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美版《花鸟为伴》教学设计(第2课第2课时)
课题 花鸟为伴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花鸟画中勾勒法、点染法、没骨法等技法的笔墨韵味,理解中锋与侧锋用笔的不同表现力。 艺术表现:掌握勾勒法(线条勾勒轮廓)、点染法(墨色点缀晕染)、没骨法(直接用色墨表现)的基本技法,能区分并运用中锋、侧锋用笔。 创意实践:运用所学技法创作一幅花鸟小品,注重构图与笔墨变化的协调。 文化理解:体会花鸟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传统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认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第 2 课第 2 课时,承接上节课花鸟画的基本概念与笔墨要素,聚焦技法实践。通过复习旧知回顾花鸟画核心特点,重点讲解勾勒法、点染法、没骨法等创作技法,解析破墨法、中锋 / 侧锋用笔等细节技巧;结合潘天寿《水仙》、齐白石《和平图》等作品示范创作步骤(构图、勾勒、点染、整理);引导学生通过临摹与创作掌握技法,并拓展至花鸟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插花),深化对 “花鸟为伴” 人文内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上节课已了解花鸟画的定义、笔墨要素及表现形式,对 “墨分五色”“兼工带写” 有初步认知,但对具体技法(如勾勒、点染、没骨)的操作和中锋 / 侧锋用笔的控制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对自然花鸟有观察基础,但将观察转化为笔墨表现的能力较弱,需通过示范、分层练习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花鸟画的核心技法:勾勒法(线条勾勒轮廓)、点染法(墨色点缀晕染)、没骨法(直接用色墨表现,无轮廓线)。 2. 区分并运用中锋用笔(线条圆浑)与侧锋用笔(墨色丰富)。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勾勒、点染、没骨等技法表现花鸟的形态特征,做到构图合理、笔墨变化自然(如浓淡、干湿对比)
教学方法 示范教学法、分层练习法、小组互评法、情境迁移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复习旧知,衔接技法 1.提问回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花鸟画的哪些核心特点?墨分五色指什么?” 2. 展示学生上节课作业,点评:“大家已能区分工笔与写意,但如何用笔墨让花鸟更生动?这节课我们聚焦具体技法。” 3. 明确任务二:“今天我们学习勾勒法、点染法、没骨法,创作花鸟小品。” 1. 集体回答:“花鸟画以花鸟为对象,重形神兼备;墨分五色是焦、浓、重、淡、清。” 2. 观察作业点评,明确本节课重点 —— 技法实践。 1.巩固上节课知识,建立新旧衔接。 2. 通过作业点评点明不足,激发学习需求。
环节二: 解析技法,掌握笔墨技巧 1. 讲解核心技法: - 了解不同的用笔,展示勾勒法作品:“用笔顺势勾、逆势勒,用线条勾勒轮廓,如花瓣边缘。” - 介绍点染法:“用毛笔蘸墨或色点缀,趁湿晕染,形成浓淡变化(如叶片的明暗)。” - 介绍没骨法:“不用轮廓线,直接用色墨涂抹表现物象(如花瓣的饱满感)。” 演示笔法变化:展示破墨法(淡墨破浓墨、浓墨破淡墨等)和点厾法(侧锋快速点画),强调:“笔法变化能让画面更有层次。” 区分用笔:“中锋用笔(笔锋在中线)线条圆劲,适合勾勒;侧锋用笔(笔锋在侧)墨色丰富,适合点染。” 欣赏花鸟画作品,总结方法步骤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绘画步骤总结: 过渡语:勾勒法像 “描边”,让花鸟有清晰的轮廓;点染法像 “晕染”,让画面有浓淡层次;没骨法更自由,直接用色墨塑造形态。