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1 第五单元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1 第五单元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1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1.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子目逻辑
本课包括四个子目: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经历了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本课涉及的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关键导览
一次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两大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
任务一 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康有为撰写《____________》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发表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新学伪经考
2.经过
序幕 “公车上书”
高潮 百日维新(自1898年6月11日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失败 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再次临朝训政。“____________”被杀害
结果 只保留____________,其他改革措施均被废止
戊戌六君子
京师大学堂
3.思考: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考: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守旧势力很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概念阐释
“公车上书”
汉朝以公家车马递送应举的人,后以“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公车上书”是指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教材隐性知识
1.观察教材P103图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思考:康有为的这两部著作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维新奠定了理论依据。
2.阅读教材P103“历史纵横”,思考: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把西学中有关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
视角1 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史料 他们(维新派)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思考:依据史料,指出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提示:实行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体制;保留君主权力和地位。
视角2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史料 从这时候(戊戌政变之后)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立足现代化视角,如何理解史料中的“历史起点”?
提示: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唤醒了民族意识;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素养阐释 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政治:维新派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维新派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设立新式学堂,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5)社会生活: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任务二 义和团运动
原 因 根本 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历史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直接 德国强占________,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口号 “__________”
胶州湾
扶清灭洋
清政府政策 __________
结果 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评 价 积极 性 具有强烈的__________倾向,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
局限 性 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先抚后剿
反帝爱国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104“义和团揭帖”,思考: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示:揭帖将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视角 义和团运动
史料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思考: 图中所示义和团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哪两个省份?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义和团运动所体现的精神。
提示:省份:山东;直隶。
精神:反帝爱国精神。
素养阐释 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进步性 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得到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有利于动员民众参加
局限性 “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反映了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
1.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过程
任务三 八国联军侵华及民族危机的加深
时间 八国联军 清政府
北 方 1900年 6月10日 ________率军进犯北京 义和团和清军进行____________
西摩尔
廊坊阻击战
时间 八国联军 清政府
北 方 6月中 下旬 攻陷大沽炮台,进犯______  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清政府向各国“宣战”
7—8月 攻陷天津,占领______ 西逃议和,镇压义和团
南 方 1900年 6月 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________统治的根基
天津
北京
清政府
(3)影响: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军趁机侵占中国______。
2.《辛丑条约》
(1)签订:______年9月7日。
(2)思考:《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提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北
1901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等。
(3)思考:《辛丑条约》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提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概念阐释
“东南互保”
1900年6月,东南各省督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体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运动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误区警示
义和团运动不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义和团反洋教斗争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借口。
教材隐性知识
1.阅读教材P106“历史纵横”,思考:从“克林德碑”到“保卫和平碑”的演变,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反映了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民族自强的历程,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爱好和平的坚强意志。
2.观察教材P106图片《〈辛丑条约〉签订现场》,思考:《辛丑条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视角1 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史料 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进行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它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使中国开始参与全球化。
——摘编自王开玺《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思考: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提示:直接影响:加剧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开始参与全球化。
视角2 《辛丑条约》的危害和影响
史料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丑条约》中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对华控制的具体表现。
提示:政治上,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经济上,赔款白银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军事上,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要地驻扎军队;思想上,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素养阐释
1.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趋向
2.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的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
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2.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守旧势力镇压下以失败告终。
3.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但其盲目排外的特点具有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以失败告终。
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3“历史纵横”改编)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他的《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康有为这两本书(  )
A.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
B.已经完全从根本上动摇了孔子的神圣地位
C.提出了“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是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宣传了变法的合理性
D [根据材料“托古改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故选D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3“教材导语”改编)近代某思想家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某篇文章中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该文章是(  )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变法通议》 D.《天演论》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是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主要强调变法改革的必然性,故选C项;《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宣扬托古改制思想的著作,排除A项;《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的作品,排除B项;《天演论》是严复借助进化论的理念来论证变法改革合理性的一部政治著作,排除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4“学思之窗”改编)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通过妥协减少变法阻力
