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单元小结与测评
思维导图 用联系的观点记牢历史
专题整合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1840—1901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顽强抗击侵略,推动近代中国在屈辱中向近代化迈进。
主题一 对晚清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认识
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发动了一次次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深度思考]
(1)从原因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他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
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侵略要求;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瓜分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资本输出要求瓜分世界的必然反映;至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3)从发动者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在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两国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主题二 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晚清时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为挽救民族危亡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的主要活动,并分析其影响。
[深度思考]
(1)农民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张影响后世。
(2)地主阶级抵抗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主阶级洋务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产阶级维新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总分:10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5分,18题13分,19题10分,20题14分)
一、选择题
1.二里头遗址墓葬铺撒朱砂的葬仪源于晋南陶寺文化,墓葬中大量随葬海贝串饰的现象源自西北马家窑文化,而漆觚与玉柄形器的组合很可能源自长江流域。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墓葬规划严整 B.阶级分化出现
C.多元文化汇聚 D.宗法制度成熟
滚动综合测评(二) (第一~五单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根据材料“二里头遗址墓葬……很可能源自长江流域”可知,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可能来自晋南陶寺文化、西北马家窑文化和长江流域的物品和习俗,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且存在着交流,二里头地区多元文化汇聚,故选C项;题干主要反映二里头墓葬品和葬俗呈现多元文化汇聚特征,没有涉及墓葬的具体规划,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二里头遗址呈现多元文化汇聚特征,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宗法制度成熟是在西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2024·广东卷·T1)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五爵”作为礼器,其外形材质虽相同,使用时却以容量大小区分贵贱等级,容量越小越贵重,说明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故选D项;春秋时期的“五爵”形制趋同,但使用时仍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是维护等级秩序的体现,不能说明礼崩乐坏,排除A项;天人合一通常指的是人的行为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而题干主要讨论的是“五爵”的使用及其象征意义,排除B项;以人为本强调重视人的价值和需求,而题干强调等级制度,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反映了
( )
A.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度
B.秦汉注重史学研究和编撰
C.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弱化
D.秦汉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先秦时期“县官”一词出现次数较少,秦汉以后的文献中则大量出现该词,这说明郡县制普遍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映了秦汉时期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先秦时期就已存在县制和郡制,“开始实行”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反映与先秦时期相比,秦汉时期“县官”一词出现次数增多,与史学研究和编撰无关,排除B项;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时期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T3)
出处 相关内容
《魏书·律历志》 音律由黄帝创设,三代“共行”;汉、魏、晋予以革新与校改;北魏“太和中,诏中书监高闾修正音律”
《魏书·官氏志》 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著于令……降车、骠将军,侍中,黄门秩,依魏晋旧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表可知,北魏意在( )
A.弥合南北文化差异 B.承继中原王朝正统
C.革新传统修史体例 D.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如图为敦煌莫高窟中,晚唐洞窟发现的三兔共耳图。类似图案在9—11世纪前后出现在中亚、西亚地区,16世纪在欧洲的一些教堂装饰上找到相似图片。由此推断,三兔共耳图( )
A.最早起源于唐朝
B.是宗教特有的产物
C.沿丝绸之路传播
D.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由晚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9—11世纪前后的“中亚、西亚地区”、16世纪的“欧洲”发现三兔共耳图或与之相似的图片可知,三兔共耳图沿着丝绸之路不断西传,一直传到欧洲,故选C项;题干中的信息表明三兔共耳图最早发现于晚唐的敦煌莫高窟,之后不断向西传至欧洲,题目主旨是其传播问题,而不是起源问题,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题目主旨是三兔共耳图的传播路线及结果,而不是其与宗教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信息显示三兔共耳图是从中国传播到欧洲的,不能据此得出其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宋真宗所作并推广的《劝学诗》中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创作该诗并推广旨在( )
A.抑制门阀势力把持朝政
B.鼓励寒门子弟学优而仕
C.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昌盛
