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力学单位制》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第四节,是连接物理概念与实验测量的重要桥梁。教材从实际测量中单位混乱的问题出发,引出建立统一单位制的必要性,系统介绍了国际单位制(SI)中的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及单位换算方法。内容逻辑清晰,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科学规范性,为后续力学计算、实验设计和物理建模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物理概念认知,如质量、时间、长度等基本物理量,但在单位使用上常出现混淆或随意换算现象。学生对“单位”的理解多停留在“数字后面加个符号”的层面,缺乏对单位制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同时,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对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尚浅。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真实情境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单位制的系统认知,纠正“单位无关紧要”的错误观念。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力学中七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国际单位,掌握长度、质量、时间三个基本单位。
2. 能根据物理公式推导出速度、加速度、力等导出单位,并理解其物理意义。
科学思维
1. 通过分析单位混乱导致的科学事故,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运用单位制进行公式合理性检验和单位换算,提升科学建模与逻辑验证能力。
科学探究
1. 在小组合作中设计单位换算方案,体验科学探究的规范流程。
2. 通过实际测量任务,体会单位统一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认识到统一单位制对科学交流、工程实践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增强科学规范意识。
2. 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避免因单位错误导致的认知偏差或实际损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国际单位制中力学基本单位(米、千克、秒)的定义与使用。
2. 利用物理公式推导导出单位,如速度(m/s)、加速度(m/s )、力(N = kg·m/s )。
难点
1. 理解单位制的系统性与自洽性,掌握单位换算的逻辑路径。
2. 运用单位制检验物理公式的正确性,识别单位不匹配的错误表达。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位换算卡牌、实验测量工具(卷尺、秒表、电子秤)、NASA火星气候探测器事故视频片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5分钟】 一、情境导入:一场价值1.25亿美元的教训 (一)、播放NASA火星气候探测器坠毁事故视频片段
教师播放一段30秒的新闻视频:199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耗资1.25亿美元的火星气候探测器在进入火星轨道时突然失联,最终确认因轨道高度过低而烧毁。画面定格在“单位错误:英制与公制混淆”这一关键原因上。
引导语:“同学们,你们相信吗?一个价值1.25亿美元的航天器,竟因为‘单位’的错误而灰飞烟灭。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真实发生的科学悲剧。那么,单位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力学单位制》,揭开这个看似微小却关乎成败的科学基石。”
(二)、提出驱动性问题,激发认知冲突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表达式:
① v = 5 m/s
② v = 18 km/h
提问:“这两个速度哪个更大?如果我不告诉你单位,你能判断吗?”
学生可能回答“5比18小,所以第一个小”,教师随即指出:“但事实上,它们是相等的!因为1 m/s = 3.6 km/h。这说明,没有单位的数字是没有物理意义的。单位,是物理量的‘身份证’。”
(三)、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板书课题《4.4 力学单位制》,并强调:“今天我们将系统学习国际单位制,掌握如何正确使用单位、进行换算,并用单位制来检验我们的物理思维是否严谨。” 1. 观看视频,感受单位错误的严重后果。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速度比较问题。
3. 认识到单位在物理量表达中的关键作用。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意义。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问题意识:☆☆☆
认知冲突:☆☆☆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航天事故创设震撼情境,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对“单位”重要性的深度思考。利用速度比较的简单问题制造认知冲突,打破学生“数字决定大小”的直觉,凸显单位的不可或缺性,为后续系统学习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
新知探究一
【10分钟】 一、什么是单位制?为何要统一? (一)、回顾历史,理解单位混乱的代价
