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美版《花鸟为伴》教学设计(第2课第1课时)
课题 花鸟为伴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中国花鸟画 “气韵生动” 的艺术魅力,理解笔墨变化(焦、浓、重、淡、清)与 “形神兼备” 的审美内涵。 艺术表现:初步感知花鸟画的基本笔墨技法(勾、皴、擦、点、染),能区分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不同表现形式的特点。 创意实践:通过简单临摹体验花鸟画的笔墨意趣,尝试用线条表现花鸟的基本形态。 文化理解:体会花鸟画中寄托的人文情感与自然生机,认同传统绘画 “以形写神” 的艺术理念。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属于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国绘画的独特意蕴》,聚焦中国花鸟画的核心知识。通过赏析齐白石昆虫水墨画引入主题,明确花鸟画的定义与地位;以崔白《寒雀图》为核心案例,解析花鸟画的动静构图、笔墨语言(线条、墨色变化)及 “兼工带写” 的特点;结合徐渭、陈淳、朱耷等名家作品,区分工笔、写意、墨骨、兼工带写四种表现形式,理解 “形神兼备”“似与不似之间” 的艺术理念;最终通过简单临摹,让学生初步体验花鸟画的笔墨意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对中国画三大题材(人物、山水、花鸟)有初步认知,但对花鸟画的具体定义、笔墨技法及文化内涵缺乏系统理解。学生对自然花鸟熟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对 “墨分五色”“笔墨意趣” 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难度,需通过直观作品赏析、对比观察和实践体验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花鸟画的定义(以花卉、鸟禽、鱼虫等为对象)及其在中国画中的地位。 掌握花鸟画的基本笔墨要素: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和核心技法(勾、皴、擦、点、染)。3. 区分工笔、写意、兼工带写、墨骨花鸟四种表现形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画 “形神兼备” 的内涵,体会 “似与不似之间” 的艺术追求(既不照搬自然,又不脱离物象本质)。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案例分析法、对比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实践体验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1. 播放齐白石昆虫水墨画视频,提问:“视频中画家描绘的是什么?这种画属于中国画的哪类题材?” 2. 展示《五牛图》《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图片,引导回顾:“中国画三大题材分别是什么?这三幅作品各属于哪类?” 3. 总结:“以花卉、鸟禽、鱼虫等为对象的绘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花鸟画’,它与人物画、山水画并称中国画三大画科。” 过渡语:齐白石先生笔下的昆虫栩栩如生,充满生机,这类以花鸟草虫为对象的绘画就是花鸟画。我们知道中国画有三大题材,谁能结合图片说说分别是什么?没错,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花鸟画的世界,感受 “花鸟为伴” 的意趣。 1.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描绘的是昆虫”“属于花鸟画”。
2. 观察图片,准确说出中国画三大题材(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并匹配对应作品。
3. 记录花鸟画的定义:以花卉、鸟禽、鱼虫、走兽等为描绘对象。 1. 用生动视频激发兴趣,自然引入主题。 2. 复习旧知,明确花鸟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建立知识框架。
环节二: 赏析经典,解析花鸟画特点 展示崔白《寒雀图》(北宋),介绍地位:“这是推动宋代花鸟画风格转变的巅峰之作,将写意与工笔和谐结合。” 引导观察提问:“画面中的麻雀有什么动态?构图有何特点?树枝用了怎样的笔墨技法?” 总结:“作品以波浪式构图分三组展现麻雀动静之态,麻雀用线条勾勒(工笔),树枝用浓墨枯笔、连勾带皴(写意),这就是‘兼工带写’的特点 —— 既细致又灵动。”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过渡语:《寒雀图》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画出了麻雀的灵动,更因为画家巧妙地将细致的勾勒与洒脱的笔墨结合起来。这种 “兼工带写” 的方式,让花鸟画既有细节又有韵味。那么,花鸟画的笔墨还有哪些奥秘呢? 1. 观察《寒雀图》,小组讨论麻雀的动态(飞、停、啄食等)和构图(波浪式起伏)。
