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单元小结与测评
思维导图 用联系的观点记牢历史
专题整合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打退国民党进攻,最终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主题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探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革命探索的。
[深度思考]
1.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认清革命的性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民革命时期:认清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共一大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纲领,要消灭资产阶级。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指出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和建立革命武装。
3.土地革命时期:解决革命的道路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抗日战争时期:解决民族独立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决民主建国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基本完成民族革命任务。
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召开人民政协会议,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及作用,并指出它的变化及其依据。
[深度思考]
时期 政策 作用 变化 依据
土地 革命 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消灭封建剥 削变为限制封 建剥削, 再到消灭封建 剥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国抗战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解放战争 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开展土地革命
农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
解放区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首要任务的变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分:10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3分,20题13分)
一、选择题
1.常熟罗墩遗址是良渚文化早期一处高台墓地,已发掘墓葬14座,随葬品有陶器105件、石器29件、玉器116件。其中有玉璧、镯、双龙连体环形饰及斧、锛和陶鼎、罐、盆、杯等,种类丰富,制作精美。上述信息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 )
滚动综合测评(三) (第一~八单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常熟地区生产力发展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部落出现了阶级分化
D.早期国家雏形出现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常熟罗墩遗址是良渚文化早期一处高台墓地,已发掘多件陶器、石器、玉器随葬品,种类丰富,制作精美,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常熟地区生产力有所发展,故选A项;多元一体指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但是也有共性,材料并无相关信息,排除B项;阶级分化指随着贫富分化出现,形成了代表不同利益的阶级,材料并无随葬品差异的对比,无法得出出现阶级分化的结论,排除C项;早期国家雏形出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此路多为贸易丝绸瓷器,后世将此路称为丝绸之路;汉朝在西域设置了河西四郡,并逐步形成河西—西域的中央核心区域,国家逐步经营并设置军事基地拱卫都城。这说明( )
A.汉王朝重视社会的治理
B.丝绸之路的地位十分重要
C.西域要塞威胁国家统治
D.治理能力不断发展完善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不仅开展了与西域的贸易,更在西域地区设置了河西四郡,并通过设置军事基地来加强防御,这一系列举措显示了汉王朝对社会治理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涵盖了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层面,故选A项;尽管丝绸之路在贸易上具有重要意义,但题干强调的是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加强对西域的治理,而非单纯突出丝绸之路的地位,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是汉朝通过设置河西四郡和军事基地来加强对西域的治理,并未涉及西域要塞对汉朝统治构成威胁,排除C项;题干聚焦于汉朝在西域地区的治理举措,没有反映出治理能力的持续发展和完善过程,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北魏时期,鲜卑族人民大量南迁,建立了封建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据此可知,北魏时期( )
A.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
B.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互动特征
C.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
D.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根据材料“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不仅鲜卑族封建化,汉族也在吸收鲜卑族文化,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互动特征,故选B项;人口迁移会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但材料仅涉及文化交流的特征,没有明确文化交流的具体方式,排除A项;少数民族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接受和采纳封建制度的过程,政权更迭会伴随着新的统治者对旧制度的借鉴和模仿,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发展,但材料不仅涉及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学习,还涉及中原地区民间文化及生活的内容,C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不仅涉及经济,还包括文化,D项说法片面,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史载,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进士考试的地方),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在此,唐太宗看重的是科举制有利于( )
A.提高官员素质 B.扩大统治基础
C.削弱丞相权力 D.提高行政效率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而发出“尽入吾彀中矣”的感慨,结合科举制的史实可知,唐太宗认为科举制可以让更多有才能的人通过考试当官,扩大统治基础,故选B项;科举制将做官与读书考试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但忽略考生品行,排除A项;材料并未阐释科举制与丞相权力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削弱丞相权力的结论,排除C项;科举制与行政效率提高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在宋代,焚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大概与今日家庭里终日飘扬的轻音乐相差无几。宋人不论是读书、闲居,还是烹茶、雅集、宴客之时,都会燃一炉香,让香气氤氲满室。众多宋朝的士大夫热衷于亲手调香,我们所熟知的黄庭坚、陆游皆是此中高手。这反映出宋代( )
