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1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1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9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中华文明源头多元,交融并存,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西周文明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多姿多彩。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石,为早期国家和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夏、商、西周时期
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的代表,国家机构日趋完善,形成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贵族等级政治体系,青铜文明发展。夏、商、西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诸侯争霸、争雄促进了华夏认同,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百家争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思想反映,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秦汉时期
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开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影响深远;汉承秦制,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秦汉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子目逻辑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产生演变的过程。第一子目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第二子目是“从部落到国家”,第三子目是“商和西周”。三个子目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即从原始社会组织逐步走向早期国家的过程。
关键导览
一条线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一个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两个发展历程: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部落联盟到奴隶制国家建立
两种王位继承方式:禅让制、世袭制
四个重要制度: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任务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1)代表遗存:______人(距今约170万年),______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2)思考:概述旧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谋
北京
物质生活水平:从事渔猎和采集。社会发展程度: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 7 000— 5 000年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种植粟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
________文化(长江下游) 种植______、养蚕缫丝
距今约 5 000年 龙山文化(黄河流域) 黑陶,俗称“________”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______文化(长江下游)
河姆渡
水稻
蛋壳陶
良渚
3.原始社会概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思考: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有哪些不同?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概念阐释
阶级
人们在社会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误区警示
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
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在于石器制作技术和获取食物方式的不同。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则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获得食物方面,旧石器时代的人们采用的是渔猎与采集的方式,而新石器时代更多的是依靠农业生产。
教材隐性知识
1.观察教材P2《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从分布角度看,它体现了什么特点?
提示: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尤其是长江、黄河流域,遍布大江南北。
2.观察教材P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
提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观察教材P4《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图、《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从图片可以看出其处于什么时期?并说出理由。
提示: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理由:从图中的“祭坛”“积石冢”“古城城墙”可知,当时出现了权贵阶层,说明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视角1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史料一 
史料二 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布、沼泽遍布,在人烟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
——据曹大为、赵世瑜等《中国大通史》
思考:图2与图1相比,我国文化遗址在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史料二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提示:变化:从分布多元走向一体,逐渐集中于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
主要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吸收周边文化;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不利于农田开辟,而且地势复杂,交流不便。
视角2 私有制与阶级的出现
史料 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葬具(棺椁),又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透雕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它们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该现象)在曲阜西夏侯、胶县三里河、乐都柳湾、余杭反山墓地均有较为明显的反映。
——据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思考:根据史料,该文化遗址的墓葬差异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提示: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私有制已经产生。
地位: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素养阐释
1.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征——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但不是孤立、没有联系、没有交往的多元。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多种文化互补、逐渐相融并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元 (多,且不同) 多:从地理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诸多地区
不同:从文化特征看,有仰韶、大汶口、河姆渡、龙山、红山、良渚等文化
一体 (相似,或汇聚) 相似:文化有共同点,如都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
汇聚:中原是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区;逐步形成文明共同体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关系
任务二 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联盟
三皇 五帝 (1)三皇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
华夏 始祖 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禅让制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万邦 时代 (1)时间: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史称“______”时代
(2)特征: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万邦
