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媒介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的概念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气质的凝练。然而,伴随现代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乡野土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事知之甚少,对“三农”也愈加隔膜,加之农业机械化生产,农耕文化面临消弭的危机。由此,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
都市高速快节奏运转,乡村则慢速时间循环。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放。换言之,乡村作为都市人审美对象而存在,是被言说和重塑的对象。
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让嘉宾走进乡村参与农耕生产,从零起步,农业基础知识、农具操作技能都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元素一一呈现。都市青年初干农活时的局促,暴露自身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欠缺,实质展示出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权力的一次反转。节目中,嘉宾与乡村在消费语境下的二元对立关系消除了,嘉宾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参与全流程管理,从挖沟到播种,从施肥到收割,从储存到售卖,全身心体验劳动的每一个环节。由此,“耕耘”不再是文学叙事性的表达,而是一次次汗水浸透衣领的真实体验;“乡村”不再是浪漫主义的审美对象,而是由一次次具体的劳作编织的参与性事件;而所谓网络综艺的“网感”,不是提前的设计与编排,而是记录人在真实情感下的反应。
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的媒介化呈现,其影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此前,乡村生活综艺的表达视角多是抽离自我的“消费”,如今《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侧重投入自我的“生产”。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作为“内娱首部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它重在展现劳动,是对都市青年与自然“斗争”的纪实,虽以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为切口,思考的却是“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的大问题。
不必讳言,我们这一代离土离乡的都市青年,对农耕体力劳动的体验几乎为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通病,田间劳作多是叶公好龙的想象。相较于文字的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
四季更替,生长有序,土地里的播种与收获,输出的是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生活哲学。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摘编自张凯滨《乡村生活综艺:媒介化时代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连结》)
材料二:
“媒介空间”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约翰·哈特雷从符号学家尤里·洛特曼的“符号空间”概念发展而来,哈特雷认为,媒介空间存在于符号空间,它是一个被调控内容的储藏所,具有潜在的生成能力。媒介空间有别于现实空间,正如法国理论家列斐伏尔所阐述的,空间有三重维度,分别是物质性空间、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物质性空间就是人们真实所处的实物空间,空间的表征是指精神层面的空间,表征的空间则是人们通过想象建构出的虚拟空间。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3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性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媒介在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并不是对现实场景的本真展现,而是经过取舍加工后再呈现出来,所以经由媒介选择建构出来的媒介空间具有拟真性。
媒介在进行场景的选取时并不是随意的,只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图式才能创造出富有意蕴的媒介景观。媒介景观源于法国境遇主义运动创始人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即通过媒介呈现给大众的宏大奇观或景象。他还指出,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景观社会的原动力,是景观最为显著的表现。
慢综艺中建构的乡村空间是一个经由大众媒介生产的异质性的乡村空间,它指向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空间的想象。福柯认为,不同于脱离现实、自由幻想的“乌托邦”,“异托邦”不是纯虚构幻想出的虚拟影像,而是现实空间与想象空间的结合,虚拟的“乌托邦”是人们想象编织而成的,但“异托邦”是真实存在的场所。慢综艺中异质性乡村空间源自真实的地理和物理的乡村,经由电视媒介的生产与呈现,最终成为一个有别于真实乡村的他者空间和拥有一套权力体系的表征空间,这种异质空间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期待,也能给观众带来无限的遐想。
(摘编自王靓《慢综艺的媒介空间生产与乡村认同构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生活综艺的出现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气质,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农耕文化面临消失的危机有关。
B.《种地吧》与以往乡村综艺不同的地方在于将都市人的身份由旁观者、消费者变成参与者、生产者。
C.法国理论家列斐伏尔所阐述的“表征的空间”就是沃尔特·李普曼所论述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
D.由于经过了选取与加工,慢综艺是经由媒介构建出的乡村媒介图景,它不是现实乡村图景的真实再现。
C [C项,“法国理论家列斐伏尔所阐述的……就是沃尔特·李普曼所论述的……”的说法错误。选项混淆了二者的概念。从原文可知法国理论家列斐伏尔所阐述的“表征的空间”是指人们通过想象建构出的虚拟空间。而沃尔特·李普曼所论述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其实对应的是列斐伏尔的“空间的表征”即精神层面的空间,而不是“表征的空间”。总之,选项中的两个概念对应错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生活综艺借影像传播这一媒介填补了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从而弥补中国人骨子里对土地的依恋之情。
B.《种地吧》出现前的乡村综艺对“乡村”的认知体现为:“乡村”是都市文化的反面观照,是都市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C.就乡村生活综艺来说,影像传播这种媒介相较于文字更有优势,给人更直接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D.在沉浸式观看慢综艺节目后,当受众亲身去到乡村拍摄地时,可能会产生巨大心理落差。