教师讲述:“在古代,各国各地的长度单位五花八门:中国的‘尺’、英国的‘英尺’、法国的‘尺’都不一样。商鞅‘一法度衡石丈尺’就是最早的标准化尝试。到了现代,如果科学家用‘斤’、工程师用‘磅’、宇航员用‘牛顿’,那国际合作将寸步难行。”
展示图片:不同国家的传统长度单位对比图(如埃及腕尺、罗马步、中国市尺)。
提问:“如果我们现在还用这些单位,会带来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二)、引入国际单位制(SI)的概念
教师明确:“为了全球统一,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确立了国际单位制(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简称SI。它由7个基本单位构成,其他所有单位都可以由这些基本单位导出。”
在PPT上展示SI基本单位表:
- 长度:米(m)
- 质量:千克(kg)
- 时间:秒(s)
- 电流:安培(A)
-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 物质的量:摩尔(mol)
- 发光强度:坎德拉(cd)
强调:“我们力学中最常用的是前三个:米、千克、秒。”
(三)、解析基本单位的现代定义
教师讲解:“过去,1米是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1千克是存放在巴黎的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但这些实物会变化。如今,它们都用自然界不变的常数来定义。”
举例说明:
- 1秒: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 1米: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所行进的距离。
强调:“这些定义不再依赖实物,而是基于物理常数,更加精确和永恒。” 1. 听取历史案例,理解单位不统一的危害。
2. 记录SI基本单位及其符号。
3. 理解米、千克、秒在力学中的核心地位。
4. 初步了解基本单位的现代科学定义。
评价任务 历史认知:☆☆☆
概念理解:☆☆☆
信息提取:☆☆☆
设计意图 通过历史视角让学生理解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增强文化认同感。系统介绍SI单位制的结构,突出力学三基本单位。引入现代定义,展现科学发展的严谨性与进步性,培养学生对科学规范的敬畏之心。
新知探究二
【12分钟】 一、导出单位:从基本单位出发构建物理世界 (一)、从速度公式推导单位
教师提问:“速度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位移除以时间。”
教师板书:v = s / t
“如果s的单位是米(m),t的单位是秒(s),那么v的单位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m/s,读作“米每秒”。
举例:汽车速度60 km/h = 16.67 m/s,强调单位换算的重要性。
(二)、推导加速度单位
教师提问:“加速度a = Δv / Δt,Δv的单位是m/s,Δt的单位是s,那么a的单位呢?”
学生计算:(m/s) / s = m/s ,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强调:“这个单位告诉我们,速度每秒变化多少米。”
(三)、推导力的单位——牛顿(N)
教师引导:“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m的单位是kg,a的单位是m/s ,那么F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推导:kg·m/s 。
教师揭示:“这个单位有一个专门的名字——牛顿,符号N。1 N = 1 kg·m/s 。”
展示图片:牛顿雕像与苹果树,讲述牛顿贡献。
(四)、小组合作:推导压强、功的单位
分发任务卡:
- 组1:压强p = F/A,F单位N,A单位m ,求p单位?
- 组2:功W = F·s,F单位N,s单位m,求W单位?
要求:小组讨论3分钟,派代表上台写出推导过程和结果。
教师点评并总结:p的单位是N/m ,也叫帕斯卡(Pa);W的单位是N·m,也叫焦耳(J)。 1. 根据公式v = s/t推导速度单位m/s。
2. 推导加速度单位m/s 并理解其含义。
3. 通过F = ma推导出力的单位kg·m/s = N。
4. 小组合作推导压强和功的单位并展示成果。
评价任务 公式应用:☆☆☆
单位推导:☆☆☆
合作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层层递进的公式推导,让学生亲历导出单位的生成过程,理解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小组合作任务提升参与度,促进知识迁移。通过命名(牛顿、帕斯卡、焦耳)增强科学人文色彩,激发学习兴趣。
能力提升
【10分钟】 一、单位换算:跨越不同体系的桥梁 (一)、讲解换算原理:等量代换法
教师强调:“单位换算是等量代换。1 km = 1000 m,所以换算时乘以‘1’,如5 km = 5 × (1000 m / 1 km) = 5000 m。”
板书示例:72 km/h = m/s
72 km/h = 72 × (1000 m / 3600 s) = 72 × (5/18) m/s = 20 m/s
(二)、开展“单位接力赛”游戏
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发一张换算任务链:
例:3.6 t → kg → g → mg
要求:每人完成一步换算,传给下一位,最后一名同学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任务示例:
- 7200 s → min → h
- 50 cm → m → mm
- 9.8 N/kg → m/s (联系重力加速度)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如忘记平方、立方关系。
(三)、单位制检验:科学思维的“安检仪”
教师提出:“我们写出的物理公式是否正确?单位可以帮我们检验。”
举例:有人写 a = v / t ,单位分析:左边a是m/s ,右边v/t 是(m/s)/s = m/s ,单位不匹配,公式必错!
