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限时集训(7) 小说——分析叙述特征(教师版+学生版)—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任务限时集训(7) 小说——分析叙述特征(教师版+学生版)—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3:53

文档简介

一、[主题:红色记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野葫芦引(节选)
宗 璞
这一天,孟嵋到病房给丁医生送材料。不巧丁医生不在。她又回到资料室。一时无事,便拿着抹布到处擦拭,在病案架后面,她发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第一页上写着:“我不知道谁能看到这些文字,却知道你们读它时,世上已经没有了我。”
①字很大,很不工整,有的两个字重叠在一起,像是用尽力气写的。孟嵋好奇地看下去。
我是一个女兵,一个中国女兵,我就要死了。
我是一个孤儿,在长沙孤儿院里长大。后来上了护士学校,毕业后在一所医院里工作。医院前面有一条小溪,我常在溪边站站,看溪水向远方流去。
我从没有想到自己会像溪水那样,流得那么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战火逐渐逼近,部队在我们这个县招募护士,我很舍不得安定的生活,可是我知道安定维持不了多久,日本鬼子随时会打来。②我本来就没有家,难道还要失去国吗?我和几位同伴一起参加了部队,在几处野战医院工作过。一直和我在一起的是水姐,她比我大两岁,文化水平比我高,她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她是一个出色的护士。
一九四二年,战争越来越激烈,伤亡也越来越严重,我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开赴了前线。
在休整的几天里,又有几名护士加入。有一个很小的女孩,又黄又瘦。父母都被敌机炸死了。她参加部队的态度很坚决。有人说:“你这样小,走不了那样远。”她说:“不抗日还活着干什么?”医院收留了她,我们叫她小木。我们经过了大山大水,许多人水土不服,最厉害的是吐泻不止。
水姐从当地老百姓那里得到了偏方,那是野地里的一种草。这种草和一种毒草很相像。一次,在检查药草时,水姐怀疑其中一束不是正品,扔了又觉可惜。小木说:“我来试试。”立刻拿了一片叶子嚼着,随即叫了一声:“好麻!”忙不迭把草吐出,可下半个脸都肿起来了。水姐怜惜地拍拍她,让大家仔细分辨这些草。采的药草每天都经过水姐认真的检查,这偏方加上我们的治疗总算有效。我们全体护士受到表彰,师部来人说,这个战役打得漂亮。水姐还受到特殊嘉奖,师部的人要她讲几句话。水姐平时就话少,当时只平静地说了一句:“我们为正义而战。”
后来,我们一边撤退,一边作战。为了摆脱敌人,我们走进了一座大森林。我和水姐、小木,还有几个伤员在一起。
这里有些零散的敌人,他们在森林边缘地带活动。我们走过时,他们从大树后面打枪,我们急忙从肩上取下枪来还击。小木本来没有枪,这时,迅速地从一个失去右臂的伤员身上取得了枪,向树林中射击。水姐说这样不行,我们都会死的。小木忽然说:“你们赶快走,我往那边去。”说着,向另一个方向钻进草丛。过了一会儿,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大声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同时响起了枪声。敌人向那边打枪。枪声随着喊声渐渐远去。
小木没有回来,她永远消失在大森林里。
一天,我在草丛里发现了一种暗红色的果实,招呼水姐来看。水姐先自己尝试,然后采了分给伤员,可是它们不能疗伤。伤员一个个倒下,后来只剩我和水姐两个人,再后来水姐也死了。
那天下着大雨。我们走进一个小窝棚避雨,水姐先弯腰进去,立刻叫了一声:“什么东西!”她踉跄地退出来,迅速地从自己衣服上撕下一条布,扎在右腿膝盖下,防止毒液扩散。“这里不能待。”她说。我们急急向前,没有多久,水姐的腿已肿得碗口粗细。可能是蛇咬的,也可能是一种很大的毒蝎,也可能是别的毒物。水姐渐渐呼吸困难,抓住我的手,一字一字地对我说:“你要让人知道,我们都是爱国青年,我们为正义而战。”说完,她的手放开了,她和小木去做伴。水姐是二十二岁,小木是十八岁。
当时我没有死,我站起来,又倒下,好像是被雨打倒了。我向前爬,爬了不知多久,迷糊中听见后面有人问:“前面是谁?”我挣扎着报了部队番号。有一小队人走过来,他们扶起我,随即讨论该怎么办。我说:“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他们不听,迅速地砍了几棵小树,做了一个担架。③只听一个声音说:“你躺好了,你很轻,你这样小。”我昏沉地在担架上,被这些不认识的弟兄们抬着。渐渐地我能走路了,我指出那些能吃的野果,大家都很高兴。
我走得很慢,拖住他们的脚步,真是一个累赘。我恍惚中听见他们谈话,一个说:“我们管不了她了。”另一个说:“扔下她?做得出来吗?”我想我简直是一个祸害,我会拖垮这些好弟兄。怎么办呢?
