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1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1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4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本单元叙述了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元朝实现统一。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1.辽宋夏金时期
(1)宋朝强化专制集权,但军队战斗力不高,与北方民族政权交战处于劣势。宋朝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有战有和,以和平交往为主。
(2)辽宋夏金时期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跃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密切,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2.元朝时期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子目逻辑
本课四个子目,具有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先讲第一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由强化中央集权的弊端进入第二子目“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解决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的需要,引发变法运动,也就是第三子目“王安石变法”。变法引起激烈党争,加速北宋衰亡,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因此又有第四子目“南宋的偏安”。
关键导览
一个事件:王安石变法
两个重点:中央集权的加强;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与和
三冗三积: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积患
任务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①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结束了__________的分裂局面。
②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五代十国
(2)措施
控制地方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______
②设____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知州
诸路转运司
分散权力 中 央 ①________专掌军政,______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地 方 ①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一级增设______,与知州彼此制约
崇文抑武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______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枢密院
三司
通判
文官
(3)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影响?
提示:①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消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2.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辽占领了燕云十六州;______对北宋的威胁。
(2)财政危机
原因 ①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②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③“______”“岁赐”的压力
后果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西夏
岁币
概念阐释
三司、三衙
1.三司:北宋时期官署名,包括度支、盐铁、户部三个使职机构,掌管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不受宰相控制。
2.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三衙在相互制约的同时,又与掌握调兵权的枢密院相互牵制。
误区警示
对宋代的皇权专制理解不到位
中国古代皇权专制日益强化,但始终存在许多制约皇权的因素,如:君权神授说、天人感应说、儒家伦理观念、“祖宗之法”等。追念祖宗之世、推崇“祖宗之法”,是宋朝突出的历史现象。宋朝祖宗之法的核心是“防弊之政”,通过防微杜渐确保政治格局和统治秩序的稳定。“祖宗之法”制约了宋代君权的无限扩张;但“祖宗之法”也造成了宋朝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教材隐性知识
1.观察教材P53《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思考:宋初加强皇权措施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何消极影响?
提示:突出特点:分化事权。消极影响: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2.阅读教材P53“史料阅读”,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提示:防止了地方割据,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
视角1 宋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史料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如何解决这一弊端?
提示:“弊”:藩镇割据之祸。
解决: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事务;设通判制约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视角2 北宋加强君主专制
史料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同“管”)库,悉隶三司。
——摘编自[元]脱脱《宋史·职官志一》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并分析其突出特点。
提示:措施:虚置三公;增加宰相人数;增设新机构,分散相权;官员职位与权力分离。
特点:分化事权;职权分离。
素养阐释 宋代加强专制集权的特点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把地方大部分权力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造成地方和边疆实力削弱,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
分化事权, 相互牵制 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均实行分化事权,互相牵制,加强了专制集权;分权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造成冗官和冗费现象
崇文抑武, 文官政治 完善科举制,提高文臣地位,促进宋朝文化繁荣;武将受到压制,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处于劣势
任务二 王安石变法
背景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庆历新政”失败
目的 富国强兵
原则 加强国家对社会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措施 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__________、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以“__________”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评价 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消极:______的效果不明显;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
农业贷款
兵农合一
强兵
误区警示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辽、西夏与北宋虽然经常发生战争,但双方之间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关系,民族间的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
视角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史料 (宋)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益众,佛老、夷狄耗蠹中国,县官之费,数倍昔时,百姓亦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于财矣。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四
思考:根据史料归纳北宋“上下始困于财”的原因,“夷狄耗蠹中国”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提示:原因:养兵和养官的费用巨大;寺院道观的侵蚀;向少数民族政权交纳的钱物以及百姓“纵侈”;等等。
表现:北宋与辽、西夏长期战争,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和西夏“岁赐”。
视角2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料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王安石传》
思考:阅读史料,分析朱熹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
提示: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
素养阐释 多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
(1)背景: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
(2)内容: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关系。
(3)结果:变法无法缓和社会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4)性质: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目的: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综合评价: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了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错综复杂的统治局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1.南宋建立:______年,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建立南宋。
2.绍兴和议(1141年)
(1)背景:岳飞指挥的“________”在抗金战争中战绩卓著;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主动向金朝求和。
任务三 南宋的偏安
1127
岳家军
(2)思考: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宋金之间维持__________的局面。
南北对峙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误区警示
正确认识宋金关系
宋金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视角 南宋的偏安
史料 南宋与金的对峙形势图
思考:南宋政权为什么能将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较长时间?
