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历程,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子目逻辑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这三个子目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体现了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即秦既有统一国家的伟大、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又有弊政的一面。
关键导览
一个核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个原因:秦因暴政短命而亡
三个重要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任务一 秦的统一
1.军事统一
(1)条件
客观 条件 ①政治: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经济: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地理: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 条件 ①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②__________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2)过程
①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__________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______。
②征服南方______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③北击匈奴:击退匈奴进攻,修筑__________。
远交近攻
咸阳
越族
万里长城
2.制度统一
制度 内容
皇帝 制度 (1)皇帝独尊: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定名为皇帝,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2)皇帝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皇位世代相传
(3)__________: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皇权至上
制度 内容
三公 九卿制 组成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三公指丞相、太尉、__________,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郡县制 主要官员由______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管理民众和治安
御史大夫
中央
3.思考:秦始皇巩固经济、文化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提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考:秦朝统一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概念阐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是与民主政体(民主政治体制)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误区警示
1.对郡县制度的认识
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郡县制不是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而是对分封制的否定。
2.宗法分封制下的“官”与秦以后的“官”的不同
西周宗法制、分封制下的“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朝以后的“官”则是皇帝任免(如郡县制的长官),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
教材隐性知识
1.观察教材P15插图《〈吕氏春秋〉书影》,思考:它反映了怎样一种历史潮流?
提示:统一成为历史大势所趋,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统一是历史的选择。
2.观察教材P16插图《里耶秦简户籍簿》,思考:里耶秦简的出土有何意义?
提示:极大地丰富了对秦代政治、经济等各项制度的认识。
3.阅读教材P16“史料阅读”《汉书·主父偃传》,据此指出秦王嬴政的历史贡献。
提示:攻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
视角1 秦统一的条件
史料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条件。
提示: 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民族交融;大一统观念形成;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视角2 秦朝巩固统一的举措史料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措施: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原因:秦征服六国,实现国家统一;商鞅变法奠基;法家学说的影响;统治者吸取战国纷争的教训。
素养阐释
1.秦统一六国的有利因素
(1)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全国统一发展。
(3)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交融,民族凝聚力增强。
(4)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剧了人民的困苦,人民渴望统一。
(5)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
(6)嬴政雄才大略,秦王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才,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方略。
2.全面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皇权独尊 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官僚政治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不再由贵族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高度集权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官员以皇权为中心,各司其职,相互监督,最终集权于皇帝
家国同治 九卿中部分官职为皇帝专设,为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两对矛盾 中央内部: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任务二 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秦的暴政 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
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______、吴广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最终失败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7年,______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 刘邦“__________”,善于用人,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陈胜
刘邦
约法三章
概念阐释
楚汉战争
又名楚汉之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
教材隐性知识
1.阅读教材P18“历史纵横”,思考:其中描述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提示:反映了秦朝的强大只是表面现象,其统治基础非常脆弱,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2.阅读教材P18“史料阅读”,思考:史料中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残暴统治。
视角1 秦朝的暴政
史料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秦朝民谣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的暴政有哪些表现,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表现: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
影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痛苦,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视角2 秦朝灭亡的启示
史料 (秦朝)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防线来……则北至阴山以南,南自五岭以南至海,秦始皇都认为应当收入版图。秦始皇对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但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要顾及实际的情形的,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激进。况且不必论理,六国夷灭,总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满怀着报仇的愤恨和复仇的希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思考:史料中“一条防线”指的是什么?根据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
提示:一条防线:长城。
原因:秦朝暴政(修建长城、秦始皇陵,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等);秦始皇的政策过于激进;六国君主、贵族的复仇。
素养阐释 秦朝速亡带来的启示
(1)在政治实践上,重视“君为政本”的治国原则,要提高治国理政者的素质和道德修养。
(2)在社会民生上,重视“民为邦本”的治国原则,要重视民生,减轻民众负担,关心人民福祉。
(3)在战争行为上,厉行“义为兵本”的治国原则,审慎对待战争,服务于人民利益。
