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练8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2024·梅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①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 A 。②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③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④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 B 。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 C 。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解析] A处,语境说“毫秒之间,景物不同”,此处强调变化快,可用“瞬息万变”。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B处,语境形容松树在风中舞蹈,可用“翩然起舞(翩翩起舞)”。翩然起舞(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C处,语境形容风把云雾吹得纷乱之态,可用“眼花缭乱”。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答案] A.瞬息万变 B.翩然起舞(翩翩起舞) C.眼花缭乱
2.“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出现的位置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C [①处前后句讲的是云气,云气即云雾,“却永有云雾”置于此处不衔接,排除A项;②处之后写的是“阳光”和“雨脚”,云雾“飘去浮来”与之不衔接,排除B项;③处前讲“阳光”“雨脚”,③处后为“藏在其中”,“其”指代的是“云雾”,所以要插入“云雾”的描写,排除D项。故选C。]
3.把画波浪线部分的“溶出溶入”改为“时隐时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溶出溶入”包含“溶出”和“溶入”两种状态,有变化过程在里面;结合“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可知,表现出松、观松人在云雾中出现或隐没的状态,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而“时隐时现”只能表现出松、观松人的出现或隐没的状态,没有变化之态。“溶”表现出云雾的湿润感,符合云雾的特征,给人一种山水画晕染的美感;与下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的画面协调一致。而“时隐时现”则缺少这种美感。
[答案] ①“溶出溶入”与“时隐时现”都能表现出松、观松人随着云雾的飘拂而出现或隐没的状态,溶出和溶入写出了渐变的过程,能更好地表现云雾的动态。②“溶”既可以表现云雾的湿润感,又可以表现古山水画晕染的特点,与后文照应,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024·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古人作文章,对声音节奏很讲究。相传欧阳公作《昼锦堂记》,把稿子交给来求的人,等那人离去后才想起开头一句“仕宦至将相” 应该加一个“而” 字,就立刻派人骑快马去追回。我们把原句和改句拿来朗诵比较,就会明白“而”字确实关系重大。原句气局促,改句便很舒畅;原句意直率,改句便有抑扬。这个例子也可以表明音与义不能分开,更动了声音就连带更动了意义。 A ,意思就多一个转折,要深一层。
从前的人研究古文,特别着重朗读。姚姬传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情趣、气势或神韵。自己作文,也要常拿来读,读, B ,节奏是否流畅。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普通人以为这要耳朵灵敏,因为声音要用耳朵听才生感觉。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耳朵固然要紧,但是还不如周身筋骨。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骨同样有节奏地运动;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骨都会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
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处,前文提到“我们把原句和改句拿来朗诵比较,就会明白‘而’字确实关系重大”,后文提到改句“意思就多一个转折,要深一层”,语境强调改句意义发生变化的原因,故可填“改句多了一个‘而’字”。B处,前文提到“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情趣、气势或神韵”,可知语境在内容上提到要读出气势;由后文“节奏是否流畅”可知,句式上采用“……是否……”,故可填“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
[答案] A.改句多了一个“而”字 B.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
5.借鉴材料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对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虚词进行赏析。提示:可从文意与声音节奏关系的角度品鉴。(6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已经指出要鉴赏的词语,从文意与声音节奏关系的角度鉴赏即可。由材料“加一个‘而’字……我们把原句和改句拿来朗诵比较,就会明白‘而’字确实关系重大。原句气局促,改句便很舒畅;原句意直率,改句便有抑扬”可知,句末的语气词“矣”,意思是“了”,读来声音悠长,节奏舒缓,便有抑扬情感的抒发。再由原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可知,作者妻子已逝,但枇杷树茂盛茁壮,作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之情倍增;由材料“这个例子也可以表明音与义不能分开,更动了声音就连带更动了意义”可知,此语气词不是可有可无的,有助于作者表情达意,表达对妻子的深长怀念与恍如隔世的深沉感慨。
[答案] “矣”字读来声音悠长,节奏舒缓,有助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深长怀念与恍如隔世的深沉感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16分)
(2024·滁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内 奸
孙甘露
陈千里走进了马路对面的弄堂,找到了老方儿子的剃头铺。
接上头后,老方儿子拎着烧水壶,站到了店门外,门旁有个炉子专门烧热水。
“他好像有点不太乐意?”陈千里望着房门,门缝忽明忽暗。
“他想参加工作,想做大事。”老方小声说。
陈千里走到门边朝外观察了一下,回身拿起一条白围布套在自己身上,坐下来问:“那天四马路菜场开会你是紧急召集人,怎么迟到了?”