提示:①军事方面:有岳飞、韩世忠等将领。②地理方面:有长江做天险,金军不善水战。③义军方面:面对亡国之痛,北方各地义军蜂起。④蒙古成为金朝大患。
素养阐释 南宋偏安的主要原因
军事上 金军骑兵在平原战斗力强悍,而宋军长期缺乏训练,战斗力薄弱,难以与之抗衡。南宋建立后,继续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军事力量薄弱,无法有效抵抗金军的进攻
经济上 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能够有效保障物资供应。相比之下,中原地区在靖康之变后已经残破不堪,难以支撑朝廷的运转
政治上 南宋内部的主和派占据了上风,他们主张通过求和来保全政权。主和派的控制使得南宋在面对外敌时缺乏决断力和战斗力
个人 因素 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害怕将领得胜回朝后会专横难控,也担心徽钦二帝如果回归后会挑战自己的皇统
1.北宋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但
过分集权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2.宋初,宋太祖通过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从而加强了君权。
3.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
4.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是主流,战是支流,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2“教材导语”改编)《旧五代史·后晋·列传十三》记载:“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在这一教训下,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B.“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D.“承旨诸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C [材料“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反映的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结合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宋初统治者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C项是其采取的措施,故选C项;“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反映的是秦朝郡县制,排除A项;“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说的是西汉贾谊建议汉文帝削弱王国势力,排除B项;“承旨诸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3“教材图片”改编)如图是宋代的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
A.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B.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C.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D.触犯了官僚集团利益
C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注重权力分割,这种结构有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监督,从而强化中央集权,故选C项;题图主要展示了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并未直接体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A项;虽然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行政效率,但题图并未直接体现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B项;题图并未有任何关于官僚集团利益的信息,排除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3“史料阅读”改编)有学者说宋朝:“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表明宋朝(  )
A.藩镇割据威胁国家统治
B.庆历新政势在必行
C.商品经济提升行政效率
D.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赞扬宋朝的集权成就,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就像身体控制手臂、手臂控制手指一样,有绝对的控制权,这表明宋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不存在藩镇割据的情况,排除A项;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这一背景下实行的庆历新政的宗旨是整顿官僚队伍,但材料强调的是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两者主旨不符,排除B项;“商品经济提升行政效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4“历史纵横”改编)北宋统治者认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使得军费数量不断增加,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以消除动乱因素为目的的募兵导致军队素质和战斗力下降,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这说明募兵政策(  )
A.是导致积贫积弱的重要因素
B.消除了宋代社会的动乱因素
C.增强了宋代的国家军事实力
D.结束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A [募兵政策导致军费激增,增加了财政负担,使国家经济陷入困境(积贫);同时,军队素质和战斗力下降,影响了国家的军事实力(积弱),这说明募兵政策是导致积贫积弱的重要因素,故选A项;中国古代社会动乱因素无法完全消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明确提到“导致军队素质和战斗力下降”,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结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5“学思之窗”改编)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信中道:“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辛勤劳作的样子)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由此可见(  )
A.司马光赞成王安石变法
B.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变法加强国家对各领域的管控
D.变法引起社会各阶层不安

D [根据材料“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各个阶层不安,故选D项;材料明显是批评王安石变法导致了社会混乱,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对于强兵效果并不明显,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批评,没有涉及国家对各领域管控加强的信息,排除C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7“问题探究”改编)南宋学者叶适指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此材料可佐证宋代(  )
A.强化集权存在弊端 B.注重民生问题