而中锋和侧锋用笔,就像给笔墨 “变魔术”,让线条和色块更有表现力。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作品看看这些技法怎么用。 1. 观察教师示范,记录技法特点:勾勒 “用线画轮廓”、点染 “点后晕染”、没骨 “无轮廓直接画”。 2. 对比破墨法效果,模仿练习中锋与侧锋用笔,感受线条差异。 3. 小组讨论:“哪种技法适合表现花瓣?哪种适合表现叶片?” 1. 通过直观示范与对比,让学生清晰区分不同技法的特点与适用场景。 2. 针对性练习突破用笔难点,为创作打基础。
环节三: 示范临摹,掌握创作步骤 1. 以潘天寿《水仙》为例示范创作步骤: ① 构图:“先确定主体位置,注意疏密留白。” ② 勾勒:“中锋用淡墨勾花瓣轮廓,线条流畅。” ③ 点染:“侧锋蘸浓墨点染叶片,趁湿加淡墨显层次。” ④ 整理:“点花蕊、勾叶筋,题款盖章。” 提供齐白石《和平图》局部临摹素材,提示:“用没骨法表现花瓣,注意色彩晕染。” 3. 巡视指导,针对线条僵硬的学生示范:“手腕放松,中锋行笔要稳;点染时控制水分。” 过渡语:创作花鸟小品有章可循,从构图到勾勒、点染,每一步都有技巧。潘天寿的水仙用简洁的线条和墨色表现清雅,大家临摹时注意中锋勾勒的流畅和点染的层次。试着用没骨法画花瓣,感受笔墨自然晕染的效果。 1. 跟随教师步骤观察,标注关键要点(构图疏密、中锋勾线、侧锋点染)。
2. 选择素材临摹,先练勾勒花瓣,再尝试点染叶片,体验没骨法。
3. 小组内互相纠错:“他的花瓣线条太抖,中锋没稳住。” 1. 分步示范降低创作难度,让学生掌握完整创作流程。 2. 临摹经典作品,在实践中巩固技法,培养观察与模仿能力。
环节四: 课堂实践,创作花鸟小品 1. 布置创作任务:“自选花鸟素材(如梅花、兰花、菊花),用勾勒、点染或没骨法创作小品,要求:① 构图合理;② 运用中锋 / 侧锋用笔;③ 体现墨色变化。” 2. 提供素材图片(花形、叶片特征),提示:“先观察花瓣形态 —— 梅花圆润、兰花修长,再选对应技法。” 3. 个性化指导:对技法生疏的学生简化步骤(先勾勒再单色点染);对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尝试破墨法。 1. 确定创作对象,观察素材特征(如菊花花瓣细长,适合勾勒;牡丹饱满,适合没骨)。 2. 独立创作:先画草图构图,再正式勾勒、点染,调整墨色。 3. 创作中提问求助:“叶片怎么点染才有浓淡?” 1. 自主选题激发创作兴趣,将技法运用到具体对象中,落实创意实践目标。 2. 分层指导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确保全员参与。
环节五: 作品展示与交流 1. 作品展示:选取 3-4 幅作品,作者介绍:“用了什么技法?构图有何巧思?” 2. 互评标准:“技法运用是否恰当?墨色是否有变化?构图是否合理?” 1. 上台介绍创作思路:“我用勾勒法画梅花枝干,侧锋点染花瓣。”
2. 互评打分,提出建议:“墨色变化很好,要是花瓣再疏一点更透气。” 1. 评价交流提升审美判断能力,巩固技法要点。 2. 拓展至生活应用,让学生体会传统艺术的实用价值,深化文化理解。
课堂小结 教师用“三句话”总结:一句技法、一句创意、一句生活。学生齐诵。
拓展 1.播放视频《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2.欣赏现代花鸟装饰设计(如茶几、抱枕、衣服),分析其中的技法转化(如没骨法在印花中的应用)。
课后作业 通过生动形象的花鸟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人对花木的钟情、对自然的崇尚。 此外,中式插花也是一种彰显自然神韵、极富雅逸之趣的文化传统。请你尝试完成一件别出心裁的插花作品,用它点缀生活空间。
教学反思 重点关注学生对勾勒、点染、没骨法的掌握程度,中锋 / 侧锋用笔的区分能力,以及创作中构图与墨色变化的合理性,针对技法生硬、构图拥挤等问题调整后续指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