老方犹豫了一下:“我本来应该十点到的,但开会前一天晚上,上级派人通知我,让我早上六点先与浩瀚同志接头,但出了点意外。”
“你是什么时候通知大家开会的?”
“前一天下午开始,一个一个分别接头,跑了一下午才把十个人全部通知到,加上我,加上‘老开’一共十二个人,具体人选也让我决定,临时召集,只说是有重要任务,由‘老开’在会上布置。但会还没开始,敌人就冲上来,抓了六个,逃出来五个。”
老方想了想,郑重其事地说:“我愿意接受组织调查。”他从棉袄里掏出一封信,递给陈千里。
方兄如晤,老易与妹等情形,料兄悉知。我等既已入院,决与之抗争。内心甚为安宁,最坏情形也不过一死而已。天气严寒,望兄等珍重。并请转告父母大人,幸自摄卫。妹凌等。
陈千里翻过信纸,找到一段密写,字很小,而且写在正面那段文字背后,很难被发现。
所有同志决心已定。骰子事已暴露,有内奸。
“这是狱中同志凌汶和董慧文托人送出来的,我的交通员崔文泰今天早上取来的,在徐家汇邮局信箱隔板机关,那天围捕时他趁乱逃了出来。”
“骰子是什么?”
“接头的方式就是牌九和骰子。每个人都会带上几只骨牌,人到齐了就凑成一副牌九。正式开会时,‘老开’会拿出一对骰子。我也不认识‘老开’,所以就用这个办法。”
“说说那些参会的同志吧。”
“我负责地方党组织工作,这些人我都很熟悉,都受过严格考验。凌汶,是个女作家,参加过左联。她丈夫牺牲了,她说要继续丈夫未竟的事业。
“梁士超,参加过南昌起义,反‘围剿’时受了重伤只能送到上海,秦传安同志就是为他治伤的医生。
“卫达夫,组织上特地派他到房屋经租处工作,很多秘密联络点都是从他手里租下的,如果他出了问题,那地下组织早就暴露了。
“易君年同志,组织上把他调来上海,他在广州就一直做情报工作,秘密斗争工作经验丰富。
“田非,在菜场楼上那家图书馆工作,开会的地方就是他找的。我仔细想过,他会不会有问题,但我想不出有什么迹象。”
老方似乎激动起来,不停掐着手指关节:“他们都是可靠的同志,虽然职业不同,有些同志缺乏经验,但我没法怀疑他们对党的忠诚。”
“我们不是在怀疑,而是要考察他们。”陈千里纠正老方。
“我同意。他们愿意为党的事业牺牲一切。李汉的哥哥、凌汶的丈夫,都牺牲了。陈千元和董慧文是一对恋人,两个人都充满热情——”老方忽然抬头看了看陈千里,怀疑自己究竟有没有看见他的眼睛闪了一闪。“陈千元是你什么人?”
“是我弟弟。”陈千里脑海里闪过陈千元从前的样子。“所有这些人,包括陈千元,我更想了解的是他们之前的经历。历史——”他望着镜子中的老方,“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那是用他们的历史一层层画出来的——”
“白区工作没法为同志建立档案。”老方觉得组织上派来的这位同志,目光锐利,考虑问题却有点教条烦琐,“这几年,国民党疯狂发展特务组织,地下工作不断遭受损失,上下级关系失联。按照纪律,在新的工作系统里,相互之间不应该提到过去。同志之间的忠诚和信任,才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老方忧虑地说道:“另外几位同志的铺保还没有落实,我正在设法安排,但这几天特务到处找我,租界铁门上贴着画像,我白天不能到处跑。为了确保组织安全,我切断了大部分工作关系,一直在等你。”
“一面交保释放,一面又在抓你,敌人这是想做什么?”
