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限时集训(四)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教深度融合
(限时35分钟)
一、[主题:民族认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材料一:
这篇讲话的第一个主要论点是: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我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个论点是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第三个论点是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这几个论点是我从研究中国民族的现状和历史的实践中得到的。也可以说,经过了多年探索和思考得到的一些不够全面的认识。
(摘编自费孝通《民族研究——简述我的民族
研究经历与思考》1997年3月)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的民族结构论,并不拘泥于把民族的结构只是局限于56个民族与一个中华民族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民族圈层”和“民族认同”等许多理论问题。他认为,“现在所承认的50多个民族中,很多本身还各自包含更低一层次的‘民族集团’,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人人际关系的论述就是“多圈层”的“差序格局”理论,用在形容不同的层面的民族也是很贴切的。在此基础上的“民族认同”问题就不是僵化的或者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人们的民族认同、地域乃至国家认同都有可能随着不同场景而发生改变。这对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而消除内在紧张或对立、建设多层次认同和谐共处的理论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0世纪是民族国家理论盛行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结束后众多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标志着民族主义运动的高峰,但也暴露出西方“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理论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主张的内在缺陷。自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如今,全世界2500多个民族群体生活在200个左右的国家实体之中。没有一个国家是由纯而又纯的单一民族组成的。特别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及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日益打破传统“民族”封闭地及国家疆界的发展趋势下,民族国家理论有其“一族一国”主张的空想性甚至危害性。事实上,多民族国家是常态,这也说明了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具有更广泛的解释力和包容性,因而是更具生命力的民族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不仅肯定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而且指明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机制。
(摘编自王延中《费孝通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年7月)
材料三:
民族学者何明认为:“进入新时代,民族学的时代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的民族学知识体系,要从陈旧的、过时的、不适应时代的知识体系中脱离出来,随社会的变化、时代需求的变化而转型,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知识体系。”费孝通对大瑶山的访问与研究,始终秉持其“从实求知”的学术精神,将田野研究与国家民族发展具体过程、具体问题密切结合,才会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论断,并影响至后辈学人对该地区的调研写作,他正是顺应社会变化和时代需求而构筑新的民族学、社会学理论知识框架的先行者。
(摘编自彷慧宁《从田野调查点到理论起源地》2023年12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费孝通“民族圈层”和“民族认同”等理论问题的提出,是以民族结构论为基础的。
B.民族国家纷纷建立后,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极端民族主义主张的内在缺陷。
C.与56个民族实体相比,中华民族这个复合体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
D.费孝通对大瑶山的研究成就斐然,为后辈学人构筑起新时代的民族学知识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来形容中华民族统一体之中存在着的多层次的多元格局,也是很贴切的。
B.在快速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基于“多民族国家是常态”的事实,“一族一国”理论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C.费孝通先生能够把民族国家理论提炼升华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离不开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实。
D.中华文明之所以根深叶茂,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是因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3.下列选项,对“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认识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汉族作为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多元形成的一体,是高一层次认同的民族实体。
B.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不仅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政策意蕴,而且可以较好地解释世界上大多数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症结与根源,具有很强的普世价值。
C.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从实际出发,是对诸多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升华与超越,虽产生于中国,但不应局限于中国,而应该成为世界民族问题研究的一种新流派。
D.多元一体格局理论避免了概念的烦琐论证,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也充分照顾了历史发展、认知状况和不同群体的情感,是科学的、辩证的,也是包容的、高明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5.关于“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认同观”这一观点,材料二从哪些角度做了阐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艺术评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8分)
材料一:
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宇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宇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细节的出现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爷子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待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细节存在的意义在于提升作品的品格,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
B.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
C.很多推理小说犯了“细节肥大症”,虽然细节极其严密精细,人物形象却并不鲜明。
D.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能实现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否合适地使用细节,是衡量作品品格朝着积极方向还是消极方向发生变化的标准。
B.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
C.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关键要合理安排小说细节的密度,调节细节出现的频次。
D.“细节的洪流”是《变形记》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