2.国家产生——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____建立了我国最早的________国家夏朝。
(2)制度: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统治

______ 最高统治者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奴隶制
夏王
(4)可能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________遗址。
(5)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大败夏兵,夏朝灭亡。
二里头
概念阐释
早期国家
早期国家的标志主要有王位世袭制建立、文字的成熟、城市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等。这一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
教材隐性知识
先秦文献对于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多有追述。阅读教材P5“史料阅读”,提取史料的主要信息。
提示: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活环境恶劣;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使人类逐步走向文明社会。
视角 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 经过60多年的田野工作,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布局严整的宫殿区与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区和祭祀遗存,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礼器铸造作坊等。这样的规模和内涵在当时的东亚都是独一无二的。……二
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几乎遍布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二里头文化因素向四周辐射的范围更大……二里头都邑则是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中国历史自此进入开创新纪元的“二里头时代”。
——摘编自许宏《二里头与中原中心的形成》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里头文化“独一无二”的内涵。简析二里头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研究意义。
提示:内涵:古代都城规范;宫殿宏伟;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器铸造作坊;礼乐制度初步形成;王朝文明出现。
研究意义:延伸中国历史轴线;增强中国历史信度;推动中国文明更早起源的探索;丰富中华文明的历史内涵。
素养阐释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
维度 阐释
实质 (1)早期国家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
(2)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
特征 按地域划分居民,建立了公共权力
标志 (1)金属器具使用
(2)贫富分化产生
(3)文字成熟
(4)城市的出现
(5)礼制的初步形成
1.商和西周的政治
任务三 商和西周
项目 商朝 西周
政权 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2)人物:____ (1)时间:公元前1046年
(2)人物:周武王

项目 商朝 西周
统治 概况 (1)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__________ (1)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补充。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2)“共和行政”: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周公、召公共同执政
(3)灭亡:公元前771年
内外服制
2.商和西周的经济、文化
农业 地位 主要生产部门
工具 以木、石、骨、蚌等材质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手工业 __________是主要部门
文化 ________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认识 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其兴衰决定了宗法分封制的发展状况
青铜铸造
甲骨文
概念阐释
1.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2.井田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河渠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误区警示
“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
(1)“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相联系。“封建制度”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
(2)“封邦建国”亦称“封建”,是指分封制,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将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世袭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教材隐性知识
1.观察教材P6《西周分封示意图》,思考:从诸侯国的分布角度分析该图蕴含了哪些信息?
提示:诸侯国分布广泛,北至燕地、南及长江流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该图直观地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2.阅读教材P7“历史纵横”商周时期的奴隶买卖,思考:奴隶买卖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提示:奴隶主阶级的残暴统治。
视角1 早期国家的治理
史料一 商朝的国家治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尚书·汤誓》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史料二 西周的国家治理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商朝政治统治的特点。
(2)史料二反映了西周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1)特点: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商王对外服地区的控制力有限。
(2)思想观念:重视民众意见,以民为本/敬天保民;强调顺应天命和有德、明德(重视德治)。
历史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维护统治;为儒家思想形成奠定基础;为后世统治者所借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
视角2 商周时期社会经济
史料 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耒、耜、钁、铲、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思考:阅读史料表格信息,概括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特点: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骨器;经营方式是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劳作;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影响: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为商周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素养阐释 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维度 表现
政治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具有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
(2)神权、族权、王权(政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
维度 表现
经济 (1)以农业经济为主,是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
(2)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3)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文化 (1)呈现出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
(2)出现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礼乐文化形成
1.中华文明起源较早,中国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三皇五帝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部落联盟时期的状况。
2.早期国家主要以部族联合或者以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松散。
3.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产生以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弱其作用,促进社会阶层的分化。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教材图片”改编)下面是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遗址是由5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由此反映出姜寨文化(  )
