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同步练习
1.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 )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
答案:C
2.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
A.全面教育
B.现代教育
C.人民教育
D.义务教育
答案:C
3.李明的爸爸出身贫农,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由于在农村劳动期间“踏实肯干,政治觉悟高,热爱领袖毛主席”而接到了一个高校入学通知书。这最有可能得益于( )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C.“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
答案:C
4.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 )
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
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抓住时间信息“1957-1966年”,结合所学可知1965年初步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B、C、D三项对应的时间分别是1995年、1977年、1983年。
答案:A
5.下图是“希望工程宣传画”,这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
A.扫盲工程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答案:B
6.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精神的是( )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①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②有利于保证适龄学生就学得到法律保障,③是教育事业发展方针,④有利于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故①②④正确,选D项。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各级教育发展状况
材料二 现代中国文盲人数变化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教育的整体状况如何?材料一反映了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什么状况?
(2)分析两则材料中图表所体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你认为我国应该如何加快教育的发展?
答案:(1)整体状况: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后三级教育全面发展;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后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文盲总数和成人文盲率均呈下降趋势。
材料一反映了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重视基础教育。
(2)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推动国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后重视教育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立法的保证;改革教育投资,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
(3)应对: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与改革措施;重视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建立终身教育机制等等。
1.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A
2.(2014·天津文综卷)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1952年底,中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为了培养工业化需要的人才,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建立多科性工业大学,故B项正确。
答案:B
3.(2014·北京文综卷)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答案:A
4.(2015·巴中诊测)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见下图)。“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
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三个面向”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提高国际竞争力,故D项正确。“教育面向现代化”不是改革开放的条件,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材料时间1983年不符,
B项错误;“三个面向”没有涉及国际合作,故C项错误。
答案:D
5.(2015·温州一模)下图是“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读图,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B.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C.中国的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
D.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故B项正确。A项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全面。
答案:B
6.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
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
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可知A、D两项是20世纪末以来大学生就业的状况。C项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状况。B项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分配就业制度,故选B项。
答案:B
7.(2014·佛山第一次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材料二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特点: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偏重反映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
背景: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争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有限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
(2)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出;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看法: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它具有时代特色;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他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