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五节,是牛顿运动定律学习的深化与应用环节。教材通过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分析,重点在于建立“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列式求解”的思维路径。内容安排由浅入深,从水平面上的匀加速运动到斜面问题,再到连接体与超重失重现象,体现了知识的递进性与应用的广泛性。本节不仅巩固了前几节的理论基础,更为后续学习动力学综合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及牛顿三定律的基本内容,具备一定的受力分析能力。但将理论知识迁移至复杂情境中仍存在困难,尤其在多物体系统中易混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难以准确建立坐标系并分解力。学生习惯于记忆公式而非理解物理过程,缺乏“从现象到本质”的建模意识。此外,部分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较弱,影响方程求解效率。因此,教学中需强化情境建模训练,借助生活实例激发兴趣,通过小组合作降低认知负荷,逐步培养其系统化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在典型力学情境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能识别并描述物体在不同受力条件下的加速度特征。
2. 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单个物体及简单连接体的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科学思维
1. 能够通过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构建“力—加速度—运动”的逻辑链条,发展模型建构与推理能力。
2.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合理选取研究对象、进行力的正交分解,并能根据物理规律列出方程组进行求解。
科学探究
1.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讨论,经历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2. 能够利用已知条件对结果进行合理性检验,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路径。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计算过程中注重单位统一与数据准确性。
2. 认识到物理规律在工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牛顿第二定律在直线运动中的应用,掌握“受力分析→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求解未知量”的基本流程。
2. 对典型情境(如水平拉力作用下的加速运动、斜面上的滑动问题)进行建模与分析。
难点
1. 多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特别是连接体中内力与外力的区分及整体法与隔离法的选择。
2. 正确进行力的正交分解,并在坐标系中列出分方向上的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视频、小车与轨道实验装置、弹簧测力计、白板与磁贴受力图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5分钟】 一、生活情境引入,提出核心议题 (一)、播放视频:城市地铁启动与刹车过程
教师播放一段地铁进站后重新启动的延时摄影视频,画面中乘客身体随列车加速而后仰,减速时前倾。随后切换至游乐场过山车急速爬升与俯冲的片段,伴随游客的尖叫声。
提问引导:“为什么启动时我们会向后倒?急刹车时又会向前冲?过山车在最高点几乎失重,而最低点却感觉被牢牢压在座椅上?这些日常体验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规律?”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与物体的加速度密切相关,而控制加速度的核心法则,正是我们刚刚学过的牛顿运动定律。今天,我们就来开启一场‘解码生活中的加速度’之旅,深入探究牛顿定律如何解释并预测这些运动现象。”
(二)、明确学习任务与挑战目标
教师在白板上书写本节课的主题:“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解码加速度的秘密”。接着提出本节课的终极挑战任务:“假设你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团队的一员,需根据乘客舒适度要求,计算列车启动时的最大允许加速度;同时作为游乐设施安全评估员,要判断某段轨道是否会导致乘客出现危险的超重状态。你们准备好了吗?”
通过设定真实职业角色与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探究欲望,使抽象的物理定律与现实生活建立深刻联系。 1. 观看视频,回忆自身乘坐交通工具时的身体感受。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用已有知识解释现象。
3.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角色定位。
4. 进入问题情境,产生探究兴趣。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初步解释:☆☆☆
任务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生活的视频素材引发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动机。以“城市交通工程师”和“游乐设施评估员”双重角色设定任务,赋予知识应用的真实意义,体现物理学科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模型建构,方法引领
【12分钟】 一、回顾基础,建立解题思维框架 (一)、重温牛顿第二定律的核心表达式与矢量性
