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个子目都属于制度范畴,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呈并列关系。但教科书将选官制度置于第一子目,可以理解为官员是统治的基础,先讲如何选官,再讲国家政权的官僚机构是如何组织的,最后一子目讲述国家经济方面的管理手段,即赋税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一个趋势:古代中国封建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三个方面:选官制度、中枢权力机构和赋税制度 六个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调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任务一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
方式 中央委任 评定等级授官
沿革 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 ,西晋时期主要看重
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逐渐成为维护 的工具
2.科举制(隋唐)
(1)背景:随着 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历程
创立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 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 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 和 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 和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思考:科举制的创立有何影响?
提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以门第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后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考试的资格限制
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面向全社会选拔人才的普选考试,而是只有符合出身条件的人才能有资格参加的考试。这里说的出身,就是要对申请考试的人调查祖上三代以上的政治审查。申请考试的人祖上三代内有:经过商的、唱戏的、从事过吹拉弹乐器的、杂耍的、三代内无人识字的、在政府部门当过衙役的、从事过表演业的、祖辈都是贫农的、犯过罪的等等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观察教材P41《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思考:图片反映了唐朝的哪一选官制度?它选拔人才的手段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
史料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士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思考:根据史料,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科举制的意义
史料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意义。
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科举制的影响
(1)国家统治: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2)官员素质: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选官权力: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任务二 三省六部制
1.沿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确立: 时正式确立。
3.职权
中书省 草拟皇帝的诏令
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5.发展
(1)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设立 (中书门下),宰相集体议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6.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既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同时又相互监督、牵制,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三权分立有本质区别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三权分立在形式上相似,各部门相互制约,但实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各部门相互制约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各部门相互制约是为了防止专制。
观察教材P42《唐朝三省位置图》,思考:该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中书门下的设立
史料 (唐太宗时期)三省长官品位崇高,不轻易授人,宰相却不可缺员。唐太宗特置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职务都是宰相,不过作相的官员品位不高,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
——摘编自冯国超《中国通史》
思考:阅读史料,指出唐太宗对宰相之职的设置特点及目的。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史料 隋唐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相权分散到三省,更兼中书门下相互制约,皇权得到加强。同时三省都是从宫廷独立出来而成为真正的政府部门,宰相由个人变成了集体,反倒更有力量制衡皇权。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君臣共治的理想得以提出和实践,并延续到两宋。
思考:根据史料,说明作者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认识,并据此阐述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1.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相权三分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
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政令从起草、审核至执行,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尚书省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
提高效率 设立政事堂,宰相集体议政,提高行政效率,三省趋向一体化
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任务三 赋税制度
1.租(庸)调制
(1)历程
魏晋 时期 开始实行 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孝文帝颁布 ,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 ,纳帛或布为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唐朝 初期 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 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两税法(780年)
(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3)思考: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考:两税法的意义怎样?
提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均田制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叶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封建国家对土地占有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该制度对农民实行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和奴婢。
两税法是有弊端的
两税法虽然有重要意义,但是弊病也不容忽视,主要有: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贫富分等负担;户税部分的税额以钱计算,但市面上钱重物轻,增加了负担;土地兼并盛行,富人勒逼贫民卖地而不移税,产去税存,到后来无法缴纳,只有逃亡;部分内容超越了客观条件,租税改按货币计征的条件还不充分具备。
观察教材P42《唐朝怀集庸调银饼》,上面铭文记载了进贡庸调银的县名、时间、重量,以及负责的地方官及工匠姓名,思考:该银饼体现了什么制度?说明什么?