两个人都陷入了沉默。
有人推门,是老方的儿子,他把头伸进门里说:“有两个人在横弄堂晃来晃去。”说完又退了回去。老方也站起身来,一边朝门外张望,一边下意识地拿起旁边的剃刀,手指提着刀刃。
“我们得赶紧离开这里。”陈千里说。
“弄口来了好多人,”小方催促道,“你们先从后门出去。”老方摸出手枪,郑重地望着陈千里:“你从后门走,先找老易。”他一步跨出门外,又回头对着陈千里说:“带着我儿子!”
老方走到弄堂里,抬手朝天开了一枪,便向弄堂深处跑去。陈千里从窗口看见老方刚跑到横弄口,突然停住,回转身想要往回跑,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要告诉他们,可就在这一瞬间,子弹射中了他的肩膀,他趔趄了几步,躲进了横弄堂。
后门也被堵住了。小方带着陈千里上了楼,从一条昏暗的窄梯爬上晒台,指着护墙外说:“你下去,顺着那道墙爬,翻过屋顶就是隔壁人家的晒台。”
弄堂里又响了两枪,接着是一阵乱枪声,然后安静下来。
陈千里上了护墙顶,回头叫:“跟紧我。”
枪声又响,小方朝他摇摇手:“我回去找老头。”
陈千里逃出后又静静地绕回围观的人群中,只听见有人说:“年轻的一塌糊涂,脸上都是血。老的那个当场被打死了。”
事后几天,陈千里重回老方冲出剃头铺后到过的位置,直到在横弄堂的一个墙角,发现了一个老方用血写的字,一个未写完整的“山”。他想也许是老方忽然想起剃头铺这个秘密接头地点,崔文泰是唯一知道的人。
(摘编自《千里江山图》)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凌汶等人的狱中来信既表现了被捕同志对战友的革命情谊,又表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小心谨慎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B.几位与会人员身份的介绍补缀出一幅人物群像图,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既给地下工作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风险。
C.“一面交保释放,一面又在抓你,敌人这是想做什么?”这句话道出了敌人的狡猾,也表现了革命者从事地下工作的凶险。
D.陈千里具有从事地下工作的高度敏感性,他从老方的奇怪举动中断定老方一定会在弄堂里留下一些记号,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D [D项,“他从老方的奇怪举动中断定老方一定会在弄堂里留下一些记号”错误。后文写到陈千里重回老方冲出剃头铺后到过的位置,看到老方未写完整的“山”字,想到也许是老方想起剃头铺这个秘密接头地点,崔文泰是唯一知道的人。所以陈千里并不完全理解当时老方的意图,所以不能说陈千里断定老方一定会在弄堂里留下一些记号。]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明暗双线交错:明线是陈千里找到老方甄别内奸,被国民党特务围捕;暗线是国民党特务利用内奸设计陷阱,围捕地下党。
B.小说以第三人称陈千里的视角展开叙事,节奏紧张,冲突和转折不断,展示了地下工作者坚持斗争的勇敢、智慧和大无畏精神。
C.小说采用了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如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老方这个久经情报场、斗争经验丰富的革命者形象。
D.小说对小方这一次要人物着墨不多,寥寥数语,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革命者形象跃然纸上,也进一步衬托了老方的形象。
B [B项,“小说以第三人称陈千里的视角展开叙事”错误。并非全部以陈千里的视角展开,如“老方忽然抬头看了看陈千里,怀疑自己究竟有没有看见他的眼睛闪了一闪”是从老方的角度来写陈千里。“冲突和转折不断”错误。本文就是叙述了陈千里和老方接头,最后接头地点被敌人发现,老方和儿子牺牲的故事,故事情节并不波折,所以冲突和转折不断是错误的。]
8. 分析画线句“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那是用他们的历史一层层画出来的——”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因为出现了内奸,所以陈千里提出想要了解这些人的经历、历史,因为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人性是复杂的,而人性是由这些人之前的经历一层层生成的。老方说到那些参会的同志,这些同志有着不同的身份,老方认为这些人都是可靠的同志,虽然职业不同,有些同志缺乏经验,但没法怀疑他们对党的忠诚。这时候陈千里说到“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那是用他们的历史一层层画出来的——”,表明陈千里对内奸的狡猾、地下斗争的凶险有清醒的认识。陈千里想要了解这些人之前所有的经历,但是老方认为白区工作没法为同志建立档案,所以这句话暗示陈千里希望能通过建立人物档案来完善工作,更好甄别人物。