A [A项,“乡村生活综艺……填补了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从而弥补中国人骨子里对土地的依恋之情”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由此,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是“力图填补”而不是“填补了”,选项将未然视作已然。]
3.下列综艺节目中,最能反映“重返土地”主题的一项是(3分)( )
A.《变形计》:安排农村和城市的两个同龄儿童互换身份,互相体验对方生活。城市儿童来到农村后往往要帮助家人干农活,做一回“山娃子”。
B.《一路成年》:五个刚走向社会的青年,在各自父亲的陪伴下去到乡村,父子同吃同住、共同劳动,一起完成一场“成人礼”。
C.《宝藏般的乡村》:嘉宾通过体验农忙、品尝美食、趣味游戏、直播带货和与村民同吃同住等项目,感受乡村的物产风貌。
D.《哈哈农夫》:嘉宾在自理饮食起居的基础上,还需要打理家禽家畜和各种庄稼,参与当地传统农作事务,制作当地特色食物。
D [D项,“嘉宾在自理饮食起居的基础上,还需要打理家禽家畜和各种庄稼,参与当地传统农作事务,制作当地特色食物”中强调的是“自理”生活起居,而不是“帮忙”;需要“打理家禽家畜和各种庄稼”,不是去作秀,是沉浸式劳动,还要自己亲自“制作”当地美食,也就是真正的“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才是真正的“重返土地”。]
★4.以下文字材料是对慢综艺《向往的生活》的介绍,请结合材料二中的观点概括出两条针对该综艺的推荐理由。(4分)
《向往的生活》5季节目分别选取了北京密云区、浙江桐庐县、湘西古丈县默戎镇、云南省西双版纳和湖南常德桃花源5个取景地,节目中呈现的场景主要选取了在蘑菇屋做饭、吃饭、聊天,在田间种植、采摘及河塘里捉鱼的场景。大家在田间共同劳作,在河塘里嬉闹,在蘑菇屋的院落中用原始灶台一起生火做饭,围坐一起吃饭聊天。其中“蘑菇屋”的布景和院子的搭建虽极力还原了村落中的房屋样态,力求营造传统农家氛围,但鉴于录制节目的需要,在房屋和院落布局上又添加了很多美的元素,使得拍摄出的场景更加唯美。同时,节目中对嘉宾们去田间采摘、收玉米、拔萝卜、采蜂蜜、在河塘里捉鱼等场景的刻画,更多呈现出的是欢乐嬉戏的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5个代表不同地域特色的取景地和种植、采摘、河塘捉鱼等生活场景,极具传统农家氛围和乡村情调。②“蘑菇屋”的布景和院子的搭建,带有复古和唯美的元素,能极大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给大家带来无限的遐想。
★5.近年来,乡村生活综艺大受关注,请结合材料为乡村生活综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乡村综艺在实现乡村生活影像转化的同时,要致力于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努力成为人们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②乡村综艺要成为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表达的视角要变抽离自我的“消费”为积极的自我“生产”。③乡村综艺要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相呼应的议题,努力服务于民。④乡村综艺作为零距离传播,要积极输出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生活哲学,从而让观众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二、[主题:文学述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中华经典承载了古圣先贤的志向、智慧与才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渊薮。而经典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亦有其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和普适性。
诞生于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元典,中国文章学巨著,中华文化宝典。这条精雕细刻的“文龙”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优美耐看,“灵动多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钱锺书语)
《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经典范式”。海通以来,“西学东渐”。传统的“诗文评”被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所替代,范畴、术语、命题以及表述方式都发生了质的转换。这种转换更新了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催生了“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具有正面意义。但伴随而来的是“以西律中”的“强制阐释”,文学与文论的民族特点被遮蔽,以至于某些研究者对中国文论产生了隔膜,一味地“竞新逐奇”,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尽管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吸纳了“意境”等个别中国文论范畴,并引述“诗文评”的只言片语;其实不过是给西式文论做注脚,“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建设新文论,固然要“别求新声于异邦”,望今以制奇;亦须“资于故实”,参古以定法。而《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了“经典范式”。《文心雕龙》由“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和《序志》等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文之枢纽”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这五篇可视为“文原论”;“论文叙笔”自《明诗》至《书记》,先“文”后“笔”,这二十篇可视为“文体论”;“剖情析采”从《神思》至《程器》,先“情”后“采”,这二十四篇可视为“文术论”。上述三个部分所包含的篇章是“其为文用”的四十九篇。《序志》主要说明写作动因、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问题。而贯穿全书的理论脉络是“道→圣→文(经)→体→术”。这种“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的严谨与绵密彰显了中国文论的系统性和自洽性。《文心雕龙》的示范意义由是可见。
《文心雕龙》这部“艺苑之秘宝”,虽然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研究它,还不能说研究尽了。其精义妙理还有待深入挖掘,重新阐释。正如刘勰所说:“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愿这条“灵动多姿”的“文龙”化作藻耀高翔的“飞龙”。
(摘编自万奇《往者虽旧,余味日新:〈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我们往往因过多关注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具有现代价值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许多“内在富源”都因在西方传统中找不到适当的范畴来理解,而被遮盖甚至被埋葬。正如乐黛云先生指出,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的著作较多,从反方向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专著几乎付之阙如!