再例:动能公式 Ek = 1/2 mv ,单位:kg·(m/s) = kg·m /s = J,与功单位一致,合理。 1. 学习并掌握单位换算的等量代换法。
2. 参与“单位接力赛”,完成多步换算任务。
3. 理解单位制在检验公式正确性中的作用。
4. 运用单位分析判断公式的合理性。
评价任务 换算准确:☆☆☆
思维严谨:☆☆☆
纠错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化活动提升单位换算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强化学生对数量级和换算关系的记忆。引入“单位检验法”,培养学生科学验证意识,将单位制从“表达工具”升华为“思维工具”,体现科学方法的深层价值。
课堂总结
【5分钟】 一、升华总结:单位制——科学世界的通用语言 (一)、结构化回顾核心知识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
“今天我们学习了国际单位制(SI),掌握了三个力学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我们学会了从物理公式推导导出单位,如速度(m/s)、加速度(m/s )、力(N = kg·m/s )。我们还掌握了单位换算的方法,并学会了用单位制检验公式的合理性。”
(二)、情景化升华科学精神
教师深情总结:“单位,看似只是数字后面的符号,实则是科学交流的‘通用语言’,是工程师手中的‘标尺’,是宇航员穿越星际的‘导航图’。1999年那场1.25亿美元的坠毁,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规范的缺失。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没有严谨的单位制,再伟大的想象力也会迷失在错误的轨道上。让我们从今天起,尊重每一个单位,严谨每一个表达,因为科学,始于毫厘,成于规范。”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核心知识点。
2. 理解单位制在科学与工程中的深远意义。
3. 感受科学规范与严谨态度的重要性。
4. 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责任感。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情感共鸣:☆☆☆
价值认同:☆☆☆
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回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升华主题,将单位制提升至科学精神与职业伦理的高度,激发学生的敬畏之心与责任感,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统一。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单位换算与推导
1.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5 t = ______ kg = ______ g
(2)360 km/h = ______ m/s
(3)1.5 h = ______ min = ______ s
(4)500 cm = ______ m = ______ mm
2. 根据物理公式推导下列单位:
(1)功率 P = W / t,W单位J,t单位s,P的单位是______,也叫______。
(2)密度 ρ = m / V,m单位kg,V单位m ,ρ的单位是______。
二、能力提升:单位检验与应用
3. 判断下列公式的单位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1)位移公式 s = vt + 1/2 at
(2)有人提出动能公式 Ek = mv ,是否合理?
4. 阅读材料: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查阅资料,列举至少两个在航天任务中必须严格统一单位的实际场景,并说明若单位出错可能导致的后果。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1)2500 kg,2.5×10 g
(2)100 m/s
(3)90 min,5400 s
(4)0.05 m ,5×10 mm
2. (1)J/s,瓦特(W)
(2)kg/m
二、能力提升
3. (1)合理。左边s单位m,右边vt单位(m/s)·s=m,1/2at 单位(m/s )·s =m,单位一致。
(2)不合理。左边Ek单位J=kg·m /s ,右边mv 单位kg·(m/s) =kg·m /s ,单位不匹配。
4. 示例:轨道参数计算(距离、速度)、燃料消耗控制(质量、时间)、通信信号延迟(时间)。单位错误可能导致轨道偏离、燃料耗尽或通信中断,任务失败。
板书设计
《4.4 力学单位制》
【左侧】
一、为何统一?
→ 历史混乱 → 国际交流 → SI单位制
→ 案例:NASA事故(1.25亿 $ )
【中部】
二、SI基本单位(力学)
长度:米(m)
质量:千克(kg)
时间:秒(s)
三、导出单位
v = s/t → m/s
a = Δv/Δt → m/s
F = ma → kg·m/s = N
【右侧】
四、应用
1. 换算:等量代换(如 1 km = 1000 m)
2. 检验:单位匹配 → 公式可能正确
单位不匹配 → 公式一定错误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NASA真实事故导入,极大激发了学生兴趣,有效建立了“单位无小事”的认知。
2. 通过公式推导和小组合作,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理解了单位之间的内在逻辑,而非机械记忆。
3. “单位接力赛”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单位换算的熟练度,学生参与度高。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复合单位换算(如面积、体积)时仍易出错,需在后续课程中加强专项训练。
2. 对基本单位现代定义的讲解略显抽象,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可借助更多可视化资源辅助教学。
3. 课堂时间紧张,个别小组展示环节略显仓促,下次可适当压缩导入时间以保证探究充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