A.种植作物,兼有饲养家畜
B.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明
C.阶级出现,形成早期国家
D.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
D [根据材料“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差别也不大”可知,这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社会状况,说明姜寨文化已经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故选D项;是否饲养家畜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青铜文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说明还没有出现阶级,更没有形成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排除C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教材图片”改编)距今4 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彩绘龙纹陶盘,其内壁及盘心涂黑色陶衣并磨光,用红彩绘蟠龙纹。该文物(  )
A.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展现了这一时期彩绘陶器的制作技术
C.证实了该遗址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D.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B [根据材料“距今4 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彩绘龙纹陶盘……用红彩绘蟠龙纹”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展现了这一时期彩绘陶器的制作技术,故选B项;陶寺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排除A项;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等可以证实某遗址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但题干中的彩绘陶器无法证明该遗址“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一处遗址,无法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学思之窗”改编)关于启的继位,古书有不同的记载(如表)。
《史记·夏本纪》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互证了禹传位于启的历史事实
B.世袭制的开始具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C.禅让制被破坏,启获取了王位
D.夏朝已具有较完备的国家形态
C [根据材料“让帝禹之子启”“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这两则史料的相同之处在于启最终获得了王位,虽然两则史料对获取王位方式的记载存在不同,但能够得出的结论是禅让制被破坏,启获取了王位,故选C项;两则史料的记载中,启获取王位的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并不能互证禹传位于启的历史事实,排除A项;夏朝之前,我国的历史还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启获取王位的方式,并不是说明夏朝已经具备较完备的国家形态,排除D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史料阅读”改编)《韩非子·五蠹》中描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成就:“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下列事件中不可能发生在材料中所提到的“上古”与“中古”时代的是(  )
A.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B.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
C.尧对舜进行考察,并将其位禅让给舜
D.汤发兵讨桀,大败夏兵,逐桀于南方
D [根据材料“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可知,韩非子所说的“上古”和“中古”大约处于新石器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个王是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的统治,约公元前 1600 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这属于早期国家建立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教材图片”改编)出土于1963年的何尊青铜器,其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一事,以及周成王对贵族何的勉励及告诫。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关于“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其中“中国”一词的含义最有可能是(  )
A.西周的封国 B.西周的别名
C.早期的国家名称 D.天下中心

D [根据材料“周成王……东都洛邑”“宅兹中国”可知,周成王即位后,继承了周武王之遗志,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地区,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周封国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西周并没有别名,排除B项;早期国家是指夏、商、西周,排除C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史料阅读”改编)“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以上反映的土地制度
(  )
A.被称为均田制
B.始于商鞅变法
C.土地不可随意买卖
D.导致了分封制瓦解

C [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由国王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转让与买卖。土地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整齐划一,四周有界限,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因此,土地不可随意买卖是井田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故选C项;题干描述的是井田制,与均田制不符,排除A项;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排除B项;井田制的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井田制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分封制瓦解,而非井田制本身,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总分:62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
课时分层作业(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某电影讲述了一些探险者经历重重艰难险阻深入云南原古滇国的王陵寻找宝藏的故事,激发了观众探索诡谲神秘的云南古人类世界的强烈兴趣。据考古发现,在云南曾生活着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云南……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云南元谋人遗址发现的元谋人,故选B项;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地区,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地区,排除C项;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一发现的主要历史价值在于证明了(  )
A.长江中下游一带适合种植水稻
B.当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已经产生
C.当时该地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D.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考古学家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遗址中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说明当时中国已经开始栽培水稻,据此证明当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已经产生,故选B项;长江中下游一带适合种植水稻只是一种自然条件适宜性的描述,没有体现出从考古发现角度的历史价值,排除A项;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我国种植水稻的时间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不能直接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还需要更多不同地区考古发现等综合证据来支撑这一论断,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指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中华文明已产生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姜寨聚落遗址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
