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本课包括四个子目,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现两汉充分巩固大一统国家发展的模式,以及社会危机导致王朝覆亡的过程。第一子目是“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第二子目是“西汉的强盛”,第三子目是“东汉的兴衰”,第四子目是“两汉的文化”。这四个子目之间呈现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兴盛的局面因社会矛盾逐渐积累而走向衰亡。 一个特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两个原因 (1)经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 (2)政治: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三个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开疆拓土、尊崇儒术
任务一 西汉的兴亡
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思考:为何出现“文景之治”局面?表现是什么?
提示: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表现: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3)汉初的政治制度
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郡国 并行 原因 “惩亡秦孤立之败”
结果 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2.西汉的强盛
(1)思考:西汉强盛的政治表现有哪些?
提示:颁布“推恩令”;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中朝;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巡视监察;任用酷吏,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思考:西汉强盛的经济表现有哪些?
提示: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开疆拓土
北击匈 奴,设置 河西四郡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出使西域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
行政管理 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南、西南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3.西汉的灭亡
(1)原因
政治 日趋黑暗
经济 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
社会 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事件: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
4.王莽改制
目的 试图挽救社会危机
结果 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政权被推翻
1.察举制
汉武帝时确立的官吏选拔制度。察是上级向下级考察选拔,举是下级向上级推荐。主要依靠高官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当中选拔道德、品行、才能突出的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选拔范围广,科目多,特点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到东汉后期,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任人唯亲、唯财、唯势,结果形成“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
2.均输平准
政府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汉武帝时期推行。设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此即均输。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此即国家平衡物价的平准。均输平准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平抑了市场的物价。
1.阅读教材P21“史料阅读”,思考:面对汉初经济凋敝的状况,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2.阅读教材P22“史料阅读”,思考:史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
提示:主张“大一统”,统一思想以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
3.观察教材P23《西汉形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汉采取了哪些措施开拓疆域?
提示:设西域都护府和河西四郡,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汉初的统治
史料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思考:根据史料,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有何隐患?
提示:信息: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远超中央;封国势力强大,中央势力弱小。
隐患: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造成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及影响
史料 汉武帝时,主父偃主张: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简析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
提示:主要措施:颁布“推恩令”;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尊崇儒术。
共同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1.西汉初年面临的三大社会问题及解决之道
(1)经济的萧条破败——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匈奴的侵扰——派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北部边境的威胁,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
2.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在于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以及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1)汉代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并且通过汉景帝的削藩和汉武帝的进一步强化皇权,加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这为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趋势奠定了基础。
(2)汉代通过设置郡县、制定律法等措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在中国历史上的沿用和传承对中国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汉代对民族认同的强化和追求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
任务二 东汉的兴衰和两汉的文化
1.东汉的兴衰
(1)政权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①举措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②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
(3)“党锢之祸”
①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②概况:“清议”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
(4)黄巾起义
①原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最后失败。
③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2.两汉的文化
领域 时期 代表性 成就 特点(历史地位)
史学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名著
东汉 班固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两汉 汉赋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医学 战国至 西汉 《黄帝 内经》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东汉 《神农本 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 大约 东汉 《九章 算术》 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发明 东汉 蔡伦改进 造纸术 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尚书台
皇帝的秘书机关。汉光武帝刘秀为削弱相权,将名为宰相居三公高位的太尉、司徒、司空的实际权力逐渐移于尚书。当时尚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一人,组织机构复杂,成为政府的中枢,号称中台。即便如此,东汉时的尚书台仍是少府下属机构。尚书令、仆射等官依然禄秩较低。
阅读教材P25“学思之窗”,思考:《上林赋》有何文学特色?体现了两汉时期怎样的时代精神?
