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限时集训(五)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应用性考查
(限时35分钟)
一、[主题:山水情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历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滋养与资源。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我们可以在这些景色中与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不是在我们眼前打开一个镜头,而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
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们带入对“象”的体察之中。“象”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的间性世界。我们在这种“象”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世界。
在宋代,还有一类文人画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诗人苏轼。苏轼第一个提出了“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他在绘画的题写中多次题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作为诗人,苏轼对绘画强调天机,强调诗心独创,但他并不贬低“艺”的重要性,极重视有道有艺,道艺结合。他写道:“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庄子·秋水》中的那只乌龟在泥沼中自乐。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粹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
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
(摘编自许江《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材料二:
山水体现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水处于卑微的位置,却彰显了上善、至德和圣人的无为而治,水之“道”有益于心性涵养和政治治理。南朝宋画家宗炳表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山水以其形质之美更直接鲜明地呈现“道”,使仁者在静观山水之中因悟道而喜悦。这也印证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按照朱熹的解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事理像水一样变动不居,义理像山那样永恒不变。山水形成一种互补,将变化与恒常融为一体。通过在山水间游走、居住、体悟、静观,人们可参透天地之道、治世之道。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山水的自然本性最能彰显道的本性,是人悟道的直观对象。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与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人在山水里通过“回到源头”可取得新的兴发,汲取新的能量和活力,从而解除身心的对立,回到最好的状态。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山水赋德是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性。山水比德也是常见的传统用法,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也以山比德,用南山北山各种草本植物起兴,赞颂具备诸种德性的贤人君子,称其“德音不已”。《诗经》的首篇《关雎》更是借助河流水鸟植物的比兴,歌咏“后妃之德”,“风天下而正夫妇”,使淑女配君子,而进贤思才。山水天地间美好的景、物、人和生生不息的劳作,可激发人不断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画家打破了观察事物的局限,运用“高远、深远、平远”三种眼光描画山水景物,将之化入胸壑。
B.山水的谛视者超越瞬时感受的意念,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中,构成完整世界图景。
C.“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体现了苏轼对道艺结合的重视,是对贬低“艺”的画院画家的回应。
D.山水具有形质之美,并形成一种互补,将永恒不变的义理与变动不居的事理融为一体,直接而鲜明地呈现“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列举了文人画家苏轼和黄庭坚的画论主张,二人强调山水画要表达自己的精神,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B.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组合逻辑,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两极“配对”,以此彰显道的本性,让人从直观的山水中悟得“道”。
C.水虽处卑微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可见,水中有天道。
D.材料二列举并分析了《诗经》中《泮水》《南山有台》《关雎》等三首诗,说明中国山水文明自古就有山水比德、山水兴德的特质。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春夜宴桃李园图》:仇英用工笔描绘文人们“开琼宴”“坐花”“飞羽觞”的情景,生动精致。
B.《蜀道难》:诗人将蜀道高峻之山、险恶之水纳于心中,形于笔端,表达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C.《枯木怪石图》: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中郁结,以求英风劲气逼人。
D.《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对山水之景的描写中,寄寓了对现代文明及个人存在意义的思考。
4.两则材料同以“山水”为论述对象,但论述目的并不相同,试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举行主题为“宋韵今辉,山水精神”的艺术特展,如果聘请你作为这次艺术特展的解说员,请你结合材料一列出解说要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美丽乡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山清水秀的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随着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旅游拉起乡村的手,美美与共往前走。
在村民母先才家的土陶制作体验吧里,一群小学生正在体验非遗制作。母先才用厚实而粗糙的手掌引导着稚嫩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捏着陶土,不到10分钟,一只属于小朋友自己的陶罐便在制陶机上成型。
