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育新中学2015-2016学年下学期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育新中学2015-2016学年下学期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8-10 20: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育新中学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20分)
1.凝练隽永的古诗词不仅寄托了人们的情思,还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下列诗句能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
B.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
C.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D.该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丙固定的太阳能
3.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B.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C.农药的使用使害虫发生了定向变异
D.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4.如图为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图象,仔细观察并分析:从像A变成像B是做了怎样的处理?(  )
①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②向右下移动了玻片③向左上移动了玻片④把大光圈换成了小光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5.郑氏始孔子鸟化石能证明有较近亲缘关系的两类生物是(  )
A.鱼类和两栖类
B.两栖类和爬行类
C.爬行类和鸟类
D.鸟类和哺乳类
6.目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普遍,下列对抗生素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抗生素是由青霉分泌产生的
B.抗生素使细菌和病毒产生耐药性变异
C.细菌耐药性变强是抗生素选择的结果
D.抗生素能杀灭所有细菌和病毒
7.如图为人体细胞内一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①表现为显性性状
B.②和③表现为隐性性状
C.图中的染色体和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D.f控制的性状都不能表现出来
8.能卷舌(B)和不能卷舌(b)是一对相对性状,若某同学能卷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同学的父母一定都能卷舌
B.该同学的基因组成中一定没有b
C.该同学的基因组成一定是BB
D.该同学父母至少有一人是能卷舌的
9.袁隆平教授利用普通水稻和一种野生稻,培育出高产而优质的水稻新品种.他运用的育种方法是(  )
A.人工选择培育
B.诱导基因突变育种
C.杂交育种
D.转基因育种
10.在受精的鸡卵中,能发育成雏鸡的是(  )
A.胚胎
B.胚盘
C.卵黄
D.卵细胞
11.“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句诗描述了和尚在月光下轻轻推开寺门美妙情景.该和尚在推门的过程中,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所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
A.收缩→舒张,收缩→舒张
B.舒张→收缩,收缩→舒张
C.收缩→舒张,舒张→收缩
D.舒张→收缩,舒张→收缩
12.将干燥的小麦种子放在酒精灯上燃烧,最后剩下的灰白色物质是(  )
A.水
B.无机盐
C.蛋白质
D.淀粉
13.呼吸作用彻底分解有机物后,产生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和水
B.水和淀粉
C.氧气和水
D.无机盐和水
14.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用具,是保证实验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列实验选用的材料,用具合适的是(  )
A.用碘液检验是否含有淀粉
B.用显微镜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
C.用蝗虫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D.用沸水对天竺葵叶片进行脱色处理
15.下列各项属于同一个结构层次的是(  )
A.导管、血管、肾小管
B.甲状腺、肾脏、西瓜
C.神经元、血液、洋葱鳞片叶
D.叶表皮、皮肤、肾皮质
16.下列各结构与构成它的主要组织搭配有误的是(  )
A.心脏--肌肉组织
B.筛管--输导组织
C.唾液腺--结缔组织
D.叶表皮--保护组织
17.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B.“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北雁南飞”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8.冬季是流行性感冒多发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拖地、喷洒消毒液,用湿布擦拭门窗桌椅.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这些预防措施及传染病类型分别是(  )
A.切断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染病
B.保护易感人群 呼吸道传染病
C.保护易感人群 消化道传染病
D.消灭病原体 消化道传染病
19.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或严重的贫血病人时,应该分别给输入(  )
A.鲜血和红细胞
B.血浆和白细胞
C.血浆和红细胞
D.鲜血和白细胞
20.如图中能正确模拟吸气时肺和膈肌活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2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增加的成分有_________.
(2)蝗虫的发育过程是_________发育.
(3)蝗虫与鼠的关系是_________.
(4)植物中的能量流入到鹰的途径有_________条.请写出图中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_________.
(5)由于工厂废物的排放,导致该生态系统受到有害物质镉污染.图中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
(6)该生态系统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_________能力.
22.如图甲表示生长中的桃树,图乙为桃的叶肉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桃树的栽培中需要施肥,这是因为桃树的生长生活需要_________.
(2)甲图中A(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B(释放水蒸气)、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桃树叶片发生的三种生理过程,[C]_________过程中只在光照的条件下才发生.这一过程发生在乙图[4]_________中.