教师在黑板中央写下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合 = ma,并强调其矢量特性:“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加速度的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又决定了速度变化的趋势。这三者构成了一条不可分割的因果链。”接着提问:“若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向右的拉力F和向左的摩擦力f,其合力如何表示?加速度方向如何?”引导学生回答F合 = F - f,方向向右。
进一步追问:“如果物体还受到斜向上的拉力呢?我们该如何处理?”引出正交分解的必要性。
(二)、演示力的正交分解与坐标系建立
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一个斜向上30°拉动物体的场景,动态画出力的分解过程:将拉力F分解为水平方向Fx = Fcos30°与竖直方向Fy = Fsin30°。同时建立直角坐标系,强调“沿加速度方向设为x轴,垂直方向为y轴”的原则。
板书示范:
x方向:F合x = max
y方向:F合y = may(通常ay=0)
强调:“只有将所有力投影到同一坐标系下,才能正确列出方程。”
二、案例解析:水平面上的加速运动 (一)、呈现教材例题1:质量为2.0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受到方向水平向右、大小为8.0N的恒力作用,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求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及4.0s末的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四步法”分析: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该物体。
第二步: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拉力F、滑动摩擦力f。
第三步:建立坐标系——x轴水平向右,y轴竖直向上。
第四步:列方程求解:
y方向:N - G = 0 → N = mg = 2.0 × 9.8 = 19.6N
f = μN = 0.2 × 19.6 = 3.92N
x方向:F - f = ma → 8.0 - 3.92 = 2.0a → a = 2.04 m/s
v = at = 2.04 × 4.0 = 8.16 m/s
教师边讲解边在白板上绘制受力分析图,用不同颜色标出各力及其分量,强化视觉记忆。 1. 回忆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与矢量性质。
2. 参与讨论,理解正交分解的意义与操作步骤。
3. 跟随教师思路,完成例题的受力分析与方程建立。
4. 记录关键步骤与计算过程。
评价任务 公式掌握:☆☆☆
分解能力:☆☆☆
步骤规范:☆☆☆
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回顾核心公式与分解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解题路径。以教材典型例题为抓手,示范完整的分析流程,突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坐标系—列方程”四步法,为后续自主探究奠定方法论基础。动画与板书结合,增强直观性与逻辑性。
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5分钟】 一、分组任务:斜面问题与连接体分析 (一)、布置小组任务一:斜面上的滑块运动
教师发放任务卡:“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从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求其下滑加速度。”
引导学生思考:“斜面的支持力与重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如何处理?能否直接用F=ma?”
组织学生四人一组,绘制受力图,尝试分解重力。教师巡视指导,提示:“重力应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分解。”
待多数小组完成后,请代表上台展示:
G∥ = mgsinθ(沿斜面向下)
G⊥ = mgcosθ(垂直斜面向下)
N = G⊥ = mgcosθ
a = gsinθ
教师点评:“你们成功构建了斜面模型!这个结论说明,加速度只与倾角有关,与质量无关,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传说或许正源于此。”
(二)、布置小组任务二:连接体问题——两物体串联加速
出示问题:“如图,质量分别为m1=2kg、m2=3kg的两物体用轻绳连接,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现用F=10N的水平力向右拉m2,求系统的加速度及绳中张力。”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整体分析吗?还是必须分开?”
鼓励学生尝试两种方法:
方法一:整体法求加速度
F = (m1+m2)a → a = 10/(2+3) = 2 m/s
方法二:隔离m1,T = m1a = 2×2 = 4N
强调:“整体法用于求加速度,隔离法用于求内力。这是处理连接体的黄金法则。”
教师用磁贴在白板上演示两个方块与绳子的连接关系,动态标注力的作用点,帮助学生理解张力的传递机制。 1. 分组讨论,绘制斜面滑块的受力图并进行力的分解。
2. 小组代表展示分析过程与结果。
3. 合作完成连接体问题的两种解法比较。
4. 理解整体法与隔离法的适用条件。
评价任务 模型构建:☆☆☆
合作参与:☆☆☆
方法选择:☆☆☆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两个层次递进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实现知识迁移。斜面问题强化正交分解的灵活应用,连接体问题则提升系统思维能力。采用“整体+隔离”双法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方法的适用边界,发展科学思维中的模型建构与推理能力。
迁移应用,拓展提升
【8分钟】 一、回归主线任务:解决真实工程问题 (一)、解决地铁启动加速度问题
教师呈现背景数据:“根据国家标准,地铁启动加速度不宜超过1.0 m/s ,以保证站立乘客的安全与舒适。”
给出参数:列车总质量M=200吨,牵引力F=2.5×10 N,运行阻力f=5×10 N。
提问:“该列车能否在标准范围内安全启动?”