以后又经历了多少艰险,我来不及写了。有人要甩掉我,但总有人救助我。我感谢救助我的弟兄,也不责怪要甩掉我的同伴。实在是太艰难了。
我们终于走上了一个山坡,在不远的平地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帐篷,那是部队接应的地方。我立刻扑倒在地,躺了很久。我尽可能报告了牺牲伤员的名字,也报告了水姐和小木已一去不复返。
④我又想起那条小溪。
文字到这儿忽然断了。孟嵋勉强忍住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孟嵋,”是丁医生的声音,“你找我吗?”
孟嵋开门,默然把手中的小册子递给丁医生。丁医生很快看完那几页文字,说:“她是我到这里最初接触的病员。”丁医生停顿了,他不想说这间小屋曾经做过她的病房,也是她去世的地方。
“她的病很重,每天还要拼命写字。我们劝她不要写了。她断断续续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丁医生抬头望着窗外,“她是一个女兵,我竟不知道她的名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孟嵋在资料室的病案架后发现小册子,又引述第一页上的文字,让读者隐约感到此时小册子的写作者已去世。
B.文中先写水姐死去,然后详细交代她死亡的过程和原因,这样的叙述方式避免了行文的单调,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C.“我”对救助“我”的人充满感激之情,而对那些想要甩掉“我”的人也没有过多埋怨,因为他们也是勇敢的战士。
D.水姐、小木都具有勇敢坚定、无私无畏的形象特点,但细细品味,两人的性格又存在差异,这样写避免了人物的同质化。
C [C项,“没有过多埋怨,因为他们也是勇敢的战士”理解不当,原文有“实在是太艰难了”,不埋怨是因为“我”能理解当时的情况太过艰难,想要甩掉“我”实是出于无奈。]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呈现的书写样貌,暗示“我”当时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简单的书写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了艰难的挑战。
B.句子②是“我”的内心独白,交代了“我”参加抗日队伍的原因,反问的形式也强化了“我”朴素的爱国情怀。
C.句子③既是路过的战友对“我”的安慰,意在消除“我”的心理负担,也反映出战争与恶劣环境对“我”的折磨。
D.句子④“我”想起小溪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经历人生艰辛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D [D项,“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分析不当,原文有“医院前面有一条小溪”,此时“我”已经护士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不是童年了。应是对过往的护士工作的回忆。]
3.本文节选自《野葫芦引》第三卷,原文没有标题。请你从“中国女兵”“为正义而战”中选择一个作为标题,并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选择“中国女兵”。内容上,文中主人公“我”是一名护士,也是一名女战士,涉及的水姐、小木也都是“中国女兵”,这个标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情节也围绕女兵的抗日事迹展开;本文提到“我是一个女兵,一个中国女兵”,具体写了“我”“水姐”“小木”三个中国女兵,这个标题既呼应文中的“中国女兵”,又有利于引导读者联想到中国女兵的群像,升华主题。