(4)在吏治上,加强监督和约束的同时,注意提高官员道德自律。
1.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
交流交融。
2.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3.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发动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史料阅读”改编)下表关于秦朝的历史评价主要反映了( )
摘录内容 来源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C.以法治国理念的推行
D.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
D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体现了秦朝统一六国,实现了全国统一;“明法度,定律令”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从制度开创角度也体现了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影响。这些信息共同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这标志着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排除B项;“以法治国理念的推行”指的是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法治国,而材料强调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排除C项。]
√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教材知识”改编)秦统一后,建立御史府。御史府的官员被称为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丞、御史中丞,下面又设15名侍御史。御史大夫和侍御史等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他们必须精通政治、法律和军事等方面的知识。秦朝设立御史府旨在( )
A.分散丞相权力 B.提高官员素养
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君主专制
D [根据材料“由皇帝直接任命,他们必须精通政治、法律和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可知,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御史府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御史府的控制,从而掌控监察等权力,进而加强君主专制,故选D项;丞相是百官之长,掌握行政权,分散丞相权力是加强皇权的手段,不是目的,且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御史大夫分散了丞相的权力,排除A项;御史府的主要官员精通政治等知识,体现了他们本身的素养较高,看不出“提高”其素养的途径,排除B项;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御史大夫等是中央官职,看不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排除C项。]
√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8“历史纵横”改编)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就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椎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都说明( )
A.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B.分封制仍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君主专制制度阻碍历史发展
D.焚书坑儒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A [根据材料“就在一次出巡途中……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等信息可知,民众对秦朝统治的不满,说明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分封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民众对统治者的不满,表明秦朝社会矛盾较为尖锐,并非君主专制制度阻碍历史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焚书坑儒”,排除D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8“史料阅读”改编)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天下之士,斐然向……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作者意在说明( )
A.政治腐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B.秦统一天下得到了士民的支持
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郡县制的推行赢得了民众拥护
√
B [根据材料“天下之士,斐然向……今秦南面而王天下”“莫不虚心而仰上”可知贾谊认为秦朝统一后天下士人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敬畏之心,普通百姓也对皇权充满敬仰,这说明秦统一天下得到了士民的支持,故选B项;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排除A项;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是上有天子也”说明天下士人和普通民众拥护的是皇权,而不是郡县制,排除D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9“学思之窗”改编)陈胜起义后,秦民无反秦之事;齐、赵、燕、韩、魏起义反秦,其激烈程度皆不如楚;楚人反秦,气势最盛,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陈胜建立政权也号称“张楚”。由此可知( )
A.反秦力量主要来自关中地区
B.楚国旧地对秦缺乏认同感
C.郡县制治理模式缺乏合理性
D.迷信思想在民间影响巨大
√
B [根据材料“楚人反秦,气势最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国旧地的反秦情绪最为激烈,这反映出楚国旧地对秦的统治缺乏认同感,才会如此激烈地反抗,故选B项; 材料中提到的是楚地反秦最为激烈,而关中地区是秦的核心区域,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楚国旧地人民对秦的反抗,并未涉及对郡县制治理模式的评价,排除C项; 材料中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一种决心和气势的表达,并非指迷信思想,排除D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0“学习拓展”改编)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博律》中规定,百姓要如实填报户籍,不得隐瞒家内奴隶,不得未老报名,已名不报,不得以壮年报病废,已成丁报幼小等;秦简《编年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全国百姓向官府申报自己的年龄和实有土地数。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
A.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C.郡县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D.注重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
D [“不得隐瞒家内奴隶,不得未老报名,已名不报,不得以壮年报病废,已成丁报幼小等”,这些都是加强对人口和劳动力管理的措施。而“令黔首自实田”则是要求百姓真实地申报自己的土地数,这是加强对土地和财产管理的措施。以上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基层社会,确保国家税收和征发徭役的准确性,故选D项;材料中并没有关于行政成本的相关描述,不能得出“增加”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博律》和《编年纪》中对百姓申报内容的相关规定,不能说明秦代形成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排除B项;秦朝郡县制确实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但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1.某高一学生在学习秦朝历史后摘录的笔记内容: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该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A.秦统一的背景 B.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C.秦统一的过程 D.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课时分层作业(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秦统一的背景通常是指秦统一六国之前,秦国自身具备的优势条件以及当时的时代形势等因素,比如秦国商鞅变法后实力增强、战国时期长期战乱,人们渴望统一等,而题干所描述的是秦国具体灭掉六国的时间及方式,并非统一前的背景,A项错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有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修筑长城,修建驰道等,重点在于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维护统治的举措,题干内容与之不符,B项错误;题干明确指出“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这清晰地阐述了秦国逐步灭掉六国实现统一的过程,C项正确;秦统一全国的意义一般指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等,题干内容未涉及,D项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上述秦朝的举措( )
A.解决了边境上匈奴的威胁
