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7 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7 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4:00:39

文档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 本课设立了三个子目:隋朝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将隋唐五代十国政权兴衰更替的历史脉络勾勒出来,并对隋唐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前因后果作了必要阐述。 一个趋势:分裂→统一→分裂 两大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三项内容:开明的民族政策、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任务一 隋朝兴亡
1.建立与统一: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2.思考:简述隋朝的建设内容。
提示: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征伐高丽,引发大规模起义。
(2)时间:618年。
隋朝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从北到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水系,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对大运河的认识
大运河虽然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开通的,但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意义是深远的,所以从总体来看,隋炀帝此举利大于弊。
隋朝的经济
史料 开皇十七年(597),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廊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摘编自魏征等《隋书·食货志》
思考:史料说明隋朝出现了什么现象?有何影响?
提示:现象:社会经济繁荣。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隋王朝的政治经济秩序,巩固统一局面;为唐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朝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
任务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
统一 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唐朝前期的统治
(1)贞观之治
概念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国家出现的开明政治局面
原因 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武则天的统治: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
措施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结果 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3.唐朝的民族关系
(1)概况
民族 史实 结果(影响)
突 厥 东 突 厥 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682年,东突厥部众一度建立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被平定 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
西 突 厥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吐蕃 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 双方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靺鞨 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加强对东北的统治
(2)作用: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突厥
6世纪北方、西北方操突厥语的民族。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随着突厥汗国的消亡于8世纪中后期解体,并在西迁中亚、西亚过程中与当地部族融合,形成多个新的民族,新的民族与古突厥民族有本质区别。
不能辩证认识唐朝的繁盛局面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与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密不可分,但不能夸大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唐朝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所谓的“盛世”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都是相对于社会动乱时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也只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
1.阅读教材P35“历史纵横”左面一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提示:唐朝江南地区出现了曲辕犁,中国古代的耕犁基本定型。
2.阅读教材P37《唐蕃会盟碑》及其文字说明,思考:唐蕃会盟碑有何历史价值?
提示:研究藏族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汉族与藏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唐朝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
史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整理自《贞观政要》
史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摘编自《贞观政要·务农》
思考:(1)根据史料一,说明隋朝灭亡对“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何影响。
(2)史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政策?
提示:(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国君要简静,要以农为本,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料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羁縻府和州、县,并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疆广设军镇,军镇兵力多者数万,少者数千,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因战乱和自然灾害而内徙和入唐求学的少数民族同胞,唐王朝也妥善安置,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周边民族。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思考: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边疆政策的特点。
提示:特点:①因俗而治,因地制宜;②采取羁縻政策,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具有高度自治性;③政策开明;④边疆防御体系相对完善;⑤以怀柔、招抚为主;⑥措施灵活多样。
1.唐初治世局面的形成原因及历史启示
(1)形成原因
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唐朝结束了隋末的混乱局面,社会安定,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
③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和措施。
④唐初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善于用人和纳谏,勤于政事,廉洁奉公,政治清明。
⑤百姓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唐朝前期繁盛作出了直接的贡献。
⑥唐朝友好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⑦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为唐朝的南北交通奠定了基础。
(2)历史启示
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②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③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
2.唐朝处理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方式 例证
管辖 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理;后又在西突厥地区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册封 唐玄宗封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战争 唐太宗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会盟 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任务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原因 开元年间,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概况 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八年后被平定