②选择“为正义而战”。“水姐平时就话少,当时只平静地说了一句:‘我们为正义而战。’”“水姐渐渐呼吸困难,抓住我的手,一字一字地对我说:‘你要让人知道,我们都是爱国青年,我们为正义而战。’”,“为正义而战”是主人公水姐的话,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再以之为题目,可以突出水姐这一人物形象;“抗日战争爆发……本来就没有家,难道还要失去国吗”“不抗日还活着干什么?”,“为正义而战”对应抗日战争,因为是保家卫国的战争,所以爱国的女兵们能无惧牺牲,这一题目突出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答案] (示例一)选择“中国女兵”。理由:①“中国女兵”这个标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情节也围绕女兵的抗日事迹展开;②本文写了三个中国女兵,通过这个标题有利于引导读者联想到中国女兵的群像。
(示例二)选择“为正义而战”。理由:①“为正义而战”是主人公水姐的话,突出了水姐的形象;②“为正义而战”突出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4.当一个故事包含在另一个故事之中时,小说就产生了多个叙事层次,如《红楼梦》《石门阵》等。请分析本文的叙事层次及这样叙事的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三个叙事层次:①孟嵋、丁医生发现、谈论小册子的故事;②“我”讲述的自己的故事;③“我”讲述的水姐和小木的故事。
(2)效果:①增强了叙事的艺术性、真实性、复杂性;②多视角叙述故事、表现人物,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③呈现多元感受与多元评价,增强小说的立体性。
二、[主题:历史现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北上(节选)
徐则臣
先听见波浪拍击船帮的声音,意大利人小波罗醒来。头脑昏沉,四肢极不清爽地酸疼,肉肉地,闷闷地。窗外传来悠远高亢的说话声。他尝试着扒住窗框。
无数的中国人正在挖河筑堤。男人们一例短打①,辫子缠在头上或者脖子上;年轻的裸着上身,裤子卷到膝盖处;有穿草鞋的,更多人打着赤脚;牵绳的,测绘的,挖土的,抬泥的,推车的,拉车的,下桩的,打夯的,穿梭往来,不亦乐乎。当官的挺着肚子站在高处,陪同者伸直手在比画,风吹起他们的衣角和胡须。也有女人出没其间,拎汤罐端瓷碗,给干活儿的男人送水送饭。河道宽阔,堤岸高拔,新鲜的泥土敞开在他们脚下。他听不见河工现场琐碎的嘈嘈切切,却在整个场面之上发现了一曲整饬昂奋的合唱,既欢快,又劳苦,仿佛滚沸的巨型大锅里升腾起的雄浑蒸汽,但他听不懂。他很想听懂。他犹豫一下,敲响了身后的舱壁。
谢平遥②来到隔壁。跟着窗外的节奏,他给小波罗翻译出来:
  嗨!嗨——
甩开臂膀挺直腰,
脚步走稳好登高。
嗨!嗨!嗨——
你也挑来我也抬,
取出河土垫河崖。
河堤修得高又宽,
土掩大水保家园。
嗨!嗨!嗨——
头号大筐装满尖,
运河挖得深又宽,
南北二京好行船。
大船装来江南米,
小船又运青竹竿。
抬上堤坝筐放稳,
筐筐箩箩莫要慌。
嗨呀嗨!嗨——嗨!
原来是运河蜃景。一阵风起,清晰的场景很快模糊了;再一阵风,蜃景消失了,南旺湖碧波荡漾。
小波罗的伤口出现了白中泛黄的脓点。
到沧州,找了一个在当地相当著名的郑大夫。这位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把辫子塞到白大褂里头。“要我看,咱们大清国就一直没找对跟洋人打交道的方式。要么暗通款曲,私下里能穿一条裤子;要么转过身就翻脸。要不是各地的教会医院都被毁了,迪马克先生的这点小毛病怎么会拖延成这样?还有用义和团对付列强,怎么想的!你们知道吗?”他把脑袋伸到谢平遥面前,近得谢平遥能数得出他两道稀疏的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听说去年义和团进京,端王特把义和团的大师兄们招去,给皇太后表演刀枪不入的神功。表演完了,皇太后当场嘉许。等大师兄们走了,荣禄问太后,您信吗?太后说,把戏是假的,几十万条精壮汉子是真的,打起来,可以用他们去堵洋人的枪眼嘛。”说完了,他大笑不止,一直笑到眼泪流出来才停下。
谢平遥被笑蒙了,这传闻好笑吗?“那郑大夫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与列强的关系?”
“我哪里知道?肉食者鄙,这事不该我干。想必谢先生知道?”
“惭愧,在下才疏学浅,岂敢置喙。”
“那谢先生的意思是,不懂就得沉默,听之任之?”