提示:文学特色: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时代精神:气势恢宏;蓬勃向上,昂扬进取。
文化中的时代精神
史料 战国以来,民间在长期战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峭急骠勇之风。秦及西汉立国,战争中“攻城先登”与“趣攻战疾”者得以立功封侯的特殊背景对社会文化心态产生了深刻影响。汉武帝执政,以武力拓边,尚武之风益起,社会生活节奏更为骤急。战国至西汉,民间广泛流行称为“驰逐”的飞速驰车、争先竞胜的竞技项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孙膑以智谋帮助田忌驰逐取胜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到民间游戏有所谓“博戏驰逐”。高速驰车已经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狂热的嗜好。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驰逐”运动盛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
提示:历史背景:汉代沿袭了战国以来勇武激进的社会风气;长期战争改变了民众社会文化心态;汉武帝时代开疆拓土,尚武之风盛行,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时代精神:开拓进取,昂扬奋发。
东汉的衰亡
史料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刺客死士,为之投命。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思考:根据史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
提示: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生活奢华,加剧了阶级矛盾;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1.东汉时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方面 表现
匈奴 问题 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豪强 地主 (1)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 (2)豪强地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外戚 宦官 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年幼,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土地 兼并 严重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2.两汉文化的特征
统一与多样 化的有机结合 两汉巩固了大一统的秩序,形成了文化的趋同与统一;两汉又是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都独具特色
中外文化交 流空前频繁 两汉时期,中外交通畅通,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引发了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水平居于世 界先进行列 两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世
气势恢宏 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充分体现了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
1.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将恢复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与民休息”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2.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积极有为,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3.光武帝刘秀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4.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1“教材导语”改编)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下列选项中,属于缓解当时窘境的举措是( )
A.“尊崇儒术” B.“均输平准”
C.“与民休息” D.“北击匈奴”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为了恢复发展经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故选C项;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均输平准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北击匈奴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2“教材知识”改编)汉武帝对刺史的监察区域和督察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还规定刺史“以六条问事”。“六条”第一条即“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目的是( )
A.巩固郡国并行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削弱节度使职权 D.维持兵农合一
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设立刺史,“以六条问事”,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实行刺史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是巩固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削弱节度使职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刺史的职能是监察,并不是维持兵农合一,且汉代并没有推行兵农合一的制度,排除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6“问题探究”改编)《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
A.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
B.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
C.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
D.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B [题干中“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反映的是东汉豪强地主经济实力的强大,而这往往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力量,对当时的中央集权产生一定的威胁,故选B项;题干所述为“豪人之室”,并不能代表普通民众,所以不能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排除A项;匈奴的统治和威胁在汉武帝时期已经解决,且豪强地主财力强大与打击匈奴无关,排除C项;题干只显示当时豪强地主物质财富充裕,并没有体现出农民与之的差距,所以无法得出“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结论,排除D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4“教材图片”改编)下图为东汉画像砖描绘的图像。该图像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 )
A.集市贸易场景 B.工场劳作状况
C.庄园经济样态 D.贵族生活面貌
A [根据材料可知,画像砖描绘了东汉时期人们在集市交易的情形,对我们了解此时集市的经济活动有很大的帮助,故选A项;“工场劳作状况”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庄园经济”与材料中反映的商业贸易相悖,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民众的商业活动,不是贵族的生活面貌,排除D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5“教材图片”改编)《九章算术》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运算程序,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A.服务于农业生产 B.注重观察与实验
C.已然领先于世界 D.系统总结先代成果