土陶制作工艺是花茂村有名的非遗项目,母先才更是干了33年这门手艺。如今,他的陶艺馆生产的土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家庭收入也翻了好几倍。可说起曾经的苦日子,他却觉得并不遥远:“原来烧一次土窑,要三天三夜,浓烟滚滚。烧完一批窑,熏黑得连自己都认不出来。”
花茂村以前的名字叫“荒茅田”,这里曾经荒田遍地,茅草丛生。村民们为了补贴家用,农闲时做土陶,挑十几公里到镇上去卖。“那时候土陶能赚几个钱啊?年轻人只能出去打工养家。”母先才说,“都是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才带活了我们这些传统手艺人的生意。”
近年来,枫香镇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提档升级示范点,邀请浙江大学团队在白泥十字路口以土陶文化为背景设计了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母先才也把土窑全部换成了电窑,陆续推出各类新颖时尚的陶器,探索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的结合,收获了市场认可。
(摘编自《光明日报》《贵州:农文旅融合促振兴》)
材料二:
弘扬乡土文化,对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激发创业创新热情,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要注重几个点,着力于乡土文化几个方面的建设,实现以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
提高对乡土文化保护的认识。正视乡土文化危机,重塑乡土文化情感,要培养公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扎根乡村、有乡土情怀的新农民;建立并完善乡土文化保护机制;量力而行,保护文化地标,用地方文物来反映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地标。
发挥民俗文化作用,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正能量,把传统道德约束与村民自律、村组织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和谐稳定;使优秀民俗成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台资源,在文化上有传承,在发展中有凝聚和共识。在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使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使乡村成为宜业宜居的新家园。传承各种传统技艺,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内在意义。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地方乡土文化品牌,把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之中。注重乡土文化特别是当地独有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断丰富乡土文化的内容及其涵义,使乡土文化以活态化的方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发挥党员干部和新乡贤的引领作用,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地方实践。围绕移风易俗、诚信建设,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积极主动进行正向引领,建立完善的褒扬机制以强化乡土文化对于农民精神风貌所能够产生的影响,用乡土文化培养乡风文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队伍建设,注重在乡土文化方面有所专长的人才,选好配优文化站站长,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干事”的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加强乡村的“非遗”传承人队伍、基层民营院团、各类群众文化团队、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实弘扬乡土文化的力量。
(摘编自《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材料三:
“村超”何以燃动中国?
这是文化之美浸润着观众的心。在“村超”的赛场上还有一道别样的风景。在球赛的开场、中场和落幕时,身着民族盛装,手拿锄头、画上美丽妆容的姑娘小伙会走起“T台”;杨梅、西瓜、黄牛肉、小香鸡等地方特产,就是犒劳球员们的“金靴奖”“金杯奖”。立足于本地文化,以“文”育“体”,让“村超”充满乡土味、乡情味、乡愁味,这正是“村超”相较于其他专业体育赛事,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共情的独到之处。
这是中国之美感动着观众的心。榕江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今却拥有高铁,四条高速、村与村之间的水泥公路和稳定的5G信号,让“村超”出圈与全国游客纷至沓来成为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村超”是现象级的传播,是政通人和的城市品牌IP塑造,是乡村体育的乐子和乡村振兴的路子的有机结合,是按经济规律来办事——让体育来搭台、让文化来助威、让经济来唱戏,是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尝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村超”这部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民奋斗诗篇,无疑是触动着所有人的心弦。
(摘编自央广网《贵州村超在抖音出圈,
一场球赛何以有无限可能》)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如秀美的山水,独特的非遗文化。
B.发挥好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需正视乡土文化危机,重塑乡土文化情感,培养公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
C.强化乡土文化对农民精神风貌所能产生的影响,需要建立完善的褒扬机制,用乡风文明培养乡土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D.总的来看,“村超”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竞技,也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平台,更是乡村振兴下文旅体融合的范本。
7.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母先才把土窑换成电窑,推出新颖时尚的陶器,是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结合的体现。
B.贵州的乡村旅游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并未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明显影响。
C.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可以增强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归属感。