“在下绝无此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跟郑大夫一样赞成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谢平遥不喜欢此人夸夸其谈,但对方言之成理。他倒是发现自己这些年懈怠了,愤怒与激情因为无奈而日渐消磨,而长途水路上,单一的生活与景观更加剧了这一消磨。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
可是,服下药后的第二天小波罗出现频繁的抽搐。他让谢平遥把大家都叫到床前。
他让孙过程和邵常来把他扶到半躺着。“说实话,在受伤躺倒之前,运河对我,就是一个东方古国伟大的壮举和奇观而已,上了岸三分钟我就会彻底忘掉。受了伤动不了了,从济宁开始,一天二十四小时跟这条河平行着躺在一起,白天听它涛声四起,夜晚听它睡梦悠长,我经常发现,我的呼吸跟这条河保持了相同的节奏,我感受到了这条大河的激昂蓬勃的生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
“遗憾的是,刚发现喜欢上这条河,我就不行了。我不甘心。我想把这条河完整地走一遍,完整地走上两遍、三遍、十遍、二十遍、一百遍。”
小波罗凶狠地连抽几口烟,接连着咳嗽了好几声。
“如果运河是个人,我真想问问它,为什么不能让我多活几年?运河说话了: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就像河水一样。我突然就明白了,对死应该跟对生一样决绝,对生也应该跟对死一样坦荡。所以,我把各位招来,借这个机会跟各位告别。”
小波罗闭上眼,又睁开了。“我所有行李都在这里,”他说,“就作为礼物送给各位了。”
陈婆先哭出来。接着是邵常来。老陈也跟着揉眼睛时,谢平遥就让大家散了。
小波罗:“请将我葬在通州的运河边上;随便哪个地方,务请在运河边上。拜托了!”他伸出嶙峋的手,皮肤上爬满死亡的黑影。
“我答应你。”谢平遥握住他的手。
窗外是运河琐细的涛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
小波罗缓缓地闭上眼,此后再没有睁开。
并肩行驶的一艘官船上有人在谈漕运。一个说:“这怕是最后一趟了。”另一个说:“果真要废?”“宫里传出的消息。”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七月二日,即公历8月15日,光绪帝颁废漕令。七月二十五日,即9月7日,庚子国变,签订《辛丑条约》。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8月4日,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死在通州运河的一艘船上。
(有删改)
【注】 ①短打:古代汉服的一种,又称“竖褐”“短褐”。②谢平遥:清朝翻译官。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一个清末旧式知识分子,谢平遥尽管曾意气风发,立志报国,但面对乱世,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内心的理想与追求。
B.“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小波罗彻悟: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在心理上完全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
C.小波罗临死前,说了一番话并把随身携带的行李分给其他人,不仅见其善良,也见其面对死亡的坦然。
D.谢平遥与郑大夫的对话侧面揭示了大运河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抵制列强的入侵。
A [A项,“但面对乱世,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内心的理想与追求”错误。结合原文“‘在下绝无此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跟郑大夫一样赞成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谢平遥不喜欢此人夸夸其谈,但对方言之成理。他倒是发现自己这些年懈怠了,愤怒与激情因为无奈而日渐消磨,而长途水路上,单一的生活与景观更加剧了这一消磨。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可见他的内心没有放弃理想与追求。]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北上”为线索,各色各样的小人物应“运”而聚,有意大利人、清朝官员、平民百姓和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
B.“窗外是运河琐细的涛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一句,纯用白描写景,以动衬静,衬托了小波罗即将死亡的哀伤。
C.通过对郑大夫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可见普通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却又找不到解决的方案。
