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5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程标准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子目逻辑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讲述了国民革命失败后国共双方的走向与发展。第一个子目与后两个子目是并列关系,主要讲述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及其统治状况。第二、三子目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的严峻考验下,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程。
关键导览
一个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一条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两次会议: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
一次战略转移:红军长征
任务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
“宁汉 合流”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标志着中国国民党__________的确立
二次 北伐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________。因“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开进
专制统治
张作霖
改旗 易帜 1928年底,张学良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国民政府__________基本统一了全国
在形式上
2.经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原因 (1)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2)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__________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表现 ______、面粉及新兴部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曲折 __________凭借国家权力,聚敛财富,使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提倡国货
纺织
官僚资本
概念阐释
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中国典型的官僚资本主要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托这一政权形成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误区警示
两次“北伐”
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北伐”的对象是实行反动统治的北洋军阀,组织基础是国共合作,是一场革命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在国共合作已破裂的情形下进行,组织基础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军阀,是一场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力的战争。
视角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料 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图
注:1933年月平均生产指数为100。
思考:史料反映了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提示:状况: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中的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原因: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家的爱国行动。
素养阐释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特点
政治上 (1)与清朝的君主专制、民国初期的军阀专制不同,南京国民政府打着“革命、统一”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实际上是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2)地方割据势力仍然大量存在,国家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经济上 (1)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统一全国税收、改革币制(法币)、关税自主、鼓励工商业等
(2)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
外交上 (1)执行“亲美”的外交政策,曾对日本的侵略执行妥协退让政策,美国在华势力迅速膨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
(2)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要求实行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任务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原因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__________的重要性
过程 1927年8月1日,________、贺龙等率领起义军占领南昌城
意义 打响了______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武装力量
周恩来
武装
2.八七会议
时间、地点 1927年8月7日,汉口
内容 (1)会议总结了__________失败的教训
(2)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4)毛泽东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思想
国民革命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3.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概况:________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毛泽东
4.开辟革命新道路
(1)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__________,建立红色政权,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会师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土地革命
意义 ①点燃了“______________”的星星之火
②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2)根据地政权建设
①标志: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3)土地革命
①措施: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②意义: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概念阐释
“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指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武装斗争为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内容和以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的革命实践。《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基于实践上的理论总结,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
误区警示
正确民主革命道路的开辟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在斗争中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教材隐性知识
观察教材P131图片《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思考:农村革命根据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地区;多位于两省或几省交界的地区。
视角1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史料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
提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有计划的政权建设、土地革命,创立人民革命武装。
视角2 土地革命的意义
史料 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意义。
提示: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对农村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素养阐释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原因
①必要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②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等等。
(2)内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根据地建设是阵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意义
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③“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1.原因: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____”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任务三 红军长征
左
2.过程
开始 ______年10月
转折: 遵义 会议 召开 ______年1月
内容 全力解决______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________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1934
1935
军事
毛泽东
胜利 ①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________,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______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地区会师
吴起镇
1936
会宁
3.思考:红军长征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概念阐释
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误区警示
遵义会议没有根除“左”倾错误
遵义会议只是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并没有彻底清算“左”倾错误。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和右倾错误,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教材隐性知识
观察教材P132图片《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思考:为什么说长征的胜利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提示: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陕甘宁根据地),以此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
视角1 遵义会议
史料 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城头霞光闪》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云消雾散”是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是指什么。
提示:云消雾散: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
舵手: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视角2 长征的影响
史料 它(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这一观点作出合理阐释。
提示:长征中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精神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
素养阐释 长征胜利的“奠基”意义
角度 阐释
思想 认识到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为延安整风奠定了基础
组织 为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基础
精神作风 英勇不屈、顽强生存的精神,为我党我军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
角度 阐释
军事 红军指战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为最终形成强大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
民众 沿途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际 为提升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1.“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东北易
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但也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
