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
1.某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曾发表毛泽东的一篇著作,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在这一年,《人民日报》还有可能发表过( )
A.《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社论
B.《新民主主义论》的全文报道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道
D.关于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报道
解析 据材料判断,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应该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同年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B项发表于1940年,C项是1978年邓小平的讲话,D项是在1965年。
答案 A
2.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解析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学术文化事业严重偏离了“双百”方针,故A项“十多年的繁荣”说法错误。
答案 A
3.下面两部作品在“文革”时期有不同的境遇。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前者是昆曲,后者是样板戏 ②两部作品境遇的不同都是文艺领域“左”倾错误的反映 ③反映出文艺园地百花齐放
A.①②正确,③错误
B.①正确,②③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②③正确,①错误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正确;“文革”期间,《李慧娘》受到批判,《红色娘子军》被确定为“样板戏”,都是“左”倾错误在文艺领域里的反映,不是百花齐放的表现,②正确,③错误。
答案 A
4.如图所示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①文学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 ②文学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 ③“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 ④党中央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注意图片提示的时间是“1985年12月”,说明“文革”结束后重新贯彻“双百”方针,使文学领域又出现了繁荣景象,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 A
5.新时期开始时,我国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这里的“反思”“伤痕”的主题是对( )
A.过渡时期建设中的问题反思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反思
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思
D.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反思
解析 “反思文学”主要是对“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反思。
答案 C
6.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发表言论
B.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C.在《宪法》范围内允许不同学术观点
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关键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依此来衡量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7.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在1955年曾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要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周恩来总理的这段话( )
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实质
C.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萌芽
D.是中苏关系恶化的信号
解析 胡先骕事件实际是学术问题政治化的体现,违背了“双百”方针的精神。周恩来讲话中“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是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区别开来的做法,真正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B项正确。C项与材料没有关系;1955年时中苏关系处于正常状态,D项错误。
答案 B
8.1957年以来,“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的原因有( )
①“左”倾错误发展 ②右倾错误发展 ③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上的急躁冒进 ④学术领域出现了反社会主义的倾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建国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经济、文化)过程中的错误都是“左”倾错误,排除②;学术领域的批判运动是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看待,并没有真正的反社会主义倾向,排除④。
答案 C
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解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可以自由争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则是不同的派别从本阶级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发表的不同政治主张。
答案 D
10.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强调:“无论何时,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三中全会决定了的,现在重申一遍,不允许有丝毫动摇。”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
①“双百”方针得到恢复 ②新时期文化事业又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③“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 ④文化事业成为我党的工作重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邓小平的讲话反映出新时期我国的文化事业又恢复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双百”方针不是一个临时的政策而是一个长期的政策,所以①②③均正确。但这并不能说明文化事业成为我党的工作重心,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经济建设。
答案 C
11.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解析 “双百”方针是提倡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多样形式自由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D项体现了其内涵。A、C两项是要在文学艺术上实行单一化,不符合“双百”方针的精神;B项是党内政治思想建设问题,不符合“双百”方针的范围。
答案 D
12.“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流行是在( )
A.新中国成立之初
B.大跃进运动之后
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D.文化大革命运动时期
解析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答案 C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结合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造成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4)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了我国科学文艺战线上“双百方针”贯彻实施的状况。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双百”方针的实质。第(2)问说明该方针的实行出现了曲折。第(3)问注意理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第(4)问结合材料进行全面归纳概括。
答案 (1)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格局。
(2)问题: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
(3)材料三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把“双百”方针的贯彻上升到“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角度来认识“双百”方针的作用。
(4)说明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能够吸取教训,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也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曲折。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史学界就中国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开展广泛讨论,出现了诸如“生产力说”“让步政策说”“阶级斗争说”等多种史学观点。
材料三 1965年《光明日报》发表青年学者孙达人《应该怎样估计“让步政策”》的文章。毛泽东十分赞赏:“现在出了个小将孙达人,写文章反对翦伯赞所谓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让步政策’……”“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的御用文人借孙达人的学术观点对范文澜、翦伯赞等著名史学家进行迫害批判。
(1)材料一中毛泽东的题词发表于何时?其内涵是什么?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史学界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上出现了多种学术观点,你如何认识当时的这种学术氛围?
(3)“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的御用文人借孙达人的学术观点,对范文澜、翦伯赞等人的批判,实质上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思潮?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请举两例说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属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难度较小。第(2)问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第(3)问要抓住限定语:“文化大革命”期间回答社会思潮;危害结合所学作答。第(4)问要注意所举的例子应是新时期的。
答案 (1)1956年春。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要“百家争鸣”。
(2)党和国家以“双百”方针作为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思想,这种思想有利于形成学术气氛相对宽松的局面,有利于知识分子学术研究的深入。
(3)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危害:“双百”方针遭到冲击和破坏;知识分子遭到歧视和压迫;学术空气窒息,学术研究停顿。
(4)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出现了反映丰富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