D.“村超”是本地文化与体育美学的别样结合,也是体育与文化、经济的有机结合。
8.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某地为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改善居住环境,计划拆迁本地古旧建筑,增设现代化设施。
B.某市为了保护、传承、展示、交流乡土文化,将在城区建设一批农村非遗传习基地。
C.某村将宋乾德年间研发的“枫香染”制作技艺加以传承,作为当地旅游观光体验项目。
D.某地聘请一批文化艺术院校优秀人才,到村镇指导工作,完成乡村文化建设后再离开。
9.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春节期间,你所在的村子将开展以“我为家乡发展谋路子”为主题的乡贤座谈会。你作为本村青年代表被邀请参会发言,请结合材料内容,为自己的发言稿拟写一个提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8一、[主题:山水情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历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滋养与资源。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我们可以在这些景色中与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不是在我们眼前打开一个镜头,而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
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们带入对“象”的体察之中。“象”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的间性世界。我们在这种“象”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世界。
在宋代,还有一类文人画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诗人苏轼。苏轼第一个提出了“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他在绘画的题写中多次题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作为诗人,苏轼对绘画强调天机,强调诗心独创,但他并不贬低“艺”的重要性,极重视有道有艺,道艺结合。他写道:“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庄子·秋水》中的那只乌龟在泥沼中自乐。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粹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
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
(摘编自许江《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材料二:
山水体现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水处于卑微的位置,却彰显了上善、至德和圣人的无为而治,水之“道”有益于心性涵养和政治治理。南朝宋画家宗炳表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山水以其形质之美更直接鲜明地呈现“道”,使仁者在静观山水之中因悟道而喜悦。这也印证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按照朱熹的解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事理像水一样变动不居,义理像山那样永恒不变。山水形成一种互补,将变化与恒常融为一体。通过在山水间游走、居住、体悟、静观,人们可参透天地之道、治世之道。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山水的自然本性最能彰显道的本性,是人悟道的直观对象。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与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人在山水里通过“回到源头”可取得新的兴发,汲取新的能量和活力,从而解除身心的对立,回到最好的状态。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山水赋德是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性。山水比德也是常见的传统用法,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也以山比德,用南山北山各种草本植物起兴,赞颂具备诸种德性的贤人君子,称其“德音不已”。《诗经》的首篇《关雎》更是借助河流水鸟植物的比兴,歌咏“后妃之德”,“风天下而正夫妇”,使淑女配君子,而进贤思才。山水天地间美好的景、物、人和生生不息的劳作,可激发人不断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画家打破了观察事物的局限,运用“高远、深远、平远”三种眼光描画山水景物,将之化入胸壑。
B.山水的谛视者超越瞬时感受的意念,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中,构成完整世界图景。
C.“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体现了苏轼对道艺结合的重视,是对贬低“艺”的画院画家的回应。
D.山水具有形质之美,并形成一种互补,将永恒不变的义理与变动不居的事理融为一体,直接而鲜明地呈现“道”。
C [C项,“是对贬低‘艺’的画院画家的回应”错误。苏轼提出“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强调文人画“取其意气所到”“适吾意而已”。引用“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是为了说明苏轼重视道艺结合,不能贬低“艺”,但不能说画院的画家贬低“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列举了文人画家苏轼和黄庭坚的画论主张,二人强调山水画要表达自己的精神,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B.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组合逻辑,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两极“配对”,以此彰显道的本性,让人从直观的山水中悟得“道”。
C.水虽处卑微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可见,水中有天道。
D.材料二列举并分析了《诗经》中《泮水》《南山有台》《关雎》等三首诗,说明中国山水文明自古就有山水比德、山水兴德的特质。
B [B项,“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两极‘配对’”错误,两极“配对”是中国山水文明的思维方式,非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据材料二,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色有二:一是山水显道,二是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春夜宴桃李园图》:仇英用工笔描绘文人们“开琼宴”“坐花”“飞羽觞”的情景,生动精致。
