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组合练10 语言文字运用+信息类文本阅读(教师版+学生版)—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板块二 组合练10 语言文字运用+信息类文本阅读(教师版+学生版)—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3:53

文档简介

第四组
组合练10 语言文字运用+信息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2024·华南师大附中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如今的中国人难以想象: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只身参会的刘长春饥肠辘辘,空有一腔壮志的他,因饥饿导致体力不支中途铩羽!
四年后的柏林奥运会,悲楚再现:中国运动员“颗粒无收”!更为悲楚的是,途经新加坡时,还被当地报刊用一幅“鸭蛋漫画”恣意羞辱!
之所以“难以想象”,是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印象。
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代代后辈接力奔跑在“刘长春们”遥望的前路上:我们“跑”出了金牌榜第一位,“跑”出了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跑”出了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我们还“跑”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跑”出了世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跑”出了最繁华的都市、最美丽的乡村、最庞大的陆路交通网、最密集的港口机场群……
永不止息的“奔跑”,改写了一部不忍卒读的苦难史,也铸就了一部辉煌壮丽的奋斗史——每行每页,都浸透着拼搏的血汗;每字每句,都迸发着理想的光焰。
1.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与文中第二段画横线句子中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B.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D.“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 [例句: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双引号表示突出强调。B项,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C项,双引号表示直接引用。D项,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故选B。]
2.文中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是个病句,下列选项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之所以“难以想象”,是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提升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印象。
B.之所以“难以想象”,是因为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印象。
C.之所以“难以想象”,是因为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使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认知。
D.之所以“难以想象”,是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使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认知。
C [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关联词残缺,“之所以‘难以想象’,是我们……”残缺,缺失与“之所以”相对应的“是因为”,可在“是”后加“因为”;二是结构混乱,“许海峰的惊世一枪,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中途易辙,可在“那颗”前加“使”。三是搭配不当,“刷新了……印象”动宾不搭配,“改变了……印象”或“刷新了……认知”。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线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由六个“‘跑’出了……”的句式构成。从语义看,“‘跑’出了金牌榜第一位”“‘跑’出了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跑’出了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跑’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跑’出了世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跑’出了最繁华的都市、最美丽的乡村、最庞大的陆路交通网、最密集的港口机场群”,从金牌榜第一位、北京奥运会、体育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最繁华的都市、最美丽的乡村、最庞大的陆路交通网、最密集的港口机场群……可知,语段列举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成就,涉及不同的领域,语义层次递进。从表达效果看,排比句句式整齐,“跑”就是一种奋斗精神,几个句子一气呵成,连续排列起来如排山倒海之势,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表达了对中国人奋斗不息精神的赞美。