A [根据材料“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可知,《九章算术》中收录的运算程序大多与现实中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有关,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生产,故选A项;中国古代科技属于传统科技,注重实验属于近代科技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九章算术》与世界其他地区科技成就的对比,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由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可知,《九章算术》中的运算程序主要来自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活动,而不是系统总结先代成果,排除D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2“历史纵横”改编)公元前123年,尚不满十八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汉书》记载其“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得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藉若侯产,捕季父罗姑比”。霍去病没有任何经验也不受以往汉军战法的束缚,一战成名,汉武帝赐封“冠军侯”。这一时期的汉朝( )
A.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社会稳定
B.军事实力大增急于开疆拓土
C.展现出豪迈勇进的大国气象
D.史学开始服务西汉王朝政治
C [汉武帝派遣没有作战经验的霍去病出击匈奴,霍去病不受以往汉军战法的束缚,取得重大胜利,汉武帝这样的选将用兵策略和霍去病的英勇善战反映了汉朝时期豪迈勇进的气象,C项正确;西汉初实行“与民休息”政策,汉武帝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排除A项;仅凭任用霍去病北击匈奴,不能断定汉朝军事实力大增,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史学服务于西汉王朝政治,排除D项。]
课时分层作业(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总分:62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
1.(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T2)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
[答案] B
2.下表内容为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其主要作用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
经济 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北击匈奴
A.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
B.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局面
C.缓和了民族矛盾
D.减轻了人民负担
A [题干中的这些措施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国家是统一的,并不是长期分裂局面,排除B项;颁布“推恩令”、铸币权收归中央、尊崇儒术都与民族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题干中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治,没有直接减轻人民负担,排除D项。]
3.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秦汉时期知识要点。由此可知该同学学习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秦始皇时期 设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汉武帝时期 置校尉,屯田渠犁;设置河西四郡
汉宣帝时期 设置西域都护府
A.边疆开发治理 B.统治政策延续
C.监察机构变革 D.文化交流传播
A [秦始皇时期设立桂林郡、南海郡、象郡是为了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汉武帝时期置校尉、屯田渠犁、设置河西四郡是为了巩固边疆,尤其是在与匈奴的对抗中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同时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则是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正式统治的开始,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纳入汉朝版图。由此可知,这些事件均与边疆开发治理有关,故选A项;汉代和秦代在边疆治理的方式上有一定的区别,并非继承关系,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秦汉时期对边疆的管理,没有关于监察机构的描述,排除C项;材料内容属于秦汉时期对边疆的政治统治措施,不属于文化交流传播,排除D项。]
4.西汉时期,乡里豪民武断乡曲,恃财自重,“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鉴于此,汉武帝( )
A.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B.颁布“推恩令”
C.徙六国贵族至关中 D.确立察举制
A [根据题干“乡里豪民武断乡曲,恃财自重”“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等信息可知,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地方豪强势力危害乡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鉴于此,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的是王国问题,排除B项;徙六国贵族至关中是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而不是汉武帝,排除C项;察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5.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连年不断,巨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B.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对外开放,开辟丝路
A [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时期因常年战争,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困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了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控制经济的措施,缓解了财政危机,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其目的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与解决财政危机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其目的是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大一统局面,它与增加财政收入无关,排除C项;汉武帝实行对外开放,开辟丝路,其最初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对抗匈奴,它虽客观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但对于解决财政危机的效果有限,排除D项。]
6.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行货币;公元前113年明令禁止郡国钱流通。这些举措( )
A.促进了丝路贸易发展
B.强化了中央政府治理能力
C.解决了北部边患问题
D.完善了封建国家货币体系
B [汉武帝通过货币改革,废除了各郡国的铸币权,将货币铸造和发行的权力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对货币市场的控制。这不仅有助于防止地方势力通过铸造劣质货币来破坏经济秩序,还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实力和治理能力。此外,货币的统一也有助于促进国内市场的整合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地位,故选B项。]