★8.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一共哭了37次,对这些“哭泣”细节的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B.在《本巴》中,刘亮程把草木在风中“摇晃”的细节写成受到赞美之后的陶醉,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C.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用数十万字描写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充溢其间的细节包括情绪、想象和无意识碎片等。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前后多次说“别闹出什么乱子”,小说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强化了人物形象。
★9.根据材料一内容,结合下面的图画,下列对小说《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细节描写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雪花满天飞舞的细节描写揭示了祥林嫂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
B.热闹的祝福场景细节与祥林嫂此时的悲惨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C.手中的竹竿、篮中的破碗等细节透露出祥林嫂不幸的命运遭遇。
D.对祥林嫂眼神的细节描写升华了作品品格,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0.《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多处有关“风雪”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作者营造细节的能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8一、[主题:民族认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材料一:
这篇讲话的第一个主要论点是: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我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个论点是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第三个论点是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这几个论点是我从研究中国民族的现状和历史的实践中得到的。也可以说,经过了多年探索和思考得到的一些不够全面的认识。
(摘编自费孝通《民族研究——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
1997年3月)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的民族结构论,并不拘泥于把民族的结构只是局限于56个民族与一个中华民族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民族圈层”和“民族认同”等许多理论问题。他认为,“现在所承认的50多个民族中,很多本身还各自包含更低一层次的‘民族集团’,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人人际关系的论述就是“多圈层”的“差序格局”理论,用在形容不同的层面的民族也是很贴切的。在此基础上的“民族认同”问题就不是僵化的或者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人们的民族认同、地域乃至国家认同都有可能随着不同场景而发生改变。这对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而消除内在紧张或对立、建设多层次认同和谐共处的理论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0世纪是民族国家理论盛行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结束后众多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标志着民族主义运动的高峰,但也暴露出西方“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理论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主张的内在缺陷。自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如今,全世界2500多个民族群体生活在200个左右的国家实体之中。没有一个国家是由纯而又纯的单一民族组成的。特别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及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日益打破传统“民族”封闭地及国家疆界的发展趋势下,民族国家理论有其“一族一国”主张的空想性甚至危害性。事实上,多民族国家是常态,这也说明了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具有更广泛的解释力和包容性,因而是更具生命力的民族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不仅肯定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而且指明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机制。
(摘编自王延中《费孝通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年7月)
材料三:
民族学者何明认为:“进入新时代,民族学的时代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的民族学知识体系,要从陈旧的、过时的、不适应时代的知识体系中脱离出来,随社会的变化、时代需求的变化而转型,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知识体系。”费孝通对大瑶山的访问与研究,始终秉持其“从实求知”的学术精神,将田野研究与国家民族发展具体过程、具体问题密切结合,才会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论断,并影响至后辈学人对该地区的调研写作,他正是顺应社会变化和时代需求而构筑新的民族学、社会学理论知识框架的先行者。
(摘编自彷慧宁《从田野调查点到理论起源地》2023年12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费孝通“民族圈层”和“民族认同”等理论问题的提出,是以民族结构论为基础的。
B.民族国家纷纷建立后,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极端民族主义主张的内在缺陷。
C.与56个民族实体相比,中华民族这个复合体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
D.费孝通对大瑶山的研究成就斐然,为后辈学人构筑起新时代的民族学知识体系。
D [“成就斐然”以及“为后辈学人构筑起新时代的民族学知识体系”都表述不当。从材料一可见,费孝通先生自称“经过了多年探索和思考得到的一些不够全面的认识”;从材料三可见,“他正是顺应社会变化和时代需求而构筑新的民族学、社会学理论知识框架的先行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来形容中华民族统一体之中存在着的多层次的多元格局,也是很贴切的。
B.在快速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基于“多民族国家是常态”的事实,“一族一国”理论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C.费孝通先生能够把民族国家理论提炼升华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离不开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实。
D.中华文明之所以根深叶茂,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是因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B [“‘一族一国’理论应该退出历史舞台”错误。从材料二可见,“民族国家理论有其‘一族一国’主张的空想性甚至危害性”,“事实上,多民族国家是常态,这也说明了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具有更广泛的解释力和包容性,因而是更具生命力的民族理论”,材料仅就两种民族理论做了比较,并不能得出“‘一族一国’理论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结论。]
3.下列选项,对“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认识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汉族作为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多元形成的一体,是高一层次认同的民族实体。
B.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不仅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政策意蕴,而且可以较好地解释世界上大多数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症结与根源,具有很强的普世价值。