[答案] ①运用几个“‘跑’出了”的句式,语义上层层递进,从金牌榜第一位到北京奥运会的隆重举办,到发展成体育大国,再到取得其他伟大成就,突出了中国人通过接续奋斗在体育运动和其他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②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表达了对中国人奋斗不息精神的赞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024·华南师大附中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 题。
这是一趟不断往返的旅程:春天鸟儿们离开越冬地,向夏季繁殖地进发; ① ,然后第二年再重复这段旅程。
候鸟出发前储存的脂肪消耗得很快,无法为鸟儿提供长途飞行所需要的全部能量,因此,鸟儿在迁徙途中需要及时得到食物补充。高质量的中途停留栖息地对于成功迁徙至关重要。
我们人类的城市绿地、公园湿地,就是鸟类迁徙途中必不可少的补给点。 ② ,需要歇脚的候鸟就无处可去,很可能导致它们无力飞完“马拉松”,严重影响整个物种的存续。
除了食物补给, ③ 。在迁徙这件事上,并不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出发得越早越好,如果鸟儿因为人造光线导致误判迁徙时机,过早抵达繁殖地,那么它们抵达“马拉松终点”时食物还不够充裕,而且天气不够暖和,“马拉松终点”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它们的到来。在消耗了大量能量,燃烧脂肪甚至燃烧肌肉,好不容易抵达“终点”之后,候鸟如果没法在几个小时内找到食物补充能量,那基本上就会饿死。
4.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短句变长句,首先要确定句子的主干,然后将其他成分依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成句。这三句话都是在说鸟儿出发过早,到了抵达地所面临的结果,所以所变长句的主语为:那么它们抵达的。而将它们的旅程比喻为“马拉松”,所以将它们的抵达地比喻为“马拉松终点”。“食物还不够充裕”“天气不够暖和”“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它们的到来”是“马拉松终点”的特点,可变为宾语“马拉松终点”的定语。谓语动词为:是。所以变成的长句为:那么它们抵达的很可能是食物还不够充裕、天气还不够暖和的,还没准备好迎接它们到来的“马拉松终点”。
[答案] 那么它们抵达的很可能是食物还不够充裕、天气还不够暖和的,还没准备好迎接它们到来的“马拉松终点”。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处,第一段是说鸟儿们的旅程,鸟儿们的旅程是一趟不断往返的旅程,其他三句写到春、夏、冬三个季节鸟的行踪,所以这里应是秋季鸟的行踪,可填“秋天从繁殖地返回,飞往越冬地”。第②处,根据“我们人类的城市绿地、公园湿地,就是鸟类迁徙途中必不可少的补给点”可知,需要歇脚的候鸟无处可去原因就是绿地、湿地减少或消失,可填“如果绿地、湿地减少或消失”。第③处,根据“如果鸟儿因为人造光线导致误判迁徙时机,过早抵达繁殖地,那么它们抵达‘马拉松终点’时食物还不够充裕,而且天气不够暖和,‘马拉松终点’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它们的到来”可知,这是在说人造光线对鸟儿迁徙的重要作用,可填“人造光线也会影响鸟儿的迁徙时机”。
[答案] ①秋天从繁殖地返回,飞往越冬地 ②如果绿地、湿地减少或消失 ③人造光线也会影响鸟儿的迁徙时机
二、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
(2024·滁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AI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创作,即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到底是否具有艺术的创造性,长期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方认为具备艺术创造性,因为其底层算法设计就具备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还能生成不可预见的全新艺术成果;另一方则认为不具备艺术创造性,因为人工智能系统本身就是对人的模仿,输入的信息源于人类已有的艺术信息,输出的信息也只能是变相模仿而已。
我认为,AI绘画创作的艺术主体仍旧是人,需要人类提炼和组织准确的AI绘画创作语言,包括艺术创作元素、构图形式、风格特点等诸多关键提示词。这些技术参数信息输入AI绘画工具后才能生成画面,对艺术创作主体的人而言,这个过程是思考创作的过程。例如,为寻求合适的艺术关键词来激发或提示构建合适的AI艺术语境,就必然历经人的斟酌、思考、实验、遴选,甚至“废稿三千”才能得一二可意之作,然后还要再接受作为艺术客体的人的检验。AI绘画艺术主体和客体都仍旧是人,因此可以说AI绘画是属于人的艺术创作。