(3)A、B、C三种生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都是通过
叶片上的_________进出植物体的.
(4)夏天的正午,植物叶片常常发生枯萎,这是由于乙图中[2]_________里的水分过度丢失造成的.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这一现象的物质主要由于乙图中的[3]_________.
(6)桃树是绿色开花植物,桃树开放后雄蕊产生的_________到达雌蕊柱头的过程叫传份,传份受精后,雌蕊的_________发育成我们食用的桃.
(7)为了保持水蜜桃的优良品质,桃农在繁殖桃苗时通常不用种子,而是用_________的方法进行繁殖.
(8)桃的果肉有红色和黄色,这里的红色和黄色在遗传学上属于_________.
23.如图为小英同学对自己家族中年卷舌和不能卷舌的调查信息图.请据图回答:
(1)爷爷和奶奶你卷舌而爸爸不能卷舌,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
(2)根据调查信息图中_________(填序号)的婚配组合及结果判断出能卷舌是显性性状.
①爷爷×奶奶→爸爸
②外公×外婆→妈妈
③爸爸×妈妈→小英
(3)若用A、a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则爷爷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妈妈产生基因组成为A的卵细胞概率为_________.
(4)因新计生政策变化,爸爸妈妈准备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
24.如图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⑧表示生理过程,请回答问题:
(1)完成②生理过程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营养物质最终在组织细胞中_________内被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2)给患者输液时,选择静脉注射,在静脉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_________;血液中运输氧气的细胞是_________.
(3)图中③④是依靠_________实现的.
(4)人体内各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由图中_________(填代号)排出体外.
(5)当惊闻“东方之星”客船在长江翻沉,我们心情沉重,心跳加快,由于内分泌系统中_________分泌的激素增多,通过⑤直接进入血液,参与对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结果.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育新中学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20分)0
1.凝练隽永的古诗词不仅寄托了人们的情思,还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下列诗句能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
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解:A、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A正确.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B错误.
C、霜叶红于二月花”主要是一种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在其中起着作用.随着季节更替,气温、日照相应变化,叶片中的主要色素成分也发生变化.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叶片便呈现红色.C错误.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
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
B.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
C.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D.该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丙固定的太阳能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甲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乙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丁属于第三级消费者,据此解答.
【解答】解:A、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故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还缺少分解者,不能组成了生态系统,B错误.
C、甲、乙和丁都是消费者,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由图可知丙是绿色植物.故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的说法正确,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图并能书写食物链.
3.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B.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C.农药的使用使害虫发生了定向变异
D.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图中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密度又减少.
【解答】解:A、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B、由分析可知,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C、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发生了定向变异,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D、由分析可知,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农药的使用只是对害虫原有抗药性的变异进行了自然选择.
4.
如图为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图象,仔细观察并分析:从像A变成像B是做了怎样的处理?(  )
①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②向右下移动了玻片③向左上移动了玻片④把大光圈换成了小光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①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像,在观察物像时,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
【解答】解:从图中可看出,A物像原来在视野的左上方,而B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在A图中物像位于视野的偏左上方,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动移到视野的右下方;A图中的细胞体积小,而B图中细胞的体积大,故而由A变成B是由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A
【点评】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5.郑氏始孔子鸟化石能证明有较近亲缘关系的两类生物是(  )
A.鱼类和两栖类
B.两栖类和爬行类
C.爬行类和鸟类
D.鸟类和哺乳类
【考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分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思考解答.
【解答】解: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始祖鸟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证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动物.
6.目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普遍,下列对抗生素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抗生素是由青霉分泌产生的
B.抗生素使细菌和病毒产生耐药性变异
C.细菌耐药性变强是抗生素选择的结果
D.抗生素能杀灭所有细菌和病毒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安全用药的常识.
【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解答】解: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就形成了抗药性的细菌.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作用.
7.如图为人体细胞内一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①表现为显性性状
B.②和③表现为隐性性状
C.图中的染色体和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D.f控制的性状都不能表现出来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分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显示隐性性状.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
(2)图中①的基因组成是FF,表现为显性性状;②的基因组成是Ff,表现为显性性状;③的基因组成是ff,表现为隐性性状.
