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0 18:3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同步练习
1.文学作品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如果我们要了解西周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最好查阅(  
)
A.《诗经》
B.《离骚》
C.《窦娥冤》
D.《儒林外史》
答案:A
2.中国古典文学在不同时期各其特色。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唐——诗
B.宋——词
C.元——词赋
D.明清——小说
答案:C
3.(2015·德阳一诊)下列文学创作形式以适应市民阶层对文化的心理需求而产生的是(  
)
A.楚辞
B.汉赋
C.唐诗
D.小说
答案:D
4.(2015·北京春季会考)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其内容反映了贵族大家庭兴衰变化的是(  
)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水浒传》
答案:C
5.唐宋时期发展起来,对明清时期主流文学形式有影响的是(  
)
①唐诗宋词 ②唐代传奇 ③宋朝话本 
④宋元散曲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明清时期主流文学形式是小说,②③对小说的产生有影响。
答案:A
6.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认为,某词作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该作者应是(  )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李清照
答案:C
7.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问题:
(1)请把四幅图片所反映的诗歌风格归类,并说明两种风格各自的特点。
(2)图二、图四中诗人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3)图一、图二和图三、图四反映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哪两个时期?
答案:(1)归类:图一、图四反映的是现实主义风格;图二、图三反映的是浪漫主义风格。特点:现实主义是以现实社会为素材,深沉、悲壮、凝重;而浪漫主义风格则是夸张、想象力丰富、张扬个性。
(2)相同:忧国忧民的思想内容。原因:屈原和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诗人对统治者特别是社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3)图一、图二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奠基时期,图三、图四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黄金时期。
1.(2014·重庆文综卷)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信息“幻想境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南方楚文化”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楚辞,《离骚》属于楚辞,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宁波期末考)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词的创作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明代,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为满足广大市民阶层的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明清小说应运而生,故D项正确。
答案:D
3.元朝文人张鸣善在《咏雪》中称:“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
A.语言通俗,形式活泼
B.借物抒怀,辞藻华美
C.结构严谨,意境深远
D.音节和谐,风格浪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作品凸显了灵活,语言通俗易懂,故A项正确。
答案:A
4.她是诗歌的一种,是合乐的歌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她”是(  )
A.北方民歌
B.骚体
C.宋词
D.明清小说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关键信息“歌词”“与唐诗、元曲斗艳”“一代文学之盛”即可判断材料评价的是宋词的地位,故选C项。
答案:C
5.(2015·厦门期末质检)明万历年间,福建建阳双峰堂刊刻、贩售的话本小说《水浒志传评林》插图多达1216幅。由此推断,该书定位的读者群体最有可能是(  )
A.文化层次较低的市民
B.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
C.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
D.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
解析:小说插图多达1216幅,图画直观而明朗,适合文化层次较低的市民阅读,故A项正确。
答案:A
6.《十日谈》与《红楼梦》的共同点是(  )
A.产生于17世纪的巨著
B.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批判
C.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D.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十日谈》产生于14世纪,体现了对当时教会的批判;《红楼梦》暗含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批判,故B项正确。
答案: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
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士、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大一统。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