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学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学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0 18:2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案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预习导学]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1956年初,
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大改造)
2.提出:
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
3.含义
(1)艺术问题上“
”。(百花齐放)
(2)学术问题上“
”。(百家争鸣)
4.特点:“双百”方针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
5.成就
(1)内容: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
时期的新风貌。(社会主义建设)
(2)代表
①老舍的话剧《
》,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茶馆)
②文艺期刊大量增加,刊物质量也有提高。
6.影响: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误区警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它的提出不仅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而且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能够大大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
(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
”的到来。(文化大革命)
(2)学术问题被当成
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政治)
2.表现
(1)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
》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李慧娘)
(2)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
”。(反动学术权威)
3.影响
(1)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2)自然科学和
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社会科学)
[知识点拨]
“双百”方针在贯彻中遇到了挫折,并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干扰。
三、文艺的春天
1.背景
(1)“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
”路线。(左)
(2)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
,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
(4)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
”方针,发展我国科学文化。(双百)
(5)20世纪80年代初,以“
”“
”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五讲、四美)
2.表现
(1)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
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
(2)出现以
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改革实践)
(3)出现反映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3.影响: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
创作欣欣向荣。(文学艺术)
4.前景:进入21世纪,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
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多样化)
[误区警示]
“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之内,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堂讲义]
主题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内涵、实质
(1)“双百”方针的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实质: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性和多样化格局。
2.“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不同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众多,但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2)“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前提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允许在学术问题上自由争论,目的是推动新中国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
材料一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材料二 “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参加。”
——1956年5月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1)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的基础是什么?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材料二反映了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评价发生了什么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改造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国家认为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更加需要知识分子的参加。
(3)结合材料一分析“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样性格局。
(4)“双百”方针适用于哪个范围?“双百”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
①范围:“百花齐放”适用于艺术领域,“百家争鸣”适用于学术领域。
②意义: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科技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方法总结]
用图示法巧记“双百”方针
主题二 “双百”方针的发展历程
1.“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1)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2)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
(3)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4)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针及其影响
(1)方针: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出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针,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意义:它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繁荣。
3.实行“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
(1)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有利于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4)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材料一 ……从1966年6月到1972年,整整7年中国影坛没有拍摄过一部故事片……当时,虽然拍出八个样板戏电影,可充其量还是让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中国电影史》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1991年,党中央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定为整个文化工作的总方针之一。
(1)根据材料一回答“文革”期间电影创作的情况。“双百”方针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情况:“文革”期间,电影创作数量大幅度减少,创作题材是八个样板戏。
②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
(2)联系材料二探究“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有何关系?
①“双百”方针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②“二为”方向概括了新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符合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
③“二为”方向是“双百”方针的补充和发展,为“双百”方针指导下的文化事业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方法总结]
图示法理解“双百”方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