[答案] ①人性是复杂的,是由过去的经历层层生成,很难看清;②表明陈千里对内奸的狡猾、地下斗争的凶险有清醒的认识;③暗示陈千里希望能通过建立人物档案来完善工作,更好甄别人物。
9.《千里江山图》获得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其颁奖词中有“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这样的评价。请根据选文,结合“风雅颂”“火炬”两个关键词中的一个,阐述如此评价的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风雅颂:
“风雅颂”本来是指《诗经》中的诗歌,所以“风雅颂”代指诗歌。而《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说明《千里江山图》是一首对革命的赞歌。
《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所以《千里江山图》是歌颂理想的诗歌,而文章所写是以陈千里为代表的革命者为了追求理想,不怕牺牲的故事,是对他们无悔精神的歌颂。
《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所以《千里江山图》是歌颂英雄的诗歌。本文写到老方、小方等革命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最终英勇就义。所以《千里江山图》是老方等革命英雄以他们的热血写就英雄的诗篇。
《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而“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代代流传。所以,《千里江山图》是永远流传的诗歌,革命者的理想追求、英雄行为必将激励后人,代代流传。
火炬:
“火炬”是火把,具有光亮、光明的特点。而《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千里江山图》具有火炬般的光亮。
《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千里江山图》象征着信仰之光,象征着光明。作品中陈千里、老方等革命者为了革命不惧牺牲,说明他们内心有对革命的信仰,对地下斗争充满信心,内心有对革命信仰的火炬。
《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千里江山图》象征着勇气之光。作品中陈千里、老方和儿子参加地下工作,陈千里找到老方甄别内奸,被国民党特务围捕,表现了革命者从事地下工作的凶险。最终,老方父子英勇就义,体现出这些革命者的勇气。
《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老方等人是后来者的火炬,他们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给后人冲破黑暗的勇气和希望,照亮后来者的路,给人们带来光明。
[答案] 风雅颂:①“风雅颂”代指诗歌,《千里江山图》是一首对革命的赞歌;②《千里江山图》是歌颂理想的诗歌,书写了以陈千里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理想的无悔诗篇;③《千里江山图》是歌颂英雄的诗歌,谱写了老方等革命英雄以热血铸就英雄的诗篇;④《千里江山图》是永远流传的诗歌,革命者的理想追求、英雄行为必将激励后人,代代流传。
火炬:①“火炬”是火把,光亮,光明,指《千里江山图》具有火炬般的光亮;②《千里江山图》象征着信仰之光,作品中的陈千里等革命者内心有火炬,他们对地下斗争充满信心;③《千里江山图》象征着勇气之光,作品中老方等革命者的付出、牺牲,喻示着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从来不惧怕牺牲;④作品中老方等人是后来者的火炬,他们给了后人冲破黑暗的勇气和希望,如火炬般给人民带来光明。
三、写作(60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出发”与“到达”是生活中常见现象,也是充满哲思的话题。有时,出发是洋溢欢笑的启航,到达则是血汗换来的回报;有时,出发意味着对新道路的探索,到达则是阶段性的总结……
关于“出发”与“到达”,你有着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题目聚焦于“出发”与“到达”这两个常见的生活现象和充满哲思的话题。题目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出发”与“到达”的内涵、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审题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出发”与“到达”的内涵:“出发”通常指的是开始行动、启程、启程前的准备等,它带有一种起始、启程、展望未来的意味;而“到达”则指的是达到目的、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等,它带有一种结束、完成、实现目标的意味。