D.小说的结尾,小波罗之死、大运河的废漕与清政府的坍塌形成了一种对照,具有深刻的思想隐喻。
C [C项,“通过对郑大夫的……心理描写”错误。原文“这位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把辫子塞到白大褂里头。……他把脑袋伸到谢平遥面前,近得谢平遥能数得出他两道稀疏的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听说去年义和团进京,端王特把义和团的大师兄们招去,给皇太后表演刀枪不入的神功。表演完了,皇太后当场嘉许。等大师兄们走了,荣禄问太后,您信吗?太后说,把戏是假的,几十万条精壮汉子是真的,打起来,可以用他们去堵洋人的枪眼嘛。’说完了,他大笑不止,一直笑到眼泪流出来才停下”,据此看出没有心理描写。]
7.小说详细描写“运河蜃景”,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内容情感方面:生机勃勃的运河与欢天喜地的歌声好似一首运河的赞歌,表现中国人民对运河深厚的热爱。“无数的中国人正在挖河筑堤。男人们一例短打……河道宽阔,堤岸高拔,新鲜的泥土敞开在他们脚下”“却在整个场面之上发现了一曲整饬昂奋的合唱,既欢快,又劳苦,仿佛滚沸的巨型大锅里升腾起的雄浑蒸汽”,文中描写了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的运河场景,歌声表达出了运河之子们对运河真实而又深厚的情感。②结构方面:为下文做铺垫。后文小波罗说“说实话,在受伤躺倒之前,运河对我……我感受到了这条大河的激昂蓬勃的生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此处运河蓬勃的生命力为下文小波罗被运河和中国文化彻底征服做了铺垫。③艺术手法和主题方面:形成虚构与真实的对比。后文提到“并肩行驶的一艘官船上有人在谈漕运……庚子国变,签订《辛丑条约》”,蜃景中运河的生机、活力与后文现实中大运河的废漕、清政府的坍塌形成鲜明的对比,运河的生机、活力既是历史的象征、作家叙事版图重要的线索,也是精神的寄托与归属,映射了中国社会与文化遭遇的重大危机,隐喻着民族信仰的失落。
[答案] ①表现真挚感情。描写了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的运河场景,歌声表达出了运河之子们对运河真实而又深厚的情感。②为下文做铺垫。运河蓬勃的生命力为下文小波罗被运河和中国文化彻底征服做了铺垫。③形成虚构与真实的对比。蜃景中运河的生机、活力与后文现实中大运河的废漕、清政府的坍塌形成对比,映射了中国社会与文化遭遇的重大危机,隐喻着民族信仰的失落。(答出两点即可)
★8.英国文论家珀西·卢伯克先生说:“说到小说的技巧,最关键最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就是视角的问题,也就是叙述者决定跟故事采取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及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从意大利人小波罗“他者”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关照与反思,如“一天二十四小时跟这条河平行着躺在一起……对生也应该跟对死一样坦荡”,以达到一种陌生化的阅读体验。小说还采用了“自我”的角度,即从谢平遥的视角思考中国,如“‘在下绝无此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据此分析出,采用“他者”与“自我”两种空间叙事视角进行叙述。以“他者”眼光与“自我”眼光,对运河和中国近代历史进行关照与反思。
②以意大利人小波罗“他者”眼光,展开对中国及运河的陌生化书写,如运河蜃景的描写,又如“遗憾的是,刚发现喜欢上这条河,我就不行了。我不甘心。我想把这条河完整地走一遍,完整地走上两遍、三遍、十遍、二十遍、一百遍”“请将我葬在通州的运河边上;随便哪个地方,务请在运河边上。拜托了”,不仅展现了清末中国社会景观及众生相,还展示了“他者”是如何逐渐“中国化”的过程。据此分析出,展示了“他者”因对中国运河的热爱而逐渐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文化。域外视角的运用,拓宽小说视域,增加了故事的张力,达到一种陌生化的阅读体验。
③站在“自我”的角度,看到了旧中国民众心理的保守与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与反动。如“听说去年义和团进京……打起来,可以用他们去堵洋人的枪眼嘛”“在下绝无此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跟郑大夫一样赞成顾炎武先生的观点”,据此分析出,通过谢平遥“自我”视角展示了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抵制列强的历史,并进行关照与反思,反映了清政府的虚伪、反动和血腥。
[答案] ①采用了“他者”与“自我”两种空间叙事视角进行叙述。以意大利人小波罗“他者”眼光,与谢平遥“自我”眼光,对运河和中国近代历史进行关照与反思。②展示了“他者”因对中国运河的热爱而逐渐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文化。域外视角的运用,拓宽小说视域,增加了故事的张力,达到一种陌生化的阅读体验。③通过谢平遥“自我”视角展示了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抵制列强的历史,并进行关照与反思,反映了清政府的虚伪、反动和血腥。
