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那条金黄的稻草龙,时常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舞动。
在故乡,正月初一过新年,家家户户都是过中节,也就是中午这餐算是过节的正餐,大鱼大肉,最为丰盛,于今亦然。吃罢中饭后,若是不下雨,村民们便会聚集村门口,闲站闲谈,会有人扯到龙灯身上,提议扎龙灯,一人倡议,众人响应,于是一年一度的舞龙灯乡俗就此拉开了序幕。
长久以来,故乡的龙灯都是用稻草扎的,自然可称作稻草龙灯,或者草龙灯。扎龙灯,技术含量最高的当属扎龙头。扎宝珠龙头时,众人先用梳理干净的稻草,扎出一个个蒜头状的长秆宝珠,宝珠大的如拳,小的如新母鸡下的蛋,各有类别,各有所用。而后,将二三十个这样的稻草宝珠组合绑扎,渐渐就有了形制,龙首、龙角、龙眼、龙耳、龙嘴、龙舌、龙须……应有尽有,活灵活现,看起来威猛又漂亮,气势不凡。扎龙灯的时候,有的小孩子也拿稻草扎制自个儿玩耍的秆龙灯,有时也在自己的龙灯上插上几支点燃的香火,摇一摇,舞一舞,学着大人舞龙灯的样子,一如龙子龙孙,玩得十分开心。
舞龙灯时,村中就会自发地有一群人,大人、少年和儿童,从朝门口的盘龙处,举起这条长龙,敲锣打鼓,在石板巷子里游走,挨家挨户收香。场地上人影攒动,众声喧哗,众人将这些香火,一支一支插满龙头、龙辫、龙节、龙尾,顿时,一条浑身布满火红光点的香火龙,在黑夜的映衬下璀璨明丽,神采奕奕。
①在那个远去的淳朴年代,②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艺术,③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④与耍狮子、看戏一道,⑤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
1.文中加点的词语在结构与表达效果上有何共性?(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结构上看,“活灵活现”“龙子龙孙”“挨家挨户”都是ABAC式的短语,第一、第三字相同,其他两字不同。此结构形式,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
从表达效果上看,“活灵活现”表现了稻草龙灯生动形象的特点;“龙子龙孙”表现了小孩子学着大人舞龙灯时开心愉悦的样子;“挨家挨户”表现了舞龙灯时收香的习俗。扎龙、舞龙、收香的习俗极具乡村气息,表现了作者对这一习俗的喜爱。
[答案] ①结构相同,均以间隔叠词的方式构成,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②这些词语,营造了浓郁的乡村气息,表现了作者对舞龙习俗的热爱。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渐渐就有了龙的整体形制”,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比较原句与改句,可知两句的差异:原句先概述龙的形制,然后分项列举龙的各个部分;改句用一句话从整体上交代了龙的形制。原句按照先整体再局部的逻辑顺序介绍了龙的形象,化动为静,体现了其活灵活现的特点。各个部分都由稻草和宝珠扎制而成,列举龙的各个部位,体现了扎制的精细和复杂,表现对传统手艺的赞美和喜爱。
[答案] ①原句一一罗列龙的各个部位,次第呈现出完整、生动的龙形象,更有动态感;②这种列举凸显了稻草龙灯制作的精细与复杂,更能传达对传统手艺的喜爱。
3.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②处,搭配不当。“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艺术,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中主语“舞龙灯表演艺术”与“成了……重大活动”搭配不当,所以可改为“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或“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第⑤处,成分残缺。“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中缺少与“营造”搭配的宾语中心词,所以可改为“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氛围”。
[答案] 第②处,修改为: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
第⑤处,修改为: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氛围。
二、(2024·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6题。(11分)
红烛啊!
①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A矛盾!冲突!
红烛啊!
B不误,不误!