分析“出发”与“到达”的关系:两者在生活中常常是相互关联的。每一次的“出发”都是为了某个“到达”,而每一次的“到达”又可能是下一次“出发”的起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挖掘“出发”与“到达”背后的深层意义:除了字面上的意思,我们还需要思考这两个词背后所蕴含的哲理、人生态度、价值观等。例如,“出发”可以代表着勇气、探索、梦想等,而“到达”则可以代表着成就、满足、回报等。
写作时首先要清晰地理解“出发”与“到达”这两个核心概念。出发,通常指的是开始一个新的旅程或阶段,它蕴含着勇气、探索和希望;到达,则标志着旅程的结束或阶段的完成,它代表着成就、收获和满足。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挖掘它们的深层含义。出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起点,它更是一种心态和态度,代表着不断追求、勇于挑战的精神;到达也不仅仅是一个终点,它更是一种成长和转变,代表着经过努力后获得的提升和超越。接下来,要思考“出发”与“到达”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不是孤立的两个点,而是一条连续线上的两个环节。每一次的出发都是为了到达一个更好的地方,而每一次的到达又都是下一次出发的起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生的旅程。
参考立意:
(1)出发与到达,人生旅途的哲思。
(2)生命不息,航行不止。
(3)在出发与到达间寻找生命真谛。
[优秀范文]
出发与到达,本自同根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出发,或是去往某地,或是开始一段学习,或是启动一项任务……“为者常至,行者常成。”我们也常常到达终点、取得成果、完成任务,我们常常“到达”。许多人认为,出发是因,到达是果;出发是始,到达是终;出发在前,到达在后。但我并不这样认为。
我认为,出发和到达应当是循环往复、相辅相成的,它们交错相替、贯穿生命,“许多人”的看法不免落得片面。
出发不是盲目无主的埋头苦干,而是明确目标的坚定执行。蒙田有言:“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此言得之。有人认为,“出发”是洋溢欢笑的启航,“到达”则是血汗换来的回报。这话固然不假,但试问,倘若一开始的启航便错了方向,血汗换来的回报是否真的值得?由是,没有正确的出发,何来正确的表达?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到达不是一劳永逸的纸醉金迷,而是驻足小憩的总结之举。或言:“出发意味着对新道路的探索,到达则是阶段性的总结”,这句话言在“阶段性”。方仲永少有神童名,习学诗,可谓“探索新道路”吧,可最后落得泯然众人。为何?将“阶段性”作为“永久性”,一劳永逸所致。既是阶段性,则必有总结,然后继续出发,到达新的阶段,接着总结,由是出发和到达循环往返,方能成事。到达便像是一座座驿站,让你重拾心情,再度出发。由是,到达终究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高士其说:“我能做的是有限的,我想做的是无穷的,从有生之年到一息尚存,我将尽力使有限向无穷延伸。”其实出发和到达贯穿生命,如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出发是到达的别称,到达是出发的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出发和到达,或许只有生与死,贯穿生命。这条路上的许许多多到达与出发,或许都是为了最后的到达。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一般的终身追求。有如钟扬探索生命的高度,有如黄旭华探索深度,有如王选探索虚拟……许许多多的出发与到达,丈量着他们生命的长度。
回望当下,有如青少年,除了坚定目标,坚持行动,又当如何把握方向,明确出发,顺利到达,成就终身?或许最重要的便是乐观。大仲马说:“乐观是一首激昂雄越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在事业的道路上勇猛前行。”我相信,只要我们坚信有所成,终可达彼岸!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出发与到达,本自同根生。冀青少年牢牢把握出发与到达,心有所依,行有所成;中流击楫,激扬人生!