1 / 24任务限时集训(七) 小说——分析叙述特征
(限时32分钟)
一、[主题:红色记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野葫芦引(节选)
宗 璞
这一天,孟嵋到病房给丁医生送材料。不巧丁医生不在。她又回到资料室。一时无事,便拿着抹布到处擦拭,在病案架后面,她发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第一页上写着:“我不知道谁能看到这些文字,却知道你们读它时,世上已经没有了我。”
①字很大,很不工整,有的两个字重叠在一起,像是用尽力气写的。孟嵋好奇地看下去。
我是一个女兵,一个中国女兵,我就要死了。
我是一个孤儿,在长沙孤儿院里长大。后来上了护士学校,毕业后在一所医院里工作。医院前面有一条小溪,我常在溪边站站,看溪水向远方流去。
我从没有想到自己会像溪水那样,流得那么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战火逐渐逼近,部队在我们这个县招募护士,我很舍不得安定的生活,可是我知道安定维持不了多久,日本鬼子随时会打来。②我本来就没有家,难道还要失去国吗?我和几位同伴一起参加了部队,在几处野战医院工作过。一直和我在一起的是水姐,她比我大两岁,文化水平比我高,她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她是一个出色的护士。
一九四二年,战争越来越激烈,伤亡也越来越严重,我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开赴了前线。
在休整的几天里,又有几名护士加入。有一个很小的女孩,又黄又瘦。父母都被敌机炸死了。她参加部队的态度很坚决。有人说:“你这样小,走不了那样远。”她说:“不抗日还活着干什么?”医院收留了她,我们叫她小木。我们经过了大山大水,许多人水土不服,最厉害的是吐泻不止。
水姐从当地老百姓那里得到了偏方,那是野地里的一种草。这种草和一种毒草很相像。一次,在检查药草时,水姐怀疑其中一束不是正品,扔了又觉可惜。小木说:“我来试试。”立刻拿了一片叶子嚼着,随即叫了一声:“好麻!”忙不迭把草吐出,可下半个脸都肿起来了。水姐怜惜地拍拍她,让大家仔细分辨这些草。采的药草每天都经过水姐认真的检查,这偏方加上我们的治疗总算有效。我们全体护士受到表彰,师部来人说,这个战役打得漂亮。水姐还受到特殊嘉奖,师部的人要她讲几句话。水姐平时就话少,当时只平静地说了一句:“我们为正义而战。”
后来,我们一边撤退,一边作战。为了摆脱敌人,我们走进了一座大森林。我和水姐、小木,还有几个伤员在一起。
这里有些零散的敌人,他们在森林边缘地带活动。我们走过时,他们从大树后面打枪,我们急忙从肩上取下枪来还击。小木本来没有枪,这时,迅速地从一个失去右臂的伤员身上取得了枪,向树林中射击。水姐说这样不行,我们都会死的。小木忽然说:“你们赶快走,我往那边去。”说着,向另一个方向钻进草丛。过了一会儿,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大声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同时响起了枪声。敌人向那边打枪。枪声随着喊声渐渐远去。
小木没有回来,她永远消失在大森林里。
一天,我在草丛里发现了一种暗红色的果实,招呼水姐来看。水姐先自己尝试,然后采了分给伤员,可是它们不能疗伤。伤员一个个倒下,后来只剩我和水姐两个人,再后来水姐也死了。
那天下着大雨。我们走进一个小窝棚避雨,水姐先弯腰进去,立刻叫了一声:“什么东西!”她踉跄地退出来,迅速地从自己衣服上撕下一条布,扎在右腿膝盖下,防止毒液扩散。“这里不能待。”她说。我们急急向前,没有多久,水姐的腿已肿得碗口粗细。可能是蛇咬的,也可能是一种很大的毒蝎,也可能是别的毒物。水姐渐渐呼吸困难,抓住我的手,一字一字地对我说:“你要让人知道,我们都是爱国青年,我们为正义而战。”说完,她的手放开了,她和小木去做伴。水姐是二十二岁,小木是十八岁。
当时我没有死,我站起来,又倒下,好像是被雨打倒了。我向前爬,爬了不知多久,迷糊中听见后面有人问:“前面是谁?”我挣扎着报了部队番号。有一小队人走过来,他们扶起我,随即讨论该怎么办。我说:“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他们不听,迅速地砍了几棵小树,做了一个担架。③只听一个声音说:“你躺好了,你很轻,你这样小。”我昏沉地在担架上,被这些不认识的弟兄们抬着。渐渐地我能走路了,我指出那些能吃的野果,大家都很高兴。
我走得很慢,拖住他们的脚步,真是一个累赘。我恍惚中听见他们谈话,一个说:“我们管不了她了。”另一个说:“扔下她?做得出来吗?”我想我简直是一个祸害,我会拖垮这些好弟兄。怎么办呢?
以后又经历了多少艰险,我来不及写了。有人要甩掉我,但总有人救助我。我感谢救助我的弟兄,也不责怪要甩掉我的同伴。实在是太艰难了。
我们终于走上了一个山坡,在不远的平地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帐篷,那是部队接应的地方。我立刻扑倒在地,躺了很久。我尽可能报告了牺牲伤员的名字,也报告了水姐和小木已一去不复返。
④我又想起那条小溪。
文字到这儿忽然断了。孟嵋勉强忍住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孟嵋,”是丁医生的声音,“你找我吗?”