【解答】解:A、①、②都表现为显性性状,不是只有①表现为显性性状,A不正确;
B、②表现为显性性状、③表现为隐性性状,不是②和③表现为隐性性状,B不正确;
C、图中的染色体和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C正确;
D、②的f控制的性状不能表现出来,③的f控制的性状都不能表现出来,不是f控制的性状都不能表现出来,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8.能卷舌(B)和不能卷舌(b)是一对相对性状,若某同学能卷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同学的父母一定都能卷舌
B.该同学的基因组成中一定没有b
C.该同学的基因组成一定是BB
D.该同学父母至少有一人是能卷舌的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分析】(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能卷舌(B)和不能卷舌(b)是一对相对性状,则某同学能卷舌的基因型是BB或Bb.
【解答】解:A、该同学的父母的基因型可能是BB×BB、或BB×Bb、或BB×bb或Bb×bb、或Bb×Bb,因此不一定都能卷舌,A不正确;
B、该同学的基因组成是BB或Bb,因此不是一定没有b,B不正确;
C、该同学的基因组成是BB或Bb,因此不是一定是BB,C不正确;
D、该同学的父母的基因型可能是BB×BB、或BB×Bb、或BB×bb或Bb×bb、或Bb×Bb,因此该同学父母至少有一人是能卷舌的,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用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9.袁隆平教授利用普通水稻和一种野生稻,培育出高产而优质的水稻新品种.他运用的育种方法是(  )
A.人工选择培育
B.诱导基因突变育种
C.杂交育种
D.转基因育种
【考点】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分析】袁隆平将野生稻的花粉授在普通水稻的柱头上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据此答题.
【解答】解:用普通(产量不高)的矮秆(抗倒伏能力强)小麦与一种高产的高秆(抗倒伏能力差)小麦作亲本进行杂交,培育出高产矮秆的新品种小麦.是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然后进行筛选,选育出符合人们需要的新品种.这种利用生物的遗传变异来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叫杂交育种.
袁隆平教授通过人工授粉,将野生水稻的花粉传播在普通水稻的柱头上,这样通过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而取得某些双亲基因重新组合的个体的方法从而培育出高产而优质的水稻新品种.
故选:C
【点评】普通水稻与野生稻属于同一物种,二者所携带的基因差异较多.
10.在受精的鸡卵中,能发育成雏鸡的是(  )
A.胚胎
B.胚盘
C.卵黄
D.卵细胞
【考点】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分析】鸟卵的结构包括:胚盘,卵壳,系带,卵黄膜,卵黄,气室,卵白,卵壳膜.
卵壳起保护作用;
内层卵壳膜和外层卵壳膜起保护作用;
气室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卵白既有保护卵细胞又有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
卵黄系带起到固定卵细胞的作用;
卵黄膜是紧包在卵黄外面的膜,起保护作用;
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胚胎
【解答】解:由分析知道: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胚胎.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鸟卵的结构.
11.“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句诗描述了和尚在月光下轻轻推开寺门美妙情景.该和尚在推门的过程中,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所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
A.收缩→舒张,收缩→舒张
B.舒张→收缩,收缩→舒张
C.收缩→舒张,舒张→收缩
D.舒张→收缩,舒张→收缩
【考点】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分析】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时,就会牵动骨围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解答】解: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在推门的过程中,状态是从屈肘变为伸肘状态.此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所发生的变化分别是收缩→舒张,舒张→收缩.
故选:C.
【点评】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12.将干燥的小麦种子放在酒精灯上燃烧,最后剩下的灰白色物质是(  )
A.水
B.无机盐
C.蛋白质
D.淀粉
【考点】解剖并观察双子叶、单子叶植物种子验证或探究种子成分.
【分析】种子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包括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和无机物(含水和无机盐).种子中加热后碳化并可以燃烧的物质称为有机物,而加热后不可以燃烧的物质称无机物.
【解答】解:有机物如蛋白质、淀粉、脂肪都能够燃烧释放出能量,其中绝大部分能量转化为热量;种子中的水在种子燃烧的过程中,被气化成水蒸气,剩余的灰烬就是无机盐.因此将干燥的小麦种子放在酒精灯上燃烧,最后剩下的灰白色物质是无机盐.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有机物是含有碳的化合物,能燃烧;无机物不能燃烧.