②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③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4.标序号的诗句中含有破折号,请分别指出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是谁制的蜡”与“给你躯体?”之间有语气上的停顿,此处破折号表示停顿。②“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后面“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是对前句的解释说明,此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③“烧沸世人的血——”,与下句“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之间语意递进,此处破折号表示意义的递进。
[答案] ①表示停顿 ②表示解释说明 ③表示意义的递进
5.请从“青山”“白云”“明月”“斜阳”四个意象中任选一个,把握其特点,仿照画横线诗句的基本样式,写一节诗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横线诗句分为四句:“红烛啊!”是感叹句,句尾用“啊”,使用了呼告修辞,引出抒情意象;“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运用“你+动宾短语,+动宾短语”的句式,描摹所写意象特点;“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两句句式相同,采用“……你的……”的句式,前后句子逻辑上有某种关系,如因果、转折、并列等,内容上前一句紧承上句内容,下一句是表现的主题。注意诗句整体意境上要积极向上。
[答案] (示例)青山啊!/你披一身绿,守一方地。/匍匐蜿蜒你的形,/安疆守土你的愿。
白云啊!/你袭一身白,作一支舞。/流浪不羁你的命,/海阔天空你的梦。
明月啊!/你洒一份光,亮一片夜。/面对黑夜你的果,/温柔天地你的因。
斜阳啊!/你染一片红,发一团光。/无奈逝去你的恨,/留住光明你的愿。
6.请分别简析画波浪线处诗句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处,“矛盾!冲突!”这是两个独词句,单独成句,词义形成递进,句尾加上感叹号,是以感叹语气表达强烈的疑问,使感叹的语气更加强烈。B处,“不误,不误!”,两个“不误”重复使用,语气上得到了加强,两个独词句单独成句,句尾用感叹号加强语气,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内容上,前面说“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此处重复使用“不误”,表明对前面疑问的极力否定。
[答案] A处,“矛盾”“冲突”两词单独成句,词义递进加强,并分别使用感叹号,语气强烈有力,有顿挫感,表达出强烈的疑问;B处,“不误”重复,加强语气,但中间使用逗号,后面才使用感叹号,使得节奏更加紧凑短促,表明对前面疑问的极力否定。
三、(2024·佛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1分)
是不是夏天被钉子钉住了?每天都是二十四至三十二摄氏度。不算太热,热得并不极端,但是没有喘息,没有变化,没有哪怕是短暂的缓解。而居然有了转机:今晚有阵雨,转中到大雨。太好了,太好了,下场痛痛快快的大雨吧!便抬头看西北方,有云吗?快来了吧?等了一个夜晚,又一个白天。十点钟的时候来了一阵雨,轻描淡写,点点滴滴,来得麻利,去得轻巧。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它似乎代表着一种飘逸、自由、灵巧的风格,它简直是一个梦。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它干脆只是走一走过场,它像一个骗局。
此夜星光灿烂,莫非预报了又预报,等待了又等待的中雨大雨又“黄”了?便无奈地躺在床上,体味汗与被褥特别是与枕头结合起来的陈年芳馨。
嗒。
嗒嗒。
嗒——嗒——嗒。
什么?有一本书落到地上了么?