B.加强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C.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巩固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有利于北部疆域的稳定,强化了对北部疆域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统一,故选D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秦朝对北方匈奴的措施,与西南边疆的管理无关,排除B项;实现对地方垂直管理指的是郡县制,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秦朝建立后,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等措施。这些措施( )
A.导致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B.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促进了租庸调制的实施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秦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如繁重的赋税、徭役,严酷的法律等,而不是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以及编制户籍等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是有积极意义的,并非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A项错误;统一车轨,有利于交通运输和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军事行动,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统一文字,使得全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顺畅,政令能够更好地传达,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的认同感;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便了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全国经济的统一和发展;编制户籍,便于国家对人口的管理和赋税的征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些措施都从不同方面巩固了秦朝的统一,B项正确;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建立后实行“焚书坑儒”等政策,对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并非推动百家争鸣的出现,C项错误;租庸调制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商鞅变法期间,秦国在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秦统一后,进一步推广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刺史制
√
A [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局部地区推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郡县制,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秦朝形势图,我们可以直接了解秦朝的( )
①疆域四至 ②行政制度
③民族关系 ④法制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疆域四至:从秦朝形势图中,可以清晰看到秦朝的边界范围,从而了解到秦朝疆域的四至,比如最北到九原郡等,所以①能从图中直接获取。行政制度:图中明确标注了众多郡,如渔阳郡、临淄郡等,这体现了秦朝实行郡县制这一行政制度,所以②能从图中直接了解。民族关系:图中出现了东胡等部族界,反映出秦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及关系,所以③能从图中直接看出。法制建设:在给定的秦朝形势图中,没有任何关于秦朝法制建设的相关信息,所以④无法从图中获取。综上,①②③可以从图中直接了解,A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北逐匈奴、建筑长城,南抚夷越、修筑灵渠,并且大量移民南北边地进行屯戍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修长城阻止了匈奴的袭扰
B.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思想
C.修灵渠沟通了黄河和长江
D.移民屯戍有利于促进边地开发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大量移民南北边地进行屯戍,有利于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到边地,促进边地的开发,故选D项;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匈奴的袭扰,但“阻止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中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在巩固边疆、加强对边疆地区统治方面的举措,并未体现“以法治国”思想,排除B项;灵渠沟通的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而非黄河和长江,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下列最利于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 )
A.推广儒家思想 B.建立皇帝制度
C.实行郡县制度 D.统一文字货币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教育体系”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货币,有利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传承、教育发展、文书传递等,从而巩固统一,推动中华文化认同,故选D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没有推广儒家思想,排除A项;建立皇帝制度可以强化专制统治,影响后世政治制度,但对于“文化认同”不能带来最直接的推动,排除B项;实行郡县制度可以强化中央集权,影响后世政治制度,但不能直接推动“中华文化认同”,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意在( )
A.发展教育事业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专制统治 D.强化地方治理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材料反映了秦始皇下令焚烧除《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诗》《书》,保留医药、卜筮、种树的书,禁止私学,禁止谈论《诗》《书》,禁止批评时政,这体现了文化专制,有利于加强专制统治,故选C项;秦始皇焚烧诗书和文化典籍不利于发展教育事业,排除A项;促进民族交融与具体的民族政策有关,排除B项;强化地方治理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有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三十三年,“诸尝逋亡人……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秦朝的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地方割据
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意在巩固国家统一
D.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虽然秦朝采取这些措施对地方势力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但“消除了地方割据”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题干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主要是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诸尝逋亡人……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是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巩固,这些措施主要针对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及边疆的管理,并非直接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B项错误;“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将地方豪强迁到咸阳,便于中央对他们的控制,削弱地方势力,防止地方割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诸尝逋亡人……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通过移民戍边,开拓边疆地区并设立郡县管理,抵御匈奴,这些举措都有利于秦朝疆域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因俗而治”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特点进行治理,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按照不同民族风俗进行治理的相关内容,D项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历史学家卜宪群指出:“秦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B.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C.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秦朝建立后……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可知,卜宪群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其未能有效处理与六国故地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对民间舆论的过度管控以及高压政策的效果有限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选D项;题干主要反映秦亡不仅仅是因为暴政,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不能得出秦朝农民起义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是题干涉及的原因之一,不够全面,排除B项;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是题干涉及的秦亡原因之一,不够全面,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2023·6月浙江卷·T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海内为郡县”“天下……于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地方设郡县,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故选B项;“终结”说法错误,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缘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里耶秦简多是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官府档案。下图是里耶秦简之户籍簿和司法文书(局部),它说明( )
