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学案
课标点击
(一)课程标准: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二)目标分解:
1.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文学特色、代表人物及作品)。
2.分析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认识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关系。
课前预览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______至________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________、雅、颂三部分。(西周、春秋、风)
(2)特点:以________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四言)
(3)地位:
①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②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___________的基础。(现实主义)
2.楚辞:
(1)特点:以________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南方民歌)
(2)代表作:屈原的《________》具有__________风格。(离骚、浪漫主义)
3.汉赋:
(1)特点: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________》《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子虚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________中以诗赋为主的促进。(科举考试)
(2)成就:
①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
②盛唐:边塞诗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______。(王维)
③唐诗丰碑:
A.李白:以__________的创作,赢得“__________”的美誉。(浪漫主义、诗仙)
B.杜甫:以________的“诗史”,被誉为“诗圣”。(现实主义)
C.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______________”。(诗歌合为事而作)
温馨指引:《诗经》是研究西周到春秋中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应用思考:
以唐诗为例,说明社会变迁对文学风格的影响。
提示: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繁荣的背景:城市商业的繁荣,________数量的不断增加。(市民)
(2)代表:婉约派的________、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________等。(柳永、辛弃疾)
2.元曲:散曲和________的合称;通俗生动、豪放飘逸;杰作有关汉卿的《________》等。(元杂剧、窦娥冤)
温馨指引:宋代词风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特定的词作品;元曲中包括散曲和杂剧,前者是宋代形成的,后者既可以作为文学形式,也可以作为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来看待。
应用思考:
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
提示:(1)宋元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扩大,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和社会基础。(2)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曲句式更便于抒发思想感情。
三、明清小说
1.繁荣的原因:
(1)文学基础:唐朝传奇和宋朝的________。(话本)
(2)政治背景:明清时期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3)经济背景:手工业、商业繁荣,______________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社会基础:________阶层扩大。(市民)
2.代表作品:
(1)四大名著:《________》(历史小说)、《水浒传》(农民起义为题材)、《________》(神话小说)和《______》(成就最高)。(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2)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____》及讽刺小说《________》(揭露科举制度腐败)。(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温馨指引:明清小说折射出抨击封建制度、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
应用思考:
举例说明宋元明清文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
提示:(1)发展趋势:逐渐平民化、世俗化(通俗化),唐代传奇、宋代的词和话本、元曲与明清小说。
(2)原因: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印刷术的发展。
互动释疑
一、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有什么特色?
方法点拨:文学特色主要从表现手法与形式、章句结构、题材和感情倾向等方面分析。
精讲阐释:(1)春秋《诗经》:采用质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内容丰富质朴,或间以杂言,现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强。
(2)战国楚辞:句式灵活,感情奔放,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3)汉赋:西汉的赋以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东汉后期,长赋渐少,短赋兴起,摆脱了长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4)唐诗:诗人众多,作品丰富;风格多样,流传广泛;受社会生活影响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5)宋词:句子长短不一,便于抒发感情,适于合乐歌唱。符合各阶层的需要,文学民,休闲功能强。
(6)元曲:语言通俗,句式灵活,可俗可雅,是综合性舞台艺术,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
(7)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反映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小说创作与政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特别提示: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从先秦到清代,中国文学发展逐渐成熟,完善,逐渐通俗化、大众化。
应用示例:
1.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下列对这段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
A.《风》用朴实的笔法刻画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
B.《风》以现实主义笔法描述社会的黑暗
C.《雅》主要内容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D.《雅》主要内容是记叙人民反抗贵族的斗争
解析:《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其中也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与不满情绪。题中:“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大意是:“《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这与《风》的特点一致,故选A项。
答案:A
二、比较分析明清中国文学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方法点拨:明清时期的中国文学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有同有异,这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的。
精讲阐释:1.相似之处:
(1)都肯定现实世界的世俗生活,歌颂友谊、爱情及人间幸福,反对禁欲主义、来世观念及封建道德。
(2)都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力量之伟大,提倡个性发展和思想解放。
(3)都要求真实了解现实、真实反映现实,从而使文学创作表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并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市民文学也因此兴盛一时。
2.相似的原因:
(1)都与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有关。
(2)当时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3.差异:
由于中西经济发展、社会条件、文化渊源不同,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具有明显的差异。
(1)思想深度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以人文主义为中心思想,以此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明清时期的作家在封建专制的高压统治下,采用影射的手法,委婉地揭露和鞭挞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2)产生的结果和影响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对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欧洲各民族的语言、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文学未能呼唤出近代文明。
应用示例:
2.明中叶问世的小说“三言”“二拍”和但丁的《神曲》都具有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
A.画家个人爱好
B.人文主义传播
C.社会上层倡导
D.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三言”“二拍”以商人为人物形象,折射出明朝商业经济繁荣景象;而但丁的《神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其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故选D项。
答案:D
课堂点睛
关键信息
一个结论
不同时期的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两大趋势
通俗化、平民化
七大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本课要旨
1.《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2.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3.宋元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推动文学的繁荣和市民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