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0 18:3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预习导学]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召开会议
(1)时间:1949年底。
(2)内容
①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确立教育要为
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国家建设)
(3)意义:成功地将
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半殖民地半封建)
2.制定方针
(1)时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方针: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
、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育)
3.采取措施: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
的学校教育制度。(半工半读)
4.取得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体系。(国民教育)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
的建设人才。(德才兼备)
[误区警示]
新中国建立人民教育,不是把旧教育完全否定,而是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了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同时借鉴苏联经验而形成的。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的影响。
2.表现
(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
被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
”,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工农兵学员)
3.影响
(1)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
缺乏。(专门人才)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
的差距拉大了。
(发达国家)
[知识点拨]
“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教育事业遭受极大破坏,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的复兴
1.原因
(1)“文革”结束后,
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邓小平)
(2)政局稳定,拨乱反正。
(3)
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其提供了动力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
(4)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建立,为其提供
保障。
(法律)
2.表现
时间
措施
20世纪70年代末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
20世纪80年代
提出教育要“
”的指导方针
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
》,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
并举
高等教育:增设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
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三个面向、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学位)
20世纪90年代
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
”计划
实行以
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
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

国家加大
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211工程、国家、希望工程、西部)
3.成就
(1)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2)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
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九年义务教育)
[误区警示]
“希望工程”是为救助失学儿童而设,针对的是基础教育,而“211工程”针对的是高等教育。
[课堂讲义]
主题一 人民教育的奠基和动乱中的教育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提出的背景
(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1)表现: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受教育范围扩大,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
(2)主要原因: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材料一 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数第一位。1953年工科新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2.86%。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2%。1953~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毕业26.9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宋恩荣《当代中国教育史论》
材料二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1)据材料一归纳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并分析“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对建国初期的社会影响。
①状况:教育发展快;专业设置重工科;招生人数迅速增长;注重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
②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培养了科技人才,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提高了中国科技文化水平;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2)材料二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①错误估计:错误地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
②后果:“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
[方法总结]
图示法理解人民教育的奠基
主题二 教育的复兴
1.“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2.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和科技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和教训
(1)教育发展历程:开基创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2)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办教育;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4.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
(1)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产生新科学技术的工具,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
(2)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的挑战是人才的挑战,也是一场教育的挑战,必须发展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3)教育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依赖于经济发展这一物质基础,只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采取正确的发展教育的战略,重视教育,教育才能得以发展。
材料 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
——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地抓起来》
(1)依据材料指出,我国为什么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①原因: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国力;教育能够为我国提供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②措施:恢复高考、提出“三个面向”、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等。
(2)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加快教育的发展?
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的体制等。
[方法总结]
表格法总结、理解新时期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基础观
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超前观
强调了教育改革不仅要着眼于中国,更要放眼世界,不仅要考虑当前,更要着眼于未来
条件观
提出必须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政治观
学校应当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