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3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本单元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封建国家分裂与民族交融及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该时期,中华文明曲折发展,逐步走向繁荣。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封建国家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随着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初见成效,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隋唐时期(581—907年)
581年隋朝建立,短暂而亡。618年唐朝建立,前中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文明呈现重要创新;唐朝儒学复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唐朝由盛转衰,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隋唐时期,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艺术辉煌灿烂,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子目逻辑
本课将相关内容分为三个子目进行叙述。首先讲授时间最早的三国和西晋。西晋灭亡之后全国进入长期分裂状态,基本格局是南北对峙。对此,课文中先讲南方,后讲北方。这主要是因为从政权演变的角度来讲,南方的东晋对西晋有直接继承关系,而北方的北朝为以后隋唐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关键导览
一个特征:封建国家分裂
两个核心:政权更迭频繁;民族交融发展
三项内容:士族制度、江南经济发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任务一 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220—280年)
政权 建立 都城 特点
魏 220年,______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 洛阳 魏国国力较强,略占上风
曹丕
政权 建立 都城 特点
蜀 221年,刘备建立,史称蜀汉 ______ 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吴 229年,______建立,国号吴 建业
成都
孙权
2.西晋统一(266—316年)
(1)条件:266年,________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完成:280年,西晋灭吴。
(3)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司马炎
概念阐释
军阀
自成派系的军事集团。“军”即军事,“阀”指有功劳或有权势的家庭。一国之内,自成派系的军事集团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在一个国家内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此即军阀割据。
误区警示
三国鼎立的局面不是历史的倒退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不能认为三国代替东汉是历史的倒退。
教材隐性知识
1.观察教材P28《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试从地理因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示: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2.观察教材P29《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分析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提示:特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影响:少数民族内迁后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促进了民族交融。但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使民族矛盾加剧,内迁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资源,推动南方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视角 三国鼎立
史料
思考: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经济原因。
提示: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再加上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魏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
素养阐释 全面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农民起义的推动。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促使形成三个较大的集团,那就是魏、蜀、吴三大政权。
(2)经济发展的局限。孙权发展了江南经济,刘备发展了西川经济,这给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全中国,从而最终出现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
(3)地域条件的限制。从地理条件来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魏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一时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
(4)明确的战略规划。刘备和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就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分天下,然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且各大集团也一直在坚定不移地执行着三国鼎立的战略规划,这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原因。
任务二 东晋与南朝
1.东晋(317—420年)
政权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______重建晋朝
士族 制度 成因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影响 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建康
势力状况 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______南岸附近;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黄河
2.南朝(420—589年)
(1)政治
政权建立 自420年______建宋开始的170年间,宋、____、梁、陈(合称南朝)先后统治南方,与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
南北对峙 与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形成对峙局面
刘裕
齐
(2)经济——江南开发
思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有何影响?
提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农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工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概念阐释
门阀士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地主阶层。东汉时期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是门阀士族的前身,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门阀士族在东晋臻于鼎盛,为确保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讲郡望、谱学,严禁士庶通婚,形成严格的等级划分。
误区警示
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落后于北方。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30“历史纵横”,思考:“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
视角1 东晋政治
史料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
——摘编自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思考:概括东晋时期政治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基本特征:士族专权,与皇权共治。
影响:世家大族长期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视角2 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史料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沈约《宋书》卷五十四
思考:史料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发展: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素养阐释
1.士族制度的特点
(1)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文化: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2.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劳动力、 技术 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社会环境 北方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自然条件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政府政策 统治者实行一些利于生产的措施
劳动人民 辛勤劳动
影响 经济发展 促进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江南经济逐渐赶上黄河流域,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民族交融 推动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国家统一 为隋唐实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1.十六国
(1)政权组成: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______。
(2)民族交融:内迁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______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______的典章制度;各族之间的差异慢慢缩小。
任务三 十六国与北朝
成汉
中原
汉族
(3)淝水之战
背景 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4世纪下半叶,______统一北方
概况 前秦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
结果 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民族矛盾加剧
前秦
2.北朝
(1)北魏统一北方:_____年。
(2)孝文帝改革
439
时间 5世纪后期
措施 迁都______,改籍贯;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洛阳
意义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__________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隋唐盛世
(3)北魏的分裂
概念阐释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通过频繁接近、了解、学习、认同,民族特征不断趋同,民族边界日益模糊,逐渐形成一个更大的相互包容的民族共同体的过程。民族交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交融。
误区警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是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大大促进了民族交融,需要注意民族交融具有双向性特征,不能理解为单向的。
教材隐性知识
1.阅读教材P31《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思考:十六国的统治者在族属上有何特点?在国号上有何特点?
