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组合练12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版+学生版)—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板块二 组合练12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版+学生版)—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3:53

文档简介

组合练12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4·临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用典,借古说今,文言中常用,当然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好处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引古可以加重意思的分量。因为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文中用了,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量。如 ① ,引用老子“五音令人耳不聪,五色令人目不明”的话,比说自己认为如何如何,似乎力量就大得多。
二是表达一个意思时,引用大家熟悉的古事古语常常比用自己的话省力。如形容黄宪人品的高不可及,引用古语“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是形容孔子的),可轻而易举达到效果;如果不引用而以事实描述, ② 。
三是用典可以简驭繁,就是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如形容文人贫困,引用“室唯四壁”,只用四个字,所表达的除穷以外,还有才学像司马相如,将来必成大名的意思。在用典的一些好处里,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它常常使为文的人不能不用。这种强制性最明显地表现在作诗方面,古诗词字数往往有限制,有时还要讲究格律,表意还要丰富,不用典就不容易轻松地写出来,如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中“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一联就是这样。
四是用典可唤起联想,让意思显得更形象生动。比如,如果以“惊鸿”来代美丽的妇女,熟悉《洛神赋》的人自然会想到洛神的美,这表达的效果比说一个美女就好多了。
五是用典 ③ 。通常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也就是不好直说的话,尽可以用典故表示。如《资治通鉴》记淝水之战,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故作镇静,桓冲很忧虑,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左衽”是用典(出于《论语·宪问》),等于说我要当亡国奴了。“亡国”的话当然不好明说,但用了典故就委婉多了。
1.下列选项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用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
B.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C.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D.听着那悠扬的歌声,我就醉了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气比较强烈,这一效果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琅琊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用典,请从下面两个诗句中任选一个,结合第四段内容列出讲解要点。(4分)
诗(词)句 典故出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西晋司马彪对此作注:“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各项中的典故与第六段中的“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用典原因不一致的是(3分)(  )
A.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B.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并序》)
C.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2024·岳阳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 题。
材料一:
江夷,字茂远,济阳考城人也。祖霦,晋护军将军。父敳,骑咨议参军。夷少自藻厉,为后进之美。州辟主簿,不就。桓玄篡位,以为豫章王文学。义旗建,高祖板为镇军行参军,寻参大司马琅邪王军事,转以公事免。顷之,复补主簿。豫讨桓玄功,封南郡州陵县五等侯。孟昶建威府司马、中书侍郎、中军太尉从事中郎、征西大将军道规长史、南郡太守,寻转太尉咨议参军,领录事,迁长史,入为侍中、大司马,从府公北伐,拜洛阳园陵,进至潼关。还领宁远将军、琅邪内史、本州大中正。高祖命大司马府、琅邪国事,一以委焉。
宋台初建,为五兵尚书。高祖受命,转掌度支。出为义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以疾去职。寻拜吏部尚书,为吴郡太守。营阳王于吴县见害,夷临哭尽礼。又以兄疾去官。复为丹阳尹,吏部尚书,加散骑常侍,迁右仆射。夷美风仪,善举止,历任以和简著称。出为湘州刺史,加散骑常侍,未之职,病卒,时年四十八。遗命薄敛蔬奠,务存俭约。追赠前将军,本官如故。子湛,别有传。
史臣曰: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士君子当以体正为基蹈义为本然后饰以艺能文以礼乐。苟或难备,不若文不足而质有余也。是以小心翼翼,可祗事于上帝,啬夫喋喋,终不离于虎圈。江夷、谢方明、谢弘微、王惠、王球,学义之美,未足以成名,而贞心雅体,廷臣所罕及。《诗》云“温温恭人,惟德之基”,信矣!