从艺术客体的检验角度,我们能感受到人工智能产生的美术作品、设计作品、文学作品,水平上参差不齐。就如同人类借助照相机工具,有的只是能简便完成造型留影功能,有的则能进一步提升为摄影艺术创作。因此对于人工智能绘画是否属于艺术作品的判断,需要秉持艺术本身之标准,避免以偏概全、简单否定。
当然,由于人工智能平台的高效产出,也会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审美疲劳,也会经历多元扩展、分层分级。AI绘画终究要与其他艺术类型一样,不懈追求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艺术品质,最终只有少数才能进入艺术精品之列,因此也不太可能出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情况。
不可否认,AI绘画在计算机程序和算法设计的加持下,确实能大大减少画家的时间消耗,呈指数级大幅提升绘画作品的生成效率。此外,人工智能平台强大的信息整合和计算能力,也能够为画家提供新的创作灵感,协助完成艺术创作思维活动中的多方工作。正是因为人工智能跨越了艺术领域的很多技术门槛,让艺术照进现实的梦想实现起来更为方便,人工智能绘画工具也被视为充满了创造性、创新性的梦工厂。202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发布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征稿通知》,将“人工智能艺术”正式列入征稿类别,这等于在事实上也已认可人工智能绘画属于艺术创作范畴。
总之,人工智能时代艺术领域产生的AI绘画,其本质上也就是“人类艺术智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而创造的“人类智能艺术”,这当然仍属于人类的艺术创作行为。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并非矛盾对立的关系,科学技术带给艺术的不是危机,而是带来生机、带动升级,营造出艺术发展的重要契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必然为人类艺术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扩展和丰富人类艺术的外延空间。
(摘编自杨祥民《人工智能绘画属于艺术创作》)
材料二:
虽然AI绘画在技术层面有重大的突破,但在创造上却有其限度。AI自始至终是技术,是工具,AI绘画作品不是艺术作品。
AI绘画作品的生成机制是基于数据的算法,由设计者来设置其生成机制的模型,从艺术创造的层面而言,这类艺术生成只能停留于绘画的再现与模仿的层面,尚不能上升到创造的层面。
如果进一步分析,会发现AI绘画工具是基于对艺术史已有的图式、风格、绘画语言的模仿,在这一过程中,AI绘画可以复制、剪裁、修改、分析、拼贴、挪用、再制、阐释、互动、反馈,所有这些都只是停留于模仿,导致的直接结果是AI绘画的图式复制化、题材标签化、作品同质化等等。
从生成机制来看,当下AI技术不但能够复制旧有的艺术作品,而且随着AI绘画技术革新迭代,AI绘画程序已经可以基于关键词的参数来生成艺术作品。低门槛、操作简便、快速生成、模仿高超,所有这些都使得这类AI绘画工具“破圈”,恍若进入“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时代。但是,从本质上而言,这些AI绘画程序终究都是工具,只是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程序迭代而已。也就是说,AI绘画工具自始至终都是技术。
AI的技术革新无异于另一场摄影技术所带来的技术革新。如同摄影基于成像技术的可复制性,AI是基于算法的无限复制和无限繁衍。因此,AI绘画只是对已有艺术风格的重现和复制,缺失原创性,只是技术、科技和艺术相融合的媒介,尚未上升到艺术的层面。AI尚未生成艺术家的“主体性”,没有独立的感知、意识和情感,缺乏真正的人类生活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使得AI绘画与真正的艺术是有隔膜的。
真正的艺术所承载的是艺术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是艺术家生命情感的记录。笔者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观看凡·高的《向日葵》所带来的心灵颤动,向日葵就是凡·高的肉身和灵魂,凡·高非常懂得把握笔触的节奏和韵律,那躁动而颤抖的笔触就是他生命激情的燃烧,那些看似静物的向日葵恍若一张张人脸,表达为生存而奋斗的主题,给人以强烈的灵魂震颤。你可以感受到他的绝望、孤独、痛苦、挣扎,以及热爱,金色的向日葵凝结着凡·高炙热的生命之光。
总之,AI绘画也许可以引起视觉的狂欢,却无法带来心灵的颤动。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取代人类艺术家,因为它无法代替艺术家去思考、体验与共情。
(摘编自宋石磊《AI绘画缺失主体性和原创性》)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AI绘画在技术层面有重大突破,是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其作品是否为艺术作品目前存在争议。
B.基于数据的算法是AI绘画作品的生成机制,能减少画家的时间消耗,使绘画作品的生成效率得以提升。
C.AI绘画的出现,证明了科技和艺术是可以相融合的,这改变了人们有关科技与艺术是矛盾对立的认知。
D.在AI绘画是不是艺术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的看法不同,这与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不同有关。