提示:族属特点:多为内迁少数民族。国号特点:直接采用前代中原王朝国号,如“汉”,或华夏族建立国家的国号,如“夏”“秦”“燕”等。
2.阅读教材P33“问题探究”,思考: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内容?目的是什么?
提示:内容:改姓氏。目的: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视角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史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提示:方式多样;以汉化为主;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视角2 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料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交融,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提示:历史影响:孝文帝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素养阐释 多元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原因 根本 原因 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具体 原因 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进
方式 民族 迁徙 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与北方汉族人民交错居住
联合 斗争 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友好 往来 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改革 推动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封建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是西晋的短暂统一。
2.东汉到西晋与东晋时期的人口迁移不同:前一次是从北方荒漠草原迁往黄河流域;后一次是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中国历史的大分裂时期,也是南方经济大开发时期,也是各民族的交融时期。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是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大大促进了民族交融。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1“教材知识”改编)匈奴人刘渊为冒顿单于之后,因西汉曾经以公主和亲冒顿,故冒姓刘氏,称汉王,建立汉国(304—329年)。刘渊称汉王后下令说:“昔我太祖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这表明( )
A.汉代民族交流交融加速 B.民族政权华夏认同增强
C.匈奴政权统治基础薄弱 D.汉匈政治联系日益密切
B [材料中提到刘渊是匈奴人,但其以汉高祖刘邦的后代自居,称汉王,并建立汉国。他下令继承汉高祖的事业,这表明他认同自己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并且试图通过建立政权来增强这种认同。这种做法体现出民族政权华夏认同增强,故选B项;材料中刘渊建立的政权是在十六国时期,虽然建立汉国,但不属于汉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匈奴贵族对汉民族的认同,未涉及匈奴政权统治基础,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刘渊的做法和主张,并未提及汉匈之间的政治联系情况,排除D项。]
2.如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
A.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B.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C.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局面
D.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B [根据题图信息“流民南迁方向”“鲜卑”“氐”“匈奴、羯”可知题图所描述的历史现象是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与当地汉人交错居住,另一方面中原地区的士人南迁,加快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B项;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通往的方向是中亚和西亚地区,排除A项;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灭陈,实现了国家统一,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分裂局面,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D项。]
√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9“教材图片”改编)如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据此可知,当时( )
A.羌族完成了内迁的历史进程
B.西晋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内迁少数民族取代西晋政权
D.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
B [印文“晋归义羌侯”反映了西晋政府对内迁少数民族的认可和册封,这体现了西晋政府对民族交融的包容态度。同时,羌族酋长接受西晋的册封,也说明他们愿意融入西晋社会,接受西晋的统治和文化。这些现象都表明西晋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确实在加强,故选B项;仅凭材料无法体现羌族完成内迁的历史进程,排除A项;虽然内迁的少数民族与西晋政府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他们并没有直接取代西晋政权,西晋政权的覆灭主要是由于内部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外部的民族入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前秦是东晋时期的一个政权,由氐族人苻坚建立,并在后来统一了北方,但这一事件发生在西晋灭亡之后,与印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不符,排除D项。]
√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0“学思之窗”改编)梁人沈约所著的《宋书》记载,元嘉(424—453年)末年,“兵车勿用,民不外劳”“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记载反映了( )
A.梁朝重视社会经济发展
B.六朝时江南开发的情景
C.宋国崇尚黄老无为思想
D.大批北方人民流亡南方