B.《蜀道难》:诗人将蜀道高峻之山、险恶之水纳于心中,形于笔端,表达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C.《枯木怪石图》: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中郁结,以求英风劲气逼人。
D.《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对山水之景的描写中,寄寓了对现代文明及个人存在意义的思考。
C [材料一主要论述了宋代山水画表达的中国传统山水眼光和蕴含的中国人的山水精神。A项,由《春夜宴桃李园图》这一画作的名称可知是人物画,不属于山水画;其次是工笔画,与写意画相对。因此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D两项内容虽与山水眼光及人文精神有一定关联,但均是对文学作品中山水的解读,并非对山水画的解读,和材料一话题不一致。]
4.两则材料同以“山水”为论述对象,但论述目的并不相同,试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材料一目的是阐述宋代山水画表达的中国传统山水眼光和蕴含的中国人的山水精神。②材料二目的是说明自然山水与人之“道”和“德”的内在关联,进而说明中国山水文明对于中国人精神的超越性。
★5.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举行主题为“宋韵今辉,山水精神”的艺术特展,如果聘请你作为这次艺术特展的解说员,请你结合材料一列出解说要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宋代画家用山水眼光观看真山真水,这是他们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②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心与物游,体现了宋代山水画综合谛视的世界观。③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之美最能体现山水形神,使人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④宋代山水画的神韵在于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二、[主题:美丽乡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山清水秀的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随着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旅游拉起乡村的手,美美与共往前走。
在村民母先才家的土陶制作体验吧里,一群小学生正在体验非遗制作。母先才用厚实而粗糙的手掌引导着稚嫩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捏着陶土,不到10分钟,一只属于小朋友自己的陶罐便在制陶机上成型。
土陶制作工艺是花茂村有名的非遗项目,母先才更是干了33年这门手艺。如今,他的陶艺馆生产的土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家庭收入也翻了好几倍。可说起曾经的苦日子,他却觉得并不遥远:“原来烧一次土窑,要三天三夜,浓烟滚滚。烧完一批窑,熏黑得连自己都认不出来。”
花茂村以前的名字叫“荒茅田”,这里曾经荒田遍地,茅草丛生。村民们为了补贴家用,农闲时做土陶,挑十几公里到镇上去卖。“那时候土陶能赚几个钱啊?年轻人只能出去打工养家。”母先才说,“都是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才带活了我们这些传统手艺人的生意。”
近年来,枫香镇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提档升级示范点,邀请浙江大学团队在白泥十字路口以土陶文化为背景设计了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母先才也把土窑全部换成了电窑,陆续推出各类新颖时尚的陶器,探索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的结合,收获了市场认可。
(摘编自《光明日报》《贵州:农文旅融合促振兴》)
材料二:
弘扬乡土文化,对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激发创业创新热情,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要注重几个点,着力于乡土文化几个方面的建设,实现以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
提高对乡土文化保护的认识。正视乡土文化危机,重塑乡土文化情感,要培养公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扎根乡村、有乡土情怀的新农民;建立并完善乡土文化保护机制;量力而行,保护文化地标,用地方文物来反映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地标。
发挥民俗文化作用,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正能量,把传统道德约束与村民自律、村组织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和谐稳定;使优秀民俗成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台资源,在文化上有传承,在发展中有凝聚和共识。在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使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使乡村成为宜业宜居的新家园。传承各种传统技艺,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内在意义。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地方乡土文化品牌,把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之中。注重乡土文化特别是当地独有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断丰富乡土文化的内容及其涵义,使乡土文化以活态化的方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发挥党员干部和新乡贤的引领作用,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地方实践。围绕移风易俗、诚信建设,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积极主动进行正向引领,建立完善的褒扬机制以强化乡土文化对于农民精神风貌所能够产生的影响,用乡土文化培养乡风文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队伍建设,注重在乡土文化方面有所专长的人才,选好配优文化站站长,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干事”的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加强乡村的“非遗”传承人队伍、基层民营院团、各类群众文化团队、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实弘扬乡土文化的力量。
(摘编自《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材料三:
“村超”何以燃动中国?
