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0 18:4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同步练习
1.(2015·北京春季会考)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字体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楷书→篆书→隶书
B.
篆书→隶书→楷书
C.
隶书→篆书→楷书
D.
篆书→楷书→隶书
答案:B
2.(2015·福建基础会考)刘熙载在《艺概·书概》里说:“书法无篆圣漾圣,而有草圣。”唐代的草书大家是(  )
A.颜真卿、柳公权
B.苏轼、黄庭坚
C.蔡襄、米芾
D.张旭、怀素
答案:D
3.东晋画家顾恺之强调绘画要“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  )
A.《夫妇饮宴图》
B.《洛神赋图》
C.《游春图》
D.《人物龙凤图》
答案:B
4.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B.金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C.隶书字形规范,是秦朝通行的官方文字
D.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笔画平直稳重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已经被识读,并且是成熟的文字,故A、B两项错误;隶书始于秦,通行于汉代,故C项错误;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故D项正确。
答案:D
5.郑板桥《墨竹图》是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的风格是(  )
A.着重抒发个人的情感
B.力图表现真实的景象
C.极力描绘多彩的现实
D.特别强调画面的完整
答案:A
6.清道光年间,两种地方戏曲的艺人在北京搭班演出,以二黄、西皮唱腔为主,互相融合,并吸收其他戏曲声腔的长处,对京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这两种地方戏曲是(  )
A.徽调、秦腔
B.昆曲、徽调
C.昆曲、汉调
D.徽调、汉调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京剧是在徽剧和汉调的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戏曲剧种逐渐演变而形成,故D项正确。
答案:D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慨法道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唐代书法承袭隋而来,而隋代书法集南帖、北碑之大成。“大开唐风”。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中,京剧获全票通过,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艺术迎来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两幅绘画是哪一种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京剧形成于何时,有哪些角色行当,在表现人物方面与材料二的绘画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1)原因:科举考试重视书法;政府在最高学府设立书学;学习前代经验。
(2)文人画。特点:集文学、书法、篆刻及绘画艺术为一体,强调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3)京剧形成于19世纪中期(道光年间)。有生、旦、净、丑等角色行当。相似之处在于用写意的手法塑造人物。
1.(2015·北京石景山区期末考)
“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已后始颠狂。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一声起攘臂。挥毫倏忽千万字,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据此推断诗中描写的是(  )
A.王羲之的行书
B.颜真卿的楷书
C.怀素的草书
D.赵孟頫的行书
解析:“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体现了该书法艺术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的特点,怀素的草书被称为狂草,故C项正确。
答案:C
2.右图为宋代《货郎图》,下列作品与其题材类似的是(  )
A.展子虔《游春图》
B.阎立本《步辇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王冕《墨梅图》
解析:本题考查图片分析能力。《货郎图》体现了对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描绘了北宋都城商业繁荣的情景,都属于风俗画。A、B、D三项分别属于人物山水画、人物画、文人画。
答案:C
3.(2015·广东百校联考)南朝人王情称:“次仲(人名)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由此可知王情认为(  )
A.次仲是隶书的创立者
B.次仲尝试创立草书
C.古代的书是用楷体写的
D.字体演变具有继承性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可见字体演变具有继承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4.
下图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说明
(  )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信息获取和分析判断能力。“释迦降生为中心”暗示外来的佛教文化在唐朝地位,“诸神鬼皆着唐装”暗示唐代文化对佛教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5.(2015·嘉兴高二期末检测)读下图。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  )
A.汉代制作,因为竹简出土于汉墓
B.春秋时期制作,因为竹简内容是《论语》
C.肯定不是汉代制作,因为书写材料是竹简
D.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因为字体是隶书
解析:本题考查图片材料解读能力。竹简出土于汉墓,并不能推测是汉代制作,
A项错误;竹简内容是《论语》,并不能推测是春秋时期制作,
B项错误;汉代书写材料有竹木简牍、纸,
C项错误;从图片可以看出字体是隶书,隶书是汉代出现的,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5·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这说的是(  )
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
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
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再认再现能力。“……一二人千变万化……三五步四海五湖”体现了戏曲的虚拟化,突破了舞台的限制,使得舞台的时间空间被充分、灵活地运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5·盐城摸底测试)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又称江南小调、俚曲、折枝儿。它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全盛时代是在明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好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交往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材料二 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在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时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耳。”
——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想当初,这往来,也是两厢情愿,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又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骗。
你要走,由你走,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来缠,似雨落在江心上,哪希图你这一点。
——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不稀罕》
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
——冯梦龙《黄山迷》
材料三 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之后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是什么。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
答案:(1)原因:理学的兴起,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戏曲等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
(2)现象:非议朝政,抨击君主;张扬个性,自主择偶;否定礼教,追求平等。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制度的腐朽;理学占主导地位等。
(3)依据:人文意识的觉醒;意义:拓宽思想史研究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