B [根据材料可知,《宋书》记载了刘宋王朝末年的社会景象:社会秩序相对安定,荆州富庶,扬州地区农业、渔业、林木业和丝织业均得到发展,反映了当时江南开发的情景,故选B项;元嘉是南朝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宋书》记载的是刘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涉及刘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未提及治国思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嘉末年江南得到开发的场景,并未涉及江南开发的原因,排除D项。]
5.(2025·河南适应性考试·T3)南朝名士交会,每以策试争胜为乐事,一改旧时崇尚清谈之风。士族之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精研经史文学,求以对策考试入仕为官,因此由察举与学校入仕者日益增多。这反映该时期( )
A.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
B.九品中正制逐渐转型
C.考试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D.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
√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3“问题探究”改编)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据此( )
A.北魏拓跋氏出于黄帝有了确凿的证据
B.改鲜卑姓为汉姓消除了北方民族矛盾
C.拓跋改为元姓体现中华传统哲学思想
D.改革提升北魏国力推动北方重新统一
√
C [材料中魏主称“魏之先出于黄帝”,这只是一种自我表述,并没有确凿的考古或其他可靠证据来证实北魏拓跋氏出于黄帝,A项错误;改鲜卑姓为汉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但说“消除了北方民族矛盾”过于绝对,民族矛盾的解决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改姓这一举措不可能完全消除民族矛盾,B项错误;材料提出“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里将“土”视为万物之元,体现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中对“土”这一元素的重视和认识,拓跋改为元姓与这种思想相关,C项正确;材料仅阐述了改姓这一改革措施,未提及该措施对提升北魏国力以及推动北方重新统一的作用,不能从给定材料得出此结论,D项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
A.打败匈奴,占领草原 B.发展经济,劝课农桑
C.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D.结束分裂,统一中国
课时分层作业(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诸葛亮想兴复汉室,曹操想统一天下,他们的共同理想是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无论是诸葛亮还是曹操,他们的主要目标都不是打败匈奴,占领草原,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中原地区以及南方的领土,主要是应对国内的割据势力,排除A项;发展经济,劝课农桑是增强国家实力,完成统一的手段,不是他们的理想,排除B项;诸葛亮是为了兴复汉室,曹操是为了统一全国,都不是为了割据一方,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据记载,曹丕在接受汉帝禅位后,立即实施了迎合中原名门望族的九品中正制;孙权的家族久居江东,在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中颇受拥戴;“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也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而得以称帝。该局面的形成根源于( )
A.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B.农业生产格局的变化
C.农民与地主矛盾的激化
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魏蜀吴三国实行有利于各地地主的政策,是出于谋求不同地区地主支持的原因,而国家出现分裂则是由于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各地经济的发展具有分散性,进而导致政权的分立,故选A项;材料强调地主阶级支持,未提及农业生产格局,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体现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与题干中各政权依靠地方势力建立政权的关系不大,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麋竺原为徐州富商,后率二千“奴客”追随刘备,刘备“赖此复振”;鲁肃原为淮南大户,后“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入吴,周瑜将之推荐给孙权并得到重用。这些人士的南下( )
A.导致了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B.推动了南北之间经济交流
C.有助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改变了中国古代历史走向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麋竺、鲁肃等“富商”“大户”带领“奴客”等南下投靠刘备、孙权等割据一方豪杰,因为他们的到来,刘备、孙权的势力得到壮大,形成能够与曹操相抗衡的力量,有助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故选C项;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排除A项;“南北之间经济交流”指的是中国古代南北方之间的商品流通、资源交换、技术传播等一系列经济活动,排除B项;这些人士的南下对局部势力发展有影响,但并不能改变中国古代历史走向,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中①政权统治时期
( )
A.开辟了丝绸之路
B.实现了短暂统一
C.发行了纸质货币
D.出现了活字印刷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题干和图示可以推断①政权代表的是西晋。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统一王朝,由司马炎建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下面是三国至南朝时期,交州、广州地区行政区划变置统计表。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区划层级增加 B.豪强势力膨胀
C.社会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显著
√
孙吴 西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州数 2 2 2 3 3 26 27
郡数 16 17 22 38 55 80 85