孟嵋开门,默然把手中的小册子递给丁医生。丁医生很快看完那几页文字,说:“她是我到这里最初接触的病员。”丁医生停顿了,他不想说这间小屋曾经做过她的病房,也是她去世的地方。
“她的病很重,每天还要拼命写字。我们劝她不要写了。她断断续续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丁医生抬头望着窗外,“她是一个女兵,我竟不知道她的名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孟嵋在资料室的病案架后发现小册子,又引述第一页上的文字,让读者隐约感到此时小册子的写作者已去世。
B.文中先写水姐死去,然后详细交代她死亡的过程和原因,这样的叙述方式避免了行文的单调,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C.“我”对救助“我”的人充满感激之情,而对那些想要甩掉“我”的人也没有过多埋怨,因为他们也是勇敢的战士。
D.水姐、小木都具有勇敢坚定、无私无畏的形象特点,但细细品味,两人的性格又存在差异,这样写避免了人物的同质化。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呈现的书写样貌,暗示“我”当时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简单的书写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了艰难的挑战。
B.句子②是“我”的内心独白,交代了“我”参加抗日队伍的原因,反问的形式也强化了“我”朴素的爱国情怀。
C.句子③既是路过的战友对“我”的安慰,意在消除“我”的心理负担,也反映出战争与恶劣环境对“我”的折磨。
D.句子④“我”想起小溪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经历人生艰辛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本文节选自《野葫芦引》第三卷,原文没有标题。请你从“中国女兵”“为正义而战”中选择一个作为标题,并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一个故事包含在另一个故事之中时,小说就产生了多个叙事层次,如《红楼梦》《石门阵》等。请分析本文的叙事层次及这样叙事的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历史现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北上(节选)
徐则臣
先听见波浪拍击船帮的声音,意大利人小波罗醒来。头脑昏沉,四肢极不清爽地酸疼,肉肉地,闷闷地。窗外传来悠远高亢的说话声。他尝试着扒住窗框。
无数的中国人正在挖河筑堤。男人们一例短打①,辫子缠在头上或者脖子上;年轻的裸着上身,裤子卷到膝盖处;有穿草鞋的,更多人打着赤脚;牵绳的,测绘的,挖土的,抬泥的,推车的,拉车的,下桩的,打夯的,穿梭往来,不亦乐乎。当官的挺着肚子站在高处,陪同者伸直手在比画,风吹起他们的衣角和胡须。也有女人出没其间,拎汤罐端瓷碗,给干活儿的男人送水送饭。河道宽阔,堤岸高拔,新鲜的泥土敞开在他们脚下。他听不见河工现场琐碎的嘈嘈切切,却在整个场面之上发现了一曲整饬昂奋的合唱,既欢快,又劳苦,仿佛滚沸的巨型大锅里升腾起的雄浑蒸汽,但他听不懂。他很想听懂。他犹豫一下,敲响了身后的舱壁。
谢平遥②来到隔壁。跟着窗外的节奏,他给小波罗翻译出来:
  嗨!嗨——
甩开臂膀挺直腰,
脚步走稳好登高。
嗨!嗨!嗨——
你也挑来我也抬,
取出河土垫河崖。
河堤修得高又宽,
土掩大水保家园。
嗨!嗨!嗨——
头号大筐装满尖,
运河挖得深又宽,
南北二京好行船。
大船装来江南米,
小船又运青竹竿。
抬上堤坝筐放稳,
筐筐箩箩莫要慌。
嗨呀嗨!嗨——嗨!