7.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国立太学。太学中的教师是经学博士,太学的学生学习一年后要经严格考核,并按照学习的等次分派到皇帝身边做郎官,或被委派到中央一些机构和郡国守相下做属吏,学习不及格的罢黜。由此可见,太学的兴办( )
A.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强化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D.实现了诸子百家的融合
A [太学的学生经过严格考核后按等次被分配到不同职位任职,这意味着进入官员队伍的人员是经过太学学习和考核,太学以经学博士为教师,学生在此接受系统教育,与之前未经过这种教育的官员相比,文化素质得到了提升,所以太学兴办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太学学生的考核与任职情况,虽然太学以经学博士为教师,经学与儒学相关,但题干未直接体现出对儒学主流地位的强化,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太学兴办促进各地文化交流的相关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且题干未提及诸子百家融合的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8.2019年成都宝墩遗址出土了一枚铜质印章,印文为阳文篆书,经辨认为“羌眇君”,该印为西汉政府颁发给武阳县羌族首领的官印。“羌眇君”官位等级与乡有秩相当,职责是对部众的日常管理。这印证了( )
A.地方管理体系逐步完备
B.该地区归属于西汉政府
C.篆书为当时的流行字体
D.西南地区冶炼技术发达
B [仅从一枚“羌眇君”官印及相关职责,不能推断出整个地方管理体系逐步完备,故A项错误;因为“羌眇君”印是西汉政府颁发给武阳县羌族首领的官印,这明确表明西汉政府对该地区进行了管理,即该地区归属于西汉政府管辖,B项正确;虽然印文是阳文篆书,但一枚印章上的字体不能代表篆书就是当时的流行字体,故C项错误;一枚铜质印章不能充分证明整个西南地区冶炼技术发达,故D项错误。]
9.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锢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这说明东汉时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
C.地方势力不断扩张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 [根据材料“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酿成‘党锢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可知,东汉时期士大夫受到外戚与宦官的打击报复,政治黑暗,说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士大夫弹劾外戚宦官,无法体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排除A项;当时皇帝实权的丧失不仅仅是因为皇帝昏庸,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势力的变化,无法说明地方势力不断扩张,排除C项。]
10.由下表可知,汉代( )
医书 中医医德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人与天地相应也”
汉代枚乘《七发》 通过互相问答医药养生知识,表达其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A.中医以儒学为理论基础
B.中医伦理与儒学相融通
C.中医思想充满政治色彩
D.儒学逐渐取代黄老之学
B [根据材料“人与天地相应”“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等信息可知,这些医书内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所以可推知汉代中医伦理与儒学相融通,B项正确;汉代中医与儒学有相融通之处,但中医的理论基础以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为主,儒学思想不能作为诊治疾病的理论依据,排除A项;汉代医书中带有政治色彩,但“充满”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儒学与中医伦理的关系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高,但不能说明儒学逐渐取代黄老之学,排除D项。]
11.汉初君臣提倡,君主治理天下,应“处无为之事”,“顺自然之性”。这一理念( )
A.强化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B.源于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C.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
D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减轻百姓负担,“与民休息”,这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D项;“处无为之事”“顺自然之性”强调的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与强化君主权威相悖,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与“汉初”不符,排除B项;汉初已经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
12.(2024·湖南卷·T2)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
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
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
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人和楚人由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因楚人“好游侠”“易发怒”,面对秦朝的苛政,反抗最激烈。因此,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未能充分考虑到各地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地方统治缺乏根基,容易引发反抗,这使得汉初统治者采取了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权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文化传统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地区,能够更好地安抚民心,稳定统治,故选D项。]
13.(2024·广西卷·T3)汉成帝时,薛宜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汉桓帝时,“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荆州刺史度尚击破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见,汉代刺史( )
A.职权范围日渐缩小 B.职权重心发生转变
C.监察权力不断分化 D.监察范围逐步扩大
B [汉成帝时,薛宜指出部刺史“不循守条职”“多与郡县事”(指干预本职之外的郡县事务),而汉桓帝时,益州刺史山昱击破夷寇,荆州刺史度尚击破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表明刺史开展打击盗贼、夷寇等军事行动,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汉代刺史的职权重心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监察职能到后来涉及地方军政,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刺史的职权范围在日渐扩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监察权力分化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刺史职权重心的变化,而非监察范围的扩大,排除D项。]
14.东汉中后期,士人中流行的汉赋,颂德宣汉之风逐渐淡出,讽谏功能日渐式微,隐逸之风大为突显。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治衰退的时代景象
B.逐渐理性的士人心态
C.士族衰落的政治现实
D.日益壮大的庄园经济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与外戚交替执政,政局黑暗腐朽,许多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局势表现出了担忧与失望,这在汉赋的文风变化中展现出来,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政治衰退的时代景象,故选A项;根据材料无法看出士人的心态逐渐理性,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汉赋文风的变化,没有涉及士族衰落的信息,排除C项;庄园经济的壮大有利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但与材料中汉赋文风的变化没有必然关联,排除D项。]