C.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D.加强边疆治理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学者叶适认为唐朝灭亡于其藩镇制度,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使国内社会安定,但同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崛起,外部环境不够稳定,由此说明宋代中央集权存在弊端,故选A项;民生问题涉及民众的衣食住行,但材料强调的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致使边疆不稳,两者主旨不符,排除B项;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强调的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两者主旨不符,排除C项;边疆治理涉及宋朝在边疆地区实施的具体措施,但材料强调的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两者主旨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道:“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这一理念被宋代后世君臣沿用。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  )
A.内外相制加强君权 B.崇文抑武防止擅权
C.固守祖法以弭内乱 D.强化法度巩固统治
课时分层作业(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总分:62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由“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理念被宋代后世君臣沿用”可知,这反映出自宋太宗之后,历代宋代君主都遵循宋太祖的治国理念,即固守祖法以弭内乱,维护统治,故选C项;“内外相制加强君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到崇文抑武防止擅权的具体做法,而仅提到宋太宗即位后,遵循祖宗之法的治国理念,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由“谨当遵承,不敢逾越”“这一理念被宋代后世君臣沿用”可知,题干所述为严格遵循祖宗之法以巩固统治,而不是强化法度,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宋代地方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分掌地方军政、财政、监督与民政等,四司互相牵制,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这旨在(  )
A.强化中央集权 B.提升行政效率
C.增加财政收入 D.防范武官干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根据材料“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可知,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使得地方难以形成强大的势力,中央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地方,所以这旨在强化中央集权,故选A项;根据材料“分掌地方军政、财政、监督与民政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权力分散,机构设置复杂,相互牵制,不利于提升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宋代地方权力分散,这会造成政府开支增大,而非财政收入增加,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四司分管不同事务,并非防范武官干政,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以下材料可用于佐证宋代(  )
A.君主权力的弱化 B.地方权力的加强
C.文官制度的特点 D.监察机制的完备

朝代 事件
北宋 宋仁宗欲任命张尧佐(张贵妃的伯父)当宣徽使,御史中丞包拯极力反对,“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最后仁宗只得收回成命
南宋 光宗朝时,皇帝左右的近臣、私臣屡次向光宗请求“恩泽”,光宗总是说:“朕倒好说,只恐谢给事(宰相谢深甫)有不可耳!”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北宋时期宋仁宗欲任命张尧佐当宣徽使,但遭到御史中丞包拯的极力反对,最终仁宗收回成命。南宋光宗朝时,皇帝的近臣、私臣请求“恩泽”,但光宗担心宰相谢深甫不同意。这两个事件都体现了皇权受到制约,说明宋代君主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故选A项;御史中丞和宰相均为中央官员,与地方权力的加强无关,排除B项;文官制度是近代建立的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制度,宋代虽然重视文治,但没有形成文官制度,排除C项;“监察机制的完备”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宋代,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往的士族门阀政治,文人出身的官员成了国家官僚队伍的主体和政治结构的中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大力提倡文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扩大科举规模 D.削弱武将势力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宋太祖大力提倡文治,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最终使得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往的士族门阀政治,文人出身的官员成了国家官僚队伍的主体和政治结构的中坚,故选A项;加强中央集权强调的是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官员出身无关,排除B项;扩大科举规模是大力提倡文治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削弱武将势力并不一定提高文官的权力和地位,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宋朝时负责承转奏章的职能机构有进奏院、登闻检院和理检院等。它们分别面向不同身份的官员和民众,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信息传递网。这一做法(  )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
C.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负责承转奏章的多个机构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信息传递网,这一做法最直接的作用是加强了君主对各方面信息的掌控,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故选B项;材料中的机构均是中央机构,与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避免了决策失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这些机构对社会贫富分化的影响,且它们的主要职能是信息传递,与贫富分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庆历新政”时,朝廷将前代进士科注重诗赋改为策论,明经科中原来的背默经义变成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王安石变法时更直接废除明经诸科,另置明法科,主考法律和断案。据此可以推知,宋代科举制(  )
A.更注重实用性
B.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C.提高了国民素质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度从注重文学才能(如诗赋)和死记硬背(如背默经义)转变为注重实际能力和知识应用(如策论和阐述经书的意义以及置明法科),这明显体现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时更加注重实用性,即考查应试者的实际能力,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科举考试地位的提升,而是描述了科举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国民素质的提高,排除C项;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汉时期,宋代官僚政治已经相对成熟,科举制度的改革更多是在完善这一制度,而非推动其形成,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宋政府每年招募大量兵士,特别是荒年募兵更成为一项定制。宋神宗曾说:“无赖不逞之人,既聚而为兵,有以制之,无敢为非。……所以太平之业定,而无叛民。”宋朝此举(  )