C [C项,“AI绘画的出现,证明了科技和艺术是可以相融合的”错误,结合“因此,AI绘画只是对已有艺术风格的重现和复制,缺失原创性,只是技术、科技和艺术相融合的媒介,尚未上升到艺术的层面”可知。]
7. 材料一第二段指出“AI绘画是属于人的艺术创作”,这一结论的得出有赖于原文中隐含的一个前提,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该隐含前提的一项是(3分)(  )
A.艺术创作需要作为艺术主体的人提炼和组织准确的创作语言。
B.只有艺术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其创作才称得上是艺术创作。
C.人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人的斟酌、思考、实验、遴选的过程。
D.不论何种艺术创作,都一定会接受作为艺术客体的人的检验。
B [B项,结合“AI绘画艺术主体和客体都仍旧是人,因此可以说AI绘画是属于人的艺术创作”可知,B项最符合。]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在比较AI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创作的两种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具体分析相反看法带来的负面影响。
B.材料一援引202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有关通知,增强了对人工智能绘画属于艺术创作范畴这一观点论证的说服力。
C.材料二从“图式复制化”“题材标签化”“作品同质化”三个方面强调AI绘画停留于模仿的后果,分析问题具有广度。
D.材料二用文学性语言描述观看凡·高《向日葵》时的心灵颤动,使文章整体风格在具有理性的同时,也有了几分感性。
A [A项,“并具体分析相反看法带来的负面影响”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后文主要分析阐述AI绘画仍属于人类的艺术创作行为,否定“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
9.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摄影,各自为了论证什么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从艺术客体的检验角度,我们能感受到人工智能产生的美术作品、设计作品、文学作品,水平上参差不齐。就如同人类借助照相机工具,有的只是能简便完成造型留影功能,有的则能进一步提升为摄影艺术创作。因此对于人工智能绘画是否属于艺术作品的判断,需要秉持艺术本身之标准,避免以偏概全、简单否定”可知,材料一强调摄影有造型留影和艺术创作之别,为了论证AI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品不能一概而论。结合“AI的技术革新无异于另一场摄影技术所带来的技术革新。如同摄影基于成像技术的可复制性,AI是基于算法的无限复制和无限繁衍。因此,AI绘画只是对已有艺术风格的重现和复制,缺失原创性,只是技术、科技和艺术相融合的媒介,尚未上升到艺术的层面”可知,材料二强调摄影成像技术只是复制,为了论证AI绘画缺失原创性,不是艺术品。
[答案] ①材料一强调摄影有造型留影和艺术创作之别,为了论证 AI 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品不能一概 而论。②材料二强调摄影成像技术只是复制,为了论证 AI 绘画缺失原创性,不是艺术品。
10.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不认同AI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但理由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AI绘画终究要与其他艺术类型一样,不懈追求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艺术品质,最终只有少数才能进入艺术精品之列,因此也不太可能出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情况”可知,材料一认为能创作出艺术精品的才称得上是艺术家,AI绘画可能人人都会,但人人所创作的不可能都是艺术精品,因此“人人都是艺术家”不成立。结合“但是,从本质上而言,这些AI绘画程序终究都是工具,只是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程序迭代而已。也就是说,AI绘画工具自始至终都是技术”可知,材料二认为人人都可以进行AI绘画,但AI始终是技术,其生成的作品不属于艺术创作,因此“人人都是艺术家”不成立。
[答案] ①材料一认为能创作出艺术精品的才称得上是艺术家,AI 绘画可能人人都会,但人人所创作的不可能都是艺术精品,因此“人人都是艺术家”不成立。
②材料二认为人人都可以进行 AI 绘画,但 AI 始终是技术,其生成的作品不属于艺术创作,因此“人人都是艺术家”不成立。
2 / 9第四组
组合练10 语言文字运用+信息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2024·华南师大附中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如今的中国人难以想象: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只身参会的刘长春饥肠辘辘,空有一腔壮志的他,因饥饿导致体力不支中途铩羽!
四年后的柏林奥运会,悲楚再现:中国运动员“颗粒无收”!更为悲楚的是,途经新加坡时,还被当地报刊用一幅“鸭蛋漫画”恣意羞辱!