15.汉武帝时期划分十三州部,分设刺史,刺史担有巡视监察官员和豪强之职,并可向朝廷推举秀才;东汉时期,州逐渐变成了凌驾在郡之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刺史甚至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等大权。这一转变( )
A.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B.埋下了军阀割据的严重隐患
C.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监察
D.导致察举选官制度完全失效
B [根据材料“刺史甚至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等大权”可知,刺史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等大权,就为地方势力膨胀和后来军阀割据的出现埋下了隐患,故选B项;这一转变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而不是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排除A项;刺史势力的膨胀使其逐渐背离了监察地方的本职,排除C项;“完全失效”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的《庄园图》(如图)画面上群山环抱,庄园里面有走廊、房间、坞壁。厩栅中养着马、猪、羊等家畜,还有牛耕、采桑、沤麻、养鱼、狩猎、酿造等景象。由此可知,东汉庄园经济( )
A.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B.采取多种经营策略
C.放松对外安全防范 D.产品以交换为目的
B [从画面内容可以看出,东汉庄园中有牛耕、采桑、沤麻、养鱼、狩猎、酿造等多种生产活动,这表明东汉庄园经济采取多种经营策略,故选B项;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是商品经济,排除A项;材料主要展示的是庄园内的生产经营景象,而非对外安全防范问题,排除C项;庄园经济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庄园自身的需要,排除D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王,势力很大。王国官吏,除丞相外,都由王来任免,王国的封地,多者一百多城,少者有三四十城,汉初七个异姓王封地的总面积,比朝廷直辖的还要多……汉武帝实际上贯彻了当年贾谊的建议,规定诸王死后,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诸王子分割原来封地为列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简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以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可得出皇帝制度;根据材料一“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央集权制和三公九卿制;根据材料一“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可得出郡县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西汉初年的王,势力很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实际上贯彻了当年贾谊的建议,规定诸王死后,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诸王子分割原来封地为列侯”可知,颁布“推恩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刺史制度、任用酷吏、铸币权收归中央。
[答案] (1)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4分)
积极影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4分)
(2)变化:实行郡国并行制。(2分)
举措: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任用酷吏、铸币权收归中央。(4分)
8 / 20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本课包括四个子目,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现两汉充分巩固大一统国家发展的模式,以及社会危机导致王朝覆亡的过程。第一子目是“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第二子目是“西汉的强盛”,第三子目是“东汉的兴衰”,第四子目是“两汉的文化”。这四个子目之间呈现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兴盛的局面因社会矛盾逐渐积累而走向衰亡。 一个特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两个原因 (1)经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 (2)政治: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三个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开疆拓土、尊崇儒术
任务一 西汉的兴亡
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思考:为何出现“文景之治”局面?表现是什么?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初的政治制度
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郡国 并行 原因 “惩亡秦孤立之败”
结果 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2.西汉的强盛
(1)思考:西汉强盛的政治表现有哪些?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西汉强盛的经济表现有哪些?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开疆拓土
北击匈 奴,设置 河西四郡 汉武帝任用 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 、敦煌四郡
出使西域 派 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形成著名的“ ”
行政管理 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南、西南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3.西汉的灭亡
(1)原因
政治 日趋黑暗
经济 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
社会 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事件:公元9年,外戚 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
4.王莽改制
目的 试图挽救社会危机
结果 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等农民大起义爆发,政权被推翻
1.察举制
汉武帝时确立的官吏选拔制度。察是上级向下级考察选拔,举是下级向上级推荐。主要依靠高官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当中选拔道德、品行、才能突出的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选拔范围广,科目多,特点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到东汉后期,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任人唯亲、唯财、唯势,结果形成“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
2.均输平准
政府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汉武帝时期推行。设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此即均输。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此即国家平衡物价的平准。均输平准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平抑了市场的物价。
1.阅读教材P21“史料阅读”,思考:面对汉初经济凋敝的状况,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2.阅读教材P22“史料阅读”,思考:史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
3.观察教材P23《西汉形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汉采取了哪些措施开拓疆域?