A.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B.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C.节省了政府的财政开支
D.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荒年募兵”“所以太平之业定,而无叛民”可知,宋代在荒年大量募兵是为了防止内乱,这势必会造成军队人数的膨胀和军费大量增加,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故选D项;“增强了”不符合逻辑,与材料“无赖不逞之人,既聚而为兵”相悖,排除A项;“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节省了”不符合史实,应为“增加了”,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它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这项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兴修水利工程 B.整顿官僚队伍
C.增加政府收入 D.改革征兵制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是为了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故选C项;兴修水利工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整顿官僚队伍是王安石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排除B项;改革征兵制度是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宋代青苗法推行后,有大臣指出:“青苗之法,内有大臣力主,事在必行;外有专差之官,唯以散多为职办。州县官吏往往变抑勒而为情愿者,盖事势不得不惧,而人情不得不从。”王安石则对“抑配”之事不以为意,认为“无问其欲否, 与之也”。由此可推知,青苗法的推行(  )
A.增强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的有效控制
B.加剧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
C.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偏差
D.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州县官吏往往变抑勒而为情愿者……而人情不得不从”“无问其欲否, 与之也”可知,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弊病,无形中成为政府盘剥百姓的手段,并未真正缓解百姓困境和保障农业生产,说明青苗法的推行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偏差,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推行青苗法的消极后果,“增强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的有效控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加剧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排除B项;青苗法的推行损害了部分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并未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该词中的“靖康耻”是指(  )
A.北宋痛失燕云十六州
B.宋代“以钱物换和平”
C.金俘虏北宋两位皇帝
D.岳家军北伐受到阻挠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靖康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金兵攻陷开封,虏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史称“靖康之变”,故选C项;“北宋痛失燕云十六州”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强调的是收复祖国山河,故其应为靖康之变失去了大量国土,而非钱物,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家军北伐发生于靖康之变之后,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唐代门下省设给事中掌管封驳之事,谏官和御史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体制。宋代谏官机构开始独立,给事中的封驳权开始弱化,只针对中央六部,同时谏官和御史职权开始混同,御史多由谏官兼任,谏官又往往分行御史职权。这一变化(  )
A.缓和了中央各部门矛盾
B.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
C.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D.致力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从唐代到宋代,谏官机构的独立和给事中封驳权的弱化,以及谏官和御史职权的混同,都反映了皇权对监察权力的控制加强。这种变化使得皇帝能够更有效地掌控监察系统,从而加强对整个官僚体系的控制。因此,这一变化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监察系统的调整,未涉及其他部门,无法得出缓和中央各部门矛盾以及决策机制走向专业化的结论,排除A、B两项;“致力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宋初之政着眼于“防弊”,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常常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的弊端而设的机构是(  )
A.中书门下 B.枢密院
C.诸路转运司 D.知州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置诸路转运司强化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故选C项;中书门下是处理行政事务的机构,并不是处理地方财政事务的机构,排除A项;枢密院是军事机构,排除B项;知州是州的行政长官,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由中央掌握,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膨胀到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改变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募兵制……膨胀到120多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优厚,兵员人数众多,这导致北宋出现“冗兵”局面,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北宋军队数量众多,但战斗力不强,“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政策,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军事制度,这一制度并不会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4.北魏孝文帝顺应封建化和民族交融的改革在初期遇阻,范仲淹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庆历新政”引发抵制,王安石解决“三冗”以实现富国强兵的变法步履维艰。三场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
(  )
A.贵族官僚地主等既得利益集团
B.依附于土地上的广大农民阶级
C.割据的藩镇和守卫国家的士兵