A.礼佛思想的盛行 B.社会追求奢靡腐化
C.商业化气息浓厚 D.人们注重生活情调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焚香的风气浓厚,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宴请宾客都会点燃,士大夫甚至还热衷于亲手调香,这说明宋代人们注重生活情调,故选D项;焚香与礼佛并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宋代焚香风气浓厚并不能说明社会追求奢靡腐化,排除B项;材料与商业信息无关,无法得出商业化气息浓厚的结论,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两宋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古时期森严的良贱制度也逐渐被打破。宋仁宗时赋予了私人奴婢编户齐民的法律地位,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官奴婢制度消亡。仁宗朝,政府规定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
B.社会秩序总体较为稳定
C.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官员的执政水平比较高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中古良贱制度逐渐被打破,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这反映出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故选C项;儒家思想在宋代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影响力并未下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宋代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与社会秩序稳定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官员执政水平的信息,无法得出官员的执政水平比较高的结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下面是军机处运转示意图。据此可知,军机处( )
A.行政效率相对较低
B.工作运转流程十分烦琐
C.主要履行军事职责
D.加强了最高统治者权力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根据题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皇权,加强了统治者的权力,故选D项;根据“保密性、独立性、机动性强”“四无机构”可知,军机处行政效率高,排除A项;由军机处运转示意图可知,军机处工作流程相对简洁高效,排除B项;题图中军机处主要履行行政职责,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触角日益深入日常生活中,小说主人公大都是人们日常接触、似曾相识的小人物。生活中的士农工商、医巫娼盗各色人等都进入了小说中。这反映出( )
A.市民文化蓬勃发展
B.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C.儒家思想出现危机
D.明清小说逐渐被庸俗化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根据材料“日常生活……进入了小说中”可知,明清小说反映市井生活各种角色的日常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壮大,文化上适应市民阶层需求的市民文化蓬勃发展,小说是其中重要代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市民生活成为明清小说的重要内容,不能体现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主要介绍明清小说的发展,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出现危机,排除C项;明清小说体现世俗文化的发展,反映市井百姓的生活,并非庸俗化,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魏源视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为华夷秩序,将英国的扩张比作传统战事,认为除“兵”之外,中国一切皆胜英夷,只需学好兵工便仍能扬武功于海国,这种观念贯穿于《海国图志》的撰述宗旨。材料可用来说明( )
A.统治阶层已破除天朝上国的迷信
B.西方冲击下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转型的艰巨性
D.魏源初步认识到西方崛起缘由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根据材料“视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为华夷秩序”“认为除‘兵’之外……只需学好兵工便仍能扬武功于海国”可知,魏源仍然以传统的华夷观看待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为数不多的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代表,他对近代中西关系的看法尚且局限,由此可以推断出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转型的艰巨性,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统治阶层仍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只有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排除A项;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排除B项;根据材料“认为除‘兵’之外,中国一切皆胜英夷”可知,魏源尚未认识到西方崛起的缘由,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下表是《申报》对“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的检索统计(部分)。据表可知,当时中国( )
√
词语 年份 条目数量
中华民族 1919年前 30条
1920—1924年 68条
1925年 81条
1928年 183条
1939年 372条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民族意识的增强
C.报纸杂志的盛行 D.抗日战争的胜利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大幅增加,这表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更多的人认同中华民族,中国民族意识增强,故选B项;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对“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产生直接的影响,排除A项;报纸杂志的盛行无法改变“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排除C项;截至1939年抗日战争还没有胜利,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如表是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开展政治宣传的代表性标语。这一时期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国抗战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
地点 标语
榕江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息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唯一的领导者
遵义 拥护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出卖民族利益!