影响 中央集权被削弱,唐朝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背景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概况 875年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影响 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建后梁。
5.五代十国
(1)五代:自907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其中后唐定都洛阳,其余都定都开封。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3)周世宗改革:清除五代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1.藩镇割据
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边疆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割据造成了唐代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五代十国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
2.朋党之争
唐后期的朋党之争是指以牛僧孺为首的官僚集团和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所以又称为“牛李党争”。形成牛李党争的原因是他们进入仕途的门径不同,实质上是唐初以来门阀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延续。
唐朝由盛转衰的因素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因素,不能理解为唯一因素,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
阅读教材P38“史料阅读”,提炼出唐朝方镇的兴起经过。
提示:最初节度使只管兵;随着府兵制的破坏,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安史之乱后,方镇越来越多;方镇的规模不固定,大者可以有十多州,小者则有三四州;随着方镇的强大,逐渐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最终使唐朝走向灭亡。
晚唐藩镇割据史料一 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
史料二 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类型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思考:(1)史料一中的现象有何影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后期藩镇的影响。
提示:(1)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部分藩镇起到了防备叛乱和守卫边疆的作用,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晚唐藩镇割据的影响
(1)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力:藩镇将领拥兵自重,不受中央政府的控制,这导致中央政府的实际管辖地区缩小,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力。
(2)破坏了社会经济:藩镇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难。此外,藩镇割据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3)增加了人民负担:藩镇为了维持自身的军事开支,经常增加人民的赋税、兵役和徭役,这使得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
(4)加剧了民族矛盾:藩镇割据也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加剧,例如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与中央政府产生冲突。
1.隋朝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结束分裂,为我国封建经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2.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江南的控制,以巩固隋朝统治,但其主要作用是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沿岸经济的发展。 3.“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注重调整统治政策,都重视农业生产。 4.安史之乱是唐中叶地方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唐中叶政治、军事形势发展的结果。 5.五代十国时期是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时期,也是藩镇势力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4“教材导语”改编)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
C.促使商帮和会馆出现
D.保障了统一和政权稳定
A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贯通使得南北方的商品、文化和信息得以更便捷交流,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A项;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邗沟等,排除B项;虽然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商业活动有促进作用,但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更多是与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有关,不能直接归因于大运河,排除C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确实有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南北地区的控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统一和政权稳定,但这一作用并不是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排除D项。]
2.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故选C项;西汉初期出现“文景之治”,排除A项;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排除B项;清朝出现“康乾盛世”,排除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5“历史纵横左面一则”改编)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此可知(  )
A.先进耕犁技术推广到边疆
B.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一致
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明显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A [根据材料“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江南农民发明曲辕犁后,推广到了西北地区,故选A项;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并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生产工具的推广,并未提到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排除C项;宋代时南方经济水平才超越北方,排除D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7“教材图片”改编)821年,唐朝和吐蕃各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823年,双方将盟文刻石立碑(如图),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是(  )
A.汉和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见证
B.唐朝与吐蕃完全停止纷争的标志
C.吐蕃地区归顺唐中央王朝的象征
D.唐玄宗时期唐与吐蕃会盟的遗物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和吐蕃双方不仅进行了盟誓,还立了碑,用两种文字书写,这明显是在表达双方的友好和团结,故选A项;“完全停止纷争”的说法过于绝对,因为虽然双方进行了盟誓,但并不能保证以后就完全不会再有纷争了,排除B项;吐蕃和唐朝是两个独立的政权,他们之间的盟誓并不代表吐蕃就归顺了唐朝,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唐蕃会盟碑是唐穆宗时期唐与吐蕃会盟的遗物,排除D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8“史料阅读”改编)中唐以来,“道”是以监察和军事合成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  )
A.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B.直接引发唐末农民战争
C.使地方凌驾于朝廷之上
D.导致北方边患日益严重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道”作为地方区划,有军事权,并有很大独立性,权力很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为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埋下隐患,故A项正确;引发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政治昏暗、土地兼并严重,这些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这种情况容易使地方割据、分裂,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说使地方凌驾于朝廷之上,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涉及边患问题,故排除D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9“问题探究”改编)据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据此可知,隋朝(  )
