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乡土情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青云衣
叶 梅
虎跳坪的一条小径绕下长江,转过两道拐,江边有一块馒头石,可立脚可系船。
十多年前,便开始有戴着红黄盔帽的陌生人从小径爬上虎跳坪,站在向怀田的门前对着峡口指指划划。
不久对岸人来人往,修了一条通往江边的公路,炮声震得屋顶直颤。
“他们要做什么?”怀田问。
女婿是乡长,明白底细,便说:“爹,国家要修水电站了!”
怀田没当回事,国家修国家的,自家修自家的,妻子妲儿在世没住上好屋,他得替她把坟再修修。
老辈人的坟园,就在向家屋场的后山,占的是虎头凤尾,正对峡口,风水涌来,满山松杉翠柏,随风吟唱。怀田当年给消失在江中的父母砌了衣冠冢,还有妲儿的墓。
生长在三峡间,风风雨雨几十年,怀田脸上沟壑纵横,牙也磕去了四五颗,却不减当年矫健身手,上坡下坎,如履平地。多年累积的心愿,除了替妲儿修坟,还要整修向家屋场。
怀田蹲在妲儿的坟头喃喃自语:妲儿,你一直想有个家,我怎么能撇了你呢?
怀田拿定主意,将向家老屋场改建成吊脚楼。
好在九佬十八匠的手艺,自己每样都通晓一二。等进到深山买来木料,一根根修整成柱头、椽角、檩子,工夫虽然不是一天两天,但无论如何,他向怀田也要建起一幢雕龙翘檐、走马转角、亮亮堂堂的吊脚楼。
一班帮忙的按照吩咐上了屋顶,稀里哗啦揭了瓦。瓦是青瓦,瓦上存土,长着两棵青草,不青不黄。拆了瓦,一明两暗三间房子就没了样子,光秃秃地露出断墙残壁,墙上的裂缝指头粗,像爬着一条条小蛇。众人一推,稀里哗啦,老墙土扬起的尘埃,远看就像江边烧着的火灰。
很快,吊脚楼便开始了修建。
女婿赶到虎跳坪的时候,怀田正站在高坡上指挥建楼。
女婿急了,说:“爹,你莫修了!”
怀田说:“你管你乡上的事,不要管我。”
怀田扯起嗓子一声吼:“修屋噢!”
女婿隔老远就喊:“爹,爹!搞不得!”
怀田说:“什么搞不得?”
女婿说:“三峡这一方的人好多都要搬迁,我们……也要搬呢……”
“向家世世代代就在这里,哪朝哪代的皇帝也没赶过,你这个当乡长的赶到我头上来了?”
“不是我……”
“那是哪个?哪个拿的点子?你去找来同我说说理。”怀田说,“修水电站就修水电站,哪里不可以修,偏偏要淹我向家的屋场做什么呢?”
女婿乡长走村串寨,处处碰钉子。搬迁户都说:“你把你的爹请动了,我们一声噢嗬就搬家。”各路人轮流来看向家大爹,怀田自是“老死不开口,神仙难下手”,依旧请人到镇上买水泥、木料,一派重建吊脚楼的架势。
眼看三峡工地日夜施工,搬迁期限日近一日,女婿急出一嘴燎浆泡,怀田看着有些心疼,也有些茫然。
这天夜晚,怀田一人来到江边,端坐在九十九级石阶上。端的好所在,一明两暗三间瓦房背靠青山,面对江水,竹林环绕,门前一块平整的场坝,又栽种些柑橘葡萄,异香袭人。朦胧中,零星炊烟如云似雾,渐去渐远……
群山静谧,尚有峡谷波涛奔涌。恍惚间,脑海中又浮现出那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中消失在大江中的可怜父母。还有那妻子妲儿……过去的光景被他一刀一刀刻在了心里。
眼下,他得离开了。他向家要搬得远远的,去一个没有山的地方。想到这里,他默默地低下头,再次凝望着屋场后的坟茔。
第二天,怀田突然传出话,八月十五中秋这天,是儿孙的,都请到堂。
这天晴朗,好太阳,山巅翠微,江水清澈透底。怀田光头发亮,穿一身崭新衣裳,精神矍铄。儿孙辈来得整齐,几十个请来帮忙的乡亲早候在坪坝,只听吩咐。
炸过鞭炮千字头,怀田对太阳底下一班人说道:“起坟!”