引导学生列式:
F合 = F - f = 2.5×10 - 0.5×10 = 2.0×10 N
a = F合/M = 2.0×10 / 2.0×10 = 1.0 m/s
结论:恰好满足标准上限。
(二)、评估过山车超重风险
展示过山车在最低点的受力示意图:支持力N向上,重力mg向下,加速度a向上。
列出牛顿第二定律方程:N - mg = ma → N = m(g + a)
定义“超重倍数”为N/mg = 1 + a/g
假设a=20 m/s ,则N/mg = 1 + 20/9.8 ≈ 3.04倍
教师说明:“当支持力超过体重3倍时,可能引起不适甚至危险。因此需控制轨道曲率半径,限制最大加速度。”
通过真实工程案例,让学生体会物理规律在安全保障中的关键作用。 1.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列车加速度。
2. 判断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3. 分析过山车在最低点的受力情况。
4. 理解超重现象的物理本质及其安全意义。
评价任务 数据处理:☆☆☆
结论判断:☆☆☆
安全意识:☆☆☆
设计意图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开篇提出的工程任务,实现“情境—理论—应用”的闭环。通过计算真实参数,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学科认同感。引入“超重倍数”概念,拓展视野,体现物理与工程、安全的深度融合,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目标。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
【5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与激励性升华 (一)、梳理知识脉络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今天我们沿着‘现象观察—模型建构—规律应用’的路径,系统掌握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方法。我们学会了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如何建立合适的坐标系进行正交分解,如何运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处理连接体问题,最终成功解决了地铁启动与过山车安全两大工程挑战。”
(二)、情感升华与未来展望
“牛顿在苹果树下的沉思,开启了经典力学的大门。而今天,你们用他的定律去解读城市的脉动、守护游乐场的欢笑。物理不仅是公式与计算,更是人类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希望你们保持好奇,勇于探索,将来不仅能解题,更能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成为真正的‘加速度解码者’!”
这段富有诗意的总结,既回顾了知识结构,又提升了学科价值,激励学生将物理学习延伸至未来人生。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2. 理解物理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
3. 感受科学精神的传承与责任。
4. 树立未来学习与发展的信心。
评价任务 知识归纳:☆☆☆
价值认同:☆☆☆
未来期待:☆☆☆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激励性”双重总结方式,既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又通过名人名言与职业展望激发内在动力。将物理学习与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相融合,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教材习题改编
1. 一个质量为5.0kg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用与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上的拉力F=50N拉动木箱,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sin37°=0.6,cos37°=0.8)
(1)求木箱受到的支持力大小;
(2)求木箱的加速度大小。
二、能力提升:连接体综合题
2. 如图所示,A、B两物块质量分别为mA=4kg、mB=6kg,用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连接,B放在水平桌面上,A悬挂在空中。系统由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 。
(1)求系统的加速度大小;
(2)求轻绳中的张力大小;
(3)若桌面粗糙,动摩擦因数μ=0.1,重新计算加速度。
三、拓展探究:撰写微型报告
3.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复兴号”高铁的启动加速度参数,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其设计如何兼顾速度与乘客舒适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说明。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竖直方向平衡:N + Fsin37° = mg → N = 50 - 50×0.6 = 50 - 30 = 20N
(2)水平方向合力:Fcos37° - f = ma,f = μN = 0.2×20 = 4N → 50×0.8 - 4 = 40 - 4 = 36N → a = 36/5 = 7.2 m/s
二、能力提升
(1)整体法:mAg = (mA+mB)a → a = 40/10 = 4 m/s
(2)隔离A:mAg - T = mAa → T = 40 - 16 = 24N
(3)此时B受摩擦力f = μmBg = 0.1×60 = 6N → mAg - f = (mA+mB)a → 40 - 6 = 10a → a = 3.4 m/s
板书设计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
│ 解码生活中的加速度 │
└──────────────────────┘
一、核心公式:
F合 = ma (矢量式)
→ 正交分解:
x方向:ΣFx = max
y方向:ΣFy = may
二、解题四步法:
1. 确定研究对象
2. 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3. 建立坐标系(沿a方向为x轴)
4. 列方程求解
三、典型模型:
1. 水平面加速:F - f = ma
2. 斜面下滑:a = gsinθ
3. 连接体:
整体法 → 求a
隔离法 → 求T
四、应用实例:
地铁启动:a ≤ 1.0 m/s
过山车超重:N = m(g + a)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解码加速度”为主线,贯穿地铁与过山车两大生活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实现知识的情境化建构。
2. 采用“四步法”系统化指导解题流程,结合动画与板书,显著提升学生受力分析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3. 小组合作探究连接体问题,促进思维碰撞,多数学生能掌握整体法与隔离法的配合使用。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正交分解时仍存在方向混淆现象,尤其在斜面问题中易将分量写反,需加强变式训练。
2. 时间分配略显紧张,最后拓展环节未能充分展开,个别小组未完成全部任务。
3. 对学困生的个别指导不够及时,今后应设计分层任务以满足差异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