汉初的统治
史料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思考:根据史料,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有何隐患?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及影响
史料 汉武帝时,主父偃主张: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简析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
1.西汉初年面临的三大社会问题及解决之道
(1)经济的萧条破败——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匈奴的侵扰——派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北部边境的威胁,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
2.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在于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以及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1)汉代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并且通过汉景帝的削藩和汉武帝的进一步强化皇权,加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这为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趋势奠定了基础。
(2)汉代通过设置郡县、制定律法等措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在中国历史上的沿用和传承对中国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汉代对民族认同的强化和追求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
任务二 东汉的兴衰和两汉的文化
1.东汉的兴衰
(1)政权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 ,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①举措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 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
②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
(3)“党锢之祸”
①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②概况:“清议”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 ”,遭到严厉镇压。
(4)黄巾起义
①原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 ”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最后失败。
③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2.两汉的文化
时期 代表性 成就 特点(历史地位)
西汉 司马迁 《 》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名著
东汉 班固 《 》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两汉 汉赋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战国至 西汉 《 》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东汉 《 》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大约 东汉 《九章 算术》 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东汉 蔡伦改进 造纸术 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尚书台
皇帝的秘书机关。汉光武帝刘秀为削弱相权,将名为宰相居三公高位的太尉、司徒、司空的实际权力逐渐移于尚书。当时尚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一人,组织机构复杂,成为政府的中枢,号称中台。即便如此,东汉时的尚书台仍是少府下属机构。尚书令、仆射等官依然禄秩较低。
阅读教材P25“学思之窗”,思考:《上林赋》有何文学特色?体现了两汉时期怎样的时代精神?
文化中的时代精神
史料 战国以来,民间在长期战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峭急骠勇之风。秦及西汉立国,战争中“攻城先登”与“趣攻战疾”者得以立功封侯的特殊背景对社会文化心态产生了深刻影响。汉武帝执政,以武力拓边,尚武之风益起,社会生活节奏更为骤急。战国至西汉,民间广泛流行称为“驰逐”的飞速驰车、争先竞胜的竞技项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孙膑以智谋帮助田忌驰逐取胜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到民间游戏有所谓“博戏驰逐”。高速驰车已经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狂热的嗜好。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驰逐”运动盛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
东汉的衰亡
史料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刺客死士,为之投命。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思考:根据史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
1.东汉时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方面 表现
匈奴 问题 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豪强 地主 (1)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 (2)豪强地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外戚 宦官 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年幼,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土地 兼并 严重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2.两汉文化的特征
统一与多样 化的有机结合 两汉巩固了大一统的秩序,形成了文化的趋同与统一;两汉又是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都独具特色
中外文化交 流空前频繁 两汉时期,中外交通畅通,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引发了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水平居于世 界先进行列 两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世
气势恢宏 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充分体现了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
1.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将恢复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与民休息”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2.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积极有为,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3.光武帝刘秀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4.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1“教材导语”改编)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下列选项中,属于缓解当时窘境的举措是 ( )
A.“尊崇儒术” B.“均输平准”
C.“与民休息” D.“北击匈奴”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2“教材知识”改编)汉武帝对刺史的监察区域和督察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还规定刺史“以六条问事”。“六条”第一条即“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目的是 ( )
A.巩固郡国并行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削弱节度使职权
D.维持兵农合一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6“问题探究”改编)《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 )
A.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
B.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
C.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
D.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4“教材图片”改编)下图为东汉画像砖描绘的图像。该图像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 ( )
A.集市贸易场景 B.工场劳作状况
C.庄园经济样态 D.贵族生活面貌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5“教材图片”改编)《九章算术》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运算程序,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
A.服务于农业生产
B.注重观察与实验
C.已然领先于世界
D.系统总结先代成果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2“历史纵横”改编)公元前123年,尚不满十八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汉书》记载其“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得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藉若侯产,捕季父罗姑比”。霍去病没有任何经验也不受以往汉军战法的束缚,一战成名,汉武帝赐封“冠军侯”。这一时期的汉朝 ( )
A.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社会稳定
B.军事实力大增急于开疆拓土
C.展现出豪迈勇进的大国气象
D.史学开始服务西汉王朝政治
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