A.经济管理体系健全 B.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C.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D.民众生活保障充足
B [隋朝能够储存如此大量的粮食,意味着其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有足够的粮食产出以供储存,故选B项;隋朝有大量的粮食储备,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其经济管理体系健全,经济管理体系涉及多个方面,如财政、税收、市场管理等,而材料仅提及了粮食储备这一方面,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粮食储备,社会秩序较为稳定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大量的粮食储备可能只是为应对可能的饥荒或战争而做的储备,并不能直接证明民众的生活保障就一定是充足的,排除D项。]
课时分层作业(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总分:66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8分)
1.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不同。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  )
A.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
B.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
C.法律严苛导致习俗固定
D.习俗发展迎合市民生活
A [隋唐以前南北方端午习俗不同主要受到分裂割据影响,唐朝通过立法统一全国端午习俗,这是受到国家统一影响,推动重要节日文化习俗一致,从而促进文化认同,故选A项;习俗来源于民间,官方具有推动作用,排除B项;唐代立法统一全国习俗,并未制定严苛手段惩罚不遵从法律的群众,排除C项;习俗发展迎合全国民众和国家统一需要,而非只是迎合市民生活,排除D项。]
2.595—596年,隋朝政府先后在37个州建立了公益粮仓,这些粮仓分布在都城周围,集中在西至敦煌,东至宁夏平原、陕北高原、河套平原等地。这一现象反映了,隋朝时期(  )
A.边境地区自然灾害频繁
B.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C.政府注重维护京师安全
D.内轻外重局面形成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兴建的大部分公益粮仓都分布在都城周围,方便在歉收时节给都城提供救济,由此可见政府注重维护京师安全,故选C项;兴建公益粮仓侧面反映出隋朝国富,“灾害频繁”说法有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595—59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隋朝“开皇之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民族矛盾缓和,排除B项;唐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扩大,出现内轻外重局面,排除D项。]
3.开皇五年,隋文帝令诸州以民间“当社”为单位,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以备水旱赈济,由当社为首的人负责管理。开皇十五年和十六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诸州的义仓改归州或县管理;劝募形式也改为按户等额征税。这种变化可用于解释(  )
A.义仓管理方式趋于合理
B.普通百姓负担加重
C.隋朝赋税制度发生变动
D.基层治理成效显著
B [根据材料“开皇五年……劝募形式也改为按户等额征税”可知,隋文帝改变义仓的管理方式和粮食征集方式,将义仓的管理权从原来的民间自行管理转变为由州或县来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义仓的控制,在粮食的征集方式上,将原来的劝募形式改为按户等额征税,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故选B项;题干主要反映隋代义仓由民间自发转为政府官办,尽管义仓赈济灾荒的职能没有改变,但原来自救时的灵活、及时的特点大为逊色,甚至有关官吏中饱私囊,造成管理上的弊端,因此义仓管理方式的变革其能效是辩证的,管理方式趋于合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义仓属于社会救济制度方面,而非赋税制度,排除C项;古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一般通过户籍制度与管理、基层组织建设、实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等方面来实现,义仓制度属于社会救济的一个方面,社会救济又是基层治理的一个方面,仅凭义仓制度一个方面的情况,无法得出基层治理成效显著,排除D项。]
4.贞观六年,唐太宗下令修《氏族志》,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崔氏被降为第三等。唐太宗此举旨在(  )
A.扶植门阀士族 B.整顿官僚队伍
C.稳定统治秩序 D.改变选官标准
C [由材料“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以皇族为首”可知,唐太宗重新修订门第等级,并把皇族放在首位,有利于削弱地方士族的地位,加强君主专制,稳定统治秩序,故选C项;唐太宗下令修《氏族志》目的是打击门阀士族,而非扶植,排除A项;《氏族志》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并非对官僚队伍的整顿,排除B项;科举制改变了选官的标准,但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项。]
5.《贞观政要》记载:“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反映的治国理念是(  )
A.重视人民力量 B.注重选贤任能
C.注意整顿吏治 D.采取休养生息
A [根据材料可知,《贞观政要》的记载认识到君主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故选A项;选贤任能、整顿吏治涉及的都是官吏,与材料涉及的是君民关系相悖,排除B、C两项;休养生息指关爱人民,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6.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社会风气的形成主要是基于(  )
A.门阀政治的逐渐强化
B.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C.儒家思想内涵的转变
D.民族政策的包容开放
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社会经济繁荣,为奢华、炫耀的风气提供了物质基础,符合历史背景,故选B项;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科举制的实施已经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力量,门阀政治并非这一时期的主流,排除A项;唐代儒家思想仍是主流,并未发生显著转变,且儒家思想倡导节俭,与奢华、炫耀的风气相悖,排除C项;虽然唐代民族政策确实包容开放,但这与奢华、炫耀的社会风气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7.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如唐高宗时期靺鞨人李谨行出任右卫大将军。据此可知,唐朝时期(  )
A.中外贸易交流频繁 B.民族政策较为开放
C.世家大族走向衰落 D.边疆治理趋于完备
B [根据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李谨行出任右卫大将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在唐朝同样受到重视,并为唐朝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并非对外关系,排除A项;唐代世家大族影响力减弱体现在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以及世家大族在经济基础和文化影响力方面的削弱,题干主旨是开明的民族政策,与世家大族的衰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唐代治理边疆主要包括羁縻府州制度、和亲政策、设立都护府等,题干未涉及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措施,无法得出边疆治理趋于完备的结论,排除D项。]
8.唐朝在一些民族地区,“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民众不直接向国家缴纳赋税,户口不呈送户部。这些做法(  )
A.造成了分裂局面的出现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C.折射出治理体系的混乱
D.保证了民族地区的稳定
B [唐朝在民族地区以其首领为地方官,并允许世袭,同时不强制要求这些地区直接向中央缴纳赋税和呈送户口,这种做法显然是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和风俗习惯来制定的,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中描述的政策是唐朝为管理民族地区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制度,它并没有直接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政策是唐朝政府为管理民族地区而有意设计的制度,它并不能反映治理体系的混乱,相反,这种制度是唐朝政府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广袤的国土和多样的民族而采取的一种灵活策略,排除C项;虽然这种政策可能有助于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但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这一结果,且“保证”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9.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元和年间(806—820年)的户数与开元年间(713—741年)的户数相比较,北方地区降至十分之二三,东南八道总体上下降了10.3%,其中江西道和淮南道则有所增加。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南方发展水平高于北方
