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0 19:4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程标准
展现本课课标,并离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然于胸。
●重点难点
通过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展现,让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在学习中重点把握,重点学习。
重点难点
处理方法
重点
中国古代的主要文学成就;主流文学形式的特点。
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时代特点。
(1)结合【互动探究】栏目,运用史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串,师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探究问题的能力。(2)结合【互动探究】及【名师总结】栏目,深刻把握中国古代的主要文学成就、主流文学形式的特点等问题。
●新课导入建议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成白话就是:“关关和鸣的雎鸠,并栖黄河的沙洲。娴静美丽的姑娘,是公子的好配偶。”(吴宏一语译)这首诗描写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诗歌是情感的精灵,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体会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多姿多彩的风情。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
1.阅读教材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并阅读【学习之窗】【史料挖潜】
2.通过【判断回扣】栏目回扣知识步骤1: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方案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唐诗、宋词、元曲反映的时代特征”,可利用【互动探究】提供的史料由浅入深地进行步骤3:师生通过【探究归纳】共同归纳本要点内容,然后学生做【典题对练】,教师讲解步骤4:师生互动完成“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创作达到顶峰的原因”,利用【互动探究】探究2进行步骤5:师生利用【探究归纳】共同归纳本要点内容,然后学生做【典题对练】,教师讲解步骤6:师生利用【名师总结】共同归纳概括“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教师进行透彻讲解和点拨,并引导学生研读【典题例证】步骤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验证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步骤8:教师多媒体出示【课堂小结】,学生对照明确掌握已学知识,自主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 程 标 准
重 点 难 点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感受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
1.《诗经》、楚辞的特点及代表。(重点)2.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及成就。(重点)3.理解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重难点)
(见学生用书第29页)
知识1
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
①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②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阅读教材第42页【资料回放】:
该段资料应该属于《诗经》中哪一部分的内容?从中看出《诗经》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应属于《诗经》中风的内容。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抒情诗为主,语言生动活泼;反映男女之间淳朴的爱情,现实感强。
2.楚辞
(1)创始人:楚国诗人屈原。
(2)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抒情长诗《离骚》。
3.汉赋
(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的促进。
(2)成就
时期
代表人物
风格特点
历史地位
初唐
王勃、陈子昂
盛唐
高适、岑参
边塞诗
孟浩然、王维
山水诗
李白
浪漫主义
誉为“诗仙”
杜甫
现实主义“诗史”
誉为“诗圣”
中唐
白居易
讽喻诗
知识2
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繁荣原因:宋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2)特点:诗的另一种形式,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3)代表人物: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1)形成: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到元代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2)特点: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3)代表人物: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知识3
明清小说
1.发展过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代:出现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
(3)宋代:出现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4)明清: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2.繁荣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主要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在诸多方面均大大超过前代。
4.代表作品
(1)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2)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3)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阅读材料第45页【历史纵横】:
思考《红楼梦》的历史地位如何?试说明社会文化是社会经济的反映。
【提示】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红楼梦》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形。
【判断回扣】
1.《诗经》和楚辞虽然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
《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主要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
2.宋词和唐诗是完全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
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更受市民欢迎;同时,词的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一些作者就用词来反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3.散曲产生于元代。(×)
散曲产生于宋代,到元代,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4.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例如,明清时期的“三言”“二拍”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一部广受人们喜爱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见学生用书第30页)
探究1
唐诗、宋词、元曲反映的时代特征
1.史料 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
问题:“词”具有怎样的特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是诗的另一种形式。
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便于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和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2.史料 至(元)中叶以后,则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现在)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问题:据史料分析指出王国维认为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之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 杭州是古都,曾是文化中心;前朝文人相对集中;元代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
唐诗、宋词、元曲反映的时代特征
1.唐诗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2.宋词
(1)北宋城市生活繁荣,词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生活。
(2)两宋之际,金人南下,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
(3)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词体现了人们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元曲: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用散曲和杂剧来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政策的调整
D.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 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政治、思想的状况,经济的发展是文化繁荣的根源。
【答案】 A
【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史料一 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吸收到丰富营养。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史料二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探究2