之所以“难以想象”,是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印象。
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代代后辈接力奔跑在“刘长春们”遥望的前路上:我们“跑”出了金牌榜第一位,“跑”出了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跑”出了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我们还“跑”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跑”出了世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跑”出了最繁华的都市、最美丽的乡村、最庞大的陆路交通网、最密集的港口机场群……
永不止息的“奔跑”,改写了一部不忍卒读的苦难史,也铸就了一部辉煌壮丽的奋斗史——每行每页,都浸透着拼搏的血汗;每字每句,都迸发着理想的光焰。
1.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与文中第二段画横线句子中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B.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D.“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文中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是个病句,下列选项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之所以“难以想象”,是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提升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印象。
B.之所以“难以想象”,是因为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印象。
C.之所以“难以想象”,是因为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使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认知。
D.之所以“难以想象”,是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使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认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024·华南师大附中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 题。
这是一趟不断往返的旅程:春天鸟儿们离开越冬地,向夏季繁殖地进发; ① ,然后第二年再重复这段旅程。
候鸟出发前储存的脂肪消耗得很快,无法为鸟儿提供长途飞行所需要的全部能量,因此,鸟儿在迁徙途中需要及时得到食物补充。高质量的中途停留栖息地对于成功迁徙至关重要。
我们人类的城市绿地、公园湿地,就是鸟类迁徙途中必不可少的补给点。 ② ,需要歇脚的候鸟就无处可去,很可能导致它们无力飞完“马拉松”,严重影响整个物种的存续。
除了食物补给, ③ 。在迁徙这件事上,并不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出发得越早越好,如果鸟儿因为人造光线导致误判迁徙时机,过早抵达繁殖地,那么它们抵达“马拉松终点”时食物还不够充裕,而且天气不够暖和,“马拉松终点”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它们的到来。在消耗了大量能量,燃烧脂肪甚至燃烧肌肉,好不容易抵达“终点”之后,候鸟如果没法在几个小时内找到食物补充能量,那基本上就会饿死。
4.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
(2024·滁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AI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创作,即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到底是否具有艺术的创造性,长期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方认为具备艺术创造性,因为其底层算法设计就具备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还能生成不可预见的全新艺术成果;另一方则认为不具备艺术创造性,因为人工智能系统本身就是对人的模仿,输入的信息源于人类已有的艺术信息,输出的信息也只能是变相模仿而已。
我认为,AI绘画创作的艺术主体仍旧是人,需要人类提炼和组织准确的AI绘画创作语言,包括艺术创作元素、构图形式、风格特点等诸多关键提示词。这些技术参数信息输入AI绘画工具后才能生成画面,对艺术创作主体的人而言,这个过程是思考创作的过程。例如,为寻求合适的艺术关键词来激发或提示构建合适的AI艺术语境,就必然历经人的斟酌、思考、实验、遴选,甚至“废稿三千”才能得一二可意之作,然后还要再接受作为艺术客体的人的检验。AI绘画艺术主体和客体都仍旧是人,因此可以说AI绘画是属于人的艺术创作。
从艺术客体的检验角度,我们能感受到人工智能产生的美术作品、设计作品、文学作品,水平上参差不齐。就如同人类借助照相机工具,有的只是能简便完成造型留影功能,有的则能进一步提升为摄影艺术创作。因此对于人工智能绘画是否属于艺术作品的判断,需要秉持艺术本身之标准,避免以偏概全、简单否定。
当然,由于人工智能平台的高效产出,也会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审美疲劳,也会经历多元扩展、分层分级。AI绘画终究要与其他艺术类型一样,不懈追求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艺术品质,最终只有少数才能进入艺术精品之列,因此也不太可能出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情况。