是雨!是雨点声清晰可辨的雨。
嗒嗒嗒嗒嗒……听声音就是大雨点。雨点愈来愈密,雨点愈来愈混成一片一团,而且声音变得响亮和尖厉起来。突然一道青绿色的强光,一声炸雷震响在屋顶上,大雨像敲击重物一样砸在地上,没有节奏,没有间歇,没有轻重缓急,只有夹带着哗啦哗啦的乒乓叮咚。
睡意全无了,只觉得高兴,觉得有趣,觉得老天爷还是有两下子,便光着脊梁去淋雨去了。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和文中加点字“钉”,用法上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B.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C.春、夏、秋、冬,都是在他们的竹枝扫帚下,一个一个地被扫走了,又被扫来了。
D.手拿针线灯下久坐,为我熬夜缝制军衣;线儿缝在军大衣上,情意全缝在我心里。
B [文中加点字“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B项,拟物手法,把人当物来写。其他三项都是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故选B。]
8.“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两句中的“哟”字看似随意,实则别有意趣,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哟”是一个语气词,用在感叹句句尾,可以表示轻微的惊异,有时带玩笑的语气,并且可以强化感叹语气。第一个句子“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哟”紧跟在“洒脱”之后,表达了作者对洒脱阵雨的赞叹,“哟”字让这种赞叹语气更加强烈,使感情更充沛。第二个句子“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哟”紧跟在“好不负责任”之后,表达了作者对不负责任阵雨的较强烈的无奈与不满,“哟”字让这种无奈与不满情绪表露无遗,并且很有代入感,引人共情。
[答案] ①“哟”是一个语气词,用在感叹句句尾,可以强化感叹语气。②第一个句子“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表达了作者对洒脱阵雨的赞叹,“哟”字让这种赞叹语气更加强烈。③第二个句子“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表达了作者对不负责任阵雨的无奈与不满,“哟”字让这种无奈与不满情绪表露无遗。
9.文中画横线句子如合并为一段,改成“嗒。嗒嗒。嗒——嗒——嗒。”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独立成段,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文每组拟声词独立成段,更具形象性,能更清晰地表现出听雨时声音变化的层次性,仿佛雨声逐渐增大,让读者有更真切的感受。独立成段,更能凸显声音节奏的不同,从而能更好地表达出“我”听雨时专注而又迫切的心情。独立成段,阅读时节奏就会更舒缓,更能感受到语言的意蕴,从而能够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并能启发想象,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更深的体会。
[答案] ①原文独立成段能更清晰地表现出听雨时声音变化的层次性,让读者有更真切的感受。②独立成段能更好地表达出“我”听雨时专注而又迫切的心情。③独立成段能够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更深的体会。
四、(2024·扬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0分)
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淘米烧饭,时时看饭锅上的热气有没有直冲上来,老通宝拿出预先买了来的香烛点起来,恭恭敬敬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去到田里采野花。小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一切都准备齐全了时,太阳也近午刻了,饭锅上水蒸气嘟嘟地直冲,四大娘立刻跳了起来,把“蚕花”和一对鹅毛插在发髻上,就到“蚕房”里。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儿和灯芯草碎末。四大娘揭开“布子”,就从阿四手里拿过那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撒在“布子”上,又接过老通宝手中的秤杆来,将“布子”挽在秤杆上,于是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乌娘”,都拂在那“蚕箪”里了。一张,两张,……都拂过了;最后一张是洋种,那就收在另一个“蚕箪”里。末了,四大娘又拔下发髻上那朵“蚕花”,跟鹅毛一块插在“蚕箪”的边儿上。
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那好比是誓师典礼,以后就要开始一个月光景和恶劣的天气和厄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的大决战!
10.请用谐音方式就文中的“秤杆”“灯芯草”联想一个成语,以表达蚕农祈求顺遂的心愿。写出该成语,以及与它意思相近和相反的成语。(3分)