《文心雕龙》之所以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论经典,与其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密不可分。由于西方传统一向对系统诗学评价甚高,自二十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已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这一“以西释中”的传统研究模式,开始转向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研究。于是在《文心雕龙》海外传播近百年的历史拐点和时代吁求之下,海外学者对《文心雕龙》有机的话语体系展开了跨语际研究。这些反向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的“他者”视角,为我们研究中国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中国文论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参鉴的镜像。
就文学功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两种诗歌观,即“教化说”(文以载道)和“唯我说”(诗言志)。前者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后者认为诗歌是自我表现的途径。刘若愚认为刘勰是力图使两种诗歌观协调起来的典范。如《明诗》开篇他引用《尚书·舜典》大舜之言对诗歌作了定义:“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刘勰的诗言志阐明诗歌的定义,指明其教化作用。接着刘勰又提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又将诗歌的定义关联到表现自我的“情性”。刘若愚指出此处刘勰试图在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平理若衡。那些字面看似矛盾的说辞,实际是刘勰综合文学观的体现。刘勰在《情采》篇中指出两种诗歌观的结穴在于诗歌创作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并以此抨击当时文坛“为文造情”的浮靡之势。由此,刘勰不仅巧妙地缓解了两种诗歌观之间的张力,还使论说回归全书“正体”这一主线。
海外学者从文学功用向度,深入考察《文心雕龙》的有机话语体系,尝试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这是一种“共同而有差异”的原则选择,这一选择所带来的开创性研究,不仅给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条件,也为海外非专业人士接触中国文论提供了新的契机。
(摘编自戴文静《〈文心雕龙〉话语体系的现代阐释》)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薮,承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堪称“恒久至道”。
B.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心雕龙》依然优美耐看,因而激发了人们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
C.海通以来,“西学东渐”。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著作比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著作要多得多。
D.对于诗歌的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的“载道”和表现自我的“言志”两种观点。
B [B项,强加因果,依据“这条精雕细刻的‘文龙’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优美耐看,‘灵动多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可知“《文心雕龙》依然优美耐看”不是“激发了人们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的原因。]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代替了传统的“诗文评”,由此带来的范畴、表述方式等方面的转换具有正面意义。
B.尽管某些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但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吸纳了“意境”等中国文论范畴,保持了民族特点。
C.自二十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首先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然后研究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D.《文心雕龙》中刘勰试图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目的是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
A [B项,依据材料一原文“尽管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吸纳了‘意境’等个别中国文论范畴”可知,选项扩大范围,变“个别中国文论范畴”为“中国文论范畴”;依据材料一原文“其实不过是给西式文论做注脚”可知,没有“保持了民族特点”。C项,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原文“自二十世纪中叶起……开始转向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研究”可知,是这个时候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转向研究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D项,材料二原文“试图在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并不能说明“目的是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刘勰试图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是刘若愚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刘勰本人的追求。]
8.根据材料一的有关论述,下列《文心雕龙》篇目都属于“文术论”的一项是(3分)( )
A.《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B.《风骨》《比兴》《养气》《夸饰》
C.《乐府》《铨赋》《杂文》《章表》
D.《论说》《史传》《丽辞》《声律》
B [A项,属于“文原论”;C项,属于“文体论”;D项,《论说》《史传》属于“文体论”,《丽辞》《声律》属于“文术论”。]