B.国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政局动荡影响人口变迁
D.南北经济差距有所扩大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方地区人口减少,南方地区人口有所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政局动荡,推动人口南迁,故选C项;材料强调南北方人口变化情况,未涉及南北方总人口的对比,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经济重心南移并未完成,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没有高于北方,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南北方人口变化情况,未涉及南北方总人口的对比,也未涉及南北方经济的对比,无法判断差距扩大,排除D项。]
10.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D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主要是在东汉时期,他们在政治、经济上具有很大影响力,形成了地方势力,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并非由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导致,所以A项错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在各个朝代都存在,然而这并不能准确概括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本质特征,所以B项错误;五代十国时期主要是中原地区的政权更迭和地方割据,并非主要体现为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所以C项错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五代十国时期,这些藩镇势力进一步发展,五代的政权大多是由掌握军权的藩镇建立,十国也是各地藩镇割据的延续,所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D项正确。]
11.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这一认识,有助于(  )
A.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B.北方统一局面的实现
C.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A [根据材料“隋朝开皇三年……‘窃见当今郡县……则易得贤才’”可知,杨尚希认为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冗官问题严重,办事效率低下,出现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现象,反映出隋朝前期地方行政管理存在弊病,需要调整,故选A项;577年北周消灭北齐,标志着北周统一北方,为取代北周的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主要反映了隋朝地方管理存在问题,要“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强化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隋唐对江南运河的疏浚,使得水上运输畅通无阻。从贞观到天宝年间,江南运河沿线四州的户数增长率为353.3%,户口增长率为570.7%,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江南地区的冶炼、造船、制瓷、编织、制盐、造纸、制茶等行业也迅猛发展。这反映了(  )
A.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交通建设影响经济发展
C.运河沿线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
D.国家高度重视运河运输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唐疏浚江南运河后,推动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体现了交通建设影响经济发展,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运河沿线经济发展,但未涉及与其他地区的对比,故不能得出“最发达”这一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运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未涉及运河得到发展的背景,排除D项。]
13.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说明唐朝(  )
A.政府重视体育运动 B.男女地位实现平等
C.开放与兼容的氛围 D.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C [材料反映了唐朝初年,马球由中亚波斯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娱乐活动比较丰富,外来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体现了唐朝开放兼容的氛围,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公贵族喜爱马球这项娱乐活动并不能代表当时唐朝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男女地位并不平等,排除B项;民族政策是指国家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材料中马球只是社会娱乐活动,排除D项。]
14.(2024·重庆卷·T3)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A [节度使的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但同时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节度使手握重兵,且兵将之间形成了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这种高度集中的军权若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容易导致军事力量的滥用和叛乱的发生。因此,这个制度本身确实存在重大的缺陷,故选A项;材料并未明确指出这些节度使都是由蕃将充任的,也没有证据表明蕃将的充任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节度使作为边疆的重要军事长官,是拥有边地军队调兵权的,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打破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5.(2024·湖南卷·T5)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
A [材料描述了唐末新藩镇的军队主要由强迫征发而来,这使得军队难以形成稳定的集团。而后周时期,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一变化意味着地方军事力量的削弱和中央军事力量的加强,这显然是中央集权体制重建的一个有力表现,故选A项;虽然中央禁军的加强有助于削弱地方军事力量,但并不能说从源头上完全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排除B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军事制度的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文化或观念的变化,只是单纯讨论了军事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
16.据《唐会要》记载,针对居民突破坊墙侵街行为,自唐肃宗到唐穆宗期间政府多次发布敕文“坊或鼓未动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致使街司巡检人力难周,亦令奸盗之徒易为逃匿,故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一切禁断”。这说明当时(  )
A.政府对城市的治理卓有成效
B.加强人身控制维护社会稳定
C.传统经济政策已经不再实行
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管理制度
D [材料中政府多次发布敕文来禁止居民突破坊墙侵街等行为,这表明这种违规行为一直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所以不能说明政府对城市的治理卓有成效,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居民突破坊墙侵街以及坊门开闭时间违规等行为的管理,重点并非加强对人身的控制,B项错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并未提及传统经济政策不再实行,且在唐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在推行,C项错误;居民突破坊墙侵街、坊门开闭时间不遵守规定等现象,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坊市制度等管理制度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偏安江南的政权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组织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逐渐扩大。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商业贸易日益繁荣。