13.呼吸作用彻底分解有机物后,产生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和水
B.水和淀粉
C.氧气和水
D.无机盐和水
【考点】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能量的释放.
【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解: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碳+能量.因此呼吸作用彻底分解有机物后,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14.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用具,是保证实验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列实验选用的材料,用具合适的是(  )
A.用碘液检验是否含有淀粉
B.用显微镜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
C.用蝗虫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D.用沸水对天竺葵叶片进行脱色处理
【考点】解剖并观察双子叶、单子叶植物种子验证或探究种子成分;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专题】生物实验基本操作;实验设计与评价题;演绎推理.
【分析】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实验材料的选择,此题结合初中生物实验作答.
【解答】解:A、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可以选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存在,A正确;
B、种子的结构较大不需要放大很多就能观察因此可以放大镜观察种子的结构,而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因此不能使用显微镜观察种子的结构,B错误;
C、蝗虫成虫和幼虫取食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一般用蝗虫的幼虫探究动物的取食行为,避免偶然性,C错误.
D、叶绿素能溶于酒精,不能溶于水,因此在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应将叶片放入酒精隔水加热进行脱色处理,D错误.
故选:A
【点评】熟记实验中各种材料与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5.下列各项属于同一个结构层次的是(  )
A.导管、血管、肾小管
B.甲状腺、肾脏、西瓜
C.神经元、血液、洋葱鳞片叶
D.叶表皮、皮肤、肾皮质
【考点】动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分析】细胞是除病毒以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小单位.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系统是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据此分析题干中的例子作答.
【解答】解:A、导管属于输导组织;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静脉属于器官,毛细血管属于组织;肾小管属于组织.A不符合题意;
B、甲状腺、肾脏、西瓜都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属于器官,B符合题意;
C、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属于细胞;血液属于结缔组织;洋葱鳞片叶属于器官,C不符合题意;
D、叶表皮、肾皮质属于组织;皮肤属于器官,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了解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有关知识,再认真分析每一个例子,如果真正理解了相信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6.下列各结构与构成它的主要组织搭配有误的是(  )
A.心脏--肌肉组织
B.筛管--输导组织
C.唾液腺--结缔组织
D.叶表皮--保护组织
【考点】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及功能.
【分析】构成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及功能比较:
组织名称
主要结构特征或功能
上皮组织
由上皮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分泌等作用
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种类很多,细胞间质发达,分布广泛,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肌肉组织
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等功能
神经组织
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据此解答.
【解答】解:A、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如心肌、平滑肌等;所以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组成,A不符合题意;
B、输导组织有运输物质的作用,植物体内的导管能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送有机物,所以筛管属于输导组织,B不符合题意;
C、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如皮肤的上皮,小肠腺上皮,消化道壁的内表面等;所以唾液腺属于上皮组织,C符合题意;
D、保护组织一般由植物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所以叶表皮属于保护组织,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和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构成一些器官的主要组成.
17.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B.“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北雁南飞”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2、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解答】解:A、万物生长靠太阳”,是环境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A正确;
B、南橘北枳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B错误;
C、北雁南飞,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正确;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反映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8.冬季是流行性感冒多发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拖地、喷洒消毒液,用湿布擦拭门窗桌椅.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这些预防措施及传染病类型分别是(  )
A.切断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染病
B.保护易感人群 呼吸道传染病
C.保护易感人群 消化道传染病
D.消灭病原体 消化道传染病
【考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专题】归纳推理;传染病和免疫专题.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冬季是流行性感冒多发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拖地、喷洒消毒液,用湿布擦拭门窗桌椅”.“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这些预防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因此传染病类型是呼吸道传染病.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传染病的类型.
19.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或严重的贫血病人时,应该分别给输入(  )
A.鲜血和红细胞
B.血浆和白细胞
C.血浆和红细胞
D.鲜血和白细胞
【考点】输血的原则.
【分析】此题可以从不同患者主要缺少的血液成分方面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皮肤受损,体液丢失严重,所以应该输入血浆;贫血指的是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严重贫血是因为缺乏红细胞,血液结合氧能力不足,因此应该输红细胞.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关键是理解大面积烧伤病人和严重贫血病人的特点,结合题意,即可答题.