①谐音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近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重点在明确“秤杆”“灯芯草”的谐音字。由“秤”“芯”想到谐音字“称”“心”。题干要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表达蚕农祈求顺遂的心愿”,由此想到成语“称心如意”。“称心如意”,是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与此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心想事成”“心满意足”“如愿以偿”等,反义成语意思是事情不能满足自己的心愿,如“事与愿违”“大失所望”等。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心想事成:心中想要的都能圆满达到。多用于祝福他人。心满意足:指心里非常满足,多用来形容人的满足和如愿以偿的心情。如愿以偿:指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愿望实现。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结局与主观愿望相违背。形容事情不能称心如意。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非常失望。
[答案] ①称心如意 ②心想事成(心满意足、如愿以偿)等 ③事与愿违(大失所望)
11.下列对文中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时”“恭恭敬敬”“轻轻儿”等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也强化了语意。
B.第一段通过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撒”“挽”“拂”等,具体细致地展现了收蚕的全过程。
C.“布子”“乌娘”“蚕箪”等词,是蚕事活动中特有的名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农事色彩。
D.用“誓师典礼”“大决战”形容普通的蚕事活动,大词小用,极尽夸张,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
D [D项,“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错,整个语段表现的是收蚕的日子的仪式隆重,事情繁杂。“誓师典礼”显示仪式的重要性,表现养蚕人对“收蚕”的高度重视,“大决战”渲染了收获时人与天抢时间的紧张氛围,生动形象地写出农民收入的来之不易。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诙谐幽默的风格,大词小用,起到强调作用。]
1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长句,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长句,用“开始”“一个月光景”“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等一连串定语限定和修饰“大决战”,充分反映了蚕农所面临的挑战多而且连续不断,表现了蚕农生活的艰辛。其中“一个月光景”“连日连夜”从决战的时间,“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从对象,“无休息”从劳动强度等多方面修饰“大决战”,表意丰富,给读者造成迫切、紧张的效果。
[答案] ①从决战的时间、对象等多方面用一连串定语限定和修饰“大决战”,造成迫切、紧张的效果,表意丰富。②充分反映了蚕农所面临的挑战多而且连续不断,表现了蚕农生活的艰辛。
五、(2014·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2分)
①每天早起,打开羊圈门,把羊放出来。挥着鞭子,打着呼哨,嘴里“嘎!嘎!”地喝唤着,赶着羊上了路。到了坡上,把羊群打开,一放一个满天星——都匀匀地撒开;或者凤凰单展翅——顺着山坡,斜斜地上去,走成一溜。羊安安驯驯地吃开草,就不用操什么心了。羊群缓缓地往前推移,远看,像一片云彩在坡上流动。天也蓝,山也绿,洋河的水在树林子后面白亮白亮的。农场的房屋、果树,都看得清清楚楚。一列一列的火车过来过去,看起来又精巧又灵活,简直不像是那么大的玩意。真好呀,你觉得心都轻飘飘的。
“放羊不是艺,笨工子不下地!”不会放羊的,羊群都打不开。②羊老是恋成一疙瘩,挤成一堆,走不成阵势,吃不好草。最苦是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不好找个阴凉地方躲着么?不行啊!③它不给你好好地吃!它也躲荫凉。你看:都把头埋下来,挤成一疙瘩,净想躲在别的羊的影子里,往别个的肚子底下钻。④这你就得不停地打。打散了,它就吃草了。可是,(A)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B)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了。你想休息?歪想。
1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一放一个满天星”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羊群,喻体是“满天星”,通过后文“都匀匀地撒开”可知,满天星是比喻放羊时羊匀匀地遍布了山坡的场景。“一放一个满天星”中,数词“一”反复出现,“一放”是指放羊时候一次性把整群羊一起放出去的壮观的场景;“一个满天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群的状态。后文“不会放羊的,羊群都打不开”,可知能把羊群一放一个满天星,是高超放羊能力的体现。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羊群“都匀匀地撒开”的状态比喻成满天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漫山遍野都是羊的场景;运用数词“一”,写出了放牧时羊群呈现出一整片均匀的状态,体现了放羊人放羊能力的高超。