D.与洋务派宗旨并无不同
C [戊戌变法在坚持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引入西方政治思想,这种妥协策略旨在减少来自保守势力的反对,从而减轻变法的阻力,故选C项;戊戌变法求速求全,并不务实,排除A项;戊戌变法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并未体现出革命色彩,排除B项;洋务派主要侧重于学习西方技术(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戊戌变法则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两者在宗旨上存在显著差异,排除D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4“学习聚焦”改编)教案是指近代中国民众采取暴力行动反对外国教会传教活动的事件。从1861年到1897年,全国年均发生教案约26起,而1898年到1900年年均则超300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清政府的对外妥协政策
B.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
C.中国民众民主意识觉醒
D.中外民族矛盾尖锐激化
D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民众的反洋教斗争,并未提及清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教案数量的增多本就是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的表现,并不是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并未认清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体现的是民族意识而非民主意识,排除C项;由材料“中国民众采取暴力行动反对外国教会传教活动”“300起”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教会是西方在华势力的代表之一,教案的增多说明中外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故选D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7“问题探究”改编)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写道: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严复旨在强调(  )
A.体育盛会可以健体强国
B.顺应形势变化积极变革
C.变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D.儒家思想影响国运兴衰

B [根据材料可知,严复认为社会变革的原因是“运会”,即社会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维新变法,故选B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8“学习拓展”改编)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
A.清政府统治的权威动摇
B.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C.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A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故选A项;“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B项;“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是在《北京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康有为的观点(  )
A.挑战了儒学正统 B.否定了先秦儒学
C.抨击了君主制度 D.体现了中西结合
18
课时分层作业(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总分:74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1题14分,18题1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康有为将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与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认为君权非神授,而是来自民众,这一解释体现了中西思想的结合,故选D项;康有为的思想是对儒学的改造和发展,而非挑战儒学正统,排除A项;康有为借用了先秦儒学中的民本思想宣传变法,并非否定先秦儒学,排除B项;康有为并不反对君主制,而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近十余年的戊戌变法研究,内容质量越来越高,发现了很多新史料……思考角度越来越新,如心态史学、比较史学等。据此可知
(  )
A.新史料比传统史料更具价值
B.新视角利于多元认识历史事件
C.史学研究必须依据考古发掘
D.传统的史实无法解释历史事件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新史料的发现与思考角度的深入,对戊戌变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质量越来越高,体现不同视角有利于推动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多元认识,故选B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写道:“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面对的守旧势力强大
B.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
C.依托于无实权的皇帝
D.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国近代闭塞的乡下,民众不了解戊戌政变,但皇帝及皇太后的死亡却有地保通知到家庭,这说明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薄弱,故选D项;材料强调戊戌变法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有限,材料未涉及守旧势力对戊戌变法的阻挠,排除A项;材料强调戊戌变法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有限,严密的组织体系强调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两者主旨不符,排除B项;戊戌变法确实依托于无实权的皇帝,但材料强调戊戌变法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有限,两者主旨不符,排除C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1873—1895年,国人共办报30种,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至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多,全国各地创办报刊70多种,且出现了大量政论性报刊,形成了我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据此可知(  )
A.中国报纸取代了外报在中国的主导地位
B.近代报刊商业经营理念发生变化
C.戊戌变法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D.戊戌变法后文化环境已相当宽松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这促进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出现,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这体现了戊戌变法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中国出现了办报高潮,并未涉及外国人办报的情况,无法得出“中国报纸取代了外报在中国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多是为了宣传变法等,且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报刊的运营方式,无法说明报刊商业经营理念的变化,排除B项;“戊戌变法后文化环境已相当宽松”说法错误,当时的中国保守派势力依然强大,且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政府对报刊的态度,无法得出“文化环境已相当宽松”,排除D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近代中国先后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农民运动,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清廷斥为“清妖”,称外国为“夷弟”“番弟”;而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则打出“扶清”旗号,斥外国为“鬼子”。这一变化表明(  )
A.农民阶级封建迷信盛行
B.清廷对农民运动放宽限制
C.农民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D.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待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加重人民负担,激化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故太平天国要求推翻清政府,而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故此时农民阶级的斗争矛头对准外国侵略者,故选D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
18
义和团 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 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朝政府
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题干的表中信息可知,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发生了明显变化,这说明义和团运动改变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看法,义和团运动后的评价显示了西方人对中国人民反抗精神的认可,故选D项;义和团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但其表现出盲目排外的特点,“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说法错误,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的统治很快被推翻,濒临崩溃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但义和团被镇压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成功驱逐外国列强,排除C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1900年3月上旬,英国公使窦纳乐主持召开五国使节会议……不但要求中国政府在《京报》上颁布取缔义和团的上谕,而且威胁说,如果中国政府不同意这项要求,各国公使将建议他们的政府直接出兵干涉,“代为剿平”。这反映了(  )
A.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B.义和团被中外势力仇视
C.西方列强的利益完全一致
D.中国主权遭受严重侵犯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公使窦纳乐主持召开五国使节会议,要求中国政府在《京报》上颁布取缔义和团的上谕,如果清政府不接受,将直接出兵干涉,“代为剿平”,表明西方国家在直接干涉中国内政,且用武力干涉威胁中国政府,反映了中国国家主权遭受严重侵犯,故选D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八国联军侵入后,清政府最终决定“招抚”和利用义和团,排除B项;西方列强有利益冲突,“完全一致”说法错误,排除C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遂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
A.服务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B.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欲图商务流通”“首批自开商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开商埠客观上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西学在通商口岸的传播,加快了中国传统城市向近代化的转型,故选B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D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C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潢川采访手稿·大事记》记载了1900年发生在河南光州一事:“时值考棚,五县文武童生凌辱内地会,艾牧师旭脑部受伤。”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停止河南光州在内的49个城镇文武考试五年。这从侧面反映出(  )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B.清政府改革科举制度