9.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文中主要阐述的《文心雕龙》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依据材料一“这种‘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的严谨与绵密彰显了中国文论的系统性和自洽性”,可知《文心雕龙》具有严谨与绵密的系统性和自洽性。②依据材料二“《文心雕龙》之所以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论经典,与其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密不可分”,可知《文心雕龙》具有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
[答案] ①具有严谨与绵密的系统性和自洽性。②具有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
★10.习近平主席倡议“用古老智慧照鉴人类文明未来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就当下如何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依据“《文心雕龙》这部‘艺苑之秘宝’,虽然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研究它,还不能说研究尽了。其精义妙理还有待深入挖掘,重新阐释”可知,在当下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应深入挖掘,重新阐释中华经典的精义妙理。②依据“我们往往因过多关注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具有现代价值及其世界性意义”“这些反向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的‘他者’视角,为我们研究中国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中国文论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参鉴的镜像”可知,在当下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应重视研究中华经典对西方文化的影响。③依据“海外学者从文学功用向度,深入考察《文心雕龙》的有机话语体系,尝试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这一选择所带来的开创性研究,不仅给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条件,也为海外非专业人士接触中国文论提供了新的契机”可知,在当下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应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华经典话语体系。
[答案] ①深入挖掘,重新阐释中华经典的精义妙理。②重视研究中华经典对西方文化的影响。③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华经典话语体系。
1 / 23任务限时集训(三) 信息的迁移运用
(限时35分钟)
一、[主题:媒介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的概念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气质的凝练。然而,伴随现代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乡野土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事知之甚少,对“三农”也愈加隔膜,加之农业机械化生产,农耕文化面临消弭的危机。由此,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
都市高速快节奏运转,乡村则慢速时间循环。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放。换言之,乡村作为都市人审美对象而存在,是被言说和重塑的对象。
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让嘉宾走进乡村参与农耕生产,从零起步,农业基础知识、农具操作技能都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元素一一呈现。都市青年初干农活时的局促,暴露自身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欠缺,实质展示出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权力的一次反转。节目中,嘉宾与乡村在消费语境下的二元对立关系消除了,嘉宾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参与全流程管理,从挖沟到播种,从施肥到收割,从储存到售卖,全身心体验劳动的每一个环节。由此,“耕耘”不再是文学叙事性的表达,而是一次次汗水浸透衣领的真实体验;“乡村”不再是浪漫主义的审美对象,而是由一次次具体的劳作编织的参与性事件;而所谓网络综艺的“网感”,不是提前的设计与编排,而是记录人在真实情感下的反应。
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的媒介化呈现,其影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此前,乡村生活综艺的表达视角多是抽离自我的“消费”,如今《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侧重投入自我的“生产”。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作为“内娱首部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它重在展现劳动,是对都市青年与自然“斗争”的纪实,虽以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为切口,思考的却是“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的大问题。
不必讳言,我们这一代离土离乡的都市青年,对农耕体力劳动的体验几乎为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通病,田间劳作多是叶公好龙的想象。相较于文字的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
四季更替,生长有序,土地里的播种与收获,输出的是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生活哲学。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摘编自张凯滨《乡村生活综艺:媒介化时代
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连结》)
材料二:
“媒介空间”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约翰·哈特雷从符号学家尤里·洛特曼的“符号空间”概念发展而来,哈特雷认为,媒介空间存在于符号空间,它是一个被调控内容的储藏所,具有潜在的生成能力。媒介空间有别于现实空间,正如法国理论家列斐伏尔所阐述的,空间有三重维度,分别是物质性空间、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物质性空间就是人们真实所处的实物空间,空间的表征是指精神层面的空间,表征的空间则是人们通过想象建构出的虚拟空间。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3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性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媒介在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并不是对现实场景的本真展现,而是经过取舍加工后再呈现出来,所以经由媒介选择建构出来的媒介空间具有拟真性。