租庸调制
史料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已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
——摘自《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租庸调制的主要特点。
两税法的革新及影响
史料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1.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比较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时间 唐朝前期 唐朝中后期(780年开始)
前提 均田制 均田制遭到破坏
目的 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标准 人丁 土地与财产
内容 (1)租:纳粟 (2)调:纳帛或布 (3)庸:纳绢或布代役 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意义 (1)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农民赋役负担相对减轻 (2)保障政府赋税收入 (1)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2)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唐朝的赋税制度变革及创新价值
1.从汉代察举制到隋唐科举制,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2.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它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 4.唐代中期以前的赋税制度以人丁税为主,两税法实行后,征税的标准从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这反映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0“历史纵横”改编)东汉时期,察举制依赖乡里清议,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
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起初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2.隋唐时期,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参与政权的选官制度是 (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2“教材图片”改编)下面是唐朝三省位置分布图,其中太极宫是皇帝居住和办公之地。三省位置的分布缘于 ( )
A.规范三省职能 B.君权相权之争
C.维护皇权需要 D.强化中央集权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3“史料阅读”改编)唐朝中期推行的一项经济制度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这一制度 ( )
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可纳绢或布代役以保证农时
C.以土地和财产差别为主要的纳税依据
D.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条件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3“问题探究”改编)白居易的诗云:“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这主要反映了 ( )
A.均田制被破坏 B.租庸调制废止
C.土地买卖盛行 D.两税法的弊端
6.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这表明两税法旨在 ( )
A.确保财政收入 B.减轻地主负担
C.消除地方割据 D.强化人身控制
1 / 1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
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个子目都属于制度范畴,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呈并列关系。但教科书将选官制度置于第一子目,可以理解为官员是统治的基础,先讲如何选官,再讲国家政权的官僚机构是如何组织的,最后一子目讲述国家经济方面的管理手段,即赋税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一个趋势:古代中国封建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三个方面:选官制度、中枢权力机构和赋税制度 六个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调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任务一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
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
沿革 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隋唐)
(1)背景: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历程
创立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思考:科举制的创立有何影响?
提示: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以门第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后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考试的资格限制
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面向全社会选拔人才的普选考试,而是只有符合出身条件的人才能有资格参加的考试。这里说的出身,就是要对申请考试的人调查祖上三代以上的政治审查。申请考试的人祖上三代内有:经过商的、唱戏的、从事过吹拉弹乐器的、杂耍的、三代内无人识字的、在政府部门当过衙役的、从事过表演业的、祖辈都是贫农的、犯过罪的等等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观察教材P41《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思考:图片反映了唐朝的哪一选官制度?它选拔人才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选官制度:科举制。手段: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九品中正制
史料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士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思考:根据史料,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提示:变化:从重视德才为主到重视家世为主。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
科举制的意义
史料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意义。
提示: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
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科举制的影响
(1)国家统治: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2)官员素质: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选官权力: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任务二 三省六部制
1.沿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确立:隋文帝时正式确立。
3.职权
中书省 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 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5.发展
(1)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设立政事堂(中书门下),宰相集体议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6.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既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同时又相互监督、牵制,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三权分立有本质区别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三权分立在形式上相似,各部门相互制约,但实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各部门相互制约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各部门相互制约是为了防止专制。
观察教材P42《唐朝三省位置图》,思考:该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提示:反映了唐朝三省在处理政务上根据职能不同有着明确分工。
中书门下的设立
史料 (唐太宗时期)三省长官品位崇高,不轻易授人,宰相却不可缺员。唐太宗特置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职务都是宰相,不过作相的官员品位不高,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
——摘编自冯国超《中国通史》
思考:阅读史料,指出唐太宗对宰相之职的设置特点及目的。
提示:特点:唐太宗常任命品位不高的官员为宰相;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对相权的掌控。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史料 隋唐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相权分散到三省,更兼中书门下相互制约,皇权得到加强。同时三省都是从宫廷独立出来而成为真正的政府部门,宰相由个人变成了集体,反倒更有力量制衡皇权。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君臣共治的理想得以提出和实践,并延续到两宋。
思考:根据史料,说明作者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认识,并据此阐述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提示:认识:注重权力制衡;分散相权;集体议政;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影响:加强了皇权;对权力进行了制衡。
1.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相权三分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
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政令从起草、审核至执行,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尚书省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
提高效率 设立政事堂,宰相集体议政,提高行政效率,三省趋向一体化
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任务三 赋税制度
1.租(庸)调制
(1)历程
魏晋 时期 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唐朝 初期 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两税法(780年)
(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3)思考: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思考:两税法的意义怎样?
提示: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均田制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叶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封建国家对土地占有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该制度对农民实行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和奴婢。
两税法是有弊端的
两税法虽然有重要意义,但是弊病也不容忽视,主要有: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贫富分等负担;户税部分的税额以钱计算,但市面上钱重物轻,增加了负担;土地兼并盛行,富人勒逼贫民卖地而不移税,产去税存,到后来无法缴纳,只有逃亡;部分内容超越了客观条件,租税改按货币计征的条件还不充分具备。
观察教材P42《唐朝怀集庸调银饼》,上面铭文记载了进贡庸调银的县名、时间、重量,以及负责的地方官及工匠姓名,思考:该银饼体现了什么制度?说明什么?