B.仰韶文化出土彩绘陶器
C.良渚遗址主要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而良渚遗址主要由宫城、内城和外城组成,说明在良渚遗址出现了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所以良渚文化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C项;姜寨聚落遗址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说明社会贫富分化未出现,排除A项;仰韶文化出土彩绘陶器反映的是仰韶文化的手工业情况,并且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排除B项;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有学者说:“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而是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共同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该学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中华文化(  )
A.具有地区的不平衡性
B.以各地的交流为基础
C.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题干可知,各氏族文化区虽然各有特点,但相互交流、融合,共同为古代中国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这正是多元一体的体现,故选C项;虽然题干中提到了氏族文化区在时间、规模、水平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观点,排除A项;题干中虽然提到了各文化区的相互交流,但这并非中华文化的基础,而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排除B项;虽然题干中提到了各文化区的融合为古代中国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并未强调这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某同学在研究“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诞生”这一课题时,使用了《左传》等文献史料。他还可以使用的史料是(  )
A.良渚遗址古城墙 B.甲骨文的记载
C.二里头遗址资料 D.何尊及其铭文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故选C项;良渚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遗址,与夏朝不符,排除A项;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与夏朝无关,排除B项;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与夏朝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单字达5 000个以上,其字形结构相当复杂,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在其中皆可找到实例;甲骨文语法完备,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之分;句式结构也与其后的古汉语大体一致。据此可推断出(  )
A.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已经形成
B.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加强
C.商代文明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D.中原地区与周边交流频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中甲骨文单字的数量、字形结构、造字方法、语法、句式结构等信息可知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据此可以推测商代文明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甲骨文,无法体现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排除A项;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本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等情感和认知的集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说明甲骨文的分布情况,无法得知中原地区与周边的交流情况,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夏商周早期国家特征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下列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食有劳而禄有功”
B.“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C.“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D.“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可知,早期国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体现西周时期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社会等级秩序,在这个秩序下,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效忠对象以及不同的权力,说明此时早期国家的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故选B项;“食有劳而禄有功”即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赏罚分明,与集权程度无关,排除A项;“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体现出封建社会时期国家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项;“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西周时期,周王经常在王畿之外开展巡行活动。周王在巡行过程中处理涉及地方邦伯的诉讼,并召集邦伯、诸侯举行祭祀、大射等礼仪活动,由此检验邦伯和诸侯的能力,考察方国势力的忠顺程度。王巡活动体现了(  )
A.宗法关系走向瓦解
B.王权对地方的控制
C.地方诸侯势力崛起
D.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可知,周王在巡行过程中处理地方邦伯的诉讼,召集邦伯和诸侯举行礼仪活动,并检验他们的能力和忠顺程度,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周王对地方邦伯和诸侯的严密控制和监督,以确保他们服从王室的权威,故选B项;材料中描述的周王巡行活动更多体现了王权对地方的控制和考察,而没有直接体现宗法关系的瓦解,且西周时期宗法制度仍然稳固,并未走向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诸侯,但并未表明地方诸侯势力的崛起,排除C项;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王权虽然强大,但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鼎”是西周的青铜礼器。西周前期存在两套用鼎制度:周王室规定的天子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制度;另一套是五等爵制度,即公、侯用七鼎,伯五鼎,子男三鼎或一鼎。这反映出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冶炼技术的进步
C.宗法观念的淡化 D.等级制度的严格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两套用鼎制度,通过规定不同等级贵族使用的鼎的数量来明确身份地位,这体现了西周社会的等级秩序,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手段,所以西周的用鼎制度反映出当时等级制度的严格,故选D项;“君主专制的加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冶炼技术的进步”与西周时期青铜器冶炼技术有关,而材料强调的是用鼎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的用鼎制度反映的是西周的礼乐制,而礼乐制能够巩固宗法制,有利于宗法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土地名义上为周天子占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天子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根据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不得专地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井田制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不得买卖,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名义上的最高土地所有者,A项正确;井田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表明诸侯不能将公田据为己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下地权分离的现象,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下面是考古学者根据庙底沟与半坡两个地方出土的尖底瓶所绘制的样式及变化图。据此可知(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双方存在一定的文明交流
B.造型变化是自然环境演变的产物
C.原始社会手工业创新度低