D.缴纳从业税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封建化改革遭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庆历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遭到官僚集团内部的强烈反对,由此可见,三场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贵族官僚地主等既得利益集团,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2024·江苏卷·T3)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时间 支出及用途
熙宁六年十二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
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
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信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可知政府通过以工代赈救济灾民,根据材料信息“减价出粜”可知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平抑物价,根据材料信息“以备军需”可知政府军费支出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以上三种财政支出均体现政府利用经济手段稳定政治秩序,巩固统治,故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减价出粜”只能得出政府平抑物价,不能得出发展农业,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只能得出政府救济灾民,不能得出政府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排除C项;材料没有与以前军费数据的对比,不能得出是否增加军费,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6.(2024·全国新课标卷·T27)
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
《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
《三朝北 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
《建炎以来 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撰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
《宋史纪 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上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历史研究中,第一手史料是价值最高的资料,因为它们最接近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未经后人加工或较少加工,更能反映历史真相。《三朝北盟会编》是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的史书,成书于南宋中期,是表中所列史书中成书时间最早的关于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的史书,故选B项;《宋史》于元朝后期成书,成书时间距离南宋初年较远,可能受到元朝政治立场的影响,排除A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是南宋后期的作品,虽然也是根据南宋高宗朝的国史和文集编成的,但是成书时间比《三朝北盟会编》晚,可能受到后来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宋史纪事本末》基本上以《宋史》为蓝本,且《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后期的作品,成书时间最晚,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某班围绕“北宋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展示如下材料:
组别 材料
甲组 宋代实行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在朝廷与府、州间设“路”,作为行政监察区。“以天下之治寄於守令,守令之众朝廷不能尽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组别 材料
乙组 太祖周知其弊……始诏诸州支度经费外,凡金帛悉送阙下,毋或占留……宋聚兵京师,外州无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三司,故其费寖多
丙组 宋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厢军作为地方军,虽间或出戍外地,但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因而也称“役兵”
(1)分别指出甲、乙、丙三组材料从什么方面进行研究?(6分)
(2)运用甲、乙、丙三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丁组的结论。(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组别 材料
丁组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北宋)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解析] 第(1)问,根据甲组材料“实行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在朝廷与府、州间设‘路’,作为行政监察区。‘以天下之治寄放守令,守令之众朝廷不能尽知’”可知,地方行政管理;根据乙组材料“始诏诸州支度经费外,凡金帛悉送阙下,毋或占留……宋聚兵京师,外州无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三司”可知,国家财政管理;根据丙组材料“宋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厢军作为地方军,虽间或出戍外地,但很少进行军事训练”可知,军事设置管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第(2)问,首先,根据丁组材料“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北宋)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和所学知识可得出,丁组的结论是: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然后,运用甲、乙、丙三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先解析“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的内涵;再运用甲、乙、丙三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方行政管理、国家财政管理和军事设置管理等三个方面分析其措施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最后,总结升华。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甲:地方行政管理;乙:国家财政管理;丙:军事设置管理。(6分)
(2)结论: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阐述:“能自安”指北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大不可安者”指北宋把地方的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导致地方“积贫”“积弱”;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在边疆战事中处于不利地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财政负担沉重。
在国家财政管理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地方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国家所有开支由三司负责,浪费巨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在军事设置管理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总之,这些措施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北宋逐渐走向衰亡。(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