1 / 12组合练8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2024·梅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①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__A__。②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③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④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__B__。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__C__。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出现的位置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3.把画波浪线部分的“溶出溶入”改为“时隐时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024·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古人作文章,对声音节奏很讲究。相传欧阳公作《昼锦堂记》,把稿子交给来求的人,等那人离去后才想起开头一句“仕宦至将相” 应该加一个“而” 字,就立刻派人骑快马去追回。我们把原句和改句拿来朗诵比较,就会明白“而”字确实关系重大。原句气局促,改句便很舒畅;原句意直率,改句便有抑扬。这个例子也可以表明音与义不能分开,更动了声音就连带更动了意义。__A__,意思就多一个转折,要深一层。
从前的人研究古文,特别着重朗读。姚姬传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情趣、气势或神韵。自己作文,也要常拿来读,读,__B__,节奏是否流畅。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普通人以为这要耳朵灵敏,因为声音要用耳朵听才生感觉。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耳朵固然要紧,但是还不如周身筋骨。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骨同样有节奏地运动;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骨都会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
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借鉴材料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对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虚词进行赏析。提示:可从文意与声音节奏关系的角度品鉴。(6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16分)
(2024·滁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内 奸
孙甘露
陈千里走进了马路对面的弄堂,找到了老方儿子的剃头铺。
接上头后,老方儿子拎着烧水壶,站到了店门外,门旁有个炉子专门烧热水。
“他好像有点不太乐意?”陈千里望着房门,门缝忽明忽暗。
“他想参加工作,想做大事。”老方小声说。
陈千里走到门边朝外观察了一下,回身拿起一条白围布套在自己身上,坐下来问:“那天四马路菜场开会你是紧急召集人,怎么迟到了?”
老方犹豫了一下:“我本来应该十点到的,但开会前一天晚上,上级派人通知我,让我早上六点先与浩瀚同志接头,但出了点意外。”
“你是什么时候通知大家开会的?”
“前一天下午开始,一个一个分别接头,跑了一下午才把十个人全部通知到,加上我,加上‘老开’一共十二个人,具体人选也让我决定,临时召集,只说是有重要任务,由‘老开’在会上布置。但会还没开始,敌人就冲上来,抓了六个,逃出来五个。”
老方想了想,郑重其事地说:“我愿意接受组织调查。”他从棉袄里掏出一封信,递给陈千里。
方兄如晤,老易与妹等情形,料兄悉知。我等既已入院,决与之抗争。内心甚为安宁,最坏情形也不过一死而已。天气严寒,望兄等珍重。并请转告父母大人,幸自摄卫。妹凌等。
陈千里翻过信纸,找到一段密写,字很小,而且写在正面那段文字背后,很难被发现。
所有同志决心已定。骰子事已暴露,有内奸。
“这是狱中同志凌汶和董慧文托人送出来的,我的交通员崔文泰今天早上取来的,在徐家汇邮局信箱隔板机关,那天围捕时他趁乱逃了出来。”
“骰子是什么?”
“接头的方式就是牌九和骰子。每个人都会带上几只骨牌,人到齐了就凑成一副牌九。正式开会时,‘老开’会拿出一对骰子。我也不认识‘老开’,所以就用这个办法。”
“说说那些参会的同志吧。”
“我负责地方党组织工作,这些人我都很熟悉,都受过严格考验。凌汶,是个女作家,参加过左联。她丈夫牺牲了,她说要继续丈夫未竟的事业。
“梁士超,参加过南昌起义,反‘围剿’时受了重伤只能送到上海,秦传安同志就是为他治伤的医生。
“卫达夫,组织上特地派他到房屋经租处工作,很多秘密联络点都是从他手里租下的,如果他出了问题,那地下组织早就暴露了。
“易君年同志,组织上把他调来上海,他在广州就一直做情报工作,秘密斗争工作经验丰富。
“田非,在菜场楼上那家图书馆工作,开会的地方就是他找的。我仔细想过,他会不会有问题,但我想不出有什么迹象。”
老方似乎激动起来,不停掐着手指关节:“他们都是可靠的同志,虽然职业不同,有些同志缺乏经验,但我没法怀疑他们对党的忠诚。”
“我们不是在怀疑,而是要考察他们。”陈千里纠正老方。
“我同意。他们愿意为党的事业牺牲一切。李汉的哥哥、凌汶的丈夫,都牺牲了。陈千元和董慧文是一对恋人,两个人都充满热情——”老方忽然抬头看了看陈千里,怀疑自己究竟有没有看见他的眼睛闪了一闪。“陈千元是你什么人?”