D.中华文明早期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庙底沟与半坡两个地方出土的尖底瓶尽管形态各不相同,但发展趋势和大致形态均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双方存在一定的文明交流,故选A项;材料主要是两地尖底瓶造型的变化,但没有涉及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只是庙底沟与半坡两个地方出土的尖底瓶造型的变化,据此不能得出整个原始社会手工业创新度低,排除C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是指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呈现出多元格局,同时,各个地区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从而形成了文化共同体,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T1)学者通过测定骨骼标本发现:陶寺文化居民食谱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摄入量占67%,与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摄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摄入了较多的碳-4植物。与这种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青铜农具的发展
B.精耕细作农业的进步
C.石制工具的改进
D.阶级分化的日益明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2024·6月浙江卷·T16)有考古学家认为,不同文化的“撞击”是文明起源的形式之一。下面示意图中的“Y”形北方—中原文化连接带,“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根据该理论,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在这条文化带发生“撞击”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
B.仰韶文化、红山文化
C.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仰韶文化属于中原文化,而红山文化则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地区,属于北方文化,这两个文化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北方与中原的互动,符合“撞击”的条件,故选B项;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属于中原文化范畴,而二里头文化则被认为是夏文化的代表,也位于中原地区,两者地理位置相近,不能直接体现北方与中原的“撞击”,排除A项;二里头文化位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则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未明确指向北方与中原的“撞击”,排除C项;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属于南方文化,大汶口文化则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两者均不直接涉及北方与中原的“撞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4.公卿是商周时期的贵族阶层。下图中商至西周同、异姓公卿的比例变化反映出(  )
A.国家初始形态的确立
B.宗族血缘关系的加强
C.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D.官僚队伍的日益膨胀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由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同姓公卿的占比远远超出商代,这说明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加强了宗族血缘关系,故选B项;万邦时期已经确立了国家初始形态,排除A项;当时还未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材料中仅提及公卿的比例,并未提及官员的数量,无法得出官僚队伍日益膨胀的结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周幽王宠爱褒姒,废掉了原配申后及其子宜臼的太子位,而以褒姒及其子取而代之。被废的宜臼不得已出奔其母舅之国申国。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幽王于骊山下。据此,西周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周幽王(  )
A.实行内外服制 B.推行了分封制
C.破坏了宗法制 D.强化礼乐制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周幽王“废掉了原配申后及其子宜臼的太子位”“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幽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幽王破坏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引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导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幽王,西周灭亡,所以其灭亡原因之一是周幽王破坏了宗法制,故选C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分封制与西周灭亡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强化礼乐制度与西周灭亡的关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6.商人崇尚饮酒,上至商王,下至臣子,各级贵族均嗜好饮酒。贵族墓葬中随葬的青铜器,其数量和组合均以酒器为主,且爵、觚、盉等酒器大都同棺木一起放在木椁之内,而鼎、鬲、簋等饮食器皿大都放在棺外。这一现象折射出(  )
A.商朝灭亡缘于酗酒荒政
B.商朝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C.商朝青铜铸造业较发达
D.商朝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均嗜好饮酒……酒器大都同棺木一起放在木椁之内”等信息可知,商朝饮酒之风盛行,酿酒业较发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酿酒业发达需要农业发展支撑,故选B项;材料主要介绍了商人喜好饮酒的习惯,酗酒荒政是商朝灭亡原因之一,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商朝贵族的饮酒嗜好,而非青铜铸造,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商朝社会阶级分化严重,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他们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
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个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摘编自白至德《传说与真实·上古时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二 西周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建立封国。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里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市外或自己的城市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内,其首领与上层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还有一些不在这一体制里的原住民,则因居住在郊野,称为“野人”。其实,这些野人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在文化上的影响。(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可得出夏商周有了共同的族称(夏,即中国);根据材料一“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可得出有了共同的地域观念;根据材料一“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可得出有了共同的祖先观念;根据材料一“在经济、文化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可得出有了共同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得出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根据材料二“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可得出军事与经济资源相互补充;根据材料二“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可得出具有戍守与管理地方的功能;根据材料二“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可得出分封对象多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可以从强化了家族观念;丰富了地方文化,促成了地方文化异质化;传播西周文化;增强华夏认同观念,春秋战国以后文化融合与大一统等角度思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经有了共同的族称(夏,即中国),有了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6分)
(2)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军事与经济资源相互补充;具有戍守与管理地方的功能;分封对象多元。(4分)
(3)强化了家族观念;丰富了地方文化,促成了地方文化异质化;传播了西周文化;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