C.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从实际出发,是对诸多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升华与超越,虽产生于中国,但不应局限于中国,而应该成为世界民族问题研究的一种新流派。
D.多元一体格局理论避免了概念的烦琐论证,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也充分照顾了历史发展、认知状况和不同群体的情感,是科学的、辩证的,也是包容的、高明的。
A [“汉族作为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分属不同的层次”错误。从材料一“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可知,汉族作为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都属基层。]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把多元结合成高层次认同民族”与材料一“把多元结合成一体”相比,表述不严谨;“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与材料一“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完全不一致,表述错误。]
★5.关于“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认同观”这一观点,材料二从哪些角度做了阐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结合“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的民族结构论,并不拘泥于把民族的结构只是局限于56个民族与一个中华民族两个层次”可知,从民族结构论的角度看,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认为56个民族结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民族观。②结合“这对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而消除内在紧张或对立、建设多层次认同和谐共处的理论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可知,从“民族认同”角度看,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可以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同观。③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不仅肯定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而且指明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机制”可知,从总书记的讲话来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当今时代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国家观。
[答案] ①从民族结构论的角度看,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认为56个民族结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民族观。②从“民族认同”角度看,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可以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同观。③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来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当今时代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国家观。
二、[主题:艺术评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8分)
材料一:
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宇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宇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细节的出现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爷子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待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细节存在的意义在于提升作品的品格,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
B.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
C.很多推理小说犯了“细节肥大症”,虽然细节极其严密精细,人物形象却并不鲜明。
D.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能实现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
C [A项,将细节存在的最终意义归结为“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不恰当。B项,“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错误,原文说“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D项,原文中相关艺术效果的论述是针对《百年孤独》中的个例而言的,不能理解为普遍规律。]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否合适地使用细节,是衡量作品品格朝着积极方向还是消极方向发生变化的标准。
B.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
C.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关键要合理安排小说细节的密度,调节细节出现的频次。
D.“细节的洪流”是《变形记》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
B [“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不是“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的充分条件。]
★8.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一共哭了37次,对这些“哭泣”细节的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B.在《本巴》中,刘亮程把草木在风中“摇晃”的细节写成受到赞美之后的陶醉,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C.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用数十万字描写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充溢其间的细节包括情绪、想象和无意识碎片等。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前后多次说“别闹出什么乱子”,小说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强化了人物形象。
B [材料二基本观点是“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功的关键”,B项中仅呈现了单一细节,谈不上“密度和频次”,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
★9.根据材料一内容,结合下面的图画,下列对小说《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细节描写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雪花满天飞舞的细节描写揭示了祥林嫂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
B.热闹的祝福场景细节与祥林嫂此时的悲惨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C.手中的竹竿、篮中的破碗等细节透露出祥林嫂不幸的命运遭遇。
D.对祥林嫂眼神的细节描写升华了作品品格,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A [A项,解读牵强,相关描写的作用应为营造环境、渲染氛围。]
★10.《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多处有关“风雪”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作者营造细节的能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对“风雪”细节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具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②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所以对“风雪”细节能自然呈现。③作者用“风雪”细节准确暗示了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④作者合理把控“风雪”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