起坟是当地的风俗,就是将已经埋葬的先人重新安葬。原来,怀田要将向家的亡人请进多年前居住过的岩洞,然后用水泥浇灌,封住洞口。众儿孙听得明白,回过神来,不禁脸色肃然。
到得下午,山上坟茔中的先人一一被请进洞,正要砌洞之时,向怀田喊道:“且慢!”众人不解,怀田却道:“把我的寿棺也抬进去。”
众人大惊。
三峡人古来就有为自己准备寿棺的习惯。十年前,向怀田的寿棺就已备得,年年复上油漆,棺面光亮如镜。这天早起,他在寿棺内轻轻放下一套青云衣——是妲儿当年亲手为他缝成的青布裤褂,他一直珍藏着。
“这宝塔河,向家世代的地方,到了我这辈断不得根。”众人听得脸色发紧,怀田却说出一句让人出乎意料的话来,“国家要做大事,我向怀田……但我日后死了,请各位将我送回宝塔河。”
怀田说:“到时候,在水下开了这洞,我要睡进这寿棺里!”他凝视着幽深的岩洞,儿孙早流下泪来……
黑漆寿棺十六人抬,缓缓靠进洞的深处,与亲爱的父母,还有心爱的女人妲儿,紧紧挨在了一起。砌起一块块三峡石,洞口眼见着一寸寸弥合,再远远望去,便没有了洞,只有浑然一体的大山,以及山下的江水。
残红晚霞,一江碧水泛散粼粼金光,倦鸟泼剌剌归林,峡谷峭壁深沉了颜色,如墨如黛。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向怀田不想搬迁,既有对国家选在这里修水电站的不理解,也有父母的衣冠冢和妻子妲儿的坟墓在这里的缘故。
B.“瓦是青瓦,瓦上存土,长着两棵青草,不青不黄”,写出了房子因年代久远、衰败坍圮而不得不重修的现状。
C.作者没有给女婿乡长设置名字,意味着他是基层工作者的代表,说明当时动员三峡搬迁工作的艰难具有普遍性。
D.儿孙们因向怀田交代自己死后也要睡进岩洞而流下泪来,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被向怀田这一决定深深震撼。
B [B项,“写出了房子因年代久远、衰败坍圮而不得不重修的现状”错误,根据“怀田蹲在妲儿的坟头喃喃自语:妲儿,你一直想有个家,我怎么能撇了你呢?”“怀田拿定主意,将向家老屋场改建成吊脚楼”可知,房子并不是因为破败不得不重修,向怀田改建是为了给死去的妻子一个家,写瓦上的土和草是为了表现老屋场年代的久远。]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被一直珍藏的青云衣,既是向怀田与妻子妲儿的情感见证,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作者写向怀田“端坐在江边九十九级石阶上”这一情节,引出下文写他思想转变。
C.“零星炊烟如云似雾,渐去渐远……”,写出了向怀田对故土家园深深的依恋之情。
D.“老死不开口,神仙难下手”“一嘴燎浆泡”等语句,表达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A [A项,“青云衣……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错误,青云衣只是向怀田与妻子情感的见证,而非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事线:向怀田搬迁这件事。]
★3.面对搬迁,向怀田有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当国家决定在这里修建水电站时,向怀田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他不明白为何国家会选择这里作为水电站的建设地点,更不明白为何自己必须离开这片世代生活的家园。他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决策的不解和困惑。在搬迁的最后期限里,向怀田毅然地选择了离开,表现了他对这一政策的支持。②更让向怀田难以割舍的是对妻子和父母的思念。向怀田在故乡修建坟墓、建造房屋,让逝去的亲人得以安息,也让自己的思念得以寄托。然而,随着水电站建设的推进,修建的坟墓、建造的房屋也将会消失,但向怀田对亲人的思念会永远存在自己的心间。③在将先人重新安葬的那一刻,向怀田深感对故土的眷念。这片土地孕育了他家族的生命,见证了他的成长与变迁。虽然水电站的建设将改变家乡的面貌,但他对故土的热爱与眷恋将永远不变。④向怀田的祖先世代生活在这片名为虎跳坪的土地上,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感情。对于向怀田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如同他的亲人一般充满了感情,他深爱着这片土地,难以割舍。这表现了人物此时与故土难离的不舍以及不得不将离别故土的伤感。