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曲辕犁,广泛种植水稻,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粮仓。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日益广泛。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等行业技术精湛,产品的质量上乘,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随着大运河的进一步疏通和完善,江南与北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江南地区涌现了众多商业城市,扬州、杭州等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商品。江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也十分活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江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英]崔瑞德等《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得出大量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根据材料一“偏安江南的政权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组织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逐渐扩大”可得出江南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政府重视和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拥有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等优越条件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据此可得出自然条件优越。第(2)问,根据材料二“唐代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曲辕犁”可知,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根据材料二“广泛种植水稻……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日益广泛”“丝织业……还大量出口海外”可知,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以及手工业制作技术的精湛都提高了产品的商品化,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升;根据材料二“随着大运河的进一步疏通和完善,江南与北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可得出区域经济联系加强;根据材料二“江南地区涌现了众多商业城市……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商品”可知,商业中心和商业城市不断涌现;根据材料二“江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也十分活跃……等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可得出海外贸易活跃。第(3)问,根据材料一“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可知,伴随农业发展,江南地区的城市、商业、贸易也逐渐兴起,改变了过去相对落后的状态,提升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根据材料二“江南与北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可得出加强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这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互动,在交流过程中,各民族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推动文化的交融和民族间的交融。
[答案] (1)原因:大量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政府重视和推动。(6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表现: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升;区域经济联系加强;商业中心和商业城市不断涌现;海外贸易活跃。(6分,答出3点即可)
(3)影响:提升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加强了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0 / 21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 本课设立了三个子目:隋朝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将隋唐五代十国政权兴衰更替的历史脉络勾勒出来,并对隋唐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前因后果作了必要阐述。 一个趋势:分裂→统一→分裂 两大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三项内容:开明的民族政策、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任务一 隋朝兴亡
1.建立与统一:581年,    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年,隋灭陈,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2.思考:简述隋朝的建设内容。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征伐    ,引发大规模起义。
(2)时间:    年。
隋朝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从北到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水系,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对大运河的认识
大运河虽然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开通的,但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意义是深远的,所以从总体来看,隋炀帝此举利大于弊。
隋朝的经济
史料 开皇十七年(597),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廊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摘编自魏征等《隋书·食货志》
思考:史料说明隋朝出现了什么现象?有何影响?
隋朝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
任务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 618年,    在长安称帝
统一 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唐朝前期的统治
(1)贞观之治
概念 唐太宗    统治时期,国家出现的开明政治局面
原因 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武则天的统治:改国号为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
措施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结果 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3.唐朝的民族关系
(1)概况
民族 史实 结果(影响)
突 厥 东 突 厥 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     ”;682年,东突厥部众一度建立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被平定 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
西 突 厥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先后设置    和    ,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吐蕃 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    嫁给吐蕃赞普     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 双方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靺鞨 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    加强对东北的统治
(2)作用: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突厥
6世纪北方、西北方操突厥语的民族。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随着突厥汗国的消亡于8世纪中后期解体,并在西迁中亚、西亚过程中与当地部族融合,形成多个新的民族,新的民族与古突厥民族有本质区别。
不能辩证认识唐朝的繁盛局面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与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密不可分,但不能夸大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唐朝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所谓的“盛世”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都是相对于社会动乱时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也只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
1.阅读教材P35“历史纵横左面一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2.阅读教材P37《唐蕃会盟碑》及其文字说明,思考:唐蕃会盟碑有何历史价值?