黎平 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反对国民党出卖民族利益”“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可知,此时期国共处于对抗状态,且1928年将工农革命军改称为红军,所以这一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与材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唯一的领导者”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全国抗战时期以1937年9月国民党通讯部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为标志,国共两党开启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挽救民族危机,此时期与材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唯一的领导者”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材料“红军”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陕甘宁边区在“减租减息”政策实施后,展开彻底的减租查租运动,通过退租、勾账、换约、翻地等方式,使“过去不敢减”或“明减暗不减”的现象得到遏制,在运动中涌现的贫雇农﹑新富农等开始在农村社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权威。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
A.构建起新型的平等社会关系
B.广泛吸收农民参与政权管理
C.基本上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D.解决了空前严重的财政危机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材料中陕甘宁边区在“减租减息”政策实施后,通过一系列方式,遏制了“过去不敢减”或“明减暗不减”的现象,使贫雇农、新富农等开始在农村社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权威,这说明陕甘宁边区构建起新型的平等社会关系,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毛泽东回忆说:“当时敌人还在进攻我们……十二月十日,一听到北平的消息,我们心里好不欢喜!学生同志在北平发动了这样伟大的救亡运动……是为解放民族和解放人民而斗争。”这场学生运动( )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意在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C.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根据题干“十二月十日”“北平”“伟大的救亡运动”“为解放民族和解放人民而斗争”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学生运动是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故选D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1937年,排除A项;国民革命在1927年已经结束,排除B项;1919年的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提出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变为“人民共和国”。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基础已扩大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国民党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民共和国”的范围比仅强调工人和农民的“工农共和国”范围要更广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于同年8月份发表“八一宣言”,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以应对形势的变化,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材料中口号的改变恰好就是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下图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漫画《救国捐》。画中的题词为“今朝不吃糖,将钱去救国;虽只一分钱,多少有补益”。据此可知,作者意在( )
A.说明持久抗战的战争形势
B.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C.激发各界民众的抗战热情
D.赞扬国共两党的联合抗日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漫画《救国捐》描绘了人们积极支援抗战的行为,有利于激发全国各界民众的抗战热情,故选C项;根据材料“今朝不吃糖……多少有补益”可知,作者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民众对国家的深情厚谊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持久抗战是国共两党面对日本侵略提出的战略思想,排除A项;根据材料“抗战时期”可知,此时日本已发动侵华战争,“揭露”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针对的是民众,而非两党关系,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根据下表内容,可判断其主题应为( )
时间 解放区工作事项
1948年10月 长春解放后,改造基层政权,取消旧的保甲机构,建立了区公所
1948年11月 沈阳解放,及时打碎旧政权机构,废除保甲制度,建立街道政权组织
1949年3月 东北各省普遍召开了村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村人民政府委员会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全国解放区展开基层治理
B.保甲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C.东北基层民主政权的建设
D.解放区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材料详细描述了东北地区在解放后进行的一系列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包括改造基层政权、建立新的政权组织以及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基层政府等,这些工作都体现了东北基层民主政权的建设,故选C项;材料中的时间范围限定在1948年10月至1949年3月,且地点明确为东北地区,没有提及全国解放区的基层治理情况,排除A项;虽然材料中提到“取消旧的保甲机构”和“废除保甲制度”,但这只是东北地区的情况,并不能代表全国范围内保甲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排除B项;材料专注于东北地区解放区的基层政权建设,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全国解放区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论断,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文明”以“汉”冠之,其主体人群必然与汉有关。汉承秦域,同样继承了秦人的集权政治与大一统理念,两汉在经营秦朝疆域的基础上向周边拓展,以新儒家文化为内核的汉文明逐渐影响了周边地区。历经两汉四百余年的发展,汉朝以及其后的人民高度认同这一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摘编自徐卫民、苗凌毅《汉代文明在
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隋朝的短暂统一,到唐朝建立,中华文明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唐朝奉行开放包容国策,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盛世光华如期到来,京师长安成为人人向往、世界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唐文明的辉煌灿烂,堪称中华文明发展长河中的高光时段,并成为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时期。