[答案] ①对国家选在自己家乡修水电站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支持;②想着修坟、建屋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③将先人重新安葬时对故土充满眷念;④即将离别故土的伤感。
4.向怀田在八月十五中秋日召集儿孙举行仪式的场面,具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选定八月十五这一特殊的中秋之日,是因为这一天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情感寓意。这一天,不仅象征着月亮的圆满与明亮,更寓意着家人团聚、祖先聚合的庄严与温馨。向怀田选择这一天,不仅是家人们的团聚,更是搬离故土时对先人的尊重与怀念。②作者通过描写向怀田“起坟”“砌洞”等动作,他认真地起坟、砌洞,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庄重而神圣,在向怀田的一举一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先的深深尊重和对家园的无限眷恋,还有他“到时候,在水下开了这洞,我要睡进这寿棺里!”这一句话,也能让人触摸到他对家园的眷恋之情,进而表达出即将与故乡离别的悲壮。③作者描写了“晴朗”“好太阳”“山巅翠微”“江水清澈透底”等自然环境,给读者勾勒了一幅生动美丽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喜庆、祥和的氛围。作者也通过精细的环境描写,巧妙地烘托出了一种热烈而喜庆的气氛。通过热烈喜庆的景物,以乐衬哀,烘托眷念故乡的沉重。
[答案] ①选定八月十五中秋的特殊日子突出家人团聚、祖先聚合的庄严;②通过特定语言和动作表达了即将与故乡离别的悲壮;③通过景物描写烘托眷念故乡的沉重。
二、[主题:以美向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琴声黄昏
陈 村
我是在受挫之后搬来的,搬进这条很有年头的老弄堂。
刚搬来的那几天,家中一片混乱。所有的家具堆在房间中央,工人们在给我收拾。傍晚,工人走后,我在那些铁钉和木头中小心翼翼地辟出一块净土,铺上一张席子,靠着看书,手边放瓶啤酒。
这时,琴声滚滚而来。是肖邦的圆舞曲,时值准确,但有些生硬。它的生硬消融在黄昏的情调中,倒也悦耳。我从窗口伸出头去,看不见弹琴的人。我想弹琴的应该是底楼的老太,她的房间放着一架钢琴。于是,我套上件衣服,下楼去拿报纸。二楼的门紧闭着,似乎没人。我迎着琴声走下楼梯。底楼的门开着,老太在全神贯注地弹着琴,身体和琴在黄昏的光线中变成了剪影。我在楼梯口站了一会。冷不防从黑暗中爬出一只瘦瘦的黑猫,接着,传来一个声音。
①“你饭吃过了吗?”
我抬起头,是底楼的老头。他的声音很响,响得有点刺耳。老头长得短小、结实,但两眼的目光有点闪烁。他又问了一遍,我连忙答应着,赶紧走开了。
以后,每天的黄昏,我都听到琴声。她弹的曲子很杂,有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拉赫玛尼诺夫的,甚至还有德彪西的。她似乎什么都会弹。琴声总是在天色转为晦暗的时候开始,它慢慢地堆积起来,一直铺到我这三楼的窗台。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到音乐。心里先是跟它唱着,过上一会才意识到,傍晚的节目已经开始了。
上楼下楼的时候,我很少看见老太。如果见到她,必定是在她做饭时。她把臭豆腐在油里煎得很黄,用筷子拨拉着河虾。平底锅里只有二三十个虾,她的手不太灵活地使着筷子。她总是穿着家常衣裳,干干净净、宽宽松松的。见到我,我们就打个招呼,如果有水费电费一类的事我们也会说上几句话。她拖着浙江一带的土音,语调有点拖沓。她的话很少。