媒介在进行场景的选取时并不是随意的,只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图式才能创造出富有意蕴的媒介景观。媒介景观源于法国境遇主义运动创始人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即通过媒介呈现给大众的宏大奇观或景象。他还指出,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景观社会的原动力,是景观最为显著的表现。
慢综艺中建构的乡村空间是一个经由大众媒介生产的异质性的乡村空间,它指向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空间的想象。福柯认为,不同于脱离现实、自由幻想的“乌托邦”,“异托邦”不是纯虚构幻想出的虚拟影像,而是现实空间与想象空间的结合,虚拟的“乌托邦”是人们想象编织而成的,但“异托邦”是真实存在的场所。慢综艺中异质性乡村空间源自真实的地理和物理的乡村,经由电视媒介的生产与呈现,最终成为一个有别于真实乡村的他者空间和拥有一套权力体系的表征空间,这种异质空间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期待,也能给观众带来无限的遐想。
(摘编自王靓《慢综艺的媒介空间生产与乡村认同构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生活综艺的出现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气质,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农耕文化面临消失的危机有关。
B.《种地吧》与以往乡村综艺不同的地方在于将都市人的身份由旁观者、消费者变成参与者、生产者。
C.法国理论家列斐伏尔所阐述的“表征的空间”就是沃尔特·李普曼所论述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
D.由于经过了选取与加工,慢综艺是经由媒介构建出的乡村媒介图景,它不是现实乡村图景的真实再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生活综艺借影像传播这一媒介填补了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从而弥补中国人骨子里对土地的依恋之情。
B.《种地吧》出现前的乡村综艺对“乡村”的认知体现为:“乡村”是都市文化的反面观照,是都市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C.就乡村生活综艺来说,影像传播这种媒介相较于文字更有优势,给人更直接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D.在沉浸式观看慢综艺节目后,当受众亲身去到乡村拍摄地时,可能会产生巨大心理落差。
3.下列综艺节目中,最能反映“重返土地”主题的一项是(3分)( )
A.《变形计》:安排农村和城市的两个同龄儿童互换身份,互相体验对方生活。城市儿童来到农村后往往要帮助家人干农活,做一回“山娃子”。
B.《一路成年》:五个刚走向社会的青年,在各自父亲的陪伴下去到乡村,父子同吃同住、共同劳动,一起完成一场“成人礼”。
C.《宝藏般的乡村》:嘉宾通过体验农忙、品尝美食、趣味游戏、直播带货和与村民同吃同住等项目,感受乡村的物产风貌。
D.《哈哈农夫》:嘉宾在自理饮食起居的基础上,还需要打理家禽家畜和各种庄稼,参与当地传统农作事务,制作当地特色食物。
★4.以下文字材料是对慢综艺《向往的生活》的介绍,请结合材料二中的观点概括出两条针对该综艺的推荐理由。(4分)
《向往的生活》5季节目分别选取了北京密云区、浙江桐庐县、湘西古丈县默戎镇、云南省西双版纳和湖南常德桃花源5个取景地,节目中呈现的场景主要选取了在蘑菇屋做饭、吃饭、聊天,在田间种植、采摘及河塘里捉鱼的场景。大家在田间共同劳作,在河塘里嬉闹,在蘑菇屋的院落中用原始灶台一起生火做饭,围坐一起吃饭聊天。其中“蘑菇屋”的布景和院子的搭建虽极力还原了村落中的房屋样态,力求营造传统农家氛围,但鉴于录制节目的需要,在房屋和院落布局上又添加了很多美的元素,使得拍摄出的场景更加唯美。同时,节目中对嘉宾们去田间采摘、收玉米、拔萝卜、采蜂蜜、在河塘里捉鱼等场景的刻画,更多呈现出的是欢乐嬉戏的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年来,乡村生活综艺大受关注,请结合材料为乡村生活综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文学述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中华经典承载了古圣先贤的志向、智慧与才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渊薮。而经典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亦有其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和普适性。
诞生于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元典,中国文章学巨著,中华文化宝典。这条精雕细刻的“文龙”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优美耐看,“灵动多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钱锺书语)
《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经典范式”。海通以来,“西学东渐”。传统的“诗文评”被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所替代,范畴、术语、命题以及表述方式都发生了质的转换。这种转换更新了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催生了“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具有正面意义。但伴随而来的是“以西律中”的“强制阐释”,文学与文论的民族特点被遮蔽,以至于某些研究者对中国文论产生了隔膜,一味地“竞新逐奇”,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尽管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也吸纳了“意境”等个别中国文论范畴,并引述“诗文评”的只言片语;其实不过是给西式文论做注脚,“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建设新文论,固然要“别求新声于异邦”,望今以制奇;亦须“资于故实”,参古以定法。而《文心雕龙》为新文论建设树立了“经典范式”。《文心雕龙》由“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和《序志》等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文之枢纽”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这五篇可视为“文原论”;“论文叙笔”自《明诗》至《书记》,先“文”后“笔”,这二十篇可视为“文体论”;“剖情析采”从《神思》至《程器》,先“情”后“采”,这二十四篇可视为“文术论”。上述三个部分所包含的篇章是“其为文用”的四十九篇。《序志》主要说明写作动因、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问题。而贯穿全书的理论脉络是“道→圣→文(经)→体→术”。这种“内义脉注”“首尾一体”的严谨与绵密彰显了中国文论的系统性和自洽性。《文心雕龙》的示范意义由是可见。