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创作达到顶
  
峰的原因
1.史料 
明刻本《水浒传》
——李逵负荆请罪  明刻本《荷花荡》插图
问题:史料中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信息:反映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以及明清时期木刻版画的盛行。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印刷术不断完善;为了使小说、剧本读起来更有趣,刻书坊便用木刻版画作为其中的插图。
2.史料 “二拍”中的《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节主要写在国内经营破产的商人文若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几个走海泛货”的朋友出海,靠着“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的“洞庭红”橘子,赚了“一千多个”重有“八钱七分”的银钱,又在荒岛上捡了个宝贝,卖得了五万两银子。从此“做了闽中一个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
问题:史料中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提示】 现象:明清社会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材料反映了当时追求财富、敢于冒险的风气。
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创作达到顶峰的原因
1.文化基础:唐朝情节离奇的传奇和宋元话本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2.政治因素: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一个强化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为批判和讽刺现实的文学形式——小说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3.经济因素:明清时期,繁荣的封建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的观念增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一步通俗化,这是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4.思想因素: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文人对现实社会政治腐败等现象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叛逆特色。
明清时期,以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体小说蓬勃兴起并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白话文已开始流行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解析】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他们需要新的文学形式和题材来满足自己的文化生活需要,章回体小说顺势蓬勃兴起并得到长足发展。答案为C项。
【答案】 C
【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史料 明之中叶以后,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两大主流之一的是讲世情。……讲世情小说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最著名的是《金瓶梅》。……清代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的多,我现在可以分成四派来说。……人情派,即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要点提纲
名师讲解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古代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离骚》
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
汉代独尊儒术,国家统一,汉赋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歌繁荣反映了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同时也体现了科举制的推动作用
4
宋词、元曲的兴盛体现了文学世俗化发展的趋势
宋代重文,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5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达到顶峰,数量多,反封建小说增多
实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与累积,又是现存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而文化反过来又能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下列文化现象与商业的发展关系密切的是(  )
①《诗经》的出现 ②楚辞的盛行 ③宋词的兴盛
④话本的兴起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及供说话人用的话本应运而生。①和②与商业的发展无密切关系,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1.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叙述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导致明清小说这一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拜金主义盛行
D.轻商思想淡化
【解析】 文学是社会的镜子,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世俗的现实生活,这种社会的变迁带来了文学观念和形式内容的变化,世俗小说更加繁荣。
【答案】 B
2.重拍《红楼梦》,海选演员的消息传出后,报名应征者不计其数。假如你作为扮演林黛玉的应征者,考官让你评价这部巨著,正确的评述应该是(  )
①描写了封建贵族家庭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②通过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③对备受封建压迫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腐朽和黑暗 ④内容充实、风格朴实恬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及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红楼梦》主要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故①②正确。
【答案】 D
课堂小结
《诗经》楚辞先秦汉代赋唐代诗歌中国古代文学宋代词元代元曲明清小说
(见学生用书第32页)
一、选择题
1.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他所说的“风骚”从文学角度主要是指(  )
A.唐诗和宋词      B.《诗经》和楚辞
C.楚辞和汉赋
D.《诗经》和汉赋
【解析】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他创作的楚辞体又称“骚体”。因此“风”指《诗经》,“骚”指楚辞。
【答案】 B
2.(2012·浙江会考)“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众芳之芜秽”。这首古代著名诗歌(  )
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解析】 从材料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畦留夷与揭车兮”的句式可以看出,此种风格非常灵活,易于表达感情。这是屈原楚辞的特点,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答案】 B
3.(2013·浙江台州高一检测)“诗仙”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而“诗圣”杜甫的诗风则凝重浑厚、沉郁顿挫,这是因为(  )
A.两人性情不同,李白个性张扬,杜甫性格忧郁
B.李白出身于家境殷实的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
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李白得到唐玄宗的欣赏,意气风发,而杜甫不受重视,落落寡欢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者的主要区别来源于二者所处的环境不同。
【答案】 C
4.(2012·山东学业水平考试)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下列与《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相关的对联是(  )
A.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解析】 A、B、C、D四项分别赞扬的是司马迁、岳飞、杜甫和蒲松龄。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诗经·硕鼠》
材料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屈原《离骚》
材料三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材料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请回答:
(1)请把材料所反映的诗歌按不同的风格归类,并说明各自的风格特点。
(2)材料二、四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四反映的时期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地位如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及其风格的掌握。第(1)问要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两种文学的风格特征。第(2)问中屈原与杜甫不属于同一时代的人,但是二者都对所处的时代寄予深深的忧虑,对劳苦百姓寄予深深的同情。第(3)问要注意从基础史实中概括其文学流派的阶段特征。
【答案】 (1)材料一、四: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以现实社会为题材,深沉、悲壮、凝重。材料二、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夸张、想象丰富、个性张扬等。