有次,我们楼里三个月没人来抄电表,老太看见我时,问我是不是能打个电话去问一问。我说好的,我就去问。老太谢谢我。我说不用谢,我的账单也没来。几天后电费账单来了,我们在楼梯口遇上了,她手上端着一碗螺螂。我再说账单,她说她的也收到了。我们说了几句电费很贵物价很高一类的话。有一会,我觉得气氛似乎融洽起来了,我们谈得正投机,谁知,老太突然动了动脸上的肌肉,旁若无人地进了家门,并且把门关上了。
我站在黑暗里。我想,我其实是很想和她说上一点什么的。那些电费和我的话题没什么关系。我想问问她,或者坐进她的房间,将手撑着头,不言不语,听她弹琴。
②然而我什么也没说。我只说了电费。
我对钢琴有着偏爱,这并不是说我弹得一手好琴。我二十五岁才开始学琴,水平就可想而知了。我的琴盖上常常积起灰尘。琴凳里放着许多谱子,多半从未放上过谱架。我的聪明在于我会弹很多片段,一二十个小节,会弹很多好听的主题。
我将琴盖打开,坐端正了。手指触在琴键上有欣快之感。每当我在琴上弹出一段旋律,用不了一会儿,楼下就会传来完整的曲子。于是我停了下来,静静地听着。音乐穿过黄昏的光线进入我的居室。我坐在琴凳上,连烟也不抽,心中一片和平。
天长日久,我们有了默契。我可以点我想听的曲子。有时,我发现老太的琴声有点忧郁,就轻轻地敲击着琴键,弹上一首轻快些的乐曲。我的琴声慢慢高起来,加入她的琴声里。我是在请求她。她无疑听见了,琴声低下去,在那种很微妙的地方,不易察觉地将曲子改换。
我们就这样在黄昏的气氛中相会。在楼道上相见,她照例问我饭吃过了吗,我也照例回答饭吃过了。此外并不多说什么话。但是,我觉得自己和她已经很熟悉了,我知道她每天的心情,她也同样。③我们彼此都是坦白的。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有天傍晚,我又坐到钢琴前,按下一串音符,却没有回答。我接着弹下去,直到结结巴巴地弹不下去了,老太还没有出现。我换了首曲子,依然如此。换了一首又一首,依旧没有任何回答。我坐不住了,就下楼去。走道上,老头照常在那儿翻他的破烂。我想问问他,见他朝我古怪地一笑,连问话的勇气也没有了。等我取了报纸回来,老头不见了。只有那只从没人疼爱的黑猫,没精打采地望着我。
④我心里有点空。
从此,那扇门就永远关上了。那家人不知去踪,连黑猫都不见了。整幢楼就剩了我一个人。黄昏突然变得不可忍受。我关上门,到附近的公园去散步。
有一天,我在公园闲逛。在我对公园也觉得无聊的时候,忽然看见那个为钢琴调音的老头。他神采奕奕地和我打招呼,寒暄了几句,就问我去没去老太的追悼会。我大吃一惊,原来老太已经去世了。
“我不知道……我没去……”我有点语无伦次了。
说完,我就独自走了。我开开楼门,走进甜丝丝的霉味中。幽暗处,突然传来很响的声音:“你饭吃过了吗?”
我看见了老头,他还是蹲在那个墙角翻着破烂。我支吾着,从他身后走了过去。底楼的门开着。室内一如往日。不知是哪里的玻璃窗将一块阳光洒在老太常坐的琴凳上。
我上楼去。在楼梯拐弯的地方,发现那只黑猫跟着我。我把它抱起来,摸摸它的头。
一九九二年十月一日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头和老太虽然生活不富裕,甚至过得有点寒碜,但是还是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上努力生活,“我”向往这种生活。
B.开头点明“我”搬到老弄堂时忧伤的心情,也为下文老太在黄昏时的弹奏引起“我”注意和“我”能用心听懂琴声做铺垫。
C.琴声拉近了“我”和老太的距离,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关系还是很陌生,但是在琴声的世界里“我们”已非常熟悉。
D.结尾“我”终于抱起黑猫,并摸摸它的头,是因为“我”想念它的主人,“我”也想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它一定的温情。
A [A项,“向往这种生活”分析错误,文中并没有涉及“我”对老头和老太生活的评价,谈不上“向往”。]
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与后文老头与“我”打招呼相呼应,是陌生人之间碰面时客套的问候。
B.句子②说明“我”想跟老太说些什么,但是因为“我”的懦弱最后还是没说。
C.句子③表明了“我”与老太已经超过一般的熟悉,在心灵上具有默契。
D.句子④点明“我”已习惯了老太琴声的陪伴,她已经成为“我”的情感寄托。
B [B项,“懦弱”分析有误。“我”开不了口,其一是“我”的性格使然,“我”不善于言辞;其二,由“老太突然动了动脸上的肌肉,旁若无人地进了家门,并且把门关上了”可知,老太也不善于言辞。]