《文心雕龙》这部“艺苑之秘宝”,虽然古今中外许多学者研究它,还不能说研究尽了。其精义妙理还有待深入挖掘,重新阐释。正如刘勰所说:“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愿这条“灵动多姿”的“文龙”化作藻耀高翔的“飞龙”。
(摘编自万奇《往者虽旧,余味日新:〈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我们往往因过多关注西方文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影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具有现代价值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许多“内在富源”都因在西方传统中找不到适当的范畴来理解,而被遮盖甚至被埋葬。正如乐黛云先生指出,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的著作较多,从反方向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专著几乎付之阙如!
《文心雕龙》之所以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论经典,与其综合全面的话语体系密不可分。由于西方传统一向对系统诗学评价甚高,自二十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的研究触角已从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这一“以西释中”的传统研究模式,开始转向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研究。于是在《文心雕龙》海外传播近百年的历史拐点和时代吁求之下,海外学者对《文心雕龙》有机的话语体系展开了跨语际研究。这些反向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的“他者”视角,为我们研究中国文论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中国文论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参鉴的镜像。
就文学功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两种诗歌观,即“教化说”(文以载道)和“唯我说”(诗言志)。前者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后者认为诗歌是自我表现的途径。刘若愚认为刘勰是力图使两种诗歌观协调起来的典范。如《明诗》开篇他引用《尚书·舜典》大舜之言对诗歌作了定义:“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刘勰的诗言志阐明诗歌的定义,指明其教化作用。接着刘勰又提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又将诗歌的定义关联到表现自我的“情性”。刘若愚指出此处刘勰试图在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所固有的状态下进行调和,平理若衡。那些字面看似矛盾的说辞,实际是刘勰综合文学观的体现。刘勰在《情采》篇中指出两种诗歌观的结穴在于诗歌创作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并以此抨击当时文坛“为文造情”的浮靡之势。由此,刘勰不仅巧妙地缓解了两种诗歌观之间的张力,还使论说回归全书“正体”这一主线。
海外学者从文学功用向度,深入考察《文心雕龙》的有机话语体系,尝试发掘有别于西方而具有世界性价值的中国文学话语体系,这是一种“共同而有差异”的原则选择,这一选择所带来的开创性研究,不仅给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条件,也为海外非专业人士接触中国文论提供了新的契机。
(摘编自戴文静《〈文心雕龙〉话语体系的现代阐释》)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薮,承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具有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堪称“恒久至道”。
B.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心雕龙》依然优美耐看,因而激发了人们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并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
C.海通以来,“西学东渐”。目前,学术界研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著作比研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影响的著作要多得多。
D.对于诗歌的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认为诗歌主要用于道德教化的“载道”和表现自我的“言志”两种观点。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代替了传统的“诗文评”,由此带来的范畴、表述方式等方面的转换具有正面意义。
B.尽管某些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切割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联系,但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吸纳了“意境”等中国文论范畴,保持了民族特点。
C.自二十世纪中叶起,西方学者们首先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论,然后研究中国文论内在思维模式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D.《文心雕龙》中刘勰试图保持“唯我说”和“教化说”两种诗歌观,目的是调和这两种诗歌观固有状态下的矛盾。
8.根据材料一的有关论述,下列《文心雕龙》篇目都属于“文术论”的一项是(3分)( )
A.《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B.《风骨》《比兴》《养气》《夸饰》
C.《乐府》《铨赋》《杂文》《章表》
D.《论说》《史传》《丽辞》《声律》
9.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文中主要阐述的《文心雕龙》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习近平主席倡议“用古老智慧照鉴人类文明未来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就当下如何发挥中华经典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