3.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8“历史纵横”改编)1928年5月3日,日本侵略者在山东省济南市向国民党军发动进攻,制造了“济南惨案”,大量中国军民被屠杀。日本侵略者这样做是为了( )
A.破坏中国工农运动
B.挑起军阀之间混战
C.拆散国共两党合作
D.阻挠国民政府北伐
D [根据材料“1928年”“济南惨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这次北伐的目的是进一步完成国家统一,而日本为了阻挠国民政府北伐,在山东省济南市向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制造了“济南惨案”,大量中国军民被屠杀,故选D项;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工农运动进入低潮,排除A项;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到1927年3月,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B项;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排除C项。]
√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0“史料阅读”改编)毛泽东曾写道:“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材料反映了(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意义
B.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革命前景
C.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价值所在
D.国共第二次合作时的抗战决心
A [根据“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国共对峙时期,此时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政权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边界红旗)的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强的力量和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坚决反抗,在全国产生重大的政治意义,由此可知,材料揭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意义,故选A项;当时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排除B项;材料所处时代为国共对峙时期,此时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为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C项;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区域是抗日革命根据地,排除D项。]
√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0“历史纵横”改编)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红军绝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由此可见,古田会议( )
A.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B.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摆脱了苏联红军的建军模式
D.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官兵关系
A [根据材料可知,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这表明古田会议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即军队不仅是打仗的,还要执行政治任务,服务于人民群众,故选A项;古田会议确实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但是题干内容没有直接体现,排除B项;C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
4.1928—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福建等地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土地决议案》《兴国土地法》,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农民的制度。这些措施( )
A.遭到了贫农、雇农猛烈地攻击
B.促进了根据地农业发展
C.导致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D.推动解放区工商业发展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1“教材图片”改编)据如图可推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 )
A.受俄国革命模式直接影响
B.集中在长江沿岸交通要道
C.与国民革命运动密切相关
D.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趋势
√
C [题干图片显示了1929—1932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情况,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这主要是因为国民革命主要发生在南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在这些省份的力量比较强,由此得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与国民革命运动密切相关,故选C项;俄国革命模式是城市中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对农村中心的革命道路的探索,与俄国革命模式不同,排除A项;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各省交界地带的农村和山地,长江沿岸交通要道敌人力量强大,并非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集中分布地点,排除B项;D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3“问题探究”改编)遵义会议后,为避免红军主力和国民党数十万追兵决战,中央红军采用迂回穿插、机动作战的方式。个别指挥员对宏观战局了解不够,加之行军的疲劳,产生抱怨情绪。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激烈讨论后,统一了军事战略战术的认识。这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坚定抗战、坚信正义
C.实事求是、紧密团结
D.依靠群众、生死与共
√
C [面对红军的军事行动和个别指挥员的抱怨情绪,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会议讨论,统一了军事战略战术的认识,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战略战术,同时,通过会议讨论达成共识,也体现了紧密团结的精神,故选C项;“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的精神,排除A项;“坚定抗战、坚信正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的重点在于军事战略战术的讨论和统一,而不是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内实行币制改革,统一了货币的发行权;对外宣告关税自主,并多次通过改订税则,逐步提高了进口关税税率。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高度繁荣 B.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C.彻底收回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D.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课时分层作业(21)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总分:62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后对内实行币制改革,对外宣告关税自主,提高进口关税税率,这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和国民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故选B项;当时中国经济实力较弱,且材料中的币制改革和关税自主是针对国内,并没有促进国际贸易的高度繁荣,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没有彻底收回中国的关税主权,排除C项;“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故史称“宁汉合流”。“宁汉合流”标志着( )
A.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B.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C.国民党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失败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1912年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1930年春,闽西苏区共有69个区、597个乡召开工农民主代表大会,建立区、乡苏维埃政府,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选举成立,1931年中华苏维埃政府选举成立。这反映了苏区民主政权建设( )
A.实行民主集中制度 B.打破了国民党封锁
C.适应国民革命需要 D.凝聚群众革命力量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闽西苏维埃政府选举成立”“中华苏维埃政府选举成立”可知,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政权是由人民选举产生,这有利于团结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故选D项;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材料体现不出,排除A项;凝聚革命力量不仅能打破国民党的封锁,还能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B项表述片面,排除;此时国民革命已经失败,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T7)毛泽东在某一报告中指出,应该“按照市场需要的原则,发行适当数目的纸币,吸收群众的存款,贷款给有利的生产事业,有计划地调剂整个苏区金融,领导群众的合作社与投机商人作斗争”。这一论述旨在( )
A.应对国统区金圆券改革冲击
B.保障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
C.推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D.促进国民革命取得胜利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 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农民”“土地”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
A.有效实施民主革命纲领
B.工作重心发展小农经济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红旗”“红色”“农民”“土地”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发展,故选D项;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于1922年中共二大,其内容为反帝反封建,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发展小农经济”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毛泽东在《清平乐·蒋桂战争》中写道:“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材料描述了( )
A.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B.北洋政府不作为
C.土地革命热火朝天 D.红军不怕远征难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材料中的蒋桂战争是指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1929年2月至4月为控制两湖而进行的战争,根据“分田分地真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处于土地革命时期,所以材料描述了土地革命热火朝天,故选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有学者认为,(中共)政治局遵循共产国际在城市中发动罢工、怠工和暴动的策略,但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使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非正统做法”是指
( )
A.“城市中心道路”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工农武装割据” D.持久广泛的游击战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政治局遵循……‘非正统做法’”及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国际结合十月革命的经验推行城市中心道路,毛泽东结合中国实践走出了新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故选C项;根据材料“共产国际在城市中发动罢工、怠工和暴动的策略”可知,共产国际的做法是“城市中心道路”,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共产国际在城市中发动罢工、怠工和暴动的策略”不同的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而非“游击战”,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看到进攻长沙的计划无法实行,便改变原有部署。9月19日……决定进入江西省,沿罗霄山脉南移,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之地,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这一决策( )