★7.文本中画波浪线的段落写出了多重心理变化。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由“却没有回答”“老太还没有出现”“依旧没有任何回答”等句子可知,体现了“我”对老太出现的期待;②由“我坐不住了,就下楼去”可知,“我”因等不到老太出现而焦虑;③由“见他朝我古怪地一笑,连问话的勇气也没有了”可知,体现了“我”想开口但还是开不了口询问的矛盾心理;④由“等我取了报纸回来,老头不见了。只有那只从没人疼爱的黑猫,没精打采地望着我”可知,“我”因担心而产生的忧伤之情。
[答案] ①“我”对老太出现的期待。②“我”因等不到老太出现而焦虑。③“我”想开口但还是开不了口询问的矛盾。④“我”因担心而忧伤。
8.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琴声·黄昏·治愈。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共度。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甲组:围绕“琴声·黄昏·治愈”三个词选取文本的相关内容进行评析。
①琴声:由“这时,琴声滚滚而来。是肖邦的圆舞曲,时值准确,但有些生硬。它的生硬消融在黄昏的情调中,倒也悦耳。我从窗口伸出头去,看不见弹琴的人。我想弹琴的应该是底楼的老太,她的房间放着一架钢琴”和“天长日久,我们有了默契”可知,“我”和老太本是陌生的邻居,却因琴声而认识对方,交流情感。②黄昏:由“以后,每天的黄昏,我都听到琴声”和“琴声总是在天色转为晦暗的时候开始,它慢慢地堆积起来,一直铺到我这三楼的窗台。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到音乐。心里先是跟它唱着,过上一会才意识到,傍晚的节目已经开始了”可知,不管是弹琴还是共奏,都是在黄昏。③治愈:由“音乐穿过黄昏的光线进入我的居室。我坐在琴凳上,连烟也不抽,心中一片和平”和“我觉得自己和她已经很熟悉了,我知道她每天的心情,她也同样。我们彼此都是坦白的”可知,“我”和老太通过琴声不断地治愈彼此忧伤的情绪,心中是一片和平和淡然。
(2)乙组:围绕“共度”从相关的几个方面选取文本的相关内容进行评析。
①由“以后,每天的黄昏,我都听到琴声”和“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到音乐。心里先是跟它唱着,过上一会才意识到,傍晚的节目已经开始了”可知,“共度”的是一段时光,一种生活上的陪伴。②由“天长日久,我们有了默契”和“我觉得自己和她已经很熟悉了,我知道她每天的心情,她也同样。我们彼此都是坦白的”可知,“共度”也是情感上的陪伴,是心情的一种释放。③由“我的琴声慢慢高起来,加入她的琴声里。我是在请求她。她无疑听见了,琴声低下去,在那种很微妙的地方,不易察觉地将曲子改换”可知,“共度”还是彼此安慰,是心灵的一种沟通。
[答案] (示例)甲组:①“我”和老太通过琴声来认识对方,交流情感;②不管是弹琴还是共奏,都是在黄昏;③不管是“我”还是老太都通过琴声来治愈彼此忧伤的情绪。
乙组:①“我”和老太通过琴声共度一段时光;②“共度”即陪伴,是情感上的陪伴;③不管是“我”还是老太都通过琴声来共度彼此忧伤的时光,任务限时集训(六) 小说——分析人物心理、情感
(限时32分钟)
一、[主题:乡土情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青云衣
叶 梅
虎跳坪的一条小径绕下长江,转过两道拐,江边有一块馒头石,可立脚可系船。
十多年前,便开始有戴着红黄盔帽的陌生人从小径爬上虎跳坪,站在向怀田的门前对着峡口指指划划。
不久对岸人来人往,修了一条通往江边的公路,炮声震得屋顶直颤。
“他们要做什么?”怀田问。
女婿是乡长,明白底细,便说:“爹,国家要修水电站了!”
怀田没当回事,国家修国家的,自家修自家的,妻子妲儿在世没住上好屋,他得替她把坟再修修。
老辈人的坟园,就在向家屋场的后山,占的是虎头凤尾,正对峡口,风水涌来,满山松杉翠柏,随风吟唱。怀田当年给消失在江中的父母砌了衣冠冢,还有妲儿的墓。
生长在三峡间,风风雨雨几十年,怀田脸上沟壑纵横,牙也磕去了四五颗,却不减当年矫健身手,上坡下坎,如履平地。多年累积的心愿,除了替妲儿修坟,还要整修向家屋场。
怀田蹲在妲儿的坟头喃喃自语:妲儿,你一直想有个家,我怎么能撇了你呢?