14.“你怕热,羊也怕热哩。”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C [C项,“最苦是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不好找个阴凉地方躲着么?不行啊!”可知描写的是夏天;“它不给你好好地吃!它也躲荫凉”可知羊也怕热,它也躲荫凉。据此可判断“你怕热,羊也怕热哩。”交代原因,放在③处最恰当。故选C。]
15.文中画横线部分连用两个相似的句子,表意更有层次,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处,“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运用感叹号表明放羊人想要打散羊群让它吃草,可是羊群被打散又挤到一块去,表达了放羊人的气愤;B处,“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了。”运用句号,以陈述的语气表明放羊人对于一次又一次打散羊群又挤到一块去的事实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两组句子,运用反复修辞,但不是简单的重复,通过标点暗示情感的变化起伏,结合动作细节精准细腻地表现了放羊人的心态,符合事理和人物心理,生动形象,让人身临其境,与后句“你想休息?歪想”语体风格和内容完美契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答案] A处表明了放羊人对于羊群被打散又挤到一块去的气愤;B处表明放羊人已经接受羊群被打散又挤到一块去的无可奈何。
六、(2024·长郡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10分)
五富一下火车就紧张了,他的嘴张着,肌肉僵硬,天还有点凉,但汗出了一层又出一层。奇怪的是我们都穿了我们最好的衣服,现在却显得那样的破旧和灰暗。而且手黝黑,手怎么一下子就黝黑了呢?五富一直扯着我的衣襟,前脚总是磕碰着我的脚后跟,我让他不要扯我的衣襟,不扯我的衣襟又怕他走丢。①没事的,五富,你到我前边走,我说咋走你咋走。楼是一幢一幢高低胖瘦往空中戳着,路上架路,曲里拐弯,在人和车搅和得像蚂蚁窝一样的闹市里,我是能分辨出方向的,虽然没有太阳却知道哪儿是东哪儿是西。我得轻松一下,我说五富,我问你,一头牛……我话没说完,五富说:牛?哪儿有牛?!我恨他,②我说:一头牛,牛头朝东,尾巴朝哪儿?五富说:朝西。我说:错!朝下。五富想了想,是朝下。
16.有人认为正如②处用“我说”一样,①处也应加上“我说”。结合语境,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不同意。①语段描写“我”和五富等农村人来到城里的感受,“我们”感觉最好的衣服也显得破旧灰暗,手也变得黝黑,“五富一直扯着我的衣襟,前脚总是磕碰着我的脚后跟”,“我们”都感到自卑而又紧张,因此这里不加“我说”而直接写说的内容,节奏更快,符合“我”当时紧张、忙乱的状态。②同句中“我说咋走你咋走”一句中已有“我说”,如加上会显得累赘。
[答案] 不同意。
(示例)①原句节奏更快,符合“我”当时紧张、忙乱的状态。②同句中已有“我说”,如加上会显得累赘。
1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改成:“现在却显得那样的旧和暗,而且手也黑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从词语方面看,原文用的是“破旧”“灰暗”“黝黑”,改句用的是“旧”“暗”“黑”,两者比较,“破旧”“灰暗”“黝黑”更突出衣服不仅旧而且破,颜色不仅灰而且暗,手显得更黑,原句中的词凸显出我们的土气;这种感受是因为城市里的人衣着光鲜亮丽,皮肤白皙,用原文的词反衬城市的繁华和人们的光鲜,表现了“我们”自惭形秽的心理。
②改句“而且手也黑了”只简单陈述了手黑的状态,原句是“手怎么一下子就黝黑了”,用“怎么”凸显疑问,我们无法理解手在家时不显得黑,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黑的?用疑问句式反映“我们”的震惊,突出的还是内心的自卑;“一下子”仿佛手是到了城市里突然变黑的,给人瞬间的冲击感,表现“我们”与城市的距离。
③原句的“破旧”“灰暗”“黝黑”,是双音节词,读起来比单音节词节奏舒缓,“我们”边走边观察城市,也比较“我们”自己,“我们”在互相观察,也观察自己,这是一个过程。用双音节词符合语境,能反映“我们”相互观察、比较的状态。
[答案] ①与“旧”“暗”“黑”相比,“破旧”“灰暗”“黝黑”更凸显出“我们”的土气,反衬城市的繁华和人们的光鲜,表现了“我们”自惭形秽的心理。②“而且手也黑了”只简单陈述了手黑的状态,原句加上“手怎么一下子就黝黑了”,用疑问句式反映“我们”的震惊,突出的还是内心的自卑;“一下子”给人瞬间的冲击感,表现“我们”与城市的距离。③原句的“破旧”“灰暗”“黝黑”,是双音节词,节奏舒缓,符合语境,能反映“我们”相互观察、比较的状态。
20 / 26任务限时集训(十九) 鉴赏语言的表达效果
(限时60分钟)
一、(2024·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那条金黄的稻草龙,时常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舞动。
在故乡,正月初一过新年,家家户户都是过中节,也就是中午这餐算是过节的正餐,大鱼大肉,最为丰盛,于今亦然。吃罢中饭后,若是不下雨,村民们便会聚集村门口,闲站闲谈,会有人扯到龙灯身上,提议扎龙灯,一人倡议,众人响应,于是一年一度的舞龙灯乡俗就此拉开了序幕。
长久以来,故乡的龙灯都是用稻草扎的,自然可称作稻草龙灯,或者草龙灯。扎龙灯,技术含量最高的当属扎龙头。扎宝珠龙头时,众人先用梳理干净的稻草,扎出一个个蒜头状的长秆宝珠,宝珠大的如拳,小的如新母鸡下的蛋,各有类别,各有所用。而后,将二三十个这样的稻草宝珠组合绑扎,渐渐就有了形制,龙首、龙角、龙眼、龙耳、龙嘴、龙舌、龙须……应有尽有,活灵活现,看起来威猛又漂亮,气势不凡。扎龙灯的时候,有的小孩子也拿稻草扎制自个儿玩耍的秆龙灯,有时也在自己的龙灯上插上几支点燃的香火,摇一摇,舞一舞,学着大人舞龙灯的样子,一如龙子龙孙,玩得十分开心。
舞龙灯时,村中就会自发地有一群人,大人、少年和儿童,从朝门口的盘龙处,举起这条长龙,敲锣打鼓,在石板巷子里游走,挨家挨户收香。场地上人影攒动,众声喧哗,众人将这些香火,一支一支插满龙头、龙辫、龙节、龙尾,顿时,一条浑身布满火红光点的香火龙,在黑夜的映衬下璀璨明丽,神采奕奕。