2. 结合教师提示,分析笔墨技法:“麻雀线条细致,树枝墨色浓、笔触粗犷。”
3. 记录 “兼工带写” 的特点:工笔与写意结合,兼顾细节与意趣。 1. 以经典作品为载体,让学生直观感受花鸟画的构图、动态与笔墨结合之美。 2. 通过具象观察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为后续技法学习铺垫。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环节三: 探究笔墨,掌握技法与形式 讲解中国画要素:“花鸟画离不开笔、墨、纸、印等要素,其中‘墨’的变化是关键。” 展示墨分五色图(焦、浓、重、淡、清),举例:“焦墨显厚重,淡墨显空灵。” 播放笔墨技法视频,示范勾、皴、擦、点、染:“勾是画轮廓,皴是表现纹理,擦是增质感,点是添生机,染是分层次。”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展示四类花鸟画作品(工笔《出水芙蓉图》、写意朱耷《安晚册》、墨骨花鸟、兼工带写任伯年作品),表格对比总结:“工笔精致,写意简练,墨骨色墨融合,兼工带写兼融所长。” 过渡语:如果说花鸟是花鸟画的 “形”,那么笔墨就是它的 “神”。墨有浓淡干湿,笔有勾皴点染,这些变化让花鸟 “活” 了起来。而根据笔墨风格的不同,花鸟画又分为几种类型,我们一起来对比看看它们的特点。 1. 观察墨分五色图,理解不同墨色的表现力(如 “浓墨画主体,淡墨画背景”)。
2. 观看视频并模仿练习简单的勾、点技法,感受笔触变化。
3. 对比四类作品,填写表格区分特点,小组代表分享发现。 1. 系统讲解笔墨要素与技法,让学生建立 “笔墨是花鸟画灵魂” 的认知。 2. 对比表格帮助学生清晰区分不同表现形式,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四: 深化理解,体会形神与意趣 任务一:了解名家名作的用墨特色 赏析徐渭《水墨牡丹图》、陈淳《花卉册》,讨论:“画家用了哪些笔墨技法?画面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2.总结:“花鸟画不求完全逼真,而求‘形神兼备’,通过笔墨寄托生机与情感,这就是‘画外之意’。” 展示齐白石虾图与真实虾对比,提问:“齐白石画的虾和真虾一样吗?他为什么这样画?” 引出 “似与不似之间” 的理念。 小组讨论:这两幅作品运用了哪些笔法和墨法来表现物象?其中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5.小结:花鸟画追求生机意趣,反映生活的情趣,画家将花鸟人格化,寄予感情,表达精神。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鉴赏花鸟画,我们更要侧重画家对写“生”的追求,体会画外之意,形中之神。 过渡语:齐白石说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像就俗气,不像就欺世。花鸟画的魅力正在于此 —— 它不仅画花鸟的样子,更画花鸟的 “精神” 和画家的情感。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1.分析作品:“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自由奔放。” 2. 记录 “形神兼备” 内涵:既像物象又高于物象,传递精神意趣。 3.对比观察,讨论得出:“虾的形态相似但更简练,突出灵动之美。” 1. 通过名家名言与作品赏析,引导学生理解花鸟画 “重神似” 的核心理念。 2.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分析能力,体会花鸟画的人文情感。
环节五: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花鸟画的定义、笔墨技法和表现形式,更体会了‘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 回顾本节课重点,分享学习收获(如 “知道了墨有五种变化”“花鸟画能表达情感”)。 小结梳理知识脉络,强化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课后作业 用勾线笔简单临摹《墨梅图》或《墨兰图》的局部,注意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变化。 对比本课赏析的 2-3 幅花鸟画作品,用文字简述它们在笔墨意趣上的不同(如工笔与写意的差异)。
教学反思 重点关注学生对墨分五色、四类表现形式的区分程度,以及对 “形神兼备” 理念的理解深度,针对笔墨技法体验中的难点(如线条僵硬)调整后续指导策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