怀田拿定主意,将向家老屋场改建成吊脚楼。
好在九佬十八匠的手艺,自己每样都通晓一二。等进到深山买来木料,一根根修整成柱头、椽角、檩子,工夫虽然不是一天两天,但无论如何,他向怀田也要建起一幢雕龙翘檐、走马转角、亮亮堂堂的吊脚楼。
一班帮忙的按照吩咐上了屋顶,稀里哗啦揭了瓦。瓦是青瓦,瓦上存土,长着两棵青草,不青不黄。拆了瓦,一明两暗三间房子就没了样子,光秃秃地露出断墙残壁,墙上的裂缝指头粗,像爬着一条条小蛇。众人一推,稀里哗啦,老墙土扬起的尘埃,远看就像江边烧着的火灰。
很快,吊脚楼便开始了修建。
女婿赶到虎跳坪的时候,怀田正站在高坡上指挥建楼。
女婿急了,说:“爹,你莫修了!”
怀田说:“你管你乡上的事,不要管我。”
怀田扯起嗓子一声吼:“修屋噢!”
女婿隔老远就喊:“爹,爹!搞不得!”
怀田说:“什么搞不得?”
女婿说:“三峡这一方的人好多都要搬迁,我们……也要搬呢……”
“向家世世代代就在这里,哪朝哪代的皇帝也没赶过,你这个当乡长的赶到我头上来了?”
“不是我……”
“那是哪个?哪个拿的点子?你去找来同我说说理。”怀田说,“修水电站就修水电站,哪里不可以修,偏偏要淹我向家的屋场做什么呢?”
女婿乡长走村串寨,处处碰钉子。搬迁户都说:“你把你的爹请动了,我们一声噢嗬就搬家。”各路人轮流来看向家大爹,怀田自是“老死不开口,神仙难下手”,依旧请人到镇上买水泥、木料,一派重建吊脚楼的架势。
眼看三峡工地日夜施工,搬迁期限日近一日,女婿急出一嘴燎浆泡,怀田看着有些心疼,也有些茫然。
这天夜晚,怀田一人来到江边,端坐在九十九级石阶上。端的好所在,一明两暗三间瓦房背靠青山,面对江水,竹林环绕,门前一块平整的场坝,又栽种些柑橘葡萄,异香袭人。朦胧中,零星炊烟如云似雾,渐去渐远……
群山静谧,尚有峡谷波涛奔涌。恍惚间,脑海中又浮现出那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中消失在大江中的可怜父母。还有那妻子妲儿……过去的光景被他一刀一刀刻在了心里。
眼下,他得离开了。他向家要搬得远远的,去一个没有山的地方。想到这里,他默默地低下头,再次凝望着屋场后的坟茔。
第二天,怀田突然传出话,八月十五中秋这天,是儿孙的,都请到堂。
这天晴朗,好太阳,山巅翠微,江水清澈透底。怀田光头发亮,穿一身崭新衣裳,精神矍铄。儿孙辈来得整齐,几十个请来帮忙的乡亲早候在坪坝,只听吩咐。
炸过鞭炮千字头,怀田对太阳底下一班人说道:“起坟!”