(节选自《宋书·列传·卷五十三》)
材料二:
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士君子当以体正为基蹈义为本然后饰以艺能文以礼乐。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文中指征召,任命,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的“辟”的含义不同。
B.寻,文中指不久,与《陈情表》中的“寻蒙国恩”的“寻”的含义相同。
C.故,文中指旧有的,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的含义相同。
D.趋,文中指快步上前,与《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含义不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夷从小就认为自己很厉害,是后进之秀。他曾被州府任命为主簿,但他没有接受。
B.江夷在讨伐桓玄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被封为南郡州陵县五等侯,之后又担任了多个要职,受到了高祖的重用。
C.江夷风度仪态美好,举止得体,历来任职都以宽和简约著称。他临终遗嘱要求葬礼简朴,注重节俭。
D.材料二写齐国安排的优倡侏儒的戏被孔子叱责,景公害怕动容。这是因为景公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鲁国。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出为义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以疾去职。(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营阳王于吴县见害,夷临哭尽礼。(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质”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2024·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 题。
赣上食莲有感①
黄庭坚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
共房头濈濈,更深兄弟思。
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
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
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餐恐腊毒②,素食③则怀惭。
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
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
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
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
【注】 ①此诗作于元丰四年(1081),作者于此前一年任吉州太和县(在今江西省)知县。这一年因事到虔州(今江西赣县),即诗题所标的“赣上”,因食莲有感而作此诗。②腊毒:腊,干肉。干肉放久了,会腐败,含有毒素;这里作动词用,句意是香甜的东西吃久了会受毒害。③素食:吃白食。意为尸位素餐,为官心怀惭愧。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众雏”“迎门”的场景与陶渊明“稚子候门”的情景相似,画面温馨,充满亲情。
B.“莲生淤泥中”二句与“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相近,赞颂了洁身自好的美好人格。
C.“同袍子”化用了《诗经》中的“与子同袍”,“安得”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D.“归制芙蓉裳”与屈原的“集芙蓉以为裳”一样,都表现了诗人品质高尚,渴望归隐。
12.本诗思路清晰,三个层次意思分明,请结合诗歌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6组合练12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4·临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用典,借古说今,文言中常用,当然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好处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引古可以加重意思的分量。因为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文中用了,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量。如 ① ,引用老子“五音令人耳不聪,五色令人目不明”的话,比说自己认为如何如何,似乎力量就大得多。
二是表达一个意思时,引用大家熟悉的古事古语常常比用自己的话省力。如形容黄宪人品的高不可及,引用古语“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是形容孔子的),可轻而易举达到效果;如果不引用而以事实描述, ② 。
三是用典可以简驭繁,就是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如形容文人贫困,引用“室唯四壁”,只用四个字,所表达的除穷以外,还有才学像司马相如,将来必成大名的意思。在用典的一些好处里,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它常常使为文的人不能不用。这种强制性最明显地表现在作诗方面,古诗词字数往往有限制,有时还要讲究格律,表意还要丰富,不用典就不容易轻松地写出来,如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中“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一联就是这样。
