从中获得美感、诗意与深邃而优美的意境,才令人惊喜或惊叹,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刘白羽散文选》)。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创造美的意境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创造美的意境主要有三种途径:①写出散文的“神”。由形入神地写出事物(景和人)的内在精神。通篇紧扣“黄河精魂”来写,深挖黄河象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强悍,讴歌革命领袖、英杰的伟岸、超迈、亲和、灵慧。②饱含深情。叙事写人,写景状物,无不倾注澎湃、炽热的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黄河母亲的热爱,对革命导师、杰出统帅的爱戴,对中华民族的自豪,对华夏文明的自信。③富含哲理。在写景状物、叙事写人基础上,带有思辨色彩地进行哲理升华。以饱含感情的议论,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指挥”作用,点评毛泽东是中国的马克思。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读书小组拟以此文末段为例,写一则语言鉴赏札记,经讨论,大家提出两个角度:如诗的韵律和灵动的修辞。请任选其一,围绕选定角度写出你的鉴赏要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如诗的韵律)①末段语言表达呈现鲜明的如诗歌的韵律美,卒章显志,升华主题。②以排比短句传情达意,句式整饬,增强语势。③以宽式对偶句抒写礼赞,句式匀称,节奏和谐。④以四字短句穿插,错落有致,简洁明快。⑤多用整句(排比、对偶),整齐匀称,朗朗上口,有如诗的韵律。
(示例二)(灵动的修辞)①末段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灵动,情感充沛,升华主题。②贴切比喻,状物逼真。把高空纵目所见的沙丘中的黄河比作细长的“飘带”,化静为动。③生动拟人,真情洋溢。说黄河“恣肆流淌,纵情欢笑”,突出黄河与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④排比铺陈,酣畅淋漓。用短句铺排,盛赞黄河之博大精深的内涵、催人奋进的精神。
二、[主题:青春记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风筝仙女
铁 凝
①家居市区的边缘,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才知道你每天吃下去的确是真的粮食,喝下去的也确是活的水。
②我们不必担心再会有房子遮挡抛向远处的视线了。有消息说市政建设部门在规划把这片菜地变成一座公园。这使我们在侥幸的同时,又觉出一点儿失落,公园对于一座城市算不上什么奇迹,而一座城市能拥有一片菜地才是格外地不易。公园与生俱来地有一种刻意招引市民的气质;菜地可没打算招谁,菜们自管自安稳地在泥土里成长。
③通常,四周的居民会在清晨和傍晚沿着田间土路散步,或者小心翼翼地踩着垄沟背儿在菜畦里穿行。只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了的时候,才有人在开阔的地里撒欢儿似的奔跑,人们在这里放风筝。
④我的风筝实属普通,价格也低廉,才两块五毛钱。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一行小字,“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什么的。如此说这“仙女”的扎制者,便是这位名叫高玉修的邯郸农民了。虽说这位高玉修描画“仙女”的笔法粗陋幼稚,选用的颜料也极尽单调,但我相中了它。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它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他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让我决定,我就要这个“仙女”。
⑤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并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举着我的“仙女”,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的督促着我“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⑥【甲】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⑦这热情有力的鼓动在我耳边呼啸,在早春的空气里洋溢,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我回过头去仰望长天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
⑧【乙】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⑨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一辆“奥迪”开过来了,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
⑩“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地好看。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他们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我想起一个爱放风筝的同事。他曾告诉我,小时候在乡下时,糊风筝买不起线,就用家里没有用的碎棉线一段段接起来,代替风筝线。线的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跑着追。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风把“仙女”兜起又甩下,“仙女”摇摆着身子朝远处飘去。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只因为这纯粹是“仙女”和我之间的事,与别人无关。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作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在想究竟什么叫作放风筝。我不知道。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联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②段,作者从精神气质的角度对比“公园”和“菜地”的不同,窥探城市文明的异变。
