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6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子目逻辑
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伟大的建设成就。前两个子目勾勒出我国1956—1976年的历史进程,叙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努力,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呈现这一段历史的基本内容、内在规律及发展趋势。第三个子目以专题方式集中介绍了20年间各方面的建设成就、涌现出的一批先进英雄模范人物,以及当时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关键导览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两个问题:阶级斗争问题、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两大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大外交成就: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任务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文化大革命”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共八大(1956年)
(1)思考:中共八大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①主要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内容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__________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影响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
人民内部
3.探索中的失误
表现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 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4.政策调整
目的 __________
概况 (1)1961年1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3)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
(4)1964年提出建设“____________”的伟大目标
结果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克服困难
四个现代化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________________”。
2.目的: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__________复辟。
3.过程:1966年夏全面发动,1967年“一月风暴”发生,1971年9月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政变,1976年结束。
以阶级斗争为纲
资本主义
4.调整
(1)1972年,________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2)1975年,________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5.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____________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周恩来
邓小平
反革命集团
概念阐释
1957年整风运动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全面展开的历史转折关头,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其中指出,为了克服近年来党内新滋长的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整风运动,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作风,适应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需要。
误区警示
混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错误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
(2)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错误根源在于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教材隐性知识
阅读教材P168“史料阅读下面一则”,思考:毛泽东如何认识“十二年”的建设?他用了什么分析方法?
提示:认识:从总体看,从发展趋势上看,成绩方面、做对了的方面是主要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方法:毛泽东用的是辩证分析方法。
视角1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史料 有可能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地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发展主张,并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主张: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
认识: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视角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调整
史料 与1961年相比,1962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9年水平;农用拖拉机增加
2 779台,达到9 800多标准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
——据《按照“八字方针”初步调整国民经济》整理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黑龙江的农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状况: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原因: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素养阐释 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任务二 伟大的建设成就
1.表现
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__________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国防 成功爆炸________、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三线建设
原子弹
农业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生活 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精神 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外交 (1)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2)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______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1971
1972
2.意义:这些成就都具有开创性、________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奠基性
误区警示
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
视角1 三线建设
史料一 20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
——摘编自陶希东《中国跨界区域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等
史料二 在三线地区拔地而起了1 100多个星罗棋布的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它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摘编自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
思考:根据史料一、二,分析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提示:背景:应对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国家工业东西部布局不合理。
历史意义:巩固了国防;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和国防发展的布局;促进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后来中国西部大开发打下了基础。
视角2 国防科技成就
史料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一号”卫星)发射失败。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指出1956—1973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视角3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史料 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下表为各大洲的表决情况统计。
大洲 赞成数 反对数 弃权数 赞成比例
欧洲 24 1 4 82.8%
亚洲 18 4 6 64.3%
非洲 26 15 1 61.9%
南美洲 5 5 2 41.7%
北美洲 3 8 3 21.4%
大洋洲 0 2 1 0%
思考:根据上表,如何认识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提示:欧洲当时的赞成比例最高,说明欧洲走向联合之后,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长期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而这一变化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关,因此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共同影响。
素养阐释
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果
(1)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等得到长足发展,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医疗、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3)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环境得到改善。20世纪70年代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开了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大门。
2.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
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②中国: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牵制苏联的需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
(2)影响:缓和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加速了中国统一大业的进程;打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困局,打开了与西方交往的大门;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掀起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启示: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中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台湾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这预示着中美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曲折发展在所难免。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
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伟大成就。
2.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重大曲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左”倾错误在经济建设中的恶性膨胀。
4.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