D.重造崇文抑武社会氛围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根据材料可知,诗中明确提到,无论贫富,只要勤奋读书,就有可能获得财富、地位、尊重,这明显是在鼓励那些出身贫寒的子弟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故选B项;“门阀势力”在唐朝已衰落,排除A项;虽然读书确实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积极影响,但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推动文化繁荣,而是鼓励个人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排除C项;宋朝一直实行崇文抑武之策,“重造”说法错误,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辽朝统治着以东北地区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在经济管理模式上,“汉族、渤海人及其他一些被征服的农耕民族仍以农业为主,契丹及其他有亲缘关系的草原民族仍以游牧和渔猎为主”。与此相应,辽在政治上实施南北面官制度。这些措施反映出辽的统治特点是
( )
A.因俗而治 B.民族分化
C.和同一家 D.礼法并用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在经济方面允许农耕民族从事农业,游牧民族从事畜牧业,在政治方面实行南北面官制,南面官管理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管理游牧民族事务,这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宋朝婚姻盛行“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朱熹曾论述道:“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为了通过婚姻获取钱财,有不少贫穷男子“舍亲而出赘”,女子甚至嫁于僧人为妻。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出( )
A.女性社会地位提升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根据材料可知,人们在选择婚姻对象时,更看重对方的财富,甚至为了钱财而改变传统的婚姻习俗(如男子入赘、女子嫁给僧人),这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使金钱成为衡量婚姻价值的重要因素,故选C项;婚姻求财与女性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婚姻追求资财的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的社会观念的变化,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程度无关,排除B项;宋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表现在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来自雇佣,而非世袭奴婢,无地农民与地主主要以签订契约为主,较少受到人身束缚,与材料婚姻重财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人的本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基于此,他主张( )
A.个性自由 B.存天理,灭人欲
C.格物致知 D.发明本心,致良知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朱熹认为,人的本心中是存在“理”的,但是被“人欲”遮蔽,所以会“昏”,因此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自由,且朱熹并不提倡个性自由,个性自由是明末李贽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只讨论了理与欲的关系,没有讨论如何获得理,排除C项;“发明本心,致良知”是陆王心学的主张,与朱熹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据明代《东西洋考》记载,印尼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据此可知( )
A.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B.郑和船队南下开辟大西洋贸易
C.政府放松私人贸易限制
D.大帆船贸易促进中非文化交流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根据材料“及通中国”“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可知,明朝中国与印尼、非洲等地存在瓷器贸易,说明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域,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政府对私人贸易的态度,无法得出政府放松私人贸易限制的结论,排除C项;大帆船贸易是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的贸易往来,而材料是明朝主导的贸易,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清朝时期,奉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边疆治理原则。这一边疆治理原则( )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分裂隐患
C.贯彻了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根据材料“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知,清政府在不改变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前提下,“修其教”“齐其政”,这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并没有完全消除边疆地区的分裂隐患,排除B项;清朝仍然处于封建社会,并不能贯彻各民族平等原则,排除C项;边疆治理原则并不能保证王朝统治长治久安,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廷开始禁止汉民到蒙地耕种,明令:“民人(汉族)所典蒙古地亩,应计所典年份,依次给还原主”。而内地诸省百姓往往蜂拥而至,难以阻挡。到道光元年(1821年),清廷遂议定:“(蒙古)敖汉旗招民(汉族)开垦之地一律给予印照,按亩交租。”清政府这一政策调整反映出,当时( )
A.国家财政亏空愈发严重
B.内地人地矛盾日趋尖锐
C.朝廷极力奉行重农理念
D.蒙汉边地互市数量增多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廷开始禁止汉民到蒙地耕种,到道光元年(1821年),“开垦之地一律给予印照,按亩交租”,说明清朝前期,政府由严禁汉民入蒙开垦田地到允许内地汉民向蒙地迁移开垦土地,移民按亩交租。清政府对蒙地开发政策的调整折射出内地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的问题,故选B项;材料主要谈人地矛盾的影响,与国家财政状况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农理念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内地人民迁入蒙地的信息,与蒙汉边地互市数量的增多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2024·全国新课标卷·T28)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关系是指土地所有者(通常是地主)将土地出租给农民(佃户),农民通过耕种土地来支付租金。这种关系在清朝时期非常盛行。