B.“我”决定买下仙女风筝,因为“我”从“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广告中看出扎制者拙朴的本色。
C.甲、乙两句独立成段,构成间隔反复,充分抒发“我”对风筝自在高飞的赞叹及对自然的热爱等。
D.“我”用“钻戒”“蜈蚣”代称青年人和他的风筝,表达对被物质享受包裹的青年人的厌恶。
D [“代称青年人和他的风筝”“厌恶”错误。“蜈蚣”是风筝本来的样子,代称“蜈蚣”不足以看出“表达对被物质享受包裹的青年人的厌恶”;另外原文中有“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等相关记叙,写出“我”旁观青年人时的平和心境,并没有“厌恶”的情感。]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用“你”的人称代替“我”的口吻,更能激起读者对自然原始的乡土生活的情感共鸣。
B.文章第⑦段以疑问句写出自然的神秘之感,让人震惊、赞叹。改写为肯定句则效果不尽相同。
C.文章第 段插叙的故事,虽不属于中心内容,不参与情节发展,但对表达主题有积极作用。
D.文章第 段以排比连写“我”追赶“仙女”的过程,凌乱的踪迹突显出“我”心无旁骛的执着。
C [“不参与情节发展”错误。文章第 段以联想的方式插叙同事放风筝、追风筝的故事,“走神”“断线”推动了情节发展,同事的“追逐”也自然引出“我”对“仙女”的追逐并产生思考。]
★7.旁批点评是一种良好的自主阅读方法。请以“风筝·生活·快乐”为关键词,结合文本第⑩~ 段的相关内容写一则旁批点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手戴钻戒的青年”和“我的同事”放风筝是截然不同的。“手戴钻戒的青年”这样放风筝:“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他们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物质生活的富裕使他如此傲慢,以至于缺失了放风筝本身的乐趣。
②“我的同事”这样放风筝:“小时候在乡下时,糊风筝买不起线,就用家里没有用的碎棉线一段段接起来,代替风筝线。线的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跑着追。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我”的同事虽然家境不富裕,却更珍惜放风筝的不易,反而更容易从中得到快乐。快乐是在真实的、脚踏实地的追求中获得的。
[答案] (示例)青年人拥有巨大而华贵的风筝,但他不曾碰那风筝,物质生活的富足滋生了傲慢,使他无缘体会生活中真正的快乐;同事小时候亲手制作风筝,放飞风筝,追逐风筝,生活的匮乏让他更懂得珍惜平凡而美好的事物,于贫苦中也能脚踏实地地创造并获得真实的快乐。
8.有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的对乡村的情感与她在《哦,香雪》中的表达相矛盾。对此你怎么看?简要阐述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哦,香雪》创作于八十年代初期,描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作者还有意交代了香雪这一举动的心理动力,那就是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以清新隽永的笔调表现了一个在闭塞山村中生活的少女香雪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小说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赞美了乡村生活的自然、清新,赞美了乡村人身上淳朴、沉稳、内敛的气质。
②本文通过描写在“市区的边缘”,在“楼房前边……农民的菜地”里放风筝的自由和快乐,赞美了乡村生活的自然、清新。通过“手戴钻戒的青年”被物质异化,不懂得放风筝的快乐,站在都市人的视角进行反思,对高速发展的都市文明的审视,对物质发展之后所产生的功利、浮躁的心态的反思,在此基础上表达对乡村、对土地的亲近,意在呼唤心灵的回归。
③两者都表现了对乡村的亲切感,对乡村人保留的淳朴人性的赞美。只是一个是站在山村姑娘的视角,一个是站在城市人的视角,二者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
[答案] (示例)不存在根本性矛盾。本文和《哦,香雪》都赞美了乡村生活的自然、清新,赞美了乡村人身上淳朴、沉稳、内敛的气质。两篇文章是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不同时期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哦,香雪》创作于八十年代改革初期,是站在山村姑娘的视角,表达她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现状的渴望;本文是站在现代都市人的视角,对高速发展的都市文明的审视,对物质发展之后所产生的功利、浮躁的心态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也表达了对乡村、对土地的亲近,意在呼唤心灵的回归。
1 / 36任务限时集训(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应用性考查
(限时32分钟)
一、[主题:中华文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黄河精魂
刘白羽
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我曾栉风沐雨,九渡黄河。隆冬寒天,冰川崩裂,步履其上,如临深渊,其峻,其险,令人神魂惊悚;而当初夏,山洪激发,奔腾澎湃,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千万里,其神魄,其气韵,顿使我心胸为之开阔,禁不住仰天长啸。
你,母亲的河流,啊!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浩浩然,茫茫然,滂滂然,沛沛然!