四是用典可唤起联想,让意思显得更形象生动。比如,如果以“惊鸿”来代美丽的妇女,熟悉《洛神赋》的人自然会想到洛神的美,这表达的效果比说一个美女就好多了。
五是用典 ③ 。通常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也就是不好直说的话,尽可以用典故表示。如《资治通鉴》记淝水之战,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故作镇静,桓冲很忧虑,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左衽”是用典(出于《论语·宪问》),等于说我要当亡国奴了。“亡国”的话当然不好明说,但用了典故就委婉多了。
1.下列选项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用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
B.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C.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D.听着那悠扬的歌声,我就醉了
D [文中加点的“就”表因果。A项,表加强肯定语气;B项,表条件;C项,表让步;D项,表因果。故选D。]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处,结合下句引用老子的话表达对声色享乐的反对,应填“反对声色的享乐”。第②处,语段强调引用古事古语的作用,此处是如果不引用的后果,应填“那就会很费力”。第③处,此处是用典的第五个好处,下文“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突出表达委婉,应填“可以使语意更委婉”。
[答案] ①反对声色的享乐 ②那就会很费力 ③可以使语意更委婉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气比较强烈,这一效果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看用词,“分量最重,力量最大”连续重复使用“最”字,强化以简驭繁的好处,增强了肯定的语气;再看句式,“不能不用”是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但比一般肯定句增强了语气,突出了以简驭繁的重要作用。
[答案] ①“分量最重,力量最大”,通过“最”反复表达,强化了语气;②“不能不用”使用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突出了以简驭繁的重要作用。
4.琅琊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用典,请从下面两个诗句中任选一个,结合第四段内容列出讲解要点。(4分)
诗(词)句 典故出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西晋司马彪对此作注:“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陶诗和辛词中任选一个讲用典,注意结合第四段内容。第四段主要是说“用典可以简驭繁”,这种强制性用典原因分两种情况:古诗词字数往往有限制;有时还要讲究格律,表意还要丰富。首先明确该句用了什么典故,指出用典的用意,再分析该用典原因属于哪种情况即可。
[答案] 陶诗示例:①该句用了《庄子》中的典故“以简驭繁”,表面上说诗人归隐在虚空的居室,实际上表明诗人内心的澄净。②这与五言诗诗句的字数受限而又必须表达丰富诗意有关,有一定强制性。
辛词示例:①该句用了廉颇的典故“以简驭繁”,既表明自己老当益壮、报效祖国的决心,也含蓄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②这与词的格式固定、字数受限而又必须表达丰富词意有关,有一定强制性。
5.下列各项中的典故与第六段中的“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用典原因不一致的是(3分)(  )
A.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B.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并序》)
C.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A [第六段中的“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用典原因属于委婉表达。B、C、D都因政治原因,蕴含着有不好明说的话。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2024·岳阳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材料一:
江夷,字茂远,济阳考城人也。祖霦,晋护军将军。父敳,骑咨议参军。夷少自藻厉,为后进之美。州辟主簿,不就。桓玄篡位,以为豫章王文学。义旗建,高祖板为镇军行参军,寻参大司马琅邪王军事,转以公事免。顷之,复补主簿。豫讨桓玄功,封南郡州陵县五等侯。孟昶建威府司马、中书侍郎、中军太尉从事中郎、征西大将军道规长史、南郡太守,寻转太尉咨议参军,领录事,迁长史,入为侍中、大司马,从府公北伐,拜洛阳园陵,进至潼关。还领宁远将军、琅邪内史、本州大中正。高祖命大司马府、琅邪国事,一以委焉。
宋台初建,为五兵尚书。高祖受命,转掌度支。出为义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以疾去职。寻拜吏部尚书,为吴郡太守。营阳王于吴县见害,夷临哭尽礼。又以兄疾去官。复为丹阳尹,吏部尚书,加散骑常侍,迁右仆射。夷美风仪,善举止,历任以和简著称。出为湘州刺史,加散骑常侍,未之职,病卒,时年四十八。遗命薄敛蔬奠,务存俭约。追赠前将军,本官如故。子湛,别有传。
史臣曰: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士君子当以体正为基蹈义为本然后饰以艺能文以礼乐。苟或难备,不若文不足而质有余也。是以小心翼翼,可祗事于上帝,啬夫喋喋,终不离于虎圈。江夷、谢方明、谢弘微、王惠、王球,学义之美,未足以成名,而贞心雅体,廷臣所罕及。《诗》云“温温恭人,惟德之基”,信矣!