“是我弟弟。”陈千里脑海里闪过陈千元从前的样子。“所有这些人,包括陈千元,我更想了解的是他们之前的经历。历史——”他望着镜子中的老方,“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那是用他们的历史一层层画出来的——”
“白区工作没法为同志建立档案。”老方觉得组织上派来的这位同志,目光锐利,考虑问题却有点教条烦琐,“这几年,国民党疯狂发展特务组织,地下工作不断遭受损失,上下级关系失联。按照纪律,在新的工作系统里,相互之间不应该提到过去。同志之间的忠诚和信任,才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老方忧虑地说道:“另外几位同志的铺保还没有落实,我正在设法安排,但这几天特务到处找我,租界铁门上贴着画像,我白天不能到处跑。为了确保组织安全,我切断了大部分工作关系,一直在等你。”
“一面交保释放,一面又在抓你,敌人这是想做什么?”
两个人都陷入了沉默。
有人推门,是老方的儿子,他把头伸进门里说:“有两个人在横弄堂晃来晃去。”说完又退了回去。老方也站起身来,一边朝门外张望,一边下意识地拿起旁边的剃刀,手指提着刀刃。
“我们得赶紧离开这里。”陈千里说。
“弄口来了好多人,”小方催促道,“你们先从后门出去。”老方摸出手枪,郑重地望着陈千里:“你从后门走,先找老易。”他一步跨出门外,又回头对着陈千里说:“带着我儿子!”
老方走到弄堂里,抬手朝天开了一枪,便向弄堂深处跑去。陈千里从窗口看见老方刚跑到横弄口,突然停住,回转身想要往回跑,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要告诉他们,可就在这一瞬间,子弹射中了他的肩膀,他趔趄了几步,躲进了横弄堂。
后门也被堵住了。小方带着陈千里上了楼,从一条昏暗的窄梯爬上晒台,指着护墙外说:“你下去,顺着那道墙爬,翻过屋顶就是隔壁人家的晒台。”
弄堂里又响了两枪,接着是一阵乱枪声,然后安静下来。
陈千里上了护墙顶,回头叫:“跟紧我。”
枪声又响,小方朝他摇摇手:“我回去找老头。”
陈千里逃出后又静静地绕回围观的人群中,只听见有人说:“年轻的一塌糊涂,脸上都是血。老的那个当场被打死了。”
事后几天,陈千里重回老方冲出剃头铺后到过的位置,直到在横弄堂的一个墙角,发现了一个老方用血写的字,一个未写完整的“山”。他想也许是老方忽然想起剃头铺这个秘密接头地点,崔文泰是唯一知道的人。
(摘编自《千里江山图》)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凌汶等人的狱中来信既表现了被捕同志对战友的革命情谊,又表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小心谨慎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B.几位与会人员身份的介绍补缀出一幅人物群像图,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既给地下工作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风险。
C.“一面交保释放,一面又在抓你,敌人这是想做什么?”这句话道出了敌人的狡猾,也表现了革命者从事地下工作的凶险。
D.陈千里具有从事地下工作的高度敏感性,他从老方的奇怪举动中断定老方一定会在弄堂里留下一些记号,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明暗双线交错:明线是陈千里找到老方甄别内奸,被国民党特务围捕;暗线是国民党特务利用内奸设计陷阱,围捕地下党。
B.小说以第三人称陈千里的视角展开叙事,节奏紧张,冲突和转折不断,展示了地下工作者坚持斗争的勇敢、智慧和大无畏精神。
C.小说采用了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如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老方这个久经情报场、斗争经验丰富的革命者形象。
D.小说对小方这一次要人物着墨不多,寥寥数语,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革命者形象跃然纸上,也进一步衬托了老方的形象。
8. 分析画线句“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那是用他们的历史一层层画出来的——”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千里江山图》获得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其颁奖词中有“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这样的评价。请根据选文,结合“风雅颂”“火炬”两个关键词中的一个,阐述如此评价的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出发”与“到达”是生活中常见现象,也是充满哲思的话题。有时,出发是洋溢欢笑的启航,到达则是血汗换来的回报;有时,出发意味着对新道路的探索,到达则是阶段性的总结……
关于“出发”与“到达”,你有着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