5.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影响外交的重要因素。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7“历史纵横”改编)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问题提出要“百家争鸣”,次年《历史研究》杂志成立,并以此为办刊方针;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百家争鸣”逐渐成为整个科学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由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提出( )
A.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
B.折射出国家对文化创作干预过多
C.推动了新中国文艺事业不断发展
D.表明中国文教事业取得重大胜利
A [根据材料“‘百家争鸣’逐渐成为整个科学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可知,从毛泽东就历史研究问题提出“百家争鸣”到之后成为整个科学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这说明“百家争鸣”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故选A项;“干预过多”说法错误,排除B项;推动文艺工作不断发展的是“百花齐放”,不是“百家争鸣”,排除C项;“百家争鸣”的重点是学术研究不是文教事业,排除D项。]
√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8“史料阅读”上面一则改编)“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该论述出自( )
A.《论十大关系》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论十大关系》是1956 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论十大关系》在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尤其是团结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故选A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主要规定了国家性质、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1949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撰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排除C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9月通过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排除D项。]
√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8“史料阅读”下面一则改编)毛泽东在1961年末讲到:“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历史证明当时“做对了”的包括( )
①中共八大提出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②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③1958年开始实行“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阶级矛盾已不是主要的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而当前主要任务是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①正确;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故②正确;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符合当时国情,而“三面红旗”背离了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出现了“左”倾思想,故③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变为公有,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71“学思之窗”改编)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铸就了响彻神州大地的大庆精神。大庆精神突出的精神内涵是( )
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B.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勇于探索
C.坚定信念、紧密团结、患难与共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D [大庆精神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庆油田开发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庆工人面对极端艰苦的条件,展现了非凡的毅力和奉献精神。他们自力更生,不畏艰难,通过艰苦奋斗和奋发图强的精神,成功完成了石油会战,为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这种精神风貌正是大庆精神的核心所在,故选D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8“教材知识”改编)如图为1959年4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报道的头版(局部)。
该版报道( )
A.体现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B.增进了中苏间的友好关系
C.隐含了“左”倾跃进思想
D.展示了我国的外交成就
√
C [根据“1959年”“高举红旗立志赶上全国高产冠军炉”“鞍钢九号高炉利用系数直升到‘2.02’”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报道具有高指标和浮夸风的特点,说明其隐含了“左”倾跃进思想,故选C项;该版报道不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排除A项;B项夸大了报道的作用,排除;材料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71“历史纵横”改编)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此后,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该建设主要是为了( )
A.改变传统工业布局
B.接受苏联经济援助
C.应对严峻安全形势
D.实现各地均衡发展
√
C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展国防、科技等建设,主要目的便是应对严峻的安全形势,故选C项;在中西部开展基本设施建设且以国防、科技为重点,并非为了改变传统工业布局,排除A项;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排除B项;“均衡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1.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由此可见中共八大( )
A.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 B.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C.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 D.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课时分层作业(2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总分:62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从周恩来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强调了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需要考虑到“需要和可能”,这实际上是对我国当时国情的一种深刻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对国情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既积极又稳妥的经济发展计划,故选A项;“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并未在周恩来的发言中得到直接体现,而且,即使当时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经验不足,这也不意味着中共八大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就是错误的或不足的,排除B项;周恩来的发言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并未直接涉及共产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排除C项;虽然社会主义制度确实具有其优越性,但周恩来的发言并未直接强调这一点,他的重点更多是放在如何根据国情合理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上,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下面是我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实行改革开放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大跃进”运动发生在1958年至1960年,是在探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历程中遭到的严重挫折,它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这种盲目追求高速度的做法,导致了图示中工业总产值在1957年后的急剧增长,但实际上是虚假的增长,而农业总产值的大幅下降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困难,故选B项;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与题目所给的时间范围不符,排除C项;“实行改革开放”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1960年11月18日,李富春在全国第九次计划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要讲综合平衡,要有全面观点,强调要贯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必须全面安排,综合平衡,使计划指标符合实际需要的比例关系,符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一主张旨在( )
A.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总结“大跃进”的深刻教训
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扭转国内经济困难的局面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根据材料“1960年11月18日”“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国民经济出现比例失调、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李富春强调综合平衡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是为了纠正之前经济建设中的不合理之处,使计划指标符合实际需要的比例关系,从而扭转国内经济困难的局面,故选D项;我国从1953年开始就已经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使计划指标符合实际需要的比例关系”可知,总结“大跃进”的深刻教训是这一主张的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就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
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1956年,毛泽东强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这体现了(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新中国初期对思想控制不严
C.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的学派,风格和主张自由发展,互相辩论,而不是用行政力量强行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毛泽东的表述与此方针高度吻合,即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表达和交流,故选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强调思想解放和自由,但并不意味着对思想控制不严,实际上,政府一直在努力引导社会思潮,维护社会稳定,排除B项;材料中的表述并未直接涉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就,而是强调了学术思想的自由表达,排除C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学术思想的自由表达,而非真理的检验标准,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20世纪50年代末,在设计成昆铁路建造方案时,苏联专家极力主张地势相对平缓,且长度较短的中线方案,中方则坚持采用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的西线方案,尽管其地质地形条件相对复杂,并最终在1970年于西线建成通车。成昆铁路的建造( )