县数 94 121 197 241 320 不明 29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材料反映了交州、广州地区在三国至南朝时期设置的州、郡、县数量越来越多,而交州、广州处于南方地区,这说明交州、广州地区的人口增多,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故选C项;从三国至南朝时期,交州、广州地区一直都有州、郡、县,排除A项;“豪强势力膨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相互交往、交流过程中发生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上的兼收并蓄,表现为民族特征的不断趋同和民族界限的不断模糊,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南北朝时期,北方主要使用谷帛等实物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不断地扩大。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B.南方冶金技术高于北方
C.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D.北方制造货币的金属缺乏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因此,在战乱不断的北方,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实物如谷帛等作为交易媒介,这些实物具有直接的使用价值,且不易受战乱影响。相比之下,南方地区在南北朝时期相对较为安定,政治环境较为稳定,这为金属货币的使用和流通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A项;冶金技术是金属货币生产和流通的基础,但题目中并未提及冶金技术的具体差异,而且,冶金技术的高低并不直接决定货币的使用范围,更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要的是社会环境和经济需求,排除B项;虽然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所发展,但“高于”说法错误,此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C项;金属的缺乏可能会影响货币的生产,但南北朝时期北方并非全面缺乏金属资源,更重要的是,金属货币的缺乏可以通过贸易和交换来弥补,并不足以用来解释为何北方更倾向于使用实物交易,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打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融
D.加快了南北对峙的形成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流亡南迁,在开发江南的过程中与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选C项;280年西晋统一中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B项;383年淝水之战后,东晋取得胜利,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魏书·列传·卷九》记载,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
A.迁都洛阳 B.改说汉语
C.改穿汉服 D.与汉族通婚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材料“北语”即北方各族方言,“正音”即汉语,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改说汉语的措施,故选B项;材料强调孝文帝重视语言统一,对不同年龄官员所说语言采取灵活处理的方式,没有涉及从平城迁都洛阳,排除A项;改穿汉服指北魏官民穿着汉族服饰,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与汉族通婚指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先后在平城南郊和洛阳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旨在( )
A.学习汉族文化礼仪 B.推动各民族的交融
C.宣扬儒家正统思想 D.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堂在古代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象征着政权的正统性和权威性。孝文帝通过恢复这一传统礼仪建筑并进行相应活动,向民众展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地位,有利于巩固统治,故选D项;学习汉族文化礼仪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本目的还是实现政权的稳定和合法化,排除A项;虽然此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民族的交融,但这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宣扬儒家正统思想是手段,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某学者论曰:“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社会进步通常具有曲折性
B.改革往往导致历史的倒退
C.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灭亡
D.民族交融不利于统治稳固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根据材料“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追难孝文”可知,该学者认为孝文帝驾崩之后,北魏政权不能继续改进,急速腐化,最终导致政权崩溃,是因为继任者不能深入改革,因此北魏的灭亡不能归咎于孝文帝改革,由此可知,社会进步往往具有曲折性,不能一蹴而就,故选A项;改革本质上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有利于历史的前进发展,排除B项;“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说明C项与材料观点相反,材料主要肯定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性,排除C项;民族交融有利于缩小社会差异,促进统治秩序的稳定,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孙吴政权实行的“兵业”屯田制,让士兵一面打仗,一面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又把山越等少数民族从山林中迁出,使其依附于将领和大官僚地主,以强行开发土地。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提高了南方农耕经济的水平
C.加速了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