提示:制度:租庸调制。说明:朝廷对庸调银的重视。
租庸调制史料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已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
——摘自《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租庸调制的主要特点。
提示:按丁征税;以实物税为主;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
两税法的革新及影响
史料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提示:新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
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比较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时间 唐朝前期 唐朝中后期(780年开始)
前提 均田制 均田制遭到破坏
目的 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标准 人丁 土地与财产
内容 (1)租:纳粟 (2)调:纳帛或布 (3)庸:纳绢或布代役 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意义 (1)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农民赋役负担相对减轻 (2)保障政府赋税收入 (1)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2)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唐朝的赋税制度变革及创新价值
1.从汉代察举制到隋唐科举制,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2.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它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 4.唐代中期以前的赋税制度以人丁税为主,两税法实行后,征税的标准从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这反映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0“历史纵横”改编)东汉时期,察举制依赖乡里清议,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
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起初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D [根据材料“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可知,材料反映了曹魏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将人物的评议权收归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官员任免权的控制,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在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官职,主要考察的是“孝”“廉”,与九品中正制并不一样,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以家世、道德、才能为品评标准,并不只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地方势力,排除C项。]
2.隋唐时期,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参与政权的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C [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被推举的人通过试用考核后再被任命官职,并非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所以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主要依据门第出身来选拔官员,并非隋唐时期出身社会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的选官制度,所以B项错误;科举制始于隋朝,它打破门第限制,允许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所以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并非选官制度,所以D项错误。]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2“教材图片”改编)下面是唐朝三省位置分布图,其中太极宫是皇帝居住和办公之地。三省位置的分布缘于( )
A.规范三省职能 B.君权相权之争
C.维护皇权需要 D.强化中央集权
C [根据材料“唐朝三省位置分布图”可知,唐代中书省与门下省设在皇帝寝居临朝的太极宫东西两侧办公,便于皇帝宣召和政令的草拟、审核,辅助皇帝决策,而尚书省居于皇城中心较远的位置,主要负责执行决策,这种布局是皇权集权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故选C项;唐代三省职能分工体现在,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书,而尚书省则负责执行政令,题干主要是三省位置分布示意图,没有具体涉及三省职权的分工和职能,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了三省的位置,没有涉及君权相权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体现的“三省制”是唐代中央的官制,强化的是君主专制,排除D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3“史料阅读”改编)唐朝中期推行的一项经济制度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这一制度( )
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可纳绢或布代役以保证农时
C.以土地和财产差别为主要的纳税依据
D.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条件
C [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两税法,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差别为主要的纳税依据,不再以人丁为主,即不论主户、客户,均以现居地登记入户籍,不分丁男、中男,都按贫富分等纳税,故选C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非强化,排除A项;可纳绢或布代役以保证农时是唐朝前期租庸调制的内容,而非两税法,排除B项;两税法是在均田制瓦解后实施的,并非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条件,排除D项。]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3“问题探究”改编)白居易的诗云:“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这主要反映了( )
A.均田制被破坏 B.租庸调制废止
C.土地买卖盛行 D.两税法的弊端
D [根据材料“国家定两税……贪吏得因循……敛索无冬春”可知,白居易的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两税法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故选D项;根据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敛索无冬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两税法这一赋税制度的评价,而非土地制度,排除A项;根据材料“国家定两税……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敛索无冬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强调两税法的初衷与现状的背离,而非强调租庸调制难以维系,排除B项;根据材料“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可知,其强调的是赋税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故无法体现土地买卖现象,排除C项。]
6.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这表明两税法旨在( )
A.确保财政收入 B.减轻地主负担