——摘编自拜根兴《开放包容是唐文明发展强化的突出特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三 多元文化的深入融合及其对中华文明牢固凝聚的促进作用,在统一王朝建立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秦至汉初完成了对六国文化的多元一统,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新增加的河西走廊、岭南、朔方等地,在保留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很快就融汇到中华文明之中。此后的朝代,无论是农耕文化占据主导,还是游牧文化进入中原,最终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摘编自郑威《九州共贯、向内凝聚: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地理因素》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明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文明开放包容的表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的原因。(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第(1)问,材料一“汉文明以‘汉’冠之,其主体人群必然与汉有关”体现了文明的主体人群是汉人;材料一“汉承秦域,同样继承了秦人的集权政治与大一统理念……以新儒家文化为内核的汉文明逐渐影响了周边地区”,说明汉文明具有继承性,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且影响范围广;材料一“历经两汉四百余年的发展,汉朝以及其后的人民高度认同这一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表明文明认同度高,具有凝聚力;同时也体现了发展时间长;结合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可知,汉文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2)问,根据材料二“唐朝奉行开放包容国策,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京师长安成为人人向往、世界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可知,唐都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对外经济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繁盛;根据材料二 “唐文明的辉煌灿烂……成为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时期”可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包容吸收异域文化;结合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政策可知,唐朝继承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调制;唐朝三教并行,儒、佛、道思想进一步发展;文学上有唐诗的繁荣,书法、艺术风格多元;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政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3)问,根据材料三“秦至汉初完成了对六国文化的多元一统,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新增加的河西走廊、岭南、朔方等地”可知,新的统一王朝对前朝文明的继承发展,对中华文明的统治不断巩固;根据材料三“多元文化的深入融合及其对中华文明牢固凝聚的促进作用”可知,各地区多元文化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凝聚力;根据材料三“此后的朝代,无论是农耕文化占据主导,还是游牧文化进入中原,最终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可知,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人民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亚大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文明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发展,减少了外部因素的干扰,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统一和延续。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特点:文明的主体人群是汉人;具有继承性,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影响范围广;文明认同度高,具有凝聚力;发展时间长;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
(2)表现:继承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调制;对外经济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繁盛;三教并行,儒、佛、道思想进一步发展;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包容吸收异域文化;文学、书法、艺术风格多元;唐都长安是国际大都会。(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原因:新的统一王朝对前朝文明的继承发展,对中华文明的统治不断巩固;人民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各地区多元文化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凝聚力;中华文明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东亚大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有三个时代,中国人特别热衷讨论“中国”。第一个时代是北宋,关于“正统论”的讨论在当时非常热闹。第二个时代,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这段时间热衷讨论“中国”和“中华民族”。第三个时代,应该就是当下,现在中国崛起。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应如何和世界相处?
——摘编自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代或者多个时代,对学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1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中任选一个时代进行解读,如选择北宋时期,根据材料“第一个时代是北宋,关于‘正统论’的讨论在当时非常热闹”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辽宋夏金诸政权并立,中华大地不再呈现出统一的政治格局,所以强调“中国”观念与当时的民族形势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辽、金、西夏等都是与北宋同时并存的政权,分别解读这几个政权的“正统论”之争,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契丹据有幽云十六州后,开始自认“中国”,称辽人为“中国之民”,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炎黄子孙”身份接续“中国”谱系,力争“中国”正统。金是女真族建立,金人建国便昭告天下,取代辽朝正统,据有中原后,更自称“中国”,是黄帝后裔。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西夏也将王族祖先追溯到北魏拓跋氏,北魏拓跋鲜卑又自称黄帝苗裔,建立起了西夏人乃是炎黄子孙的历史叙事。而宋朝统一中原,文教昌盛而军事孱弱。但军事上的屡屡失利反而刺激宋人借“夷夏之辨”强调自身的正统性,以文化之强补军事之弱。最后总结升华,各政权彼此碰撞、攻伐与互动,均以争夺“中国”正统为共同目标,力争将自己纳入中国古代正统王朝的历史发展脉络,推动了这一时期“正统论”的崛起。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示例:
北宋时期,辽宋夏金诸政权并立,中华大地不再呈现出统一的政治格局。契丹据有幽云十六州后,开始自认“中国”,称辽人为“中国之民”,以“炎黄子孙”身份接续“中国”谱系,力争“中国”正统。金人建国便昭告天下,取代辽朝正统,据有中原后,更自称“中国”,是黄帝后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西夏也将王族祖先追溯到北魏拓跋氏,北魏拓跋鲜卑又自称黄帝苗裔,建立起了西夏人乃是炎黄子孙的历史叙事。宋朝统一中原,文教昌盛而军事孱弱。但军事上的屡屡失利反而刺激宋人借“夷夏之辨”强调自身的正统性,以文化之强补军事之弱。
各政权彼此碰撞、攻伐与互动,均以争夺“中国”正统为共同目标,力争将自己纳入中国古代正统王朝的历史发展脉络,推动了这一时期“正统论”的崛起。(1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2024·山东卷·T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
材料一 下面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