起坟是当地的风俗,就是将已经埋葬的先人重新安葬。原来,怀田要将向家的亡人请进多年前居住过的岩洞,然后用水泥浇灌,封住洞口。众儿孙听得明白,回过神来,不禁脸色肃然。
到得下午,山上坟茔中的先人一一被请进洞,正要砌洞之时,向怀田喊道:“且慢!”众人不解,怀田却道:“把我的寿棺也抬进去。”
众人大惊。
三峡人古来就有为自己准备寿棺的习惯。十年前,向怀田的寿棺就已备得,年年复上油漆,棺面光亮如镜。这天早起,他在寿棺内轻轻放下一套青云衣——是妲儿当年亲手为他缝成的青布裤褂,他一直珍藏着。
“这宝塔河,向家世代的地方,到了我这辈断不得根。”众人听得脸色发紧,怀田却说出一句让人出乎意料的话来,“国家要做大事,我向怀田……但我日后死了,请各位将我送回宝塔河。”
怀田说:“到时候,在水下开了这洞,我要睡进这寿棺里!”他凝视着幽深的岩洞,儿孙早流下泪来……
黑漆寿棺十六人抬,缓缓靠进洞的深处,与亲爱的父母,还有心爱的女人妲儿,紧紧挨在了一起。砌起一块块三峡石,洞口眼见着一寸寸弥合,再远远望去,便没有了洞,只有浑然一体的大山,以及山下的江水。
残红晚霞,一江碧水泛散粼粼金光,倦鸟泼剌剌归林,峡谷峭壁深沉了颜色,如墨如黛。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向怀田不想搬迁,既有对国家选在这里修水电站的不理解,也有父母的衣冠冢和妻子妲儿的坟墓在这里的缘故。
B.“瓦是青瓦,瓦上存土,长着两棵青草,不青不黄”,写出了房子因年代久远、衰败坍圮而不得不重修的现状。
C.作者没有给女婿乡长设置名字,意味着他是基层工作者的代表,说明当时动员三峡搬迁工作的艰难具有普遍性。
D.儿孙们因向怀田交代自己死后也要睡进岩洞而流下泪来,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被向怀田这一决定深深震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被一直珍藏的青云衣,既是向怀田与妻子妲儿的情感见证,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作者写向怀田“端坐在江边九十九级石阶上”这一情节,引出下文写他思想转变。
C.“零星炊烟如云似雾,渐去渐远……”,写出了向怀田对故土家园深深的依恋之情。
D.“老死不开口,神仙难下手”“一嘴燎浆泡”等语句,表达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3.面对搬迁,向怀田有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怀田在八月十五中秋日召集儿孙举行仪式的场面,具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以美向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琴声黄昏
陈 村
我是在受挫之后搬来的,搬进这条很有年头的老弄堂。
刚搬来的那几天,家中一片混乱。所有的家具堆在房间中央,工人们在给我收拾。傍晚,工人走后,我在那些铁钉和木头中小心翼翼地辟出一块净土,铺上一张席子,靠着看书,手边放瓶啤酒。
这时,琴声滚滚而来。是肖邦的圆舞曲,时值准确,但有些生硬。它的生硬消融在黄昏的情调中,倒也悦耳。我从窗口伸出头去,看不见弹琴的人。我想弹琴的应该是底楼的老太,她的房间放着一架钢琴。于是,我套上件衣服,下楼去拿报纸。二楼的门紧闭着,似乎没人。我迎着琴声走下楼梯。底楼的门开着,老太在全神贯注地弹着琴,身体和琴在黄昏的光线中变成了剪影。我在楼梯口站了一会。冷不防从黑暗中爬出一只瘦瘦的黑猫,接着,传来一个声音。
①“你饭吃过了吗?”
我抬起头,是底楼的老头。他的声音很响,响得有点刺耳。老头长得短小、结实,但两眼的目光有点闪烁。他又问了一遍,我连忙答应着,赶紧走开了。
以后,每天的黄昏,我都听到琴声。她弹的曲子很杂,有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拉赫玛尼诺夫的,甚至还有德彪西的。她似乎什么都会弹。琴声总是在天色转为晦暗的时候开始,它慢慢地堆积起来,一直铺到我这三楼的窗台。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到音乐。心里先是跟它唱着,过上一会才意识到,傍晚的节目已经开始了。
上楼下楼的时候,我很少看见老太。如果见到她,必定是在她做饭时。她把臭豆腐在油里煎得很黄,用筷子拨拉着河虾。平底锅里只有二三十个虾,她的手不太灵活地使着筷子。她总是穿着家常衣裳,干干净净、宽宽松松的。见到我,我们就打个招呼,如果有水费电费一类的事我们也会说上几句话。她拖着浙江一带的土音,语调有点拖沓。她的话很少。