李调元在《卖田说》中提到的“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实际上说明租佃关系对于农民来说可能是一种更为经济的生存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民通过租佃更多的土地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还能避免直接拥有土地所带来的税赋和官府加派的负担,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故选A项; 租佃制的发展,会扩大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农业发展状况,未涉及商业货币经济的内容,排除C项;清朝雍正年间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以占有的土地作为课税依据,材料所述现象并没有削减国家赋税来源,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参与习武,并加入反帝爱国斗争。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根据材料“加入反帝爱国斗争”及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参与习武,且参加反帝斗争,这体现了晚清时期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促使民间习武风气兴盛,故选B项;晚清时期民族危机逐步加剧,并未缓和,排除A项;材料仅强调不同阶层的人习武,与清朝统治状况关系不大,排除C项;新式学堂主要教授近代文化等内容,与习武关系不大,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T6)1864年,莫尔费等四名外国人由上海赶赴湖州应募洋勇,途经麻庄村时,因抢劫村民财物被民团拿获。民团将其先后送交当地横泾税卡、木渎司县丞处和吴县官府,均被拒绝处理。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地方司法受社会性质的影响
B.“东南互保”事件妨碍地方治理
C.太平天国运动瓦解基层秩序
D.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1894年,郑观应写成《盛世危言》一书。其主张“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据此可见,郑观应主张( )
A.富强救国,进行维新变法
B.自强求富,倡导洋务新政
C.兴办学校,培养革命志士
D.尊重道德,提倡民主共和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郑观应认为抵御外来侵略,需要国家自强,国家自强必须先实现富有,富有的前提在于发展工商业,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学校,确立宪法,对社会政治进行改革,说明其认为实现国家富强需要进行政治变革,故选A项;19世纪60年代,洋务新政已经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郑观应主张改良政治,两者主旨不符,排除B项;郑观应强调开办学校是为了发展工商业,未涉及培养革命志士的表述,且其强调“改良政治”,革命志士强调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排除C项;郑观应强调改良政治,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
17.[历史上的杭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城概况
古城距今5 300—4 300年,由宫城、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有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考古遗迹;外城约630万平方米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墓葬玉器 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水利工程
古城外围延绵20余千米的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杭州见于记载始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称钱唐。秦汉六朝八百年间它只是普通小县。隋完成统一后,改置州于余杭(杭州之名始此,即得名于州治余杭),就浦西凤凰山麓之地,肇建新城。至此,杭州具有了“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适宜于都市发展的优势。后经历任良吏修筑海塘、屯田筑堤、开筑六井、治理西湖等,杭州得以持续发展。唐昭宗时,杭州“东眄(望、看)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唐末五代干戈扰攘,在吴越钱氏经营下,两浙并为一个政区,晏然无事者垂九十年;北宋时有“东南第一州”之誉。高宗定都临安,杭州更进一步成为南宋全国第一州。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三 杭州是明代四大图书聚散地之一。图书市场上除了本地刻书外,还有私人藏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刻书的书坊众多,注重刻印质量。图书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及其注释或解读;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化”,如《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八股文范本的选编,甚至“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经商指南类图书,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士商要览》(亦题作“天下水陆程图”)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依据材料一,概括良渚古城遗址的特点,简述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意义。(7分)
(2)阅读材料二,分析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州”的重要因素。(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杭州出版业反映的社会状况。(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可得出,位于长江流域;根据材料一“城内外权贵……普通墓葬对比鲜明”可得出,出现阶级分化;根据材料一“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约630万平方米”可得,规模大;根据材料一“有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考古遗迹”“古城……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可得出,内涵丰富;根据材料一“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得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古城距今5 300—4 300年”“2019年被列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世界遗产名录》”可得出,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根据材料一“古城距今5 300—4 300年”“有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考古遗迹”“古城……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可得出,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2)问,根据材料二“隋完成统一后……肇建新城”可得出,作为地方政治中心发展起来;根据材料二“‘水居……两浙之间’……发展的优势”可得出,交通便利;根据材料二“后经历任良吏……杭州得以持续发展”可得出,良吏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根据材料二“唐末五代干戈……无事者垂九十年”可得出,古代杭州地区政局相对稳定和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钱氏的经营;根据材料二“高宗……南宋全国第一州”可得出,南宋定都杭州,杭州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可得出,位于大运河沿线、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3)问,根据材料三“杭州是明代四大图书聚散地之一”可得出,工商业领域出现专业化经营;根据材料三“图书市场……全国各地的图书”可得出,形成全国性统一市场;根据材料三“图书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及其注释或解读”可得出,当时儒学仍是正统思想;科举制影响力大;根据材料三“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化’”可得出,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繁荣;根据材料三“经商指南类图书……《士商要览》”可得出,商品经济繁荣;印刷技术比较发达且文化很繁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特点:位于长江流域;出现阶级分化;规模大;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分)