(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
(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
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
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
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
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
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小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6分)
(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7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下过禁烟的命令”“《南京条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等方面分析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提到的两个基本点来进行回答,提取答题关键点——立体的、全方位的。第二小问,可以强调这两个基本点的重要性,如从“近代性”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推动作用;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史的视野中,则可以更全面地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事件,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战争起因是英国商人不断在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禁止这一行为,而英国却以此为由发动了战争;战争结果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该条约对晚清社会、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书写“鸦片战争”时,应该采取立体的、全方位的角度。
理由:从“近代性”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对晚清社会发展的客观推动作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如西方思想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史的视野中,有助于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影响以及中国是如何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找到自己位置的,从而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7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英雄形象与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不同时期的“英雄”形象
时期 主要类型 具体形象
古代中国 英雄的人 格形象 创业 帝王 胸怀大志、腹有良策,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能臣 名将 才智和胆识过人,能够辅佐具备“圣人”品格和“兴亡”条件的政治领袖,开创宏国大业、建国兴邦的人才和助手
仗义 好汉 文学作品中的草莽英雄和武侠英雄,实际上是民间英雄理想化的结果,具有非凡的武功和超人的气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期 主要类型 具体形象
近代中国 英雄的三 重面相 过渡时 代之英雄 魏源:“正与欧罗巴列国交战,有将军那波伦者,佛国英雄也。乘虚擅权,百战百胜,威声大震。”
中华民族 之英雄 梁启超:为张骞、班超、赵武灵王、郑和及向海外殖民的人物作传,极力称颂他们向外开拓进取的精神
芸芸平 等之英雄 梁启超:“隐于世界中之农夫、职工、役人、商贾、兵卒、小学教师、老翁、寡妇、孤儿等,恒河沙数之无名英雄也。”
——据《从揽驭到召唤: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光耀时代,不同时代的英雄形象储存着丰富的历史密码。请以“英雄形象的变迁”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3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首先,仔细审阅表格中的信息,可发现材料提供了“古代中国”“近代中国”两个时间段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且英雄形象的类型和具体形象都发生了变化;然后依据题干要求“以‘英雄形象的变迁’为主题,任选角度”,可从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分别入手突出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的时代特点对英雄形象的影响,也可从古代中国到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突出英雄形象的丰富与转变,拟定论题,如英雄形象随着近代国家转型日益丰富而多元。再次,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如列举古代中国符合英雄形象的典型英雄人物,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如汉武帝、岳飞、宋江等简述其英雄事迹,小结这些英雄人物局限在精英阶层,到了近代中国,简述时代背景的变化如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促进国家逐渐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突出时代背景的变化对英雄形象的影响,如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人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逐步生成,出现了民族英雄,思想上,开眼看世界,西方启蒙思想中平等、人权等思想的传入,开始认识和了解西方世界中的英雄,如拿破仑、华盛顿等,同时还凸显出英雄的平民化和平等性色彩。最后小结,突出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使英雄形象也变得丰富多元,如伴随着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转型,近代英雄形象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动,日益丰富多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示例:
论题:英雄形象随着近代国家转型日益丰富而多元。(2分)
论述:古代中国,“英雄”的人格形象包括纵横疆场争夺天下的立国之主,也包括智勇兼备、辅佐君王的人才和助手,还包括民间理想化的草莽英雄和武侠英雄。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确立察举制,开通疆域,开辟东西方交通道路,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尊崇儒术,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南宋初年,宋军与金军对抗,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成为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水浒传》中的草寇英雄首领宋江奉行“忠”“孝”“义”,率性洒脱、至真至诚,杀富济贫、除暴安良。但无论是创业帝王,还是能臣名将、仗义好汉,古代英雄形象主要指精英阶层。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英雄”概念的内涵伴随着国家转型变得丰富而多元。既有智识和勇气兼备、引领现代国家转型的精英式英雄人物,也有凝聚共同体意识,强化民族认同的英雄谱系,以及人人皆可为英雄的全新观念。近代,中国人开始认识和了解西方世界中的英雄,如拿破仑、华盛顿等。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现代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逐步生成,“民族英雄”成为形塑中华民族认同的象征符号。伴随着西方启蒙运动的平等、人权和民主等思想传入,中国近代英雄形象还凸显出英雄的平民化和平等性色彩。(9分)
综上所述,伴随着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转型,近代英雄形象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动,日益丰富多元。(2分)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