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3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子目逻辑
本课有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为文化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以及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并列关系。
关键导览
一条道路:丝绸之路
两大特征:多元并蓄、成就辉煌
三大圣人:“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
四个角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
任务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道、佛的融合
时期 内容
魏晋 南北朝 (1)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2)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时期 内容
隋朝 儒学家提出“____________”,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理论
唐朝 统治者奉行__________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
三教合归儒
三教并行
2.反佛斗争
原因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钱财;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财政收入
表现 南朝______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影响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其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范缜
3.儒学复兴运动
原因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巩固______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表现 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__________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儒学
封建纲常
误区警示
佛教本土化不是世俗化
佛教本土化是指佛教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产生禅宗等本土教派,而世俗化是指宗教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和影响深远,这与佛教在隋唐时期发展的史实不相符。
视角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史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神情。
思考:史料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民族交融加强;士人阶层兴起,消极避世;儒、佛、道思想并立,魏晋玄学的形成。
视角2 唐代儒学的发展史料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唯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
提示: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素养阐释 魏晋南北朝思想领域的变化
(1)魏晋时期哲学风尚与两汉时期相比产生很大的变化。魏晋南北朝哲学发展的特点之一便是玄学的兴起。但此时的儒家学说仍是官方学术,因此有些玄学家就强调协调名教与自然。
(2)佛、道两教也在发展。这一时期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获得长足发展,在生命学说和自然学说方面创获颇多。道教的融合性很强,多有借取、融合儒、佛的倾向。
(3)佛教开始本土化。大量的佛经被翻译并且结合中国本土情况进行重新诠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神不灭论等都带有以玄学道家解释佛家的色彩,有助于中原人士对佛学深刻的理解。隋唐时期很多的佛教宗派,也都源自这时。
任务二 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______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______分别被誉为“______”和“诗圣”。
建安
杜甫
诗仙
2.书法
时间 成就
魏晋南 北朝 (1)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2)东晋________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 (1)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2)________的颜体和________的柳体最为有名
王羲之
颜真卿
柳公权
3.绘画和石窟艺术
绘 画 东晋 ________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__________》
隋唐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________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________被尊为“画圣”
石窟 艺术 山西大同__________、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________
顾恺之
洛神赋图
人物画
吴道子
云冈石窟
莫高窟
教材隐性知识
1.阅读教材P46“史料阅读”,思考:为什么元稹和白居易的诗能够广泛流传?
提示:二人的诗歌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平易近人,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受到人们的喜爱。
2.观察教材P47《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思考:画作体现了作者绘画的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强调绘画时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以形写神”,同时比较准确地描绘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
视角 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史料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呼唤来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英国学者韦尔斯描述道:在整个7、8、9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许许多多中国人生活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
提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科举制的推动;文化政策开明(兼收并蓄)。
素养阐释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方面 阐释
前提 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政策 隋唐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
民族 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交融
对外 中外交往频繁,文化上吸取了外来优秀成分
基础 隋唐继承发扬了历代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任务三 科技
类别 成就
数学 南朝________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_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______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祖冲之
齐民要术
裴秀
类别 成就
建筑 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已有了______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______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____________长度
医学 ________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赵州桥
雕版
火箭
地球子午线
孙思邈
唐本草
概念阐释
1.《齐民要术》
“齐民”即有户籍的农民,“要术”即谋生的主要技术,“齐民要术”的意思是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技术。“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2.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人的重要发明,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视角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
史料
类别 项数
数学 22
天文历法气象 25
地学 25
化学 9
类别 项数
农学 25
机械 7
水利 7
轻工 8
兵器 8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提示: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集中在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方面,体现了重实用、服务于农业的特点。
素养阐释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文化差异很大)。
(2)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佛教与反佛斗争激烈)。
(4)科技成就突出(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等)。
1.佛学交流
任务四 中外文化交流
主体 内容
中国与 印度、中 亚之间 (1)从东汉到北朝,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的______到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的______到天竺取经
法显
玄奘
2.其他方面
(1)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______、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______、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主体 内容
中日和中 朝之间 (1)唐朝______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2)日本、新罗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
鉴真
新罗
广州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49《唐招提寺》图文信息,思考:我们能获取哪些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信息?
提示:唐招提寺是日式唐代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建筑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反映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
视角1 唐文化圈的形成
史料一 关于唐文化圈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它的形成是由于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取军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领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建立一种君臣关系。
史料二 唐王朝的强大和文化上的繁荣,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上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引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
——摘编自《中外关系史论丛》
思考:史料一与史料二对唐文化圈的形成问题看法有何不同?