意义: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5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作为地方政治中心发展起来;交通便利;良吏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古代杭州地区政局相对稳定和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政权钱氏的经营;南宋定都杭州,杭州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得到进一步发展;位于大运河沿线;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4分)
(3)工商业领域出现专业化经营;形成全国性统一市场;当时儒学仍是正统思想;科举制影响力大;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繁荣;商品经济繁荣;印刷技术比较发达;文化繁荣;等等。(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关于唐宋列女形象的变迁,某兴趣小组搜集到如下材料:
材料一 唐宋列女形象的不同类型占比统计
占比 贞烈 文才 其他(孝、忠、义等)
唐 35.6% 3.4% 61%
宋 78% 0% 22%
注:本表依据两《唐书》及《宋史》《列女传》制成。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宋代列女形象变化的影响因素
朝廷……诏封(张氏)旌德县君,表坟曰:“列女之墓”,赐酒帛,令郡县致奠 《宋史·列女传》
有力田,有孝悌,有义夫,有节妇,在乎助令长申举之,礼厚之,旌别之,则百里之人,知劝而易其俗矣 《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
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女诫》(女教读本)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三 明清女性画家群体
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收录女性画家的著作《玉台画史》,它共收录女性画家200余人,其中明清时期的女性画家占60%以上。她们大部分出生于江苏和浙江的书画世家或官宦家庭,深厚的家学使她们能自幼接触到家中所藏书画,并有机会拜师学艺或者时常观摩学习。
部分女性画家开始走出家庭,参加雅集、吟诗作画等活动。在书画市场活跃的江南地区,部分女性画家鬻画为生,也有女性画家从事塾师等过去只有男性才能从事的职业。
——摘编自王洪斌、向思雅《明清时期女性画家群体研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宋时期列女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女性画家群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唐宋列女形象的不同类型占比统计”可知,唐宋列女形象从丰富多样到贞烈占主导。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朝廷诏封(张氏)旌德县君”可知,统治者的需要;根据材料二“在乎助令长申举之……知劝而易其俗矣”可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贞节观的宣传引导;根据材料二“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女诫》(女教读本)”可知,女教读物的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兴起。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明清时期的女性画家占60%以上”可知,人数明显增多;根据材料三“她们大部分出生于江苏和浙江的书画世家或官宦家庭”可知,集中于江南地区;根据材料三“深厚的家学使她们能自幼接触到家中所藏书画”可知,家学深厚;根据材料三“部分女性画家开始走出家庭,参加雅集、吟诗作画等活动”可知,活动空间扩大;根据材料三“部分女性画家鬻画为生”可知,追求经济独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三“在书画市场活跃的江南地区”及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文化氛围浓厚;根据材料三“也有女性画家从事塾师等过去只有男性才能从事的职业”及所学知识可知,受早期反封建启蒙思想的影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变化:唐宋列女形象从丰富多样到贞烈占主导。(2分)
原因:统治者的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贞节观的宣传引导;女教读物的盛行;理学兴起。(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特点:人数明显增多;集中于江南地区;家学深厚;活动空间扩大;追求经济独立。(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原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文化氛围浓厚;受早期反封建启蒙思想的影响。(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陈澧引《几何原本》算法与《墨经》相沟会悬证,为墨子书辟一新途径。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徐继畬在《瀛寰志略》自序中称:“觅得泰西人汉字杂书数种……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咸丰九年(1859年),王韬说:“观西人教中之书,其理诞妄,其说支离,其词鄙晦,直可投于溷厕,而欲以是训我华民,亦不量之甚矣。”
光绪十五年(1889年),钟天纬认为:“(达尔文进化论)其动植物之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
光绪十六年(1890年),薛福成多次阅读《万国公法》后感触:“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虽能自奋以仰企乎公法,而其受亏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朝墉阅英国李提摩太所著《天下四大宗论》《欧洲各国开辟非洲考》等“俱极得要领,中国讲西学者,多未道及其言”。“若果以新学为训,不独外患可消,亦内灾可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刘绍宽读完当时第一部汉译货币银行学名著《保富述要》后总结:“觑破钱财,为福泽之影,而并无实际。”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
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依据材料,以“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为主题,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10分)