20.如图中能正确模拟吸气时肺和膈肌活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考点】呼吸运动;呼气和吸气.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平静状态下吸气时,膈肌的舒缩状态、膈的运动方向、胸廓的变化、肺的活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具分析解答.
【解答】解:A、膈肌向下运动,箭头方向向下,表示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应该随着扩张而不是缩小,故不符合题意.
B、膈肌向下运动,箭头方向向下,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胸廓上下径变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即表示的是吸气过程,故符合题意.
C、膈肌向上运动,箭头方向向上,表示膈肌舒张,膈肌顶部升高,胸廓上下径变小,胸腔容积缩小,肺回缩变小,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肺,表示呼气状态,故不符合题意.
D、膈肌向上运动,箭头方向向上,表示膈肌舒张,胸廓上下径变小,肺应该回缩而不是扩张,故符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膈肌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21.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增加的成分有分解者.
(2)蝗虫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3)蝗虫与鼠的关系是竞争.
(4)植物中的能量流入到鹰的途径有3条.请写出图中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植物→鼠→鹰.
(5)由于工厂废物的排放,导致该生态系统受到有害物质镉污染.图中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鹰.
(6)该生态系统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指植物)、消费者(指各种动物)、分解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食物链描述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答】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如图所示:图中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蝗虫的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只是大小、翅膀有无、生殖器官等发育程度不同,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3)蝗虫与鼠都以植物为食,属于竞争关系.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此生态系统中植物中的能量流动到鹰的途径有3条,即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植物→蝗虫→蛙→蛇→鹰;其中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植物→鼠→鹰.
(5)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在体内积累的越多.此生态系统中鹰的营养级最高,因此汞含量最高.
(6)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故答案为:(1)分解者;
(2)不完全变态;
(3)竞争;
(4)3;植物→鼠→鹰;
(5)鹰;
(6)自我调节
【点评】要理解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2.如图甲表示生长中的桃树,图乙为桃的叶肉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桃树的栽培中需要施肥,这是因为桃树的生长生活需要无机盐.
(2)甲图中A(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B(释放水蒸气)、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桃树叶片发生的三种生理过程,[C]光合作用过程中只在光照的条件下才发生.这一过程发生在乙图[4]叶绿体中.
(3)A、B、C三种生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都是通过
叶片上的气孔进出植物体的.
(4)夏天的正午,植物叶片常常发生枯萎,这是由于乙图中[2]液泡里的水分过度丢失造成的.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这一现象的物质主要由于乙图中的[3]细胞核.
(6)桃树是绿色开花植物,桃树开放后雄蕊产生的花粉到达雌蕊柱头的过程叫传份,传份受精后,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我们食用的桃.
(7)为了保持水蜜桃的优良品质,桃农在繁殖桃苗时通常不用种子,而是用嫁接的方法进行繁殖.
(8)桃的果肉有红色和黄色,这里的红色和黄色在遗传学上属于相对性状.
【考点】光合作用的概念;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
【专题】结构示意图;类比推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的过程.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份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蒸发到空气中的过程.据此可知A是呼吸作用,B是蒸腾作用,C是光合作用.图乙中1细胞壁、2液泡、3细胞核、4叶绿体、5线粒体.
(2)受精完成后,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形成果实,其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如图:
【解答】解:(1)桃树的栽培中需要施肥,这是因为桃树的生长生活需要无机盐.
(2)甲图中A(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B(释放水蒸气)、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桃树叶片发生的三种生理过程,[C]光合作用过程中只在光照的条件下才发生.这一过程发生在乙图[4]叶绿体中.
(3)A、B、C三种生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都是通过叶片上的
气孔进出植物体的.
(4)夏天的正午,植物叶片常常发生枯萎,这是由于乙图中[2]液泡里的水分过度丢失造成的.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这一现象的物质主要由于乙图中的[3]细胞核.
(6)桃树是绿色开花植物,桃树开放后雄蕊产生的
花粉到达雌蕊柱头的过程叫传份,传份受精后,雌蕊的
子房发育成我们食用的桃.