提示:不同:史料一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由于唐朝对周边国家采用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强制手段。史料二认为唐文化圈的形成是由于唐朝繁荣的文化对周边落后国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周边国家引进唐文化并结合本国特点加以吸收和消化。
视角2 唐文化对外交流的影响
史料 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抵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
——摘编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
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
提示:影响:文化开放性扩大了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密切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素养阐释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1)交往范围广泛: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范围之广,历史少见。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
(3)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5)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儒学家提
出的“三教合归儒”指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未改变。
2.道教的产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视现世的特点;佛教进入中国后,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使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同时,唐朝社会的变迁也对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
4.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唐朝兼容并包的对外
政策,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5“历史纵横”改编)魏晋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士人阶层的扩大 B.造纸技术的提升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政治斗争的残酷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残酷,国家分裂,促使“清静无为”式的魏晋玄学的产生,故选D项;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形成,A项与魏晋时期史实不符合,排除;造纸技术提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不符合史实,且与魏晋玄学的兴起没有因果联系,排除C项。]
√
2.南朝时期,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思想家是( )
A.范缜 B.董仲舒
C.韩愈 D.黄宗羲
A [范缜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了“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思想,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肉体是精神的基础,精神依附于肉体,有力地批判了佛教的神不灭论,所以A项正确;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主张,其思想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与题干中针对佛教形神观点进行反驳的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韩
愈是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主要倡导古文运动,排斥佛老,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但他并没有像范缜那样从形神关系角度对佛教观点进行针对性批判,故C项错误;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他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其思想主要围绕政治、经济等方面,与题干所涉及的形神关系问题不相关,故D项错误。]
√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6“史料阅读”改编)白居易的作品“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于是他的作品被印刷,在市场上售卖。由于读书人增多,于是又有了字书、韵书等资料工具书的刻印。这些可用于说明( )
A.社会需求推动印刷术的发展
B.唐朝推行开放的文化政策
C.世俗文学成为当时主流文化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白居易的作品特别受欢迎,被广泛印刷,于是促进了工具书的刻印,这说明社会需求推动印刷术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强调由于白居易的作品被大众喜欢,为了满足读书人的需要而促进工具书的刻印,这与唐朝文化政策无关,排除B项;“主流”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并无有关科举的内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社会需求推动印刷术的发展,排除D项。]
√
4.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东晋画家是( )
A.王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吴道子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知名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故选C项;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世称“书圣”,排除A项;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B项;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排除D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8“学思之窗”改编)《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反映出作者的观念是( )
A.劝课农桑 B.戒奢从简
C.工商皆本 D.重农抑商
√
D [根据材料“舍本逐末,贤哲所非”可知,材料体现了作者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的思想,即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故选D项;劝课农桑指的是在中国古代,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督促和勉励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它涉及鼓励和督促农民从事种植庄稼和养蚕等农业生产活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戒奢从简的意思是指戒除奢侈繁杂,采取简单简洁的生活方式,材料反映出作者的观念是重农抑商,未涉及戒奢从简,排除B项;工商皆本的意思是指工商业在社会财富的增值过程中具有与农业同样重要的地位,工商皆本与材料“舍本逐末,贤哲所非”的说法不符,排除C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9“教材图片”改编)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该时期( )
A.出现儒佛道三教并行
B.修建了沟通南北的运河
C.设置通判监察地方官
D.外贸是重要的财政来源
√
A [根据题图信息可知,海、陆丝绸之路都比较繁荣,且扬州、广州等地是重要的贸易港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由此可以判断题干信息反映的历史时期为唐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儒佛道三教并行,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这主要体现了( )
A.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深蒂固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嬗变
C.儒道佛等思想合一的趋势 D.文人乱世中的精神追求
课时分层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阶段”“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文人抑郁不得志,因此尽量回避政治,研究玄学、养生等,因此材料体现了文人乱世中的精神追求,故选D项;养生不一定就是用封建迷信手段,养生思想不等于封建迷信思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魏晋儒学受佛道冲击,但依然是主流价值观,排除B项;材料中表述的养生学没有明显的儒佛道合流的特征,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盂兰盆经》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及做儿女的应如何报答父母深恩,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汉文帝为母“亲尝汤药”的故事内涵相契合。这体现了( )
A.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