[解析] 根据材料“陈澧引《几何原本》算法与《墨经》相沟会悬证”“徐继畬在《瀛寰志略》自序中称”“(达尔文进化论)其动植物之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薛福成多次阅读《万国公法》后感触”“张朝墉阅英国李提摩太所著《天下四大宗论》《欧洲各国开辟非洲考》”“刘绍宽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完当时第一部汉译货币银行学名著《保富述要》后总结”可知,晚清士人日益关注西方书籍,中西方文化碰撞加剧,当时的士人对西书呈现不同的态度。设问要求以“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为主题,故可拟定观点为“晚清士人对西书的阅读反映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特征”。阐述时首先指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即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逐渐扩大,西书和西方文化逐步传入中国。接着,根据材料“为撰墨子书辟一新途径”“观西人教中之书,其理诞妄,其说支离,其词鄙晦,直可投于溷厕,而欲以是训我华民,亦不量之甚矣”“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虽能自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奋以仰企乎公法,而其受亏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觑破钱财,为福泽之影,而并无实际”分析可知,当时部分士人对西书和西学极为抵抗,表现出保守落后的态度。部分士人对西书和西学有一定兴趣,批判式学习,呈现新旧杂陈、相互冲突的心态。还有人以开放姿态接纳西学,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将西学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资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介绍西书在中国传播的影响,从积极方面分析,在阅读西书的过程中,一部分先进人士拓宽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改变了知识结构,并引发了对自身、社会的思考,形成了改造社会的理念,由此推动了“开眼看世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等的兴起。从消极方面分析,受农耕经济、传统文化,以及阶级立场的影响,晚清士人阅读西书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没有引发民众的广泛参与,没有解决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最后进行总结,紧扣主题,即晚清士人对西书的阅读侧面反映了晚清社会处于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的转型时期。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观点:晚清士人对西书的阅读反映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特征。(2分)
阐述: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逐渐扩大,西书和西方文化逐步传入中国。晚清士人日益关注西方书籍,中西方文化碰撞加剧。当时的士人对西书呈现不同的态度:有人对西书和西学极为抵抗,表现出保守落后的态度。有人对西书和西学有一定兴趣,批判式学习,呈现新旧杂陈、相互冲突的心态。还有人以开放姿态接纳西书和西学,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将西学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思想资源。在阅读西书的过程中,一部分先进人士拓宽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改变了知识结构,并引发了对自身、社会的思考,形成了改造社会的理念,由此推动了“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等救亡运动的兴起。受农耕经济、传统文化以及阶级立场的影响,晚清士人阅读西书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没有引发民众的广泛参与,没有解决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晚清士人对西书的阅读侧面反映了晚清社会处于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的转型时期。(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T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在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长期受到保护。《礼记·王制》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秦汉律法中已有保护耕牛的明确规定。龙岗秦简中有处罚“杀伤牛马”的法律条文,张家山汉简《田律》将杀牛与伤人行为并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禁止屠牛政策继续推行。北魏孝文帝曾下诏禁杀牛马,南朝谢谖“位司徒右长史,坐杀牛废黜”。重罚之外也有特例,如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国志》载:“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陈)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唐宋以后,禁止屠牛的相关规定更为细致。唐宣宗曾下令三年内不得杀牛,需用牛祭祀时则以其他牲畜代替。《大明律》规定:“若盗马牛而杀者,杖一百、徒三年。”清前中期,政府对屠牛者多充军发配至边疆,同时规定“其(牛)残、老、病死者,勿论”。尽管历代对屠牛惩罚相当严厉,但非法屠牛现象一直存在。
——摘编自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禁止屠牛政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禁止屠牛政策的影响。(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①历史悠久:从秦汉时期就已有相关律法规定。②连贯延续:历经多个朝代,政策持续推行。③规定细致:唐宋以后相关规定更加细致。④法律保障:历代政府都通过法律来保障禁止屠牛政策的实施。⑤处罚严厉:对屠牛者给予重罚。⑥存在特例:某些特殊情况下会有赦免,体现人文关怀。(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积极影响:
①保护了农业生产: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禁止屠牛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②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农民的生产工具,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③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耕作方式的改进。④影响社会风俗和文化观念,形成敬畏和尊重牛的观念。⑤体现儒家伦理:强调孝道等传统道德观念,符合儒家思想。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消极影响:
①限制饮食文化发展:禁止屠牛限制了牛肉在饮食中的应用,可能影响到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发展。②政策执行难度大:尽管历代惩罚严厉,但非法屠牛现象一直存在,说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可能导致一些社会矛盾和法律执行的不公正,影响政府的公信力。(8分)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