A.秦朝最早在洞庭地区实行郡县制
B.秦代官方文书不一定尽用小篆体书写
C.商鞅变法后秦按户籍征发赋役
D.秦朝曾迁徙楚国贵族豪强到巴蜀等地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可以发现秦朝官方文书并非完全统一的小篆体,尽管秦朝官方确实推行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地域、时间、书写者习惯等因素,字体可能会有所变异,这两份档案的文字风格就反映了这一点,故选B项;图片中并未直接提及秦朝在洞庭地区最早实行郡县制的信息,郡县制虽然是秦朝的重要行政制度,但仅凭这两份档案无法断定其起源地或最早实施地点,排除A项;图片中的户籍簿确实表明了秦朝有户籍制度,但并未直接说明这是商鞅变法后的结果,也没有提及按户籍征发赋役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图片没有提及任何关于迁徙楚国贵族豪强到巴蜀等地的信息,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秦始皇将分散于天下的六国贵族都迁徙到咸阳居住,并收缴普天下的兵器,聚集于咸阳,熔铸成钟鐻。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社会平等
C.彰显皇恩浩荡 D.缓和社会矛盾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将六国贵族迁徙到咸阳居住,便于对他们进行监视和管控,削弱了他们在原属地的影响力,防止其复辟叛乱,收缴天下兵器熔铸,减少了民间武力反抗的可能,这两项措施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秦朝的统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秦朝是封建专制政权,其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并非促进社会平等,排除B项;秦始皇收缴兵器并不能彰显皇恩浩荡,排除C项;迁徙六国贵族和收缴兵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而不是缓和,比如六国贵族失去原有的地位和权力,百姓失去兵器也会心生不满,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4.据《秦律》记载,秦朝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的,予以赏赐;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掌管农事的小吏),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耕牛评比反映了秦朝( )
A.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B.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动物保护意识较强 D.赋税收入得以保证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题干中对于耕牛评比的规定,主要围绕农业生产中耕牛的饲养和使用,并未体现出任用酷吏治理地方,A项错误;秦朝对耕牛进行定期评比,成绩优秀予以赏赐,低劣的进行申斥和处罚,且对用牛耕田时牛腰围减瘦的主事者进行笞打,耕牛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对耕牛如此重视,其目的是保证耕牛的良好状态,从而推动农业生产,这充分反映了秦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B项正确;秦朝对耕牛的这些规定,核心是为了服务于农业生产,并非单纯的动物保护意识,C项错误;题干中关于耕牛评比的内容,没有直接涉及赋税收入的问题,D项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制度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封”字在金文中通常与分封制相关,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较弱。而“郡”字则与郡县制紧密相关,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对中央负责,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集权。从“封”到“郡”的转变,反映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显著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封”和“郡”的字形结构主要反映了行政单位的名称或性质,并非直接体现统治区域的扩大,排除A项;国家统一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仅凭“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和“郡”的字形结构区别,无法直接推断出国家统一的实现,排除C项;西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分封制,而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开始全面推行的行政制度,虽然郡县制在某些方面可能受到了西周制度的影响,但从“封”和“郡”的字形结构区别中,并不能直接推断出郡县制借鉴了西周制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6.秦律规定,迁移户口者,须事先申请,经批准,办妥更籍手续后方能生效,否则要受到严厉制裁;若发现隐匿人口或以小报老、以壮报残,里典、伍老及同伍邻人不予告发,要受到经济处罚及流放。秦朝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中央集权 B.保障赋役征发
C.掌握人口实况 D.加强君主专制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强化中央集权主要侧重于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比如实行郡县制等,题干中主要围绕人口管理相关规定,与削弱地方权力以强化中央集权关联不大,故A项错误;秦律对户口迁移、人口隐匿等情况进行严格规定,目的是准确掌握人口数量和状况,因为古代赋役征发是以人口为重要依据的,只有准确掌握人口,才能保证赋役的顺利征发,这符合秦朝统治者的利益需求,故B项正确;掌握人口实况是手段,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基于人口情况来保障赋役征发等实际统治需求,故C项错误;加强君主专制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等方面的关系,题干内容主要围绕人口管理,与君主专制的加强并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材料二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府。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三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三公”分别指哪些大臣?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央政治制度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大规模推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4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秦攻灭六国。第二小问,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秦王”指的是秦始皇,他通过战争逐步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并且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他的贡献在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分别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中丞相负责行政事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这种中央政治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使得皇帝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国家,故这一制度是三公九卿制度。
第(3)问,根据材料三“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了巩固统一,还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加强控制与管理,采取了多种措施,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事件:秦攻灭六国。
最大贡献: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2)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央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度。(4分)
(3)措施: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轨和货币,修长城,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订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焚书坑儒等。(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