B.佛教思想已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思想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佛教经典《盂兰盆经》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及做儿女的应如何报答父母深恩,这是通过佛经来实现教化功能,而中华传统文化中汉文帝为母“亲尝汤药”的故事也是一种文化领域中的社会教化手段,所以二者都体现出了思想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D项;唐朝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佛教思想在中国古代始终未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题干所述属于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内容和功能方面的相似之处,并未涉及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陶渊明《桃花源记》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表达的思想理念是( )
A.为政以德,顺应民心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D.以法治国,富国强兵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可知,他们为躲避秦时战乱,来到桃花源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体现了道家的隐世观点,即明万物之道而顺其道,人虽存于世但隐于世,与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相符,故选B项;为政以德,顺应民心是儒家思想,儒家倡导积极入世,与材料主旨“隐世”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隐世”,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是指无等级差别的爱人,反对战争,提倡节俭和才能,两者不相关,排除C项;以法治国,富国强兵是法家思想,倡导严刑峻法,积极发展经济和提高军事实力,与材料主旨“隐世”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唐代杜甫的诗歌描述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被誉为“诗史”。这体现了杜甫作品的( )
A.思想价值 B.文学价值
C.艺术价值 D.史学价值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思想价值通常侧重于作品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哲学思考等对人的启发,而杜甫诗歌被誉为“诗史”,重点并非在于其思想观念对人的启发,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的优美、写作手法的精妙、文学风格的独特等文学创作层面,“诗史”强调的不是杜甫诗歌在文学创作技巧等方面,而是其内容对历史的呈现,所以B项不正确;艺术价值涵盖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感染力等方面,“诗史”并非强调杜甫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或感染力,所以C项也不合适;杜甫诗歌描述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后人了解当时真实的历史状况,具有如同历史资料般的价值,所以体现了史学价值,D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右面是魏晋时期流行的鸲鹆舞彩绘女子陶俑图。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注:鸲鹆舞是古人模仿八哥的动作形态而编排的舞蹈,跳舞时“著衣帻而舞,俯仰屈伸,旁若无人”。
A.社会繁荣兴盛
B.人们崇尚精神自由
C.政治和谐稳定
D.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鸲鹆舞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追求精神解放和自由的态度,故选B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繁荣兴盛”说法有误,排除A项;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局不稳,“和谐稳定”说法错误,排除C项;根据材料“著衣帻而舞,俯仰屈伸,旁若无人”可知,材料主旨是魏晋时期人们崇尚精神自由,且魏晋时期战乱较多,“幸福安康”说法错误,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下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的一部分。它( )
A.节奏明快,壮阔欢腾
B.注重意境,笔墨情趣
C.融汇了南方的秀美和北方的雄健
D.主要表现了南方婀娜轻盈的舞姿
√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旋舞来自西域,其舞蹈特点即为节奏明快、壮阔欢腾,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为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据此可知,敦煌壁画的显著特征是( )
A.以人为本 B.多元融合
C.题材单一 D.色彩朴素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飞天以西域风格为主流,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飞天洞窟绘有道教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神灵,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由此可知,北朝时期的“飞天”融合了佛教、道教、西域风格、中原之风等因素,体现了多元融合的特征,故选B项;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作用和价值,与材料描绘的多元风格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北朝“飞天”,融合了佛教、道教、西域、中原等元素,反映了题材丰富多元,排除C项;材料描绘的是北朝“飞天”多元融合的形象特征,无法得出色彩朴素的信息,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盛唐时期,唐三彩的骆驼俑和胡人俑(如图)数量繁多。这从侧面说明(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唐文化兼收并蓄
C.青花瓷制造发达
D.佛教和道教融合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材料反映了唐三彩的骆驼俑和胡人俑数量众多,这意味着当时有大量胡人生活在唐朝境内,体现了唐代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青花瓷,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唐三彩并不能体现佛教和道教的融合,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在舟楫通行的农耕文明时代,桥梁建设在技术上受制于石块的大小长短。因革新桥梁技术而使赵州洨河实现“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的桥梁专家是( )
A.祖冲之 B.李春
C.僧一行 D.郭守敬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革新桥梁技术而使赵州洨河……桥梁专家”可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首创敝肩拱结构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故选B项;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排除A项;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排除C项;元朝郭守敬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737年,日本僧人道慈在长安临摹西明寺建筑样式,并以此为蓝本在平城京内设计建造了大安寺。由唐高僧鉴真设计并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这说明唐朝(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C.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D.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僧人到长安学习建筑样式,以及唐朝高僧在日本设计建造寺庙,这直接体现了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故选A项;虽然唐朝的海外贸易确实有所发展,但材料并未提及与海外贸易相关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并未涉及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排除C项;虽然唐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确实很高,但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建筑艺术的交流,并未直接涉及文学艺术,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2024·江苏卷·T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社会动荡,但经学世家通过家族内部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使得儒家经典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这些世家大族中的学者们往往担任朝廷的重要职位,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广儒学,使得儒学在政治上保持了较高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儒学通过与佛教、道教的交流和碰撞,吸收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使得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综上,经学世家的形成有利于儒学的复兴,并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北方士族南迁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出现在唐朝,与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2024·黑吉辽卷·T2)如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该表反映了当时( )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表格中的关键信息“母义”“肃穆”“德”“柔恭”“女节”“妇道”可知,墓志撰写者对北魏皇族女性道德形象的刻画反映出儒家知识分子对女性道德伦理的期许,共同塑造符合社会期许的女性道德形象:德、孝、贤、仪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自上而下地进行封建化改革,推广儒家文化,这反映出当时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D项正确;材料未突出门第等级等内容,无法得出“门第观念得到强化”的结论,排除A项;因俗而治政策即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的传承和延续,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唐代诗人元稹记载:“(白居易的诗集)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文艺低俗