C.消除地方割据 D.强化人身控制
A [根据材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及所学知识可知,“量出为入”是以国家开支为依据收税,说明两税法的实行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故选A项。]
课时分层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总分:74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1题14分,18题12分)
1.我国古代选官发生了从早期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世族成员担任,到汉武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再到后世“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的变化。由此可知( )
A.古代吏治越来越清明与高效
B.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彻底扭转
C.古代选官愈加注重公平公正
D.科举制成为后世唯一的选官制度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的变化,选官依据从血缘变为才学,选官方式从世袭变为考试,选官愈发注重公平公正,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与吏治无关,排除A项;等级和门第观念随着科举制出现逐渐淡化但一直存在,“彻底扭转”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科举制成为后世唯一的选官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中正”是九品中正制中对人才进行品评的官员。据学者统计,西晋时期担任各级中正且门第可考者共29人,其中出身自高门士族、一般士族者占总数的72.4%,东晋时期这一比例增加至93.5%。据此可知,当时( )
A.官员素质提高 B.阶层流动受限
C.门第观念淡化 D.中央集权加强
B [根据材料“这一比例增加至93.5%”可知,品评官员主要出自高门士族,说明在九品中正制下,选拔人才的权力主要掌握在士族手中,出身低微的人很难有机会被品评选拔,阶层流动受到很大限制,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九品中正制下品评官的出身,无法得出“官员素质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这一比例增加至93.5%”可知,士族出身的人担任中正的比例越来越高,这说明门第观念加强,而不是淡化,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的是九品中正制中担任中正的人员出身情况,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内容,排除D项。]
3.以下是史学家钱穆对隋唐制度的总结,横线处应填( )
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三省六部制 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________ 论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考试制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以乡里清议为主要参考依据,隋唐实行科举选官,即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故选D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解体,排除A项;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以乡里清议为选官的重要参考依据,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初期以才能、品行和门第为选官依据,后期以门第为主要参考标准,排除C项。]
4.唐穆宗时期,朝廷专门为留学生设计了比普通进士科简单的“宾贡进士科”,留学生考中,会被授予官位;来自高昌国、高丽、吐蕃等地的众多留学生参加了科考。这反映了当时( )
A.对外开放包容 B.朝廷重视教育
C.民族关系融洽 D.阶层流动增强
A [唐穆宗时期,朝廷为留学生设计“宾贡进士科”,并授予考中者官位,显示出朝廷对外部文化的接纳和尊重,体现了当时的对外开放和包容政策,故选A项;虽然设立科举考试可以视为重视教育的一种表现,但题目中强调的是对留学生的特殊待遇,而非普遍的教育政策,排除B项;题目中提到的留学生来自高昌国、高丽、吐蕃等地,虽然这些地区与唐朝有交往,但并不能说明当时的民族关系融洽,排除C项;虽然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阶层流动的情况,而是强调了对外来留学生的特殊政策,排除D项。]
5.唐朝时期,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留下千古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说明科举制( )
A.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 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
B [科举制确实能选拔人才,但说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过于绝对,科举考试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其选拔出的人才在不同方面各有优劣,不能简单地判定为“最优秀”,A项不符合题意;孟郊出身贫寒,通过科举考中进士,身份从寒门子弟变为朝廷官员,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这体现了科举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符合题意;科举制并没有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同样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科举制是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打破了门第限制,但并非排斥世家子弟,C项不符合题意;科举考试主要考查的是儒家经典、诗赋等内容,与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没有直接关联,且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并非促进科学技术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6.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
C.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D.掀起了民众健身热潮
B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还需要吏部对科举及第者进行体貌、言辞、书法、文理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授予官职,这客观上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升,故选B项;“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说法过于绝对,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正选拔人才,排除A项;材料中的“考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选拔范围,排除C项;D项夸大了吏部考核的作用,且材料中考核项目除了“身”之外,还有“言”“书”“判”,排除。]
7.唐朝中央分层决策:第一层是“八座议事”,即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和六部长官决定一般的行政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上报给“政事堂会议”。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参与会议的是全体宰相,包括三省长官和皇帝指定的官员。如政事堂也有分歧,就上报皇帝,皇帝召集“两仪殿会议”加以解决。这一机制有利于( )
A.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B.避免宰相权力被分割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政令的执行效率