D.改变了江南农业落后的局面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吴政权实行“兵业”屯田制、迁少数民族发展农业,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提高江南地区粮食产量和农耕经济水平,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加速了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不符合史实,并立对峙的三国时期,不利于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排除C项;“改变了江南农业落后的局面”说法过于夸大,此时江南才得到初步开发,只能说“使南北经济差距有所缩小”,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有学者分析西晋灭亡原因时指出,司马炎袭位是依靠门资,平吴之后更是耽于游宴;他重用的“八公”也不过是攀龙附凤、阿意苟合之人。该学者意在批评西晋( )
A.崇尚清谈 B.制度僵化
C.政治腐败 D.士族专权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学者认为西晋时期的统治者耽于享乐,选拔的官员也没有真才实学,其旨在批评西晋时期腐败的政治导致西晋灭亡,故选C项;“崇尚清谈”不符合题意,崇尚清谈者是玄学家——逃避现实政治者,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对西晋制度以及制度是否僵化进行描述,排除B项;“士族专权”不符合题意,与材料司马炎重用的“八公”是“攀龙附凤、阿意苟合之人”相悖,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2024·河北卷·T3)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
A.缩小了南北差距 B.奠定了统一基础
C.丰富了文化内涵 D.拓展了文学题材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川”字在南北朝之前仅指“水道、河流”,但在《魏书》中的地名如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川”被赋予了鲜卑语中“荒野、荒滩草原”的含义。这种变化表明随着民族的交融,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使得原有的汉字意义得到了扩展和丰富,从而增添了文化内涵,因此,这种民族交融的过程为文化内涵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深度,故选C项;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并未直接缩小南北的经济文化差异,排除A项;题目仅仅描述了“川”字在民族交融中词义的变化,没有涉及统一基础的问题,统一基础的奠定通常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讨论的是地名中字词意义的变化,而非文学题材的拓展,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4.(2024·全国新课标卷·T2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废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材料中的“禅让”实际上是权臣在公卿大臣拥戴下的改朝换代,在此背景下,特权阶层的利益得以保全,由此可知,“禅让”反复出现体现了对特权阶层利益的维护,故选C项;虽然“禅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暴力冲突,但并不能保障政治和平稳定,也不是真正废弃血缘世袭传统,排除A、B两项;权臣逼迫下的“禅让”否定了儒学的“忠”,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公元422—423年,北魏向南朝宋发起战争,夺取了刘宋以金墉、虎牢、滑台、洛阳等河南四镇为核心的黄河下游以南地带,取得了战争胜利,即魏宋河南之战。这一战争客观上( )
A.推动了民族交融 B.奠定了对峙格局
C.缓解了民族矛盾 D.促进了江南开发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根据材料“北魏向南朝宋发起战争……即魏宋河南之战”及所学知识可知,魏宋河南之战客观上为南北方民族交流提供了途径,推动了民族交融,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政治格局为“南弱北强”,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的爆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矛盾,排除C项;材料强调这一战争客观上为民族交流提供了途径,但并未提及“江南开发”,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6.图1、图2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砖画,可以印证当时( )
A.民族关系的双向互动
B.绘画体裁的多种多样
C.边疆经济的繁荣发展
D.戍边军民的鱼水之情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根据题干砖画内容可知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发展“农耕”,北方汉族也在适应“蒸馍”和“烙饼”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由此可见当时北方民族关系存有双向互动,故选A项;材料仅反映“墓室砖画”这一绘画类型且砖画内容仅涉及生产生活,无法推断出绘画体裁的多样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具体展示边疆各方面经济的状况,所以无法推断出边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排除C项;题干砖画内容没有展示戍边军士的生活,无从推出军民间的鱼水之情,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政权汉化的特点及影响。(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可得出各族同源同祖;根据材料一“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和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如政治上: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统一;经济上:西汉帝国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思想文化上: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可得出由不自觉到主动推进;根据材料二“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可得出全面汉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他的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适应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2分)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统一;西汉帝国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4分)
(2)特点:由不自觉到主动推进;全面汉化。(2分)
影响:适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