B.艺术传播呈现商业化特点
C.诗歌繁荣与科举制密切相关
D.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凸显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白居易的诗集)……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可知,唐代雕版印刷技术进步推动白居易诗集的刊刻出版,并在市场中交易传播,表明艺术传播呈现商业化特点,故选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文艺的影响是多重的,并不直接导致文艺低俗,题干主要反映文艺作品传播呈现商业化特点,且文学艺术的价值和质量取决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思想、核心价值理念等,不取决于其传播的方式,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诗歌繁荣与雕版印刷技术的密切相关,没有涉及科举制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主要通过其内容和形式向读者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通过审美、精神和价值层面的引导,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题干主要体现文学作品传播呈现商业化特点,没有涉及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凸显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4.(2024·安徽卷·T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材料反映的是大量物种传入唐朝,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呈现,由此可知唐朝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大唐风俗外传,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市民生活悠闲雅致,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段成式父子文学作品是何种体裁,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如图所示为铸于唐朝时期高昌王朝钱币。钱币正面钱文为“高昌”“吉利”四字,字体为隶书,背面无文。“高昌”为国名,“吉利”为吉祥语。该货币( )
A.见证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B.反映了唐朝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C.体现了唐朝多元开放的特征
D.印证了唐朝文化强大的辐射力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高昌国为西域古国,其钱币采用唐王朝时期的隶书,这就印证了唐朝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故选D项;高昌王朝的钱币只体现东方唐文化对其的影响,并未体现高昌王朝对唐文化的影响,二者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所以不能据此见证东西文明的交流融合,排除A项;高昌王朝不属于唐王朝政权管辖范围,所以其钱币也就不属于唐朝货币体系,因而不能反映唐朝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排除B项;高昌王朝的货币具有唐文字,能够体现唐文化对其的影响力,但不能体现唐朝的多元开放,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6.(2024·甘肃卷·T4)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
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
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李素家族是波斯人,来到中国后获赐李姓,并且家族成员“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这表明唐朝接纳了波斯人,允许他们在唐朝为官,同时他们也学习中国文化,融入唐朝,体现了唐朝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这种政策促进了波斯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A项符合题意;题干中仅提及李素家族的任职等经历,并没有涉及民族迁徙对政治格局的改变,没有体现政治格局因为李素家族的迁徙而发生重大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虽然李素家族其祖是奉命出使中国,但题干重点强调的是他们家族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融入,并非仅仅是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C项没有准确概括题干主旨;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李素家族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所以无法得出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这一结论,D项不符合题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唐朝时汉字传入三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国家完全使用汉字,至5世纪时,这些国家的贵族阶级已经能够完全熟练地使用汉字进行书面交流。儒家的道德纲常进入日本之后,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在日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化的佛教对外输出至东亚各国,影响了他们的佛教宗派以及佛经典译,对各国与佛教相关的产物包括佛教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李禄峰《唐朝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及现实启示》
材料二 自唐代起,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了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与阿拉伯地区的纺织、冶铁、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通过商人、教士、工匠以及使节传入中原,有力地促进了中原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汉语、汉字、汉典书籍、中原乐舞传入西域的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魔术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原的欢迎与接受。
——摘编自杨海中《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在中原的传播及影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条件。(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这三个国家完全使用汉字……进行书面交流”可得出汉字成为周边国家文化发展的载体;根据材料一“儒家的道德纲常进入日本之后……在日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可得出儒家思想巩固了日本统治秩序,并成为日本社会长期的主流思想;根据材料一“中国化的佛教对外输出至东亚各国……对各国与佛教相关的产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得出中国化佛教带动东亚各国佛教艺术的发展。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第(2)问,结合所学我国唐朝时期出现盛世局面,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可得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结合所学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有陆路和海路多条交通线,可得出交通较为便利;根据材料二“自唐代起,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西域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原的欢迎与接受”可知,唐朝对外来文化持欢迎态度,据此可得出开放的外交政策,文化自信与包容;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可得出宗教交流;根据材料二“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输送到了欧洲”并结合所学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可得出科技进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影响:汉字成为周边国家文化发展的载体;儒家思想巩固了日本统治秩序,并成为日本社会长期的主流思想;中国化佛教带动东亚各国佛教艺术的发展。(6分)
(2)有利条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较为便利;开放的外交政策;文化自信与包容;宗教交流;科技进步。(6分,任答3点即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