这是文化之美浸润着观众的心。在“村超”的赛场上还有一道别样的风景。在球赛的开场、中场和落幕时,身着民族盛装,手拿锄头、画上美丽妆容的姑娘小伙会走起“T台”;杨梅、西瓜、黄牛肉、小香鸡等地方特产,就是犒劳球员们的“金靴奖”“金杯奖”。立足于本地文化,以“文”育“体”,让“村超”充满乡土味、乡情味、乡愁味,这正是“村超”相较于其他专业体育赛事,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共情的独到之处。
这是中国之美感动着观众的心。榕江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今却拥有高铁,四条高速、村与村之间的水泥公路和稳定的5G信号,让“村超”出圈与全国游客纷至沓来成为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村超”是现象级的传播,是政通人和的城市品牌IP塑造,是乡村体育的乐子和乡村振兴的路子的有机结合,是按经济规律来办事——让体育来搭台、让文化来助威、让经济来唱戏,是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尝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村超”这部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民奋斗诗篇,无疑是触动着所有人的心弦。
(摘编自央广网《贵州村超在抖音出圈,一场球赛何以有无限可能》)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如秀美的山水,独特的非遗文化。
B.发挥好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需正视乡土文化危机,重塑乡土文化情感,培养公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
C.强化乡土文化对农民精神风貌所能产生的影响,需要建立完善的褒扬机制,用乡风文明培养乡土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D.总的来看,“村超”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竞技,也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平台,更是乡村振兴下文旅体融合的范本。
C [C项,“用乡风文明培养乡土文化”错误。由原文“建立完善的褒扬机制以强化乡土文化对于农民精神风貌所能够产生的影响,用乡土文化培养乡风文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可知,应是“用乡土文化培养乡风文明”。]
7.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母先才把土窑换成电窑,推出新颖时尚的陶器,是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结合的体现。
B.贵州的乡村旅游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并未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明显影响。
C.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可以增强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归属感。
D.“村超”是本地文化与体育美学的别样结合,也是体育与文化、经济的有机结合。
B [B项,“并未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明显影响”错误。由原文“花茂村以前的名字叫‘荒茅田’,这里曾经荒田遍地,茅草丛生”可知,文章中说“这里曾经荒田遍地,茅草丛生”,说明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贵州的乡村旅游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了明显影响。]
8.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某地为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改善居住环境,计划拆迁本地古旧建筑,增设现代化设施。
B.某市为了保护、传承、展示、交流乡土文化,将在城区建设一批农村非遗传习基地。
C.某村将宋乾德年间研发的“枫香染”制作技艺加以传承,作为当地旅游观光体验项目。
D.某地聘请一批文化艺术院校优秀人才,到村镇指导工作,完成乡村文化建设后再离开。
C [A项,说的是某地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而拆迁本地古旧建筑,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B项,说的是某市在城区建设一批农村非遗传习基地,而不是在说新村振兴,所以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C项,是说某村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符合材料二弘扬乡土文化,对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激发创业创新热情,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D项,说的是某地聘请一批文化艺术院校优秀人才来指导工作,说明是为乡村注入外来文化,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9.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二采用总分的结构。首先提出观点“弘扬乡土文化,对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激发创业创新热情,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然后分别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如何进行乡土文化的建设:一是提高对乡土文化保护的认识,着力提升农民素质;二是发挥民俗文化作用,注重传承,提升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三是发挥党员干部和新乡贤的引领作用,注重本土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10.春节期间,你所在的村子将开展以“我为家乡发展谋路子”为主题的乡贤座谈会。你作为本村青年代表被邀请参会发言,请结合材料内容,为自己的发言稿拟写一个提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标题)
①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家乡的地理、环境、文化等资源,用乡土文化培养乡风文明。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②推动科技创新: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③加强人才培养:重视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充实弘扬乡土文化的力量。④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家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⑤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和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筑牢乡土文化的深厚根基。同时注入新的元素,提升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13 /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