有次,我们楼里三个月没人来抄电表,老太看见我时,问我是不是能打个电话去问一问。我说好的,我就去问。老太谢谢我。我说不用谢,我的账单也没来。几天后电费账单来了,我们在楼梯口遇上了,她手上端着一碗螺螂。我再说账单,她说她的也收到了。我们说了几句电费很贵物价很高一类的话。有一会,我觉得气氛似乎融洽起来了,我们谈得正投机,谁知,老太突然动了动脸上的肌肉,旁若无人地进了家门,并且把门关上了。
我站在黑暗里。我想,我其实是很想和她说上一点什么的。那些电费和我的话题没什么关系。我想问问她,或者坐进她的房间,将手撑着头,不言不语,听她弹琴。
②然而我什么也没说。我只说了电费。
我对钢琴有着偏爱,这并不是说我弹得一手好琴。我二十五岁才开始学琴,水平就可想而知了。我的琴盖上常常积起灰尘。琴凳里放着许多谱子,多半从未放上过谱架。我的聪明在于我会弹很多片段,一二十个小节,会弹很多好听的主题。
我将琴盖打开,坐端正了。手指触在琴键上有欣快之感。每当我在琴上弹出一段旋律,用不了一会儿,楼下就会传来完整的曲子。于是我停了下来,静静地听着。音乐穿过黄昏的光线进入我的居室。我坐在琴凳上,连烟也不抽,心中一片和平。
天长日久,我们有了默契。我可以点我想听的曲子。有时,我发现老太的琴声有点忧郁,就轻轻地敲击着琴键,弹上一首轻快些的乐曲。我的琴声慢慢高起来,加入她的琴声里。我是在请求她。她无疑听见了,琴声低下去,在那种很微妙的地方,不易察觉地将曲子改换。
我们就这样在黄昏的气氛中相会。在楼道上相见,她照例问我饭吃过了吗,我也照例回答饭吃过了。此外并不多说什么话。但是,我觉得自己和她已经很熟悉了,我知道她每天的心情,她也同样。③我们彼此都是坦白的。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有天傍晚,我又坐到钢琴前,按下一串音符,却没有回答。我接着弹下去,直到结结巴巴地弹不下去了,老太还没有出现。我换了首曲子,依然如此。换了一首又一首,依旧没有任何回答。我坐不住了,就下楼去。走道上,老头照常在那儿翻他的破烂。我想问问他,见他朝我古怪地一笑,连问话的勇气也没有了。等我取了报纸回来,老头不见了。只有那只从没人疼爱的黑猫,没精打采地望着我。
④我心里有点空。
从此,那扇门就永远关上了。那家人不知去踪,连黑猫都不见了。整幢楼就剩了我一个人。黄昏突然变得不可忍受。我关上门,到附近的公园去散步。
有一天,我在公园闲逛。在我对公园也觉得无聊的时候,忽然看见那个为钢琴调音的老头。他神采奕奕地和我打招呼,寒暄了几句,就问我去没去老太的追悼会。我大吃一惊,原来老太已经去世了。
“我不知道……我没去……”我有点语无伦次了。
说完,我就独自走了。我开开楼门,走进甜丝丝的霉味中。幽暗处,突然传来很响的声音:“你饭吃过了吗?”
我看见了老头,他还是蹲在那个墙角翻着破烂。我支吾着,从他身后走了过去。底楼的门开着。室内一如往日。不知是哪里的玻璃窗将一块阳光洒在老太常坐的琴凳上。
我上楼去。在楼梯拐弯的地方,发现那只黑猫跟着我。我把它抱起来,摸摸它的头。
一九九二年十月一日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头和老太虽然生活不富裕,甚至过得有点寒碜,但是还是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上努力生活,“我”向往这种生活。
B.开头点明“我”搬到老弄堂时忧伤的心情,也为下文老太在黄昏时的弹奏引起“我”注意和“我”能用心听懂琴声做铺垫。
C.琴声拉近了“我”和老太的距离,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关系还是很陌生,但是在琴声的世界里“我们”已非常熟悉。
D.结尾“我”终于抱起黑猫,并摸摸它的头,是因为“我”想念它的主人,“我”也想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它一定的温情。
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与后文老头与“我”打招呼相呼应,是陌生人之间碰面时客套的问候。
B.句子②说明“我”想跟老太说些什么,但是因为“我”的懦弱最后还是没说。
C.句子③表明了“我”与老太已经超过一般的熟悉,在心灵上具有默契。
D.句子④点明“我”已习惯了老太琴声的陪伴,她已经成为“我”的情感寄托。
★7.文本中画波浪线的段落写出了多重心理变化。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琴声·黄昏·治愈。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共度。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