你诞生了丰裕富饶的黄河文化,抚育了惊天动地的黄河英灵。近来,随着年事日增,回顾既往,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一往无前。黄河,你不愧是华夏文明的伟大象征。历史上,不论来自国内、国外的民族危难如何严酷,只要黄河母亲一声怒吼,全体人民就会呼啸而起,团结奋斗,扭转乾坤,转危为安。举例说,二次大战中,中国被侵略的时间最长,所遭受的灾难最重,因而,所进行的血战也最为壮烈,无数英雄的热血洒遍大地,壮志凛然千秋。正是在这前赴后继、慷慨悲歌的大背景下,爆发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为黄钟大吕的交响,最为神奇瑰丽的篇章——抗日战争。而指挥这一交响、抒写这一篇章的,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曾记得,在黄土高原之上、延安凤凰山下,那幽静的小屋里,那烛光闪烁之中,毛主席亲自分派我深入华北敌后。革命导师大气磅礴、奋笔直书的情景,至今想起,犹历历在目。接受任务后,我乘着皮筏,穿越滔滔波浪,强渡黄河。那一刻,我恍然悟到,毛主席的神魄,正是黄河的神魄。出发途中与完成任务后归来,我直观地感觉到了毛主席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从容潇洒和制定游击战、确立持久战的深思熟虑。毛泽东是中国的马克思,他率领我们在血雨腥风中,砸碎旧世界的桎梏,创造一个亮堂堂的新世界。
有一次,我从黄河中游过渡,登上太行诸峰。正是春光明媚,山野里桃李盛开。在山上,我见到了朱德总司令。我和朱总司令,初识于风雪汾河,但在太行山,才相知相熟起来。朱老总宽厚仁德,雄才伟略,雍容大度,扬眉万里,手挥千军。不久,日寇向太行山发动大扫荡,恰逢此时,漳河水势陡然暴涨,咆哮奔腾,摧崖拍岸。前有洪水,后有敌军,形势十分危急。然而,我看到朱总司令镇定地站在悬崖之上,谈笑间,指挥队伍泅渡,心头立刻溢满了自信。果然,当队伍转移到太行深处,眼前顿时浓荫蔽天,清溪潺潺。终于迎来了反扫荡,千山万壑,擂鼓助威,抗日战士如黄河东去,势如破竹,一往无前。
又一次,队伍向黄河下游挺进。平原烈火,红缨枪如林木戟立,地下道似星罗棋布。朗朗的蓝天下,健儿们策马飞驰。在南宫,我见到了邓小平政委。小平同志正与美国人卡尔逊交谈,那是一间古老的厅堂,高大而荫凉。话题是国际形势,小平同志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他精辟的分析,竟然震撼了卡尔逊的心灵。若干年后,卡尔逊回忆起当年那番谈话,充满敬意地写道:他矮而胖,身体很结实,头脑像芥末一样灵敏。一天下午,我们讨论了国际政治的整个领域,他掌握的情况之多,使我吃惊。有件材料,弄得我目瞪口呆,茫然不知作答。他说:“去年,美国把从国外购买的武器一半以上提供给了日本。”“你能肯定吗?”我问。我知道美国人民不会这么做的,怎么能把战争物资卖给一个侵略国家呢?“是的,”他肯定地说,“消息来源,就是你们美国的新闻电讯。”我很尴尬,说:“恐怕是电讯搞错了,在过去一年中,我亲眼看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屠杀和蹂躏,我不能相信,美国人会有意地介入这场灾难。”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后来我了解到,日本的确是得到了美国的大量武装。
小平同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的血脉里,似乎正汩汩流动着黄河的灵慧。
也就是在那以后不久,我们从南宫进入国统区,向黄河前进。路上,国民党负责护送我们的人,嫌天热,躺在了树底下歇凉。谁知不远处就是日军阵地,好险啊!末了,我们机智突围,并顺利渡过黄河。
斗转星移,天翻地覆。一唱雄鸡天下白。黄河依然是母亲河,千秋万载,不改其志。危难时,她发出怒吼,振聋发聩。太平时,她波翻浪舞,一路欢歌。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我乘飞机从乌鲁木齐回京。登机时,半空里还是一片浓云密雨的景象,待穿过云层,升上高空,蓝天顿时一碧如洗,万里无云。凭窗俯瞰,下面是一望无垠的冰峰雪岭,重重叠叠,白纹如网,皑皑耀人眼目。
飞了一程,则君临茫茫无际的黄土高原。纵目处,黄色的沙丘中,蜿蜒盘绕着一条细长细长的飘带,若隐若现,闪闪烁烁。又过了一程,就接着金光汇聚的黄河了。啊,黄河,你在人民的大地上恣肆流淌,纵情欢笑。你是文化,你是文明,你是风华,你是气概。你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而今,又鼓舞着亿万人民乘风破浪,激流勇进。长风一拂,万弩齐发啊!黄河,你奔出涌向二十一世纪的气势吧!你唱出迎接二十一世纪的赞歌吧!虽有险阻,虽有暗礁,然而,我们的哲学,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理论,必定成为现实。长歌当啸,黄河,你这壮丽的航程,你这古典而又现代的风范,你这赫赫巍巍的民族精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引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状黄河奔腾气势,引毛泽东“一唱雄鸡天下白”抒对新中国成立的欢欣,信手拈来,契合无间。
B.“浩浩然,茫茫然,滂滂然,沛沛然!”这组排比短句是作者触景生情之感,突出黄河流域面积大、河水混浊、水量丰沛等特点。
C.作者巧用景物烘托情感,如以“咆哮奔腾,摧崖拍岸”渲染遭遇险境的危急,以“浓荫蔽天,清溪潺潺”烘托成功转移的愉悦。
D.文中摘引卡尔逊回忆录中的文字,既突出邓小平才学渊博、睿智、敏锐等特点,也表达了卡尔逊对他由衷的钦敬、欣赏之意。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回忆九渡黄河,概写冬、夏不同时节黄河或险峻或雄浑的景象,抒发自己或惊悚或开阔的感触,领起下文。
B.“红缨枪如林木戟立,地下道似星罗棋布”这两句用比喻、夸张手法,令人想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队伍之浩大、防守之严密。
C.“危难时,她发出怒吼,振聋发聩。太平时,她波翻浪舞,一路欢歌。”这两句结构相同,对比鲜明,比拟生动,情感饱满真挚。
D.文章以“黄河”为线索贯串全文,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通篇都用“你”指称黄河,叙述亲切自然,增强了感染力。