(节选自《宋书·列传·卷五十三》)
材料二:
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士君子当以体正为基蹈义为本然后饰以艺能文以礼乐。
[解析] 句意:士君子应当以礼仪规矩为基础,遵守礼仪为根本,然后再以才艺修饰,用礼乐来装点。“体正为基”“蹈义为本”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蹈义为本”是“(以)蹈义为本”的省略,与“以体正为基”结构相同,故“蹈义为本”单独成句,前后C、E处断开;“饰以艺能”与“文以礼乐”结构一致,故“文以礼乐”单独成句,前面G处断开。
[答案] CEG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文中指征召,任命,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的“辟”的含义不同。
B.寻,文中指不久,与《陈情表》中的“寻蒙国恩”的“寻”的含义相同。
C.故,文中指旧有的,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的含义相同。
D.趋,文中指快步上前,与《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含义不相同。
C [A项,正确。征召,任命/批驳。句意:他曾被州府任命为主簿。/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B项,正确。句意:不久又成为大司马琅邪王的军事参谋。/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C项,错误。含义不同。旧有的/交情。句意:原本的官职不变。/你怎么会跟项伯有交情呢?D项,正确。快步上前。/趋向,走向。句意:孔子又快步上前。/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故选C。]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夷从小就认为自己很厉害,是后进之秀。他曾被州府任命为主簿,但他没有接受。
B.江夷在讨伐桓玄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被封为南郡州陵县五等侯,之后又担任了多个要职,受到了高祖的重用。
C.江夷风度仪态美好,举止得体,历来任职都以宽和简约著称。他临终遗嘱要求葬礼简朴,注重节俭。
D.材料二写齐国安排的优倡侏儒的戏被孔子叱责,景公害怕动容。这是因为景公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鲁国。
A [A项,“江夷从小就认为自己很厉害,是后进之秀”有误,“藻厉”的含义是“砥砺名节”,被认为是后进之秀。]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出为义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以疾去职。(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营阳王于吴县见害,夷临哭尽礼。(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加秩”,加封;“以”,因,由于;“去职”,辞去官职。(2)“见害”,遇害,被害;“临”,前往,亲临;“尽礼”,竭尽礼节。
[答案] (1)(江夷)后来被任命为义兴太守,并加封为中二千石官阶,由于疾病辞去官职。
(2)当营阳王在吴县遇害时,江夷前往哭丧并竭尽礼节。
10.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质”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质”是质朴,朴实的意思。句意:文采和质朴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由材料一“立人之要,先质后文……文以礼乐”可知,“史官”认为选用人才的首要是质朴,再是文采,所以材料一中指“体正”“蹈义”,即指遵循礼仪、道义。由材料二中孔子的实际行动和齐国君臣的对话以及景公的做法可以看出,材料二指实际行动。
[答案] ①“质”是质朴,朴实的意思。②材料一中指“体正”“蹈义”,即指遵循礼仪、道义。材料二指实际行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江夷,字茂远,是济阳考城人。他的祖父江霦是晋朝的护军将军,父亲江敳是骑咨议参军。江夷从小就注重砥砺名节,被认为是后进之秀。他曾被州府任命为主簿,但他没有接受。后来桓玄篡夺了帝位,江夷被任命为豫章王的文学官。义旗树起,高祖任命他为镇军行参军,不久又成为大司马琅邪王的军事参谋,后来因公务而辞职。不久后,他重新被任命为主簿。参与讨伐桓玄,并立下了功劳,被封为南郡州陵县五等侯。之后,他先后担任孟昶的建威府司马、中书侍郎、中军太尉从事中郎、征西大将军道规长史、南郡太守,随后又调任为太尉咨议参军并兼任录事,然后晋升为长史,进入宫中担任侍中和大司马,随府公北伐,被授予洛阳园陵一职,最终抵达潼关。回到中央后,他担任宁远将军、琅邪内史和本州大中正。高祖把大司马府和琅邪国家事务都委托给他。
在宋王府刚刚建立时,他被任命为五兵尚书。高祖接管政权后,他被调任为度支尚书。后来被任命为义兴太守,并加封为中二千石官阶,由于疾病辞去官职。随后又担任吏部尚书、吴郡太守。当营阳王在吴县遇害时,江夷前往哭丧并竭尽礼节。由于兄长的疾病,他再次离职。之后,他被任命为丹阳尹,继续担任吏部尚书,并加封为散骑常侍,后来晋升为右仆射。江夷风度仪态美好,举止得体,历来任职以宽和简约著称。后来他被任命为湘州刺史,并再次晋升为散骑常侍,但未能上任就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八岁。他临终遗嘱要求葬礼简朴,注重节俭。死后追赠前将军,原本的官职不变。他的儿子江湛,后来有另外的传述。
史臣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百姓食物不如给百姓信义,选用人才的首要是质朴,再是文采。士君子应当以礼仪规矩为基础,遵守礼仪为根本,然后再以才艺修饰,用礼乐来装点。如果难以兼备,不如选文采不足而质朴过人的人。因此要小心谨慎,敬奉神明,而不是像啬夫这样的小官喋喋不休,最终也无法脱离虎圈。江夷、谢方明、谢弘微、王惠、王球的才学虽未能成名,但他们忠诚之心和高雅的风度在朝廷中都是罕见的。《诗经》中说“温和恭敬,是道德品质的基础”,非常正确啊!