原来是运河蜃景。一阵风起,清晰的场景很快模糊了;再一阵风,蜃景消失了,南旺湖碧波荡漾。
小波罗的伤口出现了白中泛黄的脓点。
到沧州,找了一个在当地相当著名的郑大夫。这位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把辫子塞到白大褂里头。“要我看,咱们大清国就一直没找对跟洋人打交道的方式。要么暗通款曲,私下里能穿一条裤子;要么转过身就翻脸。要不是各地的教会医院都被毁了,迪马克先生的这点小毛病怎么会拖延成这样?还有用义和团对付列强,怎么想的!你们知道吗?”他把脑袋伸到谢平遥面前,近得谢平遥能数得出他两道稀疏的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听说去年义和团进京,端王特把义和团的大师兄们招去,给皇太后表演刀枪不入的神功。表演完了,皇太后当场嘉许。等大师兄们走了,荣禄问太后,您信吗?太后说,把戏是假的,几十万条精壮汉子是真的,打起来,可以用他们去堵洋人的枪眼嘛。”说完了,他大笑不止,一直笑到眼泪流出来才停下。
谢平遥被笑蒙了,这传闻好笑吗?“那郑大夫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与列强的关系?”
“我哪里知道?肉食者鄙,这事不该我干。想必谢先生知道?”
“惭愧,在下才疏学浅,岂敢置喙。”
“那谢先生的意思是,不懂就得沉默,听之任之?”
“在下绝无此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跟郑大夫一样赞成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谢平遥不喜欢此人夸夸其谈,但对方言之成理。他倒是发现自己这些年懈怠了,愤怒与激情因为无奈而日渐消磨,而长途水路上,单一的生活与景观更加剧了这一消磨。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
可是,服下药后的第二天小波罗出现频繁的抽搐。他让谢平遥把大家都叫到床前。
他让孙过程和邵常来把他扶到半躺着。“说实话,在受伤躺倒之前,运河对我,就是一个东方古国伟大的壮举和奇观而已,上了岸三分钟我就会彻底忘掉。受了伤动不了了,从济宁开始,一天二十四小时跟这条河平行着躺在一起,白天听它涛声四起,夜晚听它睡梦悠长,我经常发现,我的呼吸跟这条河保持了相同的节奏,我感受到了这条大河的激昂蓬勃的生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
“遗憾的是,刚发现喜欢上这条河,我就不行了。我不甘心。我想把这条河完整地走一遍,完整地走上两遍、三遍、十遍、二十遍、一百遍。”
小波罗凶狠地连抽几口烟,接连着咳嗽了好几声。
“如果运河是个人,我真想问问它,为什么不能让我多活几年?运河说话了: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就像河水一样。我突然就明白了,对死应该跟对生一样决绝,对生也应该跟对死一样坦荡。所以,我把各位招来,借这个机会跟各位告别。”
小波罗闭上眼,又睁开了。“我所有行李都在这里,”他说,“就作为礼物送给各位了。”
陈婆先哭出来。接着是邵常来。老陈也跟着揉眼睛时,谢平遥就让大家散了。
小波罗:“请将我葬在通州的运河边上;随便哪个地方,务请在运河边上。拜托了!”他伸出嶙峋的手,皮肤上爬满死亡的黑影。
“我答应你。”谢平遥握住他的手。
窗外是运河琐细的涛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
小波罗缓缓地闭上眼,此后再没有睁开。
并肩行驶的一艘官船上有人在谈漕运。一个说:“这怕是最后一趟了。”另一个说:“果真要废?”“宫里传出的消息。”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七月二日,即公历8月15日,光绪帝颁废漕令。七月二十五日,即9月7日,庚子国变,签订《辛丑条约》。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8月4日,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死在通州运河的一艘船上。
(有删改)
【注】 ①短打:古代汉服的一种,又称“竖褐”“短褐”。②谢平遥:清朝翻译官。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一个清末旧式知识分子,谢平遥尽管曾意气风发,立志报国,但面对乱世,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内心的理想与追求。
B.“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小波罗彻悟: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在心理上完全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
C.小波罗临死前,说了一番话并把随身携带的行李分给其他人,不仅见其善良,也见其面对死亡的坦然。
D.谢平遥与郑大夫的对话侧面揭示了大运河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抵制列强的入侵。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北上”为线索,各色各样的小人物应“运”而聚,有意大利人、清朝官员、平民百姓和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
B.“窗外是运河琐细的涛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一句,纯用白描写景,以动衬静,衬托了小波罗即将死亡的哀伤。
C.通过对郑大夫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可见普通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却又找不到解决的方案。
D.小说的结尾,小波罗之死、大运河的废漕与清政府的坍塌形成了一种对照,具有深刻的思想隐喻。
7.小说详细描写“运河蜃景”,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英国文论家珀西·卢伯克先生说:“说到小说的技巧,最关键最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就是视角的问题,也就是叙述者决定跟故事采取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及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