不可否认,AI绘画在计算机程序和算法设计的加持下,确实能大大减少画家的时间消耗,呈指数级大幅提升绘画作品的生成效率。此外,人工智能平台强大的信息整合和计算能力,也能够为画家提供新的创作灵感,协助完成艺术创作思维活动中的多方工作。正是因为人工智能跨越了艺术领域的很多技术门槛,让艺术照进现实的梦想实现起来更为方便,人工智能绘画工具也被视为充满了创造性、创新性的梦工厂。202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发布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征稿通知》,将“人工智能艺术”正式列入征稿类别,这等于在事实上也已认可人工智能绘画属于艺术创作范畴。
总之,人工智能时代艺术领域产生的AI绘画,其本质上也就是“人类艺术智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而创造的“人类智能艺术”,这当然仍属于人类的艺术创作行为。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并非矛盾对立的关系,科学技术带给艺术的不是危机,而是带来生机、带动升级,营造出艺术发展的重要契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必然为人类艺术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扩展和丰富人类艺术的外延空间。
(摘编自杨祥民《人工智能绘画属于艺术创作》)
材料二:
虽然AI绘画在技术层面有重大的突破,但在创造上却有其限度。AI自始至终是技术,是工具,AI绘画作品不是艺术作品。
AI绘画作品的生成机制是基于数据的算法,由设计者来设置其生成机制的模型,从艺术创造的层面而言,这类艺术生成只能停留于绘画的再现与模仿的层面,尚不能上升到创造的层面。
如果进一步分析,会发现AI绘画工具是基于对艺术史已有的图式、风格、绘画语言的模仿,在这一过程中,AI绘画可以复制、剪裁、修改、分析、拼贴、挪用、再制、阐释、互动、反馈,所有这些都只是停留于模仿,导致的直接结果是AI绘画的图式复制化、题材标签化、作品同质化等等。
从生成机制来看,当下AI技术不但能够复制旧有的艺术作品,而且随着AI绘画技术革新迭代,AI绘画程序已经可以基于关键词的参数来生成艺术作品。低门槛、操作简便、快速生成、模仿高超,所有这些都使得这类AI绘画工具“破圈”,恍若进入“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时代。但是,从本质上而言,这些AI绘画程序终究都是工具,只是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程序迭代而已。也就是说,AI绘画工具自始至终都是技术。
AI的技术革新无异于另一场摄影技术所带来的技术革新。如同摄影基于成像技术的可复制性,AI是基于算法的无限复制和无限繁衍。因此,AI绘画只是对已有艺术风格的重现和复制,缺失原创性,只是技术、科技和艺术相融合的媒介,尚未上升到艺术的层面。AI尚未生成艺术家的“主体性”,没有独立的感知、意识和情感,缺乏真正的人类生活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使得AI绘画与真正的艺术是有隔膜的。
真正的艺术所承载的是艺术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是艺术家生命情感的记录。笔者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观看凡·高的《向日葵》所带来的心灵颤动,向日葵就是凡·高的肉身和灵魂,凡·高非常懂得把握笔触的节奏和韵律,那躁动而颤抖的笔触就是他生命激情的燃烧,那些看似静物的向日葵恍若一张张人脸,表达为生存而奋斗的主题,给人以强烈的灵魂震颤。你可以感受到他的绝望、孤独、痛苦、挣扎,以及热爱,金色的向日葵凝结着凡·高炙热的生命之光。
总之,AI绘画也许可以引起视觉的狂欢,却无法带来心灵的颤动。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取代人类艺术家,因为它无法代替艺术家去思考、体验与共情。
(摘编自宋石磊《AI绘画缺失主体性和原创性》)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AI绘画在技术层面有重大突破,是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其作品是否为艺术作品目前存在争议。
B.基于数据的算法是AI绘画作品的生成机制,能减少画家的时间消耗,使绘画作品的生成效率得以提升。
C.AI绘画的出现,证明了科技和艺术是可以相融合的,这改变了人们有关科技与艺术是矛盾对立的认知。
D.在AI绘画是不是艺术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的看法不同,这与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不同有关。
7. 材料一第二段指出“AI绘画是属于人的艺术创作”,这一结论的得出有赖于原文中隐含的一个前提,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该隐含前提的一项是(3分)(  )
A.艺术创作需要作为艺术主体的人提炼和组织准确的创作语言。
B.只有艺术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其创作才称得上是艺术创作。
C.人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人的斟酌、思考、实验、遴选的过程。
D.不论何种艺术创作,都一定会接受作为艺术客体的人的检验。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在比较AI绘画是否属于艺术创作的两种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具体分析相反看法带来的负面影响。
B.材料一援引202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有关通知,增强了对人工智能绘画属于艺术创作范畴这一观点论证的说服力。
C.材料二从“图式复制化”“题材标签化”“作品同质化”三个方面强调AI绘画停留于模仿的后果,分析问题具有广度。
D.材料二用文学性语言描述观看凡·高《向日葵》时的心灵颤动,使文章整体风格在具有理性的同时,也有了几分感性。
9.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摄影,各自为了论证什么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不认同AI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但理由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