A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央决策采取分层方式进行,每层决策参与讨论研究的官员数量较多,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报裁决,这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科学性,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故选A项;政事堂会议参与的官员是全体宰相,表明宰相数量较多,宰相权力已经被分割,排除B项;中央决策不仅包括对地方政务的商讨,也包括对中央政务的商讨,C项将决策范围缩小,排除;材料仅涉及分层决策,而非决策制定之后的执行环节,排除D项。]
8.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
A.保证农民有较充裕的生产时间
B.税收形式是货币地租
C.收税时间是每年的夏秋两季
D.有效消除了土地兼并
A [题干钱穆先生的观点认为租庸调制不但减轻了民众徭赋,而且推动了民众生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调是指按户征收粮和绢帛,而“庸”是指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这样就可以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故选A项;租庸调制仍然交粮、绢帛等实物,以实物地租为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规定了以夏秋两季为征收时间,排除C项;土地兼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而租庸调制作为赋税制度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自然不会有效消除土地兼并,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9.唐贞观初年的“义仓税”源于隋代在丰年时向民众按田亩面积征收粮食以备荒年的义仓,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之后改称地税,政府配套制作了青苗簿,记载土地状况,登记田亩数量和主人名字。上述做法(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有助于中国税制的发展
C.改变了征税标准
D.进一步加重人民的负担
B [根据材料“政府配套制作了青苗簿,记载土地状况,登记田亩数量和主人名字”可知,政府在收税方面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这些做法有助于中国税制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所述举措是为了保证赋税征收,增加财政收入,并没有限制土地买卖,与抑制土地兼并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唐代实行按田亩面积征收地税的制度,这是对前代征税标准的继承而非改变,排除C项;封建王朝大都征收地税,材料未提及地税征收标准高,据此不能得出加重人民的负担的结论,排除D项。]
10.唐朝立足于新形势下户口流移、土地集中、贫富分化、课口隐匿、浮寄泛滥以及工商业大发展的客观现实,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以资产为宗”的赋税征纳方式。这种征纳方式( )
A.遵从了“量入为出”的原则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
D.抑制了唐朝的土地买卖和兼并
B [根据材料“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以资产为宗’的赋税征纳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以资产为宗”的赋税征纳方式指的是两税法,以资产为主,对人身的控制减弱,故选B项;两税法并没有遵从“量入为出”的原则,而是遵从“量出制入”,排除A项;赋役沉重是看交的多少,不是看标准,排除C项;两税法未限制土地买卖,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晋时期是门阀势力高度发展和极度膨胀的时期,也是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门世族控制和垄断的时期。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之后,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随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九品中正制。(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的进步性。(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可知,前期是德行才干;根据材料一“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可知,后期是家世门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可知,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可知,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发展。第(2)问,根据材料二“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知,相比以前的选官制度更加公平公正;根据材料二“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可知,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根据材料二“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可知,促进了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根据材料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
[答案] (1)标准:前期是德行才干;后期是家世门第。(4分)
评价: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发展。(4分)
(2)进步性:相比以前的选官制度更加公平公正;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6分)
12.(2024·福建卷·T2)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一。这反映了该时期( )
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
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
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
D [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成为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及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重要依据,这反映了该时期国家治理中对地方信息的重视与运用,是对治理方式的一种调适,旨在更好地掌握地方动态以维护统治,故选D项;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而是通过地方传记作为了解地方社会和评定士人资品的依据来间接反映,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指的是历史记录焦点的变化,材料并未提及历史书写对象从何处转移至何处,仅是描述了地方传记的作用,排除B项;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是材料背景之一,但并非材料主旨,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这些传记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排除C项。]
13.唐朝科举初期,明经科考儒家经典,进士科考涉及国家现实问题的“时务策”五条。唐高宗时进士科形成杂文(文学)、帖经(儒家经典)、策问三场考试制。唐玄宗时明经科加试时务策。这说明唐朝的科举( )
A.推动了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B.逐步走向八股取士的局面
C.日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
D.将明经科视为得人才关键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科举中明经科和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发生了变化,明经科从考儒家经典到后来加试时务策论,进士科从考涉及国家现实问题的“时务策”五条到杂文(文学)、帖经(儒家经典)、策问三场考试制,两场考试科目内容均在增加,彼此兼顾,这说明唐朝的科举日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故选C项。]