①在那个远去的淳朴年代,②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艺术,③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④与耍狮子、看戏一道,⑤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
1.文中加点的词语在结构与表达效果上有何共性?(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渐渐就有了龙的整体形制”,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4·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6题。(11分)
红烛啊!
①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A矛盾!冲突!
红烛啊!
B不误,不误!
②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③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4.标序号的诗句中含有破折号,请分别指出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青山”“白云”“明月”“斜阳”四个意象中任选一个,把握其特点,仿照画横线诗句的基本样式,写一节诗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分别简析画波浪线处诗句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4·佛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1分)
是不是夏天被钉子钉住了?每天都是二十四至三十二摄氏度。不算太热,热得并不极端,但是没有喘息,没有变化,没有哪怕是短暂的缓解。而居然有了转机:今晚有阵雨,转中到大雨。太好了,太好了,下场痛痛快快的大雨吧!便抬头看西北方,有云吗?快来了吧?等了一个夜晚,又一个白天。十点钟的时候来了一阵雨,轻描淡写,点点滴滴,来得麻利,去得轻巧。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它似乎代表着一种飘逸、自由、灵巧的风格,它简直是一个梦。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它干脆只是走一走过场,它像一个骗局。
此夜星光灿烂,莫非预报了又预报,等待了又等待的中雨大雨又“黄”了?便无奈地躺在床上,体味汗与被褥特别是与枕头结合起来的陈年芳馨。
嗒。
嗒嗒。
嗒——嗒——嗒。
什么?有一本书落到地上了么?
是雨!是雨点声清晰可辨的雨。
嗒嗒嗒嗒嗒……听声音就是大雨点。雨点愈来愈密,雨点愈来愈混成一片一团,而且声音变得响亮和尖厉起来。突然一道青绿色的强光,一声炸雷震响在屋顶上,大雨像敲击重物一样砸在地上,没有节奏,没有间歇,没有轻重缓急,只有夹带着哗啦哗啦的乒乓叮咚。
睡意全无了,只觉得高兴,觉得有趣,觉得老天爷还是有两下子,便光着脊梁去淋雨去了。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和文中加点字“钉”,用法上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B.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C.春、夏、秋、冬,都是在他们的竹枝扫帚下,一个一个地被扫走了,又被扫来了。
D.手拿针线灯下久坐,为我熬夜缝制军衣;线儿缝在军大衣上,情意全缝在我心里。
8.“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两句中的“哟”字看似随意,实则别有意趣,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画横线句子如合并为一段,改成“嗒。嗒嗒。嗒——嗒——嗒。”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独立成段,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24·扬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 题。(10分)
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淘米烧饭,时时看饭锅上的热气有没有直冲上来,老通宝拿出预先买了来的香烛点起来,恭恭敬敬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去到田里采野花。小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一切都准备齐全了时,太阳也近午刻了,饭锅上水蒸气嘟嘟地直冲,四大娘立刻跳了起来,把“蚕花”和一对鹅毛插在发髻上,就到“蚕房”里。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儿和灯芯草碎末。四大娘揭开“布子”,就从阿四手里拿过那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撒在“布子”上,又接过老通宝手中的秤杆来,将“布子”挽在秤杆上,于是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乌娘”,都拂在那“蚕箪”里了。一张,两张,……都拂过了;最后一张是洋种,那就收在另一个“蚕箪”里。末了,四大娘又拔下发髻上那朵“蚕花”,跟鹅毛一块插在“蚕箪”的边儿上。
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那好比是誓师典礼,以后就要开始一个月光景和恶劣的天气和厄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的大决战!