3.刘白羽认为,散文“应使人读了从中获得美感、诗意与深邃而优美的意境,才令人惊喜或惊叹,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刘白羽散文选》)。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创造美的意境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读书小组拟以此文末段为例,写一则语言鉴赏札记,经讨论,大家提出两个角度:如诗的韵律和灵动的修辞。请任选其一,围绕选定角度写出你的鉴赏要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青春记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风筝仙女
铁 凝
①家居市区的边缘,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才知道你每天吃下去的确是真的粮食,喝下去的也确是活的水。
②我们不必担心再会有房子遮挡抛向远处的视线了。有消息说市政建设部门在规划把这片菜地变成一座公园。这使我们在侥幸的同时,又觉出一点儿失落,公园对于一座城市算不上什么奇迹,而一座城市能拥有一片菜地才是格外地不易。公园与生俱来地有一种刻意招引市民的气质;菜地可没打算招谁,菜们自管自安稳地在泥土里成长。
③通常,四周的居民会在清晨和傍晚沿着田间土路散步,或者小心翼翼地踩着垄沟背儿在菜畦里穿行。只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了的时候,才有人在开阔的地里撒欢儿似的奔跑,人们在这里放风筝。
④我的风筝实属普通,价格也低廉,才两块五毛钱。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一行小字,“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什么的。如此说这“仙女”的扎制者,便是这位名叫高玉修的邯郸农民了。虽说这位高玉修描画“仙女”的笔法粗陋幼稚,选用的颜料也极尽单调,但我相中了它。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它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他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让我决定,我就要这个“仙女”。
⑤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并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举着我的“仙女”,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的督促着我“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⑥【甲】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⑦这热情有力的鼓动在我耳边呼啸,在早春的空气里洋溢,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我回过头去仰望长天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
⑧【乙】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⑨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一辆“奥迪”开过来了,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
⑩“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地好看。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他们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我想起一个爱放风筝的同事。他曾告诉我,小时候在乡下时,糊风筝买不起线,就用家里没有用的碎棉线一段段接起来,代替风筝线。线的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跑着追。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风把“仙女”兜起又甩下,“仙女”摇摆着身子朝远处飘去。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只因为这纯粹是“仙女”和我之间的事,与别人无关。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作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在想究竟什么叫作放风筝。我不知道。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联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②段,作者从精神气质的角度对比“公园”和“菜地”的不同,窥探城市文明的异变。
B.“我”决定买下仙女风筝,因为“我”从“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广告中看出扎制者拙朴的本色。
C.甲、乙两句独立成段,构成间隔反复,充分抒发“我”对风筝自在高飞的赞叹及对自然的热爱等。
D.“我”用“钻戒”“蜈蚣”代称青年人和他的风筝,表达对被物质享受包裹的青年人的厌恶。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用“你”的人称代替“我”的口吻,更能激起读者对自然原始的乡土生活的情感共鸣。
B.文章第⑦段以疑问句写出自然的神秘之感,让人震惊、赞叹。改写为肯定句则效果不尽相同。
C.文章第 段插叙的故事,虽不属于中心内容,不参与情节发展,但对表达主题有积极作用。
D.文章第 段以排比连写“我”追赶“仙女”的过程,凌乱的踪迹突显出“我”心无旁骛的执着。
★7.旁批点评是一种良好的自主阅读方法。请以“风筝·生活·快乐”为关键词,结合文本第⑩~ 段的相关内容写一则旁批点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的对乡村的情感与她在《哦,香雪》中的表达相矛盾。对此你怎么看?简要阐述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