A.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促成了“八七会议”的召开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选择进入敌人控制较为薄弱的山区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一决策体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路,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选B项;此时国民革命已经失败,排除A项;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排除C项;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8月7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共产国际派德国人李德担任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李德认为这场战争“是国民党政权与红色政权的决战”,在战术上坚持正规化的阵地战,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这种认识( )
A.反映国共两党军事上势均力敌
B.实质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严重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
D.导致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被迫发生转移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题干可知,李德判断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是一次“决战”,应采用“正规化的阵地战”“御敌于国门之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德的这些判断并未考虑当时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严重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优势,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使得中国共产党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被迫长征,但工作重心仍在农村,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习近平在评价近代某一会议时指出:“(该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下列对该会议描述正确的是( )
A.标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B.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C.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探索
D.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该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故选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时期,排除A项;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对创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有力探索,排除C项;推动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下表为1920—1936年中国部分工业部门产量变化数据。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0年 772百 万千瓦 14.2百 万公吨 436 815吨 30 000吨
1936年 1724百 万千瓦 26.2百 万公吨 958 683吨 556 347吨
平均增长率 9.4% 7% 9% 4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表明这一时期( )
A.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发展经济
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比例调整成效显著
D.全国基本统一促进了经济恢复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20—1936年中国部分工业部门产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尤其是钢产量增长明显,这说明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发展经济,故选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民国时期的工业发展始终存在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严重滞后的特点,排除C项;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2024·河北卷·T10)下图所示年画描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某一历史场景,并题有对联:“想当年,地主掌权,吃喝穷人血肉,苦害小户,缺吃缺用缺衣裳;到如今,农民翻身,清算粮户家底,砍倒大树,分地分房分财宝。”
该年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实践了耕者有其田
B.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序幕
C.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D.配合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土地革命期间,党领导农民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等行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债务,从而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这一过程中,“耕者有其田”的理念得到了实质性的推进和实践,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2024·广西卷·T9)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达到1 140个,成为中央苏区各区各乡普遍的经济组织,自成立以来,“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满足了民众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部分合作社还提供“免费看病等福利”。这有利于( )
A.增强党在苏区的社会动员能力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推动根据地土地改革顺利实施
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根据材料“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免费看病等福利”可知,通过消费合作社为民众提供生活必需品和福利,能够增强党在苏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动员群众支持革命事业,从而增强党在苏区的社会动员能力,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统一战线通常指国共合作等政治联盟,其存在时间为1924—1927年,排除B项;土地改革主要涉及土地分配问题,而消费合作社的功能更多是经济服务和福利等民生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时,中国共产党尚未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且无产阶级专政是政治层面的概念,而消费合作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服务方面,不能直接说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4.(2024·湖南卷·T9)下表为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该调查( )
职业 人口数 百分比(%)
农民 1 620 60
手工业者 297 11
游民 270 10
商人 135 5
政府机关 100 4
地主 78 3
其他 184 7
共计 2 684 10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B.有助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
D.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实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故选D项;材料未阐明中国革命的性质,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主要依靠军事手段,材料进行的农村调查并不能对粉碎国民党的“围剿”有所帮助,排除B项;“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初版)中对某一事件进行了描述:“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像一把烈焰,贯穿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决不承认失败。”这一事件(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
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7年出版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斯诺在1936年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实地考察,以及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红军的采访。书中“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选D项;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排除B项;国民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6.长征途中,由于天天行军,再加上给养困难,经常吃不上饭。邓小平就和大家摆“龙门阵”,讲各地方的“吃经”。邓小平讲川菜的回锅肉、鱼香肉丝、辣子鸡丁、麻婆豆腐,说得大家直咽口水,战士们把这叫“精神会餐”。这反映了邓小平( )
A.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不畏困难的乐观精神
C.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D.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在长征途中,面对天天行军和给养困难的情况,通过和大家摆“龙门阵”,讲述各地方的“吃经”,如川菜的回锅肉、鱼香肉丝等,来鼓舞大家的士气,这种做法体现了邓小平坚定的革命信念,不畏困难的乐观精神,故选B项;红船精神体现了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材料反映的是长征精神,排除A、C两项;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之一,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80处)的名单。下表是有关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名单(共33处)。
编号 分类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1 1 三元里平 英团遗址 1841年 广东省广州
市三元里
…… …… …… ……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编号 分类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17 17 井冈山革命遗址 1927—1929年 江西省宁冈县
…… …… …… …… ……
21 21 遵义会议会址 1935年 贵州省遵义市
…… …… …… …… ……
33 33 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8年 北京市天
安门广场
——摘编自《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井冈山革命遗址”和“遵义会议会址”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理由,并指出国务院把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14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井冈山遗址”“1927—192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据材料“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第二小问,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可以说是关于革命的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博物馆,因此,在分析其意义时,可以结合博物馆的意义来分析,首先博物馆具有教育功能,结合革命遗址可知,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其次博物馆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为后世研究革命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理由:井冈山革命遗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3分)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分)
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3分)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2分)
意义: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为后世研究革命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答出2点即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