A.贯彻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
B.体现了中苏关系已出现裂痕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
D.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D [材料中介绍了中苏关于修建成昆铁路的考虑差异,中国坚持通过少数民族地区,该主张有利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进而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故选D项;三线建设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显示的是苏联专家单纯考虑铁路建设的难度和成本,而中国更多考虑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裂痕”一词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问题,只是涉及中国对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条件改善的重视,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据统计,三线地区先后建成400多个军工企业、80多个国防科研院所。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标志着三大改造完成
B.增强了我国国防力量
C.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
D.解决了全民温饱问题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材料“三线地区先后建成400多个军工企业、80多个国防科研院所”可知,在三线建设中建成了大量军工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这体现了三线建设促进了军事发展,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故选B项;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0世纪60年代才进行三线建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有企业改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三线建设中建设的军工企业等,并未强调粮食问题,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下面为某时期中国外交思维导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写( )
A.出席日内瓦会议
B.参加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三件大事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故选C项;出席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排除A项;参加万隆会议是1955年,排除B项;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从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来连续访问非洲10个国家。随行摄影师后来回忆此次出访时说:“不管中国代表团去哪,街上总是有许多穿着五颜六色民族服装的当地人在击鼓、跳舞、欢呼,或是和代表团握手。”这反映出新中国( )
A.外交政策走向了成熟
B.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C.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D.重视对非洲的援助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访问非洲国家时,中国代表团所到之处总是受到民众热情欢迎,这反映出当时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非洲地区受到认可,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故选C项;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中国的经济实力,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代表团在非洲受到欢迎,并不能体现新中国重视对非洲的援助,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1973年11月,经由伊朗等国的共同努力和帮助,我国恢复了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并于1974年第一次参加亚运会,夺得了33金、46银、27铜,位列奖牌榜第三。中国首次参加亚运会( )
A.得益于国内形势的根本性好转
B.彰显了体育大国的实力
C.有利于结束中美长期敌对状态
D.壮大了不结盟运动力量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国营和集体为主,个体为补充”。1956年12月,毛泽东在同工商业者谈话时指出,上海地下厂“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表明当时( )
A.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反思“一五”计划中的问题
C.抛弃了过渡时期的普遍做法
D.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材料提及陈云主张在“国营和集体为主”的基础上,提出“个体为补充”,毛泽东认为上海地下厂可以合法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选A项;“反思‘一五’计划”不符合逻辑,排除B项;“抛弃了”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彻底摆脱了”不符合史实,此时我国正在学习苏联模式,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如表为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中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建设道路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工作重心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D.国家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十大关系》阐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是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正确指导,故选A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2024·江西卷·T9)据下表可知,我国( )
时间 内容
1956年 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聂荣臻受命主管全国科学技术工作
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建设适合基本国情的科研体制
B.实现了赶超世界的科研目标
C.推动“一五”计划的加速完成
D.改变了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
时间 内容
1962年 科研机构由1956年的380多个发展到1962年的1 300多个
研究人员从1956年的9 000多人发展到1962年的94 000多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材料提及1956—1962年,毛泽东“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派高层领导“主管全国科学技术工作”,成立科技协会和科技委员会等专门机构,推动了科技机构迅速发展、科技研究人员迅猛增长,由此可见新中国建立了适合基本国情的科研体制,故选A项;“实现了”不符合史实,1956—1962年新中国科技还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排除B项;“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1957年,且在苏联帮助下优先发展重工业,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改变了”夸大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4.(2024·福建卷·T9)如图是某博物馆馆藏的1957年山东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它为研究新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 )
A.历史解释
B.时空背景
C.历史线索
D.文本记述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毕业证书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教育制度、学校设置,还隐含了当时社会的教育需求和发展方向,它就像一条线索,引领我们去探寻更多关于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细节,故选C项;“历史解释”通常是基于史料作出的解释或结论,而这张毕业证书更像是一个原始资料,A项不准确,排除;虽然毕业证书上确实有时间(1957年)和地点(山东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的信息,但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线索来引导我们深入研究,而不是直接提供完整的时空背景,排除B项;虽然毕业证书上有文字记录,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篇记述性的文章,D项不准确,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2024·天津卷·T7)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英法美三国关系的变化
( )
A.证明了“一边倒”方针的胜利
B.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说明了全方位外交活动的开展
D.反映了两极对峙格局的终结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1954年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反映出中国在三个不同时代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体现出新中国是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坚持独立自主开展外交活动,也说明独立自主外交是我国一贯的外交方针,故选B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6.下面是我国某一时期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我国在这一时期(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工业化基础得到初步奠定
B.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
C.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形势
D.实现了工业中心向西转移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地区,实施三线建设,故选C项;“工业化基础得到初步奠定”是在“一五”计划时期,主要工业中心分布于东北地区,排除A项;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实现了工业中心向西转移”不符合史实,三线建设只是改善了我国经济布局,工业中心仍在东部地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日记、书信具有独特的材料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记、书信的材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记、书信是历史亲历者的所见、所思、所感,反映当时历史风貌,属于直接史料,史料价值较高。但是要注意甄别日记、书信记述可能会夹杂当事人的主观臆断,要尽量与其他史料结合多角度进行研判和使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欲归不得者”“为国家打了几口井”可知爱国精神;根据材料“永远忘我劳动的人”可知艰苦奋斗精神;根据材料“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可知无私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爱国角度回答是什么,怎么做。如:爱国是不变的主题;个人要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国强才能有人民的幸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日记、书信是历史亲历者的所见、所思、所感,反映当时历史风貌,属于直接史料,史料价值较高。但是要注意甄别日记、书信记述可能会夹杂当事人的主观臆断,要尽量与其他史料结合多角度进行研判和使用。(6分)
(2)时代精神: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等。(4分)
认识:爱国是不变的主题;个人要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国强才能有人民的幸福。(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