材料二:
过了一会儿,齐国的官吏小步疾走进来说:“请演奏宫中的舞乐。”齐景公说:“好。”艺人侏儒便演戏调笑着上前。孔子又快步上前,一步跨越一级台阶而往上登,离坛上还有一级台阶时,说:“胆敢蛊惑诸侯的百姓,罪该诛杀!请命令有关官员执行!”有关官员施加刑法,艺人侏儒都被处以腰斩而手足分离。齐景公恐惧而震动,知道道义上不如鲁国,回国后大为惊恐,告诉他的群臣说:“鲁国臣子用君子之道辅佐他们的君主,而你们只是用夷狄之道来教我,使我得罪了鲁君,该怎么办呀?”有关官员上前回答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则用花言巧语来道歉。国君倘若真的对此感到恐惧,就用实际行动去道歉。”于是齐景公便归还所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阴之田来表达歉意。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2024·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赣上食莲有感①
黄庭坚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
共房头濈濈,更深兄弟思。
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
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
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餐恐腊毒②,素食③则怀惭。
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
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
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
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
【注】 ①此诗作于元丰四年(1081),作者于此前一年任吉州太和县(在今江西省)知县。这一年因事到虔州(今江西赣县),即诗题所标的“赣上”,因食莲有感而作此诗。②腊毒:腊,干肉。干肉放久了,会腐败,含有毒素;这里作动词用,句意是香甜的东西吃久了会受毒害。③素食:吃白食。意为尸位素餐,为官心怀惭愧。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众雏”“迎门”的场景与陶渊明“稚子候门”的情景相似,画面温馨,充满亲情。
B.“莲生淤泥中”二句与“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相近,赞颂了洁身自好的美好人格。
C.“同袍子”化用了《诗经》中的“与子同袍”,“安得”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D.“归制芙蓉裳”与屈原的“集芙蓉以为裳”一样,都表现了诗人品质高尚,渴望归隐。
D [D项,“都表现了诗人品质高尚,渴望归隐”错误。制芙蓉裳,比喻保持高洁的情操,没有表现“渴望归隐”。]
12.本诗思路清晰,三个层次意思分明,请结合诗歌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前八句为第一层,开头说:“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看到莲子像手指一样大,就想到在家里时,母亲分莲子给他们吃,怀念母亲的慈爱。“共房头濈濈,更深兄弟思。”看到一房里的许多莲子,就想到一房里的众多兄弟,也像莲房里的莲子那样相处。“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莲子中间有莲心,莲心头上有些拳曲,像小儿的手。“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从小儿手就想到家里众小儿,作者回家时,众小儿在门口迎接,要梨枣吃。这是从看到莲房、莲子、莲心,引起对母亲、兄弟和众小儿的怀念,表达了亲人之间的爱意。中间八句为第二层,承接上句,就莲心说,莲心正是苦的,吃苦的东西不可能感到甜。“甘餐恐腊毒”,吃甜的怕有极毒。这里是就他自己的经历来说,吃甜的怕有毒,如同做大官拿重禄,贪图享受,害了自己。“素食则怀惭”,做官不办事吃白食,便感到惭愧。“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莲生在淤泥之中,出淤泥却不受污染,指品德高洁的人能保持操守。“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讲到吃莲子的多,知味的却很少。由食莲之甘苦引发对为官的思索, 由莲出淤泥而不染,表达要成为正直、有良知的官吏的追求。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写自己居住的环境,想到“吾家双井塘”,那里有池塘。“十里秋风香”,池塘里荷花盛开,在初秋时香闻十里。“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制芙蓉裳,比喻保持高洁的情操。表达了决不会同流合污,绝不改变高洁的情操。
[答案] ①前八句为第一层,由莲的形象联想到食莲之事,表达了亲人之间的爱意。②中间八句为第二层,由食莲之甘苦引发对为官的思索,由莲出淤泥而不染,表达要成为正直、有良知的官吏的追求。③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写自己居住的环境,双井塘畔荷花盛开,表达了决不会同流合污,绝不改变高洁的情操。
2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