(2)相同:忧国忧民的情怀。原因:屈原、杜甫所处时代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作者都对统治者特别是对社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3)材料一、二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奠基时期。材料三、四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时期。
(见学生用书第111页)
一、选择题
1.(2013·福州高二检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一古代的四言诗歌语言优美,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它出自于(  )
A.《诗经》        B.《离骚》
C.《唐诗三百首》
D.《宋词三百首》
【解析】 《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与题干信息相符。
【答案】 A
2.《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解析】 材料反映了“劳动”“恋爱”及人民“喜怒哀乐”的生活,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感,是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答案】 C
3.(2013·德州月考)成语“骚人墨客”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的《离骚》。该诗篇所展现的风格是(  )
A.现实主义
B.自由主义
C.浪漫主义
D.理想主义
【解析】 屈原创作的《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 C
4.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下列语句出自于他的文章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留给我们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答案】 B
5.“其作品往往以帝王游猎为题材,极力描写皇家苑囿的广阔,林木的繁盛,禽兽的众多,游猎场面的壮观,以及音乐美女之盛”。
这里评论的文学体裁是(  )
A.原始歌谣
B.骚体
C.唐诗
D.汉赋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反映出写作中的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宏大的场面,可以判断出这是汉赋的创作风格。
【答案】 D
6.(2011·福建学业水平测试)“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诗赞誉的是唐代大诗人(  )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D.陆游
【解析】 陆游是宋代诗人,D项应排除;A、B、C三项中,杜甫的诗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的炽热之情,其诗以现实主义为特点,符合题干信息。
【答案】 A
7.南宋后期著名的理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羽认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壮大
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试题要求回答“严羽认为”唐诗繁荣的原因,而不是我们的观点。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说明唐朝以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提高了知识分子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答案】 B
8.(2013·徐州月考)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古典诗词的如痴如醉和另类赏析。下列有关古代诗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居易是盛唐时期代表诗人之一
B.宋词的繁荣主要是由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李清照生活在南宋时期,她的词属于婉约派
D.唐诗宋词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文人墨客的文艺创新
【解析】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排除A项;李清照生活于两宋之交,排除C项;唐诗宋词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文人墨客的文艺创新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答案为B项。
【答案】 B
9.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解析】 材料中的“柳郎中”是指柳永,他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学士”是指苏轼,他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选项中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南宋的辛弃疾。
【答案】 D
10.(2013·丹东高二检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该材料出自的文学作品体裁是(  )
A.楚辞
B.诗
C.词
D.散曲
【解析】 本题考查元曲。材料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中的散曲。
【答案】 D
11.中国古代一部长篇小说“划时代地把恋爱主题和整个社会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艺术地揭示了专制帝国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这部长篇小说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解析】 《红楼梦》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艺术地再现了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因此答案为D项。
【答案】 D
12.(2013·泉州月考)从唐诗、宋词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  )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B.逐渐通俗化
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解析】 唐诗大都讲究格律,宋词和杂剧以及小说则属于通俗文学,故B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
材料二 《离骚》诗句摘录与译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泪流满面,是为百姓的多灾多难而伤悲。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心中总是牵挂着祖国的安危,即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
材料三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材料四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
(1)《诗经》由哪几部分组成?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内容?
(2)材料二和材料四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3)比较说明李白与白居易诗歌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4)材料一、二和材料三、四反映出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解析】 第(1)问,《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分析材料理解比喻手法表达的真实含义。第(2)问结合屈原及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两人作品内容的相同之处。第(3)问从李白、白居易生活的不同时代特点来分析。第(4)问从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来回答。
【答案】 (1)风、雅、颂。劳动人民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寄生虫的本质,倾诉自己身受的苦难。
(2)忧国忧民。原因:屈原、白居易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即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3)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白居易的诗歌采用现实主义写实的手法。原因:李白生活在唐朝全盛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衰落时期,统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
(4)材料一、二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奠基时期,材料三、四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繁荣时期。
14.(2013·扬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材料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材料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材料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请回答:
(1)请按所给材料的顺序写出它们都是什么文学体裁?
(2)请指出材料二中文体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原因。
(3)请指出材料四文体的特点,并举出三位代表。
【解析】 本题以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第(1)问应结合所掌握的文学知识,由材料明确是谁的作品或作品的特色来进一步明确是什么体裁。第(2)问分析历史原因应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政府的政策等方面来分析。第(3)问在明确是什么体裁的基础上,联系教材回答即可。
【答案】 (1)楚辞;唐诗;元曲;宋词。
(2)政治上:唐朝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直接促进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经济上: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文化上:民族、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3)特点:词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三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