唐朝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
史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整理自《贞观政要》
史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摘编自《贞观政要·务农》
思考:(1)根据史料一,说明隋朝灭亡对“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何影响。
(2)史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政策?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料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羁縻府和州、县,并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疆广设军镇,军镇兵力多者数万,少者数千,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因战乱和自然灾害而内徙和入唐求学的少数民族同胞,唐王朝也妥善安置,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周边民族。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
与边疆治理》
思考: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边疆政策的特点。
1.唐初治世局面的形成原因及历史启示
 (1)形成原因
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唐朝结束了隋末的混乱局面,社会安定,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
③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和措施。
④唐初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善于用人和纳谏,勤于政事,廉洁奉公,政治清明。
⑤百姓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唐朝前期繁盛作出了直接的贡献。
⑥唐朝友好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⑦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为唐朝的南北交通奠定了基础。
(2)历史启示
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②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③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
2.唐朝处理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方式 例证
管辖 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理;后又在西突厥地区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册封 唐玄宗封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战争 唐太宗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会盟 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任务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原因 开元年间,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出现    的局面
概况     年,    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八年后被平定
影响 中央集权被削弱,唐朝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背景 唐朝后期,    和朋党之争加剧
概况 875年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影响 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唐朝灭亡:907年,    废唐建后梁。
5.五代十国
(1)五代:自907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    、后唐、后晋、后汉、    五个王朝,其中后唐定都洛阳,其余都定都    。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    ,称为“十国”。
(3)周世宗改革:清除五代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    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1.藩镇割据
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边疆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割据造成了唐代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五代十国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
2.朋党之争
唐后期的朋党之争是指以牛僧孺为首的官僚集团和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所以又称为“牛李党争”。形成牛李党争的原因是他们进入仕途的门径不同,实质上是唐初以来门阀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延续。
唐朝由盛转衰的因素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因素,不能理解为唯一因素,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
阅读教材P38“史料阅读”,提炼出唐朝方镇的兴起经过。
晚唐藩镇割据
史料一 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
史料二 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类型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思考:(1)史料一中的现象有何影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后期藩镇的影响。
晚唐藩镇割据的影响
(1)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力:藩镇将领拥兵自重,不受中央政府的控制,这导致中央政府的实际管辖地区缩小,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力。
(2)破坏了社会经济:藩镇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难。此外,藩镇割据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3)增加了人民负担:藩镇为了维持自身的军事开支,经常增加人民的赋税、兵役和徭役,这使得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
(4)加剧了民族矛盾:藩镇割据也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加剧,例如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与中央政府产生冲突。
1.隋朝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结束分裂,为我国封建经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2.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江南的控制,以巩固隋朝统治,但其主要作用是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沿岸经济的发展。 3.“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注重调整统治政策,都重视农业生产。 4.安史之乱是唐中叶地方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唐中叶政治、军事形势发展的结果。 5.五代十国时期是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时期,也是藩镇势力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4“教材导语”改编)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  )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
C.促使商帮和会馆出现
D.保障了统一和政权稳定
2.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5“历史纵横左面一则”改编)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此可知 (  )
A.先进耕犁技术推广到边疆
B.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一致
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明显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7“教材图片”改编)821年,唐朝和吐蕃各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823年,双方将盟文刻石立碑(如图),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是 (  )
A.汉和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见证
B.唐朝与吐蕃完全停止纷争的标志
C.吐蕃地区归顺唐中央王朝的象征
D.唐玄宗时期唐与吐蕃会盟的遗物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8“史料阅读”改编)中唐以来,“道”是以监察和军事合成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 (  )
A.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B.直接引发唐末农民战争
C.使地方凌驾于朝廷之上
D.导致北方边患日益严重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9“问题探究”改编)据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据此可知,隋朝 (  )
A.经济管理体系健全
B.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C.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D.民众生活保障充足
1 / 1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