14.819年,唐宪宗任命抚州司马令狐通为右卫将军,门下省给事中崔植因认为令狐通任寿州刺史时擅自用兵,不宜奖励重用而封还制书,后“上令宰臣谕植,以通父(令狐)彰有功,不忍遂弃其子。其制方行”。这一事件体现了唐代( )
A.三省体制逐渐崩溃 B.门下省职能被剥夺
C.政治制度运行特征 D.中枢决策机制失灵
C [根据材料“门下省给事中崔植因认为……而封还制书”可知,给事中作为门下省的重要官员,有权对皇帝的诏令进行审核。根据材料“上令宰臣谕植,以通父(令狐)彰有功,不忍遂弃其子。其制方行”可知,唐宪宗在考虑到令狐通之父有功的情况下,仍然决定任用令狐通。这显示出皇帝在决策过程中并非完全受制于制度的约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一事件体现了唐代政治制度运行中封驳制度的有效实施、君臣互动与政治协商等特征,故选C项;门下省的封驳未被采纳,并不能表明三省体制在当时走向崩溃,排除A项;门下省的封驳职能并未被剥夺,排除B项;中枢决策机制并未失灵,三省依然在发挥作用,排除D项。]
15.唐初承袭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构成宰相集体。唐太宗时,出现了他官参与国政的现象,如时任秘书监的魏征以“参预朝政”的头衔共商国是,成为宰相之一。至唐高宗以后,为宰相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定制。这一变化( )
A.表明三省六部制已名存实亡
B.反映了专制皇权的日益强化
C.有效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导致唐朝冗官问题逐渐加剧
B [从三省长官共同议政,到他官以特定头衔参与国政,再到必须加特定头衔才能成为宰相,这些变化实际上是在加强皇帝对宰相人选和宰相权力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专制皇权,故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唐高宗以增加宰相人数的形式进一步削弱相权,但三省六部制仍旧发挥作用,排除A项;增加宰相人数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宰相群体的构成变化可能增加了官员数量,但题目中的信息并未直接说明这导致了冗官问题,唐朝时期并没有出现冗官问题,排除D项。]
16.(2024·重庆卷·T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年)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C [从北魏到隋朝的规定可以看出,奴婢和部曲授田与承担赋役是相关的,如果不承担赋役,则可能不再授田,故选C项;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直接说明均田制遭到破坏,而是说明了授田与承担赋役之间的关系变化,均田制遭到破坏是到唐朝中期,排除A项;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说奴婢不再授田,而是说如果限外不课田,则不输税,排除B项;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提到隋代废除定额租调,而是关于奴婢和部曲的赋役问题,且隋代仍然实行定额租调,排除D项。]
17.(2024·广东卷·T3)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A [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湖州刺史能够自立条制,将田地、奴婢,甚至竹、树、鹅、鸭等也纳入征税范围,这反映了两税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地方官员有机会滥用职权,故选A项;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作为征税标准,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湖州刺史乱收税,被朝廷处罚,表明地方官员并未被赋予加征权,排除C项;题目并没有涉及两税法是否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刘秀注意到调节田赋征收的意义,重视采用这一方式缓和政府与民众的矛盾。公元30年,在全国战事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刘秀下诏宣布:此前因为战争状态尚未解除,军费用度不足,因而实行什一之税。现今军士屯田,粮储有所积蓄,“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这曾是汉文帝时代实行的田赋制度。
材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在唐代中期,失去土地而流亡的农民已经有很大数量。农民逃亡,政府一般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于是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780年,宰相杨炎建议实行的“两税法”正式公布,主要原则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和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在当地上籍征税。这样可以防止一些官僚富豪破除籍贯,逃避租庸调,到其他州县去购置田产,以享受轻税优待。另外,征税不再以人丁为主,而是以财产和土地为主,并且越来越以土地为主。征收原则由按人丁改为按贫富,扩大了征税面,也对无地少产的农民有一定的好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前期均推行“三十税一”的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代两税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革背景。(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刘秀注意到调节田赋征收的意义,重视采用这一方式缓和政府与民众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前期均推行“三十税一”进行休养生息,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缓和政府与民众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或减轻百姓负担,赢得民众对政权的认同与支持)。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主要原则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和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在当地上籍征税”可得出扩大征税对象(不再强调籍贯,不分土户客户);根据材料二“征税不再以人丁为主……也对无地少产的农民有一定的好处”可得出按贫富合理分摊赋税(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根据材料二“由于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在唐代中期,失去土地而流亡的农民已经有很大数量”可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而流亡;根据材料二“农民逃亡,政府一般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于是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可知,政府要求逃亡农民的邻居代纳租庸调,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根据材料二“征收原则由按人丁改为按贫富,扩大了征税面,也对无地少产的农民有一定的好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人头收税,无地少产的农民负担沉重;根据材料二“这样可以防止一些官僚富豪破除籍贯,逃避租庸调,到其他州县去购置田产,以享受轻税优待”可知,官僚富豪在外地购置田产,破除籍贯以逃避租庸调。
[答案] (1)休养生息,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2分)缓和政府与民众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或减轻百姓负担,赢得民众对政权的认同与支持)。(2分)
(2)特点:扩大征税对象(不再强调籍贯,不分土户客户);(2分)按贫富合理分摊赋税(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2分)
改革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而流亡;政府要求逃亡农民的邻居代纳租庸调,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按人头收税,无地少产的农民负担沉重;官僚富豪在外地购置田产,破除籍贯以逃避租庸调。(答出2点即可,4分)
1 / 22