10.请用谐音方式就文中的“秤杆”“灯芯草”联想一个成语,以表达蚕农祈求顺遂的心愿。写出该成语,以及与它意思相近和相反的成语。(3分)
①谐音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近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文中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时”“恭恭敬敬”“轻轻儿”等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也强化了语意。
B.第一段通过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撒”“挽”“拂”等,具体细致地展现了收蚕的全过程。
C.“布子”“乌娘”“蚕箪”等词,是蚕事活动中特有的名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农事色彩。
D.用“誓师典礼”“大决战”形容普通的蚕事活动,大词小用,极尽夸张,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
1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长句,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4·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2分)
①每天早起,打开羊圈门,把羊放出来。挥着鞭子,打着呼哨,嘴里“嘎!嘎!”地喝唤着,赶着羊上了路。到了坡上,把羊群打开,一放一个满天星——都匀匀地撒开;或者凤凰单展翅——顺着山坡,斜斜地上去,走成一溜。羊安安驯驯地吃开草,就不用操什么心了。羊群缓缓地往前推移,远看,像一片云彩在坡上流动。天也蓝,山也绿,洋河的水在树林子后面白亮白亮的。农场的房屋、果树,都看得清清楚楚。一列一列的火车过来过去,看起来又精巧又灵活,简直不像是那么大的玩意。真好呀,你觉得心都轻飘飘的。
“放羊不是艺,笨工子不下地!”不会放羊的,羊群都打不开。②羊老是恋成一疙瘩,挤成一堆,走不成阵势,吃不好草。最苦是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不好找个阴凉地方躲着么?不行啊!③它不给你好好地吃!它也躲荫凉。你看:都把头埋下来,挤成一疙瘩,净想躲在别的羊的影子里,往别个的肚子底下钻。④这你就得不停地打。打散了,它就吃草了。可是,(A)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B)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了。你想休息?歪想。
1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怕热,羊也怕热哩。”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5.文中画横线部分连用两个相似的句子,表意更有层次,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24·长郡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10分)
五富一下火车就紧张了,他的嘴张着,肌肉僵硬,天还有点凉,但汗出了一层又出一层。奇怪的是我们都穿了我们最好的衣服,现在却显得那样的破旧和灰暗。而且手黝黑,手怎么一下子就黝黑了呢?五富一直扯着我的衣襟,前脚总是磕碰着我的脚后跟,我让他不要扯我的衣襟,不扯我的衣襟又怕他走丢。①没事的,五富,你到我前边走,我说咋走你咋走。楼是一幢一幢高低胖瘦往空中戳着,路上架路,曲里拐弯,在人和车搅和得像蚂蚁窝一样的闹市里,我是能分辨出方向的,虽然没有太阳却知道哪儿是东哪儿是西。我得轻松一下,我说五富,我问你,一头牛……我话没说完,五富说:牛?哪儿有牛?!我恨他,②我说:一头牛,牛头朝东,尾巴朝哪儿?五富说:朝西。我说:错!朝下。五富想了想,是朝下。
16.有人认为正如②处用“我说”一样,①处也应加上“我说”。结合语境,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改成:“现在却显得那样的旧和暗,而且手也黑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