(7)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使果树提早结果,增强抵抗力,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持果树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生产上常采用的繁殖方法是嫁接.
(8)桃的果肉有红色和黄色,这里的红色和黄色在遗传学上属于一对相对性状.
故答案为:(1)无机盐;
(2)光合作用;叶绿体;
(3)气孔;
(4)液泡;
(5)细胞核;
(6)花粉;子房;
(7)嫁接;
(8)相对性状.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以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
23.如图为小英同学对自己家族中年卷舌和不能卷舌的调查信息图.请据图回答:
(1)爷爷和奶奶你卷舌而爸爸不能卷舌,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2)根据调查信息图中①(填序号)的婚配组合及结果判断出能卷舌是显性性状.
①爷爷×奶奶→爸爸
②外公×外婆→妈妈
③爸爸×妈妈→小英
(3)若用A、a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则爷爷的基因组成是Aa,妈妈产生基因组成为A的卵细胞概率为50%.
(4)因新计生政策变化,爸爸妈妈准备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分析】(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能卷舌和不能卷舌.
(2)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3)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解答】解:(1)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爷爷和奶奶你卷舌而爸爸不能卷舌,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因此根据调查信息图中①的婚配组合及结果判断出能卷舌是显性性状,不能卷舌是隐性性状.
(3)a控制隐性性状,爸爸的不卷舌的基因是aa,分别由爷爷和奶奶各提供一个a,爷爷、奶奶都卷舌,说明他们的基因组成都是Aa,遗传图解如图:
由于外公不能卷舌,其基因一定是aa,外婆能卷舌,基因组成可能为Aa或AA,而妈妈能卷舌,说明妈妈的基因一定是Aa.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妈妈产生基因组成为含A的基因,和含A的基因各占一半,妈妈产生基因组成为A的卵细胞概率为50%.
(4)在生殖过程中,不能卷舌的爸爸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精子:即含a基因的精子,卷舌的妈妈产生两种类型的卵细胞,即含A基因的卵细胞和含a基因的卵细胞;形成受精卵时,两种类型的卵细胞与含a基因的精子细胞结合的几率是相等的,因此爸爸妈妈准备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变异;
(2)①;
(3)Aa;50%;
(4)Aa或a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掌握相对性状、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性状遗传的实质.
24.如图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⑧表示生理过程,请回答问题:
(1)完成②生理过程的主要器官是小肠.营养物质最终在组织细胞中线粒体内被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2)给患者输液时,选择静脉注射,在静脉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血液中运输氧气的细胞是红细胞.
(3)图中③④是依靠呼吸运动实现的.
(4)人体内各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由图中⑥(填代号)排出体外.
(5)当惊闻“东方之星”客船在长江翻沉,我们心情沉重,心跳加快,由于内分泌系统中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增多,通过⑤直接进入血液,参与对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结果.
【考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
【专题】过程示意图;归纳推理;人体的循环系统专题.
【分析】观图可知:①表示排遗、②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③表示吸气过程、④表示呼气过程、⑤表示激素的调节作用、⑥表示排泄、⑦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⑧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解答】解:(1)②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营养物质和氧气随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后,在细胞的线粒体内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给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完成②生理过程的主要器官是小肠.营养物质最终在组织细胞中线粒体内被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2)“给患者输液时,选择静脉注射”,这是因为静脉一般分布在身体的表层,并且在静脉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气浓度大时,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在氧气浓度小时,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因此血液中运输氧气的细胞是红细胞.
(3)③吸气时,肋间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这时肺内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④呼气时正好相反.因此图中③④是依靠呼吸运动实现的.
(4)排泄的途径有三条:全部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由肺排出;一部分水分、无机盐和少量的尿素通过汗腺分泌汗液通过皮肤排出;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肾脏形成尿液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所以,人体内各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由图中⑥(填代号)排出体外.
(5)当你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促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因此,“当惊闻‘东方之星’客船在长江翻沉,我们心情沉重,心跳加快”,由于内分泌系统中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增多,“通过⑤直接进入血液,参与对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结果”.
故答案为:(1)小肠;线粒体
(2)静脉瓣;红细胞
(3)呼吸运动
(4)⑥
(5)肾上腺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对所学的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理并能灵活运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