C.清廷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的许多条款都体现了清政府对列强的屈服,包括赔偿巨额白银、划定使馆界、允许列强驻兵等。而停止部分地区文武考试,也可以看作是清政府对列强侵略的屈从。这从侧面反映出清廷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即其内政外交在很大程度上受列强的影响和控制,故选C项;“开始勾结”说法不准确,中外反动势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开始勾结,排除A项;停止考试不是改革科举制度的举措,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排除D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驳斥了地主阶级顽固派咀嚼二千多年的“重本抑末”“以农立国”的信条。在发展工、农、商、矿各业的经营形态方面,反对洋务派用以垄断新式工业的“官办”“官督商办”等企业经营形式,要求除了货币和邮政仍由国家统一经营外,其余一切生产、流通事业,都应该听任私人资本家投资经营。
——摘编自陈文亮《康有为经济思想述评》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二 以维新思想集大成者而成为维新派领袖的康有为,在批判继承李鸿章、张之洞主导的洋务运动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同时,积极探索、深度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其极具特色的经济主张,为当时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指引了思考的方向,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刘琳、李丽坤、李卫花《康有为“富国养民”的经济主张发微》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经济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8分)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反对洋务派用以垄断新式工业的‘官办’‘官督商办’等企业经营形式……一切生产、流通事业,都应该听任私人资本家投资经营”等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批判继承李鸿章、张之洞主导的洋务运动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等信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为当时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指引了思考的方向,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等信息回答即可。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经济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工立国;反对洋务派的垄断政策,发展私营资本主义企业。(6分)
(2)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产生。(4分)
历史意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探索经济发展道路提供借鉴。(4分)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2024·海南卷·T6)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欤?”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  )
A.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 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晚清秀才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仍学经义,并且认为“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这说明面对外来侵略所引发的时局变化,他非常渴望了解和认知世界,并期待学到更多新知识以挽救时局,但最终又感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学依然属于皮毛,体现出时人理解新时局时,既想接受新知又放弃不了旧知的矛盾心理,故选C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2024·安徽卷·T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题目中提到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书籍很可能包含了关于西方国家兴衰的历史和经验教训,这些书籍被广泛接受,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积极借鉴异邦的兴衰经验来探索中国的救亡道路,故选D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场运动“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运动为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义和团运动,故选C项;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戊戌维新运动指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推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材料中是“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中是“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排除D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1900年,英国政治家赫德预言:五十年以后,将会有千百万像今天义和团民这样的中国人,全副武装、听候国家的号召。他们将使任何列强都无法在中国待下去,他们会把一切势力强加给他们的一切,加倍奉还给所有侵略者。据此可知赫德(  )
A.表达了对义和团运动的支持
B.批判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
C.看到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D.指出了新中国成立的必然性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1900年……加倍奉还给所有侵略者”可知,赫德已经看到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中国人的反抗是必然的,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就是中国人民觉醒的例子,说明他看到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了赫德认为中国人民的反抗将使侵略者无法在中国继续保持特权,没有表现对义和团运动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八国联军,无法得知赫德对八国联军侵华的态度,排除B项;赫德认为中国人会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无法预测新中国成立的必然性,排除D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6.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对外宣战诏书,南方督抚拒不承认。五天后,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会谈,双方均承认“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南方督抚势力开始上升
B.中央权威的式微
C.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
D.清王朝名存实亡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信息“清廷发布对外宣战诏书,南方督抚拒不承认”“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会谈”可知此事件为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体现南方各省督抚对中央政令的抵触,表明中央权威下降,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故选B项;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开始上升”表述错误,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东南互保事件中南方各省督抚对中央政令的抵触,清政府在北方依然有权威,并未名存实亡,排除D项。]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下图所示形势的出现与近代某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该条约产生影响的是(  )
18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C.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8

C [由题图中的“外国军队驻扎地”和地图中的驻扎地分布情况可知,与之相关的条约是《辛丑条约》,它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选C项;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条约中并没有外国军队驻扎的内容,排除A项;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其中并没有外国军队驻扎的内容,排除B项;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之一是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马关条约》中并没有外国军队驻扎的内容,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2024·广东卷·T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广东不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摘编自刘云波《晚清岭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
结合材料,围绕“广东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本题依托广东在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以及近代化历程上的突出作用,围绕广东在近代中发展的关系,考查家国情怀素养。这是一道关联类的论述题,需要从“广东的近代发展与变革”的角度论述其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广东”和“近代中国”两个角度都需要用史实明确说明,同时还需要论证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史实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示例:
论题:广东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沿阵地。(2分)
阐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广东爆发,英国殖民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国门。随后,列强接踵而来,广东成为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最早的地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烽火首先在广东燃起,虎门保卫战揭开了反抗侵略的序幕。随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显示了广东人民不甘屈服,同仇敌忾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广东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也走在了当时全国的前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虽然是在广西地区发动的,但是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洪秀全、冯云山及后来的洪仁玕都是广东人,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广东各地纷纷响应。1854年,东莞、佛山等地爆发起义,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在广东的反动统治,成为广东人民走在近代反封建斗争前列的重要体现。(4分)
总之:广东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沿阵地。(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